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国琉球网 首页 中国琉球 查看内容

刘迎胜:论我国东海专属经济区东界的历史依据

2024-11-9 11:57| 发布者: 台灣獵戶人| 查看: 112| 评论: 2|原作者: 台灣獵戶人

摘要: 徐葆光从赤尾屿航行六更可抵古米山。明清使臣前往琉球,均首先航向古米山。清康熙五十八年派遣使臣前住琉球测量自福州至琉球姑米山,四十更计二千四百里;而自琉球姑米回福州,五十更计三千里。黑潮应是作为琉球中山 ...
刘迎胜:论我国东海专属经济区东界的历史依据。

原题:从明《航海侯:张赫》与《靖海侯:吴祯》的琉球大洋之战,看明、清与琉球中山王府的海上分界
——我国东海专属经济东界的历史依据。


文:刘迎胜。图:《南大元史研究室》提供1983年,「韩儒林」教授(前排坐者)八十大寿与学生合影。左起:「高荣盛、丁国范、胡多佳、邱树森、刘迎胜、陈得芝、姚大力」。

编辑:马光;2017年8月8日,本文曾刊于《海洋史研究》第十辑二次编辑:台湾猎户人



Screenshot_2024_1024_101557.png


作者:刘迎胜男,1947年生,198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8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曾任:元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作者系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导,本文刊于《海洋史研究》第十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据悉清末学者「杨守敬」曾经《历代舆地图》。1954年,范文澜、吴晗两先生,据毛泽东主席委托,开始组织史学队伍重编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后转由复旦大学谭其骧先生,主持重新按现代图例,重新编绘「杨守敬」所编的《历代舆地图》,这就是后来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由于清季《历代舆地图》,其主要关注内陆地区。然而,近代所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则要扩及边疆部分,也因应原班人马力量不足,于边疆部分要另组班子。到了1960年代,适逢中、苏关系紧张了,中、苏边界问题逐一浮现,加上苏联推翻过去已承认的沙皇时期:俄国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的边界条约,是为不平等条约,于是当时随即遇到,该如何解决边界问题?而当时中央的思路是斗争为主调,于是,从全国各高校科研机关抽调力量,除了收录充实各时期的历史地图集的力量。当时西南组:「方国瑜先生等人。西藏组:「王忠、原先在西北组的邓锐龄」。西北组:「冯家昇等人。东北组:「贾敬颜」等人。而北方部分,西起阿尔泰山、东到大兴安岭,南至长城沿线河北、山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包括今:蒙古国、东西伯利亚直达北冰洋,这辽阔的区域的地图编绘就由元史研究室来承担,包括各个历史时期,不光是元代。



史載:元末随「朱元璋」起兵的将领中,有两位后来成为著名水师统帅「张赫、吴祯」,而其逝后,则分别葬于今天南京南郊的雨花区西善桥街道小刘村、东郊的板仓街3号新世界花园小区内。据悉其中「吴祯」的墓于2006年,还列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史料数次提到「张赫、吴祯」曾率水师抗击倭寇之事。而「杨国桢」先生与「刘璐璐」等学者,在近代则有专文讨论这次追击倭寇的海战,但却未详释“琉球大洋”的地望(地理位置)。本文拟就「张赫、吴祯」所至之“琉球大洋”为切入点,着重讨论明、清时期的中国琉球中山王府之间的海上分界问题




「张赫、吴祯」与琉球大洋之战
(一) ,「张赫」与琉球大洋
《明史》虽曾撰写着「张赫」有关此次海战内容,但在其追倭船至琉球大洋事,虽曾记载但却未言及具体时间,而其墓志却也未能提及,然核对其他明代史料,对比上述《明实录》所记为:洪武六(1373)年,可知《秘阁元龟正要》系年洪武八(1375)年,则为有误。「张赫」遭遇倭寇的地点:牛屿海洋,又作:牛山洋。而史书中的「牛屿」这地名则始于明朝太武山即今:金门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清朝陳夢雷」于1726年编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第五百三十五卷-将帅部名臣列传九十三》等记载:
「洪武元(1368)年,擢-福州卫都指挥副使,进本-卫同知,复命-署都指挥使司事。是时,倭寇出没海岛中,乘间辄傅岸剽掠,沿海居民患苦之。帝,数遣使赍诏书谕日本国王,「能臣则奉表来庭,不臣敛兵自固,必欲为寇。」将克期命舟师扬颿致讨。继;又数絶日本贡使,然竟不得倭人要领。「(张)赫」在海上久,所捕倭不可胜计。最后追寇至琉球大洋,与战,擒其魁十八人,斩首数十级,获倭船十余艘,收弓刀、器械无算。帝,伟「(张)赫」功,命掌都指挥印。」

《明实录》则记载着,此琉球大洋海战发生,于洪武六(1373)年
「航海侯-张赫」凤阳-临淮-石亭村人,洪武元(1368)年,授-福州卫指挥使。二(1369)年,率兵备倭寇于海上。三(1370)年,升-福州都卫都指挥同知。六(1373)年,率舟师巡海上遇倭寇,追及于琉球大洋中,杀戮甚众,获其弓刀以还。

浙江「孙仰曾」家藏本的《秘阁元龟政要》记:
「洪武八(1375)年六月,「张赫督军哨船,入牛屿海洋,遇有倭贼,追至琉球大洋,亲同士卒与贼交战,生擒贼首一十八名,斩首数十级及获倭船数艘,及腰刀、军器,事闻其功。

「郑汝璧」撰《航海侯:张赫》记
“升-福州卫都指挥副使。捕倭功,升-同知署都司事。坐捕倭无功,夺俸。统哨出海,入牛山洋,遇倭,追至琉球大洋,擒倭酋。调-兴化卫,还俸。”

唐顺之」撰《武编-太武回太仓针路》:
太武山,用单艮针,七更,平乌坵山内过;用艮寅针,四更,平牛屿山;用单艮针,五更,取龟山。”

明「叶春及」也曾描述:福建崇武附近海中有:牛屿

明朝《筹海图编》共13卷,系明世宗皇帝-嘉靖三十五1556年,时任总督浙江军务的「胡宗宪」为防御倭寇,由「郑若曾、邵芳」等人绘图并撰写,而「胡宗宪」亲自担任总编审定,期间得抗倭名将「谭纶、戚继光」等人鼎力支持,尽全力收集海防有关资料编辑而成的一部沿海军事图籍。筹海图编内容可分为:「舆地全图、沿海山沙图、沿海郡县图、日本岛夷入寇之图」等。书册中「沿海山沙图」由七十二幅地图组成,实际上是绘有岛、山、海、河流、沙滩、海岸线、城镇、烽堠等地物符号的沿海地形图。其中广东十一幅,福建九幅,浙江二十一幅,南直隶八幅,山东十八幅,辽东五幅。幅幅相连,犹如画卷,一字展开。海中的岛屿礁石,岸上的山情水势,沿岸的港口海湾,沿海的卫、所、墩、台跃然纸上,甚为详备,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内容详备而又完整的海防军事地形图。书册记载着明代抵御倭寇事。以嘉靖时事为主,上溯明初及明以前中、日交通情况。首列沿海和日本地图、日本事略,继以分省御倭事宜并列年表、寇踪图谱,再次记述重大战役与遇难者事迹,而终以经略。对于用兵、城守、剿抚、互市等,均有详细记载。附有沿海布防形势及战船、武器等详图。

《筹海图编卷一,舆地全图-沿海山沙图》的「福建」则绘制出 :平海卫所辖「冲心-巡检司」附近海域:牛屿
可见「牛屿」在当时已是标注于福建中部沿海。我国已故「向达」教授,曾在英国-牛津大学-波德林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所发现之中国古文物书籍《顺风相送》《指南正法》中所记途经福建沿海的针路中即有出现牛屿名字,并且「向达」认为此名称就是今马祖岛

据史載「张赫」时任职于福建官府是属于《备倭军》机关,洪武六(1373)年,与倭寇相遇时,正在福州都卫-都指挥-同知任上。故他统领《备倭军追击倭寇至琉球大洋的水军为福建水师。至于,其受封《航海侯》的时间,《明史》则写在其调任负责「辽东漕运」之后,仅云:“久之,封航海侯,予世劵。南京出土之墓志亦未有明确时间。《备倭军》作为防御倭寇的海防部队,地位却很特殊。按照朝廷的规定,省、府、道各级官员都无权调动《备倭军》。一旦出现紧急情况,需要由朝廷下达调兵的命令,而且使用调兵专用的金符。否则,一兵一卒也不能调动。《明实录》曾经两次记录此事,而两次所记时间一致,均为洪武二十(1387)年,惟月份一为十月,一为九月,相差一月。

《明实录》
洪武二十(1387)年冬十月戊申朔,飨太庙。封-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朱寿」为《舳舻侯》,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张赫」为《航海侯》,赐诰劵。
十一(1378)年,升-大都督府佥事,总督辽东海运。二十(1387)年九月,封《航海侯》,赐号: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阶:荣禄大夫,勋:柱国。


(二), 「吴祯」与琉球大洋
《明史》卷一百三十一有传,记载着「吴祯」在琉球大洋与倭寇作战,曰:
洪武“七(1374)年,海上有警,复-充-总兵官,同-都督佥事于显总-江阴四卫舟师,出捕倭至琉球大洋,获其兵船,献俘京师。自是,常往来海道,总理军务数年,海上无寇。”该传,所据者为明朝「刘嵩」所撰之《 吴祯-神道碑》,该碑记:洪武“七(1374)年甲寅,海上警闻。公,复领沿海各卫兵出捕,至琉球大洋,获倭宼人船若干,俘于京;上,益嘉頼之。”

琉球大洋,明「郑若曾」又称:琉球洋
洪武“七(1374)年,靖海侯「吴祯」败倭于琉球洋(倭扰海边,「(吴)」 ,遣舟师追逐之,及于琉球洋中,斩获甚众,悉送京师。)”。

然而,几则史料所记的「吴祯」在琉球大洋海战时间,均为洪武七(1374)年,而非有关上述史料:洪武六(1373)年,「张赫」于琉球大洋破倭的海战。此外,「吴祯」此战所统领的水师,其《神道碑》中记为: “沿海各卫兵” ,而《明史》本传,则记其与“都督佥事-于显总-江阴四卫-舟师” ,可知神道碑中之“沿海各卫” ,即本传之“江阴四卫”。
“江阴四卫”,见于《明实录》洪武六(1373)年,元月己酉条「德庆侯-廖永忠」向明太祖的奏章,在提及明军在北方击败元残余力量之后,最终此奏得到朱元璋的批准。
「廖永忠上奏:「独东南倭夷,负其鸟兽之性,时岀剽窃,以扰濒海之民。陛下,命造海舟,翦捕此㓂,以奠生民,德至盛也。然臣,窃观倭夷窜伏海岛,因风之便,以肆侵掠。其来如奔狼,其去若惊鸟。来或莫知,去不易捕。臣请令《广洋、江阴、横海、水军四卫,添造多橹快船,命将领之。无事则沿海廵徼,以备不虞,若倭夷之来,则大船薄之,快舡逐之,彼欲战不能敌,欲退不可走,庶乎可以剿捕也。」

次年(1374)正月,明太祖又诏:
「以《靖海侯-吴祯》为:总兵官,都督佥事-于显为-副总兵官,领《江阴、广洋、横海、水军》四卫舟师,出海廵捕海寇。所统在京各卫及太仓、杭州、温、台、明、福、漳泉、潮、州沿海诸卫官军,悉听节制。」

《广洋卫》属左军-都督府,《江阴、横海》两卫均属后军-都督府,其指挥机关设于当时的京师,即今:南京,吴祯所率水军四卫均为长江下游水师,与此前一年张赫的军队是不同的部队。因此,吴祯琉球大洋的海战,与张赫追倭寇并非同一次海战。这是明军于两年中的第二次远征琉球大洋

《明实录》记载:
嘉靖三十五(1556)年,“倭寇自浙直败,还入海至琉球国境上。中山王世子「尚元」遣兵邀击,尽殱之,得中国被虏人「金坤」䓁六名,至是遣陪臣「蔡廷会」等入贡献。 ”可见自明初至嘉靖年间近二百年中,琉球大洋一直为明朝官军警戒倭寇的海防前沿。




二黑潮与“落漈”:明、清时期的中国与琉球海疆的自然分界
(一),明初以前,中国史籍所载之琉球
明初至清末以前,琉球中山王国曾经是中国属国。《明实录》记载:
洪武五(1372)年,春正月,甲子,遣杨载持诏谕(疏)[琉]球,诏曰: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迩,一视同仁。故中国奠安,四夷所得,非有意于臣服之也。自元政不纲,天下兵争者十有七年。朕起布衣,开基江左,命将四征不庭。西平汉主:陈友谅;东缚吴王:张士诚;南平:闽越;戡定:巴蜀;北清:幽燕,奠安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朕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 《大明》,建元 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处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

同年十二月壬寅,杨载使琉球国回,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奉表贡方物。诏:赐察度《大统历》及金织文绮、纱罗各五疋;泰期等文绮、纱罗、袭衣有差。
般认为,此为中国明朝皇权朝廷与琉球建立正式君臣从属的宗藩关系之始。对此,有学者曾提出疑问,如果中、琉是在明朝才开始建立直接的官方关系,“那么杨载又是如何将朝廷的《建元、即位》诏书,渡海送到琉球岛上的各地酋首”?言下之意,明初以前,唐、宋、元时期,中、琉之间交流,或早已存在交往互惠。而此所提问题,其自甚有意义。

查北宋徐兢所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其中记载道:
高丽,南隔:辽海;西距:辽水;北接:契丹;旧地东距:大金;又与日本、琉球、聃罗(济州)、黑水(黑龙江流域、库页)、毛人(虾夷)等国,犬牙相制。」

那么这里与日本、聃罗(济州岛)并列之黑水黑龙江流域之居民);而毛人,则为:北海道、千岛群岛的原居民《虾夷》人,皆为东北亚地区民族,故与之并举之琉球不可能指台湾,只能是琉球王国。然而,明代初期的史料文献,仍多以大、小琉球分着琉球、台湾。但明朝中期以前,是否有大、小两琉球之分呢?由于近代史学家尚未发掘更早的考证史料,或许期待往后更多的琉球相关古文献史册能被展现于世人前。

宋「陈亮」的《水调歌头》词(和「吴允成」游灵洞 韵)中有句:争似提封万里,大、小几琉球。校笺者注:
人爱新来景,龙认旧时湫。不论三伏,小住便觉凛生秋。我自醉眠其上,任是水流其下,湍激若为收。世事如斯去,不去为谁留。
本无心,随所寓,触虚舟。东山始末,且向灵洞与沈浮。料得神仙窟穴,争似提封万里大、小几琉球。但有君才具,何用问时流。

琉球:隋、唐、宋、元朝代时期,统称:琉球台湾琉球,非今之有所区分的琉球群岛台湾岛
其文字于唐、宋朝时,则写作流求朝时,则写作瑠求,此宋词写作:琉球,字疑出后人所错改。「陈亮」诗词原句,琉球之前有“大、小”二字,如谓单为解释台湾,恐难圆其说;如将之理解为宋代已存在“大、小琉球”,似更为合理。与前述史料结合在一起,可间接证明,中国与琉球的往来早于明代之前的宋、元朝,或甚更早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朝。


(二),黑潮暖流与落漈
在中外交往史上,万里之外、地中海的罗马帝国皇帝「安东尼」(史称:大秦王-安敦),早在东汉桓帝-延熹九(166)年,便遣使来华。而隔海相望的近邻中、琉两国,迟至宋代才有相关的文献史料等往来这是令人费解的现象。要知道从罗马帝国控制的红海跨越重洋前往中国,与从琉球越东海西航中国,两者海程距离的长短、正确方位难易度等左右船只的航行相差何止十倍以上?那么中、琉之间,又因何能比中国与罗马帝国晚了一千余年才有交往?笔者见闻所及,从未见有学者释此疑点者。
这需要从东海至西太平洋海域的海洋地理环境等方面进行考虑。东海的底土主要部分为东亚大陆的自然延伸,海水不深,故而水色亦较浅;而隔东海而居的琉球周围皆为深海,海水墨蓝色,与东海形成明显的差别。远古时期,海上航行的障碍需要考虑克服航行距离远近、舟船补充给养能力、风帆舟船的整体结构还坏、大自然的季风与洋流、热带气旋风暴巨浪、舵工导航优劣、水下暗礁浅滩、海中巨型生物冲撞、等因素,当时,海水的深浅并不是影响航行的主要因素。
然而,在西太平洋,特别是我国东海海域,上述因素之外,影响航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汛期,即为海流、洋流。海流、或洋流,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大规模地沿着一定方向、并具有相对稳定速度的水平流动。其常见的宽度从几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主要受「盛行风、地球转偏向力、海岸轮廓」等影响而形成。由于地球表面大部分区域被水所包裹,同时地球又是一个自身在不断旋转着的球体,故而在其南、北半球低纬度暖水区海域,与高纬度地区的寒水区海水之间,存在着自然的热交换:低纬度区的高温海水由于密度较底,集中于海洋水体的上层;而高纬度区,由于密度较大,自然下沉;南北海区不同温度的海水各自沿距海面不同的深度相向运动,即就是说高纬度区深海的低温海水自然向低纬度地区流动,而低纬度区的海面的高温海水则向高纬度海区流动,这种大洋水体上层,向高纬度区流动的洋流被称为《暖流》就西太平洋海区而言,从:台湾岛、吕宋岛之间的巴士海峡以南西太平洋面的「暖热」海水与:千岛(虾夷)、勘察加半岛(库页)以东北太平洋中的「低温」海水;两者进行热交换而形成的暖流,被称为:《黑潮Kuroshio Current》 。这与夏季的西太平洋中大气中形成台风(热带气旋)的机理相似,热带洋面向北流动的暖流,由于地球自西向东公转的原因,影响黑潮自动向东亚大陆方向偏移,故而《黑潮》主流:从吕宋岛以东的洋面经台湾东侧后,从台湾岛与琉球岛之间进入东海,一路北上。再看东亚大陆架。该大陆架在水下缓缓倾斜的趋势,至「赤尾屿以东突然结束,由此大洋底土突然下陷,使赤尾屿与(姑/久)米山之间海水深度大增,形成琉球海沟,海水颜色也由蓝变黑。在这里《黑潮》不但颜色深,且流速快,可达3-10公里/小时,永不停歇,行船人至此可明显观察到黑潮向北急速的流动。这股北上的洋流,在宋代已为我国东南沿海的航海行船人皆知。

南宋「梁克家」于《三山志》记载,福建三山县(福清县西南之兴化湾海滨的)塘屿,
「昭灵庙下,光风霁日,穷目力而东,有碧拳然,乃「流求国」也。每风暴作,钓船多为所漂,一日夜至其界。其水东流而不返,莎蔓错织,不容转柁。漂者必至而后已。其国人得之,以串,其踵令作山间。盖其国,刳木为盂,乃能周旋莎蔓间。今海中大姨山夜忌举火,虑其国望之,而至也。」
其上译文:「昭灵庙这边,如果天气好的话,往东边可以在海上看到绿绿的琉球国。有风暴的时候,钓船常常飘到那边去,一日夜就会到。这里的水流往东,而水面下又有许多水草,让船无法转舵,所以随风漂流的船都回不了头,到了琉球为止。船上的人被琉球人抓到的话,会被他们用把脚跟串起来,强迫在山间耕作。这里的人挖空木头造船,可以在水草间周旋(所以往来无碍)。现在海中的大姨山,晚上都不敢点火,怕琉球国的人看了过来。这则十二世纪下半的史料,曾经被反覆引用,许多人认为这里的「琉球国」就是现在的「台湾岛」而这条材料描述的地点是在现在福建省兴化湾一带,约是福清莆田的交界。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在兴化湾不但可以看到台湾,而且渔船还会漂过去,渔民被台湾人掳获,当成奴工。甚至有些地方晚上不敢点灯,怕台湾打过来。
黑潮在元代书籍被称为:落漈
《元史》谓:“漈者,水趋下不回也。”古代,船民始终以为是海洋地势北低南高,而造成洋流由南向北移动。明代出使琉球的册封使臣「陈侃在其《使琉球录》,这样的写道:
「《志》中所载琉球之事所云:落漈者,水趋下不回也。舟漂落漈,百无一回。臣等尝惧乎此,经过不遇是险,自以为大幸。」

但「陈侃至琉球后,在“其国,而询之,皆不知有其黑水。”这大概是因为古米山「西南九岛」本身处于“黑潮”包围之中,为琉球岛人所习见。而中国船工水手,则因从中国大陆架沿海水域进入黑潮,因此很容易观察到海洋流速的差异。中国人观察到黑潮,则远早于琉球人。《落漈》海水汹涌,行船人至此无不胆战心惊,木质船在这里除了受季风、巨浪、海洋里的岩盘礁石的冲击,导致航行这条针路的大大小小的舟船,九死一生的容易发生海难,桅折舵毁。而且这里水色标志明显,故而我国船人传统上将位于赤尾屿古米山之间的海区称为《黑水沟》,或称为《沟》 ,有时又讹写为“郊”。然而,明代中期以前,琉球岛上物资缺乏,其造船工业、驾船舵工们的航海技术远远落后中国沿海,且黑水沟(黑潮)、每年季风汛期推算的存在,大大的阻礙了琉球人自身驾舟从东向西的渡海前往中国闽浙两省口岸;同时,更是有效的阻碍日本三岛(九州、本州、四国)的船只随意的顺洋流而南下琉球群岛可能性。这应当是为什么东海海域的琉球虽距中国不远,但迟至宋代才与中国有频繁联系,而两岸官府联系,则延至明代初期才有史册资料建立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证明日本三岛上的船只,虽可以容易的驾船往西航行到朝鲜、山东半岛等中国沿海的航线;却无法顺着季风、或洋流漂流直接南下抵达琉球群岛、台湾岛;所以,日本在古史资料中强调,琉球自古通(属)于日本,则是掩耳盗铃、瞒天过海的瞎扯谎言,因为当时人类文明史,尚未发明蒸汽、燃油等涡轮机的船只、大部份近洋、远洋的舟船航行,只能凭借木质船壳扬着大帆布在《季风、洋流、帆、桨、舵、人力》等不同因素左右航行目的



三 明、清东海海域归属问题
近年来,讨论《钓鱼岛列屿》主权归属的论著,多据明、清两朝时期的中、琉汉文史籍的记载与古海图,而所立论。但针对日本学者提出钓鱼岛即琉球语所称:「友昆姑巴事甚麻」之说,我国复旦大学「韩结根」先生在《从琉球语「友昆姑巴甚麻」及「久米赤岛」等地名考释看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归属》文中指出,这些岛名皆指琉球诸岛中的「西马齿山」所属之鱼钓、久场、久米赤诸岛。此文甚有说服力,在切入点与视角上均较以往研究有明显更新,惟其中心仍聚焦于岛屿。
鸦片战争中,中国清皇权政府败于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被迫割地赔款,唤醒了国人的海洋意识。当代讨论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方所持立场的法理依据,多数学者将注意力集中于钓鱼岛本身。这当然是有道理的,因为从现代国际法的角度看,钓鱼岛的归属直接影响中、日间有关东海专属经济区的划分问题,这也是日方坚称拥有钓鱼岛的主要原因。有一问题随之而来,在近代西方海权观念被世界上广为接受之前,中国与隔海相望的邻国,有无海洋疆域分界的观念呢?作为邻国的宗主国,的父国明、清皇权朝廷,近五百年与藩属国琉球中山王府之间,在海上有无此疆彼土之限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本节拟从《海流》的角度,来分析位于中国大陆与琉球之间海中的钓鱼岛诸屿归属问题。在此应当指出,近年已有学者将琉球大洋之役与钓鱼岛联系起来考量这一问题。《中、日双方支持领土主张的依据》一节提到:

1374年,靖海侯吴祯受命出海巡捕倭寇,一直追击到琉球大洋
根据《明史》卷一三一,的《吴祯传》记载:巡捕终点为琉球大洋。《明史》卷九十五,的《张赫传》也提到:巡捕起点为牛山洋(海坛岛)。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从近海的牛山洋到近洋的琉球大洋,唯一的可能就是借助春、夏之际的《季风》,沿着册封使节走过的针路,经过 钓鱼岛,横渡 黑水沟。由此说明,明代时期的钓鱼岛已在我国沿海官府的舟师,有效的巡捕治理范围之内

清代初期,汉军旗人张学礼于清世祖皇帝-顺治十一(1654)年,赴琉球册封。清人杨廷望撰《张学礼 传》谓:
其《使琉球记》曰:解维 南台,夜泊 林浦,过 鼓山,至 罗星墖,越 闽安镇,扬帆鼓楫于中流,随次下 猴屿,祭 天妃。候风广石,回环十日,而风讯始定。复过 猴屿,候风 梅花所。八月,浪急风猛,水飞如立。至明日,水色有异,深青如蓝。舟子,报曰:“入大洋矣”。顷之,有白水一线,南、北不可测量。舟子,报曰:“此分水洋也,天之所以界中、外者,此也。”

文中之“舟子”,即「张学礼」出使时官船的使船人,航行船舟的舵工们熟知海况。离开中国近海,见海水颜色变深后,便报告「张学礼」已进入“大洋”;而“大洋”中的“白水一线”,则称为“分水洋”,是“天之所以界中、外者”,即天然界分中国与琉球的海域。

清圣祖皇帝-康熙五十八(1719)年,黄子云尝随册封使臣徐葆光“册封琉球大洋”。这里的琉球大洋,就是前述张学礼所通过的海中分界中、琉大洋。洪武初年明,水师将领张赫吴祯两次与倭寇作战之琉球大洋、或琉球洋,这个名称至清代依然沿用。那么琉球大洋、或琉球洋究竟具体海域在何处呢?

康熙二十二(1683)年,清使汪楫、林麟焻受命册封琉球王尚贞,于此年六月二十三日:开洋;次日,即二十四日-酉刻“过钓鱼台;二十五日:过赤屿(赤尾屿)。薄暮,祭沟;二十六日:过马齿山,至那霸港,计四日。十一月二十四日:开洋;二十七日:过姑米山。”这里提到的“沟”,与张学礼所经历的“分水洋”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乾隆二十年五月,周煌作为副使,同《翰林院-侍讲》的正使「全魁受命前往琉球册封「尚穆」琉球国中山王,于次年正月,回国。他对行程有详细记载:乾隆二十一(1756)年,……六月初十日:岀 五虎门,过 官塘-进士门,开洋;夜见 鸡笼山。十一日:日入后,见 钓鱼台。连日,俱有大鱼夹舟左、右、或三、或四,又宿洋鸟绕樯而飞。十二日:见赤洋,是夜,过沟,祭海。十三日:见 姑米山(久米岛)。姑米人 登山举火为号,舟中以火应之。十四日:姑米-头目(酋首),率小舟数十,牵挽至(姑米)山西,下碇。 ……二十二年正月三十日,开洋,至 马齿山-安护浦(座间味岛),下碇;初四日:出澳,过 姑米山。初五日夜:过沟,祭海。初七、八、九日:大雾不见山,寄碇。初十日早:白虹,见雾开,见 台州-石盘山。 ……环岛皆海也。海面西距 黑水沟,与 闽海 畍(jie:界)。由 福建开洋,至 琉球 ,必经 沧水,过 黑水,古称:沧溟。……琉地固巽方,实符其号。而黑水沟,为中、外畍水,过沟必先祭之。东临 九州-萨摩洲。上文提到船过 钓鱼岛 后;次日,即六月十二日夜,过沟,举行祭海仪式。十三日,见 姑米山(久米岛)。次年冬正月,回航,从 姑米山 侧通过,二月初五日夜,再次过沟,又举行祭海仪式。「周煌」特别指出,琉球:为海所抱,其国西面,向中国方向有 黑水沟,是「洋、闽海的分界,也是中、外畍水,因此过沟 必先祭之。「周煌」还写有「岂知中、外原无界,沟祭空烦说四溟」诗句,句之后注文曰:「舟过黑水沟,投牲以祭,相传中、外分界处」。对照上述几则史料,所谓「沟」即《黑水沟》也就是张学礼所见海水变色之处,即《分水洋》 地处 赤尾屿 与 姑米山 之间,这里正是「琉球海沟」。而册封使臣们所见之《黑水》即《黑潮》也即所谓「琉球大洋、或琉球洋」。概言之,这里是我国明、清两朝代中国与琉球中山王府的海上分界。波涛汹涌的《黑潮》所通过的 琉球大洋,也被称为:琉球水 也,这里「水最险,舟到彭湖遇扬风,作漂,至落漈,回者百无一、二」,且又地界中、外,所以中国船舶过此,都要焚香祈祷、投牲祭祀海神。明「邓若曾」的《福建海防图》将钓鱼岛绘入的背景,就是钓鱼岛以东的黑水沟才是明与琉球的分界,因此海防图中诸岛,均为明朝的属地。」前已言之,黑水沟/琉球海沟原本就是位于东亚大陆的中国,与悬于海中的琉球之间海洋分界的自然界限。琉球成为明、清两朝的属国后,《黑水沟》也自然而然地被视为我国与琉球中山王府之间的海上分界。琉球虽然是明、清属国,但藩属国与宗主国之问亦有明显的分界。


琉球中山王府:辖地为三十六岛,划分为几片:「东四岛、西三岛、西北五岛、东北八岛、南七岛、西南九岛」。其中与我国海域相邻的西南九岛


据清皇权朝廷的琉球册封使臣徐葆光记载:
八重山】 :一名:北木山;土名:彝(yi)师加纪,又名:爷马;在太平山的西南四十里,去中山二千四十里。由 福建-台湾-彭家山,用乙辰针至 八重山。明洪武中,中山王察度始通中朝,时 二大岛(八重山、太平山),来贡于 中山,卽:八重山、太平山也。山较太平尤饶给,多樫木、乌木、黄木、红木、草席,产牛、马、螺石,出麻布、棉布、海参,红酒名:密林酒,五谷、砗璖、瑇瑁、珊瑚、羊肚、松纹、海芝、海松、海柏等石。每年五、六月,(八重山)太平山来贡于中山八重山:水北山。太平山:麻姑山

【乌巴麻】 :二岛,译曰:宇波间,在八重山的西南。
【巴度麻】 :译曰:波渡间,在八重山的西南。
【由那姑呢】: 在八重山的西南。

《八重山、乌巴麻、八度麻、由那姑呢》岛,皆近台湾
【姑弥】: 在八重山的西,较他岛为大。
【逹奇度奴】: 译为:富武,在八重山的西,姑弥东。
【姑吕世麻】: 译为:久里岛,在八重山的西少北。
【阿喇姑斯古】: 译曰:新城,在八重山的西。
【巴梯吕麻】:译曰:波照间,在八重山的极西北。
以上八岛八重山、乌巴麻、八度麻、由那姑呢姑弥、逹奇度奴、姑吕世麻、阿喇姑斯古、巴梯吕麻俱属《八重山》;国人称之曰:八重山。此琉球的极西南的属界也。


我国浙江、福建等东南省沿海居民,常将海域中出现的石、礁、盘、屿、岛等地形,外观大小构造组成的区分成:大砾石、大石材地质的岛、或屿,称之为:XX;如:舟山、岱山、普陀山、花鸟山、太武山(金门)、鸡笼山、八重山、太平山等,而琉球人因为归属中国,故也沿用并采用这种命名法。据葆光在琉球所得资料,以八重山为主岛的西南九岛」称琉球的极西南属界也,而其中之「古米山」则又为西南九岛之极西。因此,从中国渡海前往琉球,最先见到的,即为此山。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朝廷钦命赴琉册封使臣陈侃出使琉球归来,着《使琉球记》,其中提到:
【此年五月】九日:见一小山,乃 小琉球 也。十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然顺流而下,亦不甚动。过 平嘉山 、过 钓鱼屿 、过 黄毛屿 、过 赤屿 ,目不暇接,一昼夜,兼三日之程。夷舟帆小,不能及,相失在后。十一日夕:见 古米山,乃属 琉球 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

「陈侃船中的夷人,即为琉人;因为回到本国而“鼓舞于舟”。明代几部边疆史地的著作均记载古米山为琉球界中国之极边岛屿。如:明末-茅瑞征记:“望见 古米山 ,即其境。”。清初-康熙五十八(1719)年,册封使「徐葆光」亦记,在经过 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 之后,由此“用乙卯针,六更,取 姑米山”,他在《姑米山》后,特别注:“琉球,西南方界上镇山。”显然,琉球在东海方向的属土极边为 古米山。


嘉靖四十
(1561)年,明廷钦命册封使臣郭汝霖、李际春受命册封琉球中山王尚元」。明人「萧崇业、谢杰」记载:
【五月】二十九日:至 梅花 开洋,幸值西南风大旺,瞬目千里。(琉球中山王府的)长史「梁炫」舟在后,不能及。过 东涌、小琉球。三十日:过 黄茅。閠五月初一日:过 钓屿。初三日:至 赤屿焉。赤屿 者,界 琉球 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风:即可望 姑米山 矣。

这里的 赤屿,即 钓鱼岛列屿 中之 赤尾屿,乃为中国东海方向沿海岛屿之极边。所谓“再一日之风,即可望 姑米山 ”,与上引徐葆光」:「从 赤尾屿 航行六更,可抵 古米山。相对应。可以断言,明、清使臣前往 琉球,均首先航向 古米山。

清康熙五十八年,派遣使臣前住琉球测量,“自 福州 至 琉球-姑米山,四十更计:二千四百里;而自 琉球-姑米 回 福州,五十更计:三千里。”

综上所述,《黑潮》应是作为琉球中山王府自治区域的西南界,而 古米山 以西的海中,则无一岛一石,属于琉球中山王府所自治的海域,历史上 琉球列屿,从不包括 钓鱼岛 诸屿;黑潮以西,亦即琉球大洋以西的整个东海水域,皆属宗主国中国水师直接管辖治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gujiaguareno 2024-10-22 11:08
现在中国提交的东海专属经济区,是以琉球海沟为界。因中国还没有解决收回琉球的问题,但,琉球不属于日本,是日本二战战败接受《波茨坦公告》所确定的,美国无权将琉球赠与日本!所以琉球所属的专属经济区不是日本的!更不是美国的,正义最终要胜利,琉球是中国的一部分。
引用 台灣獵戶人 2024-11-1 18:03
明太祖为加强海上抗击海寇骚扰等,除了延续元朝沿海的军事据点的整备,另大举兴建「卫城、千户所城、巡检司、烽堠」等防卫体系。

平海,古称:南啸;在明代,这里是福建沿海十六卫城之一,为当时抵御海寇盗匪们外侵的重要海防屏障,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自元朝末起,倭寇不断骚扰福建东南沿海,百姓苦不堪言。明皇朝早期为了应对倭患,一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并大力加强海防建设。明洪武二十(1387)年,莆田开始兴建平海卫城、莆禧所城、巡检司城,并创设水寨、墩台。彼时,平海因北依兴化府城、南环海湾的枢纽性地位,而被负责军事海防的江夏侯周德兴选中,他委任兴化卫指挥佥事吕谦监督建城。据明《重刊兴化府志》记载,平海卫城“周围八百六丈七尺,阔一丈四尺。墙高一丈八尺,女墙高六尺,共高二丈四尺。计女墙一千三百一十。窝铺三十。门四:东西各一,南二(俗呼大南门、小南门),各建楼其上。每门各置兵司马,盘诘出入”。建成后的平海卫城与莆禧千户所城、南日水寨形成掎角之势,成为闽中门户。平海卫有驻军五千多名官兵,莆禧守备所有驻军一千二百多名,皆隶属《平海卫》管辖。因明朝卫所驻军采用世兵制,年轻的世袭父辈入伍,年老的携家眷就地落户,造就了平海的百家姓。


水部尚书(北竿乡塘岐村水部尚书公府),尚书公名陈文龙,南宋的抗元名将。祖庙在福州市台江区的万寿尚书庙,明帝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亦因“官船拜尚书,民船拜妈祖”,福州人尊其为海神,祈求航海平安。

查看全部评论(2)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11-22 07:24 , Processed in 1.220208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