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失败了,如何纠错? 微博真好,它使我们知道了毒碘盐的道理,全国人民不再受它的毒害。它揭露了我国卫生部的嘴脸。这才使我想起为什么在1999年后,每年在我国民间,都有多少万非法行医者被抓的道理:原来是代表现代医学对中医实施斩草除根之术。正是这个道理,使我联系到医改失败的原因。 奥巴马因医疗改革,搞得连自己和在白宫工作的人工资也发不出来。可见医疗改革之难。奥巴马不知道,这医疗的问题,中国的领导虽然不知道,我相信一讲他就会明白。这是民族文化的不同。当然,问题不在医疗而在医学。现在专门在医疗上做“文章”,当然就写不出好文章。 中国的医疗改革是跟着美国走的,美国都失败了,中国还能成功吗?尽管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学美国的东西,其特色表现是越来越坏,让老百姓更不满意。例如中国学美国的民主,农村里搞投票普选,结果发现,都是靠贿选上去的。再如治理医疗危机,美国没有降药价,中国的特色是常用药降价,结果是市场上买不到常用药了。药价降了几次,老百姓的医疗费用就提高了几次,还是“享受”不到实惠。人家失败了一次,会动脑筋设法改正。我国的医改降药价,像牛一样的倔,却连续四次失败而不能回头。这些失败,都是国家受到损失,但是,一些人却因此获益,这才是中国屡次失败而不回头的原因。 一、中国卫生部的做法和希望 美国1973年就有了中医法。法律是保护中医发展的。虽然美国50个州,中医法只行于一个小小的内华达,但毕竟有了一个州的独立立法了。它在美国建立起一个中医进军的滩头堡,这可是中医了不起的大胜利。可是,中国人迄今为止不知道这个消息。是不是卫生部有意“屏蔽”?这可难说。我认为,即使不是有意“屏蔽”,也一定是有意隐瞒。因为,我发现,美国有许多不利现代医学的消息,例如,美国对发热病人,大多数不使用消炎退热法了;对癌症病人,大多数不打化疗了。所以,美国非典病人无一例死亡;癌症病人五年以上的存活率达81%的原因。中国却花费数百万元去治疗一个非典患者;很多人倾家荡产治癌症。在1938年,美国把氨基比林从合法药物目录中删除,而我国至今还在使用……卫生部情报系统是干什么的? 2014年中医在中国还不能有独立的法,中医药局似乎等于虚设。这个中医药局没有管理、培养、教育中医的权力。现在,卫生部指导下的中医药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几乎全是中医的掘墓人。他们不懂西医,也不懂中医,是个两不像。他们除了读研究生,没有别的用处;不过,即使研究生读出来,也做不成有用的中医?而毛泽东时代的赤脚医生,三个月学习,就能下乡看病了。为什么在看病难的今天,中医药大学毕业生没人要?答案是:不会看病。 卫生部把解剖学做中医药大学的基础学科,把英语当重点学科。是不是想把毕业的学生派到美国去当中医?他们派中药学的硕导到美国镀金,以后升为博导,道理何在?难道要把中草药化学化?卫生部把中医领导成美国化,是使中医升格还是降格?我实在觉得不好再问下去。 1998年,卫生部给西医立法,再用这个立法管中医。中国民间,本是整批生产中医的地方,但是,卫生部不喜欢。1999年之后,卫生部每年要从这个民间抓出大批的非法行医者,要挖掉这个生产中医的土壤。去年,美国的田小明发表了〈中医在美国发展的春天〉;中国的媒体却在搞批判刘维忠的“打通任督”维护健康少生病为违法。养生保健成了卫生站的眼中钉。 我们的知识界。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概念不清,例如对“科学”两字缺乏明确的定义,这才有西方老板的枪手方舟子,利用“科学”两字攻击中医,随心所欲说中医不科学,提议废除中医的恶行。不管方舟子是不是什么博士,他认为“科学”等于正确,等于真理的见解,目的在煽动一些无知的年轻人攻击中医。但真正的知识界学者中,流行的是另一种解释,即说“科学”是指一个不断通过证伪而不断提高的知识体系;我认为,既然,“科学”是通过不断证伪的知识体系,那么也可以说,科学的解释,是指它不仅不能代表正确,而是不断出错的知识体系。像打着科学的旗号的方舟子言行。 说远了,还是话归正题,之所以不能成功,应该叫做医学改革才对。全世界都在搞医疗改革,但却没有办法走出困境,聪明的人类谁都无法摆脱现代医学之魔障。道理何在?是因为人们不理解中医,不理解生命。医疗改革的失败,证明了它搞得不科学。不科学的地方在哪里?在它的取名不当,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概念错误。一切都错,应改名为医学改革。 医疗改革为什么要改名为医学改革? 医疗只是医学的社会实践。没有好医学,哪有好医疗?也就是说,医学是头,医疗是脚,头弯了,路还会走得正吗?所以,医疗改革的失败是必然的。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11-23 06:55 , Processed in 0.033967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