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中期《台湾地里图》 Geographical map of Taiwan Island ![]() 绘制者 佚名 绘图年代 清康熙中期(1684年后) 原图尺寸 109 x 280 cm 板式类型 彩绘,材质 绢本,彩色 类型 地方行政区图 典藏 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 ![]() ![]() ![]() ![]() 上图:局部放大截图。由左到右,共计4张。 图题《台湾地里图》,标示图右画框。 图以东为上方,以传统风俗画方式描绘台湾中央山脉以西平原、澎湖列岛的山川地理、城镇村社的分布;但图面佔较大部分为台湾县(台南);特别是南明朝郑氏以来最明显的「十」字街。另以立面营墙形象,来表示军队驻防、房屋表示官署、村庄分布,并绘出山脉、岛屿、海面波纹及行经的船隻。 《台湾地里图》,早于台湾历史博物馆藏的〈康熙台湾舆图〉,《台湾地里图》绘制台湾行政区域的年代大致为清康熙廿三(1684)年后,清廷在台湾设置的一府三县(台湾府、台湾县、诸罗县、凤山县)的行政区划。 下图: 「粟倉、红毛楼、关帝庙、妈祖宫」、「台湾府、城隍庙、岳帝庙、土地塘、半路店塘、山川台塘、山川坛、山川台」、「镇北坊、十字街、大井头、西定坊」、「台厦道、道标、文庙、县学」、「长兴塘、长兴里、保大西里、保大东里、新丰里、保大西塘、归仁北里、中营北旧社汛、永丰里、右营中港岗汛、下港岗、仁德里、白面牛稠塘、角带围、归仁南里」、「罗汉文社」。 ![]() 《台湾地里图》的各行政中心,由于均未修筑任何木栅或砖土城墙。 据「周钟瑄」《诸罗县志‧规制志‧城池》载:「诸罗 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治于 诸罗山,城未筑。四十三年(1704),奉文归治。署县「宋永清」、署参将「徐进才」、儒学「丁必捷」至山,定 县治 广狭周围六百八十丈,环以木栅,设东西南北四门,为草楼以司闭啟。」而这是台湾地方史料最早正式筑城记录。 《台湾地里图》在府城一带,亦标示「台厦道」(1684–1723年,「台厦道」后改为「台湾道」)及1684年,设置的「台湾镇」。 下图: 「柴头港、海会寺、永康里、内菜园、崁上塘、土地塘、左营、台湾镇、中营、粟倉」 ![]() 下图: 「台湾县、右营」。 ![]() 下图: 「台湾府、城隍庙、岳帝庙、山川台塘、山川坛、山川台、十字街(北段)」。 ![]() 下图: 「七崑身、六崑身、五崑身、四崑身、三崑身、二崑身」、「台厦道、道标、文庙、新昌里、文贤里、仁和里、头栈塘、桶盘栈汛、二增行、右营汛、崇德里、永丰里、仁德里、白面牛稠塘、角带围、罗汉文社、归仁南里、中营界」、「岗山溪」、「乌树林、石螺谭、维新里、长治里、南路营界、竿蓁林、北领旗、半路竹、岗山汛、嘉祥里、南路营界、小岗山、大岗山」、「濁水溪(浊水溪)、弥陀港」、「赤崁山、仁寿里、凹底山、右衝鄉(右冲乡)、后劲乡、楠仔坑、中冲崎(中衝崎)、援勦右(援勦右)、滚水庄、七星庄、观音山汛、观音山庄、观音山、内庄、大傑巅社」、「水师右营分防、蛇山、打狗山、南路营盘、凤山县、莲池潭、赤山、赤山庄、兴浪庄、草潭」。 ![]() 下图: 此图较为有趣的是台湾岛上与一崑身海之间浅水域可人驾牛车穿越载货、深水区则可驶舟。 「一鲲身、红毛城、水师协、水师左营、水师中营、妈祖宫、水仙宫、水师右营」 台湾县舆图纂要:「七鲲身:距县西南十里。自岸浮海七屿联络,距里许。风涛鼓荡,不崩不蚀。一鲲身地最广,即安平镇红毛城址存为;台协水师驻此。泉尤甘美。康熙辛酉(二十年)夏六月(1681年),我师与贼战于鲲身;时以暑渴,随地掘尺余,皆甘泉。为全台海口第一要区。」 ![]() 下图: ![]() ![]() ![]() ![]() 本图可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对应连接: 康熙年间的满、汉文〈台湾略图〉(平图021444、平图021445)、 雍正年间〈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平图020794)、 乾隆年间〈台湾地图〉(平图020795)、 《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平图020970–021048)、〈福建省图〉(平图021476)。 下图: 一、《台湾地里图》西南部「东港庄、小赤山、下淡水社」、「南路营 分防东港汛、巡检司、茄藤社、力力社、放索社、放索港」,与之相望台湾岛西南部外海小岛标注「小琉球」。 二、「加六堂社、武力社、谢不逸社、凤港山、浪嶠(琅峤)社、沙马岐頭、倒咯(luo)怀社、渔房涌、大傀儡、老勃荒社、加晃逸社」。 台湾岛南部恒春半岛三面环海「东:太平洋,西:台湾海峡,南:巴士海峡」。 一 ![]() ![]() 备注: 《明史》-列传,鸡笼山:「鸡笼山,在澎湖屿东北,故名 北港,又名 东港,去 泉州 甚邇,地多深山大泽,聚落星散,无君长。有十五社,社多者千人,少或五、六百人。」又明朝中叶以降,嘉靖末年,倭 寇海贼常侵袭鸡笼本地,造成土著国破焚掠。从帆船顺风相送的水路,顺风自 鸡笼、淡水 至 福州港口,五更可达。 下图: 《台湾地里图》左侧,台湾岛北部(今为 基隆/万里/金山/石门/三芝/淡水/八里/芦竹/大园)沿海局部放大截图,标注:「鸡笼屿、鸡笼城、左右炮台、桶盘屿。」 《鸡笼屿》,今「八斗子」,东北部七斗山所在地原一座岛屿,日本殖民统治为兴台湾北部火力发电所在此填土造陆,将该岛屿与台湾本岛衔接起来而成为一座半岛 《桶盘屿》,珊瑚礁岛今 基隆「和平岛」西侧的岛屿,因「岛屿岩面平坦,形似桶盘」而得名。清康熙56年(1717年)《诸罗县志》称此岛屿《桶盘屿》。欧美人士则称为 Bush 岛。 清朝光绪初年,建庄为社寮庄,含 「社寮岛(今 和平岛)、中山仔屿、桶盘屿」 三个相连的岛屿。日本殖民统治后填海造陆将三个岛礁并一名社寮岛。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季麒光」由闽清县迁台湾府首位诸罗县知县,于该年十一月初八(12月13日)到任。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因丁忧去职。著《台湾杂记》: 「金山」:在鸡笼山三朝溪后。山主产金,有大如拳者,有长如尺者,有圆扁如石子者番人拾金在手,则雷鸣于上,弃之即止。小者亦间有取出。山下水中沙金碎如屑。其水甚冷,番人从高望之,见有金,捧沙疾行,稍迟寒冻欲死矣。 「火山」:在北路野番中。昼则见烟,夜则见火。有大鸟自火中往来,番人见之多死。 「奇冷山」:即奇岭社之山也。其山高百丈。台湾从无冰霜,山上三月中尚有未化者。 「水沙连」:在半线东山中。方数丈。其口似井,水深而清。天将雨,潭中发响,水即混浊,溢出潭外。番人以此验阴晴。 「玉山」:在凤山野番中。山最高,人不能上。月夜望之,则玉色璘璘。其上有芋一棵,根盘树间,叶已成林。有鸟巢其上,羽毛五色,大于鹳鹤,土人俱指为凤。 「淖泥岛」:在湾湾之东南。其滩皆湿烂,人至泥上即陷没。舟行飘至滩边,亦不能出。高处有番居之,最富。红彝(荷兰人)曾至其国。其南界可以入海。 「暗洋」:在台湾之东北。有红彝舟泊其地,无昼夜,山明水秀,万花遍满,而上无居人;谓其地可居,遂留二百人,给以一岁之粮,于彼居住。次年复至,则山中俱长夜,所留之人已无一存。乃取火索之,见石上留字,言一至秋即成昏黑,至春始旦;黑时俱属鬼怪,其人遂渐次而亡。盖一年一昼夜云。 「鸦猴林」:在南路草目社,外与傀儡番相接;深林茂竹,行数日不见日色。路径错杂,傀儡番常伏于此截人,取头而去。今土官加老斯统制之。 「黑水沟」:在澎湖之东北,乃海水横流处。其深无底,水皆红、黄、青、绿色,重迭连接,而黑色一沟为险,舟行必藉风而过。水中有蛇,皆长数丈,通身花色,尾有梢向上,如花瓣六、七出,红而尖;触之即死。舟过沟,水多腥臭,盖毒气所蒸也。 清光绪十八年(1892),「池志澂」著《全台游记》: 鸡笼港 门宏敞,盛潮水深二、三丈,四时洋船可泊,与 福宁沙埕、烽火对峙,实南洋第一扼要,故帆樯尤繁多矣。其环列左右, 十里为 鸡笼屿, 八里为 桶盘屿, 左十里为 狮球屿, 右十里为 烛台屿、抬簥屿, 又十五里 香炉屿, 又三十里 鸟屿、鸡心屿, 又三十五里 花坪屿。 港东多煤矿,设抚民理番同知兼理焉。磊石为冈,以防海寇。此地终年阴霾罕晴霁,是夜皓月濯浪,星河交辉,两岸虫声犹作秋鸣,令人起悲思焉。 ![]() 下图: 「鸡笼社、跳石、金包里社」。 (跳石:位于台湾岛北部的台2线省道29至39公里处,这段长约10公里的狭窄海滨散布着早期由火山活动所喷落的砾石,经过海浪的滚动侵蚀,使得这些砾石显得特别浑圆,在淡金公路尚未开通前,波涛汹涌的浪花阻人通行,来往的居民与商旅过客经过此地必须等到退潮后,才能在砾石间跳跃前进,行走十分辛苦,因而有「跳石海岸」之称。) ![]() 下图: 「旗竿石、沙湾、小鸡笼社、石门」。 旗竿石:新北市万里 烛台双屿。 ![]() 下图: 「淡水城、鸡心屿」。 ![]() 下图: 「石门、小鸡笼社、大屯社、北港社、圭州山社、圭州山、外北投社、淡水社、淡水城、磺山、北投社、干豆门、八里分山、八里分社、南崁社、淡水港、南崁港」。 ![]() 下图: 「淡水港、八里分社、南崁港、凤山」。 凤山:新竹县新丰乡 ![]() 备注: 《台湾地里图》东岸今为 台东、屏东 等临太平洋各社。 图内标注:外海有两个岛屿「外山无人到处、小山」。 东岸由左到右、由深山到沿海的陆地各社:「阿棉社、八里亡社、麻安律社、老郎社、朥巴社、卑南覓社」、「呂加罔社」、「内山八小社、知本社、肖马干社」、「兆猶社、哨猶里社、小埔」、「左高社、简仔弼社」、「内山六小社、咬刈难社、卓落马识社、简也崙、名銮社」、「内山七小社、大里众社、谢甫郎社、谢巴能社、谢里美社」、「老嘓(啯,guo)社、大板六社」、「角趾零社、大乌万社」。 注: 清康熙22年(1683)7、8月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攻克臺澎,郑经之子郑克塽遣使投降,结束明郑延平王国在臺湾的统治权。清康熙23年(1684)4月,臺湾正式纳入大清版图,设置臺湾府暨诸罗、凤山、臺湾三县。此时东臺湾仍未纳入清帝国的行政疆域内,在一般汉人统治者的眼中,犹视中央山脉以东的「后山」区域为「化外之地」,汉人足跡罕至的地区。 清康熙24年(1685),首任臺湾知府蒋毓英等人纂修《臺湾府志》,卷之一〈封隅∕坊里〉中提到「(卑)南觅社:离府治四百五十里」,这是官修臺湾方志中最早出现对臺东地区原住民部落的记载。书中卷之二〈叙山〉条中对「后山」群山虽有较清楚的记述:曰卑南觅山在傀儡山东。卑南觅社即在此山之后。社东南又有二山,名小向山,山外大海之中有屿,名尚仔屿,週围百餘里,此处万水朝东。屿外又有一绝大高山,名尚岗山。转而南,復折而西南,迭峦复岫,莫非山也有麻律律山、吕隹岗山、霄马干山、知本山、兆猫离山、霄猫离山、加流蛋山、龙鸞山、干仔崙山、水里山、樜朥米山、卓落泼舌山、州蚤哥山、加览弼山、曲文夌山、大板六山、大鸟万山、尽卜山、援人人围山、把仔益山、老佛山、蜈蜞岭。 然实际上,清廷对「后山」区域活动的各社却极为陌生:到郎娇、沙马磯头,而山始尽。深山之中,人跡罕至。其间人形兽面、乌喙鸟嘴、鹿豕猴獐,涵淹卵育;魑魅魍魎。山妖水怪,亦时出没焉。相传有金山,每啟人以涎羡之情,然在层峦迭嶂之内,山外係化外野番巢穴,番狞路险,人踪罕到,亦不知山在何处,与山之高大几何也。至如仙人之山,云有絳衣、黑衣仙子,时常下游,石蹬、碁盘儼然在焉,则别一洞天世界也。……南路之傀儡山,内有野番七十餘种,南觅社下通直脚宣,与北路接壤,其内深林障蔽,数百里不见日色,非我骑击之长所可驰骋。 清乾隆5年(1740),任职分巡臺湾道的刘良璧等撰修《重修福建臺湾府志》,在卷五〈坊里‧番社〉裡,记载凤山县辖内卑南觅原住民部落凡65社:治本社、射马干社、吕加罔社、拔望社、百马以力社、礁朥那狡社、里踏里社、八搭礼社、八丝阁社、老朗社(以上一十社在卑南觅西)、募陆社、大龟文社、闷闷社、里立社、朝猫篱社、加那打难社、哆囉网曷氏社、嘪屡里 奶社、礁里亡社、那作社、吗朥的社、加留难社、龙鸞社、搭祺文社、简仔崙社、哆囉觅则社、屡们社、猫美葛社、大狡社、礁猫里力社、搭琳搭琳社、大德讫社、射巳寧社、射腊眉社、朥北社、大板陆社、柯末社、罔雅社、大里 力社、七脚亭社、大枣高社、朥哈社、简仔弼社、确只零社、大鸟万社(以上三十五社在卑南觅南)、本弯社、米箕社、新八里罔社、旧八里罔社、加里房曷社、郎也郎社、干也猫嗌社、须那载社、株嘪烟社、株粟社、窝律社、甘武 突社、瓮綍社、邦也遥社、丁也老社、礁朥社、加洛社、加那突社、巴鳩鬱社、沙别社(以上二十社在卑南觅北)。凡六十五社,即卑南觅七十二社地。 嘓(guo,啯):形容鸡叫声、或蛙声。 ![]() 下图: 「呂加罔社」、「知本社、肖马干社」、「兆猶社、哨猶里社、小埔」、「咬刈难社、卓落马识社」。 ![]() 下图注: 「小山(外海之岛)、八里亡社、麻安律社、老郎社、朥巴社、卑南覓社」。 ![]() 下图: 后山 ![]() ![]() 。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5-4-5 15:09 , Processed in 1.520373 second(s), 13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