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5日清明节,中国前国民政府时期国共两党各派代表共同一起「祭黄陵」。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蒋介石抗日的“西安事变”后,为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国内政治局面,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竭尽全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最终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联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出一定的社会环境。 在这个背景下,1937年4月5日,在中华民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节之际,为进一步营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联合抗日的社会舆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派出代表,共同赴位于陕西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举行国共两党共同公祭黄帝陵仪式,这是国共两党自成立以来,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祖先黄帝陵。中国共产党派出的公祭代表是林祖涵(林伯渠),中国国民党派出的公祭代表是张继。两党公祭代表在公祭仪式上,分别宣读两党的《祭黄帝陵文》,中国共产党的《祭黄帝陵文》系毛泽东亲笔撰写,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撰写的首篇《祭黄帝陵文》,祭文全文如下: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毛泽东 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除开头说明致祭时间、致祭人职务、致祭人委派的代表、致祭礼品等情况外,祭文正文采用汉语四言古体,祭文正文共56句。祭文正文按其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8句,该部分用言简意赅的简约语言,高度浓缩的精辟概括出轩辕黄帝的伟业。第二部分包括第9句至第28句,该部分追溯了自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境界。 祭文的主体部分是第三部分,包括祭文第29句至第56句,篇幅正好占祭文全部正文的一半。该部分是祭文的精华部分,具有十分鲜明而浓厚的现实政治色彩。其内容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三点抗日思想:一是表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北上抗日”的爱国使命,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行程二万五千里,“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历经艰险,来到抗日前线,志在“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的抗日决心。二是发聋振聩地向全国各党各界提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的抗日主张,号召和呼吁“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商抗日国是,共谋抗日大计,共同抗日救国。三是充满信心地正确指出,“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即通过改革国内政治,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国共合作的抗日民主政治,动员和团结全国四亿民众,坚持持久抗战,中国必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从而有力驳斥了当时在抗战问题上,国内某些人散布的“亡国论”、“速胜论”等谬论。 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人撰写的首篇《祭黄帝陵文》,除4月5日由林祖涵在国共两党共同举行的公祭黄帝陵仪式上庄重宣读外,还于4月6日在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上公开刊登发表。《新中华报》编辑部所加按语中的中国共产党人“誓死为抗日救亡之前驱”,乃是对毛泽东《祭黄帝陵文》主题思想的精辟概括。 1937年清明节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祖先黄帝陵几个月后,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西洛川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日的正确路线。会议结束之日的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全军共辖第一一五师、第一二○师、第一二九师3个师,共45000人。中共中央军委发布上述命令的当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一行,从洛川县出发前往黄陵县拜谒了黄帝陵。当朱德一行来到黄帝陵拜谒时,毛泽东亲笔手书的《祭黄帝陵文》原稿,还原封不动地陈列在黄帝陵所在的轩辕庙内供案上。于是朱德一行一边仔细阅读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一边品味领会祭文的深刻内容。任弼时认真品味领会祭文的深刻思想后,言简意赅地指出:“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如今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已刻写成碑文,耸立在黄帝陵所在的轩辕庙内西侧。 1936年,《近代疆域变迁图》此为当时《中学本国地理教科图》,由「谭廉」主编,经中华民国前国民政府内政部的「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审核通过,于民国25年(1936年)由《中华舆地学社》首次出版发行。 图中清晰地标示了我国琉球列岛与日本传统分界线在九州岛近海的《大隅海峡中间线》大隅群岛、台湾、南中国海的南洋区域特别是《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今称为:中沙群岛)、团沙群均属(今称为:南沙群岛)》,并指明南海诸岛归广东省管辖。 中国疆域变迁图,内包含清朝《皇朝直省地舆全图》与清朝宗主权领土等历史范围图。 (一)直接治理地区,各省道府厅州县市。 (二)间接治理地区,各羁糜、藩属国、租借地等区域《虽然其区域为地方自治,但中国拥有其宗主权领土》。 1936年,中国疆域变迁图 http://www.liuqiu-china.com/portal.php?mod=view&aid=1595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12-31 01:05 , Processed in 1.534025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