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1614|回复: 0

[轉載] 台湾文献丛刊:流求与鸡笼山《弁言》

[复制链接]
八重王 发表于 2017-5-30 15: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台湾文献丛刊/一九六 流求与鸡笼山/弁言
文:吴幅员



   弁 言


  本书内容,係台湾文献丛刊《琉球与鸡笼山》集刊内各种载籍中有关「流求(琉求、嵧求、琉球)」与「鸡笼山」之记载。所集各篇,略加说明如下:




  一、「隋书」「流求国」。
按「隋书」八十五卷,唐“魏徵”等撰。内「纪传」五十五卷,为“顏师古、孔颖达、许敬宗”三人修述,而(魏)徵 则总其成而已。「列传」中有汇传十五卷,「列女」以下有「东夷」、「南蛮」、「西域」、「北狄」四例目,「流求国」为东夷传之一。盖「隋书」成于唐太宗 贞观十年(636年),《流求》 之有记载,迄今已逾一千三百二十余年矣。隋煬帝时,武賁郎将“陈稜”尝征伐流求,因并将「陈稜 传」收附。




  二、「北史」「流求国」。
按「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起 魏道武登国元年(386年)、尽 隋恭帝 义寧二年(618年),载四代二百四十四年史事。其中关于 隋代「纪传」,全用「隋书」,少有变更。《流求国》一传,列于「僭伪附庸」目下。又考正史 次序,原以「南、北史」列「隋书」之下;移于「隋书」之前者,据“赵翼”议也。今以撰作时代先后,仍次「隋书」之后。




  三、「通典」「琉球」。
按「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是书上自 黄帝,下至有 唐玄宗 天宝之末(756年);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每事以类相从,举其终始。《琉球》,载在「边防」。(杜)佑,万年人,字 君卿;以 父荫,补 参军。(唐)德(宗)、宪(宗)两朝(780~820年),拜 司空,进 司徒,封 岐国公。




  四、「通志」「流求」。
按「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郑)樵,字 渔仲,莆田人;官至 枢密院编修。好为考证伦类之学;仿通史之例,著述此书。分纪传、年谱及二十略;内纪传讫 隋为止,余均引而至 唐。《流求》,亦为汇传「东夷」之一。




  五、「太平寰宇记」「流求国」。
按「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撰。原本二百卷,后缺一百十三卷至一百十九卷,存一百九十三卷。宋太宗时,始平 闽越、并 北漠,史因 合舆图 所称,考寻始末,自 河南 周于 海外,并记人物、艺文。是书成于(宋)太平兴国(976~984年)中,故名。《流求国》,列于「四夷」之「东夷」中。




  六、「太平御览」「流求」。
按「太平御览」一千卷,宋太宗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李昉”等奉敕撰,至(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书成。初称「太平编类」,后赐是名。书分五十五门,採自类书。《流求》,列「四夷部」「东夷」。




  七、「诸蕃志」「流求国」。
按「诸蕃志」二卷,宋“赵汝适”撰。宋南渡后,诸蕃市舶仅通。此书多得自市舶之口传,所言皆海国事;卷上志国、卷下志物,成于(宋)理宗 宝庆元年(1225年)。《流求国》所志,渐见新资料。又有「毗舍耶」、「三屿」二篇,并予附入(并见本丛刊第一一九种)。




  八、「文献通考」「琉球」。
按「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马端临”撰。(马)端临,字 贵与,乐平人;博极群书,以 荫补 承事郎。宋亡,隐居,教授乡里。所著「文献通考」,分二十四类,类各为考。记述事蹟,上承「通典」,下讫 宋寧宗 嘉定之末(1224年)。元英宗 至治二年(1322年),旨飭(马)端临 齎书赴 饶州路 腾写校勘刊印。其「四裔考」有《琉球》一目,与「毗舍耶」合为一篇。




  九、「宋史」「流求国」。
按「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等修,成于 顺帝 至正五年(一三四五)。《流求国》,为其「外国传」之一。此传本于「诸蕃志」,并与「毗舍耶」併为一传。




  一0、「岛夷誌略」「琉球」。
按「岛夷誌略」一卷,元“汪大渊”撰。(汪)大渊,字 焕章,南昌人。(元)顺帝 至正(1341~1368)中,尝附贾舶浮海,越数十国;纪所闻见,成此书。书首有河东“张翥”、三山“吴鉴”等序,分别作于(元)至正九、十年(1349~1350年),成书于前此不久。观《琉球》所记,可知(汪)大渊 尝亲履其地。此书亦记「毗舍耶」并另有「三岛」一篇,因并附焉(并见本丛刊第一一九种)。




  一一、「元史」「嵧(琉)求」。
按「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王褘”等奉敕撰,(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书成。《嵧(琉)求》,在列传「外国」目下;并有「三屿」一传,因亦采附。




  一二、「新元史」「琉求」。
按「新元史」二百五十七卷,近人 山东胶州“柯劭忞”辑撰。柯劭忞 因鉴于「元史」芜杂,乃集研究「元史」各家之大成,博采约取,以成一家之作。「外国传」-琉求,自亦兼收诸说而成。传末以「史臣」之笔而断为『琉求,今之 臺湾』云云,在史书上尚属创见。又,「外国传」末汇缀「岛夷诸国」,中有 澎湖、三屿 等岛,一併擷附。「新元史」虽撰於晚近,因係「元史」之一种,特次於「元史」之后。


  一三、「星槎胜览」「琉球国」。
按「星槎胜览」原分二卷,明“费信(字 公晓)”撰;后经改订,分成四卷。其「自序」,均作於(明)英宗 正统元年(1436年);原著本序略云:『愚生“费信”,吴郡崑山 民也。……年至二十二,(明)永乐 至 宣德 间选往西洋,四次随征正使太监“郑和”等至诸海外,历览诸番人物、风土所产,集成二帙,曰「星槎胜览」。前集者,亲监目识之所至也;后集者,採辑传译之所实也』。考“郑和”七下西洋,起自(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讫于 宣宗 宣德八年(1433年);而“费信”随往四次,据「前集」目录前文,一在(明)永乐七年至九年(1409~1411年)、一在十年至十二年(1412~1414年)、一在十三年至十四年(1415~1416年)、一在宣德六年至八年(1431~1433年)。惟《琉球国》载在「后集」,当採自「传译」,非所「目识」。「琉球国」下亦接有「三岛」一篇,且明白指出「其处与 琉球 大崎山 之东 鼎峙」;因并照录。




  一四、「大明一统志」「琉球国」。
按「大明一统志」九十卷,明“李贤”等奉敕撰修,于 英宗 天顺五年(一四六一)四月进呈。凡京畿府州及十三布政司为府一百六十、为州二百三十四、为县一千一百一十六,并边陲之地都司 卫所 及 宣慰、招讨、宣抚、安抚等司与夫四夷受官封、执臣礼者,皆以次具载。最后两卷总称「外夷」,《琉球国》为其中之一。




  一五、「西洋朝贡典录」「琉球国」。
按「西洋朝贡典录」三卷,明“黄省曾”撰,(黄)省曾,字 勉之,籍 吴县;举人。是书纪当时 西洋诸国 朝贡之事,自 占城 以迄 天方,为国二十有三,亦止就内侍“郑和”所历之国编次而成。国各一篇,篇各有论。观其「自序」撰于(明)武宗 正德 庚辰(十五年、1520年),已较「星槎胜览」晚出七十于年。而黄(省曾)在「自序」中有云:『余乃摭拾译人之言』,并『约之典要、文之法言、徵之父老、稽之宝训……』。凡此云云,均值得加意;盖其间移接痕跡,隐约可见。《琉球国》见卷上,次于「第九」。




  一六、「武备志」「琉球」。
按「武备志」二百四十卷,明 防风“茅元仪”辑,其「自序」作于(明)熹宗 天啟元年(1621年)。全书分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 五门,记武备诸事。《琉球》,列于「占度载」,「度」之「四夷」目下。篇中引明嘉靖间,左给事中“陈侃”、行人“高澄”所上「使琉球录」之言,殊可注意。




  一七、「潜确居类书」「琉球」。
按「潜确居类书」一百二十卷,明“陈仁锡(明卿)”撰;刻成于(明)毅宗 崇禎三年(1630年)六月,续订于(崇禎)四年(1631年)九月,又明年(1632年)六月始僝功。《琉球》,载「区宇」部「四夷」「东南夷」中。




  一八、「明史稿」「琉球」。
按「明史稿」三百十卷,清“王鸿绪”撰。初,(清)圣祖 康熙十八年(1679年)詔修「明史」;至 世宗 雍正元年(1723年),(王)鸿绪 以先后所辑纪传表志上之,「明史」始有全稿。初未畅行;迨(王)鸿绪 卒,其子收入「横云山人集」,题曰「明史稿」。所作《琉球》一传,显指今日之 琉球,不似过去所记之糢糊不清矣。另有「鸡笼山」一传,见下文。




  一九、「明史」「琉球」。
按「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张廷玉”等奉敕撰。(清)世宗 雍正(1723~1735年)中,(张)廷玉 受命就 王鸿绪「明史稿」选词臣再加订正,直至 高宗 乾隆四年(1739年)进呈。《琉球》一传,殆全袭「明史稿」,偶有增损一二字而已。「鸡笼山」传同,见下文。




  二0、「续文献通考」「琉球」(三屿附)。
按「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卷,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敕撰。仍从“马端临”之旧目,续辑宋、辽、金、元、明五朝事蹟。《琉球》仍列「四夷考」,并附以 三屿。




  二一、「续通志」「流求国」(毗舍邪)。
按「续通志」六百四十卷,清 高宗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敕撰。其门目体例,一仍“郑樵”之旧。是书续记宋、辽、金、元、明五朝之事,而兼补 唐代「纪传」;惟以「明史」新成,有明「纪传」未尝辑入。《流求》仍为「四夷传」之一,而将「毗舍邪」附入。




  二二、「续通典」「琉球」。
按「续通典」一百五十卷,清 高宗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敕撰。其门目体例,大体仍依“杜佑”之旧。所记续自 唐肃宗 至德之初(756年),讫于 明毅宗 崇禎末年(1644年)。唐天宝以后(756年起),取材于「通志」、「通考」而有所增益;宋嘉定以后(1224年起),取材于「续通考」而有所剪裁。《琉球》,仍载「边防」。另续有「三屿」一则,併收篇末。




  二三、「东西洋考」「鸡笼、淡水」。
按「东西洋考」十二卷,明 龙溪 “张燮(绍和)”撰。此书内容除本诸史籍外,间采「邸报」所抄传与故老所诵述,下及估客、舟人亦多借资。「凡例」有云:『集唐所载,皆贾舶所之。若 琉球、朝鲜,虽我天朝属国,然贾人所未尝往,亦不掇入』。只记「鸡笼、淡水」,不载「琉球」,其故在此。鸡笼山、淡水洋 又名 东番,故其所隶「东洋列国考」下又加註「东番考附」。考其所记,多据“陈第”「东番记」。盖“陈第”于(明)神宗 万历三十年(1602年)冬,尝从“沉有容” 平东番,作有此记;「东西洋考」撰述在后,可知其所本。因将 沉有容 辑「闽海赠言」所收 陈第 之记录附,用资比校(并见本丛刊第一一九种及第五六种)。




  二四、「明史稿」「鸡笼山」。说明见前。




  二五、「明史」「鸡笼山」。说明见前。




  二六、「续文献通考」「鸡笼山」。
说明见前。「鸡笼山」,係附于「日本」之后。




  二七、「续通典」「鸡笼山」。
说明见前。「鸡笼山」与「琉球」同载「边防」。




  关于明代以前各种载籍所称《流求、嵧求、琉求、琉球》等,是否係指今日之 台湾,抑指今日之 琉球?近数十年来争论未已。自明代以降,琉球 之称已专属今日之 琉球,而 台湾 亦渐以 鸡笼山、北港、东番 及 台湾 而定名焉。集刊有关各篇,备供有意研究前一问题者之参考。


  再,清光绪间(1875~1908年),(浙江)仁和(人),丁谦(字 益甫)”著「蓬莱轩 地理学丛书」,主谈边裔;自「汉书」-西域传的地理考证至清朝“图理琛”的「异域录」地理考证,为一一疏通而证明之。是书于民国四年(1915年),由浙江图书馆列于「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一集」刊行。因取其自隋以下历代史书有关 流求 与 鸡笼山 考证诸篇,作为「附录」。“丁谦(益甫)”对于 流求,係主「琉球 说」,与“柯劭忞”主「台湾 说」者异。附刊此等考证之文,亦属旨在提供参考,固无先入之见存在其间也。


  本书之辑编,部分资料承「曹永和」先生蒐集补充;附此誌谢。








备注:
《蓬莱轩地理学丛书》,作者「丁谦」,字 益甫,浙江 仁和(杭州市)人。全书共六十九卷,是一部对后世学术有较大影响的、系统考证我国历代边疆地理和西域地理的著作。作者「丁谦」是清末民国年间一位以考证著称的地理学家,对我国历代边疆及邻国地理有较深入的研究。






《备注繁体版》:
臺灣文獻叢刊/一九六 流求與雞籠山/弁言
文:吳幅員




   弁 言


  本書內容,係集刊各種載籍中有關「流求(琉求、嵧求、琉球)」與「雞籠山」之記載。所集各篇,略加說明如下:

  一、「隋書」「流求國」。
按「隋書」八十五卷,唐 “魏徵” 等撰。內「紀傳」五十五卷,為 “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三人修述,而(魏)徵 則總其成而已。「列傳」中有彙傳十五卷,「列女」以下有「東夷」、「南蠻」、「西域」、「北狄」四例目,「流求國」為東夷傳之一。蓋「隋書」成於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流求 之有記載,迄今已逾一千三百二十餘年矣。隋煬帝時,武賁郎將“陳稜”嘗征伐流求,因並將「陳稜 傳」收附。

  二、「北史」「流求國」。
按「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壽”撰。起 魏道武登國元年(386年)、盡 隋恭帝 義寧二年(618年),載四代二百四十四年史事。其中關於隋代「紀傳」,全用「隋書」,少有變更。「流求國」一傳,列於「僭偽附庸」目下。又考正史次序,原以「南、北史」列「隋書」之下;移於「隋書」之前者,據“趙翼”議也。今以撰作時代先後,仍次「隋書」之後。

  三、「通典」「琉球」。
按「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是書上自 黃帝,下至有唐玄宗 天寶之末(756年);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八門,每事以類相從,舉其終始。「琉球」,載在「邊防」。(杜)佑,萬年人,字 君卿;以 父蔭,補 參軍。(唐)德(宗)、憲(宗)兩朝(780~820年),拜 司空,進 司徒,封 岐國公。

  四、「通志」「流求」。
按「通志」二百卷,宋“鄭樵”撰。(鄭)樵,字 漁仲,莆田人;官至 樞密院編修。好為考證倫類之學;仿通史之例,著述此書。分紀傳、年譜及二十略;內紀傳訖 隋為止,餘均引而至 唐。「流求」,亦為彙傳「東夷」之一。

  五、「太平寰宇記」「流求國」。
按「太平寰宇記」,宋“樂史”撰。原本二百卷,後缺一百十三卷至一百十九卷,存一百九十三卷。宋太宗時,始平 閩越、并 北漠,史因 合輿圖 所稱,考尋始末,自 河南 周於 海外,並記人物、藝文。是書成於(宋)太平興國(976~984)中,故名。「流求國」,列於「四夷」之「東夷」中。

  六、「太平御覽」「流求」。
按「太平御覽」一千卷,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李昉”等奉敕撰,至八年(983年)書成。初稱「太平編類」,後賜是名。書分五十五門,採自類書。「流求」,列「四夷部」「東夷」。

  七、「諸蕃志」「流求國」。
按「諸蕃志」二卷,宋“趙汝适”撰。宋南渡後,諸蕃市舶僅通。此書多得自市舶之口傳,所言皆海國事;卷上志國、卷下志物,成於 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流求國」所志,漸見新資料。又有「毗舍耶」、「三嶼」二篇,並予附入(並見本叢刊第一一九種)。

  八、「文獻通考」「琉球」。
按「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馬端臨”撰。(馬)端臨,字 貴與,樂平人;博極群書,以 蔭補 承事郎。宋亡,隱居,教授鄉里。所著「文獻通考」,分二十四類,類各為考。記述事蹟,上承「通典」,下訖 宋寧宗 嘉定之末(1224年)。元英宗 至治二年(1322年),旨飭(馬)端臨 齎書赴 饒州路 騰寫校勘刊印。其「四裔考」有「琉球」一目,與 毗舍耶 合為一篇。

  九、「宋史」「流求國」。
按「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托克托”等修,成於 順帝 至正五年(一三四五)。「流求國」,為其「外國傳」之一。此傳本於「諸蕃志」,並與 毗舍耶 併為一傳。

  一0、「島夷誌略」「琉球」。
按「島夷誌略」一卷,元“汪大淵”撰。(汪)大淵,字 煥章,南昌人。(元)順帝 至正(1341~1368)中,嘗附賈舶浮海,越數十國;紀所聞見,成此書。書首有河東“張翥”、三山“吳鑒”等序,分別作於(元)至正九、十年(1349~1350年),書當殺青於前此不久。觀「琉球」所記,可知(汪)大淵 嘗親履其地。此書亦記 毗舍耶 並另有「三島」一篇,因並附焉(並見本叢刊第一一九種)。

  一一、「元史」「嵧(琉)求」。
按「元史」二百十卷,明“宋濂、王褘”等奉敕撰,(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書成。「嵧(琉)求」,在列傳「外國」目下;並有「三嶼」一傳,因亦采附。

  一二、「新元史」「琉求」。
按「新元史」二百五十七卷,近人 山東膠州“柯劭忞”輯撰。柯劭忞因鑒於「元史」蕪雜,乃集研究「元史」各家之大成,博采約取,以成一家之作。「外國傳」「琉求」,自亦兼收諸說而成。傳末以「史臣」之筆而斷為『琉求,今之 臺灣』云云,在史書上尚屬創見。又,「外國傳」末彙綴「島夷諸國」,中有 澎湖、三嶼 等島,一併擷附。「新元史」雖撰於晚近,因係「元史」之一種,特次於「元史」之後。

  一三、「星槎勝覽」「琉球國」。
按「星槎勝覽」原分二卷,明“費信(字 公曉)”撰;後經改訂,分成四卷。其「自序」,均作於(明)英宗 正統元年(1436年);原著本序略云:『愚生“費信”,吳郡崑山 民也。……年至二十二,(明)永樂至宣德間選往西洋,四次隨征正使太監“鄭和”等至諸海外,歷覽諸番人物、風土所產,集成二帙,曰「星槎勝覽」。前集者,親監目識之所至也;後集者,採輯傳譯之所實也』。考“鄭和”七下西洋,起自(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年)、訖於 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而“費信”隨往四次,據「前集」目錄前文,一在(明)永樂七年至九年(1409~1411年)、一在十年至十二年(1412~1414年)、一在十三年至十四年(1415~1416年)、一在宣德六年至八年(1431~1433年)。惟「琉球國」載在「後集」,當採自「傳譯」,非所「目識」。「琉球國」下亦接有「三島」一篇,且明白指出「其處與 琉球 大崎山 之東 鼎峙」;因並照錄。

  一四、「大明一統志」「琉球國」。
按「大明一統志」九十卷,明李賢等奉敕撰修,於英宗天順五年(一四六一)四月進呈。凡京畿府州及十三布政司為府一百六十、為州二百三十四、為縣一千一百一十六,並邊陲之地都司衛所及宣慰、招討、宣撫、安撫等司與夫四夷受官封、執臣禮者,皆以次具載。最後兩卷總稱「外夷」,「琉球國」為其中之一。

  一五、「西洋朝貢典錄」「琉球國」。
按「西洋朝貢典錄」三卷,明“黃省曾”撰,(黃)省曾,字 勉之,籍 吳縣;舉人。是書紀當時 西洋諸國 朝貢之事,自 占城 以迄 天方,為國二十有三,亦止就內侍“鄭和”所歷之國編次而成。國各一篇,篇各有論。觀其「自序」撰於(明)武宗 正德 庚辰(十五年、1520年),已較「星槎勝覽」晚出七十餘年。而黃(省曾)在「自序」中有云:『余乃摭拾譯人之言』,並『約之典要、文之法言、徵之父老、稽之寶訓……』。凡此云云,均值得加意;蓋其間移接痕跡,隱約可見。「琉球國」見卷上,次於「第九」。

  一六、「武備志」「琉球」。
按「武備志」二百四十卷,明“防風茅元儀”輯,其「自序」作於(明)熹宗 天啟元年(1621年)。全書分兵訣評、戰略考、陣練制、軍資乘、占度載 五門,記武備諸事。「琉球」,列於「占度載」,「度」之「四夷」目下。篇中引明嘉靖間,左給事中“陳侃”、行人“高澄”所上「使琉球錄」之言,殊可注意。

  一七、「潛確居類書」「琉球」。
按「潛確居類書」一百二十卷,明“陳仁錫(明卿)”撰;刻成於(明)毅宗 崇禎三年(1630年)六月,續訂於四年(1631年)九月,又明年(1632年)六月始僝功。「琉球」,載「區宇」部「四夷」「東南夷」中。

  一八、「明史稿」「琉球」。
按「明史稿」三百十卷,清“王鴻緒”撰。初,(清)聖祖 康熙十八年(1679年)詔修「明史」;至 世宗 雍正元年(1723年),(王)鴻緒 以先後所輯紀傳表志上之,「明史」始有全稿。初未暢行;迨(王)鴻緒 卒,其子收入「橫雲山人集」,題曰「明史稿」。所作「琉球」一傳,顯指今日之 琉球,不似過去所記之糢糊不清矣。另有「雞籠山」一傳,見下文。

  一九、「明史」「琉球」。
按「明史」三百三十二卷,清“張廷玉”等奉敕撰。(清)世宗 雍正(1723~1735年)中,(張)廷玉 受命就 王鴻緒「明史稿」選詞臣再加訂正,直至 高宗 乾隆四年(1739年)進呈。「琉球」一傳,殆全襲「明史稿」,偶有增損一二字而已。「雞籠山」傳同,見下文。

  二0、「續文獻通考」「琉球」(三嶼附)。
按「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卷,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敕撰。仍從“馬端臨”之舊目,續輯宋、遼、金、元、明五朝事蹟。「琉球」仍列「四夷考」,並附以 三嶼。

  二一、「續通志」「流求國」(毗舍邪)。
按「續通志」六百四十卷,清 高宗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敕撰。其門目體例,一仍“鄭樵”之舊。是書續記宋、遼、金、元、明五朝之事,而兼補 唐代「紀傳」;惟以「明史」新成,有明「紀傳」未嘗輯入。「流求」仍為「四夷傳」之一,而將「毗舍邪」附入。

  二二、「續通典」「琉球」。
按「續通典」一百五十卷,清 高宗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敕撰。其門目體例,大體仍依“杜佑”之舊。所記續自 唐肅宗 至德之初(756年),訖於 明毅宗 崇禎末年(1644年)。唐天寶以後(756年起),取材於「通志」、「通考」而有所增益;宋嘉定以後(1224年起),取材於「續通考」而有所剪裁。「琉球」,仍載「邊防」。另續有「三嶼」一則,併收篇末。

  二三、「東西洋考」「雞籠、淡水」。
按「東西洋考」十二卷,明 龍溪 “張燮(紹和)”撰。此書內容除本諸史籍外,間采「邸報」所抄傳與故老所誦述,下及估客、舟人亦多借資。「凡例」有云:『集唐所載,皆賈舶所之。若 琉球、朝鮮,雖我天朝屬國,然賈人所未嘗往,亦不掇入』。只記「雞籠、淡水」,不載「琉球」,其故在此。雞籠山、淡水洋 又名 東番,故其所隸「東洋列國考」下又加註「東番考附」。考其所記,多據“陳第”「東番記」。蓋“陳第”於神宗 萬曆三十年(1602年)冬,嘗從“沈有容” 平東番,作有此記;「東西洋考」撰述在後,可知其所本。因將 沈有容 輯「閩海贈言」所收 陳第 之記錄附,用資比校(並見本叢刊第一一九種及第五六種)。

  二四、「明史稿」「雞籠山」。說明見前。

  二五、「明史」「雞籠山」。說明見前。

  二六、「續文獻通考」「雞籠山」。
說明見前。「雞籠山」,係附於「日本」之後。

  二七、「續通典」「雞籠山」。
說明見前。「雞籠山」與「琉球」同載「邊防」。

  關於明代以前各種載籍所稱 流求、嵧(琉)求、琉求、求以及 琉球 等,是否係指今日之 臺灣,抑指今日之 琉球?近數十年來爭論未已。自明代以降,琉球 之稱已專屬今日之 琉球,而 臺灣亦漸以 雞籠山、北港、東番 及 臺灣 而定名焉。集刊有關各篇,備供有意研究前一問題者之參考。

  再,清光緒間(1875~1908年),“浙江仁和人, 丁謙(字 益甫)”著「蓬萊軒 地理學叢書」,主談邊裔;自「漢書」-西域傳的地理考證至清朝“圖理琛”的「異域錄」地理考證,為一一疏通而證明之。是書於民國四年(1915年),由浙江圖書館列於「浙江圖書館叢書第一集」刊行。因取其自隋以下歷代史書有關 流求 與 雞籠山 考證諸篇,作為「附錄」。“丁謙(益甫)”對於 流求,係主「琉球 說」,與“柯劭忞”主「臺灣 說」者異。附刊此等考證之文,亦屬旨在提供參考,固無先入之見存在其間也。

  本書之輯編,部分資料承「曹永和」先生蒐集補充;附此誌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5-17 09:58 , Processed in 0.517338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