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三策《使琉球 疏》述略 文:周郢(下图) 来源:《山东图书馆学刊》刊发《杜三策使琉球疏述略》, 2014年6月 二次编辑:猎户人 摘 要 《东原杜氏族谱》中录多件明代「杜三策」奉命渡海出使琉球文献,其中《使琉球 疏》系「(杜)三策」向明廷奏报其出使经过之公文,此文尚未见载于各种史籍,乃是一篇新发现的奉使琉球文档。《使琉球 疏》中历述航海之艰辛,归途之惊险,许多内容可与《历代宝案》等中外史籍互相对勘。 明代崇祯年间,明廷曾遣使册封琉球,其正使为「杜三策」。最近笔者在杜氏故乡山东省-东平,寻访到清朝咸丰、光绪、民国时期递修之《东原杜氏族谱》(今所见为:民国己丑(1949年)刊本),从谱中发现「杜三策」《为 奉命册封 事竣还朝,谨述 航海险危之情形。以祈 圣鉴,以备 史录事》(以下简称:《使琉球 疏》),然此文在今知各史中均未著录,系明末崇祯朝册封琉球的第一手资料。今将《使琉球 疏》原文录于后: 《使琉球 疏》 为奉命册封,事竣还朝,谨述航海险危之情形,以祈圣鉴,以备史录事。窃维琉球一差,远在海外,皇上不以臣等庸劣,赐一品服,充正、副使臣,远涉异域,册封夷王。臣等荷皇上如天之福,克襄使事,万里生还。于朝见日,重瞻帝阙之巍峨,山河若拱;又于常朝日,重睹圣容之睟穆,云日为仪。真再世之遭逢,而航海时意中不敢望之事也。臣等不胜庆幸,不胜忻舞,夫复何言!臣请备陈焉,可乎?臣等于去年五月十六日,起行。至 长乐 等处,于 天妃宫 建醮,循旧例也。至六月初一日,始登封船,泛海内洋。尔时,日丽风和,海波如镜,臣等相对商使事,无难色也。未几,人报船入外洋,顿觉船乍涌而若浮,忽抑而若沈,左一倾,右一侧。尔时,目眩头晕,若天旋地转之状,坐立不住,扶掖归床,真不啻提心在口,而飞脑于千尺之蓬也。饮食尽吐,意极难堪。不独臣等为然,举船之人,无不恶心呕吐者。人半僵卧,皂几无烟,困卧六、七日不敢起,勺水粒米不敢入口,苦矣。行至初七日,船忽进寸退尺,迟迴半日不敢前,众遂惊疑曰:岂前有龙神朝诏敕,如昔人所云乎?臣等即循往例,取长柄大牌,硃书“诏敕在船,龙神免朝”数字,又唤道士设牲醴以祀之,船乃行。至初九日,始登岸。众夷官设龙亭捧诏旨,臣等即日,入天使馆,安歇数日。先择日,行祭王礼。次择日,行封王礼。册封日,浓云四布,行近王城,大雨如注,至宣读诏敕,行礼时,天忽开霁,雨遂止。及册封礼完,大雨如初。臣等候孟冬,风泛。至十月二十九日,始离琉球,登封舟。臣等喜朝命已宣,可以式遄其行。讵臣于初一日,虽登封舟,风泛未定。至初三日,始出内港入外洋。初四、初五两日,虽呕吐如往日,犹幸风色稍顺,人心颇安。初六、初七两昼夜,飓风大作,浪如连山,且阴云黯惨,水天不分,人在舟中,如入暗室。坐风轮船工,不敢持舵与风相斗,随浪漂流,针路俱失。兼有无数大鱼,夹舟而行,舟中人万分恐惧,臣等乃祈祷于天妃神前。天妃乃海神之尊而灵者。照往例刻木像载舟中,供香火,至此乃口占数语,以祷之曰:使臣受天子命,册封琉球,事竣还朝,行至中洋,飓风大作,举船之人,尽皆惶惧。假如使臣有过,即当罪及使臣,岂可因使臣之过,累及多命。假如下役不洁,触怒神明,亦当怜其无知,曲赐保全。祷毕,众人见一鸟从神龛中飞出,似燕而大,似鸠而小,集于桅顶,向西北飞去,风浪渐平。初八日至初十日,风色俱顺,窃以离岸不远,可保无虞。陡于十一二日,飓风又作,缆肚绳连断五次,无所以系舟,又恐下击碎船尾,事不可救。舵(此字原作“船”,本谱所录「杜耀圻」《叙事自序》引作“舵”,今据改。下数处亦据改)工「郭芳」料理舵事,被舵一侧,脑浆迸出,堕海而死。舵工「柯镇」又伤一肢,人遂无敢近舵者。东西南北,随浪漂转。尔时大风簸海,海浪拍天,蓬舟忽蘸于水中,海水忽涌于船上。一船之人,魂惊魄战,面色如灰。哭者叫者,呼天者,呼父母者,号天妃者,号佛者,号救苦救难观世音者,甚有用锥刺指,写血书丐命于海神者。即臣等素以命数自安,至此亦不免怦怦焉心动者,非畏死也,臣等所憾者,奉君命而出,不得奉君命而入,以还报天子,非臣谊也。臣诚不足以通幽,智不能以全物,胥五百馀人,悉葬于鲸鲲腹中,心何忍乎?乃集众长年而谓之曰:“今事在垂危,汝等有何巧法,保船无恙,即重赏汝等。”众长年曰:“船所托命在舵,今舵已无用,惟有随水漂流耳,有何巧法?”臣等又诘之曰:“船今漂在何处?”长年曰:“小人见山,便知船在何处。今洸洸大海中,不见一岛一峙,知船在何处?大略船已南下,或漂至 漳州、泉州,甚或漂至 广东,亦不可知者,船万万无至省城之理。”各员役见风波甚恶,登岸无期,又柴米将尽,备闻斯言,愈加惊惶。臣等不得已,各为文一篇,向海焚之,为五百馀人请命,风浪亦未见止息也。至十三日夜,月明如昼,西北风紧,船乃直向西北,逆风而行。臣等不知是神助也,止见船鉴辇有声,其倾侧弥甚,不觉慨然曰:“已矣,不可知矣!还顾七尺,已付之波流,如大海中之腐胔朽骨矣!”遂唤起众人,秉烛而坐,以待其尽。延至天明,有人报曰:“已见山矣!”不觉喜形于色。又续报曰:“此乃 福建 小瑝山 也。”于是满船人举手加额,欢声如雷,谚有之:“海行者见山如父母。”信然哉!至十七日,始进省城。父老环聚而观,见臣面目瘦削,须发皓白,亦有窃叹者然。臣喜不自胜,览中国之山川,恍如隔世;披旧国之草木,俨若古人。今而后庶几克完使者,以还报圣明乎?自非神祐,彼惊风骇波中,何以逆风而行,忽转西北而达省城也。岂微臣精诚足以感格,总赖我皇上高厚之德,上及于天而三光顺,下及于渊而四渎安。薄海内外咸感嘉祉,况奉朝命称星轺者乎?船转危而为安,总是神休,总是我皇上怀柔百神之所致也。始知从前之使事,向后之馀年,皆圣恩所造就,臣等即捐躯不足以报矣。至原颁诏敕,臣见其请留诚恳,即留夷国,以为藩方传世之宝。臣等谨遵前旨,非敢私专也。无任悚息待命之至。 附注: 四世祖-槎仙公著有《飞雨楼集》、《梅花百咏》,自甲午之难,悉毁于火。兹仅存奏议四章,及胡公靖(即为:「杜三策」出使琉球随员「胡靖」)所撰《琉球记》中之一二律句,为我先公之手泽。其舍生取义之志,为国为民之心,赖此不泯。读其文,即可见其气节,奸佞当道,直言敢谏,大祸临头,转危为安。未几,仍擢高位,岂非血诚所感,天相吉人乎?至于先公遗文虽多,已不可得,留此一线,亦足见亮节伟绩于万一耳。谨汇谱端,合族知之,世世守之,则永垂於无穷矣。(《东原杜氏族谱》卷首《奏章》,页三三至三六)。 「杜三策」为明末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但《明史》未为其立传,生平仅略见于历代《东平州志》中。新发现的《东原杜氏族谱》卷首,录有:清初泰安人、户部侍郎「王度」所撰《兵部右侍郎 兼 天津巡抚 都察院右都御史 通奉大夫 晋 光禄大夫「杜(三策)」公配 「魏」夫人、「赵」夫人、「尹」夫人墓志铭》,另谱中还载有「王度」撰《明 通奉大夫 晋授 光禄大夫 杜(三策)公 传》及「杜耀圻」 《叙事自序》(此文实为「杜三策」家传),与《墓志》互有详略,皆为「杜三策」生平提供了新史料。 根据《杜公墓 志》及《传》所记,「杜三策」,字;毅斋,别号:槎仙,世居山东兖州府东平州(故里在今 东平县大羊乡三旺村)。生于明朝万历九年(1581)正月,卒于崇祯十三年(1640)七月。父「杜汉」,字:广甫,“以气概自负,读书不沾沾章句,独慕古人奇节”。[注:1],「(杜)三策」年十六,即补博士弟子员,旋领 万历癸卯(1603)乡荐、登 天启壬戌(1622) 进士,选 庶吉士,散馆授 兵科给事中。 「杜三策」入仕时,正值权宦「魏忠贤」把持政柄,祸乱朝廷,并屡兴大狱,杀害阻其专权的「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当此风雨如磐之际,「杜三策」作出了一生中最具光彩的壮举——冒死上疏,两劾权阉。对此,《墓志》中作了如下记载:“是时,「魏忠贤」擅权乱政,(「杜三策」)公特参一疏,留中不报。宪臣「杨涟」参「(魏)忠贤」二十四款,(「杜三策」)公壮之,及「(杨)涟」下狱,(「杜三策」)公具疏申救甚力。亦留中。” 「杜三策」在劾疏中猛烈抨击「魏(忠贤)」氏“狐媚惑主,朝廷之上,止知有「(魏)忠贤」,而不知有陛下;宫壸之内,止知有「(魏)忠贤」,而不知有陛下;天下亦止知有「(魏)忠贤」,而不知有陛下!”[注:2],又直言宦官弄权殃民乱政之祸:“今「魏忠贤」之恶,尚在「王振」下乎?请宪臣「杨涟」所列之二十四款,款款令人指发,令人切齿,罪不容于死。……自古阉宦祸人国家,如:「曹节、王甫、仇士良」辈,岂真有角有麟,有四目两口哉?不过内藏豺心,外为狐媚,人主不察,误堕其术,渐假以柄,迨至养痈成而莫觉,事事可以专裁,丛神假而不归,人人争为羽翼,始以为不足制者,后遂至于不可制也。岂惟不可制,太阿之权一去,甚且受制于彼。如:汉唐之已事可鉴也。嗟呼!当时岂无忠鲠之臣抗疏入告,惟人主不信,以至此极耳。今日情形,无乃类是!”[注:3],言正辞厉,大义凛然。 「杜三策」不畏强凛,直斥权奸,深为「魏忠贤」所嫉恨。天启五年(1625),阉党以上谕名义颁布《东林党人榜》,共列:三百零九人,凡入此榜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夺,或逮问追赃”。三策即在榜中。「魏忠贤」先将「(杜)三策」革职削籍,复遣缇骑往东平逮捕,《墓志》记述:“至六年(1626)八月,奉旨削夺(「杜三策」)公及「侯恂、徐应」秋爵。七年八月,逮(「杜三策」)公之旨下,缇骑已至德州,而熹宗上宾,则(「杜三策」)公之不罹于危难,天也。” 明崇祯即位后,起用为:户科左给事中,寻充册封琉球正使,事竣报命,升 太常寺少卿,提督四译馆后,先后任 大理寺少卿、太仆寺正卿,历官至 天津巡抚,“修城錾池,练兵抚众,危疆赖以巩固”。后以疾去职。 明崇祯十三年七月,卒于家。葬于 大羊乡三旺村北,墓为明廷敕修,石坊额题“明一品 册封 都察御史 毅斋「杜(三策)」公之门”。 清康熙《东平州志》卷二《建置志·陵墓》载:“明 巡抚天津 兵部右侍郎 兼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前 钦赐:正一品 服俸 ,特加 蟒玉,册封琉球,兵科 翰林「杜三策」 墓,在髓城三旺集北。”原有封土,立有圣旨碑记及翁仲、石仪,气势恢宏。 「杜三策」系以一代直臣垂名于史册,其劲节高风,每为后人所仰止。《族谱》中载《像赞》多篇,其中「(杜)三策」门人「王度」赞称:“壮哉杜公,国家之桢。舍生取义,报以忠主。总握兵垣,琉球出使。却金体臣,名齐苏子。誓灭阉 魏,力救左 杨。凛凛烈烈,日月争光。老成凋谢,明鼎忽移。瞻望遗容,悠然遐思。”生动摹写出「杜三策」忠直体国、劲节立朝的名臣风采。 「杜三策」之著述,清乾隆《泰安府志》卷二十《艺文志一》著录有《杜公奏稿》,「朱倓」采入《东林著述考》[注:4]。清道光《东平州志》卷十七《艺文略》著录有《杜中丞集》,云:“明·「杜三策」撰。「(杜)三策」,官给事中,时弹劾「魏忠贤」,当与「杨琏、高攀龙」辈并传千古,正不藉诗文以传。集中如‘偶将醉蝶供诗料,故倩飞花劝酒杯’之句,其「宋广平」之赋梅花乎?”「钱海岳」采入《南明史》卷十四《志第九·艺文四》[注:5]。然均未见传本。《东原杜氏族谱》中收有清乾隆时学者「周永年」《毅斋公奏议遗集序》,谓「(杜)三策」“有《飞雨楼集》、《梅花百咏》”。然据杜氏后人称两书“自甲午之难,悉毁于火” 。今惟《毅斋公奏议》四章收录《族谱》,幸存于世。 关于「杜三策」册封琉球之行,《墓志》中作了如下记载: “怀宗(明崇祯帝)嗣统,起为 户部左给事中,寻赐 正一品服俸,加蟒玉,充册封琉球国王正使臣。先是琉球请封,部臣何如宠议航海道险,人多惮行,以敕命付来使陪臣持之去为便。怀宗 以为阻远人慕化之善,失中国御外之权,不许。命公行。公奉使达琉球,礼成,国王以多金申谢,公辞不受。往返五易寒暑。” 琉球中山国为明海外藩属之一。自洪武开国遣使诏告琉球,两国确立宗藩关系后,历朝使节报聘不绝。 明崇祯二年(1629),中山国世子「尚丰」遣使来贡,并请册封袭爵。崇祯帝,乃命户科右给事中「杜三策」为正使、行人司司正「杨伦」为副使,持敕前往琉球册封。 崇祯三年(1630),「杜三策」等到达福州,筹备建册封舟船等各项事宜。 至六年(1633)六月,使团由福建长乐启航,开赴琉球。 行前皆为临舟相送之作,如福建诗人「曹学佺」曾赋《送 杜(三策)」给谏册封琉球》诗以壮行: “草奏曾如杜拾遗,济跄犹是报君时。星经候得东西景,风信便于潮汐池。 禹贡原包荒服制,夷人重睹汉官仪。直声海外相传久,不用通名译使知。”[注:6] 「陈一元」赋《送「杜毅斋」给谏使琉球》: “鲛室喜闻天子诏,蛮方欣睹汉官仪”……“赢得孤忠明主眷,旋看勋烈满华夷”[注:7]。 「邹维琏」赋《南台官亭饯 「杜(三策)」大谏、「杨(伦)」大行卜吉登舟即席赋赠》: “圣代职方通道远,好将新纪奏金鸾”…[注:8]。 「杜三策」一行于六月八日,入琉球境。九日,抵达中山首府那霸。择日,行册封礼。琉球国王为表感念,欲赠重金筹谢,为「(杜)三策」辞绝,“海外却金”传为佳话(东平杜氏即以“却金府”为其堂号)。[注:9] 据史載「(杜)三策」在琉期间,曾与中山君臣诗酒唱和。 清康熙初年,册封使「张学礼」 《中山记略》记其至琉球时,尝见天使馆: “后楼上,尚有故明使臣「杜三策」梅花诗百首于壁间”。 (清)乾隆朝,出使琉球副使「周煌」过 东平 时感「(杜)三策」轶事,有《东平州 旅怀自书〈琉球略〉后二首》,其一首诗云: “浮生过眼皆陈迹,题句何须罩碧纱。堪叹邑人 杜 给谏,更谁能记百梅花?” 「周煌」注,云:“明崇祯间,户科左事中「杜三策」册使琉球,闻有《梅花诗》百首,题使馆壁上。久已磨灭,不可考矣。”[注:10] 洵为流播人口的艺文佳话。「(杜)三策」等完成册封典礼后,因候季风,驻节琉球五月。于十一月,返航。历经险阻,方达福州,圆满完成外交使命。[注:11] 「杜三策」奉册撰行记,据《历代宝案》(琉球王国历代外交文书汇编)第一集中《琉球录》,卷四十八,分别为「杜三策」与「杨伦」之作,但今影印本已注明“原缺”[注:12]。是其书早已不传。而《使琉球 疏》系「(杜)三策」回朝后向明廷奏报出使经过之公文,或即《历代宝案》中之录;如不然,亦系与《琉球录》属同一题材之文。此文尚未见载于各种史籍,乃是一篇新发现的奉使琉球文档。《 「杜三策」 疏》具体而生动地记录了此次奉使的全部过程,许多记述可与《历代宝案》等中外史籍互相印证。两(《历代宝案》与《使琉球 疏》)相比对,日期、情节完全相符,绝非后人所能向壁伪托。可证《使琉球 疏》确为「(杜)三策」所作无疑。而这些记载,无疑是研究明末清初航海史的珍贵史料。 如: 《历代宝案》中载「 「杜三策」以崇祯六年五月十六日,封舟启航咨覆中山王廷,其文云: “钦赐一品服户,科左给事中「杜(三策)」为请封王爵效愚忠昭盛典事:……今封舟报成,已卜吉于五月十六日,启行矣。念中国之有道,知海波之不扬,煌煌宝册,可计日为披宣乎!缘为迎封官归国,合就移咨贵国,烦为查照施行,须至咨者。”[注:13] 而《使琉球 疏》记此事称: “臣等于去年五月十六日,起。……至六月初一,始登封船,泛海内洋。” 《历代宝案》记琉球接受册封后,所 上谢恩 表 云: “恭谢圣恩,存例旧礼,以劳使臣正使户科左给事中「杜三策」、副使行人司司正「杨伦」,奉命远使万里,开闻于海外,勤劳辛苦,于崇祯六年六月初九日,入境。七月初一日,先荷谕祭先臣「尚宁」。继于二十二日,宣读诏敕,封臣为中山王。”[注:14] 《历代宝案》又以,谢恩 咨文 知会 明 福建布政司 云: “崇祯六年,蒙钦差正使户科左给事中「杜三策」、副使行人司司正「杨伦」,赍奉诏敕,带随从员,坐驾海船一支,于六月初九日,到本国,照依旧例,文武百官等奉迎诏敕于那霸港口,款奉天使于天使馆。于七月初一日,先蒙谕祭先父王于寝庙。继于二十二日,宣读诏敕,封臣「(尚)丰」为中山王,荷授钦赐:皮弁、冠服等项、并妃:采币等物。除同百官拜舞,北向叩头谢恩外,随请于天使,恳留诏敕为镇国宝,蒙天使鉴其诚切,依听许留。”[注:15] 而《使琉球 疏》记此事称: “至初九日,始登岸。众夷官设龙亭捧诏旨。臣等即日,入天使馆,安歇数日。先择日,行祭王礼。次择日,行封王礼。册封日,浓云四布,行近王城,大雨如注,至宣读诏敕,行礼时,天忽开霁,雨遂止。及册封礼完,大雨如初。” “至原颁诏敕,臣见其请留诚恳,即留夷国,以为藩方传世之宝。臣等谨遵前旨,非敢私专也。” 「杜三策」一行在航海中曾遭遇飓风,几致覆舟。 明「杨士聪」 在《玉堂荟记》卷三,曾记其事云: “杜 毅斋 三策 册封琉球,……回时中路舵折,一日一夜,在回溜中行,不知远近,舟人自分不全,黎明忽见远山,谛视之,福州山也。不炊许时,已抵岸矣。”[注:16] 而《使琉球 疏》中述出航之艰辛,归途之惊险,如绘如摹,远较他书生动,在记出行之颠簸云: “未几,人报船入外洋,顿觉船乍涌而若浮,忽抑而若沈,左一倾,右一侧。尔时目眩头晕,若天旋地转之状,坐立不住,扶掖归床,真不啻提心在口,而飞脑于千尺之蓬也。饮食尽吐,意极难堪。不独臣等为然,举船之人,无不恶心呕吐者。人半僵卧,皂几无烟,困卧六七日不敢起,勺水粒米不敢入口,苦矣。” 其再记归航遇飓风摧舟,生死悬于一线之情景时云: “臣等候,孟冬,风泛。至十月二十九日,始离琉球,登封舟。……初六、初七两昼夜,飓风大作,浪如连山,且阴云黯惨,水天不分,人在舟中,如入暗室。坐风轮船工,不敢持舵与风相斗,随波漂流,针路俱失。兼有无数大鱼,夹舟而行,舟中人万分恐惧。……陡于十一二日,飓风又作,缆肚绳连断五次,无所以系舟,又恐下击碎船尾,事不可救。舵工「郭芳」料理舵事,被舵一侧,脑浆迸出,堕海而死。舵工「柯镇」又伤一肢,人遂无敢近舵者。东西南北,随浪漂转。尔时大风簸海,海浪拍天,蓬舟忽蘸于水中,海水忽涌于船上。一船之人,魂惊魄战,面色如灰。哭者叫者,呼天者,呼父母者,号天妃者,号佛者,号救苦救难观世音者,甚有用锥刺指,写血书丐命于海神者。……至十三日夜,月明如昼,西北风紧,船乃直向西北,逆风而行。……遂唤起众人秉烛而坐,以待其尽。延至天明,有人报曰:‘已见山矣!’不觉喜形于色。又续报曰:‘此乃福建小瑝山也。’于是满船人举手加额,欢声如雷,谚有之:‘海行者见山如父母。’信然哉!” 在《使琉球 疏》「杜三策」还多处写到天妃妈祖的信仰与崇祀,对于民间考察妈祖信仰对海外出使的影响亦多裨益。。 记出行之先:“至 长乐 等处,于 天妃宫 建醮”; 及归途遭逢飓风厄舟,「杜三策」等:“乃祈祷于 天妃 神前。天妃 乃海神之尊而灵者。照往例刻 木像 载舟中,供香火,至此乃口占数语,以祷之曰:使臣受天子命,册封琉球,事竣还朝,行至中洋,飓风大作,举船之人,尽皆惶惧。假如使臣有过,即当罪及使臣,岂可因使臣之过,累及多命。假如下役不洁,触怒神明,亦当怜其无知,曲赐保全。祷毕,众人见一鸟从神龛中飞出,似燕而大,似鸠而小,集于桅顶,向西北飞去,风浪渐平。” 除《使琉球 疏》外,在《东原杜氏族谱》卷首还收录一篇《三策 公 册封琉球记》,系「杜三策」出使随员「胡靖」所作。录文后,又有族谱编者附记称:“ 「胡(靖)」公一记,事奇而确,文峭而古,读其文如亲临其境,如亲目其事。国家典仪,人情风俗,形形色色,无不毕露,历历可数,显然如画。我先公之行踪,可藉此不泯,「胡(靖)」公岂非我先公之功臣也欤?”按「胡靖」此书又题《杜 天使册封琉球 真记奇观》,今传有明崇祯刊本(今藏 清华大学图书馆)及清顺治十年(1653)刊本[注:17]。但《杜氏族谱》所录与两种刊本均存有部分差异。除去书名不同,族谱本增加了多处夹批(批者不详,或出杜氏族人之手),对「胡靖」记文予以点评,如正文第一大段中,先后夹批,而每每一段后,又批云、或诠解文章结构,或鉴赏文辞曲折,颇有助于对「胡靖」记之解读。是旧所未知的《琉球记》又一版本,故并附记于此: “起笔先写琉球”、“先叙诸山”、“说登舟”、“记舟制”、“记舟中人数”、“记舟行疾迟”、“写扬帆先作一顿”、“余从诸公驻匝(扎)那坝(霸)五阅月,候东南风”、“写归矣,却又翻转前文笔墨,有左顾右盻(xi)之乐。” 备注: [1](明)王铎:《赠 兵科给事中 杜 公 广甫 墓表》,《拟山园选集》卷七二《墓表》;《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82页。 [2](清)王度:《明 通奉大夫 晋授 光禄大夫 杜 公 传》,民国38(1949)年《东原杜氏族谱》卷首。 [3](明)杜三策:《为公愤不可不申,奸党不可不除,恳乞圣断,宜早清君侧,以消隐忧事》,民国38年《东原杜氏族谱》卷首。 [4] 朱倓:《东林著述考》,《广州学报》1937年第1期。 [5] 钱海岳:《南明史》,第三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20页。 [6] 方宝川:《新见六首 曹学佺 题赠 册封琉球使 诗》,《文献》2004年第4期。 [7](明)陈一元:《漱石山房集》卷六,明刻本。 [8](明)邹维琏:《达观楼集》卷六《导噫草》,《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83册,82页。 [9](明)王铎:《赠 兵科给事中 杜 公 广甫 墓表》,《拟山园选集》卷七二《墓表》;《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82页。 [10](清)周煌:《海山存稿》卷十三,《四库未收书辑刊》玖辑第29册,第752页。 [11] 徐玉虎:《明毅宗 时代与 琉球王国 之研究》第30~43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12]《历代宝案》第1册,中国台湾大学1972年影印本,目录第4页。《历代宝案》是我明清两朝的藩属琉球中山王国与周边地区的对外往返文书史料,原稿起自1424年,迄于1867年,前后计444年。原藏之《历代宝案》正本与抄本,因地震或战争而亡佚,目前全世界最完整且接近原貌之抄本,仅存1935年,由当时日据台湾岛的台北帝国大学「小叶田淳」教授,委託琉球人「久场政盛」进行逐一抄写之手抄版本。《历代宝案》不但记录了琉球中山王府与中国、及其週边地区对外往来文书达444年,也是《历代宝案》原稿诸多抄本完整度最高的仅存一部,深具世界性与珍稀性的价值,二战后这份抄本因缘际会来到馆藏单位:中国台湾大学图书馆的过程,亦代表了区域性与时代流转的记忆脉络,也是弥足珍贵的文献遗产。 [13]《历代宝案》第一集卷九,第291至292页。 [14]《历代宝案》第一集卷一三,第430页。 [15]《历代宝案》第一集卷一九,第641页 [16](明)杨士聪:《玉堂荟记》,《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0页。 [17]《琉球记》,收入《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上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304页。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11-22 14:04 , Processed in 1.24988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