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戚本禹《亲聆毛主席讲五七指示——敬以此文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第二条罪状,我不说其他人,单说一下张霖之就够了。1964年中央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运动),刘少奇说是“四清四不清”的问题,不想批斗当权的党内走资派,而毛泽东坚决不同意搞群众,坚持要批当权的党内走资派。刘少奇指着毛泽东的鼻子问:那你说谁是走资派?毛泽东就举了张霖之的例子:煤炭部的张霖之就是!(刘少奇的这种无礼使在场的党内高层都看不下去了,连朱德这样憨厚的人都私下批评刘少奇不妥,要他尊重毛泽东,去向毛泽东检讨)。毛泽东为什么说张霖之是走资派呢?因为张霖之官僚主义十分严重,当时煤炭部下面的很多煤矿出现瓦斯爆炸、漏水、塌方等等,经常死人,群众给煤炭部来信来访,却没有人解决。后来群众把问题反映到毛泽东这里了。毛泽东是在安源煤矿干过革命的,当然知道煤矿死人是个什么惨况,所以就立即批示张霖之想办法解决煤矿安全问题,要减少死人,直到不死一个人,没有设备就进口设备,设备不到位,宁可停产,减少出煤量,也不能死人。毛泽东批示还不止一次,但张霖之还是官僚主义高高在上,还是不下基层,不调查研究,不解决问题,死人不但不减少,还增加了。毛泽东这才点了他的名,说他就是走资派。两年后文革开始,群众对于张霖之的愤怒爆发了。很多矿山死了丈夫的妇女、顶死去的父亲岗位的工人来北京参加批斗会,气愤之下就动手打了张霖之。的确打得比较厉害,结果张霖之上吊自杀了。戚本禹本人对于张霖之的死并不负任何直接责任。正是因为有张霖之的死这个意外,后来在批判刘、邓、陶的时候,戚本禹是特别地倾注心血注意安全防范,不许红卫兵搞肉体批判,不许动手打人。 第三条就更加可笑了!我在“五洲震荡风雷激”系列某处写到过戚本禹保护文物的事。事实上,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社论,根本不是中央文革小组搞出来的,而是陈伯达自己根据刘少奇的意见搞出来的,当时刘少奇主持文革,毛泽东在杭州,陈伯达听刘少奇的。红卫兵运动起来后(红八月)这个横扫的社论就成为了高干子弟红卫兵横扫一切、破坏文物的依据了。他们的后台是谁?刘少奇、周恩来、叶剑英都是!现在说红卫兵那时抄家抄了多少多少黄金,那些黄金除了少数是一些品质有问题的红卫兵私吞了,绝大部分都是交给了周恩来、叶剑英他们控制的“首都工作组”监管起来了,至于后来用作什么用途了,那就需要强烈要求中央解密有关首都工作组详细档案,给出答案。高干子弟们的“破四旧”、“立四新”,成了破坏文物运动,完全不是文革提出的“破四旧”、“立四新”的本意。所以毛泽东和中央文革小组都是不赞成的。即使根据变节者王力的回忆,毛泽东也是不高兴的。所以,才有康生、戚本禹他们出面保护文物,制止破坏文物。如果不是这样,那不知道多少文物会毁在高干子弟红卫兵如陈小鲁、贺鹏飞(贺龙之子)、孔丹(有兴趣者自己查一下其父母与周恩来的关系)这些混蛋、恶棍的手里。康生、戚本禹保护文物的事,变节者王力也是不敢否认的,他在回忆录里也写着的。至于砸孔庙,其起源在哪里呢?就在周恩来倡导把瞿秋白扔出八宝山、把李秀成扔出苏州忠王府。周恩来对瞿秋白恨之入骨,他曲解戚本禹的《评李秀成自述》的变节观,把瞿秋白打成变节者,不让他安息在八宝山,把苏州李秀成忠王府也毁了。李秀成变节,但忠王府本身是历史文物,必须保护。这是两码事,周恩来不知道吗?由此开始了一个挖坟砸墓的运动,宋庆龄家的墓被砸也是因为此风之故,而毛泽东责令周恩来修复宋庆龄家的墓,却成了周恩来的丰功伟绩,保护民主人士,保护孙中山遗孀!实在是荒诞!砸孔庙,中央文革的确参与了决策,但最后的拍板是周恩来。戚本禹是具体安排了人去执行,并提出了把砸孔庙与考古(考证儒家典籍是否存与墓内)相结合的合理建议,周恩来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派了考古队去。所以砸孔庙是考古队、历史学家一起参加的。 “敬爱的周恩来”在1970年1月24日接见中直系统文化部、教育部等单位的军宣队代表时说: “戚本禹是野心家,是跑腿的,活动能力很强。他无孔不钻,文化方面他钻的地方最多。江青同志不让他去,他硬要去。他还到煤炭部、化工部,工厂也到了,工厂到二七车辆厂、首钢。所以工业单位也要搞,文化方面他和体委的刘长信,卫生系统的孙正有来往。他两个儿子证明也不是好人,他能伸就伸,对样板戏也插手,乱改,特别是对交响音乐《沙家浜》和《白毛女》。杨成武那篇文章主席很不满意,大树特树不符合毛泽东思想,不能登出,但戚本禹一定要登。后来登在第二版上,杨成武还不满意。戚本禹道歉,王力还给送像章慰问。互相勾结,暗地活动,以后才揭发出来在中央办公厅有彭、陆、杨还有田家英、他完全是跟着田家英走的。田家英有很多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言论,派人搜他们的东西,别人的东西都收回来了,就田家英的没有收回来。有主席的手稿,丢了好多,是戚本禹串通的,第二天田就自杀灭口。戚本禹这个人写东西也是不能写的,过去我们也是受了骗的。《评忠王李秀成》那是根据主席思想,请历史研究所帮他写的,以他的名义发表的。这说明对一个人的认识是要经过相当一个时期考验的。经过考验知道戚本禹是这么一个人,他的根子是很深的。”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5-4-7 07:22 , Processed in 1.230689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