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二、什么是文化以及文化对社会群体的意义 三、文化为什么需要革命,如何才能革命? 四、从“经典”到“山寨”——文革失败了吗? 五、未来的路在哪里? 一、引言 这篇帖子所讨论的内容,是绝大多数主流网站所不能接受的,而我又觉得这个话题很重要,是我们现在很多问题的起点与根源,而且很有可能这也将是今后一段时间社会演化的主要线索,所以我期望用直言不讳的方式阐述,以期和各位网友真诚探讨。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了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在赞叹电影主角Andy所展现的意志与信念的同时,对于Brooks老头在假释之后,无法适应监狱之外的自由生活,从而最终选择自杀,感触很深。Brooks习惯了监狱(他也只能习惯),习惯了在别人的控制下生活,习惯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得到别人的批准;而在自由世界里,没有了狱警的指令,没有了起坐行卧的各种规章制度,他反而无所适从了。原因在于,他在接受监狱控制的同时,也逐渐放弃了自我控制的权力,自我控制的能力也逐渐消失。最可怕的是,这一切都深深的刻印在他的灵魂里。所以,当“锁链”成为一个人的习惯,那么自由便与这个人绝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习惯的奴隶,无论你身在何处,你都在你的习惯之中。习惯的力量很强大,要改变习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这一点我相信大多数网友或多或少有一些“改变习惯”的经验,如果没有外力的强迫,依靠个人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习惯,说实话,并不容易。那怕是要改变睡懒觉这样小小的习惯,如果没有人监督,也是不容易成功的。当然,如果有人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自己的习惯,那也就无所谓习惯了,用佛家的话说就是圆融无碍,不执不有,这样的人已经不是普通的人了。 对于个人来说,习惯很难改变;对于一个社会群体来说,文化很难改变。下面就来说说什么是文化以及文化对社会群体的意义。 二、什么是文化以及文化对社会群体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也许是被滥用得最厉害的一个词。似乎什么词语的后面都可以加上“文化”两个字,然后就好像变成了某种有格调的事务。什么“饮食文化”、“校园文化”、“厕所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等,只要你愿意,无论什么东西,你都可以在后面加上“文化”。有了这两个字,你就可以在上面作文章了。近年来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此起彼伏,络绎不绝。一时间,大字不识几个的官员、商人们似乎突然就“文化”了起来。针对这种现象,老僧也来生造一个词语——“文化”文化,用来形容这种“文化”帽子到处飞的现象。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文化呢? 《高级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有三条:【1、考古学上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2、人类所创造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如“中国文化”。3、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文化水平”】。这三条解释,显然都无法囊括我上文提到的那些文化相关词汇,如“厕所文化”,用上面的哪一条来解释都不合适。我认为词汇专家们过于注重文化的表面现象,而没有从本质上来定义这个词汇。 文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过长时间的思考。从试图了解文革的时候开始,我就经常琢磨这个词语。在这里,我尝试着对“文化”做一个简单定义:文化就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其实思维也是一种行为。所以,文化可以更简单的定义为“社会群体的行为习惯”。依据这个定义,“仰韶文化”指的就是远古时代,居住在仰韶的那个部落群体所具有的社会生活习惯。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遗迹其实是仰韶文化的文化符号,对于今人来说,这些符号起的作用,是将仰韶人的社会生活习惯信息传递给我们。因此,文化符号是文化信息的载体,除了物质的信息载体之外,也有非物质的信息载体,比如传说、节日、庆典等。正因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有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说。那么,根据这个定义,如何解释“文化水平”这一词呢?也就是如何将《高级汉语词典》中的第三种解释囊括进来?根据老僧的定义,“文化水平”就是掌握“社会群体行为习惯”的程度,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掌握与应用文字、知识的能力,其实是对文化符号的解码能力。所以,如果说一个人“有文化”,那么往往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这个人的行为习惯符合某个群体的整体特征,这通常用“文化素质”一类的词来形容;另外一种解释就是这个人具有解码文化符号的能力,能够理解某种文化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