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六年的五十天:记忆与遗忘的政治
[37]《大事记》,p72。 1998年,p8。 命论"。这里所说的评价,当然是指承认文革的某种正面意义的那些评价,至于"彻底否定文革"的观 点,对其批评可参考有关文章:司养眼:《文化大革命与中国农村政治的民主化--北方农村文革中 的变迁》,崔之元:《毛泽东文革理论的得失与"现代性"的重建》(以上两篇见《中国与世界》1997 年2月),高默波:《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是否该偏正一点儿?》(杨建利编《红色革命与 黑色造反--文革三十周年纪念研究文集》,二十一世纪基金会,1997年),李宪源:《从造反派 与五七年右派的共通点审视文革──兼论谁该忏悔?忏悔什么?》(新呐喊网站:http://leftvoice.8u8.com)。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文革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人性,比如文革中提出破私立公、狠斗私心一闪念等口号。 这种观点的主要问题是:把文革的目标和实践都过于简化,因为"破私立公"是不足以概括文革思想的 全部内容的,比如:"社会主义新人"很重要的一条内容还包括反潮流、独立思考等。我的讨论主要不是 和这种观点对话,因为强调思想道德教育是毛泽东思想的特色,其影响在文革前乃至文革后一直存在, 和这里所关心的文革运动中社会矛盾的性质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 《红色职工》1967年1月29日。 第五卷,p324。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11-23 10:52 , Processed in 0.030709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