挐公(拿公):福建福州与琉球那霸的海洋信仰文化 文:猎户人 拿公(挐公/闽东语:Nā-gŭng/琉球语:NUKAN),受封的全称、或称:拿王爷、协佑尊王,护国天下兵马都元帅拿君福主协佑尊王、护国拿公、护国公、天下兵马司大元帅、天下兵马都元帅,而其夫人被封:一品正夫人”。是福建民间信仰中的一位神祇,原名叫:卜福,字:子偃,是善于操舟者,其信众主要分布在闽江中下游、闽南,以福州为盛,另外在琉球列岛也有「拿公/挐公/NUKAN」信仰。 据《明太祖实录》载:中国与琉球建立藩属君臣关系始于明洪武五年(1372),派「杨载」为使者持诏前往琉球,宣告改朝换代为“大明”,建元“洪武”后,明确指出遣使此行的目的是“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远处海外,未及报知,兹遣使往,谕以其知之。”对此,琉球方面恩宠有加,作出积极的回应。中山王「察度」于同年底派其弟「秦期」随「杨载」渡海入京奉表输诚,自此琉球开始对大明皇帝称臣纳贡永世服膺,于是中国与琉球进入近五百年间的朝贡体制。 虽琉球乃弹丸小国,这时处于中山、山南、山北三聚落鼎立的局面。“林木稀疏不茂密、厥田沙砾不肥饶”,“地无货殖,商贾不通”。琉球要发展,必须仰赖强大明朝廷政治军事上的庇护、经济上的扶持、文化上的影响,但两国相距遥远,又隔着大海,“浪大如山,波迅如矢,风涛汹涌,极目连天”。琉球航海技术的薄弱,制约了这种联系。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作出决策,“赐闽人36姓,谙水性、善操舟、能航海者移居琉球,令往来朝贡”。继中山王之后,山南、山北王也向明王朝朝贡称臣。必须指出:“赐闽人36姓入琉”,非全是福州“河口人”。据茅元仪《武备志》载:“乃闽之福、兴、漳、泉四府襟山带海、田不足耕之滨海河口地区之居民。”福州闽江河口地区的居民入琉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第一次派行人「时中」为正使入琉,册封世子「武宁」为王,此后“著为例”。直至清光绪五年(1879),日本非法的《废琉置县》吞并中国藩属琉球王国,改为日本冲绳县为止。然而,数百年间,中国明清两代朝廷册封琉球共23次、正副册封使43名,其中明朝15次、清朝8次,仅康熙帝在位期间就有3次。琉球与中国形成藩属君臣伦理关系的特点之一,就是建立了朝贡体制下的册封制度。这一制度初备于明,至清朝更加完备和明确。琉球王去逝后,王嗣世子必须向中国福州地方政府提出代为转奏“请封袭爵”的要求,中国政府选派博学多才的翰林院官员为册封使组成使团前往,由册封使主持官方隆重而盛大的谕祭礼和册封礼后,宣布新国王登基,同期要求琉球人遵从中山王府对琉球的治理权益的正统合法性。册封使团并对琉球进行视察和巡访活动,同时传播中国的先进文化。册封使不仅是朝廷特派全权使臣负有实地对琉球中山王府的考核、监督、节制,同时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明清两朝派遣使团赴琉球,是琉球人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大事,朝野重视并以此为荣。 明朝成化十年(1474),因“市舶提举司”从泉州移址福州,福州成为册封使团前往琉球的始发地。此前,册封使团为祈保平安往返中琉之间,在“溟洋浩荡中,无神司之,人力曷能主张”的思想支配下,最初只有《妈祖》神像随册封使团同行。此后,册封使认为多一个神祇就多一种保护,将福州的“水神”《拿公》神像和《陈文龙(尚书)》神像与《妈祖》神像随册封使团同行。史载,“明时显灵,救护封舟”。拿公神像计有15次与妈祖神像随册封使团同往琉球,有数百年的历史,至今犹存,弥足珍贵。 拿公者,云福建拿口人。尝行贾,卧舟中,闻神语曰:“‘某日将行毒于某处。’公谨伺之。至期,果见一人拋毒物水中。公投水收取之,尽食之,遂卒。以是面作靛色,后为土神。后以功封‘护国天下兵马司协佑尊王’。海船必奉之者,以海上多礁雾,专藉神力导引之。闽人云:公姓:卜,名:福,以业拿舟。为神,故称:拿公。”其实,拿公原为福州地区的井神,古代,闽江经常氾滥闹洪水,洪水过后伴随而来的就是各种瘟疫,生活在闽江边的百姓长期饮用江水、井水,同把拿公当作水神来奉祀,每逢初一、十五香火盛极;这些信仰者当是闽江流域的疍民(终身生活于船舶,相传为古代百越后人),他们把邵武闽江的拿公神带到了福州来。 元明两朝鼎替之际,朱元璋抗元的义兵大军南下,派大将军「汤和」率大批船队从浙江沿海南下进攻被元兵统治的福州城,船队到达闽江口时,曾派使者到福州城劝元军投降,使者却被元兵杀害,于是「汤和」大怒,下令进攻福州城,并说:“入闽不留一人”,意图准备破城屠戮城民。然破城船队不识地形航道,加福州城上周边五虎门、虎礁阻挡,整个船队在闽江口,久滞停留不得入港攻城。此时,拿公显圣。据清道光年间,福州人「林枫」《榕城考古略》载:拿公担心一旦“屠城”,福州会死许多人,于是便“乘巨浪驾小舟,诣和营曰:君号令中,今易一字,吾导他港以进。和许之,遂导由粗芦门入。”所谓“君号令中,今易一人,吾导他港以进”就是对「汤和」说,只要将你的号令中“入闽不留一人”改一个字,我拿公便为你导航入港。汤和答应,问拿公改哪个字,拿公说,将“不留一人”改为“不杀一人”。汤和当即答应,于是船队由拿公引航入港,军队迅速在今台江区帮洲洪武道登岸直达南门,攻下福州城。为应拿公许诺,入城秋毫无犯,避免了一场兵灾。如今,就在当年汤和登岸处,当地老百姓为纪念拿公“一字救万民”的功绩特建一座庙宇,名叫“龙台拿公祠”。由于清代出海的福建船员水手很多为祭拜拿公,当时往来福建和琉球之间的船只,甚至把拿公和妈祖像供奉在船内以保佑平安。根据清代「齐鲲、费锡章」《续琉球国志略》记载:每当册封船队渡海出使琉球时,都要将《妈祖》和《拿公》的神像奉安在头号封舟,《陈尚书(陈文龙)》的神像奉安二号封舟;凡在途中遇上风暴,册封使便会亲自焚香向妈祖和拿公神像祈求平安。在明清两朝五百年间,福建省福州与琉球中山王府的频繁官民交流下,前往琉球的福建移民影响下,于是拿公的民间信仰也被传到了琉球,琉球的“如公社”就是一座拿公庙。福州福州大庙路的拿公庙、明朝时期福州大庙山建有拿公楼、洪武道古跡、晋安区的竹屿拿公庙、福州台江三保拿公楼,卜公祠、有单供拿公神的,也有拿公、拿婆夫妻一起奉祀的!每年拿公诞时,都会在拿公庙举行庆典。 据史料:「李鼎元」于《使琉球记》、「齐鯤、费锡章」于《续琉球国志畧》、蒋维锬《清代妈祖档案史料》述评记载:福建渡海前往琉球那霸首里王府的路途,要穿越黑水沟(冲绳海槽),海象非常恶劣,经常发生船难。而历届随同前往琉球的册封船队,多为闽省福漳泉之船员、官兵,至册封使亦非常崇信妈祖。每当前往册封琉球前,册封使都要沐浴斋戒三天,亲自到福州南臺岛冯港的天后宫祭祀妈祖,并祈祷、占卜、求籤。此后,将「妈祖」、「拿公(挐公)」的神像请上头号封舟,将「陈(文龙)尚书」神像请上二号封舟。封舟至琉球后,将三像暂奉安在那霸的久米村天后宫中。待风汛期至,册封使于归程前,亦要至久米村天妃宫、关帝庙祈祷,并将三像奉回封舟之上。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冊封正使翰林院檢討「汪楫」《使琉球雜錄》:“冊封琉球,不僅迎「天妃」和「陳文龍」奉舵樓上,而以「拿公(挐公)」以祀”。其又记载着:在三位海神《天后、拿公、陈文龙》的庇佑下,册封舟如“凌空飞行”,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姑米山、乌齿山海域。迎接册封使的琉球大夫「郑永安」叹为奇迹,说“如突入其境”。 乾隆二十一年(1755),乾隆帝钦命翰林院侍读「全魁」、编修「周煌」为正、副册封使至琉球,册封世子「尚穆」为中山王。乾隆二十二年,「周煌」著《琉球国志略》:“国朝册封琉球,向例:请「天后、拿公」神像供奉头号舯,请「尚书」神像供奉二号船”的渡海往返航行惯例。 嘉庆十三年(1808),清廷钦命翰林院编修「齐鲲」、工科给事中「费锡章」为正副史,册封琉球世子「尚灏」为中山王,其返京述职后所著的《续琉球国志略》:“国朝册封琉球,向例:请「天后、拿公」神像供奉头号舯,请「尚书」神像供奉二号船”的渡海往返航行惯例。从档案所存「齐鲲」等《恭报回闽奏折》看,这次封舟往返亦颇为顺利。但「齐鲲」等回京复命时仍奏请赐匾。据嘉庆十四年二月十五日上谕:“前日册封琉球使臣「齐鲲」等回京复命,奏称:封舟过海迎请「天后」既(及)「陈尚书(陈文龙)」、「挐(拿)公」行像于舟中供奉,甚着灵应……据该处耆民人等吁求御书匾额等语。此次册封琉球使臣海舟往返平安迅速,实昭灵贶,兹发去御书匾额三分,着「张师诚」接奉后,即于各处悬挂。”「齐鲲」的原奏折中还对请「陈尚书」和「挐公」协从护海之例加以说明:“按:尚书陈姓,名:文龙,福建兴化人。宋咸淳四年。殿对第一,官参知政事,知兴化年军,为贼所执,不屈死。明时显灵,救护封舟,封:水部尚书,立庙闽省南关外。国朝册封琉球,向例请:「天后、挐公」神像供奉头号船,请「尚书(陈文龙)」神像供奉二号船。”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11-22 07:46 , Processed in 0.873527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