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良:颜色革命的序曲——私有化和市场化(一)
![]() 金融集团扫荡中国产业的另一个可怕地方,就是由于它本身不是产业集团,不会给中国带来任何先进技术,它们控制中国产业买卖中国企业,如同我们买卖股票一样,完全是在炒中国资产升值,一旦达到升值目的,它们就会立刻脱手,把中国产业摔的粉碎。由于这些公司中每一家的自有资本至少都超过千亿美元,那是任何国家的产业资本都无法抵挡抗衡的,扫荡中国产业如同巨型航空母舰扫荡小扁舟,目前中国28个产业已经被这些金融巨无霸控制了21个,很快就会控制全部,现在看来,所谓“市场换技术”完全是买办汉奸精英集团为外资扫荡中国所做的舆论欺诈,误导了中国决策,蒙骗了13亿中国人民,而最终悲惨买单的却是13亿中国人民。并且从目前情况看,许多外资公司收购控制中国战略产业,如美国高盛公司收购双汇、美国凯雷集团收购徐工,并非是完全的商业动机,其中有着极为深刻的战略目的,就拿凯雷集团收购徐工来说,凯雷集团不仅仅是与装备工业毫无关系的一家投资公司,甚至它并不单纯是投资公司,而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像美国前总统、美国前国防部长、美国前国务卿、白宫预算主任、美国前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英国前首相梅杰、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等著名政治家都是它的成员,号称“总统俱乐部”,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政治集团,并且是一个燃烧着反华反共的高度理想主义烈火的政治集团,他们下手收购中国的装备工业,肯定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要知道,今天的美国人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一样,都是把国家战略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都是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美国的幸运,在于它有一个维护国家利益的精英集团;中国的不幸,同样在于有一个出卖国家利益的精英集团。 其次是银行控制,刚才讲到现代金融巨无霸,如同一只硕大无朋的财富章鱼,触角伸入各个产业内部,和各个产业融为一体,形成整个社会经济的唯一龙头。这种状况决定了一旦控制了银行,就控制了整个国家经济,就能够在经济上完全形成一个国中之国,就能够人为地把这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成功剥离开来,使这个国家无论在政治上主权多么独立,在经济上都只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真正殖民地。从去年12月11号我们决定提前一年开放金融市场时,控制中国银行的过程就开始了,有人会认为控制中国银行是不可能的,其实我们简单计算一下大家就会看到这不仅是可能的,甚至是正在逼近的现实,目前我们全国金融资产是60万亿,其中银行资产是44万亿,按照巴塞尔协议8%自有资本的规定(我国一般5%就可以控制),用3万5千亿的资本金就可以控制这44万亿银行资产,而控制这3万5千亿资本即便按照最高控股率51%(由于股权的日益分散,实际控股率很低),也不过是1万8千亿人民币,折合美元也就是2千多亿,也就是说用2千多亿美元就可以控制中国银行,进而控制整个中国经济。2千多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前面提到的美国花旗、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任何一家公司的自有资本都超过2千亿,莫说是现在这些金融巨无霸一个不少地全都进来了,即使是进来一家,在财力上就能控制整个中国银行业,进而控制整个中国经济。 我们看到了这一点,美国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美国的重点就是逼迫中国放松对外资控股中国银行的限制,压迫人民币升值只是幌子,逼迫中国放弃对外资进入中国银行的限制,才是美国的主要目的。中国能不能挺住让人十分担心,因为中国的精英集团太强大了,他们完全有能力帮助美国或者消除或者绕过中国限制,逐步控股中国银行,并且控制中国的银行业仍然不过是外资的第一步,最终目标是把中国的中央银行变成美联储那样的私人银行,从中国政府手中夺走货币发行权,把中国老百姓的每一分钱都变成他们能够控制的财富。有史以来中国人民最严重的生死大劫就要到了,从最近控制中国金融领域那些精英们关于解除金融管制全面开放的言论中,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那只能够覆盖整个中国大地的金融魔掌,正在迅速地降临到亿万中国人民头上,最终的结局已经不可避免。最近爆发的几次洪灾,或许就是中国这条待宰巨龙刀斧加身前的最后狂吼吧。估计善良的人们很难相信中央银行最终也会被私有化的命运,如同30年前高唱“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的中国人民,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一夜之间帝国主义就又夹着皮包回来了,可以说,中央银行私有化,是帝国主义夹着皮包回来的主要目的。莫说中国有强大的买办集团和汉奸集团的帮助,即便是没有买办集团和汉奸集团的美国,最终也没能逃脱中央银行私有化的命运,历史上七任美国总统为夺回货币发行权而被杀害,最后的里根总统刚刚念头一动,就被射杀街头,抢救过来后再也没敢动过货币发行的主意,命虽然保住了,人却吓傻了,堂堂一个大国总统最后变成了一个白痴,所以直到今天,美元仍然是由私人发行。普京如果不是及时对俄罗斯的精英集团痛下杀手,俄罗斯政府的货币发行权恐怕也早丢了。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5-4-11 19:21 , Processed in 1.997008 second(s), 13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