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402|回复: 0

[轉載] 丁春梅:诏书在中琉两国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

[复制链接]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21-8-21 23: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诏书在中、琉两国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丁春梅,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教授。
二次编辑:台湾猎户人



摘要:

「诏书」是以皇帝名义中央皇权朝廷代为发布中央政府官方行政指令的专用文书。
明、清两朝时期的中央皇权朝廷,中国政府不仅通过「诏书」的形式,将中国境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告之宣达布告我国东海边疆琉球的中山王府,且通过「诏书」来监督、节制等调整皇权朝廷与中山王府的君臣从属关系,同试图解决我国琉球区域内重大议题,因此「诏书」在中琉两地五百年的朝贡体制框架内官府往来文书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琉两国友好往来源远流长,明朝洪武元年(1368)春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定国号明,建元洪武,颁发即位诏于天下(注1)。「朱元璋」遵循前朝规制,并让中国疆域内的臣民知道新旧朝代鼎替之际,大明皇朝的建立,因此他下令普诏书各路。由于,东海琉球“远处海外”,故“未及报知”(注2)。直至明朝洪武五年(1372)正月十六日,「朱元璋」“遣「杨载」持《诏、谕》琉球”(注2),将《建元即位诏》书送达琉球,朝廷以“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迩,一视同仁,故中国奠安,四夷所得,非有意于臣服之也。命将四征不庭复我中国之旧疆、“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文书恩威并济,望琉球奉表输诚称臣纳贡。《诏书》全文如下: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迩,一视同仁,故中国奠安,四夷所得,非有意于臣服之也。自元政不纲,天下兵争者十有七年。朕起布衣,开基江左,命将四征不庭,西平汉主「陈友谅」,东缚吴王「张士诚」,南平闽越,勘定巴蜀,北清幽燕,奠安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朕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目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处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注2)。

琉球中山王「察度」接到《诏、》书后,于同年十二月,派遣其弟「泰期」渡海远赴京师(南京),向明皇权朝廷奉表称臣纳贡,正式成为中国的藩属,并受封世袭罔替代职镇守我国东海疆域的中山王。《诏、》书的发布,开启了中、琉两地政治、军事上的君臣从属观、文化、经济上友好互惠交往的大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颁给琉球诏书的种类
明、清两朝近五百年的历史史料,凡遇中国皇权中央朝廷首要大事,如:皇帝嗣位、册立皇后、上谥号等等,皇帝皆颁《诏》于天下,以布告境内各地、境外边疆等臣民。琉球中山王府,其作为中国疆域版图内的藩属国,皇帝下《诏》书时朝廷「礼部」惯例均会誊黄一份,特颁发给琉球中山王府,由其宣达布告琉球各地岛屿。而明、清两朝下颁给琉球王府的诏书,主要有以下九种。


1,谕之称臣纳贡诏《建元即位诏》、《诏谕》
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投奔红巾军的「郭子兴」反元戎马生涯。经过十七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元朝统治。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皇朝。五年后,明代中央朝廷政府将其《建元即位诏》书遣使颁发给前元朝东海疆域的琉球,恩威并济《诏、谕》琉球夷人渡海赴京,对明朝廷奉表输诚、称臣纳贡这是中国明朝廷颁给琉球的首份诏书。


2,册封琉世子为中山王的《册封诏书》
自1372年,琉球正式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之后的500余年中.朝廷规制:中山王薨(去世),新王继位前,由琉世子、或王府臣暂时权国事,但对外尚且不可僭越称王,中山王府必须遣使赴京报薨、并请封袭爵,向中央朝廷政府提出册封中山王的申请,待皇权朝廷派出册封使离京赴闽渡海至琉球,举办朝廷册封琉世子为中山王的官府仪式期间,由朝廷的册封使臣宣布「册封诏书」后,琉球世子始乃正式登基称中山王。册封仪式就是由朝廷派员监誓琉球世子宣读誓词、颁布册封诏书就是任命书,明清两朝,中国共册封了23位琉球中山王.因此留下了23份册封诏书。它见证了中琉两国在政治上的君臣从属伦理密切关系的重要凭证。据琉人编辑《中山世鉴》记载,中国隋朝大业年时期,遣使者羽骑尉「朱宽」到海外访求异俗,始至其国,因于万涛间见地形如虬龙浮水中,故称之为“流虬”。至明洪武初,改称:琉球,时国分为三:
中山「察度」王、山南「承察度」王、山北「帕尼芝」王。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皇帝遣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中山王「察度」则遣其弟「泰期」随「杨载」入明朝贡方物奉表输诚称臣纳贡之后,从此开始了两国政治军事上的君臣从属关系间的友好往来。明永乐二年(1404年),中山王世子「武宁」遣使告父丧,明成祖皇帝命礼部遣官谕祭,赙以布帛,遂命「武宁」袭位,从此明朝与琉球正式建立了册封关系(注:「张廷玉」《明史》卷三二三,〈外国传祹琉球〉。)而明朝所谓对琉球的“册封”,指的是“修外藩礼,王薨则世子嗣位,遣使请命,朝廷遣文臣二为正、副使,持节航海册为中山王”(注:龚柴《中国海岛考略》,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九帙。)。

明朝对琉球的册封,自洪武五年至崇祯二年(1629年)共16次,派出册封使臣29人。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洪武五年至洪熙元年(1425年)。这阶段初期因琉球尚未统一,派出的使臣不仅册封中山王,亦册封山南王。至永乐二十年,「尚巴志」即位,先灭山北,次平山南,统一琉球后(注:黄景福《中山见闻辨异》,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帙。),明皇朝对琉球的册封始专指对中山王的册封。这阶段派出的册封使尚未按明朝封锡藩王的规定,派遣给事中、行人为使臣,而是派出中官、或行人。洪武五年,遣行人「杨载」封中山王「察度」;永乐二年,遣行人「时中」册封中山王「武宁」、山南王「汪应祖」;永乐十一年,遣行人「陈季若」册封山南王「他鲁每」;洪熙元年,遣中官正使「柴山」、副使「阮鼎」,册封中山王「尚巴志」。
第二阶段:自正统八年(1443年)至成化十五年(1479年)。这阶段开始派遣给事中和行人为正、副使,分别授予麒麟、白泽公侯伯驸马之服,以示朝使殊荣。这阶段的册封使臣返京述职后,尚无进呈皇帝《使琉球录》的习惯,而存放在礼部的有关册封旧案又因遭火灾烧毁,故详细的册封情况已无案可查。
第三阶段:自嘉靖十一年(1532年)至崇祯二年。这个阶段自「陈侃」开始,每次册封使都能把“亲历其地,目击其事,山川风俗之殊,往来闻见,悉出实录,因采辑事迹,撰述成书”,名为《使琉球录》,返国后交付史馆,以备采集(注:夏言:《复议:给事中「陈侃」等进呈使琉球录疏》,载《明经世文编》卷二○三。)。


3。皇帝《即位诏》
明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十八日,「朱棣」在第五次亲征蒙古的归途,驾崩于榆木川(内蒙古多伦西北) (注3)。太子「朱高炽」于同年八月十五日,“祗告天地、宗庙、社稷,即皇帝位” (注4),改年号“洪熙”。洪熙元年(1425)二月初一日.「朱高炽」颁布《即位诏书》,诏告天下。朝廷遣使渡海赴琉给中山王府颁发《即位诏书》(注4)。


4,皇帝《大婚诏》
明朝天启元年(1621)二月,熹宗「朱由校」大婚。娶了张皇后,同年四月二十九日,《大婚诏》“布告中外,咸使知闻’’(注4),(P56页)。


5,皇子诞生诏

天启三年(1623)十月二十二日,熹宗朱由校的贵妃范氏产下一皇子,皇帝大喜,颁诏大赦天下,减免赋税,加官进爵【4】(P57),举国欢庆。


6,皇帝遗诏
明朝熹宗皇帝「朱由校」仅仅在位七年(1621—1627),就驾崩撒手人寰,而其所生三男二女早已天折,其皇室
兄弟七人剩下「朱由检」是皇位惟一的继承人了。熹宗临终之际,在遗诏中对皇帝人选做出安排:“皇五弟信王「由检」聪明夙著,仁孝性成,爰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丕绍伦序,即皇帝位”【4】(P66)。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颁布皇帝遗诏于中外,同年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检」即皇帝位,改年号“崇祯”。


7,立皇太子诏
崇祯二年(1629),周皇后生下长子朱慈烛。“自古帝王嗣大历服,长治久安莫不首重建储,所以定宗祧隆国本凝天眷而系人心也”【4】(P86),在文武大臣疏请之下,立太子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彳崇祯三年一(1630)。-二月初十日,思宗朱由检颁布诏书,“立慈娘为皇太子”【4】(P86)。

8,上谥号诏
古时,帝王去世后,依据其生前事迹,由礼官商议追封其尊号。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熹宗朱由校辞世,三天后其弟朱由检即位。同年十月初八日,经诸大臣会议,发布诏书:“上大行皇帝尊谥日:‘达天阐道敦孝笃口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愆’,皇帝庙号熹宗”…(P7引。

9,上尊号诏
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皇帝宾天,同治皇帝继位,慈安、慈禧垂帘听政。同治元年(1862),同治皇帝“恭上慈安皇太后尊号、慈禧皇太后尊号”【5j。礼成颁诏天下,礼部将诏书经由闽浙总督转交琉球都通事王兼才带回国【5】(P78们。


二、诏书送达琉球的方式
琉球为一岛国,位于中国东海与太平洋之间,距中国大陆约400海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诏书只能通过海船来送达。为了能尽快将诏书送达琉球。明清两朝主要采取以下3种方式。

1,皇帝遣使专程送诏
皇帝遣使专程送诏始于明洪武五年(1372)。是年,朱元璋遣杨载持建元即位诏往琉球,告之大明王朝已建立,谕之来称臣纳贡,这是第一次。其后遣使专程送诏主要用在对琉球国王的册封上。明清两朝,琉球国王均由中国政府册封。因此,每当新国王继位前,皇帝会任命册封使专程前往册封,以示正统。册封使出发前要亲自前往礼部领取册封诏书,然后从北京出发先抵福州,再转乘册封舟到达琉球。由于册封使随身携带诏书,因此从北京到福州一路出行,仪仗甚为隆重。如嘉庆五年(1800),册封副使李鼎元在<使琉球记>中记录下当时出行的盛况:“向例诏敕前用黄盖一柄.龙旗一对,御仗一对,‘钦差’牌一对,‘肃静’牌一对,‘回避’牌一对”[6】(P12引。出行时先后顺序是有规定的.诏书走在队伍的最前端: “先奉诏敕付武弁负之前行,罩以黄盖,仪仗后之,节后之,赏恤诸物又后之,正副使又后之”【6l(P1Ⅲ。可见,中国政府极其重视册封诏书的颁发。

2,由琉球贡使将诏书带回国
作为中国的藩属国,琉球必须履行的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遣使纳贡。每当琉球贡使携带表文方物进京赴命时.如恰遇颁诏于天下,中国政府往往会将诏书交由贡使带回本国。如乾隆五十五年(1790),“本年恭遇皇上八旬万寿,颁诏天下,其朝鲜国应颁诏书,例派大臣侍卫赍送。此次,正值该国贡使在京,应请即交带回。……其安南、琉球、暹罗三国亦著照朝鲜国之例, ‘体
颁发恩诏,即交该国贡使赍回”"j。由贡使带回的诏书种类不定,如咸丰四年(1854)由琉球使臣向邦栋带回国的【5】(P75们,是皇上崇晋康慈皇太后徽号的诏书:咸丰十一年(1861)由琉球使臣向志道恭捧回国的【5I¨呷64’,是咸丰帝龙驭宾天,礼部颁发的咸丰遗诏。由琉球贡使带回诏书是最经济、最便捷的方式。

3,由琉球国在闽都通事送往琉球
琉球贡使出使中国。一次往返历时一年以上。以乾隆十三年(1748)郑秉哲出使中国为例,在<久米村家谱>之“郑秉哲”条下,汜录当时郑秉哲为正议大夫与耳目官向永成等人,于乾隆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从那霸开船,第二年(1749)正月二十八日到福州,同年八月二十五日离闽启程赴京,十二月二十五日到北京。在京期间,琉球贡使有一系列活动必须参加,如到礼部上表,元旦见朝.交纳贡物.领回中国颁发的敕书及中国皇帝钦赐琉球国王的绸缎纱罗等物。活动结束后,他们一行人于乾隆十五年(1750)五月二十四日回到福州,同年九月九日归斟引。郑秉哲一行人自乾隆十三年(1748)十二月二十日从那霸开船,到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九日归国,共耗时625天。如果等琉球贡使抵达北京,再将中国诏书携带回国,要用一年时间才能送达。且琉球是两年一贡,必然有一年是轮空。因此,如遇中国政府颁发诏书,而琉球贡使当时又不在北京,为了及时将诏书送达琉球,礼部就会先将诏书送达闽浙总督,再由其转交在福州柔远驿驻守的琉球都通事,由他负责尽快将诏书送往琉球。柔远驿始建于明成化年问,是专用于接待琉球进贡使团、飘风难民的办事机构。柔远驿由琉球国派遣通中文的都通事住守.承担日常管理、接待、维护等工作。而琉球都通事还需负责将中国诏书送往本国。如嘉庆二十五年(1820),琉球国王尚灏遣耳目官向邦正、正议大夫蔡肇基等恭进表文方物,刚刚抵达福建,正遇上嘉庆帝去世,道光帝登基即位.颁诏天下。由于琉球贡使还未抵北京,礼部就将诏书颁发给闽浙总督。由其转交琉球都通事蔡濂。蔡濂此次不仅携带有道光皇帝即位诏书,而且还有嘉庆皇帝的遗诏【9J。道光元年(1821)五月二十四日,蔡濂恭捧诏书送往琉球。琉球国王“感激无涯,举国忭跃,谨择良辰,躬率臣僚迎接。望阙嵩呼拜领讫跪读宝诏,普天沐德,穷岛沾恩”【9J。又如同治元年(1862),同治帝恭上慈安皇太后尊号与慈禧皇太后尊号,礼成颁诏天下,诏书由都通事王兼才赍回琉球【5】(P78扪。


清政府极其重视诏书送达的时间。根据各省距京路途的远近,严格限定了诏书送达各省的日期。“康熙四十二年(1703)复准,各省颁诏官应于起程日起算往返,福建限百有五日”【1引。各省总督、巡抚还要将诏书到省日期报礼部查核,“如果江湖风阻,疾病耽延,取具经过地方官应结到部。倘有故意迟延违限者,交该部从重议处”【lo。。即遇有不可抗拒的原因,在规定的期限
内未能将诏书准时送达时,必须有地方官员的证明印结作为凭证,否则故意迟延违限者,从重议处。严格的制度是为了确保诏书内容中外臣民能尽快知悉,这在当时通讯手段、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弥补此缺陷的良策。虽然,清政府并未规定诏书送达琉球的时限,但从第三种送达方式,即由琉球在闽都通事立刻送往琉球,而不是等贡使进京后再带回琉球,可见清政府迫切
希望将诏书尽快送达琉球,使中国的上情快速下达,让琉球国人尽早知道中国的大事。


三、琉球迎接中国诏书的仪式
明清时期,中国对所有藩属国统一制定迎诏仪。如洪武十八年(1385),明政府制定“蕃国迎诏仪”:“凡遇诏敕至王国,武官随王侍卫不出郊外,文官具朝服出郊奉迎,安奉诏敕于龙亭,乘马前导,王具冕服于王城门外五丈余地,奉迎至王宫。置龙亭于正殿中,王于殿前台上先行五拜礼,毕,升殿侍立于龙亭东侧,武官护卫,文官于台下自行十二拜礼,跪听开读”【11I。各藩属国必须不折不扣地按照既定的迎诏仪执行,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就是犯上。明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高澄出使琉球册封尚清为国王。陈侃在其所著<使琉球录)中介绍了琉球迎诏仪。当中国册封舟抵达那霸港后,“世子遣众官大小百余员,随龙亭候于亭下。予等捧诏敕安于龙亭,众官行五拜、三叩头礼;前行,导引至天使馆”【12](P1¨。陈侃等捧诏书上岸后却不见世子的身影,就询问在场的琉球长史:…世子不迎诏敕,何也?’对日: ‘洪武礼制:凡诏敕至国,世子候于国门之外;数代相承,不敢违制以行”’[12】(P1们。长史所言不假。前面提到“蕃国迎诏仪”,诏书至藩属国,王不出郊外,而是“王具冕服于王城门外五丈余地,奉迎至王宫”ul|。因此,琉球迎诏仪并未违制,陈侃遂遵其制。果然,在宣读册封诏书的当天,世子在国门外候迎诏书。“越七
月二日,封王。是日黎明,世子令众官候于馆门之外,导引诏敕至国。国门距馆路三十里,介在山海之间;险侧高卑不齐,不能如砥如矢。将至国五里,外有牌坊一座,扁日‘中山’。自此以往,路皆平坦。可容九轨;旁叠石墙,亦若百雉之制。世子候于此;龙亭至,行五拜、三叩头礼。导之国门,门日‘欢会’;门内逶迤数步,即王之宫”[12】(P16)。明时,琉球奉迎中国诏书有两
个特点,一是世子于中山门下候迎诏书;二是见刘诏书行五拜、三叩头礼。

降至清代,琉球迎诏仪有很大变化。这是由于清政府对藩属国也制定了“敕封藩服礼”。清制,“(诏书)及国,嗣封王遣陪臣郊迎,三跪九叩,劳使者一跪三叩。延入馆,陈诏、节龙亭内,行礼如仪”【l 3|。清政府制定的迎诏仪,琉球不仅认真贯彻执行,而且在实际迎接中国诏书时.世子亲自出迎,提高迎诏的规格.并且还添加了许多内容。如嘉庆五年(1800),出使琉球的李鼎元,在<使琉球记>中详细介绍了琉球迎诏仪。迎诏仪式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是中国册封舟即将进那霸港,王世孙遣官恭接。“十七日(已巳)。雨。陪臣梁焕以迎诏仪求订。注云:天使船未至,先期遣探;得信,即遣独木船数十只,以长绠以舟。壬世孙遣官郊迎:首接,用中议大夫、副通事各一员,驾小舟、树赤旗,书‘恭接’字;接官立船头请安,送酒席。二接,王舅、正议大夫、副通事各一员,驾舟送席,如前仪;禀见,呈上仪注。三接,法司、紫金大夫、都通事各一员,如前仪。禀见,不送席”【6](P15∞。王世孙安排三批迎诏官员,从“首接”的从四品官中议大夫,到“二接”的正四品官正议大夫,最后是“三接”的从一品法司、从二品紫金大夫,可见迎诏官员从低到高,级别越来越高。

第二,是中国册封舟进那霸港,册封使捧诏书等上岸,王世孙率百官恭迎岸边。“封舟入港,近临海寺,本国备龙亭五——诏、敕、御书、谕祭文、节五者各奉安‘亭;彩亭四。贮赐币、焚帛。鼓吹、仪卫。均排列却金亭;造舟为梁,联接亭阶。炮三晌,遣官上封舟禀知,天使遣从官分捧诏敕、币帛上岸,奉安龙、彩亭中,行一跪、一叩礼。毕,天使登岸,仍响炮三,即以鼓吹、
仪卫排列导行。王世孙率百官恭迎道左,望见龙亭,世孙跪、百官皆跪;龙亭至前,皆俯伏;候过.即平身”【6】(P15们。琉球岸上迎诏仪既隆重又热烈,世孙亲自率百官恭迎,封舟进港礼炮三响,天使上岸又礼炮三响,这般待遇在明代是不曾有的。

第三,是在迎恩亭举行正式的拜诏仪式。“世孙率百官先趋迎恩亭,奉龙亭于亭内,彩亭置亭外。天使至,下舆人亭,分立龙亭左右;引礼通事官唱‘排班’,作乐。设世孙拜位于前,百官拜位于后;世孙跪奏云:‘琉球国中山王世孙臣尚温,恭请皇上圣躬万安!’天使答以‘圣躬万安’。世孙起立,率百官行三跪、九叩首礼”[6】(P15们。迎恩亭礼毕后,中国使者将诏书等物先安奉在天使馆,等到正式册封王日。再将诏书带入王宫宣读,世子才成为琉球国王,册封活动方告结束。


明清两朝,琉球在迎接中国诏书时仪式是有所不同。明代世子不在那霸港出迎,而是在王宫前的中山门外守侯。而清代世子亲自在那霸港出迎。遇见诏书所行礼数,明代行五拜、三叩头礼,清代行三跪、九叩首礼。可见.清代琉球迎诏礼数更大,规格更高,以示对诏书的崇敬之意。为迎接中国诏书,琉球还使用了只有中国皇帝才能使用的黄缎龙凉伞,以示对诏书的敬重。如尚穆王五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琉球国制造黄缎龙凉伞,专门用于奉迎诏敕。“原是奉迎敕书只用黄缎无龙凉伞,似轻敕书。因此,新造黄缎绣龙凉伞,只限奉迎敕书用之,其外不敢用,此永著成例”【l引。清时,黄色和龙形图案只有皇帝才能使用,这项制度在皇太极刚称帝时,就已明文规定:“亲王以下至臣民不得用黄色及五爪龙风黄色缎”【l引。作为中国的藩属国,琉球是非常清楚此项规定,不敢违背。因此,只有在奉迎中国诏敕时使用黄缎绣龙凉伞, “其外不敢用”。诏书等同于皇帝的化身,黄缎绣龙凉伞与诏书是相匹配的。



四、中国诏书的地位
诏书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诏书始创于秦代,秦王赢政一统天下后,廷尉李斯遂上书建言:“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Ll引。秦王除了将尊号“泰皇”改为“皇帝”外,李斯的其它建议均予采纳。从此,诏书成为皇帝发布指令的专用文书。自秦朝开始,诏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1,皇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诏书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文书,非议诏书就是非议皇帝,犯上是要重罚的。洪武年间,曾发生琉球官生非议诏书而处死的事例。 “洪武二十五年(1392)夏,中山贡使以其王从子及寨官子皆来,请肄业国学。从之,赐衣巾靴袜并夏衣一袭。其冬,山南王亦遣从子及寨官子入国学,赐赍如之。明年(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中山两入贡,又遣寨官子肄业国学。是时,国法严,中山生与山南生有非议诏书者,帝闻,置之死,而待其国如故”【17】(P836扪。

2,诏书是皇帝的化身,庇佑中国册封使安抵琉球
历届册封使从礼部领取诏书出使琉球,一路上小心翼翼,精心保护,生怕出现任何差错。册封使团在福州登舟时,第一件大事就是先将诏书安置在册封舟最显贵的位置。如明嘉靖陈侃时, “舟后作黄屋二层,上安诏敕,尊君命也;中供天妃,顺民心也”【12】(剐。清乾隆周煌时,“恭捧诏敕奉安官舱正中”u 8|。中国册封使团出使琉球,途中常常遭遇暴风雨袭击,人们在大自然威力之下.常常手足无措,曾经将化险为夷的希望寄托在诏书上。如万历年问出使琉球的谢杰,在海上遭遇风暴,就是借诏书化解危机。谢杰在其所著(琉球录撮要补遗)中云:“方舟之将至夷也,忽海波顿裂,深黑不可测;役之老成者日:‘此龙神迎诏也。’顷之,诞涌如百塔,高可数十丈;诞尽处。突起白虹直至天表,且不翅千余丈。如是者三,有若鼎足然。虹尽处结成黑云,大可盈亩;须臾,驳广。众请发牌止之,正使以为幻;人心汹汹惧甚,喷有烦言。余以安众心为请,始勉为书‘诏敕在船,龙神免朝’八字:牌一发,即云散于天、诞归于海,其去来若可呼而应者:盖皆朝廷之宠灵使然也”【1引。面对波涛汹涌的海浪,使役们认为是海中龙王来朝拜皇帝(诏书),谢杰勉为其难写下“诏敕在船,龙神免朝”牌,恰巧此次狂风肆虐不久,“牌一发,即云散于天、诞归于海”。因此,他们认为是“朝廷之宠灵”化解此次危机。其实.汹涌的海浪与龙神无关,谢杰不发牌危机也会自然过去。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借神话传说以自救,可以起着安抚人心、稳定情绪的作用。若遭遇更剧烈的狂风暴雨时。册封使役们亦束手无策,只得与诏书共存亡。如乾隆二十一年(1756)。出使琉球的中国册封使团就遭遇巨大风暴。册封副使周湟
说:“(乾隆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暴甚,船身播荡,呕伏者相枕。 (琉球接封大夫)郑秉和再请登岸,臣等谕以‘诏敕在舟,岂容暂离;若奉以行,众将何恃!不如勿动,以安人心”’【18j(P14们。在惊涛大浪中,诏敕起着“安人心”之用。不料。中国册封使团在坚持数日后.他们又遭遇更大的风暴.“船身直趋向岸,一礁石透人船腹,不动,亦不沉”118姗14们。这次舟身触礁,彻底行进不得,册封使不得不下令弃船上岸,他们舍弃了所有货物,惟独只“捧诏敕、节、印陆续登岸”【18】(P14们。所幸全船无一人伤亡,“同舟二百余人举庆更生,佥谓仰赖我皇上如天之福,阽危获安”【18】(P14们。他们将化险为夷之功归于皇上。因此,使役们无论遭遇多大的危机,他们均不离不弃诏书,否则他们将无法完成使命,回国后也无法交差。

3.册封诏书是权力的象征,琉球国视作镇国之宝
册封诏是中国行使宗主国任命权的重要工具,也是琉球世子取得琉球国最高统治权的重要凭证,只有在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册封诏后,琉球国王地位的合法性才被承认。
由于中琉两国均十分重视诏书,在明清两朝改朝换代之际,中琉两国曾为诏书发生过争执。顺治元年(1644)四月,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迎清军入关,.十月十日,清世祖推翻明政权,成立大清国,定都北京。建国初期,南明弘光、隆武政权尚在浙江、福建一带苟延残喘,琉球继续奉弘光、隆武政权为正朔,与南明政权保持往来不断。清军在平定中原后,大举南下收复浙东、全闽等地,在消灭了南明政权之后,清政府于顺治四年(1647)二月十二日发布诏书,布告中外,并采取多项安抚民心的措施。同年六月初八日,清世祖专门给琉球国王颁发一道敕谕,中心内容是要求琉球“将故明所结封诰印敕遣使赍送来京”【20】(P1㈣。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无法容忍琉球再保留故明诏敕,奉清朝为正朔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交回前明政权所颁发的诏敕及印。

有明一代,明政府发布的即位诏、登极诏、大婚诏、生皇子诏、册封琉球国王诏等各类诏书不计其数。每种诏书都通过各种方式送达琉球国,琉球将中国的诏书视作镇国之宝,小心翼翼放进金柜中妥善保管。每当中国册封使宣读完册封诏书后,琉球国王均词恳意切地请求留下诏书,作为镇国之宝,表明琉球国极其重视诏书。自洪武五年(1372)起,琉球成为中国的藩属国,一直奉明朝为正朔已经二百多年了,清廷让其交出故明诏敕印,割弃与明廷交往的信物,对琉球国来说一时难以接受。诏敕印是权力的象征,清国坚决要求琉球交回故明诏敕印,而琉球却将其视作镇国之宝,迟迟不愿交出。于是,中琉两国开始长达六年(顺治四年一顺治十年)之久的“拉锯战”,双方进行了三个回合的交涉。

第一回合,顺治六年(1649)九月十三日,清世祖遣使至琉球国。以书面和口头两种方式,要求琉球交出故明敕印。琉球国以“敝国舟楫未备,礼仪苍卒,难于急办”[20】(P693’为由,提出“故明敕印,祈宽来冀”[20】(P5㈣。琉球委婉地拒绝交出故明敕印,清使无功而返。

第二回合,清廷岂能善甘罢休。又于顺治七年(1650)五月,“遣梁廷翰等十九人回谕尔国,迄今故明敕印未缴”(20】(P11们。梁廷翰为琉球通事,他于顺治六年(1649)十一月十三日,携带琉球国“投诚表文”【20】(P695’来北京赴命,由于他们未带来故明敕印,顺治帝不接受其意,而是要求他们回国后转告琉球国王必须交出故明敕印。不料。信使一去,杳无音信,交出故明敕印之事又无下文。

第三回合,顺治九年(1652)七月,清政府再遣使者谢必振前往琉球国,再次重申琉球国必须交出故明敕印【20】(P69引。在清国一而再、再而三的强大压力之下,作为一个小国,已无法承受如此高压,且明王朝大势已去,清政权已君临天下。统治日益稳固。无奈,琉球国王于顺治十年(1653),令王舅马宗毅来京“缴上旧诏敕印”[20】(P112)。琉球国交出故明敕印,以此向清廷表明其从此“去旧从新,耳目改达,舍明事清,心志惟一”[20】(P699’之意,即一心一意称臣清国。从清国来看,定都北京。统一全国之后,与藩属国的外交事务摆上议事日程。与琉球国修好的条件之一是交回故明敕印,这是奉清国为正朔的一个极重要的标
志,清国不允许琉球国再保留旧明政权的遗物。清国要求琉球国交回故明敕印的历程可谓漫长而曲折,在中琉两国交往史中,中国为诏敕印而专门两次遣使琉球,是空前绝后的,也表明清国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诏敕印作为权力的象征,中琉两国均视作信物。在琉球交出诏敕印后,中断多年的中琉关系又恢复原貌。顺治十一年(1654),清世祖任命张学礼、王垓携带清国颁发的
诏敕印重新踏上琉球的国土,中琉两国又开始了友好往来。从琉球国来说,要将其视为镇国之宝的诏敕印交出,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无奈之举。由于清政府对于琉球国究竟保留多少明代诏敕,数量不详,也只能笼统地要求其交回故明敕印。因此.琉球国在交回诏敕印时又留了一手。“自洪武历朝之敕,敝国先王告终,即将本王之敕同行埋葬,今已无存。只自尚宁王至今未葬,其敕犹在”【20】(P69引。琉球以“本王之敕同行埋葬,今已无存’’为由,向清政府仅仅交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颁给袭封王爵诏壹道,崇祯二年(1629)颁给袭封王爵诏壹道,又颁给袭封王爵赏赐礼物数目敕谕壹道,洪武十六年(1383)颁给镀金银印壹颗”[20](P15¨。共计诏书二件,敕书一件,官印一枚。笔者认为琉球将诏敕与故王同行埋葬的说法是不成立的。理由有二:

一,是中国册封使亲眼所见多份保存完好的诏书。如明嘉靖十三年出使琉球的陈侃,在琉球王宫宣读完册封诏书后,“令仪从迎诏敕至馆”,准备带回中国。琉球国王见状马上日:“小国元以为宝,玺书以为宝;先朝诏敕。藏之金柜已八叶于兹矣。今辱贲临,
幸留镇国!不尔,予小子自底不类,为先人羞!,,112j(JJl6’琉球国王请求将诏敕留下作为镇国之宝,并声明有先朝诏敕八件藏之金柜中。陈侃“见其词意虽诚,犹未信也’’。为了验证其言真伪,“令取其金柜之藏,以验其留否之实。长史数臣各捧一一道而来,奎壁辉映,绚采‘堂;遂许留之”【12“P1"。陈侃是在亲跟验明八件诏敕之后,才同意其留诏敕之请。明制,铃有“皇帝之宝”印的诏书,在宣读完毕后必须交回礼部归档保存。陈侃之所以同意琉球国王留诏敕的请求,是在出发前已事先征询皇帝的批准,他才有权力将诏敕留下,否则他无法回国交差。可见,琉球将诏敕留下已早有先例,中国册封使才会在离京前就此事事先请示皇帝,陈侃是延续了前朝的先例。陈侃以后出使琉球的册封使,均相沿使用。每当琉球国王请求将诏敕留下时,册封使必须先亲自验明先朝诏敕后,才同意将诏敕留下,表明琉球国并没有将如此贵重的诏敕随同故国王一同埋葬,而是将其作为国宝精心保存。

二,是<历代宝案)收录了大量中国诏书。从康熙年间开始,琉球国组织人力,将本国所收藏的中琉两国交往的文书档案,抄写~一式两份.即我们今天所见的<历代宝案>。<历代宝案>校订本。第1册,第1集,它收录了明代诏书21件,其中册封琉球国王诏书有7件,如果诏敕随故王埋葬了,今天我们就难以见到极其珍贵的明代诏书抄本,从而诏敕与故王同行埋葬的说法也难以成立。琉球国确实看重中国的诏敕,将其视为珍宝,不愿轻易拱手交出。



五、诏书在中琉两国交往中的作用
1.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布告琉球
明清时期,凡发生重大事件,中国政府均颁布诏书,布告天下,妇孺皆知。作为中国的藩属国,琉球国也属布告之列,它均会收到来自中国的诏书。如在<明史)之外国列传四中“琉球”条下,记录多条明皇帝登极,诏告琉球的记载。“(洪武)五年正月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17】(P836¨.“惠帝嗣位,遣官以登极诏谕其国”【17】(P836扪,“成祖承大统,诏谕如前”,“仁宗嗣位,命行人方彝诏告其国”[17】(P83训,等等。日本<历代宝案>收录了许多明清两代诏书,诏书内容涉及皇帝登极、大婚、生皇子、上谥号等许多内容。诏书的发
布,使琉球国能及时了解中国的重大事件,便于中琉两国交往。

2,任命琉球国王
琉球国王去世,依例世子请求中国政府进行册封。只有在宣读册封诏书后,世子才摇身成为国王,册封诏书就是琉球国王的委任书,是其行使国家首脑权力的重要凭证。
中国颁发给琉球的第一份册封诏是在明永乐二年(1404)。’洪武二十八年(1395),中山王察度去世,“永乐二年(1404)正月壬辰,琉球国中山王世子武宁遣侄三吾良迭等,以其王察度卒,来告讣。 (明成祖朱棣)命礼部遣使祭之,赐以布帛,遂诏武宁袭爵”【2¨。中国颁发给琉球的最后一份册封诏书是在同治五年(1866)。当时,应琉球世子尚泰之请,清帝任命赵新为正使、于光甲为副使,中国册封使最后一次踏上琉球国土,册封尚泰为国王。至此,中国共册封23位琉球国王,颁发了23份册封诏。在所有中国送达琉球的诏书中,琉球最看重册封诏,每次中国册封使宣读完册封诏后,琉球国王马上恳请留下诏书,将其视为镇国之宝。中国册封诏的使用是有严格限定的,它只用于藩属国国王的任命,世子以下的册立不在颁诏之列。如明成化十二年(1476)三月戊申,琉球国中山王尚圆遣使臣梁应等奉表贡马及方物,来中国谢恩。琉球使臣梁应为琉球国册立太子之事,请求中国颁诏册立太子。…(梁应)乞如朝鲜、安南例,赐诏赍回。’礼部以琉球与日本、占城皆海外国,例不颁诏。上是之,命降敕并以文锦彩缎付使臣归赐其王及妃”【2引。表明册封国王才颁诏.而册立海外藩属国太子则使用敕书。国王与太子身份、等级是有差别的,中国诏与敕的使用也是有区别的。

3,调解琉球内部争端
洪武年间,琉球处于中山、山南和山北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常起纷争,战事不断。“琉球国白玉城王,自分为三,而三王互争,废弃农业,伤残人命,竟不相息焉”【2引。朱元璋听说“琉球三王互争,废农伤民”,他“不胜怜悯”【2引,遂于洪武十六年(1383)正月,“遣中使梁民及路谦赍敕至国,即诏一道赐中山王,又诏一道赐山南、山北二王,令三王息战、养人生,中山王察度、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怕尼芝各受其诏,罢战息兵,亦皆遣使谢恩”【23i。

4,传播中国礼制文化
古代中国祀奉皇帝、后妃,有一套严格的礼制。琉球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以来。学习并模仿中国谕祭帝后礼制。明成化年问,琉球创建天王、崇元、龙福等三寺,将故王神主牌位供奉其中,每年春秋二仲,以中华之礼谕祭故王。“成化年间创建寺名天王而为王庙之备。王又卜地于泊村东南之间创建中山国王庙。而庙侧建寺名崇元,其制与家庙大异。每会册封之时则谕祭之礼有行于此庙。……自舜天而下惟即位者必奉安此庙,而春秋二仲,以中华之礼祭之,著为定规”【2引。表明崇元寺是供奉“舜天而下惟即位”的历代先王神主牌位之处。自崇元寺建成后,每当中国册封使抵达琉球,在正式册封新国王之前,中国册封使团全体成员与琉球世子及各级官员一道,先到崇元寺谕祭故王。只有受中国册封后,世子才正式即位为琉球国王,国王故去后神主牌位方可安置于崇元寺。而未即位的太子故去后,牌位则不得入内,而安置在天界寺。“王太子尚纯公未即位而薨,由是其神主奉安于天界庙以致祭一日”【26|。按照规定.太子尚纯牌位只能进入天界寺,而不得奉安于圆觉寺、崇元寺等供奉历代先王神主牌位之庙。尚敬王的曾祖父尚贞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中国册封为国王,在其为国王期间,不幸的是其世子尚纯因病故去。在尚贞王去世后,世孙尚益还未经中国册封也去世。因此,王位由曾孙尚敬继承。尚敬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由中国正式册封为国王。,尚敬即位为王后不久,欲打破常规,计划将祖父尚纯(未册封太子)牌位移入崇元寺,但碍于传统礼制,不能轻举妄动。为此,尚敬王征询于紫金大夫程顺则。程顺则也左右为难,若同意太子尚纯牌位移入崇元寺,则违反规定;而反对进入,则得罪当朝国王。程顺则出一妙招,
他誊抄中国诏书一件,呈进给尚敬王,由其定夺。尚敬王六年(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王以其神主要附于
宗庙,即令摄政尚佑等转问紫金大夫程顺则,恭抄明建文帝追尊考妣为皇帝太后,附享宗庙之诏以备圣览,故
此移安其神主于圆觉寺并崇元寺,大致附祭”【2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后不久就册立长子朱标为皇太
子。不料,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年仅38岁的皇太子还未登上皇帝宝座,就因病故去。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前留下遗诏。命皇太孙朱允般即位。建文帝登基后,追尊考妣为皇帝太后,牌位进入宗庙.
并下诏布告天下,同时也将诏书送达琉球。程顺则恭抄这份诏书给尚敬王,寓意是十分明显的,宗主国中国有
此先例,藩属国琉球顺理成章照搬中国礼制也就不违制了。果然,尚敬王顺利将祖父尚纯牌位移入圆觉寺和崇
元寺。尚敬王在成功地完成将祖父尚纯牌位移入圆觉寺和崇元寺之后,他开始着手将其父亲尚益神主牌位移人圆觉寺。这一次,他没有任何顾虑,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尚敬王九年(康熙六十年,1721年),尚敬王将圆觉寺供奉的神主牌位重新排列,其祖父尚纯、父亲尚益排序于先王位中,列为第十一世和第十二世。琉球史书(球阳>(卷十一)中记录圆觉寺供奉的尚敬王以前十二位的神主牌位,它们是:始祖尚圆、二世尚真、三世尚清、四世尚元、五世尚永、六世尚宁、七世尚丰、八世尚贤、九世尚质、十世尚贞、十一世尚纯、十二世尚益【2引。尚敬王模仿中国祀奉帝后礼制,将其尚未册封为王的祖父尚纯、父亲尚益列入先王十一世和十二世序列之中,提高其祖父和父亲的地位,享受后人给他们的崇高祭礼。中国礼制通过诏书传人琉球。

5,诏书之词刻于牌坊,成为民族之魂,万古流芳应琉球国世子尚永袭封之请,万历四年(1576)九月初九日,神宗朱翊钧颁发诏书,任命萧崇业为正使、谢杰为副使,赍诏书往封世子尚永为国王。在他们所赍的诏书中有一著名之词: “世修职贡,足称守礼之邦”【2引。“守礼之邦”是中国对琉球国精辟、准确的概括,是琉球国的真实写照。诏书送达琉球后,国王马上下令将这四个大字刻写在国门上。 “由是,王命法司始用‘守礼之邦’四字为额。然平常止用‘首里’二字,每会册使贲II缶,易以‘守礼之邦’四字为例。康熙二年(1663)癸卯,始定榜字目‘守礼之邦”,【2引。“守礼之邦”四个大字刻在琉球国首里王府正大门上,康熙二年(1663),正式将“首里”榜文永久改为“守礼之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琉球成为美、日两国争夺的战场。不幸的是,明清两朝中琉两国友好往来的大量珍贵历史遗迹毁于战火,守礼门建筑也未能幸免。二战结束后,琉球百废待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情况下,琉球政府首先筹资重建守礼门【30。。可见,守礼门建筑在琉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如今,守礼门成为国际游人访冲绳必游之处.它成为中琉两国友好往来的见证物。由于光绪五年(1879)日本吞并了琉球,中琉两国被迫中断了长达500余年的友好关系,中国也就中止了颁发诏书给琉球,中琉两国联系的纽带中断了。但诏书见证了两国的友谊,如今,它成为历史学家研究中琉关系极为重要的史料。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卷2[M].北京:中华书局,1974:19.
[2]明太祖实录,卷7l,洪武五年正月十六日甲子[M].南京:江苏省国学图书馆传抄本,1940.
[3]许文继.正说明朝十六帝[M].北京:中华书局,2005:71.
[4]历代宝案(校订本),第1册,第1集[M].日本:冲绳县教育委员会,1996:5.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琉球国王表奏文书选录[M].合肥:黄山书社,1997:783.
[6]李鼎元.使琉球记(台湾文献丛刊第292种)[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1.
[7]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346,乾隆五十五年正月辛卯[M].北京:中华书局.1986:10.
[8】那霸市史编纂委员会.那霸市史(资料篇),第1卷6,家谱资料二(下)[M].日本:那霸市企画部市史编集室,昭和55年:620—621.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3:543—544.
[10]昆冈.清会典事例:卷316[M].光绪版.
[11]徐溥.明会典,卷54(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584.
[12]陈侃.使琉球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0.
[13]赵尔巽.清史稿,卷91[M].北京:中华书局,1976:2678.
[14]球阳研究会.球阳,卷15[M].日本:角川书店,昭和57年:336.
[15]昆冈.清会典事例,卷328[M].光绪版.
[16]司马迁.史记,卷6[M].北京:中华书局,1959:236.
[17]张廷玉.明史,卷323[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8]周煌.琉球国志略,卷5(台湾文献丛刊第293种)[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1:145.
[19]谢杰.琉球录撮要补遗(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0:277—278.
[20]历代宝案(校订本),第1册,第1集[M].日本:冲绳县教育委员会,1996.
[21]明太宗实录,卷28,永乐二年正月壬辰[M].南京:江苏省国学图书馆传抄本,1940.
[22]明孝宗实录,卷15,成化十二年三月戊申[M].南京:江苏省国学图书馆传抄本,1940.
[23]球阳研究会.球阳,卷1[M】.日本:角川书店,昭和57年:161.
[24]明太祖实录,卷151,洪武十六年正月丁未[M].南京:江苏省国学图书馆传抄本,1940.
[25]球阳研究会.球阳,卷3[M].日本:角川书店,昭和57年:182.
[26]球阳研究会.球阳,卷lo[M].日本:角川书店,昭和57年:270.
[27]球阳研究会.球阳,卷11[M].日本:角川书店,昭和57年:274.
[28]萧崇业.使琉球录(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0:63.
[29]球阳研究会.球阳,卷4[M].日本:角川书店,昭和57年:205.
[30]杨仲揆.琉球古今谈[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272.


(上接第116页)
[14]牛保义,汉语被动结构的认知语义基础[A].上海:汉英对比与翻译国际研讨会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五
届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2.
[15]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6]屈哨兵.被动观念论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1).
[17]石毓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8]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9]王炳炎.英汉被动结构对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6).
[20]熊学亮,王志军.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J】.外语学刊,2001(3).
[21]熊学亮。王志军.被动句的原型研究[J].外语与翻译,200l(3).
[22]袁毓林.祈使句式和状态补语动词的类[J].汉语学习.1991(1).
[23]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词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30条)
1.张廷玉 明史 1974
2.明太祖实录,卷71,洪武五年正月十六日甲子 1940
3.许文继 正说明朝十六帝 2005
4.历代宝案 1996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代琉球国王表奏文书选录 1997
6.李鼎元 使琉球记 1971
7.清实录 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346,乾隆五十五年正月辛卯 1986
8.《那霸市史》编纂委员会 那霸市史(资料篇),第1卷6,家谱资料二 昭和55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 1993
10.昆冈.清会典事例:卷316.光绪版
11.徐溥 明会典,卷54(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17册) 1983
12.陈侃 使琉球录 1970
13.赵尔巽.柯劭忞 清史稿 1976
14.球阳研究会 球阳 昭和57
15.昆冈.清会典事例,卷328光绪版
16.司马迁 史记 1959
17.张廷玉 明史 1974
18.周煌 琉球国志略 1971
19.谢杰 琉球录撮要补遗 1970
20.历代宝案 1996
21.明太宗实录,卷28,永乐二年正月壬辰 1940
22.明孝宗实录,卷15,成化十二年三月戊申 1940
23.球阳研究会 球阳 昭和57
24.明太祖实录,卷151,洪武十六年正月丁未 1940
25.球阳研究会 球阳 昭和57
26.球阳研究会 球阳 昭和57
27.球阳研究会 球阳 昭和57
28.萧崇业 使琉球录 1970
29.球阳研究会 球阳 昭和57
30.杨仲揆 琉球古今谈 1990。






特注

《崩》: 天子之死。中国自周代,称皇帝死为“崩” 。皇后和皇太后等去世,称“崩”。
《薨》:古代诸侯、皇室成员、有爵位的官员死称为:
,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受封袭爵的亲王。然而,中国唐代开始,仅二品官员死后才用 。常称:薨落、薨奄、薨殁、薨殂、薨背、薨逝、薨谢等。
《升霞、星驾》: 天子之死。
《毙/敝》 :“敝”与“死”联合起来表示“歪斜着身体倒了下去,接着断了气儿”。
《猝死》:“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现不明原因突然死亡一般也说猝死。
《卒》: 大史之死。
《不禄》: 士人之死。

中国皇权《朝廷的册封仪式》于近代的转变:中央政府委派特使于异地监督宣誓,就职宣誓(Oath of office)国家依照宪法、或法规法例,政府主要官员、议员、法官和其他司法官、执法人员、地方行政长官等等在其就职时前,须由上层领导监督宣誓、或委派特使异地监督宣誓,且须按照指定的誓词公开的宣誓。如;拒绝依法宣誓人士将被丧失就任、或免除资格。即宣誓完成,如不履行宣誓内容,亦可遭到追究其责任。参阅:王亚平《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的几个问题》。


《表、奏》,是中国皇权时代臣僚、属国王公「上书」皇帝的专用文书体裁。《诏令》、《敕谕》及《朱批》,则是皇帝对臣属的《表、奏》的回应、批复文体。清季朝贡体制下,朝廷与官府之间往返文件文书体裁可区分为
下行文书》:
一、诏书。二、诰命。三、谕祭文。四、敕谕。五、檄谕、移文。六、札谕、札付、谕贴。
上行文书》:
一、表文。二、状文。三、奏本。四、奏折。五、奏书。六、祭文。七、禀文。八、呈文。九、申文。十、结状。
平行文书》:
一、咨文。二、照会。三、柬文、信函。四、证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5-16 03:16 , Processed in 0.483953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