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琉球国的谢恩与表奏文书》 作者:朱淑媛,《清史研究》1998年第4期。 二次编辑:猎户人 琉球国是坐落于南太平洋中的一个群岛之国,与中国隔海相望。早在隋朝中琉两国就有往来,明初两国又结成正式君臣藩属关系,自始琉球中山王府定期遣使渡海赴闽转入京师称臣纳贡的朝贡体制。 十七世纪中叶,满清入关,「李自成」攻破京师,随着明皇朝崇祯皇帝自缢灭亡后,清皇朝问鼎中原。清顺治三年(1646),原朝贡于南明隆武皇帝的琉球中山国使臣滯留福建,適逢清军攻克被遣送至京,遂要求琉球始向清廷奉表称臣纳贡。由于前朝明廷的孤臣遗少残余军队流亡于东南沿海使得闽琉航线海靖未明,中琉来往因此中断延至清顺治十年(1653),中琉航线经过近十年的反复交涉,琉球的中山世子「尚质」遣王舅「马宗毅」等渡海赴闽而奉表来朝,缴回了前明朝颁发的官印、敕、诏书,并进庆贺贡。 进呈皇帝贡品有:金罐一对,共重六十一两六钱八分;银罐一对,共重五十两六钱;细嫩土蕉布一百匹、细嫩黄色蕉布一百匹、细嫩赤色蕉布一百匹、泥金彩画围屏一对、满面泥金扇五十把、满面泥银扇五十把、红花一百斤、胡椒二百斤、苏木一千斤。 进献皇后:金粉匣一对,共重七两四钱六分;银粉匣一对,共重七两二钱一分;满面泥金扇二十把、满面泥银扇二十把、细嫩土蕉布二十匹、漂白细嫩土苎布二十匹。 自此藉由琉球世子「尚质」遣臣渡海赴闽官府奉表输诚,护送琉球使臣赴京对华称臣纳贡与请封袭爵,中琉又重新结成藩属君臣从属政治上关系。清廷遂定按前例:琉球中山国二年一贡,贡船二只。贡品沿明制为:马、螺壳、硫磺。后康熙朝经数次修改,至三十二年最终定为:硫磺一万二千六百斤、红铜三千斤、白刚锡一千斤。另外还有每贡必进的非额定贡品蕉布。蕉布是贡品中数量较多的琉球国土特产品,其“宽一尺,乃芭蕉沤抽其丝织成,轻密如罗。”(注:清人「沈复」于《浮生六记》。) 贡期,琉球国以耳目官、正议大夫充正副使,率 都通事、通事、官伴、水梢等一百五十至二百名赴闽,抵闽后,带从人十五名入京,其余留闽待命,同时于福州琉球馆开展贸易市集买卖活动。贡使,赴京例由闽省督抚官府,按例遴选文武二、三名伴送,以办理沿途事宜,并确保路途安全。伴送官,常以文职「知府、通判」 充当,武职常以「副将、参将 」充当。 赴京称臣纳贡的朝贡礼成,清帝照例赏赐: 琉球国王:锦八匹、织金缎八匹、织金纱八匹、织金罗八匹、纱十二匹、缎十二匹、罗十二匹。 正副使臣:织金罗各三匹、缎各八匹、罗各五匹、绢各五匹、里绸各二匹、布各一匹。 都通事:缎五匹、罗五匹、绢三匹;从人:绢各三匹、布各八匹。 留边人员:彭、缎袍各一件。 据「丁丰」著《琉汉对音与明代官话音研究》一书载,有清一代琉球国遣使进贡108次,琉球学者「赤岭诚纪」《大航海时代的琉球》一书载, 其共遣使来朝347次。清代,琉球国究竟遣使来朝多少次,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数字和明确的统计方法。在中琉二百余年的友好往来中,以其二年一次例贡计,当不在百次以下。然而,琉球国除正贡外,还有不定期的加贡,如:请封、谢封、谢恩等,总计次数远在百次以上。这些不同名目的赴京进贡,我们统称之为朝贡。然而,无论何种名目的朝贡,琉球贡使一定要携带琉球王府进呈清帝的《表奏》文书。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来自的琉球王府的《表奏》文书,是仅存于世的珍贵的来自于琉球国的孤本文书。《表文、奏本》都是当时皇权朝廷管辖下封建社会作为封疆大吏等用于进呈皇帝的专用公文书,二者对文字的运用和对内容的表述截然不同,作用、用途也不同。 清代,按例每逢「元旦、冬至、帝后寿诞」(即三大节),及宫中重要庆典,臣工都要向帝后进呈《表、笺》以庆贺。给皇帝的称《表》,给皇后的叫《笺》。《表文》无实质内容。清沿明制,其撰稿统由翰林院翰林执笔,经大学士奏请皇帝钦定后颁发,臣工按既定内容、文式抄写进呈。《表文》用古老的四六骈文,华丽的词藻撰就,引经据典,极尽歌功颂德之意。琉球王府遣使赴京进贡亦需进呈《表文》。碍于表文体裁所限,琉球王府进呈《表文》时,要附进《奏本》,以对表文不能尽述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 《奏本》,是明朝臣工向皇帝报告私务的文书,清代继续延用前朝按例。 清初规定:臣工奏报公事用《题本》,加盖官印,私事用《奏本》,不用印。 然而,臣工奏事,有时公私诸务很难分清,致使用混乱。尽管清雍、乾两朝多次申明使用界限,但仍难分明。 乾隆十三年(1748),朝廷议后上《谕》:「着将向用《奏本》之处,概用《题本》,以示行简之意。》(注:《光绪朝会典事例》卷十三。) 《奏本》,清乾隆年虽废止不用,但琉球王府进贡、陈奏事件仍继续使用,并加盖王印。《奏本》,实际已成为属国陈奏事件的专门文书,与《表文》一起进呈,起着附件的作用。琉球国王的表奏文书,与进贡密不可分。贡期,表奏由贡使赍捧入京,先呈于 礼部。收讫后,礼部 将正副《表》文移送 内阁汉本堂“翻译具题”,将译好的满文粘贴于汉文之后,送 票签处 票签,进呈 皇帝 恭阅。奉《旨》后,钦天监 择吉“觐见”。在这里,《表文》:可视为是属国王府进呈宗主国朝廷的称臣纳贡输诚的官式文书,有着证明赴京琉球贡使身份和朝贡目的的输诚作用,但又不是近代意义上单纯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文书,而是具有浓厚君臣从属色彩的上下级别官府来往文书。 琉球王府出具的《表奏》官方文书,可根据所述内容和折面文字分为「进贡、谢恩、庆贺、进香」等《表文、或奏本》。 本文仅录,琉球中山王府于清世宗皇帝雍正六(1728)年,对华奉表输诚的「谢恩表、奏」各一件: 《表》 琉球国中山王「尚敬」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伏以帝德遍乾坤,中外睹协和之盛,皇恩弥宇宙,遐迩承熙皞之隆,辑瑞五瑞,百辟咸瞻,有道圣人玉帛万方,八方共仰太平天子,普天庆溢,率土欢腾。恭惟皇帝陛下,道隆尧舜,功迈汤文,大德日新,继百王之道统,覃恩时懋,绍千圣之心传,物阜民康,欣逢圣世明良之会,时雍俗美,喜际熙春泰运之期,四海遍洒仁风,八 深沾怿泽。臣「(尚)敬」僻处海隅,荷沐天眷,虽竭诚而拜颂,实仰报无从。谨遣陪臣「毛鸿基、郑秉彝」等恭赍短疏,聊申谢悃。伏愿仁恩愈扩,德泽弥深,西被流沙而东渐勃(渤)海,醴泉与芝草俱生,南距五岭而比及(暨)三涂,瑞凤共祥麟偕集,则躬桓蒲谷,觇亿万年有道之长,而玉帛车书,垣千百世无疆之祚矣。臣「(尚)敬」无任瞻天仰圣激切屏营之至。仅奉《表》称谢以闻。 雍正六年十一月初十日(1728年12月10日,星期五),《奏》。七年十月初十日(1729年11月30日,星期三),奉《旨》:览 王 《奏》,知道了。该部:知道。 《奏》 琉球国中山王臣「尚敬」谨《奏》:为恭谢天恩事。窃照臣「(尚)敬」僻处海滨,感沐皇恩异数眷膺,虽竭顶踵,未罄涓埃。兹准 礼部《咨》开:为颁赏事。主客清吏司案呈,礼科 抄出,本部 题前事内开,议得:琉球国中山王「尚敬」差王舅「向克济」、正义大夫「蔡文河」等进贡谢恩来京,应照雍正七年,加恩之例,赏赐该国王:蟒缎六匹、青蓝彩缎十匹、蓝素缎十匹、衣素缎十匹、闪缎八匹、锦六匹、绸十匹、罗十匹、纱十匹,共八十匹。由 内阁 将赏赐缎匹数目,撰《敕》交付来使带回,其赏赐之物于 户部 移取,在 午门 前赏给。等因。于雍正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731年11月20日,星期二),题,本日,奉《旨》:依议。钦此。钦遵。抄出到 部。相应知会琉球国王可也。等因。又为知会事。主客清吏司 案呈:雍正十年三月初七日,皇上特赐琉球国王舅「向克济」:黄玻璃瓶一对、红玻璃瓶一件、绿玻璃瓶一件、白玉笔搁一件、白玉双喜觥一件、汉玉双喜杯一件、红玛瑙水盛一件、牛油石福寿盒一件、铜珐琅花瓶一件、铜珐琅茶盘一件、琼石荷叶觥一件、青绿鼎一件、彩漆小圆盘八件、歌窑四系花囊一件、蓝瓷瓶一件、霁红瓶二件、霁青胆瓶一件、歌窑瓶一件、官窑双管瓶一件、填白双圆瓶一件、粉红瓷小瓶一件、青花瓷桃式盒一件、五彩套杯一套、五彩酒蛊四件、洋红酒盅四件,于本日在 午门 内一一交予王舅「向克济」跪领,讫。相应知会 琉球国王 可也。为此全《咨》前去查照施行。等因。雍正十年七月十三日,王舅「向无济」等赍捧《敕书》、蟒缎等到国。奉此臣「(尚)敬」叨蒙皇恩,感愧无地,愈为懔懔。谨择良辰恭率百官迎接《敕书》、蟒缎、玉器等物,望阙嵩呼,一一拜领。并令王舅「向克济」叩受御赐玉器等物,永为传家之宝,举国臣民舞蹈欢忭。惟臣中夜图报,不能仰酬万分之一。钦遵《敕谕》,具《表》附贡使「温思明、郑仪」等顺赍赴京,叩谢天恩,仰冀睿慈,俯鉴下悃。臣「(尚)敬」无任激切屏营之至,仅具《奏》以闻。 雍正十年十月二十四日(1732年12月11日,星期四),《奏》。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1734年2月26日,星期五),奉《旨》:览 王《奏》谢,知道了。该部:知道。 琉球王府奉表输诚遣贡使来朝,不单只负有进京进献贡品的使命。所以,每次贡使所携带的琉球王府的《表奏》文书,一般也都在二件以上,下面分别述事。 如: 清(高宗皇帝)乾隆二十七年(1762),琉球王府遣臣共携《表、奏》八件。 《表》三件:1.为遣使进贡事,表文;2.为补进正贡表文事,表文;3.为恩免一贡谢恩事,表文。 《奏本》五件:1.为恭进正贡事,奏本;2.为恩免一贡方物谢恩事,奏本;3.为恭进表章以补贡职事,奏本;4.为恳请准令官生归国事,奏本;5.为请加恩事,奏本。 目前所能见到的琉球王府的《表、奏》文书有两种:表奏文书「原件、史书录本」。「原件」来自于琉球国中山王府,「史书录本」则来自于朝廷内阁礼科的史书。 按清朝廷规定,臣工和外藩的题《奏》文书,内阁 批红 发抄后,由 六科 择要抄录,分别成册即为「六科史书」。「史书录本」的《表、奏》文书,虽不是琉球王府的原《表、奏》文书,但却是清政府在审核办理琉球国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副本官方正式文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琉球国王的《表、奏》文书,与朝贡体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清代中琉封贡中,起到了不同于一般公文书的重要作用。根据琉球国王的《表、奏》文书,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谢恩」是朝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所予,有所谢,乃人之常情,国亦如此。 琉球国的谢恩有两种:遣专使进「谢恩贡」、贡期贡使附带谢恩《表、奏》文书,「谢恩」。「谢恩、谢恩贡」两者虽一字之差,但在实际中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贡使来朝,清帝必有例赏,此外,逢宫中举行重大活动,亦邀请贡使参加。这被琉球王府使臣视为一种殊荣,所以,除贡使要谢恩外,琉球王府也要具《表、奏》文书谢恩。因此,在清代中琉二百余年的封贡过程中,琉球国逢贡必具《表、奏》谢恩。 下图: 《为恭报册封琉球,回闽日期事》册封琉球正使「齐鯤」、副使「费锡章」《奏》 清仁宗皇帝,嘉庆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1808年12月13日,星期二)。 10扣 纵21.5公分 横10.1公分 附片 为晓《谕》随封所雇匠役人等不许向琉球夷人索讨旧欠事 册封琉球正使「齐鯤」、副使「费锡章」奏 嘉庆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1808年12月13日,星期二),4扣 纵21.7公分 横10公分,选自:台北故宫档案:098163 本件为册封琉球国使臣照例于平安返回福建之后,向皇上奏报册封之行大概情形的摺子。「齐鯤、费锡章」册封琉球国之行,的确顺利,往返海上的时间都各只花了七天,虽遭遇风暴,都能化险为宜。封舟帆船御风而行,往返皆有赖于季风洋流,去时是夏季的西南季风,回程则为冬季的东北季风。抵达琉球国之后,册封备位继承人「尚灝」为琉球国王的册封礼固然是整个过程的中心,在此之前,按礼则需先要为刚薨逝的中山王「尚温」举行《谕》祭追封礼。至于册封的《诏敕》则留在琉球王府,成了琉球国的镇国之宝。为了感谢清朝廷册封琉球中山王,使成为合法继承人与治理权益,刚继位的琉球国王派遣陪臣,随著朝廷册封使臣回闽,也来到福建,并赴京恭进《表》贡。而保佑平安往返的「白螺」,则交回「督署(闽浙总督衙门)」供奉。 此件,另有附片说明:所雇用的随行匠役,因多数住居福建省城福州南台,密邇琉球馆,与琉球人多有旧账未清的情形;到了琉球国之后,随行从役竟然私底下向琉球人索讨旧欠,实在有失天朝体面。 另外,逢以下三种情况则以「贡」的形式谢恩: 1.官生在国子监学习肄业归国后,琉球国要进「谢恩贡」。国子监,是古代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培育朝廷各部科基础官员,始建于公元276年。明初中琉结藩后, 明太祖皇帝洪武年「朱元璋」出于加强和扩大中国的对外影响,主动提出:「琉球国中山、山南二国王皆向化者,可选 寨官 弟男子侄,以充 国子,待读书知理,即遣归国。」(注:《南雍志》卷一。) 据悉明朝,前后为藩属琉球培养官生十七批共计53名。清沿明制,琉球中山王世子袭封王爵后,照例请求派遣陪臣子弟入 国子监 读书。 (清圣祖皇帝)康熙三十(1691)年,第一批入国子监读书官生肄业归国。三十二(1693)年,贡期,琉球国王附进谢恩贡品:围屏纸五千张、嫩熟蕉布一百匹。 (清世宗皇帝)雍正六年(1728),第二批官生「郑秉哲」等肄业归国。八年(1730)又附进谢恩贡品,礼部「照,康熙三十二年(1693),之例,送交总管 内务府」查收。遂成定例,但不遣专使。 2.清帝遣使册封琉球世子为中山王礼成,琉球王府遣专使进「谢恩贡」。琉球中山王是世袭罔替制,凡琉球中山王继位,必先遣使臣来朝报丧请封袭爵,清廷则据此钦命正副使臣渡海赴琉往封,未封之前琉球世子权国事不得逾越自封称王,直到册封礼成方可称中山王。册封仪式是皇权朝廷受予中山王治理琉球列岛权益的认可体现典礼。 3.清帝赐琉球王府特殊物品及御书匾额。清代自康熙至同治朝,清帝登极后,都赐御书匾额于琉球国王,用示中琉友好,琉球国王自然要遣专使谢恩。谢恩使一般以王舅、紫金大夫充当,贡品多为金银器皿,无额定数量。 注:《御笔匾额》,是我国封建皇权社会时期的皇帝所赐之亲笔提字匾额。中国皇帝的《御笔匾额》除了赐给于有功勋的臣民、建筑物。如:历任清朝皇帝登基时,例皆赠匾予台湾省各地与琉球王府。清朝皇帝御笔匾额的落款中,没有上款及下款,所以无法看出「年代岁次」及「题字赠匾人名」等易读讯息;皇帝《御笔匾额》仅有中款题字,通常为四个大字,书写与读法则是「由右至左」。形式简洁。然要辨视皇帝《御笔匾额》,则凭借匾额正中央上方、或左右方的「御印」。而「御印」刻有六个字,前两个字是题字赠匾「皇帝的年号」,后四个字为「御笔之宝」。御笔匾额尺寸一定、金色镶边、匾文须采阳刻。例如,清德宗光绪皇帝,所赐的匾即盖有「光绪御笔之宝」之御印。 《清会典》载,属国进贡除「常贡、庆贺贡物」照例 题 请收受外,其「谢恩、陈奏」所进方物,礼部 需将应否收受,或应留抵下次正贡,具题 请《旨》。琉球国进谢恩方物留抵下次正贡,始于,世宗皇帝雍正朝的琉球官生肄业归国谢恩除外。世宗皇帝继位后二(1724)年,赐琉球《辑瑞球阳》匾额,并玉器珐琅炉瓶盒一份、白玉盆一对、汉玉块一件、白玉镇纸二件、三喜玉杯一件、青玉炉一件、白玉提梁罐一件、汉玉螭虎笔洗一件、青玉三喜花插一件、白玻璃大碗四个、白玻璃盖碗六个、瓷胎烧金珐琅有盖把碗六个、青花白地龙凤盖碗十二个、青花白地龙凤盖盅十个、蓝瓷碟十二件、霁红碟十二件、霁红碗十二个、甜白八寸盘十二件、绿龙六寸盘二十四个、青花如意五寸盘二十个、青团龙大碗十二个、五彩宫碗十四个、绿地紫云茶碗十个、紫檀木盒绿端砚一方、棕根盒绿端砚一方。 (雍正)四(1726)年,琉球王府遣专使谢恩,进到:金鹤形一对,鹤踏银岩座俱全;黑漆嵌螺五爪龙碗三十个、黑漆嵌螺龙盘三十个、细嫩素花蕉布五十匹、精彩画围屏一对、围屏纸五千张、护寿纸五千张、雅扇二百把。 十月二十三日,礼部 为琉球国进到 谢恩贡 物事具题。 二十八日,奉《旨》:「琉球国王因朕颁赐「御书匾额」及玉器等件,特遣使臣进《表》谢恩贡献礼仪,具见诚悃。朕加惠远藩,不欲收其贡物,但既航海远来,不忍令其带回本国。查历来朝鲜国王进献礼物若不收受,有送交 内务府 存留,准作年贡,之例。今琉球国王所进礼物,即照此例存留,准作二年一次正贡,以示朕体恤远人之至意。」这是清朝首次拒收琉球王府的谢恩贡物。 十一月初三日,贡使「向德功」等奉《旨》诏见于乾清宫,帝赐中山王「尚敬」: 内造缎二十匹、玉方鼎一件、夔龙水注一件、玉龙凤方盒一件、玉螭虎双寿杯一件、玉云喜卮一件、玉馨一架、白玻璃盖碗六件、蓝玻璃盖碗六件、青龙红水七寸盘二十件、霁红白鱼七寸盘二十件、青花如意五寸盘二十件、绿水紫云茶碗十件、青花水宫碗十二件、五彩蟠桃宫碗十四件、霁红盘十二件、霁红盖碗十件、霁蓝盘十二件、红龙高足盖茶碗六件、青花龙凤盖碗十二件、青花龙凤盖盅十件、珐琅炉瓶盒一份、紫檀木盒绿端砚一方、杏木盒绿端砚一方。」 初四日早朝,又《谕》礼部「马齐、张廷玉」等再次强调并重申:「琉球国远隔海洋,该国王收受赐物不必专遣使臣进贡「谢恩」。着于正贡之年,一同奏谢。将此《谕》该国王知之。」(注:内阁汉文起居注。) 但琉球王府并未遵《旨》,仍照例遣使「毛鸿基、郑秉彝」等进到(雍正)六(1728)年,正贡。就此世祖皇帝雍正年再发《谕旨》指出:琉球距中国远隔数千里,海中航行风险难测。将谢恩贡物留抵下次正贡,既有《谕旨》,且有朝鲜国为例,琉球国理应遵《旨》执行。但实际并未如此,琉球国的朝贡仍照例进行,如是者直至雍正十二(1734)年。 为将谢恩贡物留抵下次正贡,清世祖皇帝雍正期间最少发出《谕旨》五道。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清朝廷与琉球王府都如此固执呢? 首先,让我们追述一下清初的中琉结藩。清初为巩固统治地位,同时防止东南沿海残余前朝明廷孤臣遗少与海上串联成强大反清势力,清廷为了展现按前朝旧例,要求琉球王府预先缴回前明朝廷颁发的《印、敕、封、诰》以资证其验身。在面对宗主权国明清两朝鼎替之际,琉球王府择臣服清廷而弃南明流亡政权,首先是为获得越趋强大清廷政治上的庇护,避免与南明纠缠不清招致清廷盛怒下举兵渡海灭了琉球王府并收回琉人治琉的自治权益。其次是为琉球列岛自身经济上的原因。琉球四面环海,琉人多以海洋中转物流贸易与渔业捕捞为业。发达的船运商品贸易与渔业捕捞捞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其发展经济贸易提供了优越条件。纵观其周边区域,可以与其开展大规模贸易活动的,非清廷官方莫属。但清政府初期受到南明政权与东南沿海倭寇联合骚扰下,不得不强行推行海禁,又因清初东南沿海“海氛不靖”,而严禁只船片帆出海,更不允许外国来华贸易。清初,百业待兴,各种政策制度均不健全,悉沿明制。明朝政府对琉球实行的是朝贡体制内贸易免税政策,即朝贡时贡船可随带货物来华买卖。琉球王府借贡使渡海赴闽进京述职报告,贡船于闽省候风返琉之机开展贸易市集。也就是在政治上朝贡的前提下,允许琉球王府开展微型免税贸易活动。 再让我们分析一下清世宗雍正皇帝和琉球王府坚持初衷不变的原因。琉球国王认为,将谢恩贡物留抵下次正贡,是出于宗主权国皇帝对琉球王府的体恤格外恩典,而虔诚进贡、谢恩则是作为属国王府应尽的义务和受到皇帝的恩惠后所应有的表示。琉球王府还有一个重要的不便说出的原因,就是借谢恩之机进行夹带贸易。每增加一次进贡机会,就等于多一次来华贸易的机会。 雍正帝,坚持将谢恩贡物留抵下次正贡,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出于对王府贡使海途安危的关心。清初,清政府对藩国推行的是宽松怀柔远人,抚恤外藩的政策。琉球王府贡使来华朝贡,需借助海洋季风,如不借助季风则危险性增多。为对清帝赐予的恩惠表示诚挚的感谢,贡使返琉,其王即迅速遣使进「谢恩贡」,不等候季风的到来。另外,康熙六十一(1722)年,琉球贡使与官生海上遇难事件记忆犹新,也是促使朝廷世宗皇帝拒收谢恩贡物的重要因素。 其二,在明代,琉球中山王府就有寻找托词遣使朝贡的情况,以致有时一岁再贡三贡,使朝贡毫无规律可循。世宗皇帝将谢恩贡物留抵下次正贡,也是出于维护朝贡秩序而采取的措施。清政府重视琉球王府的朝贡,处处加以规范,使朝贡有序开展。同时,也有将琉球、朝鲜二国等同对待的因素在内。 第三,是为减少因的谢恩带来额外的闽省官府人力物力财力负担。琉球王府的谢恩贡品与例贡贡品有原则上的区别,例贡品以额定方物为主,附贡不定额的其他物品,谢恩贡品则没有数额上的限制,但质却远在例贡之上。琉球王府每逢祖国清廷庆贺、谢恩,始行备进金银器皿。(注:军机处上《谕》档。)随时备办谢恩贡品遣专使渡海赴闽进京谢恩,清廷亦要安排琉球直属长官闽省督撫官员的接待护送。 基于上述三点,雍正帝坚持将谢恩贡留抵下次正贡。 乾隆皇帝继位后,琉球国据情分别遣专使谢恩四次。 第一次,乾隆四(1739)年,赐御书匾额《永祚瀛壖》。乾隆六(1741)年,遣紫金官「翁鸿业」、正义大夫「蔡其栋」进贡谢恩。 第二次,乾隆二十一(1756)年,应琉球世子「尚穆」之请遣翰林院侍讲「全魁」、编修「周煌」为钦使,赴琉球册封王世子「尚穆」为中山王。乾隆二十二(1757)年,遣法司王舅「马宣哲」、紫金大夫「郑秉哲」进贡谢恩。 第三次,乾隆五十三(1788)年,赐御书匾额《海邦济美》。乾隆五十四年(1789)遣紫金大夫「向处中」、正义大夫「郑永功」进贡谢恩。 第四次,乾隆五十五(1790)年,赐琉球国王御书《福》字。乾隆五十八(1793)年,遣紫金官「毛国栋」、正义大夫「毛廷柱」进贡谢恩。 上述第三次,琉球中山王府的谢恩使「向处中」、「郑永功」到京后,具呈 礼部,请为《代奏》,呈称:「琉球国遵依定制二年一贡,百有余年。欣逢圣圣相承之世,加意怀柔,顶踵莫报。惟有输诚纳款以尽臣服,……是以临行之时,国王再三谆处中等具呈恳请。数年以来,迭蒙皇上殊恩,频加赏赉。此次微物贡献,不能仰酬万一。若再留存准作下次正贡,则国王之心何以得安。且国王世守藩封,代供贡职,虽使臣远涉,分所当然,何敢偷安,致违贡献大典。此国王一片真诚,用敢恳乞俯顺夷情。据情代奏,务期邀蒙皇恩谕允,将谢恩方物准收,免抵下次正贡。庶得仍遵旧制,按期入贡,国王之心既安,使臣之职亦尽,则时来时往永戴天家之庇,一丝一粒皆沾化日之长。」 此琉使臣肺腑之言出自一片真诚,乾隆皇帝深受感动,于乾隆五十五年正月二十八日,发出上《谕》,肯定「琉球国王恪守藩封,素称恭顺,重洋远隔,职贡维虔」的一片诚心,认为「情词恳切,诚悃可嘉。著照所请。该部即将所进谢恩方物,准予赏收。下次正贡,届期该国遣使来京,再当优加赏赉,以示朕怀柔藩服之致意。」(注:《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三编》。) 自此,琉球国进谢恩贡形成了一种无明文规定的制度:即进「谢恩贡」凡恳请赏收的,则以乾隆五十五(1790)年、五十九年(1794)、嘉庆十四年(1809)等准予赏收为例,免留存抵。下次正贡“照康熙六十年例”优加赏赐: 琉球国王:蟒缎六匹、青蓝彩缎十匹、蓝素缎十匹、闪缎八匹、锦缎六匹、绸十匹、罗十匹、纱十匹。 正副使:彩缎各六匹、里各四匹、罗各四匹、纺丝各二匹、绢各二匹。 都通事:彩缎二匹、里一匹、绢一匹、毛青布六匹。 从人:毛青布各六匹。 反之,则将谢恩贡物留抵下次正贡,待例贡之年补进《表奏》文书。如果说琉球国的「例贡」,是属国对宗主国表示输诚崇敬和臣服尽义务,那么,「谢恩」则是琉球国对宗主国的真诚谢意和感情的真实流露。 清代的中琉关系,即是政治上的藩属君臣从属关系,也有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关系。准确地说是政治推动了中琉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经济文化促进了两国的政治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琉球国王的谢恩《表奏》文书就充分地反映了这两种互为促进的关系。 1.反映在优惠政策下的经济交流 琉球国地瘠民贫无所出,且生产力落后。清代中琉结藩后,每当贡船回国,都要带回很多日常生活用品,用以补充国内需求。我们知道,清初以至中叶,清政府推行的是海禁政策,只在广州设有通商口岸,允许一些国家有限制地进行贸易。此外,唯对华输诚称臣纳贡的属国朝贡可以附带货物,开展免税贸易。每当清政府有新的对外政策推出,琉球国都能以属国身份受到优惠待遇。如:为保证国内市场需求,防止个别种类物品大量外流,造成市场短缺和物价上扬,乾隆二十四(1759)年、和五十四(1789)年先后颁布“严禁丝绢贩卖出洋”和严禁中药大黄贩卖出洋的《谕旨》。据琉球国称,购买丝绢是专供臣工、士绅等穿用和制作朝服。而中药大黄则是药中上品,为琉球国人疗疾所必需。大黄又名“川军”,性寒,味苦,泻火解毒,行瘀通经,主治痢疾痈肿等症。二者虽严禁出口,但在执行时,乾隆皇帝考虑到“亦不可因噎而废食”,更不能因此而使怀柔远人政策受到影响。因此,准琉球国依照旧例,在原准购买丝斤定数之内,酌量购买丝斤绸缎。又每当贡船回国,为防止不法商人借机勒索,及行商惧怕违禁不敢售卖而由琉球王府直属长官「闽省督抚」委官代为采购大黄三百斤。为进行贸易,贡期,其国上下各将所需报告,并“各将银两递与贡船带去中华”,(注:琉球当局石垣市八重山博物馆藏清代「梅孙」《汉文》。) 以致有时贡船携银不下十万两。其所购物品可分为: 布帛丝类:绸、纱、绢、绫、各种布、线。 日常用品类:各种扇、纸、香、粗细瓷器、胭脂、铁针、锡器、颜料。 食品类:茶叶、各种糖、蜜浸果品等。 中药类:粗药材、白矾、银朱、砂仁、水银、冰片、雄黄、大黄、川贝母等。 文化用品类:寿山石、字画等。 根据,一史馆藏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中,琉球国贡船回国购物免税清单看,从乾隆三十(1765)年后,至日本强行以军警武装力量片面非法的《废琉置县》,琉球国的一百余年间,其所购置的货物无论是品种还是免税额都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 如:乾隆三十二(1767)年,清单,免税额五百九十七两银,购物七十一种。嘉庆二十六(1821)年,免税额一千五百六十六两银,置物三十四种。道光二十九(1849)年,免税额竟达四千九百八十四两银,置物三十三种。货物品种也逐渐从开始的针线纸张、干鲜果品等过渡到以布匹、药类为主。从清单中所列购物品种的变化,及免税额的上升,说明琉球国的财政经济在清代呈现着上升的趋势。财政经济的增长,既是其国自身努力进取的结果,也与中琉间开展的贸易紧密相连。并且随着贸易活动的开展,一些比较简单的生产制作技术,也逐渐传入琉球,并被掌握。糖、蜜浸果品等进口量的减少就说明了这一点。铁针增多与进口大量各种呢缎布匹,表明其已有了广泛的销售渠道。而贡船来闽随带贸易物品则主要是海产品及土产小围屏、刀石、酒、酱油等。从这一点上看,琉球国的朝贡贸易,是以进口为主,出口为辅。然而,从当时琉球国的经济状况和购买力来推断,可以肯定,贡船带回的大量物品,主要是用于转口贸易,以此获得经济上的收入。 中琉间物资上的交流,促进了商品流通。贡船购置的物品,有些象苏木、药材、呢绒等并不产自福建,各行商业者积极寻找货源,辗转将各类物品贩运至闽,满足了市场需求。在互通有无的物资交流中,繁荣了市场,中琉两国也从贸易中获得了益处。 2.反映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琉球国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人民勤奋好学。自清初琉球中山王对清廷称臣纳贡,中琉结藩后,闽省官府与琉球王府两地官民往来密切不断。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对琉球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琉球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也达到了空前的高潮。首先表现在琉球国积极地向中国派遣官学生。自康熙二十七(1687)年至同治六(1867)年共派遣官学生八批30名,他们在国子监学习期间,不但学习四书五经、孔孟之道等儒家思想,在国子监教习的教育下还树立了清朝官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目标。他们中的大多数归国后都成为了经邦治世之才,并且为中琉友好作出了贡献。受中国诗词歌赋的影响,一些官生酷爱诗词,他们的一些诗词还成为传世之作。诸如:《中山诗文集》等,堪称是中琉文化交流的奇葩。其次,贡使在京期间所参加的各项活动,也使他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贡使在京期间,大多适值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旦),贡使不但要参加朝正大典,还应邀参加在宫中或行宫举办的一些活动,更离不开吟诗赏月。贡使,都精通汉文,更擅诗词。因此,常应邀与清帝和诗。在军机处档簿中,关于贡使与清帝和诗的记载,至少有十七处之多。 如:道光七年正月十六日(1827.2.11),元宵观灯,道光帝,兴之所至成诗一首: 「仲辛祈岁逢三五,御苑高楼映夕辉, 玉宇云消知月朗,珠镫烟重喜风微。 掀飏迸裂声初震,灼烁奔腾势若飞, 好是春园新霁后,乘时施惠巩邦畿。」 (注:军机处上谕档。) 并要贡使恭和。言简意赅的诗句既反映了节日宫中的欢乐气氛,又道出了清帝为巩固中琉君臣从属友谊,而随时准备施惠于琉球,将维护琉球国的利益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琉球国谢恩中反映的清代中琉经济文化的交流,虽然仅仅是清代全部经济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它足以证明,清代中琉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是中琉封贡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备注: 其他未注出处者均引自琉球国王的表奏文 书。 下附:「清朝藩属琉球王府遣专使谢恩」一览表 时间…册封…赐御书匾额…封使…谢恩使…备注…。 康熙二年(1663)… 「尚质」…兵科副理官「张学礼」、行人「王核」…康熙二十一年(1682)…《中山世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尚贞」…翰林院检讨「汪楫」、内阁舍人「林麟昌」。 康熙五十八年(1719)… 「尚敬」…翰林院检讨「海宝」、编修「徐葆光」。 雍正二年(1724)… 紫金官「向得功」、正议大夫「郑士绚」…雍正四(1726)年到京。 乾隆四年(1739)… 《永祚瀛壖》 …紫金官「翁鸿栋」(病故) 、正议大夫「蔡其业」… 乾隆六年(1741)。 乾隆二十一年(1756)…「尚穆」 …翰林院侍讲「全魁」、翰林院编修「周煌」… 法司王舅「马宣哲」、紫金大夫「郑秉哲」 …乾隆二十二(1757)到京。 乾隆五十三年(1788) …《海邦济美》… 紫金大夫「向处中」、正议大夫「郑永功」 …乾隆五十四年(1789)到京。 乾隆五十五年(1790)… 《福》字等…紫金官「毛国栋」、正议大大「毛廷柱」…乾隆五十八年(1893)到京。 嘉庆四年(1799)… 《海表恭藩》 嘉庆五年(1800)… 「尚温」…翰林院修撰「赵文楷」、内阁舍人「李鼎元」 … 法司王舅「毛国栋」、紫金大夫「郑得功」 …嘉庆六年(1801)到京。 嘉庆十三年(1808)…「尚灏」… 翰林院编修「齐鲲」、工科给事中「费锡章」 …王舅「毛光国」、紫金大夫「郑章观」…嘉庆十四年(1809)到京。 道光三年(1823)…《屏轮东南》… 紫金官「马开基」、正议大夫「梁文翼」 …道光六年(1826)到京。 道光八年(1828)…「尚育」…翰林院修撰「林鸿年」、编修「高人鉴」 … 法司王舅「翁宽」、紫金大夫「杨德昌」 …道光九年(1829)到京。 咸丰三年(1853)…《同文式化》… 紫金官「向邦栋」、正议大夫「毛克进」…咸丰五年(1855)到京。 同治四年(1865)…《瀛峤屏藩》… 法司王舅「马朝东」、紫金大夫「阮宣沼」。 同治五年(1866)…「尚泰」 … 翰林院编修「赵新、于光甲」 …紫金官「毛文彩」、正议大夫「魏掌治」…「魏掌治」病故同治六年。(1867)。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11-22 12:36 , Processed in 1.773958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