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武汉知青在蕲春的农村记事
我们大队的几个知青被邓志华吸收到了大队的宣传队,全称是邓源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无非是编些节目给社员们演出。虽然我们几个文艺才华不高,但热情颇高,先是搞一些小节目:三句半、诗歌朗诵、小合唱等等,后来我开始编一些方言小话剧,就是今天的所谓“小品”,反映农村日常的生活,其中有一出剧叫“婆婆上夜校”,说的是蕲春方言,剧中利用误会法的表演形式,搞了点情节,每次演 出都引得哄堂大笑,效果不错。当时我在宣传队主要是编剧,那时人年青,脑子好使,一个晚上就可以写出一个剧本。 宣传队后来越搞越大,人数也慢慢增多,排演了二出大戏——“白毛女”和“沙家浜”,八大样板戏中的二个。要知道那个时候,八大样板戏虽然包揽全部舞台、全部广播,但是农村里,谁也没有看过完整的一出戏,其实我们自己也没有看过,剧本是没有的,靠自己编,而且“白毛女”是芭蕾舞剧,没有台词,我们不可能去排芭蕾舞,而是改编成黄梅戏,因此,排戏难度非常大。蕲春这个地方靠近安徽靠近黄梅县,民间唱的戏都是黄梅戏,县里的剧团也是黄梅戏剧团,黄梅戏的曲调其实变化不大,反反复复来来往往,都是那么几个曲调,于是我们就填歌词,编对白,十几个人的大队宣传队居然能堂堂正正完整演出二部大戏,名气自然大振,在本大队演出了,还到其他大队演出,巡回表演了一个多月,走一处热闹一处,轰动一处,当时自认为还不错,其实水平是相当的差,只是当时农村文娱生活太贫乏而已。 宣传队的台柱子自然是知青,但是男主角却一直是三小队的余米发。他长相虽然端庄,但也只是平常,但上了台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颇有模有样,因而郭建光、大春这些英雄形象都是由他担纲。他对演戏特别爱好,排戏时间,他总是一个人躲在旁边,反复捉摸剧中人的动作。后来宣传队解散了,他还经常晚上来我们这里串门,回忆演戏时的情况,流露出渴望演戏的念头。 宣传队也出了几个人材,有一个叫邓建国,出生于1949年,因而小名叫喜儿,在宣传队里只是打打杂,演演“沙家浜”里的日本兵而已,但是口才特别好,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与我们知青交往密切,又学了不少新词,更增添了他讲话的趣味性和煽动性。他后来在修建焦枝铁路时被评为毛主席著作讲用积极份子,入了党提了干,后来官升至县旅游局局长。宣传队的邓志华和一小队的徐学宝,也后来入党提干成为国家干部,他们和邓建国三人是邓源大队唯一跳出“农门”的人。 宣传队闹得很活络,队上的人却有意见,因为在宣传队也是要记工分的,这工分都要摊到小队里,时间一长,自然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我们辛辛苦苦的干活,他们在那里疯疯打打,闹得玩,还要记高分……,于是一到开春时,宣传队就解散了。
⑨盖房和结婚的风俗 农民一生辛苦,积攒一些钱,只为二件事:盖房和结婚。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11-23 11:23 , Processed in 0.039695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