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疫苗后遗症”患儿
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预防接种手册》介绍,外来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刺激人体产生相应抗体,当这种病原微生物再次侵犯人体时,抗体就会发挥作用将其清除,避免再次感染。这就是为什么得过麻疹的人不会第二次感染麻疹的原因。疫苗接种就是模拟了这一过程,只不过疫苗接种中的病原体经过处理,已经丧失了致病力或毒性,可以让人体在不生病的情况下获得抗体。 但也就是这个机理,令一些自身免疫系统有缺陷的人面临不可预知的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告诉记者,如果自身免疫系统有缺陷,当疫苗中的病原体攻击人体的时候,不能引发相应的抗体,反而会入侵人体的神经系统。 这也就是为何胡兵在服下糖丸这种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的疫苗之后,反而成为小儿麻痹症患者的原因。 王宇表示,疫苗接种后出现的突发性反应有很多种,有些患者会出现突发性水肿、癫痫等即时的过敏反应,经过即时处理后可以完全恢复,但如果出现严重的不良影响,经过确切分析诊断,确认儿童是接种本身引发的不可逆的损坏,这种不良反应即我们俗称的疫苗后遗症。 张贡献说,在炀炀发病前,他从来没听过“急性脊髓炎”这种病,更没想到接种疫苗还有可能引发疾病。都是为了孩子好才去打这个疫苗,不料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在《预防接种手册》里,记者看到有一章名为“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与处理”,专门收录了相关的内容,但采访中发现,大部分家长对此关注度不高。《预防接种手册》里专业的词汇、现实中发病率不高,尤其是一些防疫接种部门淡化忽略的处理方式,令很多家长对“疫苗后遗症”非常陌生。 王宇表示,理论上,疫苗后遗症可以通过对儿童进行预防性排查加以避免,但实际上无法做到。“免疫功能低下在临床上无法判断,检测技术现在也达不到。”他说。 艰难的维权路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11年和2012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登记的接种报告约为5亿剂次,而疫苗严重异常反应率在百万分之一左右。虽然这个概率很低,但由于疫苗后遗症被认定是“不可逆的损害”,这些患者将来在生活中要面临很多问题。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疫苗不良反应疑似病例的家庭,在承受孩子伤残痛苦的同时,还普遍面临鉴定困境,鉴定维权之路漫长而痛苦。“偶合”“不能排除”“无法确定与疫苗无关”等似是而非的鉴定结果,让这些家庭的维权之路充满艰辛。 在鉴定维权期间,胡海涛露宿过街头,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就这样在山东、北京连续奔波了14个月,他终于在2011年8月24日拿到了胡兵的鉴定结果,“损害程度二级丁等,是属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拿到鉴定书,胡海涛足足哭了两个小时。 “不知道是高兴还是难过。高兴的是什么?孩子这个事终于有个说法了。难过的是什么?这也就意味着孩子终生残疾了,一辈子无法完全康复。”胡海涛说。 淄博的张贡献目前还在鉴定这条路上艰难前行。今年他向淄博市疾控中心提起市级诊断申请,诊断结论是“和疫苗无关”。张贡献一家不服,又向淄博市医学会提出市级鉴定申请,目前结果还没出来。
记者了解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明确规定,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可以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之日起60日内向接种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医学会申请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对设区的市级医学会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接种单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申请再鉴定。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11-22 20:31 , Processed in 0.027644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