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998|回复: 1

[轉載] 琉球、台湾、南洋等群岛链震情研究

[复制链接]
关天培 发表于 2018-3-21 21: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题:《对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震情研究取得新进展》
来源:秦四清博客。
文:秦四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二次编辑:关天培(文章内的各震区预测数据资料,仅作为读者参考。)








上图注:《中国及其周边地震区划分图》。


我们可从上图体现了以深大断裂为地震区边界的理念,与我国学者大地构造分区、活动地块、断块构造分区等有诸多相似之处,我国莫霍面深度分布图,上图区划与之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对琉球群岛-台湾岛-南洋群岛的震情分析,过去与现在的结果一致,但过程不同。预测大震,仅结果对了尚且不行,过程也必须正确无误。

对某些历史地震震级参数,不同台网和学者给出的数据相差较大,即使在有仪器测定的今天,仍然如此?怎么办?误差大的,理应修订。如何修订?只能根据我们对大量震例分析捋出的孕育模式,根据震级匹配的原则修订,因为地震群从不乱来,按照固有的自然规律而发生。
例:在两次8.6级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发生8.4级的前震事件没问题,若发生8.7级,肯定是错!所以,对某次大事件,震级测得对不对?谁测的靠谱?我们则是能作出判断。目前我们需要相对准确的震级,而不是绝对准确的震级,只要震级匹配!

从中国及其周边地震区划分,台湾受台湾海峡地震区、琉球群岛-台湾岛地震区与台湾岛-南洋群岛地震区的威胁,地震发生则可预期将会越来越猛。

对琉球群岛-台湾岛与台湾岛-南洋群岛地震区,1900年1月1日前,数据采用「宋治平」等(2011)所提供的地震目录,之后采用「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地震监测预报数据的地震目录,而数据获取日期为2016年1月3日。



一、琉球群岛-台湾岛地震区

据悉,「秦四清」等(2015a)曾分析了该区震情,近期我们对调整边界后的该区主震事件判识有了新认识。由于按数据资料该区曾发生ML≥7.9级地震21次。

1911年6月15日,琉球群岛MW7.9级地震,「宋治平」等(2001)给出的震级参数为mB8.1(约相当于ML8.8)级,国际地震中心美国加州帕萨迪那地震台测定该震为Muk8.7级,我们认为后者的参数合理。从其他数据资料示出了该区当前孕育周期经误差修正后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根据1498年9月20日,本州岛中西部-静冈的近海MS8.6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1707年10月28日,本州岛西南部-德岛的近海Muk8.4级双震与1911年6月15日,在琉球列岛北段-奄美群岛、中段-琉球群岛发生的Muk8.7级地震的临界CBS值。

根据「秦四清」等(2014b)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该区当前孕育周期存在第3锁固段,当其被加载至峰值强度点时,应发生标志性地震事件。需指出的是,1854年12月24日,本州岛中西部-德岛的近海Mfa8.4级地震和1891年10月27日,本州岛中部-岐阜Muk8.4级地震,是1911年,Muk8.7级地震前的2次显著前震事件。

截止到2016年1月3日,该地震区CBS监测值约为1.94E+10J1/2,距临界值2.07E+10J1/2较近。
据上述数据资料,对该地震区未来震情预测结果如下:
震级:MW9.0~9.3级。
震中位置:北纬28.3°,东经130.3°。(大约是琉球列岛北段奄美群岛-喜界岛-西南方海域。)
震源深度:25~150km。
发震时间窗口:中长期。


预计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该区还将发生不超过MW8.4级前震事件。我们将跟踪该区地震活动性动态,期望对震中位置区域有更准确的判断。

从琉球群岛-台湾岛地震区416.8.23-2016.1.3之间CBS值与时间数据资料关系。由于(数据分析时选取ML≥6.5级地震事件;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3000年为实际年份;误差修正已被考虑)。由于琉球列岛东侧附近发生过有欧亚板块下隐没菲律宾板块的发生机会。



二、台湾岛-南洋群岛地震区

由「秦四清」等(2015a)曾分析了该区震情,近期我们对调整边界后的该区主震事件判识有了新认识。该区曾发生ML≥8.0级地震14次。

对1754年5月15日,吕宋岛南部-塔尔火山MK8.0级地震,根据「秦四清」等(2015a,b,c,e)对诸多震例的分析,从标志性地震事件孕育模式角度考虑,我们认为将该震修订为MK8.2级合理;对1939年12月21日,苏门答腊北部-卡洛MW8.1级地震,「宋治平」等(2011)给出的震级参数为mB7.8(约相当于ML8.4)级,国际地震中心美国加州帕萨迪那地震台测定该震为Muk8.6级,我们认为后者的参数合理。
从该数据资料示出了该区当前孕育周期经误差修正后标志性地震事件之间的力学联系。根据1754年5月15日,吕宋岛南部的塔尔火山MK8.2级地震发生前的CBS值,可较准确地连续预测到棉兰老岛1897年9月20日,MS8.6级、21日MS8.7级双震与1939年12月21日,苏门答腊北部-卡洛Muk8.6级地震的临界CBS值。

根据「秦四清」等(2014b)提出的主震事件判识原则,判断该区当前孕育周期存在第3锁固段,当其被加载至峰值强度点时,应发生标志性地震事件。需指出的是,1918年8月15日,棉兰老岛-哥打巴托MW8.3级地震、1920年6月5日,台湾岛花莲以东海域MW8.2级地震,是1939年,Muk8.6级地震前的2次显著前震事件;
1965年1月24日,苏拉群岛-萨纳纳岛MW8.2级地震,是第3锁固段向峰值强度点演化过程中发生的1次显著前震事件。
截止到2016年1月3日,该地震区CBS监测值约为1.59E+10J1/2,接近临界值1.63E+10J1/2。
又据上述数据资料,对该地震区未来震情预测结果如下:
震级:MW8.8~9.1级。
震中位置:北纬3.2°,东经126.2°。(大约:棉兰老岛/民答那峨岛/Mindanao的东南方海域、卡腊开隆/Karakelong的东南方海域、桑义赫群岛-桑格岛的西南方海域、苏拉威西岛的西北方海域。)
震源深度:25~150km。
发震时间窗口:中长期。

预计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该区有可能发生MW8.0级左右的前震事件。我们将跟踪该区地震活动性动态,期望对震中位置区域有更准确的判断。

在台湾岛、吕宋、棉兰老岛群岛地震区1599.6.21-2016.1.3之间CBS值与时间关系。(数据分析时选取ML≥7.3级地震事件;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3000年为实际年份;误差修正已被考虑)

这两个区的巨震已越来越近了,尤其是琉球群岛-台湾岛的巨震,对台海两岸都是巨大的威胁,若引起海啸,更是雪上加霜。我国沿海还有核电站,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引起的灾难有多重,有关部门应该提出相应防灾、抗灾、救灾办法。建议有关国家(中国、台湾当局、琉球当局、菲律宾、印尼等)和地区采取有效的防震减灾措施。




下图注:我国最近10个地震分布图。
自2018/02/04 21:56:41到2018/03/20 17:22:56为止。北纬23.3到24.4,东经120.53到122.0。深度10到17米。地点台湾岛及东部沿海。















《地震科普小常识》:
近震震级/Local magnitude:ML,地震规模Richter magnitude scale,常以里氏/芮氏表示大小的标度。
面波震级:MS、
体波震级:MB。
振动持续时间震级:MD。
矩震级:MW。
谱震级:M(T)。
前震/foreshock:是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发生在主震之前的地震。前震可以发生在主震前几分钟、几天甚至数年。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
国际地震中心/International Seismological Centre:ISC,所采用的国际标准时相当于北京时间减去8小时。
中国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Intelligent Computing Systems:NCIC。
美国加州帕萨迪那地震台/Pasadenaas.
美国国家地震服务处/National Earthquak Intormation service:NEIS。
公眾预警系统WS。
灾防告警讯息服务:CBS 。

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

欧亚地震带 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我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

海岭地震带 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岭地区(海底山脉)。


地震海啸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我国有危害吗?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除了地震以外,海底火山爆发或海底塌陷、滑坡等也能引起海啸。
由深海地震引起的海啸称为地震海啸。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就是地震海啸。海啸形成后,大约以每小时数百千米的速度向四周海域传播,一旦进入大陆架,由于海水深度急剧变浅,使波浪高度骤然增加,有时可达二三十米,从而会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灾难。从历史记录和科学分析来看,远洋海啸对我国大陆沿海影响较小。但我国台湾沿海,尤其是台湾东部沿海,地震海啸的威胁不容忽视,尤其是由近海地震引起的局部海啸,应给予高度关注。


板块构造,它与地震活动有关吗?
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米深的地方。

地球上最大的板块有六块分别是: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菲律宾板块等。
把世界地震分布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非常吻合。

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


板缘地震?板内地震?
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叫板缘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属于此类;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叫板内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包括我国)的地震多属此类。板内地震除与板块运动有关,还要受局部地质环境的影响,其发震的原因与规律比板缘地震更复杂。


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的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在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

自1900年至20世纪末,我国已发生4¾ 级以上地震3800余次;其中,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 8级以上地震9次。


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5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地震,广义地说,地震是地球表层的震动;根据震动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
天然地震 指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现象;
人工地震  由爆破、核试验等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震动;
脉动  由于大气活动、海浪冲击等原因引起的地球表
层的经常性微动。
狭义而言,人们平时所说的地震是指能够形成灾害的天然地震。


天然地震类型
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主要有三种类型:
构造地震 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它的影响范围一般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陷落地震 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岩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地震。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
的破坏也较小。


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通常我们所说的地震是指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这就要从地球的内部构造说起。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约为6370千米的多层球体,最外层的地壳相当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它与地幔(厚约2900千米)的最上层共同形成了厚约100千米的岩石圈。
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当岩石圈某处岩层发生突然破裂、错动时,便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在瞬间急剧释放出来,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该处向四面八方传播出
去,直到地球表面,引起地表的震动,便造成地震。


断层,是地下岩层沿一个破裂面或破裂带两侧发生相对位错的现象。地震往往是由断层活动引起的,是断层活动的一种表现,所以地震与断层的关系十分密切。
断层一般在中上地壳最为明显,有的直接出露地表,有的则隐伏在地下;它们的规模也各不相同。
岩石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称为断层面;根据断层面两盘运动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下滑)、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冲)、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相对水平错动)三种类型。
与地震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在现代构造环境下曾有活动的那些断层,即活断层。

6.全球每年发生多少地震?
答: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这样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有一两


地震波类型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向任何方向传播,又可分为纵波和横波。
纵波 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横波 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比纵波慢,到达地面时人感觉摇晃,物体会来回摆动。
面波  当体波到达岩层界面或地表时,会产生沿界面或地表传播的幅度很大的波,称为面波。面波传播速度小于横波,所以跟在横波的后面。


震源、震中怎样确定的?
地球内部直接产生破裂的地方称为震源,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
根据地震仪记录测定的震中称为微观震中,用经纬度表示;根据地震宏观调查所确定的震中称为宏观震中,它是极震区(震中附近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的几何中心,也用经纬度表示。由于方法不同,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往往并不重合。1900年以前没有仪器记录时,地震的震中位置都是按破坏范围而确定的宏观震中。


震中距,如何划分地震的远近?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距离上观察,远近不同,叫法也不一样。对于观察点而言,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震中距在100~1000千米的称为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内的称为地方震。例如,汶川地震对于300多千米处的重庆而言为近震;而对千里之外的北京而言,则为远震。


震源深度,从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千米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为中源地震。同样强度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震级通常是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振动幅度来测定的,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地震台台址条件等的差异,不同台站所测定的震级不尽相同,所以常常取各台的平均值作为一次地震的震级。
地震发生时,距震中较近的台站常会因为仪器记录振
幅“出格”而难以确定震级,此时就必须借助更远的台站来测定。所以,地震过后一段时间对震级进行修订是常有的事。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
弱震 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与震级有什么不同?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简称:烈度。《烈度》与《震级》不同。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烈度》,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Ⅺ度;受唐山地震影响,天津市区烈度为Ⅷ度,北京市多数地区烈度为Ⅵ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地烈度就更低了。


地震烈度是怎样评定的?
地震烈度是以人的感觉、器物反应、房屋等结构和地表破坏程度等进行综合评定的,反映的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如自然村或城镇部分区域)地震破坏程度的平均水平,须由科技人员通过现场调查予以评定。一次地震后,一个地区的地震烈度会受到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场地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用于说明地震烈度的等级划分、评定方法与评定标志的技术标准是地震烈度表,各国所采用的烈度表不尽相同。



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什么?
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它将烈度划分为12度,其评定依据之一是:
Ⅰ~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为主;
Ⅵ~Ⅹ度以房屋震害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
Ⅺ、Ⅻ度以房屋破坏和地表破坏现象为主。
按这个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一般而言,烈度为Ⅲ~Ⅴ度时人们有感,Ⅵ度以上有破坏,Ⅸ~Ⅹ度破坏严重,Ⅺ度以上为毁灭性破坏。


烈度分布图?什么是烈度异常区?
烈度分布图又叫做等震线图。震后调查结束后,将各烈度评定点的结果标示在适当比例尺的地图上,然后由高到低把烈度相同点的外包线(即等震线)勾画出来,便构成地震烈度分布图。震中区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唐山、汶川地震的震中烈度都达到Ⅺ度。一般而言,震中地区烈度最高,随着震中距加大,烈度逐渐减小。但是也存在局部地区的烈度高于或低于周边烈度的现象,如果这种烈度异常点连片出现,则可划分出一个局部的烈度异常区。造成烈度异常的原因往往是场地条件:软弱场地易加重震害,形成高烈度异常区;坚硬场地则可减小震害,形成低烈度异常区。这就是地震破坏程度并非随震中距的加大而一致减小的原因。


震源深度对震中烈度有影响吗?
震源深度对地震的破坏程度影响很大。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造成的破坏越重。据统计,当震源深度从20千米减小到10千米,或从10千米减小到5千米时,震中烈度均可提高1度。这常常是有些地震震级并不太高,但破坏较严重的原因之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叮叮 发表于 2018-3-26 08: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对日本申遗琉球又有想法了,这是在为以后琉球的归属下钉子啊,钓鱼岛中国已经不看在眼里了,现在是剑指琉球了,看吧,以后琉球又是中日矛盾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4-29 05:26 , Processed in 0.593531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