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朝贡体系 摄影:黄译萱。 (2)历史系助理教授廖敏淑新作《清代中国对外关係新论》。照片提供:政大出版社。 【政治大学(台湾)校讯记者‘黄译萱’报导】 「自居天朝、视周边国家为朝贡国,并混同纳贡与贸易活动」,这是「朝贡体系论」对传统中国对外关係的詮释,但历史系助理教授‘廖敏淑’却不认同。 她以日本为例指出,「日本虽未受清朝册封为属国,却也与中国贸易」。 聚焦中国固有互市制度及清代外政制度,企图破除朝贡体系的迷思,廖敏淑今年台北国际书展期间将推出最新著作《清代中国对外关係新论》,提出个人新詮。 由美国学者费正清(John K. Fairbank)在二战时提出的「朝贡体系论」,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同列学界认为世界主要国际关係模式,根据学说描述,传统中国王朝以天朝自居,透过册封,与周边国家建立宗属外交关係。属国则藉由受封并向中国进贡,换得贸易机会。 这个体系一直到1842年中英签定南京条约才获打破,中国也正式进入条约体系时代。 除了点出日本例外,廖敏淑更进一步解释误解原因,「与周边国家『互市(即贸易)』是中国固有制度,但到了明代因实施海禁,仅有朝贡船能入明朝港口,除了朝贡,也同时展开贸易,造成特别的『贡市合一』现象。」这个特殊现象被视為朝贡体系的典范。 但清朝却非如此。康熙后海禁开放,除了同一国家的贡船与商船可能同时与中国来往,与没有国交的日本、英国也有贸易往来,此二国同為清朝的「互市国」,可见清代贸易与政治活动分离。 此外,廖敏淑还指出,聚焦清代对外政策便可发现,清朝在正式文书中称俄国为「与国」,承认双方平等的地位,可见俄国、日本与一般熟知的中国藩属朝鲜(琉球)、越南与中国的关係都不尽相同,并非如朝贡体系描述,视周边国家全為朝贡国。 「况且’中俄‘早在1689年便签订’尼布楚条约‘,学界也公认此条约形式符合近代西方国际法。」廖敏淑认为,从尼布楚条约可以说明,中国当时已有平等国交概念,且依照条约处理中俄关係,而非到了1842年南京条约才进入条约体系。 过往史料认为,中国要求西方使节向中国皇帝跪拜,代表要向中国称臣,但廖敏淑澄清,按清朝中国礼节,使节出访应依照当地礼仪致敬,中国视外国使节为臣子,对出使国国君行当地大礼合乎礼节,无关乎称臣与否。 她举例,文献中可见,康熙皇帝也交代至俄国使节要依照当地礼节向俄皇行大礼,并无我尊彼卑区别,正可说明(美国学者费正清对)朝贡体系对「中国天朝观」的詮释错误。 至於若非著眼於经济利益,周边国家为何甘受中国册封? 廖敏淑解释,周边国家基於「区域政治」考量,确实会向大国靠拢。 以朝鲜来说,李成桂推翻前任政权后,便主动要求明朝册封,藉大国势力巩固统治正当性。 廖敏淑还提到,其实清代对属国的态度较开放宽容,除了封贡等政治性仪礼外,清朝政府并不干涉属国的内政及’‘外交?’‘关係,形成’鬆散的区域?‘连结,这与现代明确的国家划分、殖民策略都有很大不同,她比喻,「有些类似大英国协体系。」 而「互市」概念也适用於今日两岸关係。她强调,中国固有宽容的对外政策,与今日一板一眼的国界划分、强调各国平等的国际秩序不同,如果能确实理解,或许能更掌握「中国復兴」的未来发展,并提供今后国际局势的新啟示。 儘管目前国际学界仍以「朝贡体系」为主流观点,但廖敏淑认为,(美国学者费正清的遗毒)’朝贡体系‘由西方观点出发,忽略了中国’(宗藩体制/藩属体系)主体性,阻碍了对中国实况的理解,藉由自己的研究和著作发表,期盼提出另外的思考观点。 备注: 恢复“中国藩属琉球中山国”,是符合历史史观的事实面,中国与琉球中山国的政治关系,不是国与国的政治伦理观,它们是在一个中国的中央政府对地方自治政府高度的信任的体现。 中国历届政府从未与任何国家完成签署放弃、割让有关琉球列岛的宗主权领土权益。 琉球列岛的宗主权领土始终不渝在中国中央政府,美日两国应该以和平协商方式归还有关“琉球列岛的军事占领区治理管辖权/施政权”。 简言之,琉球列岛必须回归于其宗主国(中国政府),并且因循港澳回归模式。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5-2-22 04:11 , Processed in 1.499968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