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人民日报》通讯员;记者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4-07-21 点击:30 发表评论 《人民日报》通讯员;记者(1969.09.22) 一年前,一支由原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和省革委会工作人员组成的下放劳动大军,高举着伟大领袖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光辉旗帜,浩浩荡荡开进了小兴安岭下的柳河草原。闪烁着毛泽东思想灿烂光辉的新型学校--"五·七"干校,第一次在祖国大地上诞生了。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经过"五·七"战士们冒着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顶着当头烈日的紧张劳动,柳河岸边的荒原上已是稻浪滚滚,猪羊成群。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成了上万平方米的房屋,挖出了一座座窑洞。许多中小型工厂和副业生产场所平地而起。 来自全国各地参观访问的人,都兴奋地谈论着柳河的巨大变化;在所有变化中,他们感受最深的,是许多老干部在这里又恢复了革命的青春,许多青年干部在光辉的《五·七指示》哺育下茁壮成长。 被请到"五·七"干校当老师的一位老贫农,和一群"五·七"战士远征去开荒。他满怀喜悦地打量着那些朝气蓬勃的"五·七"战士,激动地说:"看到了你们,我又想起了二十年前到我们屯子的土改工作队。干部都这样,我们贫下中农就放心了!" 焕发了革命的青春 一位空军团政委到柳河"五·七"干校参观,他看到一个五十多岁的老"羊倌"很面熟,从别人那里打听到老"羊倌"的名字后,就三步并作两步跑上去把老"羊倌"抱起来,无限深情地说:"指导员,你的头发虽然花白了,可是你的革命精神却和当年一样旺盛!" 这个老"羊倌",就是二十六年前这位空军团政委所在连队的政治指导员温溶洗。这位团政委,当时是连队里年纪最小的战士。在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年代,他们的连队在太行山里打游击。山高路陡,夜里行军,温溶洗常常背着这个小战士走。…… 在民主革命时期,温溶洗不愧为革命战士。一九三七年秋,年仅十七岁的温溶洗在平型关大捷的第二天就参加了英雄的八路军。接着,他一把大刀,两颗手榴弹,参加了火烧鬼子飞机场的杨明堡战斗。随后,他随同部队踏遍了晋察冀根据地的丛山峻岭,拔除了无数的敌人据点。抗日战争后期,他到了延安学习。从延安到东北,他是一个背包,一根棍子,两条腿走来的。在那些年代里,什么生死,什么苦乐,他连想都不曾想过,毛主席的教导就是他的意志,为人民服务就是他的本份。 全国解放了,温溶洗进了大城市。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英明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但是,温溶洗忘记了毛主席的这些极其重要的教导。他当了林业处长以后,在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不突出政治,一心想当林业"专家"。对于一个革命者来说,走上白专道路就是和平演变的开始。温溶洗从参加革命以来对于调动工作一向没有讲过价线,但是当组织上把他从林业部门调到省工会工作时,他第一次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不适合做政治工作,我是一个'专业干部'。"失去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也就不可能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他当了省工会副主任,上班,下班,开会,看戏,样样离不开小汽车。作报告要秘书写稿。他虽然在一个工厂里搞了半年多"社教",但几乎叫不出一个普通工人的名字。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11-23 02:18 , Processed in 1.296103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