毛泽东时代晚期的教育革命
在新中国教育领域的革命中,毛泽东一直强调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时代的教育致力于扩大受教育的工人农民的数量,保证教育公平;在教学中,通过工作与学习的结合来达成教育制度的质的转变…… 五六十年代的教育改革与扫盲运动延安经验、苏联模式与大跃进时的教育改革
1940年代末,延安公办、民办学校并行。这种制度成本低,同时强调学习和劳动相结合,学生每年参与20到30天的体力劳动,适合识字率低的落后解放区。 1949年后,新中国逐渐从苏联学习新的教育制度。苏联模式强调统一的测试与考试、固定的课程与教学检查,培养所谓的“优秀”学生升入高等教育。 到1955年,教育制度已与延安模式大相径庭而接近苏联模式,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为大学而非工作做准备,半工半读的成分也消失了。在这种制度下,1952年到1956年,小学入学率基本持平,而文盲率降低得极慢。 1957年,“目前仍有40%的人民没学可上。”“今年有400万高小毕业生没法升入中学,他们没法进中学,没地方,没资金。” 大跃进通过提出教育系统彻底改造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在城市地区,1950年代建立起来的体制继续运行。此外,所有学生参与生产劳动。而人民公社开始筹办新的民办小学与农村中学。孩子们仍然参与农业生产,教育成本也会更低。 三年自然灾害后,这一改造被中断。文革前夕,教育制度重新回到1950年代正规学校制度上。 初级、中级教育的普及 虽然教育制度几经波折,但数据显示1950年代到1960年代,新中国在大幅度普及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 1953年,小学约有820万人入学,到1964年约有3300万人。1950年代早期入学率50%,1958年、1965年达到了80%。初中入学率也增长迅速。1965年初中入学数300万,是1953年的3倍。大跃进时期,农村中学的扩展使入学率增长更迅速。高中入学人数从1953年的15万增长到了1957年的32万。人数在大跃进中大幅增长,在1958年达到了68万。 从总的结果来看,三个教育阶段的长期发展速度基本相同,1953到1965年间,入学率都成倍增加。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11-23 00:16 , Processed in 2.373973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