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2305|回复: 2

[轉載] 中琉关系史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复制链接]
环保志愿 发表于 2017-7-30 12: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琉关系史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赖正维    (中琉研究所所长、福建师大历史系教授)
李郭俊浩2

文章首先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迄今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中国史学界有关中琉关系史的学术研究历程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对中琉关系史研究的重要档案资料及学术著作的出版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同时,文章还对大量中琉关系史学术论文做了详尽的分类评述。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究了中琉关系史研究的主要特点。最后,论文对今后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大陆    台湾    香港    中琉关系史  

明清时期的琉球是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国,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与中国建立正式藩属关系始,到清光绪五年(1879年)为日本吞并为止的五百余年间,两国关系始终极为密切,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频繁。因此,有关琉球史及中琉关系史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学界关注的研究课题。二战后美国“托管”冲绳二十七年,并于1972年将冲绳“返还”日本,使得琉球问题的研究再次成为中外学界的聚焦点。上世纪八十年代迄今,冲绳美军基地问题、钓鱼岛问题、美国重返亚太政策、安倍修改和平宪法,都使得东北亚地区一再成为国际关系的热点区域,更加推动了琉球王国史及中琉关系史研究的不断升温。本文主要针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迄今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中国史学界有关中琉关系史研究的进展及学术成果做相应梳理,以期对研究者有所裨益。

三十年来中琉关系史研究的学术回顾

总的来看,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中国史学界有关中琉关系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上世纪八十代中琉关系史研究的起步时期

早在清末,中国学者就开始注重琉球历史的研究及档案资料的收集。《小方壶斋舆地丛钞》3集册出版了历史上出使琉球的册封使的报告,如《使琉球录》、《使琉球记》。日本吞并琉球前后中日交涉的部分史料也被收录到李鸿章全集《李文忠公全集》4中。但民国伊始,战乱不断,琉球问题的研究陷于停滞。

随着二战的结束,有关琉球王国及中琉关系历史的研究开始升温。1948年,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先生调查了福州的琉球馆,并撰写了《福州琉球馆历史遗址调查报告》,刊载在福建省科学院的院刊《福建对外贸易研究》第五辑。这个时期,由于日本战败,琉球的归属问题引发了台湾研究琉球史的一个小高潮,出版了一批专著,其中包括蔡璋《琉球亡国史谭》5,吴壮达《琉球与中国》6,陈大端《雍乾嘉时代的中琉关系》7。上述论著,开创了中国史学界有关琉球问题研究的先河。

此外,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湾学者组织编纂了《台湾文献丛刊》8309种、595册,收集了包括册封使录在内的诸多琉球史料。

1972年,台湾大学影印出版了日本学者小叶田淳收集的1424-1867年琉球王国外交文书《历代宝案》9(共15册)。该资料共分三大集、一别集、一目录,合计270册(卷)。内容绝大部分是中琉间有关册封、朝贡、留学及护送海上漂风难民等活动的往来文书,亦有少量是琉球与朝鲜、东南亚诸国、法国、美国往来的外交文书。《历代宝案》无疑是琉球王国史及中琉关系史研究最基础、亦是最珍贵的原始档案资料之一。

1963年,在福建师范大学刘蕙孙教授主持下,徐恭生与李茂忠两位先生对福州仓山琉球墓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并由刘蕙孙教授执笔撰写了《福州南郊白泉庵琉球墓群遗址调查初记》10。这次调查不仅发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为福建师范大学中琉历史关系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对此后福州地区琉球人墓的保护和研究意义深远。20世纪80年代,徐恭生教授再次对福州仓山白泉庵、鳌头凤岭、陈坑山、张坑山等地的琉球墓群作了调查,从而揭开了福建师范大学中琉历史关系研究的序幕。此后,福建师大刘蕙孙、徐恭生、王耀华、谢必震、方宝川等人,从考古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音乐学  、教育学、文献学、民俗学等角度,开始对中琉关系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1986年,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编了《中琉关系史论文集》(油印本),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本有关中琉历史关系研究的论文集。该集收录了刘蕙孙、徐恭生、王耀华、谢必震等人的8篇研究论文。论文集还附录了“琉球国王世系表”、“中国册封使表”、“福州市与那霸市缔结友好城市议定书”、“1980年至1986年福州市那霸市友好交往大事记”等资料。

福建师范大学中琉关系史的研究带动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有关琉球史研究的发展。这十年有关中琉关系史研究的成果,论文方面涉及明清册封琉球、中琉航路、朝贡贸易、明代闽人移居琉球、中琉民俗交流、泉州福州与琉球友好往来、琉球人墓等问题的研究。

上个世纪60-70年代,由于美日之间开始所谓“归还冲绳”问题的谈判,遭到中国大陆和台湾方面的强烈反对。因此,这一时期有关琉球史、冲绳史以及中琉关系史的研究日益引起台湾、香港及大陆学者的关注。而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的研究也开始浮现。此间,港台学者推出一批专著。如台湾徐玉虎《明代琉球王国对外关系之研究》11,杨亮功等《琉球历代宝案选录》12。香港方面,杨仲揆先生也推出了有关琉球王国史及钓鱼岛问题研究的专著《琉球历史地理之研究》13、《中国•琉球•钓鱼台》14。
但总的来说,迄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琉球史及中琉关系史研究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无论资料的收集与研究领域的,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尤为遗憾的是,大陆与台港方面的学术研究,无论资料收集及研究内容都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与沟通。

2、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琉关系史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时期

上世纪80年代大陆及台港学者十年的奋斗为琉球问题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推动90年代中国的中琉关系史研究进入了一个突破性发展时期。

第一,大陆学者与台港学者开始了携手研究,并且开启了与日本、韩国学者进行的国际学术交流,这是90年代最重要的转变。

1986年在台北召开了首届中琉历史关系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1988年,第二届学术会议在冲绳召开。1990年,台北召开第三届中琉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大陆学者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谢必震首次加入,并提交了会议论文15。1994年,第五届会议在福州和泉州召开,这是大陆首次承办该会议。目前,该会议已召开十五届,历时三十年,成为研究中琉关系史学科领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之一。大陆、港台学者都作为主要成员参加。迄今,中国大陆及台北中研院已分别各自举办五届会议。每届会议结束后,主办方都严格遴选会议论文并正式出版。目前已正式出版会议论文集十五部。

第二,大陆方面出版了一系列重要的清代中琉关系档案资料汇编。

从1990年8月开始,福建师范大学与第一历史档案馆开始了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的整理及出版工作。1993年正式出版了第一部档案资料《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16,正式启动了大陆方面有关中琉关系研究重要档案资料的出版工作。90年代,第一历史档案馆共出版了三部中琉关系档案资料汇编以及一部《清代琉球国王表奏文书选录》17。这项出版工作从1993年一直持续到2009年,中华书局共出版了《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18等资料汇编七部。这批珍贵的故宫档案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清朝历代皇帝对琉球国王的册封;②、琉球国王派遣各类使团到中国进行朝贡、接贡、请封、谢恩、庆贺等活动的情况;③、清廷官员接待护送琉球使臣入京及回国等情况;④、琉球在国子监官生及福州勤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⑤、中琉两国朝贡贸易、册封贸易及文化交流活动的情况;⑥、中琉两国对双方漂风难民的救助、抚恤及遣返护送情况;⑦、清廷惩治违法官员及打击危害琉球贡使的海盗情况等。

第三,中琉关系研究机构的建立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开始启动。

为了进一步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促进琉球史的深入研究,1995年福建师范大学成立了“中琉关系研究所”,其研究领域涵盖政治、经济、外交、教育、文学、音乐、戏曲和民俗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此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以及福建社会科学院都涌现不少从事琉球问题研究的专家和学者。并且,上述机构及人员还积极开展与日本琉球大学、冲绳国际大学、冲绳县立艺术大学、法政大学、关西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学术机构的国际合作研究,成果丰硕。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冲绳县教育委员会合作,共同开发利用和研究清代中琉关系档案,规定每两年轮流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从1992年起迄今,从未间断。此外,历届会议均邀请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以及日本本土、尤其是冲绳相关学者参会,大大促进了中琉关系史研究学术成果的沟通与交流。1995年8月及2000年8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与冲绳县政府联袂在冲绳县举办了两届中琉关系史档案文书特别展览,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深受冲绳各界欢迎。

第四,一批高质量的专著及论文问世。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历代宝案》及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等珍贵文献档案资料的整理出版,大陆、台湾、日本三地学者的互相沟通也日益频繁,为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空间与平台,从而大大促进了中琉关系史研究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曾有学者感叹  “大陆方面尚不见有关中琉关系史研究方面的专著或论文集出版”19,但上世纪90年代中琉关系研究已是硕果累累。这一时期,在大陆方面徐恭生、谢必震、米庆余、王耀华先生陆续推出他们的力作。而在台港方面,杨仲揆先生也推出了有关琉球王国及钓鱼岛方面研究的专著。除了专著外,90年代有关中琉关系史方面的高水准论文也大量涌现。由于本文有专门篇幅论及学术论文,在此就不赘叙了。
上世纪80年代,福建师范大学徐恭生先生应琉球大学邀请,在冲绳出版了日本语专著《中国与琉球》一书。1996年,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谢必震教授撰写的《中国与琉球》一书,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大陆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中琉关系史的专著。谢必震教授充分利用了中琉双方往来文书档案及各类使琉球记录等原始资料,详尽论述其对册封琉球、琉球的朝贡、中琉贸易、闽人三十六姓、琉球官生与勤学、在华琉球人墓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并以独特的视角全面考证了琉球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民风民俗、文化教育等状况,同时也论述了中琉关系及中琉贸易对福建、琉球两地经济的影响。该书是谢必震先生多年从事中琉关系史研究的总结,在学术界影响较大,因此获得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年,南开大学日本史研究专家米庆余先生在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琉球历史研究》。该书首次以琉球王国为中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琉球王国兴亡的历史,并深刻分析了延续数百年的中日琉三国关系,可谓中国有关琉球王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这一时期,台湾学者的琉球史研究也引人关注。1982年徐玉虎在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了《明代琉球王国对外关系之研究》,该书以琉球王国的对外政策为视角,为琉球问题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课题。1990年,杨仲揆先生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琉球古今谈:兼论钓鱼岛问题》,汇集其有关琉球问题专论及散文数十篇,视野宽阔,是研究琉球王国及中琉关系史的入门书籍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学者对琉球问题的研究不仅仅限于历史方面。1987年,由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耀华教授撰写的《琉球·中国音乐比较论》(日文版)在日本那霸出版社出版。作为中国音乐与日本琉球音乐比较研究的开拓者,王教授认为,中国的音乐、舞蹈以及福建的民间戏曲、民俗音乐传播到琉球之后,首先被纳入宫廷仪式,改造创新之后进行演出,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又从宫廷艺术转变为流传广泛的民间民俗艺能,这便是中琉音乐文化交流的一个显著特征。《琉球·中国音乐比较论》被中日学术界称为“划时代的崭新研究成果”,获得第八届日本冲绳タィムス出版文化奖。1991年,王耀华教授在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另一部专著《三弦艺术论》。该书由上卷“中国三弦及其音乐”、中卷“日本冲绳三弦及其音乐”和“下卷中国三弦音乐与日本冲绳三弦音乐之比较研究”三部分组成。王耀华教授认为,正是通过中琉音乐的频繁交往,中国的三弦艺术以琉球王国为中介传入日本本土,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日本三弦艺术。该书通过探寻中国音乐对日本及冲绳音乐的影响,揭示了中日、中琉文化上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展现了冲绳人民在接受中国音乐文化影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包容性和创造性。《三弦艺术论》1992年获中国图书奖,并在1998年由日本第一书房出版了日文版。此外,丁锋《琉汉对音与明代官话音研究》也于199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选择明代会同馆编辑的《华夷译语》中的《琉球馆译语》、陈侃编《使琉球录》所附“夷语”、“夷字”,以及萧崇业编《使琉球录》所附“夷语”、“夷字”作为研究的基本资料,并参考了琉球王府官修辞书家谱、碑文以及琉歌、组舞等大量文献资料,通过研究琉汉对音的规律,进而归纳出对音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因此备受中国和日本学者的高度重视。

总之,上世纪90年代对大陆方面琉球史研究而言,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不仅出版了一批珍贵的档案文献资料,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高质量的专著、论文集也相继问世。更为重要的是,打破了以往大陆、台港各自为政的研究局面,两岸三地的学者开始携手交流,并且频繁的与日本、韩国等地学者进行学术沟通,有力推进了中国琉球史研究的蓬勃发展。

3、21世纪中琉关系史研究进入纵深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尤其近年中日两国间有关钓鱼岛争端的加剧以及安倍政权有关解禁集体自卫权、修改和平宪法等一系列右倾政策的不断推进,冲绳地区的紧张局势更是不断升温,中国的中琉关系史研究也进入了深入发展时期。
第一,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

随着中琉关系史研究的不断深化,中国学界关注和从事琉球问题研究的学者及学术机构也在日益增多。如中国海洋大学不仅参加了2007年在那霸举行的第十一届琉中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并且还于2009年在青岛主办了第十二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2009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召开了“萨摩藩侵攻琉球四百周年学术研讨会”。2014年6月、2016年5月,北京大学历史系分别召开两届琉球问题高端学术研讨会。此外,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深入中琉关系史的研究。

第二,持续不断编纂出版有关琉球研究的档案及资料。

2000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黄润华、薛英编纂的《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全三册)》20,共收集了16种中琉交往历史文献,多为古籍善本。主要内容涉及册封琉球使之使录,琉球留学生所著的汉诗、文集等。在此基础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又于2003年继续出版了由殷梦霞、贾贵荣、王冠编撰的《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续编》21,2006年出版了王菡所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三编》22。

此外,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也继续出版了两部清代中琉关系档案资料汇编。其中包括《中琉历史关系档案顺治朝·康熙朝·雍正朝(上下册)》23;《中琉历史关系档案乾隆朝(1-12册)》24。

2012年,厦门鹭江出版社整理出版了《传世汉文琉球文献辑稿》25计30册;2015年又整理出版了翟金明主編的《传世汉文琉球文献辑稿(第2辑)》26计20册。201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高津孝、陈捷主编的《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27,共计36册。2015年,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整理出版了馆藏中琉关系相关资料《琉球文献史料汇编(上下册)》28。此外,台湾故宫博物院规划以三年时间编辑出版《清代琉球史料汇编》,包括:《宫中档硃批奏折》、《军机处档奏折录副》以及其他《档册》中之琉球史料辑录。2013年,台湾大学与琉球大学合作出版了《琉球关系史料集成(第一卷)(第二卷)》。

2015年编辑出版了由陈龙贵主编的《清代琉球史料汇编——宫中档硃批奏折(上下册)》29。上述琉球相关档案资料的不断出版及参与出版机构的不断增多,无疑大大提升了中国琉球史研究的水准。

第三,国际合作研究课题也在持续进行中。

进入2000年之后,不仅大陆学者与台湾、香港学者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与密切,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中国学者与日本、尤其是冲绳学者的合作研究课题更是日益增多。如2008年以来,福建师范大学中琉历史关系研究所参与琉球大学重大科研项目《人口移动与21世纪全球化社会》的合作研究,双方连续四年一同考察了明清福建至北京贡道及其沿途中琉关系相关遗址,并在2009年和2015年于福州和冲绳两地分别召开了相关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会后,双方出版了会议论文集《琉中关系学术谈论会论文集(第一回)》30以及专著《琉球与中国——人口移动与21世纪全球化社会》31。

第四,高水准的学术专著及论文层出不穷。

2002年,南京学者何慈毅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明清时期琉球日本关系史》。紧接着,谢必震先生2004年在海洋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又一部力作《明清中琉航海贸易研究》。在此之后,福建师范大学中琉关系研究所在海洋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中琉关系的专著,获得学界好评。如赖正维《康熙时期的中琉关系》32,丁春梅《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研究》33,谢必震、胡新《中琉关系史料与研究》34,赖正维《清代中琉关系研究》35,徐斌《明清士大夫与琉球》36,陈硕炫《琉球闽人家谱资料研究》37,孙清玲《明清时期中琉友好关系历史遗存考》38。

中琉关系史研究在钓鱼岛归属问题研究中有其特殊的意义,有关琉球王国与中琉关系的史料亦是研究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归属问题的重要依据。明清时期册封琉球使臣的“使录”、有关琉球国的“志略”及个人文集,还包括琉球方面、中琉关系方面的诸多文献史料,均充分证明了钓鱼列屿主权归属中国的不争事实。如杨仲揆《中国•琉球•钓鱼台》39、《琉球古今谈:兼论钓鱼台问题》40等,在论及钓鱼台主权问题时,都引用了中琉关系史料,尤其是明清册封使录中的珍贵资料。

大陆方面较早出版有关钓鱼岛问题的学术著作为吴天颖《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兼质日本奥原敏雄诸教授》41,作者根据包括中琉关系史料、册封使录等在内的大量丰富翔实资料及大量收藏于国内外的重要图籍,阐明了钓鱼列屿属中国人首先发现并命名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通过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窃取钓鱼岛的史实,并反驳了日本奥原敏雄等人歪曲历史事实的谬论。此后鞠德源《日本国窃土源流——钓鱼列屿主权辨》42,主要对中国台湾附属岛屿、以钓鱼岛为中心主岛的东北诸岛的领土主权、历史与地理,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论证,深刻揭露了日本歪曲、篡改历史与地理的具体事实和真相。郑海麟《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增订本)》43是迄今有关钓鱼岛研究内容最详尽、涉及面最广、体例最新颖、注释最精确、史料最丰富的一部专著,尤其作者首次将钓鱼岛问题放进中西交通史学科领域进行考察与研究。此外,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编著《钓鱼岛:历史与主权》44、褚静涛《中日钓鱼岛争端研究》45、李理《近代日本对钓鱼岛的非法调查及窃取》46,上述专著在论及中国对钓鱼岛拥有绝对主权时都使用了中琉关系研究档案资料加以论证。

除上述专著外,进入2000年以后的中琉关系史、琉球王国史相关论文,本文有专门篇幅分类介绍,在此不累叙。

二、中琉关系史研究的主要方向及成果

《历代宝案》、《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等珍贵历史档案的整理出版,为琉球王国史及中琉关系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加之以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南开大学为主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尤其是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大大推进了中国学界有关中琉关系史的研究。有关档案资料出版及学术专著的出版情况,已在以上学术史回顾方面按时间逐一介绍,在此部分专门介绍学术论文的分类研究情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三十年间大陆、台湾与香港学者都相继发表了许多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概述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琉球王国历史的研究

陈捷先《琉球王位继承略考》47一文认真考证了琉球王国王位传承的沿革,尤其强调了中国宗法与继承古制,尤其是嫡长子传承制对琉球的重要影响。胡沧泽《琉球官制略论》48主要研究了琉球的官阶等级制以及中国官制对琉球的影响。张正军《日本冲绳的御嶽信仰及其祭祀》49则深入探讨了琉球王国时代的宗教问题以及宗教与王权的关系。张存武《朝鲜人所知的盛世琉球》50、谢必震《中国人眼中的琉球社会》51主要探讨了朝鲜使臣、尤其是中国册封使眼中琉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官制、宗教等方面的情况。武尚清《琉球古代航运初探》52、徐玉虎《琉球暹罗两王国通商之研究》53重点探究了琉球王国的海外交通以及与东南亚诸国的贸易情况。赖正维论文《琉球王国接待册封使团规制考述—以丙寅年赵新册封琉球使团为中心》54依据琉球王家档案《尚家文书》,重点分析了琉球王国对中国册封使的接待规制和礼仪。廖肇亨在其论文《球儒蔡温三教思想釐探》55中深入探究了琉球三司官蔡温的思想形成及其渊源。

2、中琉册封体制的研究

中琉册封关系是中琉宗藩体制的核心部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受关注。谢必震《明清册封琉球论略》、《明清册封琉球趣谈》56,傅朗《清嘉庆朝赵文楷使琉球的影响与贡献》57,徐恭生、谢必震《论郭汝霖“重编使琉球录”的史料价值》58,上述研究针对册封琉球的由来、册封舟的建造、册封使团的构成及活动以及册封琉球的历史意义等问题,都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此外,相关文章还有吴怀民《清代中国对琉球的册封》59,吴元丰《清初册封琉球国王尚质始末》60,邹爱莲、高焕婷《钦使赵文楷李鼎元赴琉球册封活动浅析》61,李金明《试论明朝对琉球的册封》62等等。值得关注的是,米庆余在《明代中琉之间的册封关系》63一文指出,明廷派遣梁民、路谦出使,其目的是通过和平外交调节琉球三王争斗,而此前中外学术界仅重视明清册封使研究,对册封使之外的使节,如梁民、路谦等,重视不足。

近年来,随着史料的不断挖掘,学者越来越关注从区域史的角度宏观研究一些相关问题,因而在宗藩体系研究方面,出现了以中国、琉球、朝鲜、日本、东南亚为大背景、大视野来重新探究和演绎宗藩体系以及宗主国与朝贡国之间、朝贡国与朝贡国之间复杂关系的论文。如连晨曦《明清中琉宗藩关系对东亚国际关系秩序的影响》64,陈尚胜《朝贡制度与东亚地区传统国际秩序—以16-19世纪的明清王朝为中心》65,沈玉慧《明代朝鲜、琉球于北京交流—以致赠咨文为例》66,杨雨蕾《万历年间朝鲜与琉球使臣在北京的交往》67等。

3、日本吞并琉球研究

论及日本吞并琉球,必然涉及宗藩关系、“琉球处分”、“球案”等问题的研究。此外,册封体制崩溃的原因、清末中日琉关系的演变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有张先清、谢必震《清代台湾与琉球关系考》68,米庆余《琉球漂民事件与日军入侵台湾(1871-1874)》69,赖正维《“球案”与近代中日关系》70,朱淑媛《清末日本吞并琉球原因初探》71,陈在正《驳日本琉球处分的藉口》72等等。

台湾学者有关宗藩体制、日本通过“琉球处分”实现其吞并琉球计划的研究也非常深厚。相关论文有张启雄《何如璋的琉案外交》73。值得一提的是,张启雄有关东亚宗藩体制研究的一系列论文,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如《论清朝中国重建琉球王国的兴灭继绝观——中华世界秩序原理之一》、《“中华世界帝国”与琉球王国的地位——中西国际秩序原理的冲突》、《“中华世界帝国”与中琉宗藩体制的秩序原理性展开——中华世界秩序原理的考察》74。此外,李中勇《1844—1848年中法关于在琉球的法国传教士之交涉考》75,深刻揭示了清末西方列强及新崛起的日本对传统宗藩体制的严峻挑战最终导致了宗藩体制的瓦解与崩溃的内涵。赖正维论文《清末琉球王国在华的复国运动》76,追溯了琉球志士为挽救国家危亡,四处奔走呼吁,甚至不惜以死乞师求救的悲壮历史,探究了琉球救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4、琉球来华使团及主要活动研究

琉球遣使中国,名义种种,如进贡、接贡、庆贺进香、谢恩、报丧、请封及接封等等。来华进贡是维系中琉宗藩关系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有关这方面的论文自然很多。如郑梁生《明廷对琉球贡使的处置》77、《琉球在清代册封体制中的定位试探——以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例》78,陈捷先《清代琉球使在华行程与活动略考》79、《明清中琉封贡关系源流略考》80,戈斌《清代琉球贡使居京馆舍研究》和《清代琉球国朝贡活动概述》81,赖正维《清代福建委派官员护送琉球使臣赴京考》82、《清同治五年琉球谢册封恩使团在华行程和活动考叙》83,吴霭华《论明清时代琉球朝贡团之组织》84,徐玉虎《明琉球国王世子尚丰请封袭爵考》85。上述文章全面系统探究了明清琉球使团到华的目的、贡期,各类别使团的组织,琉球使者在福州的活动、赴京贡道交通、在京活动及居京馆舍,琉球的贡品及中国皇帝的赏赐品等等。

5、中琉间朝贡贸易与册封贸易的研究

俞玉储《清代中国和琉球贸易初论(上、下)》和《再论清代中国和琉球贸易——兼论中琉互救漂风难船的活动》86,谢必震《明清时期的中琉贸易及其影响》87,徐晓望《清代中琉贸易与福建手工业》88,赖正维《清康乾嘉时期的中琉贸易》89等,上述论文主要涉及了清代中琉贸易的性质,商品的种类、税收、利润以及贸易对琉球和福建的经济影响等等。俞玉储还撰文《论清代中国和琉球的贸易——围绕册封活动所进行的贸易》90专门对清政府在册封琉球国王过程中与琉球展开的贸易活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此外,林仁川《明代中琉贸易的特点与福建市舶司的衰亡》91则详尽介绍了福建市舶司的历史变迁以及与中琉贸易的关系。值得关注的是,李晓在其论文《21世纪以来明清中琉贸易研究回顾》92中对近十五年来有关中琉贸易方面研究的学术成果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介绍。

明清中国海禁政策的实施是影响琉球中介贸易兴衰的重要因素,谢必震《试论明代琉球的中介贸易》93,郑国珍《中琉历史商贸交往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与作用》94则在这方面做了认真的探索。

6、闽人三十六姓的研究

  闽人三十六姓是中琉关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考证闽人三十六姓姓氏源流,阐释闽人三十六姓的历史贡献成为这一专题研究的重要内容。谢必震《略论明代闽人移居琉球的历史作用》和《明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考述》95,方宝川《明代闽人移居琉球史实考辨》和《关于明初闽人移居琉球若干问题的再思考》96,以及台湾学者吴霭华的系列论文《琉球历史上的久米村》、《十四至十九世纪琉球久米村人与琉球对外关系之研究》97和《久米村人在中国册封琉球王过程中扮演之角色》98,台湾学者陈捷先《琉球久米系家谱研究》99,林国平《冲绳久米村阮氏、毛氏门中清明墓祭的调查》100,沈玉慧《近世往来于中日两国间的久米村人》101,上述论文对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原因、时间以及他们移居琉球后对琉球经济、文化及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对中华文化和福建生活习俗的坚守,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7、琉球来华留学生及其贡献研究

明清时期,琉球王国曾派遣大量官生及勤学生到华学习,留学生回国后为琉球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中许多人是闽人三十六姓后裔。反映这方面研究的论文颇多。如徐恭生《琉球国在华留学生》102,谢必震《明清时期中国培养琉球留学生述略》103,秦国经《清代国子监的琉球官学》104,郑梁生《明清两朝对琉球官生的处置——以<琉球入学闻见录>所见为中心》105等。上述文章考证了琉球选派留学官生方式的历史变迁,侧重研究了明清国子监对琉球官生的严格培养及优厚的生活待遇,论述了琉球官生及勤学返国后对传播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先进的生产技术及手工技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有关琉球勤学生的研究亦是学者关注课题。琉球勤学生云集福州,其学习领域遍及儒家学说、宗教思想、政治制度、天文历法、水文地理、农业栽培,甚至包括缝合兔唇等民间特技。反映这方面研究成果的论文也不少,如赖正维《福州先生与琉球学生》、《略论明清时期福州生产技术在琉球的传播》、《明清时期福建手工技艺在琉球传播与影响》106,等等。

8、中国文化及科学技术对琉球的影响研究

中国文化及生产科技传入琉球的渠道很多,除上述琉球留学生外,还有明清册封使团、琉球进贡使团、闽人三十六姓,甚至包括中琉双方漂风难民。传播的内容也十分宽泛,上至儒家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宗教、文学、艺术,下至造船航海技术、农业生产技艺乃至衣食住行。谢必震论文《从清朝档案看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107,从琉球使团贸易清单上物品种类来考察中国文化在琉球的传播情况及其影响。有关这方面的论文还有赖正维《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区与琉球造船航海技术交流考述》108,谢必震《福建文化在琉球的传播与影响》和《中国人眼中的琉球民间习俗》109,李学玲、单承彬:《道教文化在琉球的传播》110,刘富琳《明清时期中国戏曲的对琉、对日传播》111、《中国戏曲<和番>在琉球的传播》112,傅朗《清代中国药材输入琉球考》113,陈捷先《明清时代华人对中国文化东被琉球的贡献——以食衣住行等事为论述中心》114,黄裔《琉球汉诗五探》和《程顺则和<雪堂燕游草>》115,郭丹《论琉球中山诗的汉诗传统》116,徐斌《从客林熙及其诗集<中山纪游吟>考释》117等等。

9、中琉关系历史文献资料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历代宝案》、册封使录、中琉关系档案资料的陆续出版,有关档案资料研究的论文亦不断发表。如鞠德源《明清档案中琉关系史料之构成状况》118,徐艺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明清时期中琉关系档案简介》119,傅朗《中琉关系档案史料概述》120,徐恭生、谢必震《“历代宝案”与中外关系史研究》121,陈培坤《从清宫档案看清政府对琉球的优惠保护政策》122,丁春梅《从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看中琉两国的贸易交往》123,陈捷先《清宫档册中所见雍正朝中琉关系略述》124等等。同时,在对档案资料的查阅中,我们发现中琉交往中也存在摩擦与冲突,包括清廷严肃处理违法官员。如朱德兰《清乾隆朝对中琉交流活动中违法问题的处置方式》125,赖正维《清政府对中琉交往活动中违法事件的处置》126等论文对此作了探究。台湾学者陈龙贵《琉球久米系家谱与中琉文化关系——以“通事”为中心的考察》127则利用久米村家谱资料对闽人三十六姓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此外,有关档案资料公文格式研究的论文也发表不少,如朱淑媛《清代琉球国的谢恩与表奏文书》128,秦国经《清代中琉关系文书研究》129,丁春梅《琉球国给中国表奏文书的特点》130,王庆云《明清时期琉球中山王表奏文的内容与体制》131等等,上述论文介绍了中琉交往所涉及的衙门、行文办事制度以及中琉关系文书、家谱资料的种类、格式及其价值。

随着档案资料的不断挖掘,有关新史料介绍的论文也不断涌现。吴元丰《新近发现的清代中琉关系满汉文档案及其价值》132介绍了清朝前期顺治和康熙两朝有关中琉关系的满汉文档案的由来和内容,这些档案对清初中琉间请封、册封、进贡、颁赏等活动及其相关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来源。徐艺圃《新发现的研究中琉关系史的重要史料——梅孙著《汉文》一书评介》133分析了《汉文》一书中有关琉球当年行政区划、中琉转口贸易、琉球应用文字(汉文、日文)演变、琉球国王对“三藩之乱”的政治态度等问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方宝川、兰英《明人别集散见中琉关系史料与史实钩沉》134介绍了从明代私人文集、笔记中收集整理的琉球珍贵资料,引起中外学者广泛兴趣。

10、中琉关系历史遗存的研究

  明清时期,福建都是中国与琉球交往的官方指定口岸,是中国册封琉球使团启程和返港的港口。琉球来华使团均在福建上岸,进京人员亦是由福建官府派人全程往返护送,其余人员皆在福建休整并从事贸易活动。琉球政府曾派遣大批留学生“勤学”在福建学习典章制度、儒家思想及手工技艺,包括闽人三十六姓在内的福建人还曾移居琉球久米村。因此,福建在中琉交流中发挥了特殊作用,而福建东南沿海自然成为研究中琉友好关系历史遗存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有朱振声《从福州的几处古迹看古代中琉关系》135,徐天贻、郑丽生《有关福州琉球馆的几则史实》136,徐恭生《福州与那霸友好关系史初探》和《福建与冲绳的友好往来——以嘉庆五年中琉关系为中心》137,肖忠生《《明代中琉友好交往的窗口——福州河口》138,等等。

上世纪60年代,福建师范大学徐恭生等教授开始对福州南郊白泉庵琉球墓开始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并著有《福州南郊白泉庵琉球墓群遗址调查初记》(油印稿)。该项调查研究引起了日本和冲绳学者的高度关注。进入80年代后,福建、北京以及两地间贡道上的琉球人墓遗址问题成为中琉交往历史遗址的重要研究课题,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其中包括徐恭生《福州仓山区琉球墓群初探》、《中国琉球墓调查情况》、《琉球人墓群与中琉文化交流》139。此外,谢必震《兰溪琉球墓碑考释》140,牧英《淮阴王营的‘琉球国使臣郑文英墓’》141,朱淑媛《清代琉球国贡使官生的病故及茔葬考》142等论文也在此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与研究,并提出了各自有见地的观点。

在福建至北京的贡道上,留有大量有关中琉交往历史的遗存。2008年以来,福建师范大学中琉关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同琉球大学共同参与重大科研项目“人员移动与21世纪全球化”的调查研究工作,历时四年,重点考察了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北京贡道沿途的中琉关系历史遗址,参与编写了《福建中琉关系历史遗址调查报告》(2008年)、《北京中琉关系历史遗址调查报告》(2010年)、《浙江江苏中琉关系历史遗址调查报告》(2011年)、《山东河北中琉关系历史遗址调查报告》(2012年)四本调查报告,并在冲绳出版。福建师范大学赖正维全程参与了历时四年的贡道调查,并撰写论文《关于中琉关系历史遗迹调查与研究》143。此外,赖正维、胡新、邱成海《清代四川籍册封使周煌李鼎元调查考述》144介绍了对册封使周煌、李鼎元墓莹、祠堂、家谱、方志以及后人的调查与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兴趣。

11、有关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的研究

由于明清时期册封使录等中琉关系研究中的相关史料在论证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特殊的史料价值,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港台学者就陆续发表一系列论文,从册封使录等资料论证钓鱼岛是我国领土。如吴幅员《从<使琉球录>看钓鱼屿——钓鱼屿等岛屿非琉球所属史证之一》145、《从清代使琉球录看钓鱼屿——钓鱼屿等岛屿非琉球所属史证之二》146。此外,还有梁嘉彬《从明清两代中国日本琉球文献看钓鱼台群岛问题及琉球问题》147,杨仲揆《琉球日本史籍上所见之钓鱼台列屿》148等论文。

大陆学者的代表性成果有米庆余《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属考——从明代陈侃<使琉球录>谈起》149、刘江永《论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150、吕一燃《历史资料证明:钓鱼岛列岛的主权属于中国》151、王春良《略论钓鱼岛列岛是中国固有领土》152、徐斌《徐葆光的<中山传信录>与钓鱼岛历史主权的考察》153、谢必震《从中琉历史文献看钓鱼岛的主权归属》154、陈硕炫《<指南广义>中有关钓鱼岛资料考述》155、万明《从明清文献看钓鱼岛的归属》156。此外,还有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署名东南风撰写的《论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157,吴巍巍、方宝川《清代钓鱼岛隶属于台湾行政管辖史实考——兼驳日本外务省的“基本见解”》158。值得关注的是,谢必震在其论文《近年来钓鱼岛问题研究综述》159中总结归纳了中国与日本有关钓鱼岛归属争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论据。尤其论文中有关日方主要言论及其观点对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很有参考价值。

此外,殷昭鲁、赵飞飞《美国琉球战略演变与中日钓鱼岛问题》160,侯毅《“二战”后琉球问题的处置与钓鱼岛问题的产生》161,殷昭鲁《美日奄美群岛归还及台湾当局的因应对策研究》162,崔修竹《1969—1972年美日关于琉球群岛美军基地的谈判及其影响》163等系列论文则是从国际关系角度,将美国亚洲战略与钓鱼岛问题、冲绳美军基地问题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入研究。

三、中琉关系史研究的特点及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综观三十年来中国的中琉关系史研究,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起步早,基础研究厚实,并且坚持不懈、薪火相承。

早在1948年,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先生就开始注意中琉关系史的研究。他调查了福州的琉球馆以及专门经营琉球生意的福州球商情况,撰写了《福州琉球通商史迹调查记》164。上世纪60年代,福建师范大学在刘蕙孙先生的率领下,徐恭生先生开始了对琉球墓的调查研究。进入80年代,朱振生先生曾先后六次对琉球馆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此后随着台湾大学版《历代宝案》的问世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的相继出版,中琉关系史研究开始有了突破性发展,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研究机构、大学在内的学者不断加入研究行列,琉球问题研究进入非常好的良性循环时期。

第二、档案资料丰富,且有独特的文献优势。

我国有关琉球王国、中琉关系史的档案文献相当丰富,除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已出版的7部清代中琉关系档案资料、《清代琉球国王表奏文书选录》以及多卷本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琉历史关系档案,北京国家图书馆还相继出版了多卷本的琉球资料汇编、续编以及三编,台湾方面出版有《历代宝案》、《台湾文献丛刊》等等。尤其是近年来复旦大学、厦门鹭江出版社整理出版了琉球王国汉文文献资料。上述文献档案资料涉及中琉册封、朝贡、贸易、文化交往以及琉球社会政治、经济、外交乃至山川地理情况,为我们深入细致地研究琉球王国史及中琉关系史提供了深厚的史料基础。

第三、研究成果丰硕多彩,涵盖了各学科。

如前所述,三十年来,大陆及台湾学者共同努力,编撰出版了多部档案文献汇编、多部学术论著,尤其是发表大量有关琉球王国史、中琉关系史的学术论文,学术成果丰硕。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相关研究学科面广,涉及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哲学、地理学、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等各个学科,各专业领域学者共同研究,融合各学科优势,使得我们琉球学研究的学术领域显现宽泛而深入的特色。

第四,国内外交流频繁,国际合作优势明显。

不断加强学术合作和交流,是推动琉球史及中琉关系史研究的强大动力。三十年来,大陆、台湾、冲绳、日本本土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已经有着畅通的渠道。除上述我们已提到的坚持三十年、十五届的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冲绳县教育委员会二年一度轮流主持的学术会议亦坚持了十余年。此外,大陆、台湾学者与日本国立琉球大学、冲绳县立艺术大学、冲绳国际大学、法政大学、关西大学、神奈大学等大学科研学术机构的友好合作日益加强,并取得了许多学术成果。仅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王耀华、谢必震、徐恭生等教授参加了日本法政大学冲绳文化研究所主持的文部省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中国福建省·琉球列岛交流史的研究》在1995年由日本第一书房出版。谢必震、傅朗、徐恭生、方宝川、林国平教授参与了琉球大学上里贤一教授主持的日本文部科技省课题“琉球中国交流史研究”,其中谢必震、傅朗、徐恭生以《明清时期福州中琉关系史迹考》为研究课题,林国平以《琉球道教符录考释》为研究课题,方宝川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中琉关系史料》为研究课题,参与研究。其中,方宝川的最终研究成果发表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65。王耀华和刘富琳教授参与了冲绳御座乐复原研究会的“御座乐”乐谱及演奏的复原工程。此外,两位教授还与冲绳艺术大学的金城厚教授合作进行中国音乐与冲绳音乐的比较研究,力图在音乐考古和中琉音乐比较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刘富琳教授的研究成果《琉球组舞音乐及其结构特征》发表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66。频繁的国际交流,大大开拓了中国学者的研究事业,也保障了我们的学科领先优势。

第五、研究力量不断壮大,并且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形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十年来,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为主的研究力量不断壮大。更为可喜的是,在一些高校,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形成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自2004年起,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就开设了《中国与琉球关系史》本科选修课,每年选修该课程本科学生多达50余人,并且迄今已经指导完成了几十篇有关琉球王国史及中琉关系史研究的硕士及博士毕业论文。此外,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近年来也不断有高质量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问世。

三十年来,尽管我们在琉球王国史及中琉关系史研究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但是学无止境,如何保持学科优势领域优势,在国际同行中保持话语权,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尤其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秉承创新意识,不断扩展和深化学术研究的视角及领域。

总体来说,目前我们有关琉球王国史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有关琉球王国的历史沿革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深入扎实研究,还比较欠缺。尤其有关琉球与萨摩藩的关系、琉球与幕府的关系研究还非常薄弱。关于中琉关系史研究,目前我们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仍要拓展新的研究角度,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研究还是比较肤浅,对《历代宝案》、《中琉关系史料汇编》等原始档案资料的解读还很不足,有待于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第二,不断推进新资料的挖掘与整理工作。

新史料的挖掘与研究,不仅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而且能深化和纠正先前的研究。目前,大陆、台湾、日本学者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近几年,日本方面开始对琉球王家档案《尚家文书》的整理及出版工作,福建师范大学也已整理并出版《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琉球史料汇编(清代部分)》。台湾方面也一直在推进新史料的出版工作。这些新文献的解读,将会对琉球王国史及中琉关系史的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文化悠久,地方文献记载很多,尚有许多珍贵的相关历史资料湮埋其中,需要我们的研究人员不断地努力挖掘、整理和研究。

第三,继续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三十年来的经验证明,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中琉关系史研究的强大动力。定期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资料共享,共同参与研究课题与项目,将大大增进大陆、台湾、冲绳、日本本土学者的整体研究水准,减少和避免重复研究。无疑,持续的学术交流将把中琉关系史的研究水准不断向前推进。

第四,重视培养高水准的青年研究人才,不断充实研究团队。

学术研究是一个薪火相承的过程,重视年轻学者、学生的培养对于学术研究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要重视海外交流、研修的机会,建立一支实力雄厚的年轻研究者队伍。人才的培养、研究队伍的发展壮大及国际交流是我们中琉关系史研究经久不衰的重要保证。
总之,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做好上述各项工作,相信包括大陆、台湾、香港在内的中国中琉关系史研究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资料】
[1]  李玉昆:《中琉关系史研究述略》,《海交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  徐恭生:《九十年代以来中琉关系史研究概述——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















Thirty-years'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of  Sino-Ryukyu  Relations
Lai  Zhengwei            Li  Guojunhao
Abstract:  To  begin  with,  this  article  organizes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Sino-Ryukyu  relations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circle  including  Taiwan  and  Hong  Kong  from  1980s  until  now,  and  introduces  important  archives  and  the  publication  of  the  academic  work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Sino-Ryukyu  relations  in  detail.  Meanwhile,  this  article  also  fully  discusses  a  great  quantity  of  academic  theses  on  the  history  of  Sino-Ryukyu  relations  in  detail.  On  this  basis,  it  studies  deeply  on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Sino-Ryukyu  relations.  At  last,  this  article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future  directions  of  this  research.
Key  Words:  mainland;  Taiwan;  Hong  Kong;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Sino-Ryukyu  relation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环保志愿 发表于 2017-7-30 12: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时放在纵论版,一周后移到琉球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保权 发表于 2017-8-2 09: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单止要收回钓鱼台,也要“收回”琉球!这是大大地表明我们的决心和我们铮铮铁骨!跟老子玩?要玩就玩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4-29 11:08 , Processed in 0.849295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