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武汉知青在蕲春的农村记事
“上堤”一般都是安排在冬春农闲期间,每个小队分派了人数和任务,派出的人在外面干活,工分却要在队里记,国家稍稍有一点补贴。只有这种计划经济下的行政命令式行为,才能集中力量办一些公共事业。据说现在农村里的一些大型水利设施都是在毛泽东时代计划体制下搞成的,对保障农业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后,农民的自主权增加了,但是集体的凝聚力也削弱了,分田到户,各行其是,干什么事都是要钱,要利益,想集中力量办水利是非常困难的啦。 “上堤”是一件苦差事,干的活辛苦不说,主要是生活条件差,住,一般都集中睡在附近农户家里,或者在野外搭草棚,哪有在自己家里舒适;吃,是吃“大锅饭”,吃自己带的腌菜,没油没味,没有老婆父母的关心和体贴。所以农民都视“上堤”为畏途,万不得以是不愿出门的,队里也一般都是派年青人去,无负担、无牵挂嘛。 起初,“上堤”不让知青去,怕出危险。但知青都是单身,而且本来就是背井离乡,远离城市父母,从这一点看,下乡和“上堤”区别不大,不过是更艰苦一点,相反,有的知青还更喜欢“上堤”,那里青年人多,自由度大,所以都主动要求去“上堤”,队里也就乐得一有任务就派知青去。 牛皮坳上堤印象深 我在蕲春插队三年,上过几次堤已记不清了,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到牛皮坳的那一次。 牛皮坳是个地名,在蕲州和八里湖之间,八里湖是个农场,由湖区围垦而成,这个湖就是赤东湖。蕲春的南面有二个大湖,赤东湖和赤南湖,赤东湖有3万多平方的水面,加上流域面积有5万平方米,是蕲春县最大的湖之一,灌溉着四周几十万亩的田地,1970年,长江发大水,长江边的许多县都遭了灾,这赤东湖也因雨量太大而泛滥成灾。为了消除隐患,这一年的冬天蕲春县就决定人工开一条河,连接长江与赤东湖,并在牛皮坳这个地方修一个水闸,以调节赤东湖的水位。 当然这些情况,我当时是不清楚的,我和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一起奔赴牛皮坳,当时只知道是修水利,挖河道,其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也不可能去知道。四十年后我重返蕲春,顺便“参观”了牛皮坳水闸,这个工程至今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牛皮坳的那条人工河依然弯曲流淌,可以通船通航,就是这个工程保证了赤东湖周围地区的安全。如今赤东湖改名为赤龙湖,湖边正在修建影视城,是台湾老板投资,县里的人给我介绍,在湖边还要修建二个高尔夫球场,三个五星级大酒店,整个湖区要成为一个巨大的旅游基地。赤龙湖资源丰富,湖里盛产一种鱼,味道鲜美,起名赤龙鱼,还盛产菱角、莲子等等,产品远销国外……我听着县里的介绍,望着浩渺的湖面,思绪不觉回到从前,没有当年修建的牛皮坳工程,没有当年农民兄弟的无私牺牲和努力,能有今天的宏伟蓝图吗? 上堤时都是军事编制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11-23 11:09 , Processed in 0.026593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