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3775|回复: 2

[轉載] 李毓中:西方古地图台湾的巴丹(坦)岛与巴士海峡名称考

[复制链接]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6-2-2 17: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台湾的邻岛到邻国:西方古地图中的「巴丹(巴坦)(Batan)」岛与「巴士(Bashe)」海峡名称考
文:李毓中,二次编辑:猎户人





摘 要
为土地及海洋「命名」,是人类建构地理知识及彼此表述地理位置、范围的重
要过程,在今日也成为研究人群在某一地区或海域活动过历史的线索;因此,若能运用地名学的研究讨论与分析,实有助於我们更深入理解,台湾周边海域及岛屿的被「发现」,实与大航海时代以及欧洲海权在东亚海域的拓展,有著密不可分的历史关係。本文藉由台湾南方海域「巴丹(巴坦)」群岛与「巴士」海峡地名学的研究,讨论15世纪至19世纪欧洲人在此海域的拓展过程,同时亦对巴丹(坦)岛如何从台湾的邻岛变成邻国,以及为何「巴丹(坦)」群岛所在的海峡,却被称为「巴士」海峡的此一奇特地名学现象,提出历史解释。



一、前言
大航海时代,开啟了西欧各国在海洋上的竞逐,攸关贸易的主要航道、海峡、港口与岛屿,便成为各方势力积极佔有的目标;但对于一些地图上较少被标明的弹丸小岛,虽是个别国家渔民捕鱼的传统渔场,或是往来他岛作为指标或必经取水之地,仍少见国家力量的重视或「主权」的宣示。

20世纪中叶左右,因公海、经济海域等概念,使得国家「主权」得以在海域空间上更加的延伸与拓展,再加上人类科技的进步,使得海底矿藏的开採成為可能后,国与国之间往往为了海洋资源、海底「可能」蕴藏的大量能源,而开始进行「弹丸小岛」的角力战。如:韩国与日本、中国与菲律宾,还有我们台湾东北海域与日本、大陆之间,更错综复杂的钓鱼台岛等等。
事实上,台湾除了与日本有钓鱼台岛的主权争议外,台湾与素有经济海域争议的菲律宾,其北方与台湾相隔的「巴士」海峡中,台湾的兰屿与吕宋的巴丹(坦)群岛,亦可能存在主权争议的问题,只是对于此一争议,由于两岸尚未在治权的统一,而台湾当局在对外谈判协商又不是中国政府正式授权一方,一直都未受到台湾当局的重视。

2013年5月9日,我国台湾岛屏东县琉球屿(小琉球)的渔民在巴士海峡公海上惨遭菲律宾公务船持枪扫射遇难,相关的学术讨论才再度引起人们的注意。如:
「陈鸿瑜」,曾就1895年《中日两国讲和条约》,日本取得台湾澎湖等地治理管辖权益后,曾经与呂宋岛的殖民者西班牙商讨的海疆划分、1898年《美西巴黎和约》,美国购得之菲律宾继承疆土进行研究与讨论,而以下是「陈鸿瑜」的成果与见解:

西班牙此时将巴丹(坦)群岛明示划归中国清政府、或日本所有,但中国清政府、日本似乎对此无所知悉,以后亦未根据《1898年美西巴黎条约》主张拥有巴丹(坦)群岛。然而美国明知当时巴丹(坦)群岛不属于治理呂宋岛管辖范围内,美国却利益熏心于1900年1月,趁机出兵窃占巴丹(坦)群岛。

1895年前,《三屿国/巴丹(坦)群岛》主权原属于中国清政府。
1895年后,中国割让台湾岛给予日本后条约内台湾的附属岛屿,实际上并未包含《三屿国/巴丹(坦)群岛》。由于清政府晚期内外交困无心顾及《三屿国/巴丹(坦)群岛》,对于《1895年西日边界协商》、《1898年美西巴黎和约》、《1900年美国军事入侵窃占三屿国/巴丹(坦)群岛》等,中国清政府大都采取「主权领土在我、对外采取拒绝割地协议、搁置争议」。故而也意兴阑珊,同时西班牙、日本、美国也没有敢于实质性占领,直到1900年美国趁机派兵窃占。
笔者分析,西班牙殖民政权在1898年以前,可能并未完全在巴丹岛实施有效统治,因此无从发生将它未统治的土地割让的可能…。…而在谈判过程中,西班牙代表坚持仅能割让北纬20度以南的群岛给美国,美国也接受该约,以至于位在北纬20度以北的巴丹群岛并未在割让之列,它成为日、西海界条约和美西巴黎条约之间的模糊夹缝地带。时至今日,此一领土归属悬案有待台湾和菲律宾谈判解决。注(1)
也因此,「陈鸿瑜」认为「巴丹(坦)」岛的主权仍可商议。先姑且不论其论证是否完备,但笔者最近在一张1899年美国殖民者当局绘制出版,标示「PhilippinesIslands,inLuzonand Mindanaonamesinthistype:indicateSpanishsubdivisionsintoprovinces」的地图中(下图1),亦可清楚的看到美国购得的菲律宾疆土,只划入巴丹岛北方的Itbayat岛,北方由北至南依序:
「Y'AmiIsand」、「NorthIsland」、「MayudisIsland」、「SiayanIsland」
四个较大小岛屿则并未划入西班牙交于美国的「菲律宾群岛」内,也因此台湾兰屿与菲律宾巴丹(坦)岛之间的海峡与岛屿的划分,或有再讨论与研究的空间。





上图1:1899年美国绘制出版,标示「PhilippinesIslands,inLuzonand Mindanaonamesinthistype:indicateSpanishsubdivisionsintoprovinces」地图,可看到美国自西班牙协议后所购得的菲律宾岛屿。

另一方面,台湾岛附属兰屿「达悟族」与「巴丹(坦)岛」原住民关係密切,这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注3)。但与台湾岛相邻的巴丹(坦)群岛,是何时被撕裂归属为两个不同的国家?从中国台湾岛的「邻岛」变成台湾「邻国的殖民地」?而后归于今日的「菲律宾」的呢?又「巴丹(坦)群岛(Batan Islands)」与「兰屿岛」相隔的海峡,为何不叫做「台湾」海峡,或「兰巴」海峡,偏偏要称为「巴士海(BashiChannel)」呢?

19世纪初前,「Jas. Wyld」徒手所绘制,名为《The Basin of The Pacic》 图,台湾岛与吕宋岛之间的海峡被命名为「台湾海峡(Formosa Chan.)」。而将现在我们所称的台湾海峡,称之台「福建海峡(FuhkienCh.)」(下图3)。又为何巴丹(坦)群岛上的海峡要称为「巴士」呢?
1895年,日本殖民统治台湾后,东京帝国大学邀请人类学家「鸟居龙藏」于1896年,前往台湾岛、兰屿(红头屿)等各地实地调研考察后徒手描绘《台湾吕宋间诸岛屿》(下图2),图中则清楚的标明巴丹(坦)群岛与巴士海峡。
为能理清此一攸关中国(台湾)「海疆」及周边海域历史名称的变迁问题,或可从古海图及古文献中,探究了解「三屿国/巴丹(坦)岛」从台湾的「邻岛」变成「邻国」控制的历史过程。




上图2:1897年日本人类学家「鸟居龙藏」《台湾吕宋间诸岛屿》图,日本殖民于台湾时期徒手描绘 。

下图3: 19世纪由「Jas. Wyld」徒手所绘制,名为《The Basin of The Pacic》 图,将台湾岛与吕宋岛之间的海峡命名为「台湾海峡(Formosa Chan.)」,而将现在的台湾海峡,称之台「福建海峡(FuhkienCh.)」。





二、东亚海域海图史的发展
在讨论《海图,Sea Chart》的发展历史前,或许我们应该先问有别于《地图,Map》的海图,究竟是什么?著名的海图史研究者「John Blake」认为两者主要的差异在于,所要传达资讯的方向所有不同,《海图》主要是:它的重点是在海事讯息的呈现,如深度、海岸线、海岬、潮汐以及海床的特质,以便水手们能够从海上寻找陆地…。《海图》,则要具备三种不同环境情况【的资讯】:离开陆地的视线跨越海洋、或广阔的大海;航向或接近到海岸;以及得以进入或离开港口,下锚地(anchorage)、或船泊地(roadstead)(注4)。也因此,欧洲有关海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较常在地中海为义大利人使用的「港口航线海图(portulan)」,后来这种图也广泛地被葡萄牙人及西班牙人所使用,其最大的特徵,就是地图上布满了许多交叉的直线,以便船只航行时辨识航向与航线之用。
但由于航海技术的不足,在真正海洋时代开展以前,人们对于海洋、海峡或岛屿的了解有限,因此在海图上对于这些可以做为航行辨识之用的海峡、或岛屿的命名,仍较为粗略,直到15世纪大航海时代开展后,海洋及大岛屿的名称,才逐渐地出现在海图上,特别是在17世纪荷兰人在海洋上的冒险与成就,海图在「港口航线海图」的绘制基础上,开始大量出现暗礁与较小岛屿的描绘,甚至很多海岸甚至海域的水深资料,都被他们探勘后绘入海图中,为海图的绘制技术带来惊人的进步,已经具备现代海图的雏型。
而18世纪英、法两殖民霸权国海上势力的崛起与竞争,以及航海与经、纬度测量技术的日益进步与精準,更使得《航海图,Nautical Chart》以及《山形水势图,Navigational View》的发展与制作愈加细緻。配合上欧洲各国在世界各洋的航海活动频繁,使得原本没有名称的海峡、或海湾,甚至本不太需要命名的小岛屿,或以往被船只简化视为「恶梦」、或「魔鬼」的礁石,都渐渐有了「识别」它们的名字;但是受限于当时火砲技术,「岸砲射程(Cannon Shot)」仅约3海哩(约5.5公里)之故,超过该射程外、离陆地3海哩以上无人居住、或无「主权」管辖的小岛,仍多是做为航海指标、或避险之用。

台湾周边东亚(含东北亚与东南亚)海域的海峡、岛屿的命名,其知识体系的建构与海洋时代海权国家更是息息相关,除自古以来生活在周遭海域的华人外,16世纪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17世纪的荷兰人,18世纪的英国人及法国人,19世纪的日本人及美国人都曾在台湾周边海域航行与探勘,连带所及此海域的相关岛屿、海峡的命名,都受到此一历史变迁的影响,相对于其它海域岛屿或海峡的命名而言,显得错综复杂许多。但总的来说,17世纪以前,葡萄牙及西班牙有关东亚海图的制作,以葡萄牙人的贡献较大,如被称为「福尔摩沙,Ilha Formosa」的「台湾岛」、被称为「三王岛、ReisMagos」的「钓鱼屿」(注5)。以及许多作为航海指标的陆地岬角等,都在此时期陆续被绘入地图中,至于海洋、或海湾的命名,则较为少见,通常是大的海湾如「孟加拉海湾,Golfo deBengala」、或是泛指中国沿海的「中国海(Mar de la China)」等(注6)。

至于后来抵达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因受限于他们曾经与葡萄牙人签署协议殖民地势力范围:
1494年,葡西「托德西亚斯Tordesilla条约」、
1529年,葡西「萨拉戈莎Zaragoza条约」、
因此,西班牙殖民者具体的成果主要是集中在菲律宾群岛,以及他们往来美洲与亚洲所经之南太平洋与北太平洋的小岛。

17世纪,荷兰人的到来,很快地其航跡与探勘成果与活跃,便超越了葡、西百年的基础,不仅是他们据有的台湾、长江以南的中国沿海、南中国海以及中南半岛海岸与环南中国海的东南亚岛屿群,航线上的海岬、岛屿以及海岸的特质、礁石、水深,都跃然绘入荷兰人的海图中。虽然这时期英国东印度公司也开始在东亚进行贸易与探勘,但受限于他们在东亚拓展的不如荷兰人顺遂,其东亚海域地理知识及地图制作的发展,亦不如亦「盟友」亦敌人的荷兰,直到18世纪起,此一情况才有逐渐的转变。

英国海权的兴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再度往东亚拓展,与中国广州贸易的旺盛,加上当时英国人与法国人在南太平洋的科学探勘上的竞争,如:
1741年,英国海军将领「安心,George Anson」在环球航行,与「七年战争(1756-1763)」(注7)时期,英国人曾经佔领马尼拉,并从西班牙人那抢到许多太平洋的海图及档案等。(注8)
1764年,「John Byron」为著名诗人「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的祖父率舰探勘太平洋。
1768年至1779年之间,「库克,James Cook」船长则在三次太平洋探勘,更使得英国在东亚海域海图知识的建构掌握了优势。

法国海权也在此时期获得很大的成长,从1767年起,「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Jean-François de La Pérouse」亦多次前往东亚及太平洋探勘,留下不少珍贵的海图资料(注9)。后因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伦的兴起与败亡,东亚海域的海权及海图知识建构的权力,终成为英国人一国独霸的局面,(注10),直到19世纪中叶起,才陆续有美国、德国、日本等强权侵列者的加入。



三、16世纪西方文献中台湾与吕宋岛之间的岛屿群提到台湾南边海域的相关记载,就得从西班牙人在东亚的拓展讨论起。
16世纪,西方文献中,台湾与吕宋岛之间岛屿群的记载,因该时期只有16世纪初,抵达东亚的葡萄牙人、以及1565年,奥古斯丁会的神父「Andres de Urdaneta」等人,找到一条自菲律宾群岛「呂宋」北上,藉由黑潮经台湾(岛)东岸、琉球列岛(大隅、吐噶拉、奄美、大东、琉球、八重山、宫古群岛)、日本列岛(九州、四国、本州)海域,航渡太平洋返回墨西哥航线后,方於菲律宾群岛宿雾设立据点的西班牙人。因此,有关该时期的西方文献,只有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的记载;但由于该时期葡萄牙人的航线,主要是往来于广东的澳门、台湾海峡、九州岛的平户之间,所以航经台湾与吕宋岛之间岛屿群的以西班牙人船只为主。

1571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吕宋岛马尼拉设立据点,则是西班牙在东亚拓展政策由南向 摩鹿加群岛「又称 马鲁古群岛/东印度群岛/香料群岛,(印尼语:Kepulauan Maluku)。」改为北进前往中国的重大改变(注11),再加上他们自美洲墨西哥携来的白银,很快的便吸引了许多福建闽南海商集团航往该地进行贸易。1574年,华人倭寇盗匪「林凤」集团的袭击马尼拉,为西班牙人经由吕宋岛北方、台湾南方海域前往中国,带来了意外的机会。在「林凤」攻打西班牙马尼拉后不久,福建官府哨官「王望高」则因剿匪追踪「林凤」而来到该地,在获知「林凤」海商盗匪集团等人被西班牙军队围困在呂宋岛西部的临南中国海域「傍佳施栏/邦阿西楠,Pangasinán」后,喜出望外的「王望高」便答应菲律宾殖民者总督的请求,愿意在返回中国稟报「林凤」下落的同时,让西班牙人派使节随同前往福建,翌年6月,奥古斯丁神父「Martín de Rada」在「王望高」的陪同下出发前往中国,并在返回菲律宾后专门写成一份出使中国记述(注12)。根据西班牙的奥古斯丁教会神父「Martín de Rada」说法,在前往中国的航程上,他们似乎并没有经过台湾与吕宋岛之间的岛屿群,而是从吕宋岛中部的「麻里荖,Bolinao」(注13),直接航向中国,他的描述:
「我们最后在1575年6月26日,离开 麻里荖,继续航向中国的旅程。我们离开麻里荖港 后,顺著平和的海风航行直到下个礼拜天,这时我们终于亲眼看见中国的土地」。
但在回程中,他们是沿著 澎湖岛 南下,因此应该是途经台湾南端的海域:
「我们在10月11日午夜,离开 澎湖,在黎明时分来到一处叫做「龟尼欧
,Guenio」(注14)的几个小岛附近,然后继续向南,罗盘方位西南十五分(el cuarta al Suroeste)方向航行。第二天晚上我们遇上强风,船队中有两艘船因此脱队,其中一艘是「王望高」的,也就是我们乘坐的那一艘,而另一艘是小船。最后,在经历了几次意外和暴风雨后,船队于五天后到达 吕宋岛(注15)。
但显然的,西班牙人对于这片海域是相当陌生的,也因此也不太认识这些小岛,因此并未留下太多的资料。随著西班牙人向吕宋岛的北方拓展,台湾与吕宋之间的岛屿逐渐地被西班牙人认知,首先出现的就是「巴布扬,Babuyan」群岛。

例如,1586年4月20日,由西班牙驻菲律宾殖民地总督「Santiagode Vera」及其他五十位成员组成的 马尼拉理事会,呈给 印地亚斯委员会 的备忘清单中,提到对菲律宾周边岛屿的征服拓展行动,便提到了「巴布扬群岛」:
「…第八章。远征及平定这些岛屿的必要性。…还有一些即使在位置与距离上不那么接近,人口分布亦不尽相同,也称不上是新发现的土地,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早已经为人所知,也有往来。不过这些地方的情况,正日渐复杂恶化中,为了他们好也为了我们的安全起见,必需努力安抚他们,否则往后一切将会变得更加困难,甚至不可能达成,这些地区则包括:
巴布扬(Babuyanes)群岛、
艾尔摩莎(Hermosa)岛、
马(Cavallos)岛、
琉球(Lequios)
阿伊诺(Ayno)岛、
爪哇(Jabas)岛、
勃泥(Burney)、
巴拉胡安(Parajuan)、
卡拉尼阿内(Calamianes)、
民答那峨(Mindanao)、
暹罗(Siao)、
摩鹿加(Maluco)群岛
以及其他许多地方」(注16)。

而后,「巴布扬群岛」便开始陆续出现在西班牙文献中。
例如:1588年,西班牙神父「MartinIgnacio de Loyola」搭乘一艘名为Nuestra Señora de Buena Esperanza的船,从广东省澳门出发返回美洲墨西哥的报告《绕世界一週游记(Viaje Alrededor del Mundo)》中,提到:
「…离开澳门后航向 巴布扬群岛,再由巴布扬群岛航向太平洋的东北方回到美洲」(注17)。
笔者揣测这时的「巴布扬」群岛概念中,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包含了「巴丹」群岛。


下图4:Mapa de las Islas Filipinas Y Hermosa yparte de la Costa de China, 1597年。




1597年6月27日,西班牙著名地理学暨探险家「Hernando de los Ríos Coronel」,在他从马尼拉寄予西班牙国王陛下的报告中,提到他正在撰写一本内容囊括星盘使用、航海技术、以及在适当时机于中国大陆和艾尔摩莎岛佔领一座港口等的书(注19)。并附上他所绘制的一幅中国南部、台湾、吕宋岛的地图(注20)。这幅第一张将台湾岛完整岛型绘出,且清楚标示出「淡水」、「鸡笼」位置的图,亦在台湾的南方以及吕宋岛的北方绘出零星但清楚的岛屿群,而吕宋岛北方的岛屿,应是「巴布扬」群岛,台湾岛南方的岛屿群,则可能是「兰屿、巴丹(坦)」群岛。综合上面的西班牙文史料来看,至16世纪末,西班牙人已因太平洋航线的开闢、与中国关係的开展以及西班牙人在菲律宾群岛周边的扩张行动,开始逐渐了解到吕宋岛北方「巴布扬」群岛的存在,但因接触仍有限以及其势力未拓展至此,因此仍没有足够的地理知识,将这片岛屿群再予以细分出更详细的名称。



四、17世纪西方文献中的「巴士(Bashe)」与「巴丹(Batan)」群岛
17世纪初,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东亚,他们在东亚海域与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之间竞争的拓展与探勘,亦对台湾与吕宋之间岛屿的地理知识带来新的了解;与此同时,西、葡自1580年,西班牙国王菲力普二世(Filipe II)兼葡萄牙国王后,两者之间在贸易、传教与拓展等许多方面有了更多的交流,而地理知识的互通有无,也常常在人员的书信往来之间传递著,著名的《謨区查抄本(Boxer Codex)》便是葡、西相关人员在地理及民族誌资讯交流下的产物,另一方面,因西班牙人在1626年,占据有北台湾,为了其殖民拓展之便,留下了此海域岛屿的一些新地理资讯(注21)。
至于台湾与吕宋之间岛屿群地理知识的建立,较特别的一点是,它是三方不同力量各自建构的,也因此今日的巴丹岛与台湾相隔的海峡,不称为「巴丹(坦)」海峡,而是名为「巴士」海峡,留下了他们各自在此海域探勘的历史痕跡。也因此笔者将17世纪,台湾与巴丹(坦)之间岛屿群的地理知识建构过程,分为西葡、荷兰人、英国人三部份来讨论:

(一)西班牙人、葡萄牙人
1626年,西班牙人派兵出航佔领北台湾的鸡笼,使得西班牙人的船只更为频繁的穿越吕宋岛及台湾岛南方的海域,虽然相关的报告中并未提到「巴丹」岛的描述,但我们可以从1626年,西班牙佔领北台湾后所绘的一幅台湾、吕宋及中国南部的图(下图5、下图6),看出其地理知识的变化以及其概念。





上图5:西班牙「印地亚斯总档案馆」收藏的17世纪原件图。

下图6:西班牙「海军博物馆」收藏的18世纪描本。





这张与1597年「Hernando de los Ríos Coronel」所绘地图,构图极为相似的地图,两张图相比之下,台湾岛与吕宋岛之间海域上,清楚出现了一些小岛;在台湾的南方,兰屿、小兰屿清晰可见,而在吕宋岛北方,则出现了标有「巴布扬群岛,LosBabuyanes」的说明(见图7),而在这散的群岛上方,还清楚绘有五个小岛,但是当时并未给予任何名称,也或许藉由华人船员得知,该区域实属中国藩属《三屿国》。也就是说,可能在这个时期西班牙人是以「巴布扬群岛」的概念,来将「巴丹群岛」囊括在内,做为他们对此海域岛屿的认知基础。

葡萄牙,在有关海图中的「巴丹(坦)」与「巴布扬」群岛,主要可参考约完成于17世纪30年代,葡萄牙地图集中(图8),一幅中国南部、台湾、南中国海、及菲律宾群岛的地图上,绘有:
I. Fermosa(台湾岛),
Talochina(兰屿),
Basmanes(巴丹、巴布扬群岛),
B. da prata(东沙礁,中文亦称之为 南澳气),

C. bojador(Bojador岬角,吕宋岛偏西北方),
C. Del engaño(Engaño岬角,吕宋岛偏西北方)(注22)。

可看出或许介于台湾与吕宋岛之间的岛屿群,对于葡萄牙人而言,非其传统往来广东澳门与九州平户之间的航线,因此对于这里的海域与岛屿知识,可能多是来自于西班牙人的知识。然而特别的是,葡萄牙人将吕宋岛与台湾岛之间的岛屿称为「 巴 士 曼 群 岛(Basmanes)」,则与西班牙人所称的「巴丹」较不同,而偏向后来的英国人的称法,是笔者还未找到解答的疑问。




上图7:西班牙「海军博物馆」收藏的18世纪描本局部图。

下图8:标为「艾尔摩莎岛」的葡萄牙地图。




(二)荷兰人
荷兰人之所以出现在台湾与吕宋之间的海域,主要原因便是打劫往来中国与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之间闽南人的中式帆船,以获得中国的丝绸以及美洲的白银。
例如:《热兰遮城日誌》里便提到,1644年,荷兰人到北吕宋海域巡弋拦截抢劫华人船只,史料中提到的岛屿「Bogianes」,透过文中还提到西南南方为「Bagador」岬角,笔者揣测「Bogianes」,便是西班牙人所称的「Babuyanes」(注23)。而相关荷兰人的地图中,都可见到吕宋岛北方,是标上「巴布扬群岛(Babujennes)」(注24)。「巴丹」岛位置与岛屿名称的出现,可从一幅完成于1640-1650年间,地图上找到标为「5 Eylanden(五岛)」(图9)的岛屿(注25),这一点与笔者在前面提及西班牙人对巴布扬群岛以北的岛屿群认知时的讨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另一张1687年,地图上,亦可见到荷兰人将该小岛屿群标为「Vijf Eijlanden(五岛)」(图10)(注26)。也因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即「五岛」,是17世纪荷兰人对「巴丹岛」的称呼与认知。另外,透过荷兰人所绘的地图,可以了解荷兰人首先关注的,基本上还是他们所占据有的台湾岛以及其周边的岛屿,如:「Johannes Vingboons」于1665-1670年代,完成的地图中,今日的「兰屿Tabaco Xima、绿岛Tabco Migica」都标示的相当清楚。




上图9:1640-1650年间,在地图局部放大图找到标为「5 Eylanden(五岛)」的岛屿。

下图10:1687年,在地图局部放大图,荷兰人将该小岛屿群标为「Vijf Eijlanden(五岛)」。




(三)英国人
相对于西班牙人,荷兰人因其殖民地的地利之便,对于获得台湾与吕宋之间岛屿群地理知识,有其合理的需求而言,英国人之所以对此海域岛屿的了解,则是来自一场意外,17世纪末,纵横于东亚海域著名的英国海盗「William Dampier」在1687年8月初左右,造访了这个岛屿群,不但为这几个小岛给予命名,还对岛屿上的民族概况,有了详尽的报告,成为今日学者研究「巴丹」群岛的第一手材料。以下是相关的文献记载:
「……【这些岛屿】是座落在台湾和吕宋之间…。他们想像这些岛屿都是无人居住的,地理学迄今也未给他们命名。但有很大的惊喜,当他们停泊在东侧最北端的岛屿,他们发现了三个人口最多的大城市,都在一个「里格,league」的海域里。这些岛屿中,第(1)命名为「Orange岛」是纪念英国国王威廉三世。这座岛大约有八个里格长,两个里格宽。第(2)是四个里格长,和半个里格宽,「Dampier」先生给他命名为「Graston岛」,以纪念英国「Graston」公爵,而他的妻子当时还在世上。第(3)叫「Monmouth岛」,则是为了纪念英国「Monmouth」公爵。这三个岛是群岛里最大。至于其他的岛,有一座被称为「Goat Island」,因为它产羊,至于另一座岛被称为「Bashee岛」,是一种好喝的酒,它被称这个名字,因为他们在那座岛上喝。」
从上述可看出英国人的相关描述中,也是提到五个岛,与西班牙人、荷国人的图绘是相符的,只是英国人首先替这五个岛命名,分别为「Orange、Graston、Monmouth、Goat Island、Bashee」。然而较特别之处,「Bashee」一词原来是指该地原住民喝的一种用甘蔗蒸馏而成的酒:他们通常都是饮用水,而他们也有一种酒,不论是味道或者是颜色都类似英国啤酒,是用甘蔗煮制成,并将其与小黑莓混合。这一般适合于三、四天内饮用,他们称这酒为Bashee,一种强大并且令人陶醉的酒品。事实上,这种被称为「巴士(Bashee)」的酒,至今仍在菲律宾可以买到。没多久「Dampier」一行人便离开了「Bashee」岛,返回英国可能是随著他的航海记的出版,而把他们所获知的「Bashee」岛地理资讯,变成了英国人的地理知识。

例如:1764-1766年,「老拜伦,Byron」的航海誌中,便记载了他们曾在1765年10月22日,航经「Bashu」岛,同时还提到「Orange Island」以及「Grafton」等岛屿,因此可推测此时的「Bashu」岛,应是从原来「Bashee」一词而来(注27),甚至变成整个小岛群的统称(注28)。较特别之处,是一幅完成于1822年,荷兰地图,显然荷兰人已受到英国人的地理知识影响,将他们原称的「五岛」,标为「巴士岛,Bashi Eilanden」(注29)。





上图11:1773年,西班牙领航员「Manuel Camús Herrera」手绘「巴丹(坦)群岛,Bachas」的「山形水势图」呈送给西班牙殖民地的马尼拉当局(注35)。

下图12:1773年,西班牙领航员「Manuel Camús Herrera」手绘「巴布扬群岛」的「山形水势图」(注36)。





五、18世纪西班牙在巴丹(坦)群岛的殖民历史过程
如:英国海盗「William Dampier」航海记中所述:
「8月25日,我们的商人、或海盗们,因一场猛烈的暴风雨被吹出海,直到十月初,才有办法勉强回到「Bashee岛」。【船上的】人见到许多的十字架(墓碑),让他们猜想是西班牙殖民地马尼拉的船【到此岛】,相较于去【进行】其它的任何冒险活动,他们现在更倾向于返航回家」。

很显然的,在英国人抵达巴丹(坦)群岛时,西班牙人,至少是西班牙天主教传教士也已曾经来到巴丹群岛,而这一点从西班牙的史料中,亦可获得验证(注30)。另一方面,从目前笔者找到西班牙文材料来看,西班牙传教士抵达巴丹群岛的时间,约在1686年的春天,较「William Dampier」等人早些;不过由于陪伴传教士的西班牙士兵,对该地的原住民有过“”不好的行为“”,使得原住民躲入了山里、或许是后来西班牙传教士听闻英国人曾来到巴丹群岛的消息,使得这些西班牙道明会的传教士有所担忧,而开始向马尼拉当局及西班牙母国提出请愿,希望能派遣传教士前往巴丹群岛进行传教的工作。而后由于传教工作遇到困难,1723年到1754年之间,便开始不断出现将「巴丹(坦)群岛」甚至连「巴布扬」原住民一同迁往离吕宋岛东北端最近的「卡拉扬群岛,Calayan」,同时给予巴丹群岛原住民「免除」二十年缴付贡(人头)税的「优惠」,卡拉扬群岛只有五年免缴(注31),以便对他们进行宣教工作的规划与讨论;另一方面,由於迁徒这些原住民需要大笔费用,使得西班牙母国「印地亚斯委员会」只好下令给新西班牙(美洲的墨西哥)副王,从其金库中提领5398匹索寄给菲律宾总督,以便支付这些费用(注32)。
但从后来巴丹群岛原住民最终留在巴丹群岛的事实来看,似乎新西班牙王副王并没有遵照此西班牙王室敕令,将殖民地菲律宾总督所需迁居巴丹(坦)群岛的预算费用寄往马尼拉,也因此才有后来的征服佔领行动。

一般论述都认为18世纪后半,对西属菲律宾殖民地经济进行全面改革的菲律宾总督「José Basco y Vargas」是巴丹群岛的征服者,是因他被封为「征服巴丹群岛伯爵,Conde de la Conquista de las Islas Batanes」,甚至今日巴丹群岛的首府也以其名「巴斯克,Basco」为誌;但是如果从史料来看,很显然地,在「José Basco y Vargas」于1778年7月28日,新任殖民地总督抵达马尼拉以前(注33)。1773年,已有西班牙领航员「Manuel Camús Herrera」由马尼拉前往广州的航行途中,注意到巴丹群岛、巴布扬群岛,并将这两个群岛绘成「山形水势图」呈送给西班牙殖民地的马尼拉当局(上图11、图12)。而这图较特别之处,是「Manuel Camús Herrera」的报告里,也提到了巴丹群岛也叫做「Bachas」,不知此说是受到英国人海图的影响、或是当地原住民的用语)(注34)。

1781年,西班牙人所绘巴布扬及巴丹群岛图(下图13),首次将巴丹群岛男女原住民的穿著及形象绘出,对于了解巴丹(坦)、或 兰屿原住民的历史,仍有其特殊的图像史料价值;但是,在这张图中,在图上方放大的小图中(下图14),巴丹(坦)群岛不再是五个岛,而是註明为「四个岛」,而在图左方的文字说明部分,主要仍是陈述「巴布扬群岛」,对于「巴丹(坦)岛」的文字叙述,仅为「巴丹(坦)群岛开始于【北纬】21度几分【延伸】于 艾尔摩莎岛 山脉,巴丹(坦)群岛 的范围与外貌,已在我附上的「D. Manuel Camús」【相关】陈述中」。




上图13:1781年,所绘巴布扬群岛、巴丹群岛图(注37)。

下图14:1781年,所绘巴布扬群岛、巴丹群岛图之局部放大图。





六、结语
综合以上的讨论,可知台湾岛南方的岛屿群的被发现,与大航海时代的开啟,以及欧洲海权殖民者国家在东亚地区的探勘与侵列拓展,有著密不可分的历史关係,也因此「巴丹」群岛的名字,一开始便存在著至少四种不同语言地理知识的建构过程;分别是中国人的「三屿国」、荷兰人的「五岛」、英国人的「巴士」、西班牙人的「巴丹」。

后来由于18世纪后半,西班牙人曾窃佔该群岛,但在1898年《美西两国巴黎和约》并未转让予美国,或许是西班牙殖民者心虚,巴坦群岛并未曾属于西班牙所有,以致于不敢将巴坦群岛写入协议书内并转让给予美国继任者。虽美国人后来改以「美语」进行其殖民统治,但如同菲律宾人在其姓名已长期西班牙化一般,许多地名已很难更改,也因此将「巴丹(坦)」群岛的岛名,保留了西班牙人时期原有的名称;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自18世纪起英国人长期在海权上掌握的优势,以及他们在海图地理知识建构上的成就与海图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影响所及使得「巴士」此一名称,继续绘在「台湾岛的兰屿、巴丹群岛、呂宋岛」之间,而成了今日人们所称的「巴士」海峡。「命名」,是建构地理知识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指标,攸关谁掌握了此一知识的主要发言权(注38)。甚至延伸到「主权」,也因此近年来,人们会为了台湾岛与呂宋岛之间一片茫茫大海该叫什么「名字」,而吵论不休;相对于这些,台湾岛内对于台湾岛东方的海域,究竟是「太平洋」、或是「菲律宾海」,显得大都能坦然接受;当然「巴士」海峡为何叫做巴士海峡?亦不成为需要特别在意的事。但理解台湾岛周边岛屿地理知识的建构过程,或是在未来所谓「主权」争议时,可以供我们理解历史背景与脉络的依据,也因此或仍具「些许」的参考价值。











摘要注:
本文的得以完成,得感谢台湾「金国平、陈玉美、陈宗仁」教授及「魏德文」先生惠赐诸多宝贵意见,「邱馨慧」教授在古荷兰文解读上的帮助,硕士班研究生「关恆安」同学在资料文献上的协助,以及两位匿名审查人的宝贵意见,在此一併致上笔者的谢意。本文的相关概念与讨论,原是笔者2010年1月,向国艺会提出「东临『太平洋』!西临台湾周边海域及岛屿名称考」计画的一部份;感谢(台湾)清华大学2013年,主轴增能计画「远东贸易与近代欧洲知识体系的形成」计画(2012-2013年)(计画主持人「毛传慧」)的补助,本文初稿曾发表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当局)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台湾)清华大学及(台当局)科学委员会数位典藏及数位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共同合办,2012年11月27-29日,之「海洋、空间意识与文化交会―第二届舆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助理教授,来稿日期:2013年10月3日;通过刊登:2013年10月21日。







(1)、「陈鸿瑜」,〈美国和西班牙割让菲律宾群岛的经纬:巴丹(坦)群岛归属成为悬案〉,《历史月刊》第207期(2005.04),页78。另可参考「陈鸿瑜」,〈台湾与菲律宾之间巴丹(坦)群岛主权归属问题〉,《国史(台湾当局)馆学术集刊》7,2006,页131-191。

(2)、「鸟居龙藏」写真资料研究会编,《东京大学総合研究资料馆所蔵「鸟居龙蔵」博士撮影写真资料カタログ》(东京都:东京大学総合研究资料馆,1990),图版一。

(3 )、有关台湾兰屿达悟族与菲律宾巴丹(坦)岛的原住民其血缘与语言的关係,台湾岛内现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可参考:
「余光弘」,〈巴丹(坦)传统文化与雅美文化〉;《东台湾研究》第6期(2001),页15-46。
「陈玉美」,《台东县史•雅美族篇》(台东:台东县政府,2001);〈岛屿、人群、迁徒与适应〉,《台湾史前史专论》(台北:(台当局)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页1-35(出版中)。
「臧振华」,〈从考古资料看兰屿雅美人的祖源问题〉,《南岛研究学报》1卷1期(2005,06),页135-151。
「杨政贤」,〈岛、国之间的「族群」:台湾兰屿Tao与菲律宾巴丹岛Ivatan的口传历史〉,《南岛研究学报》3卷1期(2012,06),页27-53。

(4 )、John Blake, The Sea Chart: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Nautical Maps and Navigational Charts(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2004), p. 8.

(5 )、有关葡萄牙人所命名的「三王岛」与华人航海图中所称「钓鱼屿」之关联性,「金国平」教授已写成〈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葡萄牙史料中始见年代及传播考〉一文,近期内将发表。

(6)、 Thomas Suárez, Early Mapping of Southeast Asia(Hong Kong: Periplus Editions, 1999), p.135.

(7)、 有关七年战争,请参考: Luis Navarro García, Hispanoamérica en el siglo XVIII.(Sevilla: Universidad de Sevilla, 1991).

(8)、「 C. R. Boxer」Catalogue of Philippine Manuscripts in the Lilly Library(Bloomingon, Asian Studies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diana
University, 1968), pp. 1-2.

(9 )、有关欧洲各国在太平洋的探勘,可参考:「étienne Taillemite」著,「桂裕芳」译,《南太平洋征旅:航海家的冒险乐园》(台北:时报文化,1995)。

(10) 、有关英、法海图的发展,可参考:Thomas Suárez, Early Mapping of Southeast Asia, pp. 237-247.

(11 )、有关西班牙人在东亚拓展的政策,请参考:「李毓中」〈北向与南进:西班牙东亚殖民拓展政策下的菲律宾和台湾(1565-1642)〉,《「曹永和」先生八十秩寿论文集》(台北:乐学书局,2001),页31-48。

(12 )、根据「C. R. Boxer」的研究,「Martín de Rada」等人此行的报告有多份抄本,见:「C. R. Boxer」《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London: The Hakluyt Society, 1953), pp. 345-346。中译本有:「何高济」译,「C. R. Boxer」编注,《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纪》(北京:中华书局,1996),页171-185。以及笔者的译文,见:「李毓中」译著《台湾与西班牙关係史料汇编(一)》(南投:(台当局)国家史料馆台湾文献馆,2008),页173-212。

(13)、位于吕宋岛西岸的中部,马尼拉湾的上方。请参考:「张燮」《东西洋考》,收于《中外交通史籍丛刊5》(北京:中华书局,2000),页182。

(14)、「Guenio」有可能是 澎湖群岛南方的岛屿群,正确的地点仍有待考证。

(15 )、「李毓中」译著《台湾与西班牙关係史料汇编(一)》(南投:”台湾当局”史料馆台湾文献馆,2008),页211-212。

(16)、AGI, Patronato 24, R. 66, Doc. 13.

(17)、Fray Martin Ignacio de Loyola, Viaje Alrededor del Mundo(Madrid: Dastin Historia, 2002), pp. 213-214.

(18)、AGI, MP, Filipinas 6.

(19)、MN, Colección de documentos y manuscriptos complilados por Fernandez de Navarrete, vol. 18, fols. 316-320.

(20)、AGI, MP, Filipinas 6.

(21)、「李毓中、José Luis Caño Ortigosa」〈中西合璧的手稿:「謨区查抄本(Boxer Codex)」初探〉,《西文文献中的中国》(上海:復旦大学,2012.11),页67-82。

(22)、请参考:Luis Silveira(ed), Livro das Plantas das fortalezas, cidades e povoações do estado da índia Oriental com as descrições do marítimo dos reinos e províncias onde estão situadas e outros portos principais daquelas partes(Lisboa:Ministério de planteamento e da administrção do territóeri, 1991), p. 31.

(23)、「江树生」(译註)《热兰遮城日誌(二)》(台南:台南市政府,2002),页285。

(24)、Jos Gommans, Rob Van Diessen, Comprehensive Atlas of the Dutch United East India Company VII East Asia, Burma to Japan & Supplement(Voorburg, Atlas Maior, 2010), p. 37.

(25)、Jos Gommans, Rob Van Diessen, Comprehensive Atlas of the Dutch United East India Company VII East Asia, Burma to Japan & Supplement , p. 243.

(26)、Jos Gommans, Rob Van Diessen, Comprehensive Atlas of the Dutch United East India Company VII East Asia, Burma to Japan & Supplement , p. 42.

(27 )、已过世的「王世庆」教授,亦曾在其讨论 兰屿 的文章中有所讨论过「留有记录的英国海盗Dampier云,渠等为开往 吕宋 而自 台湾 出发后发现左列五个岛屿,即「Orange、Manmonth、Gruften、Bashee、Goat」,并总名之曰「巴士Bashee群岛」,据菲岛学人之考证,此即「Bantanes巴坦(丹)群岛」;Orange可比为Ibajat、Bashee可比为Ibugos、Goat可比为Dequez」。见「王世庆」〈兰屿历史地理杂势〉,《台湾文献》第9期第2卷(1958.8),页33-44。

(28)、The Hakluyt Society, Byron's Journal of His Circumnavigation 1764-1766(London: The Hakluyt Society, 1962),pp. 124-125.

(29)、Jos Gommans, Rob Van Diessen, Comprehensive Atlas of the Dutch United East India Company VII East Asia, Burma to Japan & Supplement(Voorburg, Atlas Maior, 2010), p.251.

(30)、AGI, Filipinas 83, N27.

(31)、AGI, FILIPINAS,95,N.10.

(32)、AGI, MEXICO,1083,L.54,F.68V-72R.

(33)、有关「José Basco y Vargas」在殖民地菲律宾的经济改革,请参考:「李毓中」〈菲律宾近代经济的肇始:「荷西.巴斯克」总督及其经济发展计划(1778-1787)〉,《东南亚的变貌》(台北:台当局中研院东南亚区域研究计画,2000),页121-152。

(34)、AGI, MP Filipinas 117, 118.

(35)、AGI, MP Filipinas 117.

(36)、AGI, MP Filipinas 118.

(37)、AGI, MP Filipinas 116.

(38)、「翁佳音」〈台湾‧海滨的地名:地名学视野的十六、七世纪台湾史〉一文,亦指出了地名学对台湾史研究的重要性,该文于2012年6月20日发表于(台湾当局)中研院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台湾史研究」专题。










备注:
按近代国际法则:
1.合法的"领土"移转,仅得以"条约的形式"为之。
2.以军事占领的区域,占领国只得享有对该区域的临时军事治理权益,并无权对该区域的原主权归属擅自做分割或赠与他国的权益。

《中国巴丹(坦)群岛是美菲私相授受历史问题》
http://bbs.liuqiu-chin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09

菲窃占中国巴丹群岛与日本窃占中国琉球群岛及钓鱼岛相同
「同样是美菲私相授受的1945年历史遗留问题及等待中国政府战后接收的主权领土;不容置疑,这也是菲律宾掩耳盗铃长期窃占中国巴士海峡巴丹群岛管辖权。并且巴丹岛上居民与台湾兰屿的达悟族同源」。而巴士海峡南面的巴丹群岛主权,是属于战后台湾的,也是属于中国政府的,美菲必须以和平协商谈判方式,归还于中国政府接收管理,并成立中国巴丹特别行政区。


《元史.外国传》记载:三屿国,近瑠求。世祖至元三十年,命选人招诱之。平章政事伯颜等言:臣等与识者议,此国之民不及二百户,时有至泉州为商贾者。去年入瑠求,军船过其国,国人饷以粮食,馆我将校,无它志也。乞不遣使。帝从之。


历史上巴丹群岛曾归属中国,马关条约签订后随台湾划归日本。
在1898年12月美国与西班牙于巴黎合约北纬20度以南划为美国,而北纬20度以北则划定为台湾岛的附属岛屿礁石,但1895年中国早已割让台湾岛于日本,故当时的中国政府无法对巴丹群岛提出主权主张。随1945年二战后盟军自南海新加坡到东海琉球的日军投降中逐一接收托管各岛屿礁石,巴丹群岛原应归还原主权国的中国政府治理管辖,但由于内战和朝鲜战争相继爆发,中国未能在巴丹群岛驻军,遂被菲律宾占领至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天培 发表于 2017-7-19 18: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1898年台湾吕宋间诸岛屿图》
日本人「鸟居龙藏」手绘图内标注的英文则有所错误,《正确》是:
台湾岛与呂宋岛之间的统称为「巴士海峡,Bashi Channel」,即为「台湾南部恒春半岛与菲律宾呂宋岛之间隔着「巴士海峡、(巴林塘海道、巴布延海道)呂宋海峡)」。

(1)、「巴士海峡」:以北衔接台湾的兰屿及台湾南端恆春半岛,以南衔接 雅米岛、巴丹(坦)群岛。巴丹(坦)群岛以南为巴布延群岛,再往南则为吕宋岛。

(2)、巴丹(坦)群岛、巴布烟群岛之间为「巴林塘海道」。
(3)、巴布烟群岛、吕宋岛之间为「巴布延海道」。

而(2)「巴林塘海道」、(3)「巴布延海道」二个海道合称为「吕宋海峡」。

三巴海峡:则为「巴士海道 、巴林塘海道、巴布延海道」三个水道的统称,置从东经120度至122.5度,北纬18.5度至22度。

http://bbs.liuqiu-china.com/foru ... hread&tid=687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7-8-12 22: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1950~1979年中国航运南北航线的筚路蓝缕》

中国《南北航线》是指中国台湾海峡以南和以北的港口之间的航线。这是中国海上运输的大动脉。然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由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新中国的封锁禁运,以及蒋介石台湾当局对中国沿海的全面军事封锁和对航经台湾海峡的各国商船的武装扰袭,《南北航线》长期处于人为的断航状态。在南北断航的30多年中,中国航运人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自1979年11月底起,广州海运局航行南北航线的海轮全部取道台湾海峡。自此,封锁了30年的《台湾海峡航行禁航区》被正式打破。最终成功打破了台湾海峡的坚冰,实现了南北航线的复航。南北航线的复航历程既是一部新中国航运人的奋斗史,也侧面反映了这30年间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风云变幻,海峡两岸综合实力的消长和政治经济关系的纵横捭阖。

早期的《台湾海峡》被称为「黑水沟」(因有黑潮流经)海域,许多来自闽、粤的移民渡过海峡时,经常不慎发生海难,有「河洛(闽南、闽北)与客家人」都有民谣《渡台悲歌》称偷渡黑水沟来台者「六死三留一回头」即为:十人当中,有六人会死在海峡,有三人会留在台湾,而一人会不敢继续渡过黑水沟而返回。原因常为海峡的气候水流均变化莫测、船舱内环境险恶与超载。

16世纪中叶,由于葡萄牙人只知福建尚且不知台湾名称,其船只航经至澎湖、台湾附近海峡,看到青翠碧绿的「台湾岛」时,忍不住讚嘆「Ilha Fermosa」葡萄牙文意即「美丽(Formosa)岛(Ilha)」,也因此《台湾海峡》早期地图上也被欧洲人广称为《福建海峡》,而台湾岛南部与呂宋岛之间则称《福尔摩沙海峡》。

1968年4月25日,广州远洋运输公司「黎明」远洋货轮自中国湛江南下途经「南中国海」西断续线航行到北纬10°附近转向「南中国海」东断续线的「巴拉望岛」与「加里曼丹岛」之间的「巴拉巴克海峡」,进入「苏禄海」,沿「棉兰老岛」北岸通过「苏里高海峡」及「圣贝纳迪诺海峡」进入「呂宋岛东岸」的太平洋「菲律宾海」,再向东北驶至东经130°折向「琉球列岛东岸至最北界海域的大隅海峡」,进入东中国海,历时共十五天驶抵「山东青岛」,计航程4533海里。黎明轮于6月2日按照原航线南下,经过12个昼夜的行驶,于6月14日安全抵达「湛江」。

1972年10月22日,中国为开闢较近的经台湾岛与呂宋岛之间的「巴林塘 海峡」绕过「台湾东部海域」的《南北航线》,广州海运局的沿海散货船五指山轮悬国旗,满载9011吨铁矿石从「海南八所港」啟航。共计16天3185海里航行,经「圣地哥角,佛提岛航道」,入「锡布延 海峡」,再经「提卡俄航道」,出「圣柏那提诺海峡」进入西太平洋,特意绕过「台湾岛、琉球群岛」,折入琉球列岛最北界与九州岛的海域中线「大隅海峡」水域,然后进入东中国海,驶抵辽宁大连港,于11月7日抵达「大连港」,开闢了当时新的南北航线。

1973年5月,交通部又向国务院报送了《修改我国远洋船舶南北海上航线的新方案》,很快得到周恩来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的批准。同年11月2日,天津远洋的“祁门”轮成功地进行了远洋船舶中程绕航南北航线的试航工作。该轮从「青岛港」南下,航经「琉球列岛、台湾岛东岸」,不再走峡长、船多、流急、转向点多的「圣柏那提诺海峡」,转走台湾岛与呂宋岛之间海域的「巴布延海峡」进入「南中国海」,抵达南洋「新加坡」,航程2830海里。这条航线较“黎明轮航线”大幅缩短,且距台风发源地较远,是一条较为经济的航线。不久,国务院批准:凡行驶于我国南北海上航线的远洋船舶,均可航行该新航线。

http://www.liuqiu-china.com/portal.php?mod=view&aid=20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4-28 15:09 , Processed in 0.550108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