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沿海地形分布图》之「福建海岸全图」 原題:中国东南沿海古代军事布防图现身福州 留下诸多谜团 2017年04月14日,文、图来源:人民网 二次编辑:猎户人 人民网福州4月14日电,一份迄今为止最为详尽的闽浙粤等东南沿海古代军事布防舆图近日现身福州,再现明末清初浙江省平阳至广东省潮州之间的海防布局,表明当时清朝廷对东南海防的重视,也为研究军事历史和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这幅名为清代《沿海地形分布图》,舆图长1063厘米、宽61厘米,全图彩绘,画工十分精緻。其中「福建省海岸全图(清写本)」大约五米,是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蒋滨建」,通过日本友人征集到的复制品,原图现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蒋滨建」向记者展示了《福建海岸全图》复制件和原件扫描电子版。该舆图自右向左展开阅览,由中国东南部方由北朝南,涉及的沿海府县依次为「浙江省平阳县、福建省福宁府、福安县、宁德县、罗源县、连江县、福州府、闽安镇、长乐县、福清县、兴化府、莆田县、惠安县、泉州府、金门城、同安县、海澄县、厦门城、漳浦县、诏安县、广东省潮州」等军事镇寨等地。全图採用陆地在上、海洋居下、面朝海洋方向构图绘制,採用中国山水画长卷制图工艺,山峰树木多染墨色,以不同波纹分别标示河流海洋,色彩艷丽,层次分明。该舆图在沿海城镇列出「宝盖山、关锁塔、泉州府、洛阳桥、鷓鴣山、法石、石头街、永宁街」等重要地标清晰可见。这舆图目前被收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的中国清朝《沿海地形分布图》中节选出「福建省海岸全图(清写本)」可以与明朝「茅元仪」编纂的重要军事著作《武备志》中的「郑和航海图」、以及从美国找到的清代「七省沿海全图」等舆图做对。最后,由福建文史专家「卢美松、黄啟权、蒋滨建」等人经研究交流认为,该舆图风格画工显示出应该绘制于清康熙年间。然而,目前此图尚未发现标注有具体绘制时间,亦未发现记载于相关史料。(下图:清朝《沿海地形分布图》复制舆图展开,摄于「蒋滨建」文化工作室前。) ![]() 清朝《沿海地形分布图》与此前国内发现的同类古舆图不同的是,这份舆图最为详尽,不仅保存了一些其他海防图所未记载的历史元素与「海丝」历史信息,图中还详尽标註了福建沿海的城、府、卫、所、寨、堡、墩、台、炮台、铺、村、驛站、港湾、口岸,沿海岛屿地形、海岸线地貌、军事布防态势及其地理位置一目了然。通过此图,可全面认识当时福建沿海地域全貌、海防地势,海防部署、军事建制。长期关注「海丝」研究的福州市博物馆原馆长「黄啟权」告诉记者,这是他见过的古代海防舆图中「海丝」元素最详尽的,该图涉及整个福建沿海口岸,范围之广泛比较少见,特别是对沿海几个县的地理描绘非常细緻,对明末清初海丝海防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 上图:清代《沿海地形分布图》之「福建海岸全图」在福州府段。 这段较为特别在舆图从福州府沿闽江两岸到下游,中洲岛、屏山、鼓山、罗星塔、营前省市衙门河口、闽安镇等等所在的具体位置、港口、水寨等方位与地点描绘比较準确,他还发现一些以往找不到的寨、堡等军事历史地名也赫然标注其中。据史載,福建省的福州、泉州都曾经是明、清两代朝廷指定的全国唯一的《中琉朝贡体制下的贸易口岸》。明成化二年(1466),巡按御史「朱贤」奏请将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置福州柏衙,获得批准,但受市舶司提举「罗伦」的反对,理由是柏衙太过僻静简陋,市舶司在泉州的历史使命尚未完成,还不到迁移的时候。明成化八年(1472),迁司事宜最终尘埃落定。随着市舶司迁往福州,原本泉州在对琉球口岸贸易中的地位迅速降低。明末清初的「福州」码头与现在的「台江」码头不是同一位置,而是在图中标注的「新港」!「黄啟权」言:由于舆图的福州段,「这个河口画得非常清楚,当年琉球册封使渡海封舟从「新港」登船开到闽江口下游后,再由福州水师派出「闽安镇」舟师」船舶伴随护航,最终从「长乐」出海,这部分舆图是中琉友好往来的佐证,对研究中琉关係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卢建一」认为:此图涉及福建沿海方方面面,是一部厚重的海防「海丝」文献,为研究明末清初福建海防地势、海防部署、军事建制等问题提供了第一手珍贵史料。由于我国福建海岸线共3324公里,位居全国第二位。据,「卢建一」的《闽台海防研究》记载,明朝开始在福宁州、福州府、兴化府(莆田)、泉州府、漳州府沿海多地要冲筑城防倭,形成较完备的海防体系。清代在明代的基础上加强海防建设,福建沿海用兵也比其他省份多「福宁、福州、兴化、泉州、漳州」5府海防要务各有侧重:福宁府防务重在港口、福州防务重在闽江、兴化府防务重在海滨诸岛、泉州府防务重在金、厦二岛、漳州府防务重在南澳。又据史料记载,清代初期在各省虽然皆设置绿营兵制,但福建、广东地区,尚因明朝孤臣武民相关势力犹在,军情尚不稳定,故清军绿营成立的时间稍晚于其他各省。 清顺治三年,福建绿营未定制之前,设《福建提督总兵官》统辖全省水陆军务(驻扎:泉州)。 清顺治六年(1649),将原设《左路总兵官》改为《汀州镇总兵官》,原《右路总兵官》改为《泉州镇总兵官》。 顺治七年,福建军情稍有稳固,福建才制定绿营官兵制,初设绿营兵:35,000 名,此时亦设置《水师》。如:福州设置《福州水师协副将》一名、《泉州水师营参将》一名、《漳州水师营参将》一名。《福建水师衙门》,则先后移至泉州、漳州、厦门。 顺治末年,为了歼灭盘踞台湾岛的郑氏集团当局及南明势力,在增加了福建沿海水、陆师兵员,福建一地,已有陆师:77,345 名,水师:25,000 名,合计:102,345 名。 康熙元年,为了吓阻台湾郑氏集团当局势力之扩大,统一指挥福建水师绿营兵。又设置《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为首任水师提督,其辖下有六水师总兵官,《提标官》(驻扎:海澄),又设《右路水师总兵官并镇标官》……这份舆图详细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海防部署。 图下:清代《沿海地形分布图》之「福建海岸全图」在泉州府、晋江、金门段。 可从舆图看到泉州府、金门镇等这一带严密军事布防的态势。泉州府(刺桐)的洛阳桥、安海城、月港、金门岛屿。据史載,福建省的福州、泉州都曾经是明、清两代朝廷指定的全国唯一的《中琉朝贡体制下的贸易口岸》。明朝太祖皇帝洪武五年(1372),朝廷派「杨载」到琉球颁改元即位诏,琉球三王陆续接受明朝的诏谕,首先中山王「察度」派其弟「泰期」奉表输诚及马匹方物等随「杨载」渡海称臣纳贡,这便是琉球入贡的开始。泉州依然是政府眼中一个重要的港口,福建市舶司仍然设在泉州,并限定只通琉球。宋朝时,设置市舶司的港口城市设有专门的驿站,广州设《怀远驿》,明州设《安远驿》,泉州设《来远驿。明朝成祖皇帝永乐三年,恢复宋制,在城南三十五都(泉州南门外,晋江边的车桥)设《来远驿》,以集中管理及接待琉球贡使,并制定宴馈送条款,指派专职官员招待外国使者和客商。由于琉球国最虔事朝廷,因此获得特别优惠的待遇。明朝廷曾多次应琉球之请册封新君,赐冠带、臣服等,琉球国则朝贡不断,并遣送大批留学生入明朝国学读书。泉州港与琉球的贸易和友好交往也存续了一百多年。然,明代市舶司曾因倭寇(华人海商武装集团)猖獗短暂取消,后又恢复。但却与宋、元朝时期的市舶司机构性质不同,明代市舶司是接待朝贡使、禁通蕃的专门机构,是朝廷笼络羁縻海外诸国的一种手段。明朝通过朝贡体制下的勘合虎符贸易以加强对海外贸易的控制和垄断,出现了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的特殊形态。明廷对入贡一概免征市舶税,且赏费优厚,对于国王和贡使的附搭货物,为显示天朝恩泽,常常给予豁免征税的优惠和实行高价收买的政策。中琉贸易主要是明朝政府在政治上确立宗主国地位的手段,而不是谋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因此贸易通常以赏赐的方式进行,而非按市价支付货款。琉球的贡品一般为马匹和硫黄,以及从南洋购买来的象牙及各种香料。明政府则赐给大量的金织、文绮、纱罗、锦、冠服、铜钱、陶瓷、铁金等。为了获取巨大利益,各朝贡国往往请求缩短贡期,或不按定制入贡,以琉球最为突出。明初规定琉球贡期为两年贡,但实际上一年两贡、三贡经常发生。有时一年中多达六七次。对于这种违反定制的做法,明廷往往以"远人当怀之",给予优待。明代的中琉贸易名义上由隶属于布政司的泉州市舶司主管,但朝廷自永乐以后在各市舶司设有太监提督,市舶司事务和朝贡事宜更多地取决于太监提督。市舶司虽依然设在泉州,但福建布政司和市舶太监的办公地点均设于福州,管理上诸多不便。最终,泉州受河道、港口淤积、地理位置和航线的影响,琉球贡船来时多由那霸港出发,贡船到福州比到泉州方便,贡使到泉州后赴京贡道要入闽江北上,而在福州驻泊可直接入闽冮。明太祖皇帝朱元璋曾赐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往来朝贡,其中不少是福州河口人,他们也希望琉球船停泊在长乐五虎门、或福州河口一带,以方便就近探亲,也曾请求琉球贡使贡船"俱于福州停住"合法化。 明成化二年(1466),巡按御史「朱贤」奏请将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置福州柏衙,获得批准,但受到当时市舶司提举「罗伦」的反对,理由是柏衙太过僻静简陋,市舶司在泉州的历史使命尚未完成,还不到迁移的时候。成化八年(1472),迁司事宜最终尘埃落定。随着市舶司迁往福州,泉州在海外贸易中的经济地位迅速降低。清代泉州港仅开放泉州蜡江至台湾鹿港的对渡贸易,港口的地位一落千丈,转为对内贸易为主的地方性小港。由于泉州地方土地贫瘠,必须资食于海外,资衣于吴越,资器用于交广,再也没有什么物力可以发挥。商人虽多遍布天下,但终归因为粮食不足,手工业落后,以及清初实行较长时间的"海禁",国内外贸易难以开展。 ![]() 图下:清代《沿海地形分布图》之「福建海岸全图」在漳州、厦门段。 可以从舆图看到这一带严密军事布防的态势。泉州府(刺桐)的洛阳桥、安海城。漳州府:马鞍山、石马。厦门的鼓浪屿。…由于这些古代地图几乎都特别标注有泉州的万寿塔、六胜塔的图标,证明两塔在当时具有军事航标功能和航运功能。相比舆图所描绘,虽然如今的福建沿海城市地貌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但一些标誌性建筑还在,舆图详细标註了福建沿海城市的古今「好去处」。此舆图由福州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认为,此图对福州及对外水陆交通贸易、海岸变迁,海防及认识历史原貌提供了权威的依据,是不可多得的福建「海丝」文化重要文献。 ![]() 下图注:清代《沿海地形分布图》之「福建海岸全图」在兴化府(莆田)段。 三江口、湄洲岛。 ![]() 下图注:清代《沿海地形分布图》之「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交界」。 可参考目前典藏于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的绘制于清乾隆四年后(1739-)《(浙江)平阳营沿海界址图Coastal Map of Pingyang Brigade》 ![]() 备注: 《大明一统志》 成书于明英宗皇帝-天顺五(1461)年四月,共90卷,该书源自明洪武三(1370)年,由「魏俊民、黄篪、刘俨、丁鳯」等按《大元大一统志》体例,纂成的《大明志书》。《一统志》卷之七十四: 福建布政使司 福建古闽越地,汉:以扬州部刺史领之。东汉:于此置会稽南部都尉。唐初:隶江南道东道采访处置使;大历中:始置福建观察使,治福州。宋:置福建路安抚使,以福州守臣兼领。元:置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福州、泉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漳州」八府;置福建都指挥使司,领「福州左、福州右、福州中、福宁、镇东、泉州、永宁、兴化、平海、镇海」十一卫;又置福建行都指挥使司,领「建宁左、建宁右、延平、汀州、邵武」五卫、将乐守御(将乐)千户所。置福建等处提刑按察司,分「福宁、建宁」二道,兼察诸府县、卫所三司并治福州府,而行都司则分治于建宁云。 福州府-建置沿革 禹贡扬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周:时为七闽地。秦:置闽中郡。汉初:封无诸为闽越王,都此;武帝灭闽越,以徙其人于江淮间,尽虚其地,后立治县,属会稽郡。东汉末:分治县地位会稽东南二部,置都尉,此为南部。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分置晋安郡。刘宋(南朝):改晋平郡,寻复故;陈(陈朝):兼置闽州,后改丰州。隋:改泉州;大业初:复为闽州,寻改为建安郡,治闽县。唐初:复为泉州,后移治晋江县,而以人此为闽州;开元中:更为福州;天宝初:改长乐郡;乾元初:复为福州。唐末:升威武军节度。五代时:王审知据此,升长乐府,改彰武军。宋:复为威武军;建炎中:升福州府。元至~元中:为福州路。本(明)朝洪武年:改为福州府,领县十「闽县、侯官县、怀安县、古田县、闽清县、长乐县、连江县、罗源县、永福县、福清县」。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5-4-2 06:26 , Processed in 1.566213 second(s), 1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