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海域的海难救助及争议 汤熙勇 / 台湾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一、前言 海洋的世界蕴藏著丰富的资源,从古到今,人类始终未曾间断地探索与利用,因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及宗教信仰。然而,海洋世界是如此的深不可知,处处潜伏著危机与挑战,考验人类的智慧与体力。虽然,严肃地面对海洋的大千世界,人类并不因其多难测多变化,稍有畏缩一探究竟的脚步。但是,海洋也不会因为在探索奥秘的过程中,人类呈现出勇敢坚毅的优良品德,而应允「慈悲的承诺」。在无边的大海上,变幻莫测的气候及水象,使得在海上的活动者,付出包括生命和财产等高昂的代价,船只发生海难事件,即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所谓中国东亚海域(或称环中国海域)的范围,由亚洲大陆东侧边缘及外缘之海岛,从今日之韩国及中国东边地区,沿著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台湾、琉球、日本等国家所包围的海域地区,即由日本海、黄海、东海、南中国海等分区的海域所组成。在中国东亚水域中,中国台湾琉球、日本等船只,穿梭於其间。其后,随著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欧美国家,如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英、法及美国的船只等国所属之船只,陆续前来此海域寻求贸易机会及新资源。各国的船只,受到海流、气候、地形之影响,海难事件问题发生频繁,如何处理船难问题,成为一个国际间重要的事件,如外交协调及军事冲突等。 在中国东亚海域中,无疑的,中国扮演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因为中国有著最长的海岸线,是以,在中国沿海地区发生的船只海难事件及受害之人员也最多。以台湾而言,台湾及澎湖位於海上交通的主要航线,成为欧美国家拓展东亚贸易的要站,因而往返於台湾海峡及进出台湾港口的船只众多。但在气候及海流的影响下,海上的不幸事故及船难消息频传。明朝末年清朝初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期,即有朝鲜琉球安南等宗藩体制内藩属国与日本船只被飓风吹飘到台湾。 清康熙皇帝收回台湾岛以后,东亚海域四邻之区域或国家,如属国琉球、朝鲜、安南、菲律宾及日本的船只,飘流到台湾的消息时有所闻。俟欧美国家所属船只来到东亚海域,海上的灾难事故不断提高,复因某些船难人员,在台湾及澎湖遭受的待遇引起争议,西方航海者对台湾附近的海域产生了畏惧之心,而西方国家的官方代表及难民家属,对台湾官员处理船难的方法及态度亦有所不满,使得一个单纯的船难问题,从不法人员的逮补与惩处,演变成为清廷与外国争执的一个开端,衍生出外交、军事及商务上的纠纷与冲突,对台湾的影响甚大。 事实上,从16至19世纪,东亚海域的海难救助方法,历经了三个不同阶段的变革,即自小本地的海难互助,即以中国的宗藩体制内的两或三个藩属国为主;其次,以中国为中心,再配合前述所实施者,因而形成大本地的海难互助,其救助对象涵括东亚海域周边国家;第三,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协议,明定海难救助的责任,香港及上海逐渐成为救助海难人员的中心。基本上,在篇幅的限制下,本文以第三个阶段为主,系以台湾所发生的海难事件及其救助为例,进而说明清两代政府官员对外籍船难所提供的救助,以及清廷实施海难救助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及国际秩序观等问题。 备注: 续文于回帖转载中 明清两朝于台湾发生的琉球船难与救助-02/03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11-22 18:33 , Processed in 1.557486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