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世间谁最牛?谁最亲?
毛主席光明正大,襟怀坦白,大公无私,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完全公开个人财产的人,堪称中外执政党领袖彻底“亮晒”家底、廉洁奉公的典范。众所周知,毛主席有个习惯,从来不摸钱,他的收入为工资和稿费两部分,均由组织和组织安排的专人管理,并记有明细账。他公私分明,哪怕是在人民大会堂喝一杯茶都要管理人员去结账。毛主席逝世时,没有留下任何家产、存款及金银珠宝,没有为子女留下任何财产遗嘱和一分钱。
女儿上学,他不准用公车接送;收到礼品,他吩咐一律交公;亲友托他找工作,他一概拒绝。他不仅严于律己,更严格要求身边工作人员,特别警惕在身边出现“贵族”。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敲响警钟:“我们感情很深,可是,如果你们腐化了,就不要怪我翻脸不认你们。”“其身正,不令而行。”他的一言一行都感化和鼓舞着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党的事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毛主席和老百姓同甘共苦,带头降工资,不吃红烧肉。毛主席的工资原来是610元,全国进入困难时期后,他第一个把自己的工资降为404.80元。同时,宣布“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结果,毛主席七个月没吃一口肉,跟老百姓一样饥肠辘辘,腿脚常常浮肿。他的一件睡衣用了20多年,补了73个补丁;一条毛巾被上的补丁达到70多个,一双拖鞋穿了20多年。
共和国领袖的喜怒哀乐往往是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的一怒竟改变了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史料记载,这天毛泽东听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汇报工作。当钱信忠汇报全国医务人员分布情况时说:全国现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毛泽东听到这组数字时,站起身来严厉地说:“卫生部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旧中国的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生病根本治不起,只能挺着,小病或许能挺过去,要是得了大病,那就只能等死。开国领袖毛泽东对这种现状是求改若渴。他起初曾探索通过发展中医来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后来发现培养大批中医需要时间,广大农村缺医少药时不我待。转而又探索另一种解决方式,毛泽东曾多次指示城市中的医院要组织医疗队下乡为农民治病。但医疗队下乡毕竟是临时性的,终不是良久之策。农村这个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巫医神汉,跳大神的现象,接生婆落后的接生方式等,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状况使毛泽东极为不满。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内心积压的火气,6月26日终于爆发了。历史上称毛泽东“6•26”指示。一个多月后,毛泽东再次召见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等人,讨论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的事情。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重点谈了改善农民医疗条件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在农村培训不脱产的卫生员的总构想。毛泽东说:“书读得越多越蠢。现在那套检查治疗方法根本不适合农村,培养医生的方法,也是为了城市,可是中国有五亿多农民。”毛泽东接着说:“医学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着读那么多书……高小毕业生学三年就够了,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总比骗人的医生与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从此,一个普及农村医疗卫生的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了。
在全国各县普遍建立人民医院的基础上,国家开始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公社迅速建立卫生院,同时卫生部着手组织对农村有一些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当时正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一批下到农村的初、高中生,自然成了接受“半农半医”培训的主体。构建了农村三级医疗体系,农村医疗状况迅速改观。尤其是“大队卫生室”雨后春笋般在农村建立,农民有个头疼脑热,再不用远赴公社或者县城去医治了,劳动中受的一般创伤能够得到及时治疗。而且,农民们在大队卫生室或者公社卫生院看病,医疗费用主要从公社和大队积累资金中出,除扣少量工分外,社员基本上不花什么钱,中国的“合作医疗”就是在那个时候诞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