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1699|回复: 1

[轉載] 明清琉球册封使团文学群体与两朝海洋文学创作活动(之三)

[复制链接]
环保志愿 发表于 2017-7-30 13: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清琉球册封使团文学群体与两朝海洋文学创作活动(之三)
2017-07-29 赵君尧 海洋文学

三、在琉球册封文人群体影响下的明清海洋文学创作

明朝初年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防止反明势力和防倭寇),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朝贡贸易成为海外贸易唯一合法途径。册封琉球国王作为朝廷对外重大活动,成了直接推动琉球国乃至海外诸国与明政府间进行的以朝贡为名义的有限制贸易。明朝后期倭寇问题的解决,政府才允许民间船只从事海外贸易。清初为了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又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台湾郑氏政权的归附,清政府才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清朝仍保持中琉的宗藩关系,继续实行册封琉球国王的柔远政策,间接推动着朝贡贸易。

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超过以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在此基础上,唐宋时期出现的市民文化也日趋成熟和繁荣。这种成熟和繁荣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就是小说取代诗、词、散文而成为文学的主流。明清小说所表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丰硕的艺术创作成果和丰富的社会政治理想,铸就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新的辉煌。明清海洋文学的创作,随着海洋贸易进一步发展,在琉球册封文人群体影响下的明清海洋文学创作,出现了一批比较倾向于世俗化,平民化,以市民阶级为主,揭露封建统治的弊端,批判社会的黑暗现实,追求思想自由的海洋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出现了一批记述海上游历、演绎海外贸易、描述海外奇观的小说。虽然以笔记体、传奇体、话本体、章回体等不同类型出现,但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是丛集形式的话本小说文体。

明末杨士聪写的《玉堂荟记》共4卷,为史料类笔记小说。杨士聪,山东济宁人,明崇祯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他是东林党人,为人多变,无气节。李自成攻占北京后,他投靠大顺政权,后又入清朝为官。《明史》无传。崇祯十六年(1643)成此书,距北都之亡仅有百余日。《自序》云:“余叨史局,不废存记,且积有年岁矣。壬午(按即崇祯十五年)再入春明,感舆时事,甚惧世道之沦丧也,乃取旧所编辑,更加撰次,不拘年月,惟有慨于中则书之,汇为一帙;凡十余年来世局、朝政、物态、人情,约略粗载于此。而戏笑不经之事,亦往往而在”。因为其成书较早,后来成书的谈迁《国榷》、李逊之《三朝野记》,都引用其不少说法。《玉堂荟记》杂记崇祯朝故事,就体栽而言,当属笔记小说;就内容以观,其中多含深意;就史料来看,尚可补史阙。如《玉堂荟记》卷上描写:

杜毅斋三策册封琉球,海中月夜,如在水晶琉璃中,遇雨尤奇。水自空中直下,与海水相接,浑而为一。雨中有赤、黄、绿、黑等龙,随水上下,鳞爪攫拏毫发皆见。仅七日至琉球。回时中路舵折,一日一夜在回溜中,行不知远近,舟人自分不全,黎明忽见远山,谛视之,福州山也,不炊许时,已抵岸矣。

福州海中,有彭湖岛,相去三千里,晴日髣佛可见,有参将领兵驻其中。自福州顺风而往,不半日至也。又有东岛者,视彭湖为近,内惟产鹿,千百为群,岛人捕得,取其肠胃,连粪食之,以为至美。其全体则鬻之福州人,今所鬻鹿脯鹿筋,皆东岛物也。(杨士聪《玉堂荟记》)

书中记明崇祯六年(1633)杜三策册封琉球使得海上遭遇,旁及彭湖岛(今澎湖)及东岛(指台湾)情况。自从明洪武五年(1372),明朝与琉球建立封贡关系以来,册封新国王一直就是琉球国政治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世子合法继位的法定程序。崇祯帝即位后,琉球国遣使来贺,并又请封世子。崇祯皇帝于崇祯二年发《册封琉球国王敕谕》,敕谕道:

皇帝敕谕琉球国王世子尚丰。得奏。尔父王尚宁,于泰昌元年九月十九日薨世,尔以世子理宜承袭。特遣户科右给事中杜三策、行人司司正杨抡,封尔为琉球国中山王,嗣理国政,并赐尔及妃冠服彩币等物。念尔父绍膺国统,坐镇海帮,率职输诚,慎终如始,中遭邻侮致堵安。克绥提封,迄于末世。尔以原胤,国人归心,嗣服之初,倍宜兢惕。其尚祗循侯度,恪守王章。褆身以率励臣民,饰政以辑宁城邦。绸缪窗户,保国藩篱,应无忝尔前人。用副予之显命。钦哉。(此崇祯皇帝敕谕杜三策册封琉球王的圣旨见罗振玉家藏档案)

正使户科右给事中杜三策、副使行人司司正杨抡从受命开始,进入启程地福州,等待闽地官员建造册封舟。这次建造的册封舟是明朝最大的一艘,“长20丈,宽6丈,入水深5丈,5桅,约700人有奇”,建造工期前后竟用了四年多。崇祯六年六月,杜三策率领300余名出使人员随行,并随船带着中国的纺织品、瓷器、药材、纸、食品、日用品、工艺品及原料。出行前祭江祭海,航船出零丁洋,过澎湖列岛,穿越海峡,历经半月跋涉,一路风高浪急,历尽千难万险,抵达那霸港。归国前,琉球王送杜三策黄金,他力拒重金,“得使臣体”,受到了中山王上下官吏的尊敬。杜三策、杨抡归国途中遇到飓风,折柁牙数次,勒索皆断。幸好船中有高三尺的上等楠木,是杜三策等承诺刻妈祖神像捐千金所购。不久风消云散,船行若飞,一夜抵闽,顺利回京交差。

心远主人著的《二刻醒世恒言》应属拟话本小说,其第一回“琉球国力士兴王”写道,张良要刺杀秦始皇,便寻机找到一位使用铁椎的大力士并请他喝酒吃肉,只见力士开怀畅饮后,问张良说:“当今四方群雄并起,不知将来何时能够安定?”子房答道:“秦始皇为政暴虐,大造阿房宫引发民怨,修筑长城更让百姓发愁,所以天下鼎沸,千家万姓不得安宁。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得到您的答应,想借助足下您的神椎,以当作荆轲的匕首,不知力士可愿意为天下人当此重任?”力士说:“此事不难。我的神椎,百发百中,对方躲避不了的。但天下大事难与争衡。古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椎击秦皇之后,先生您当自往建立功名,我自往海岛遐荒,另寻机会。”说罢,他们便静候消息:

却说张良和力士,探听得始皇封禅回朝,正在博浪沙中相遇,二人遂挨身立定,专俟始皇驾到,力士遂提起神椎,望空一下,如天崩地裂之声,误将副车一乘,打得粉碎。众多随从、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始皇大怒,即时传旨,大街小巷逐户挨查,毫无踪迹。有得许多形似可疑者,尽行诛戮。……陈力士见椎不中,知事不济,撇了子房,急忙转身便走。自思秦皇毕竟大索天下,除非海外,一则可以躲避藏身,二来得以相机立业。星夜走到闽越地方,经由海口,泛舟东渡,来至一所,乃海外琉球国。……沿革国王有三:曰中山王,曰山南王,曰山北王,俗尚勇力,好剽掠杀人。……力士暗喜,登台召集众人道:“我见你国王无道,万民失所,……杀奔琉球国内。砍了国君,剪除奸侫,为万民解愤。某与诸君,共享富贵。时不可失,愿与诸君图之。”……力士统领五金兵杀入城中,……众椎兵遂请力士正位。力士乃自称大力王,国号仍名琉球。……忽一日,巡海倭兵报称:“海上有扁舟自南而下,内止一人,素服道装,亲自荡桨,泊在岸口,口称要见大王。”大力王料道:“此必子房至矣!”遂摆驾出城迎接,果系子房。二人相见,喜不自胜。……遂令人迎请中山王妻、子到殿,将国事逐一交付,自便更换道衣。文武群臣、军民人等。再三恳留不住。中山王子只得摆宾款待,又将金银宝贝差倭使赆送。子房、力士一概不受,但收拾随身布衣、草履,便要起身。王子率领文武官员,一直送至海口,军民无不攀辕堕泪。……子房二人驾了扁舟,遍游海岛。……(心远主人《二刻醒世恒言》)

“琉球国力士兴王”中,作者把公元前的中国秦朝和隋朝以后才出现的琉球国联系在一起,显然是作者听说或看见过琉球的各种传闻和书籍,然后想象编写而成。但不论是描写中国的秦王朝还是琉球国,都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其所塑造的主人公铁椎大力士,在答应张良效法荆轲刺秦后说:“椎秦之后,君当自往建立功名,某自往海岛遐荒,另寻机会。”(心远主人《二刻醒世恒言》)颇有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气概。(杨伯峻《论语译注》)表现出较强烈的不安于命运安排的抗争意识。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全书共49l篇,其内容广泛,以狐、仙、鬼、妖的形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他一生亲眼目睹了仕途险恶与社会的黑暗以及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灾民惨状,同时又认真收集民间传说和奇闻轶事,不管哪个朋友听到什么,他都要了解一下,写到自己的作品里头,这些都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广的生活感受和空间。正如他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所以说,《聊斋志异》不仅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多姿多彩的鬼狐花妖的世界,它更是一部“搜抉奇怪”、“事涉荒幻”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又是作者“触时感事”、“以劝以惩”的孤愤之书。《聊斋志异·疲龙》写的正是琉球群岛航海人以米驱龙的奇特习俗:

胶州王侍御出使琉球。舟行海中,忽自云际堕一巨龙,激水高数丈。龙半浮半沉,仰其首,以舟承颔;睛半含,嗒然若丧。阖舟大恐,停桡不敢少动。舟人曰:“此天上行雨之疲龙也。”王悬敕于上。焚香共祝之,移时悠然遂逝。舟方行,又一龙堕如前状。日凡三四。又逾日,舟人命多备白米,戒曰:“去清水潭不远矣。如有所见,但糁米于水,寂无哗。”俄至一处,水清澈底。下有群龙,五色,如盆如瓮,条条尽伏。有蜿蜒者,鳞鬣爪牙,历历可数。众神魂俱丧,闭息含眸,不惟不敢窥,并不能动。惟舟人握米自撒。久则见海波深黑,始有呻者。因问掷米之故,答曰:“龙畏蛆,恐入其甲。白米类蛆,故龙见辄伏,舟行其上,可无害也。”(蒲松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作者善于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正面理想人物,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表现出一个作家天才的想象力和艺术才能。但蒲松龄却受了一辈子的苦,在生活贫困线上挣扎了一辈子,在科举考试的路上落魄了一辈子,在创作小说的路上奋斗了一辈子。到了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76岁的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斋窗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蒲松龄穷秀才出将入相飞黄腾达这个梦想终于成为泡影,而用中国优秀的文化哺育起来的,又成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表的《聊斋志异》光芒四射。历史是公正的。

《续子不语》是清代著名文人袁枚编撰的文言志怪小说集。作者好奇放达,在其《子不语》自序中说,该书是其从事文史之余,“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的自娱之作。所以其材料多数来自亲朋好友口述,小部分来自当时官方的邸报或公文,也有采用他人的著作。虽自署为“戏编”,称之为“自娱”,实际上凝聚了毕生的精力。此书内容博杂,文笔流畅,借奇闻异事针砭世态人情,揭露官场黑暗和社会的不合理,如《续子不语》卷一《浮海》描述:

王谦光者,温州府诸生也。贫不能自活,客于通洋经纪之家。习见从洋者利不赀,谦光亦累资数十金同往。

初至日本,获利数十倍。继又往,人众货多,飓风骤作,飘忽不知所之。见有山处,趋往泊之,触礁石沉舟,溺死过半,缘岸而登者三十余人。山无生产,人迹绝至,虽不葬鱼腹中,难免为山中饿鬼,众皆长恸。昼行夜伏,抬草木之实,聊以充饥。及风雨晦冥,山妖木魁,千奇万怪来侮狎人,死者又十之七八。

一日,走入空谷中,有石窟如室,可蔽风雨。傍有草,甚香,掘其根食之,饥渴顿已,神气清爽。识者曰:“此人参也。”如是者三月余,诸人皆食此草,相视,各见颜色光彩如孩童时。

常登山望海。忽有小艇数十,见人在山,泊舟来问,知是中国人,逐载以往,皆朝鲜徼外之巡拦也。闻之国王,蒙召见,问及履历,谦光云系生员,王笑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耶!”因以“浮海”为题,命谦光赋之。谦光援笔而就,曰:“久困经生业,乘槎学使星。不因风浪险,那得到王庭。”王善之,馆待如礼,尝得召见,屡启王欲归之意。又三年,始具舟棹,送谦光并及诸人回家,王赐甚厚。谦光在彼国见诸臣僚,赋诗高会,无不招至,临行赆饯颇多。

及至家,计五年余矣。先是,谦光在朝鲜时,一夕梦至其家,见僧数甚众,设资冥道场,其妻哭甚哀,有子衰绖以临,谦光亦哭而寤。因思数年不归,家人疑死设荐,固也,但我无子,巍然衰绖者为何,诚梦境之不可解也,但为酸鼻而矣。又年余抵家,几筵俨然,衰绖旁设,夫妇相持悲喜。询其妻,作佛事招魂,正梦回之夕。又问:“衰绖为何人之服?”云:“房侄入继之服也。”因言梦回时,亦曾见之,更为惨然。(袁枚《续子不语》)

《浮海》通过一商贾的海上经历,借海外仙境与现实惨然的对比,批判当时社会的不合理,颂扬“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耶!”“不因风浪险,那得到王庭”的精神。《续子不语》虽多记神狐鬼怪、奇谈异闻之事,旦并未妄听妄论,而是真实地折射出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政治状况和人情世风。因此,它除了行文自然流畅、内容丰富瑰奇、可读性较强等艺术价值外,又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再如清王韬的《淞隐漫录》,这是他“追忆三十年来所见所闻,可歌可愕之事,聊记十一,或触前尘,或发旧恨……时与泪痕狼籍相间。”(《自序》)

《淞隐漫录》中的“海外美人”叙述汀州人陆梅舫,其家拥有万贯巨资,还拥有海舶十余艘,每年往来东南洋进行海洋贸易,获得的利润无以计算。平时喜好到各地漫游,一门心思就想到海外探奇,但父母不允许。后来他娶了林氏为妻,是都阃之女公子。其妻精拳棒,得到过少林僧师的指授,能抵御健硕男子数十人,当之者无不辟易。每逢有海舶从海外归来,听海商水手等绘声绘色地谈起海外奇闻噩事,心情便激动不已。于是夫妇时常谈起出洋的快乐,并跃跃一试。几年间,其父母相继过世。守丧期一满,除去丧服,即招集舵工商议,问谁熟悉风云沙线能驾海船,谁熟悉经纬舆图能看天象,接着挑选出海人选,又挑选海舶,问哪种的海船坚捷便利,善于冲涉波涛。众舵工建议说:“与乘华船,不如用西舶;与用夹板,不如购轮舟,如此可绕地球一周而极天下之大观矣。”陆梅舫听后哑然失笑说:“自西人未入中土,我家已世代航海为业,何必恃双轮之迅驶,而始能作万里之环行哉?”于是便召来能手巧匠,选购坚硬木料,按自己的设计建造一艘大海船:“船身长二十八丈,按二十八宿之方位;船底亦用轮轴,依二十四气而运行;船之首尾设有日月五星二气筒,上下皆用空气阻力,而无藉煤火。驾舟者悉穿八卦道衣。船中俱燃电灯,照耀逾于白昼。人谓自刳木之制兴,所造之舟,未有如此之奇幻者也。”确定了出洋的日子,亲朋友好都来送行。陆梅舫设宴告别,喝到酒酣时,他敲击铁如意唱道:

天风琅琅兮,海水茫茫。招屏翳而驱丰隆兮,纵一苇之所杭。
我将西穷欧土兮,东极扶桑。瞻月升而观日出兮,乘风直造乎帝乡。
歌声铿锵激越,如同出之金石。其妻也拔剑起舞,盘旋久之,众人只见剑光闪烁而看不到人体,令人感到万道寒光、毛发悚然。须臾,剑收人现,大家见到的仍然是一位弱女子的样。众人无不拍手叫好。不日:

既入大洋,飓风忽发,船颠簸不定。生命任其所之,冀逢异境。经六七昼夜,抵一岛,岛中人皆倭国衣冠,椎髻阔袖,矫捷善走。男女皆曳金齿屐;女子肌肤白皙,眉目姣好,惟画眉染齿,风韵稍减。见生夫妇登岸,群趋前问讯,语啁啾不可辨。挽生同行,入一村落,古柏参天,幽篁夹路,一涧前横,渡以略,隔涧茅庐四五椽,颇似中华宇舍,余皆板屋。众过桥叩门,一老者扶杖而出,诘众何事。众指生夫妇,令老者与之语。老者自言曾至中国,读书京师十余年,南北方言,略有所晓。问生从何处来。生具告之。邀生至其家小憩。众渐散去。有一二状似官长,随老者俱入。坐甫定,即有小鬟跪进杯茗。杯甚小,茗作碧色,味甘。老者谓此为日本外岛,岁时贡献。明季有三贵官乞兵至此,久留不能去。一官日祷于神前,愿作长人以杀敌。一夜,其身暴长,状如巨灵,人见之,悉惊走。后三人俱服药死。既死而身不朽,遗命建一亭于通衢,置尸其中,四面但有栏而无窗棂,俾行道过彼者,皆得入而瞻仰,有以一瓣香诚心来拜者,吾三人阴灵有知,必起而答拜。生请一觇其异。老人遂导之往。果见三人皆明代服饰,中一人躯干瑰伟,仿佛似今之徽州詹五,生遂肃然伏地。中一人半起其身,合手作礼,生与老者俱惧而奔。问老者以三人姓名,则曰:“代远年湮,无从考矣。”生居岛中十日,一夕,西风大作,遂挂帆行,飘至马达屿泊焉。(王韬著,王思守校点《淞隐漫录》)

上述文中描写“经六七昼夜,抵一岛,岛中人皆倭国衣冠,椎髻阔袖,矫捷善走。男女皆曳金齿屐;女子肌肤白皙,眉目姣好,惟画眉染齿,风韵稍减。”,“此为日本外岛,岁时贡献”。明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出使琉球归来后所著《使琉球录·群书质异》中说:“福州梅花所开洋,顺风七昼夜始可至琉球。以水程计之,殆将万里矣。”《海外美人》中虽然没有明确写明主人公抵达的岛屿就是琉球国,但从六七天能抵达的地理位置以及岁时朝贡来判断,此岛显然是琉球国,说明作者看过或至少听到册封使航抵琉球国的时间和琉球国的朝贡外交活动。《淞隐漫录》是王韬刻印于光绪初年(1875)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各篇原发表在上海《申报》副刊《画报》,历时三年余。从文中所描写看到岛中诸多人着“倭国衣冠,椎髻阔袖,”“男女皆曳金齿屐,”女子“惟画眉染齿,”说明该岛已随处可见日本人,反映出日本将武力吞并琉球国已迫在眉睫。王韬《淞隐漫录》的出版离光绪五年(1879)日本灭琉球夷为冲绳县不过四年时间。可见作者在《淞隐漫录》中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社会经历,透露出其对历史事件判断具有强烈的敏锐性,也说明他创作的海洋文学作品,具有较高辨识度的个人特色。

总之,明清时期可以看到一个兴起的海洋文学创作现象,参与海洋文学创作的人群迅速增多,出现了一大批海洋文学作品,明清时期海洋文学得到长足发展。在内容上,不仅有反映中琉宗蕃关系,还有反映抗倭斗争、海洋贸易、海外交流、海洋信仰等;在形式上,有诗歌、辞赋、戏剧、散文、笔记、小说等;在艺术上,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情节跌宕、富于想象。在诗歌方面,如朱彝尊在好友汪楫使琉球前夕,《题汪检讨楫乘风破浪图》等相赠、琉球人蔡大鼎晋京朝贡所得诗作辑为《北燕游草》,共收259首诗歌。在辞赋方面,如明代屠隆反映抗倭的《溟海波恬赋》,洪翼圣体现海洋信仰的《海若赋》,明末郑怀魁反映海洋贸易的《海赋》,晚清时期胡薇元反映海防建设的《海军赋》等。在杂剧方面,如赵琦美辑《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奉天命三保下西洋》《争玉板八仙过海》《贺万岁五龙朝圣》三部杂剧钞本,反映了明末社会经济发展、海外贸易和市民的价值取向。在散文方面,如明册封使杜三策从客胡靖《杜天使册封琉球真记奇观》(后名《琉球记》)一书,是所有使录中唯一一部以文学及绘画形式编辑而成的作品。在笔记方面,如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巩珍的《西洋番国志》、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等描述了海外异域地理、风情、物产。在小说方面,如吴承恩《西游记》、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洪梗《清平山堂话本》中的《风月相思》、无名氏《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传》、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中的《胡少保平倭战功》、东鲁古狂生《醉醒石》、夏敬渠《野叟曝言》、陈朗《雪月梅》、李百川《绿野仙踪》、李海观《歧路灯》、吴中梦花居士《蜃楼外史》、周竹安《载阳堂意外缘》、李汝珍的《镜花缘》、刘鹗的《老残游记》、冯梦龙、凌蒙初中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陈忱《水浒后传》、青莲室主人《后水浒传》、俞万春《荡寇志》、许仲琳《封神演义》、吴文泰《上洞八仙传》、瞿佑《剪灯新话》、冯梦龙《情史》、沈起凤《谐铎》、天花藏主人《常言道》、汪寄《希夷梦》、无根子《海游记》、解鉴《益智录》(又名《烟雨楼续聊斋志异》)、徐珂编《清稗类钞》等。在近三百年的海洋文学史曲折发展中,明清海洋文学起到了折射时代风云、反映重大社会矛盾和记录海洋战争等作用,这些作品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的一部分。明清两朝的海洋文学作家充分利用传统和现实的海洋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加以丰富和发展,从而表现出海洋文学创作的文化自觉。明清海洋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描写有着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功用,通过这些海洋意象题材的内在审美及其规律化认识,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些意象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原因。追溯明清海洋文学的形成原因:一是册封使及其从客的文学描述及海外奇闻的推动,二是明清社会经济生活和海外活动的发展,三是明清之际开放性社会思潮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海洋文学的发展也势在必然。文学文献,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史料。而文学作品则记载社会行迹与时代精神,足可为民族历史之见证。明清册封使和从客及大批作者以海洋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为明清海洋文学史拓展出一片新的空间。



作者:赵君尧  研究员、中国海洋文学网总编、《海洋世界》杂志专栏作家、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会员。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海洋文学》《闽都文化简论》。在《中国史研究》《文史》《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海洋文化、历史文献、区域文化。

评分

参与人数 1好评度 +8 金钱 +5 收起 理由
88888 + 8 + 5 文章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888 发表于 2017-8-3 08: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谦光者,温州府诸生也。贫不能自活,客于通洋经纪之家。习见从洋者利不赀,谦光亦累资数十金同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4-29 03:48 , Processed in 0.599471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