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文革——兰考县调查手记(大二学生书)
2.文革的时间划界问题。 杨书记说:“确切的说文革不是十年,而是一年多、将近两年,从1966.5.16(即“五?一六”通知出台)到1967年12月底全国山河一片红,文化大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为止。……据我在东北访谈众多老人家了解到:文革前两、三年确实挺乱的,后来也没啥大的运动,生活就恢复平静,安定下来了。据此看来,说文革是十年动荡,十年浩劫是很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文革十年对那些骑在人民头上当老爷的官员来说确实是浩劫!你敢骑在人民头上,我就敢造你的反,我就敢把你搞下台!至于文革时间划界该当如何划,我相信后人会搞清楚的。 3.文革时期的学生(红卫兵) 杨书记说:“文革时期学生首先站了出来、起到了先锋队的作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学生几乎都是先知先觉者。那时候红卫兵搞全国大串联,学生成了毛主席请的客人,你只要带一个红卫兵袖章,你坐车、吃饭、睡觉都不用花钱,兰考县委招待所都让红卫兵住。你只要带一个红卫兵袖章,你就直接可以让县委书记、省委书记回答你提出的问题。红卫兵搞大串联,实际上就是教育群众、动员群众、让工农群众积极参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如果只有学生的积极性而没有广大工农群众积极参与,则革命必定不会成功。杨书记也指出:当时有些红卫兵确实做的过分了。杨书记的话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借鉴,我们以后如果想改造中国还是需要发动工农群众的,光靠我们学生,社会是改造不了的。我们也不应该学习那些极左红卫兵。 4.…… 5 .文革中杨书记的心态 杨书记在访谈中说了这么一句话:“群众提意见好啊,我能听到反面意见最好!”这是一种多么包容的心态啊!看看现在,我们岂不是要深思?让自己的器量更大一些吧! 二、文革时期兰考县的基本情况 1.经济状况 农业状况:杨书记说:“文革中兰考县对农业投入最大,从1968年到1976年彻底治住了兰考县“沙化、盐碱、内涝”这三害,让这三害至此成为历史。在这8年当中,张钦礼书记带领兰考人民通过灌淤等方法先后改造27万多亩沙河盐碱地,改善兰考地区的土壤状况。为了引黄河水灌溉在兰考县境内先后修建5条南北向河道,6条东西向河道,这八年先后打了6000眼机井(文革前只有500眼),基本实现农田水利化,基本实现“井河双保险,建设高产田”的目标。兰考县235个大队,每个大队配备一辆“东方红—75”大型轮式拖拉机和全套农具,一辆“洛阳--40”大卡车,初步实现农田耕种机械化。文革前小麦每亩产量70—80斤,最高亩产量才120斤,增产的关键在于种子。到1968年,农业科研上去了,小麦、玉米、大豆基本山实现了良种化,玉米亩产量最高达到每亩1150斤。通过这八年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兰考农业初步实现了水利化、机械化、良种化。1975年,大庆年产5000万吨石油,兰考县给大庆油田贡献了60万斤粉条,1000头猪,60吨白酒,那一年黑龙江省委才给大庆油田500头猪,一个兰考县就让黑龙江省没面子啊!同时到1975年,兰考县的四个模范村基本实现了半供给制,兰考由缺粮县变为足粮县,由吃国家财政到给国家贡献财政的县。现在兰考又成为了国家级贫困县,每年还得向国家要2—3个亿,否则县政府工作人员工资都发不下来。 工业状况:1968年以前兰考是没有工业的。1968、1969、1970这三年时间兰考人民自力更生创办了酒厂、化肥厂、纸厂、农业机械修理厂、机械厂,此后在1973年又创办第二化肥厂、化工厂、磷肥厂、土木加工厂、钢木家具厂这五个厂,此外每个公社都有一个酒厂,至此兰考县有5000多名职工在工厂里工作。兰考县委专门成立重工业局和轻工业局来分管这些企业。所以杨书记说:“10年文革是兰考县发展最辉煌的时期”。 通过对兰考县这只“麻雀”进行解剖,我们可以发现现在主流舆论所宣扬的“文革时期国民经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文革时期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的论调不攻自破。 |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5-4-4 05:54 , Processed in 1.374882 second(s), 13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