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968年12月初,我与文革以来朝夕相处的山鹰战斗队(这是学校里的一个群众组织)的同学作别,独自一人奔赴蕲春县,投身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之中。临行之际,我们在启新照相馆合影留念,照完相后,照相馆要我在照片上“题字”,我没有写毛主席语录,或“欢送××留念”之类的话语,那是那个年代通常的做法,而是抄录一句古诗:“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一首词里的一句,原文是:“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我在这里喻意,时光匆匆,青春韵华如东逝之水悄然而去……。这张照片,早已丢失,今天想起当年我的幼稚和矫作,仍觉汗颜。插队下放只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课、第一站,今后人生又会有多少波折、坎坷之路,只有20岁的我,在刚刚开始生活新篇章时,却有如此老气的感慨,真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
星转斗移,白驹过隙,40年过去。2007年,我在当年下放的蕲春县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2008年5月又与当年战天斗地的知青战友们重返蕲春,置身熟悉而又陌生的蕲春山山水水。拥抱当年的老队长和老房东,看到我们40年前住的泥土屋居然还存在,灶台旁的墙壁上当年做饭时留下的烟熏火燎之痕迹历历在目,真使我有时光倒置,今夕何年之恍然。心里的酸楚、惊乍,真是难以言及和诉说,万千感慨,化为一句欢迎大会上的开场白:乡亲们,当年的知青回来看你们啦……,细细一想,我是不是又在重复稼轩老人当年之调侃“却道天凉好个秋”呢……
2008年是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纪念,当年毛主席一声令下,千万青年奔赴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广阔天地战天斗地,经受生活的考验和大自然的磨炼。这一段历史,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以至后来出现了知青文学、知青作家、知青现象、知青后遗症等等专有的名词。上海的一部电视剧“孽债”揭示了知青运动中的情感生活,勾起了许多人的回忆,一曲“小芳”的歌曲,风靡全国,唱出了多少知青人心中的眷恋。
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场运动如何评价,许多专家学者都见仁见智,随着更多的史料不断披露,对这场运动的起因、过程、实质会有更热烈的讨论,但理论研究和评价与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的心里感受却是不同的两个侧面,那段成长的苦涩记忆,对于每一个知青都会有与历史学家们不同的酸楚和考量。尽管也有人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是一场悲剧,完全是耽误了青春,荒废了年华……但许多老知青都说,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和教育,农村生活煅炼了我,影响和改变了我人生的道路,青春无悔……尽管有不同的评价和诉说,历史终究是历史,知青作为绝无仅有的一代人,绝不会止于历史标本和发黄的照片。四十年风吹雨打去,知青生活却是这样鲜活地牢牢地铭刻记忆之中,叫人难以忘怀。尤其是在步入老年之际,那段生活的经历和片断,那些人和事都是这样栩栩如生地浮现在你面前,让你想念它,让你回味它。
写到这里,我想到我读过的一段话:一个人无论祖籍哪里,出生何处,唯有青少年时代的阅历与心境,最能沉淀为永远的记忆。那种种身世的感怀,俗世的臧否,人世的衡定和世事的企盼,都能从各自那一段“镏金”岁月中找到隐喻,找到滥觞,找到千言万语欲说还休的耽恋和缠绵……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今天写下这段话,是不是又有新的感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