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3350|回复: 0

[轉載] 台湾岛原住民天文历法、气象知识

[复制链接]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6-10-8 17: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题:(台湾岛)原住民族早期之天文历法、气象知识
文:刘昭民 、刘有台
原载于《中华科技史(台湾)学会学刊》第 18 期,2013年12月




台湾原住民并没有文字的记载可让吾人研究古代他们的天文历法和气象知识。但是吾人可以从数十年来考古人类学者的调查报告中,看出古时候他们也有简单的天文物候知识,也有简单的年、月、日、时观念,作为播种、收获、狩猎、举行播种祭和丰年祭等活动之依据。最进步的要属布农族所创造的「绘历」和「日历板」,前者上面刻有日、月、草、木以及动物等图像,后者上面刻有山、川、日、月、植物图像,还有会意符号,举凡酿酒、种粟、收获、制作粟饼、出猎、杀猪、开垦田地、禁止砍柴、举行丰年祭礼、喝酒等活动,都有硬性规定的日期,可以说是一种雏形的历法。其他原住民都没有发展到「绘历」和「日历板」的程度。在气象上,臺湾原住民依据「颱风草」叶上的縐纹数来预报一年内入侵台湾岛的颱风之次数,颇受汉民族之重视。

图:历板。《布农族》的祭事历板,可繫绳掛在墙壁上。(图片提供/台大人类学系,标本编号2654)。





原住民族的天文历法知识
早在日本殖民时期人类学家即对台湾原住民进行人类学调查,并有一些研究报告发表【注1、2】。
二战结束台湾光復以后,也有一部分人类学家进行考察和调查, 也有一些研究报告发表,本文乃根据这些研究报告,作综合性探讨。




根据考古人类学者「董作宾、陈奇禄」等人之考察【注3、4】,台湾原住民传统之天文历法和时间观念非常原始,完全以自然界现象的变迁,如日出和月落等,来决定时间,利用物候知识,例如植物的生长和成熟来区别季节。高山族知道利用太阳和月亮的出没,以分昼夜;利用日月位置的移动,来区别天明、日出、朝夕、午前、正午、黄昏、夜半等。原住民则称「鸡」为Sunupunrefu,意指鸡为自然界的计时者,所以凌晨破晓时分可依鸡鸣为準。一般鸡鸣可分为「头遍」、「二遍」……,利用鸡鸣以定时辰。


《泰雅族》,遇到阴天,无法利用太阳光辨别时间,就依照Chyakkofu鸟的鸣叫声来定时间,也是以「头次」、「二次」、「三次」……,而至日暮等区别之。


《邹族》,则以Beho小鸟的鸣声决定阴天的时间,因为这种小鸟每天上午9时、中午、下午3时及日落时都会鸣叫一次。


台湾的原住民的计日以夜为标準,故称一日为一夜,也计算月,但是最后的两个月就不是很準确了。


《赛夏族》,称一年为Chiranunma,虽然他们知道一年一年的累积,但是年数多了,就数不清了。


《布农族》,则以Busorubintokan星的位置,决定年份,即在12月内新月出来时,就举行他们的播种祭,该星亦刚好在 「Ranrum 社」和 「Katogum 社」前方的山上出现,以此时定为一年的段落。


《布农族》的 「Tan 社」则分一年为13个月,这13个月即「始垦月、始播粟月、播粟月、始除草月、除草月、打耳月、送虫月、始割粟月、命名月、新开垦月、祭月、越年月」等。


《邹族》,则以粟的收获来决定年份,称年为Tosaha,亦有以粟的收穫,举行「米土古苏」祭,并定为一年之始,但他们很少累计年数,故老年人对其年龄的累计很模糊。


《阿美族》,多以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以及月亮之盈亏,决定月次。一年虽分为12个月,但是没有明确的规定,仅依照太阳位置的转移,决定「一天」的时间,入夜则观察星星的位置、鸡的鸣声,以决定晚上的时间。




《泰雅族》,将时间分为年、月、日、时等四项。年是以播种和收获一次为一年。收获完毕,到下次不见月光之日为一年之开始,称之Smato,即元旦之意。这一天相当于农历的11月1日,但每年有若干日是不确定的。
人的年龄,是以耕种田地的位置和块数来推算,大致不会错。
农作物的播种,以植物的开花来决定,
早穀,是在白山樱花开花时播种,约在阳历6月。
晚穀,在梅子成熟可食时播种,约在阳历5月间。
穀类的成熟约在5、6月间。从阳历3月至10月,是他们的农忙时期,最早的播种在2月开始,最晚的收获亦在11月间结束。
一次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全部结束以后算是一年,泰雅族称年为Quotux kawos。计算元旦有专人负责,此专人叫做「Maraxan gaga」,意思是「监督者,他要在每年的年终留心研究,找出次年的元旦,方法是在黍和晚穀都将收割完毕时,就留心著找到一个没有月亮的黑夜,每睡一夜就用麻绳打一个结,算是一日,打满30个结就算这是新年的第一个元旦了。在新年的前10天,监督者要邀请部落「头目」研究宣布元旦的日子,俾举行「丰年祭」。一般原住民的年龄都採用「耕地计年法」,就是每一块田地耕种5年,就是5岁,若是10块田耕种5年,那就是50岁,他们都将人的出生和死亡当作大事记载,亲友之婚丧也是如此。
月以太阴月为準,以 30 天为一个月,并有晦、朔、弦、望等之别,但一年则不计月之多少。
一个月中分月亮形相为初生之月:
上弦月,则称之为Masalaka,意思为青春之月。
望月,称为Matavan,即像「簸箕」之意,或者叫做Tumai,即圆月之意。
下弦月,叫做Maihowi,含有亏缺之意;残月称为Chubaik,有将灭之意。
称月亮为Beiantsing,落月叫做Veinbathai。但对一年有几次月圆,一个月有几天,则不清楚。从年月推算方法来看,古代可能也有类似太阳历的历法,但是可能因无文字记载,以致被遗忘了。他们也无充分利用结绳记事的方法。
如果能充分利用结绳记事的方法,一一记下前一元旦到后一元旦共有几个 30 天,就会知道一年有几个月了。
他们称白昼为Kaliyan,黑夜为Lahagan,一日为Liofu,宿一夜为Benge,一昼一夜为一日,已有昨天、今天、明天、后天、前天之别,20 日以内之约会,则以结绳记之,并日剪一结,故能践约。


《泰雅族》,将白昼分成「天明、日出晒热了、中午、太阳西下、日落一半、日入、薄暮」等。将黑夜分成「昏黑、夜半、下半夜、鸡鸣」时。
而鸡鸣又分为4个阶段。他们也注意到夏天昼长夜短,冬天昼短夜长,也知道夏冬两季日出和日落的地方不同。在距今三千年的殷商时代,中原内地就已经以一昼一夜为一日,而「时」的划分是在昼不在夜,周朝以后才将昼夜分為12等分。所以原住民原始一日的算法和殷商时代相当。


《泰雅族》,对方向也有创造是以太阳为标準,
东方,称Babuan Wage,意思是日出之方位。
西方,称Atuhan,意思是神住的地方,也是日落之方向。
北方,称Atsil Yotuf,意思是上面,也是太阳的左方。
南方,称Alilauhogan,意思是下面,并有太阳右方的意思。


《泰雅族》,也能认识一些星座,但是似乎都是恆星,称星为Veinga。
毕星,即冬天半夜到天明出现之星,称为Mout。
夏季日落后,西方所见之明星,叫做Gakavigan。
冬天日出前,东方所见之明星叫做Kasasan。
参星叫做Kalasayion。


或许台湾岛各地常深受海岛型季风气候所影响,春秋两种季节短暂不甚明显,导致台湾岛原住民对季节之观念十分淡薄。
《泰雅族》,将一年分成夏冬两季,草木长出新叶就叫做夏季,树木落叶时就叫做冬季,


《邹族》,将一年分成雨季和旱季。





《布农族》特有的三种绘历
据悉布农族在历法上有一项很杰出的创造,那就是 1937 年,日本殖民台湾时期考古人类学家「马渊东一、田中国一」等人在「台中州能高郡(今 南投县日月潭南方一带)瓜尼多安社」头目「塔鲁姆‧马古德凡」家中发现这位《布农族》头目创造一枚木刻长形「日历板」,长3尺,宽4寸。
经过分析研究后,认为它类似象形文字,也就是布农族的每年祭事历,上面以各种象形符号记载每年之行事,共有8种祭期,
A 组,是开垦祭(6天),第二天的活动是酿酒,第四天的活动是种田祈求丰收。
B 组,是种粟祭(15天),第五天的活动是制作粟饼,第六天的活动是把青芋放进篮子滚动;第七天的活动是把篮中之粟穗揉掉,并出猎;第八天的活动是开始种粟;第10天的活动是用锄头耙地种粟;第11天的活动是打猎回来喝酒;第14天的活动是种粟完毕,禁止砍柴。
C 组,是粟收获祭(2天),第一天的活动是数篮中之粟。
D 组,是除草祭(8天)。
E 组,是打耳祭(12天),第一天的活动是开始出猎;第二天的活动是禁止砍柴,第六天的活动是打猎回来,第七天的活动是用枪射鹿耳。
F 组,是丰收祭(16天),第二天的活动是杀猪,第五天的活动是杀猪,禁止砍柴;第八天的活动是出猎和玩球,第10天的活动是禁止砍柴,第11天的活动是打猎回家。
G 组,是首饰祭(9天)。
H 组,是拔稗祭仪(5天),第一天的活动是出猎,男人爬到榛树上大叫:「肉啊!来吧!」




《布农族》头目还有「绘历」和长方型「日历板」。
「绘历」,长1尺5寸,宽8寸,顶部略小,并有两孔,可繫绳掛在墙壁上,用厚约半寸之木板作成,上面并有刻画,横有7格,纵有14格,共有98格,每格均有日、月、草、木、人形等图像。这些图像是对一年中应行之祭典、农耕、狩猎等重要节日之表示。


「日历板」,係由一长方形木板制成,长4尺、宽4寸,两侧刻有密布之深浅缺刻,平面刻有山、川、日、月、植物等图像。这些比较精密计算日期和季节之工具,每年由上而下,周而復始循环使用,使行事有条不紊。


以上所述三种「历板」现在存放在「台湾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博物馆民族学展示厅」。反映《布农族》之天文历法知识水平高于其他台湾的各族部落,因為前述「历板」只有《布农族》之「头目」知道它的计算方法,而且其他部落均并未普及发展到人人皆知如何使用「历板」之程度。


十多年前,台湾岛「台东县原住民社区发展协会」曾使用铅块陶板拼出长 26 公尺、宽 76 公分的《布农族》画历,呈现出「酿酒、狩猎、开垦耕作、猪隻、林木、田」等含意,还有开垦祭、除草祭、打耳祭、婴儿祭、猎首祭等祭典时间,虽无法以现在之年、月、日等时间配合,但能清楚地看出各种祭典之先后顺序【注5】。





台湾岛高山族传统的气象知识
台湾原住民由于没有文字保存,但是有代代相传的预报天气口述经验之谈。


1747 年(清乾隆12年),「范咸」在《续修台湾府志》卷一〈封疆志‧山川篇〉中有以下记载:
「水涟潭(日月潭)在半线,方广二丈余,形若井,崇山环列。天将风雨,则水涨发声如潮,番民以占阴晴(引自旧志)。」


这种(气象)预报法虽然不一定可靠,但可看出,台湾原住民即希望能够预报风雨。他们还利用颱风草来预报颱风来袭之次数,有关颱风草之文献有3则【注6】,


1694年(清康熙33年),《台湾府志》:
「土番识风草,此节生无结,则週年俱无颱,一节即颱一次,二节二次,多节则多次,今人多识草。」


1705年(清康熙44年),《香祖笔记》。


1751年(清乾隆16年),《台海见闻录》卷二〈台草篇〉亦载:
「风草,土番 识之。云 春生无节,则终年无颱风,生一节即颱风一次,多一节则多一次,甚为奇验。土人呼为 芦竹草,干似芦,高丈许,叶长尺余,有穗可为帚。
叶上有横纹,如指甲痕者。土人又云,叶上无纹即无颱,有一纹则颱一次,以此验颱也。」


「范咸」在《续修台湾府志》卷一〈封疆志‧山川篇〉也记载台湾生番(原住民)预报颱风的方法,文曰:
「老番能占岁,草初发,视今岁何者为先,则定一岁旱潦丰歉。
师旷云:岁欲甘,则 甘草 先生,岁欲旱,则 苦草 先生。番犹古先民之遗也。春以草验风信:初生无节,则週岁无颱;每一节,岁颱一次,验之不爽,名曰 「风草」。」


「按风草」(或称 「风筛草」),为台湾山野常见的一种野草,高60公分,无刺且嫩绿,牛羊嗜食。其叶狭长,长约30公分,宽约4公分,有平行的叶脉,叶之侧面呈稍弯曲,像龙舟,故又称 「龙船草」。叶上有横纹,纹貌(包括位置、条数)年年不同,每一叶长视为一年,近茎为农历年初,叶尖为农历年底,横纹位置为占候发生季节。
縐纹在中央,则灾害发生在6、7月。
縐纹条数是灾害(包括颱风)发生次数。
縐纹愈明显,则灾害愈严重,故亦称「灾难纹」。








图:颱风草
颱风草叶片上的摺痕又称灾难纹,台湾岛高山族先民以此预测风灾。(摄影/庄溪)



结语
由本文之叙述,可知台湾原住民自古以来也有不少天文历法与气象知识,其程度有的相当于中原内地古代商周时代至先秦时代之科技水平,可惜他们没有发明文字将古代文化保存下来,增加后人研究之困难。













注释
【1】 松本武男(日籍),1930,〈蕃人に由つて创作された祭事历〉,收于《星》(1930),6:10-15,天文同好会。


【2】 田中国一(日籍),1944,〈台湾蕃人历一种纪〉,收于《台湾原住种族の原始艺术》,页208-209。


【3】 董作宾,1951,《傅所长斯年纪念特刊》,台北:台当局中研院。


【4】 陈奇禄,1992,《台湾土著文化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


【5】 汪智博,〈千块陶板拼出布农画历〉,1999年6月17日《中国时报》〈高屏焦点财经版〉。


【6】 刘昭民,1992,〈台湾原住民的天文气象知识〉,收于《台湾先民看台湾》,台北:台原出版社,页20-2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5-13 14:27 , Processed in 0.440187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