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4139|回复: 2

[轉載] 台湾特有文字码图腾

[复制链接]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6-10-3 15: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题:台湾特有文字码
文:裤袋…



《雅堂文集》在「台湾游记书后」云:
『诸山名胜,皆 蝌蚪碑文,莫可辨识』。蝌蚪 为 大篆 以前之书,岂 三代之时,华人 已至 台?」

古代台湾的原住民是否有文字?根据目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及语言学家们的看法,几乎都抱持否定的论调。在七十年代的一位著名的台湾文化研究学者「卫聚贤」教授,曾对台湾的古代文化多方蒐集研究,著作《台湾山胞与越闽关係》、《蝙蝠洞考古与台湾山胞》等书;其书中就有搜集到台湾原住民的近于符号记事、象形文字、蝌蚪文字,叙述如下:
台湾的近于符号记事及象形文字



一、台湾岛高山族的《布农族》符号记事《台湾风土志》搜集有近似记事绘画的二种标本:

《布农族》,据悉早期是没有文字的族群,但依文献记载,日本殖民时期,「横尾广辅」当时任职于警务局,并于1934年,发表于日本殖民当局《理蕃之友》第三期一月号文章:台湾岛台中新高郡(今南投县信义乡)布农族-卡尼多岸社(Qanitoan)发现一块「画历板(木雕饰)」,长121公分,宽10.81公分,厚0.9公分是由台湾 华山松(树木) 所制成;后来日本人又陆续在不同地方发现另外两块类似历版(木板雕饰),图型大致相仿,「横尾广辅」曾三次以「横尾」生文之名在理蕃之友杂誌撰文讨论他所见到的三面《布农族》画历(木板雕饰)。(达西乌拉弯‧毕玛,1995,P183)
 



 
1994年3月6日,台湾岛中部的南投县立文化中心举办,1994年文艺季 - 山地知性之旅认识布农族,进入「信义乡」的人和、地利之村,在「地利村」发现了木刻画历(雕饰),则为第四块木刻画历(木板雕饰),这块木刻画历尺寸约,长36公分宽27.5公分好像一砧板尾端挖一圆洞便于掛墙上,以为行事之参考持有人是「金全春兰」,据说是由他的祖先Qaisol magdavan制作。
  
也有一说是,「卡尼多岸 社/或称 加奈多文 社/Kanetovan」的部落头目「塔洛姆玛格拉邦/或称  特劳姆-马克劳邦/Tarom Magulapan」,按照其父老的记忆创作出来的木板,以各种图形来(预测)表示一年会发生的事情,有些人以原始象形文字称呼这些记事符号。据目前所知,台湾岛高山族古代《布农族》人重视「粟祭、严守各种禁忌」,从「结绳记事」发展出行事历与原始字画,据老一辈人说在「峦社群、卡社群、卓社群」各氏族的祭司都拥有自己的画历板(木板雕饰)以指导族人农耕,即举行祭仪,但目前仍未发现其木刻画历板(木板雕饰)。(铃木 质,1998,P161)
参考资料:台湾当局文建会,撰稿者:廖敏秀。


(1) 《布农族》的”Kanetovan”的部落头目”Tarom Magulapan”,其曾根据其老父的记忆,刻画一种历板。板为块(檜)木,长三尺、宽四寸、列有记事绘画,并在刻纹中填以锅墨。其刻画纹如下:




上、下图:台湾高山族的《布农族》的符号记事:
刻画中每一符号代表一天记事



《▲》:实心三角形(刻痕),表示「一天」。


《 》 :倒D,表示「用平底锅煮小米酿酒」。


》:四角形,表示「禁忌採薪(木材)日子」。

《》:圆圈内三个黑点,表示「卡邦(用竹编织背篓)内装有芋头」。


《》:圆圈内四个黑点,表示「背篓中置有粟」。




《︵》:抛物线如猎刀弯曲样,表示「出猎」。而横跨多少黑色三角形,则代表着「打猎期间的天数」。


《》:,三角形类似于锄头,表示用锹开垦或耕作、

》:表示开垦粟田、

《丁》:表示数背篓中之粟、

《》:两个园形,代表球与陀螺,球戏、



《》:水漥上长草,表示于水塘种植芒草(萱草)、


《》:表示鹿耳被击之意;

《》:表示猪;

《》:表示旱田。




这种「符号记事」比远古的「结绳记事」似乎是要高明多了。



下图:台湾岛高山族刺青手纹图腾样式。





二、台湾岛高山族的《排湾族》象形文字另外一个标本,则是排湾族「齐库湾部落/Tsyakvukvan」的大酋长屋内的一块高五尺、幅四尺五寸的木板上,有五十余个刻画,大都是人与动物,多数是相同形状绘画的重复。细加归类,实际上只有下列十四种不同的图形:



上图:台湾岛高山族的《排湾族》象形文字 :
(1)盛装持刺枪,头戴羽饰,著上衣。
(2)小孩骑鹿。
(3)盛装,右手执刀。
(4)戴羽直立。
(5)猎获敌首。
(6)装饰鸟羽,横枪于肩。
(7) 戴羽饰盛装。
(8) 两手持敌首。
(9) 左手持木棒。
(10)牡鹿。
(11)小鹿。
(12)羌仔之牡。
(13)儿童戴羽饰。
(14)蛇。

这些图画,该部落人都视为圣物,似为赞美祖先历史的刻画,但已不能道其由来。从这种板画可以看出,它们虽已进入了写实画的阶段,唯其线条仍甚简单,所用的曲线部分仍旧很少。象徵意义仍甚浓厚,对同一事物通常使用同样的线条与图形。


三、排湾族纹身近于「象形文字」、「符号文字」
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台湾土著诸族纹身习俗之研究〉,列有「排湾族文(纹)身之要素」的「插图」,下列这些像形、符号、因係在人的身体上纹身之用,是以个别的象形及符号图腾,不是连串起来用的文字,故无法知道其意义,但是每个图腾有象形文字的含义,兹列于下:

下图:台湾岛高山族的《排湾族》刺青纹身纹样的图腾




下图:印度文字I与”復活节岛”伦哥伦哥文字E相比较




另在 南美洲 智利 东方 南太平洋 中,玻里尼西亚 最东端的 復活节岛,是属于「南岛语系」最东的疆界,与 印度有半个地球的距离,其岛上曾经发现有残存的象形文字「伦哥.伦哥(Lungo Lungo)」(以”E”代表),和 印度古文字(以” I ”代表)对照。
由比较可以得知,「伦哥伦哥文字」是接近于「原意象形图形」,而 「印度文字」比较进化成为「象形文字」。虽然二者至今仍有些未能辨识,但是有许多相似之处。倘若两者为相同文字系统,则”復活节岛”的「伦哥伦哥文字」要早于「印度文字」。但是印度是世界四大古文化之一,古文字至少有四千年以上,而”復活节岛”的「伦哥伦哥文字」是在几百年前才消失的文字。
这二种(印度、伦哥伦哥)文字和台湾岛高山族的《排湾族》纹身花纹的图腾,则有些相似。
根据中国的文字学,前两者用字有许多相同者,就以上图来看有四十八个文字,初步可以认定两者为相同文字系统,所以也有学者认为两地间曾靠海上航线进行文化交流。古代能来往于世界各大洋的民族,唯有”玻里尼西亚人”。而玻里尼西亚人经由科学检验调查”人类遗传基因DNA”比对的结果是来自”台湾岛”;因此现阶段「印度古文字、玻里尼西亚的伦哥伦哥文字」和「台湾高山族的刺青纹样图腾相近。初步的探讨,可说「印度古文字、玻里尼西亚的伦哥伦哥文字」与「台湾高山族的刺青纹样图腾同属单一的文字系统。

下图:台湾岛高山族(原住民)的「蝌蚪文 」。




《隋书-琉求传》云:「妇人以墨鲸手,为 虫蛇之文。」

中国针对于的蝌蚪文 《尚书 序》:「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周之书 及 论语孝经,皆 蝌蚪文字。」

《后汉书-卢植传》云:「古文 蝌蚪。」
”顏师 ”古注:「古文、谓孔子,壁中书 也。形似 蝌蚪,因以为名。」。

《晋书 -卫恆传》云:「汉帝 时、鲁恭王 坏 孔子 宅,得 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不知復有 古文,谓之 蝌蚪文。」
释文:「蝌蚪、虫名,虾螟子,书形似之。」

「虫书」、「虫蛇文」、「蝌蚪文」,都是同一种 夏、商、周 三代以前的文字,统称「蝌蚪文」。但是在「纹身」样式图上,则看不出有「蝌蚪文字」形状,勉强的说:「蝌蚪文」为「蛇文」。

《诸罗县志》:平埔族「无 姓,而有 字……文其身,遍刺 蝌蚪文虫鱼之状。」

《小琉球漫志》係「朱仕玠」著,说当时 凤山县 内山 的《排湾族》「副土官 及 公戒 祇刺墨 ,或 蝌蚪字 鱼虫 之状。」

《雅堂文集》在「台湾游记书后」有左列一段文字:「『诸山名胜,皆 蝌蚪碑文,莫可 辨识』。蝌蚪 为 大篆 以前之书,岂 三代 之时,华人 已至 台湾」
可知台湾先民有「蝌蚪文」。


(1)、台湾岛台东的 「蝌蚪文」
台北永和”林登泰”先生家收藏了许多来自于台东高山族的木雕,由于其在日本殖民时期居住过台东,二战结束后移居台北,建了几间茅屋和一间小花园,屋内和亭子上悬掛和堆积了很多木雕,其中有四块木雕,共十五个字,上面雕的是凸起的「蛇文」。据悉这是《排湾族》崇拜蛇,乃用「蛇」形凑成文字,因「蛇」与「蝌蚪」(青蛙幼虫)相似,故称为「蝌蚪文字」。”林登泰”曾同意由”卫聚贤”教授,现场拍了几张照片,兹列于下:

下图:台东《排湾族》凸板刻木 雕蛇纹 木雕蛇纹 。




(2)、台湾岛南投日月潭的「蝌蚪文」
1959年9月1日,前住于台北永和的”霍培华”先生与朋友数人,共游台湾美景名胜日月潭,曾经发现数块碎石片弃置于茅草屋边,经当地嚮导询问及议价后,将两片较大的石灰石版购买携回,陈置于居处。1966年间,日月潭的「台湾土特产店」贩售山地文物时,曾有山地原住民送来几块刻有弯弯曲曲字的石版寄卖,因係冷货,许久无人问津,后来原住民拿回去就失去踪跡。




上图:台湾岛南投日月潭的「蝌蚪文」 ,”霍培华”所藏的这两块石刻文字,是凹板刻成字的,由于尚未发现过类似的,至今无法鑑出其真伪,经过多方研究判读,也无从解读当然不知其意。后来由”卫聚贤”先生发表在《台湾山胞(原住民)与越闽关係》一书中,其中一片雕刻「蝌蚪文」如上图,与中国衡山-禹王石碑「岣嶁文」(下图)相近。中国-衡山-「禹王石碑」已有四千二百多年历史,碑文是出现在衡山的特有文字,其最高峰称为「岣嶁山」,因此被称为「岣嶁文」。

下图:中国衡山-禹王石碑「岣嶁文」 。





(3)、基隆社寮岛「太古文」,
基隆社寮岛(和平岛)于日本殖民时期出土的「太古文石碑」,今被藏于「日本京都帝室博物馆」。其碑文属「蝙蝠文体」,年代早于中国内地 衡山-禹王石碑「岣嶁文体」,应可以推测在五千年以前,显示台湾历史文化应有六千至一万二千年以上。根据人类文字的演变顺序,是由几何文开始,包括(依序)龟图、蛇纹、马书、蝙蝠文、蝌蚪文(金文前身),河图、洛书、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到草书。基隆和平岛出土的太古文石碑,属蝙蝠文字,是蝌蚪文的前身,蝌蚪文又是金文前身,比中国-衡山-禹王石碑的「岣嶁文」字还早得多。

下图:日本殖民台湾岛时期,基隆-和平(社寮)岛,出土的「太古文石碑」,现被藏匿于日本京都帝室博物馆。




下图:东北角草岭古道-「虎字碑」旁的石版文解读有限




下图:台湾岛贡寮乡”荖兰前山”发现的浮雕石碑字跡已看不清楚。




此外,东北角草岭古道有「虎字碑」,碑旁另有石版文、几何文字图案,这些文字解读有限。又在贡寮乡荖兰前山的山谷也发现的浮雕石碑,年代久远,字跡已看不清楚,都是先民留下的遗跡。结论由本文的资料初步可以看出台湾的原住民原来是有文字的,但是未有专家学者如魏聚贤教授专注於蒐集及研究,自从他蒙主召见后,这一个主题研究就打住了。希望由本文的拋砖引玉,再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有志者将之继承起来。连雅堂先贤的《雅堂文集》在「臺湾游记书后」记载:「『诸山名胜,皆蝌蚪碑文,莫可辨识』。蝌蚪為大篆以前之书,岂三代之时华人已至臺?」由这段话可知台湾在清代仍有许多古碑及古文物存在,但是自从日人统制台湾后就消失了。我们可以推想,这是日本帝国為了推行大和民族文化,有计画的进行殖民统治,而把台湾的原有文化彻底地摧毁,当然就把台湾固有文化的古碑及文物不是没收就是毁坏。例如道教的庙宇悉数拆除;由基隆社寮岛的太古文石碑及其他珍贵文物共数十件,今仍被掠夺而收藏於日本京都帝室博物馆,可以窥见其一斑。仅有极少数的石碑及文物被原住民不经意的留下来。这些珍贵的古文物应由主管机关设法鼓励国民寻找出来,由国家收藏与研究,并向日本索回被收藏的台湾古文物,让台湾的古文明早日找回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八重王 发表于 2016-10-6 16: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河姆渡、良渚人就是现在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人

河姆渡文化: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县的河姆渡遗址首先发现,故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平原,并越海东达舟山岛。年代约为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最为显著的就是海洋特色,不仅出土大量船桨,遗址内还发现大量海鲜鱼骨,显示了当时发达的海洋渔业。
河姆渡文化和太平洋岛屿所属的波利尼西亚土著文化,有三个很显著的共同点,
一是,大家都使用大量的木雕建筑、
二是,河姆渡人与波利尼西亚人一样,建造房子都喜欢用干栏式(即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架上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栏式建筑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
三是,大家都依赖海洋捕捞,捕捞的方式、工具以及战利品加工等都很类似。

河姆渡考古专家孙国平表示:“目前国际上的研究表明,从DNA对比来看,波利尼西亚人的基因与台湾高山族(原住民)的基因联系密切,而学界普遍认为台湾原住民的祖先就是河姆渡人的一支(因为采集河姆渡人体遗骸的DNA很困难,因此科学家还没有直接比较河姆渡人和波利尼西亚人的DNA)。而从考古学上看,波利尼西亚人所用的石锛,其祖形就是河姆渡人所用的石锛。”
大约距今5000年左右,河姆渡人的一支或几支部落离开了大本营,勇敢地去征服海洋。他们凭借高超的航海技术,不畏惊涛骇浪,首先来到《福建》,而后去往《琉球台湾》,接着登陆几乎每一个可以住人的太平洋岛屿。在一个岛屿生活了几百年或上千年后,他们中的一些再次被深不见底的大海诱惑,驾船西行。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他们到达了西波利尼西亚地区,公元1000年左右,他们征服了波利尼西亚的最后一块岛屿新西兰,进化成今天的新西兰土著毛利人。

华夏民族在秦汉时期开始大规模扩张到中国南方百越民族的地区(浙江、福建、广东...等等),竞争上的劣势造成了百越民族不得不撤离中国。古代百越南渡太平洋之后的残余部落被中世纪中国人称为“俚人”,而今天黎族就是古代的俚人退出岭南大陆退居海南岛的直系后裔,部分广府人同黎族的祖先俚人关系密切,而黎族和台湾高山族是今天中国仅剩的两个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民族。


http://www.liuqiu-china.com/portal.php?mod=view&aid=18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关天培 发表于 2016-10-6 17: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康熙年,”徐葆光”奉使琉球「册封中山世子为王」后,回京述职撰写「中山传信录」-卷第六,女集(钱、女饰)篇:手背皆有青点,五指脊上黑道直贯至甲边;腕上下或方、或圆、或鬌,为形不等,不尽如梅花也。女子年十五,即针刺,以墨涂之,岁岁增加;官户皆然。


琉球列岛的妇女「刺青《ハジチ (Ha-ji-chi)》」图腾文化,据悉琉球列岛在各别群岛有着不尽相同刺青图腾,如,奄美(大岛)群岛左右双《手纹》常以刺《“+”,“卍”,“※”》等图腾符号为主。女性在手背上的「刺青《ハジチ (Ha-ji-chi)》」图腾,能代表着祈求平安怀孕、顺利生产与族人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


「琉球刺青《ハジチ (Ha-ji-chi)》」,此类图腾极为相似台湾岛生番(高山族)手纹刺青文化,并且完全不同于日本殖民者本土三岛(本州岛、四国岛、九州岛)《入墨》文化。
据悉,当时琉球列岛官民婦女在近成年后,都会在左右《手背、手指、手腕》上施以特有的图腾刺青,随着年纪增大图腾范围也随之增加,此类「手纹图腾」刺青,则是专门用来避邪祈福。


http://www.liuqiu-china.com/portal.php?mod=view&aid=18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5-13 02:45 , Processed in 0.620846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