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1159|回复: 3

[轉載] 《清代琉球紀錄續輯》臺灣文獻叢刊 第二九九种

[复制链接]
琉球我的群弟 发表于 2018-11-8 17: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臺灣文獻叢刊 二九九种《清代琉球紀錄續輯
/弁言
- 1 -(原书页码,以下同)
   弁 言
  這本「清代琉球紀錄續輯」,共收有關琉球文獻三種。
  ()桂山義樹輯「琉球事略」。桂山(字君華)為日人,「事略」輯自徐葆光「中山傳信錄」。前有敘言,作於乾隆七年(日本寬保二年);末附「書後」,略記日人所見。本書所收另一種文獻姚文棟譯「琉球小志」(詳後)有跋,跋中所言與此「書後」恰恰針鋒相對。今據「甘雨亭叢書」錄出,尾註「安永丙申二月七日傳寫清風館,中山彝士訓藏」十九字,當由傳抄本轉刊。按安永丙申,合乾隆四十一年。
  ()潘相撰「琉球入學見聞錄」。前編「文叢」第二九二種「清代琉球紀錄集輯」所收黃景福撰「中山見聞辨異」,嘗引有『前教習潘相「見聞錄」』語;但『未悉潘氏究為何許人?亦不知何時所作』(見同書「弁言」)。今得潘氏原作,全稱為「琉球入學見聞錄」,四卷,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其卷三「師生」節「教習」目下云:『潘相,湖南安鄉縣人;乾隆六年拔貢生。二十二年,考充武英殿校書。二十五年,琉球官生鄭孝德等入學,經國子監奏充教習。……二十九年,鄭孝德等還國,教習事竣;……四月,選授山東登州府福山縣知縣』。「見聞錄」殺青,當在教習事竣之年。按前編「集輯」已刊有王士禎撰「琉球入太學始末」,極為簡略;此錄不但詳具琉球入學本末,且參考
- 2 -
中琉載籍、「覈問」入學陪臣,廣及琉球歷史、地理、制度、風土、文教,實為「地志」之一種。今已略其卷次,並刪去所有圖繪(計有「琉球星野圖」、「琉球國全圖」、「琉球國都圖」、「封舟圖」、「玻璃漏圖」、「羅星圖」、「針路圖」等七幅,請參閱「文叢」第二九三種「琉球國志略」所見)。
  ()姚文棟譯「琉球小志並補遺」。按姚氏所譯「琉球說略」,已見前編「集輯」所收;當時以『出處未明』,『察其撰作時間,約在同治年間』(見同書「弁言」)。今得「琉球小志並補遺(附說略)」全譯本,知「琉球說略」乃為其附文。「小志」跋尾,署曰「光緒壬午夏四月,出使日本隨員上海姚文棟謹識」。所附「說略」,前並綴有敘言云:『近時日本文士紀載琉球事實者甚多,然秘不示外,故不得見也。予東來後,就修史館新纂地書中摘譯琉球一門,參以海軍省實測圖說,為「琉球小志」兩卷。今見學校中幼童肄業之本,其說琉球地勢,亦為簡明。因復譯之,名曰「琉球說略」,以附於「小志」之後。其原書為文部省刊行本,亦日本官書也。壬午冬十一月,文棟又識』(此一「敘言」,前收「說略」未載)。壬午為光緒八年,前察其撰作時間約在同治年間,應予修正。「小志」內容包括有「琉球地理小志」(照日本明治八年官撰地書譯出)、「琉球立國始末」、「琉球形勢大略」、「沖繩島總論」(以上三文均註「譯日本人中根淑稿」)、「琉球新誌自序」(錄日本人大規文彥稿)、「沖繩志後序」(錄日本
- 3 -
人重野安繹稿)等六篇,外加「琉球小志補遺」。前編「集輯」所收「琉球形勢略」一文,即上述「琉球形勢大略」篇,同為姚氏譯文,非中根原稿也;今將「琉球形勢大略」連同「琉球說略」一併省略(存其篇目,註明已見前編「集輯」頁次),以避重複。至「小志」卷首並有「琉球說略序」,蓋前所未見,因存之。譯錄各篇,頂端間有姚氏按語,現均移置文內,以括弧表示。
  此外,另有趙新撰「續琉球志略」一種,已移刊前編「琉球國志略」作為「附錄」,詳見前書「弁言」,不再贅。(吳幅員)
    前編「文叢」第二九二種「清代琉球紀錄集輯」「弁言」有誤,附此更正:清代冊封琉球八使中,汪、林係康熙二十一年遣(誤二十二年),海、徐係康熙五十七年遣(誤五十八年),全、周係乾隆二十年遣(誤二十二年),林、高係道光十七年遣(誤十九年),趙、于係同治四年遣(誤五年),諸使(包括張、王、趙、李、齊、費三使)均於奉使之次年往封。又,嘉慶十二年所遣副使費錫章之「錫」誤「賜」。(幅員附誌)
- 4 -
/臺灣文獻叢刊/二九九 清代琉球紀錄續輯/琉球事略
- 1 -
    琉球事略  
桂山義樹
    大清聖祖仁皇帝康熙五十八年己亥(我國享保四年也。距寬保二年僅二十四年),以正使海寶、副使徐葆光冊封琉球國王尚敬。葆光竟使之日,著「中山傳信錄」六卷,以盡琉球之事。先此,明世冊封使者皆有成書,而疏謬甚多;葆光逗彼國半年餘(六月開帆於閩海,九日至彼國;十一月開帆於琉球,十三日至閩。夏往冬歸者,風放也),故其書最詳而盡矣。元文中,我國傳此書。余在官暇,閱覽數日,百錄一、二、以備遺忘云。寬保二年壬戌五月,桂義樹識。
    中山世系
  舜天───舜馬順熙──義本───○英祖────大成────英慈───┐
  ┌──────────────────────────────────┘
  玉城────西威───○察度────武寧───○思紹────尚巴志─┐
  ┌──────────────────────────────────┘
  尚忠────尚思達───尚金福───尚泰久───尚德───○尚圓──┐
  ┌──────────────────────────────────┘
  尚真────尚清────尚元────尚永────宣威────尚寧──┐
  ┌──────────────────────────────────┘
     尚賢    ┌─尚純─┐
  尚豐─┤   尚貞    └──尚益────尚敬
      尚質─┘
- 2 -
  「中山世鑑」云:始祖為天孫氏,一男一女(生於大荒,相為夫婦)。天孫氏二十五代--起乙丑、終丙午,凡一萬七千八百二年。今斷自舜天始。
  舜天:日本人皇後裔,大里按司朝公子也。宋淳熙七年(庚子),年十五,屢有奇徵。長為浦添按司,又奉政斷獄不違。天孫二十五世政衰,逆臣利勇恃寵執權,鴆其君而自立;舜天討之,利勇死,諸按司推奉即位--淳熙十四年丁未也。賞功罰罪,民安國豐。在位五十一年,壽七十二。嘉熙元年(丁酉),薨。
  舜馬順熙:舜天子。在位十一年,壽六十四。
  義本:舜馬順熙第一子。在位十一年,壽五十四。
  --三傳,凡七十三年。
  英祖:天孫氏後裔。寶祐元年,攝政,即位。在位四十年,壽七十一。大德三年,薨。
  大成:英祖世子。在位九年,壽六十二。至大元年,薨。
  英慈:大成第二子。在位五年,壽四十六。皇慶二年,薨。
  玉城:英慈第四子。在位二十三年,壽四十一。玉城世衰政廢,諸按司不朝。延祐中,國分為三:中山王、山南王、山北王。山南王,大里按司也;佐敷、知念、玉城、具志頭、東風平、嵨尻、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豐見城--以上十一國從山南
- 3 -
王。[山北王],今歸仁按司也;羽地、名護、國頭、金武、伊江、大宜味、今歸仁、恩納數國,從山北王。中山,唯有首里、王城、那霸、泊、浦添、北溪、中城、越來、讀谷山、具志川、勝連、首里、三平等數國。三國時時出兵用戰,歷百餘年。
  西威:玉城第一子。在位十四年,壽二十三。
  --五傳,共九十五年。
  察度:奧門大親之子。西威薨,世子五歲,母后亂政;國人廢世子,立察度。在位四十六年。察度時,洪武五年;明使至,於是奉表貢方物,是為琉球通中國之始。明祖賜善操船者三十六姓,以便往來;今存者僅五姓;蔡、鄭、林、梁、金。
  武寧:察度世子。在位二十六年。荒於禽色,尚巴志討滅之。
  --二傳,共五十六年。
  思紹:尚巴志之父。永樂四年,即位。尚巴志一統,輒奉父即位。
  尚巴志:思紹之子。當元延祐中,琉球國分為三。其後百有餘年,交攻七十餘戰。尚巴志即位而後,琉球國復為一統(永樂十四年丙申,山北亡;宣德四年己酉,山南亡)。在位十八年,壽六十八;正統四年,薨。
  尚忠:尚巴志第二子。在位五年,壽五十四;正統九年,薨。明英宗正統五年,賜尚姓。
- 4 -
  尚思達:尚忠子。在位五年,壽四十二:正統十四年,薨。
  尚金福:尚巴志第六子。在位四年,壽五十六;景泰四年,薨。
  尚泰久:尚金福第一子。在位七年,壽四十六;天順四年,薨。
  尚德:尚泰久第三子。在位九年,壽二十九;成化五年,薨。
  --七傳,共六十四年。
  尚圓:北夷伊平人--即葉壁山也;其先不可知也,或云義本後也。國人推之,即位。在位七年,壽六十二;成化十二年,薨。
  尚宣威:尚圓之弟。壽四十八;攝國事其年,薨。
  尚真:尚圓世子。在位五十年,壽六十二年;嘉靖五年,薨。
  尚清:尚真第五子。在位二十九年,壽五十九;嘉靖三十四年,薨。
  尚元:尚清第二子。在位十七年,壽四十五;隆慶六年,薨。
  尚永:尚元第二子。在位十六年,壽三十五。
  尚寧:尚真之孫;尚永無子,國人立之。在位三十二年,壽五十七;泰昌元年,薨。
  尚豐:尚永弟、尚元第八子;尚寧無子,國人立之。在位二十年,壽五十一;崇禎十三年,薨。
- 5 -
  尚賢:尚豐第三子。在位七年,壽二十三;順治四年,薨。
  尚質:尚賢之弟。在位二十一年,壽四十。
  尚貞:尚質子。在位四十一年,壽六十五;康熙四十八年,卒。
  尚益:尚貞嫡孫。康熙五十一年,王卒;立三年,未及請封。
  尚敬:尚益第一子。年十四歲;康熙五十二年,立。
    琉球地理
  琉球,始名流 (「中山世鑑」云:『隋使朱寬見地形如 龍浮水中,故名』)。「隋書」始見,則書「流求」;「宋史」因之。「元史」曰:『琉求,明洪武中改琉球國;在福州正東一千七百里』。又云:『自琉球姑米山至福州,二千四百里(船計,以六十里為一更)
  琉球,北極出地二十六度二分三釐。
  「舊錄」「琉球周圍五、六千里」者,誤也。今十分考審定之,南北長,四百四十里;東西狹,無過數十里而已(以中國里數定之)。分為三省:中山為中頭省,屬府十六;山南為島窟省,屬府十二;山北為國頭省,屬府九。府名稱「間切」,附屬村頭稱「毋喇」。
- 6 -

    中山屬十六

    山南屬十二

    山北屬九


  首里:中山之都城。
  那霸:海門旁有巨石,當中流;名馬加。四圍皆鐵板沙,沙堅如鐵,其平如板;板面嵌空槎牙。沿海皆是。潮長,沙舟誤觸,無完者;故國人呼為金湯。
  佳楚嶽:國中有五嶽,佳楚嶮峻為第一。
  太平山:又名麻姑山。
  八重山:又名水北山。
  葉壁山:土名伊平屋島。
  硫黃山:又名黑島山,異鳥極多。置採硫黃戶四十家;其人為硫黃氣薰灼,目皆如
- 7 -
羊,不精明。
  奇界:亦名鬼界;去中山九百里,為最遠之地。硫黃多有。
  大島:土名烏父世麻,自稱「小琉球」。
  琉球屬島三十六,水程南北三千里、東西六百里,遠近環列。遣黃帽官蒞治之,名「奉行官」;人稱之曰「親雲上」。
  圓覺寺:國王本宗香火之所在。
  辨才天女堂:即中國斗姥也。有圓鑑池,種蓮供之。
  天界寺:尚圓以來,皆葬於此。
  風候: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颱。颶則驟發,颱則有漸。颶或瞬發倏止,颱則連日夜或數日不止。大約正、二、三、四月為颶,五、六、七月為颱。船在洋中,遇颶猶可為,颱不可當矣。颱、颶始至,多帶雨;九降風(九月,北大風名),則無雨。
  土田:於九月、十月耕種,五月收穫訖。六月中,大颶屢作,海雨橫飛,果實皆落;歲以為常。非收穫早畢,必多拔禾之患。故其國秋耕冬種、春耘夏收者,一就雨澤之利、一避颱颶之害。經年溫燠,理宜兩熟;而六月後皆曠田不事者,以此。
  采地:國相,采地一府(或二府),祿六百石;紫金大夫,采地一邑,祿五十石;秀才,俸一石。
- 8 -
  曆:天朝頒賜官曆。
  學:命紫金大夫程順則刻「聖諭十六條演義」數節,月吉講之。
  屋舍:去地必三、四尺,以避地濕。室中以席裹草,厚寸許;緣以青布。
  冠服:國王,側翅烏紗帽,盤金朱纓,龍頭金簪;蟒袍,帶用犀角白玉:皆如前明服制。
  官民帽:後十二層、前七層;糊紙為骨,帕蒙之:式如僧毘盧帽,中空,項絹。方幅覆髻之半。口互交,前簷著額處鱗次七層,後簷十二層,彩色。帽以下,紫最貴,黃次之,紅又次之;中又以花素為等別。青、綠帽為下。
  簪:金簪最貴,銀次之。婦女,以玳瑁為簪。
  片帽:以黑色絹為之,寒時家居帽。醫官、樂王及執王官茶灌之役剃髮如僧者戴之。
  官:自正一品至九品。
  儀從:國相開棍二人、刀二人、鎗二人、旗二人,共五十人;綠紬傘,板輿二人肩。
- 9 -
  取士:惟首里、泊、那霸、久米四村之人;其餘皆民戶。其略識國字為酋長,曰掟(土名「山巴歸」)。其次為保長,曰作事者(土名「山壁姑」):皆不升進。首里、泊、那霸三村子弟未仕,呼為子;子剃頭,陞筑登之--即登仕郎;授地,為筑登之親雲上:此為平民仕官之始。世官子弟,呼為里之子--言公子也,土名「察度奴示」。年少者為內使郎,名里之子;年過十五至十八,剃頂中髮,易小髻授地,為里之子親雲上:此為官家子弟入仕之始。久米村秀才升為副通事,升至紫金大夫--紫金大夫亦稱親方:此為久米子弟入仕之始。
  僧:國禁僧不得渡海入中國,惟至日本參學者有之。
  剃頂髮:前明琉球人皆不剃髮,至本朝始剃頂髮,留外髮一圍,綰小髻於頂之正中。剪脣上髭,令齊者間有之。
  國中惟三種人剃髮:為僧;一為醫官,名曰吾官正;一為王宮執茶役者,名曰宗叟,又名御茶湯。二種人皆趨役,無時櫛髮,恐稽時事,故皆使從徑省云。
  器皿:皆日本樣也。
  女集:女子為市(男子不市)
- 10 -

  錢  國中常行錢
    按日本寬永元年,為前明天啟二年,歲在戌;此日本舊錢也。其國少中國錢。
  字母:琉球字母四十有七,名「伊魯花」。自舜天為王時,始制之。或云即日本字母,或云中國人就省筆為之;按為日本書,無疑也。
- 11 -

- 12 -

- 13 -
    得中國書,多用鉤挑旁記,逐句倒讀;實字居上,虛字倒下,逆讀。語言亦然。四十七字,永有一字作二點,音媽。此別是一字,以聯屬諸音為記:共四十八字云。
  樂器:三絃二、提琴一(即用三絃,著引弓於上)。三絃槽柄,比中國短半尺許。笛一、小鑼一、鼓二。
  演劇:第一,為老人祝聖事(如日本難波);第二為鶴、龜二兒復父讎古事(如日本曾我兄弟復仇);第三為鐘魔事(與日本道成寺一般);第四,為天孫太平歌(如日本大躍,且有筋斗之般)
     天妃靈應記
  天妃,莆田湄洲嶼林氏女也(云蔡氏,非也);父名愿--宋初,都巡檢。妃生而神靈。自此屢著神異,常乘片蓆渡海;人咸稱為「通賢靈女」。一日,方織,忽據機瞑坐,顏色變異;蹴起問之,寤而泣曰:『父無恙,兄歿矣』!有頃,信至,父與兄渡海舟覆,若有挾之者,父得不溺;兄以木?崔,遂墮海死。雍熙四年,昇化於湄洲嶼(救父沒海身亡云者,非是)。時顯靈應,或示夢、示神燈,海舟護庇無數;土人相率祀之。世世封之:永樂中,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至今仍其封號。神靈昭著,
- 14 -
於今轉赫。凡渡海者,必載「主」舟中(康熙年中,封天后。見「顯聖錄」)。
     冊封詔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恭膺天眷,統御萬邦;聲教誕敷,遐邇率俾。粵在荒服,悉溥仁恩;奕葉承祧,並加寵錫。爾琉球國地居炎徼,職列藩封;中山王世子曾孫尚敬屢使來朝,貢獻不懈。當閩疆反側、海寇陸梁之際,篤守臣節,恭順彌昭、克殫忠誠,深可嘉尚!茲以序當纘服,奏請嗣封。朕惟世系為家國之常經、爵命乃朝廷之鉅典,特遣正使翰林院檢討海寶、副使翰林院編修徐葆先齎詔往封為琉球國中山王。爾國臣僚以暨士庶尚輔爾王,慎修德政,益勵悃忱;翼戴天家,慶延宗祀:實惟爾海邦無疆之休。故茲詔示,咸使聞知。
  康熙五十七年八月□□日。

   豎橫
   共三       順治十年,國王尚質來繳前朝故印,請封重給。康熙元年,
   寸三()     冊使始至國,賜王此印;印文六字「琉球國王之印」,左滿
   分宛        、右篆,不稱「中山」。
- 15 -

     中山王謝恩表
  琉球國中山王臣尚敬誠懽誠忭、稽首頓首,謹奉表上言:伏以聖武弘昭,特重內屏之任;皇文丕振,復膺外翰之權。隆體統於藩臣,安內而兼攘外;煥規模於舊例,緯武即是經文。拜命增虔,撫躬益勵。恭惟皇帝陛下,道隆堯、舜,德邁湯、文。統六合而垂衣,教仁必先教孝;開九重以典禮,作君又兼作師。臣敬世守藩疆,代供貢職。荷龍章之遠錫,鮫島生輝;沐鳳詔之追揚,丹楹增色。對天使而九叩,望象闕以三呼。謹遣陪臣臣向龍翼、程順則等虔齎土物,聊表芹私;伏願乾行不息,澤霈彌崇。統王會以開國,合車書者千八百國;占天時而應律,驗禎祥於三十六風:將見文麟獻瑞,彩鳳來儀矣。臣敬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謝以聞。
  康熙五十八年十一月□□日,琉球國中山王臣尚敬謹上表。
     書 後
    一、我國寶永七年,新王即位。其冬,琉球王尚貞使美里王子、豐見城王子來聘為賀;官命新井筑後守君美究其國王之先。兩使以譯而對,於是始知其王為我國鎮西八郎源為朝之後。世所傳為朝自殺於伊豆者,狩野介以假為真也。蓋為朝以為官征弗可,乃泛至琉球,雄略之所致,遂為其國祖,昭昭矣。此書所云按司朝公者,為朝也;舜天者,為朝子也(舜天三傳至義本,衰;
- 16 -
復至尚圓,興:乃世世相承也。尚圓者,義本後也)。
    一、琉球兩屬於大清與我也,奉書於我,則稱「松平薩摩守內中山王某」,呈之閣老,而後達於殿下--所謂「披露狀」也(某,書用日本俗字)。蓋於大清也,達表皇帝,猶臣也;於日本也,一憑薩守,此陪臣矣。乃國小民弱之故,可憫也!義樹識。
    安永丙申二月七日傳寫清風館,中山彝士訓藏。
/臺灣文獻叢刊/二九九 清代琉球紀錄續輯/琉球入學見聞錄
- 17 -
   琉球入學見聞錄  
潘相
     陸 序
    嘗聞越裳之馴雉北飛,「外傳」備徵其事;肅慎則風牛南偃,「家語」詳列其文。終古所藏,珍於九鼎;充國之學,通乎四彝。是以航海梯山,著山海之經於域外;何異觀風問俗,登風俗之書於寰中:非矜一家之言,皆洽同文之治也。仰惟盛朝之德化遠被無垠,聖主之懷柔誕敷有截。伊琉球之蕞爾,霑雨露之湛斯;覘出日以來賓,望蒼雲而入貢。峰飛成怪,無事於五丁;波靜不揚,更平於九版。請遣陪隸,受業成均。非如典屬國之在秦,主其侍子;大鴻臚之於漢,典厥朝儀而已。
    潘子潤章,珪璧其躬,珠璣在抱。慎簡教鐸,荷俞允於九重;時切提撕,歷晦明者四載。請益請業,弟子既日異月新;載筆載言,先生亦膏焚晷繼。惟茲教學之半,已觀記載之全;殫厥編摩,彙為卷帙。然使馳思六合,逞辭八荒;極奇士之才情,肆文人之筆墨。魍魎魑魅,蒐剔「禹圖」;驪騄驊騮,鋪排「穆傳」。洞胸穿背,何關舞羽兩階;毫彘羬羊,奚當獻琛重譯!則齊諧誌怪,既荒渺而無稽;即鄒衍談天,亦空虛而不用。今觀制作,具有體裁。首重恩施,先登錫爵。龜袞鷩冕,輯圭荒服而遙;鳳翥鸞翔,煥彩海隅而外。貢獒西旅之國,任土亦憫艱辛;賜楮南越之邦,厚往頻施德意。星躔所指,歷歷都拱北辰;地軸無多,在在胥歸王會。於是仿洪疇之衍八政,次於五行;師周室所頒六等,施於庶位。從宜從俗,漸染中華;為兵為刑,申明小邑。
- 18 -
凡斯巨典,備載宏編。若夫考土訓、誦訓於地官,合圖與書而畢錄;列大行、小行於司寇,驗形與聲之攸分。蟲篆鳥章,如見?阮之跡;齊登楚穀,皆因封域而殊。詎必倉頡之所遺,不待象胥而後諭。然後備陳教款,詳列學規;試驗婆心,但觀苦口。一隅可反,儼見其負牆;三瀆何妨,彌殷於養正。前此談經座北,泮林揚芹藻之休;今茲吾道行南,海嶠有絃歌之化。固作書之宗旨,極託事之周詳。至其終以詞章,不遺吟。來王來享,氐、?至而頌聲盈;如霆如雷,淮、徐集而雅詩作。雖採風十五國外,亦繼響三百篇中;洵可謂網則有綱、物從其類者矣。
    或謂見聞之義,不可無疑?必涉歷之所經,庶著述之非妄。不知賦天門於閶闔,詎必身親;記帝軌於羲、軒,匪關目擊!考言詢事,但使聞其所聞;按部就班,何異見所末見。是以時當奏績,入對殿廷;近咫尺之天顏,邀再三之清問。受也如響,語焉必詳;得自心稽,非同耳食。乃知五岳可以臥遊,豈其天台不能遙賦!劉歆若遇,應登「七略」之書;郭璞如逢,定有重申之註矣。
    年家眷友生仁和陸宗楷鳧川氏序。時乾隆甲申八月之朔。
     凡 例
    臣謹按隋大業元年,海帥何蠻上言:『海上有煙霧狀,不知幾千里;乃流求也』。流求之名,始見於此。由隋以後,招之不服,伐之亦不服。其事實之見於歷代史者,薦紳先生蓋難言矣。自明初,始通朝貢;遣子入學,漸染華風,稍變舊習。至於聖清受命,威靈震疊,文教誕敷。皇
- 19 -
綸三錫,宸翰疊頒;定兩年一貢之令,沛三次入監之恩。百有二十餘年,其國之政俗沐浴聖化,烝烝然日進於雅,視朝鮮國殆弗讓焉。臣嘗歷考冊封使臣於還朝之日,皆有「使錄」進呈。顧以嚴程匆卒,語言難通;見聞既少,諮詢亦略,率多踵舊因訛之患。惟國朝編修臣徐葆光之「中山傳信錄」、侍講臣周煌之「琉球國志」留心考證,頗稱詳明。臣茲與入學陪臣鄭孝德、蔡世昌同居四年,逐條覈問;又參閱其國人程順則等所編諸本,頗多同異。用是頻加考訂,別為義例;其文較簡,其事亦該。蓋以志昭代聲教無外之盛,俾來學之士不昧於其自也。至於入學事例,則廣蒐博輯,錄其奏牘、記其廩賜、志其族姓;凡教學矩規、進呈詩賦及各藝文之係乎其地、其事、其人者,亦以類附入:令遠國君臣感九天之雨露、聽六館之鼓鐘,悅周、孔而化夷蠻,永永年代共被文明;而後之北學者,亦有所考信,毋病於闕遺焉。總四卷,凡千萬言,皆就所見所聞而類次之者,故名之曰「琉球入學見聞錄」。
    紀實之編,必有圖繪。茲謹繪星野圖、國都圖、島嶼圖、封舟圖、針路圖、傅經圖,所以定分度、辨疆域、記安瀾、志同風也。其他名勝多屬鋪張,器具亦為瑣屑;見聞末確,毋寧闕如。
    諸錄序次,義例不一。臣以為琉球王爵由天朝,遣使冊封;故首「封爵」。厚往薄來,我國家柔懷之典,近古末有;故次以「錫賚」,而「土貢」附焉。九州內外,皆吾保章氏掌其星土;故括分野、輿地等目曰「星土」。冊封使臣由閩省開洋至琉球,非盡球地也;故名之曰「星槎」,而「島蹟」附之。奉正朔、受封典,該國王禮儀最肅;故「謹度」次之。佐其王守土者有官吏,故「爵祿」次之。其君與臣治之、養之、教之,因其地而風俗以成;故「田賦」、「食貨」
- 20 -
、「制度」、「祀法」、「兵刑」、「風俗」次之。紀風俗之同,故次以書籍;記風俗之異,故次以土音。字母誦聲,而教條附之。自舜天以後,世多令辟,故次以賢王,而良吏民附之。自此以後,皆入學事矣。凡入學,必請於朝,議於部;故「奏疏」重焉。學有食用,故次以廩給;學有祭酒、有司業、有博士等官理其事,有教習專其教子弟。自明及今,有姓氏可考;故次之曰「師生」。在學四年,嚴其規、解其疑,故次之曰「教規」、曰「答問」。至於進呈詩賦及一切唱酬紀序之篇,皆足志盛典、廣和聲;故以「藝文」終焉。
    諸錄所載,舉我列聖及我皇上盛典,列於隋、唐、元、明之後,甚非體制;茲一以本朝為主,大書、特書。至前代事實,則帶敘於逐目小引之中,亦無掛漏。
    琉球土音,上承咨問;「傳信錄」所載甚多謬誤,「琉球國志」並削之不錄。茲令官生逐條辨析,正其訛舛。至其字母四十有七,亦詳細審問,備列於篇。蓋亦諭言語、協辭命之意也。
    琉球書籍,諸錄不載。誦讀之聲則適其國者,皆未之聞見。今就官生所攜之書、從人所誦之聲,分別記錄,用見言語不通,心理自同。其法司所著教條,亦附載一則,以廣異聞。
    入學事例,諸錄既略,檔案亦多遺。今特詳加蒐輯,以志皇仁;並欲請將此書存貯國子監典籍廳,造入交代冊內,庶後來有所遵守,易於辦理。
     採用書目
    欽定「明史」、「大清會典」、「淵鑒類函」、「大清一統志」、「隋書」、「南史」、「唐書」、「宋史」、「元史」、「明實錄」、「明一統志」、「明會典」、「韓文考異」、「柳
- 21 -
子厚集」、杜佑「通典」、「資治通鑑」、「朱子綱目」、「朱子文集」、「朱子遺書」、鄭樵「通志」、馬端臨「通考」、「歷代儒先語錄」、「太學志」、「國學禮樂錄」、「福建通志」、「寰宇記」、「廣輿記」、「廿一史約編」、「池北偶談」、「朱竹垞集」、明陳侃「使錄」、高澄「操舟記」、郭汝霖「使錄」、蕭崇業「使錄」、夏子陽「使錄」、胡靖「記錄」、張學禮「使錄」、「中山紀略」、汪冊使「疏鈔」、「中山沿革志」、「使琉球雜錄」、「海東吟稿」、林冊使「竹枝詞」、海冊使「使琉球詩」、徐冊使「中山傳信錄」、「使琉球詩」、周冊使「琉球國志略」、「集事淵海」、「蠃蟲錄」、「星槎勝覽」、「職方外記」、「殊域周諮」、「天經或問」、「天文大成」、「朝野僉戰」、「四譯館考」、鄭若曾「日本圖纂」、「高麗史」、「高麗通鑑」、「高麗史略」、「海東諸國記」、「日本東鑑」(即「吾妻鏡」)、「越嶠書」、「安南志略」、琉球各經書刻本、(以後皆琉球書)「中山世纘圖」、「中山世鑑」、「閩遊草」、「官制考」、「指南廣義」、「執圭堂草」、「觀光堂草」、「澹園集」、「要務彙編」、「四本堂集」、「五雲棠集」、「何文聲集」、「鄭利賓集」、「翠雲樓集」、「中山詩彙集」、鄭孝德「太學課藝」、蔡世昌「太學課藝」。
    封 爵
  西旅貢獒,越棠獻雉;皆令各守爾宇,永作屏藩。琉球僻處海南,僅如彈丸黑子。自宋、元以後,始有統系可譜;禪革互乘,姓氏迭更。獨思德金王(即尚圓王,又神主
- 22 -
稱「龍慶雲君」)有國,傳世十餘,歷年二百。至於尚貞王以後,益有令聞。蓋由我列聖之寵靈、我皇上之威德柔懷撫綏,俾其與國咸休,永世無窮也。抑聞該國素稱守禮之邦,其亦篤於仁義,奉上法自全,以為蕃衛者歟!
  臣嘗按其圖記、考其世次,其國初名流 (「中山世鑑」云:『隋使羽騎尉朱寬至國,於萬濤間見地形如 龍浮水中,名曰「流 」』),隋、唐及宋曰流求(「隋書」云:『流求居海島中,王姓歡斯,名渴利兜;國人呼王為「可老羊」,王妻曰「多拔茶」』。「唐書」云「流鬼」,韓、柳集皆稱「流求」),元曰(「元史」:『求在漳、泉、福州界,與澎湖諸島相對』),明定為琉球國(洪武五年,詔稱「爾琉球」)。厥初一男、一女,生於太荒,自成夫婦,曰阿摩美久。生三男、二女。長男曰天孫氏,為國主始;次為諸侯始,三為百姓始。天孫氏傳二十五代,歷一萬七千八百有二年,荒遠不可信;今斷自舜天始。舜天者,日本人皇後裔大里按司朝公子也;為浦添按司。宋淳熙十四年,天孫氏世衰,逆臣利勇弒其君而自立;舜天討之,諸按司奉舜天即王位。五十一年,卒;子舜馬順熙嗣。十一年,卒;子義本嗣。十一年,讓位,隱北山;國人立天孫氏裔英祖為王。四十年,卒;子大成嗣。九年,卒;子英慈嗣。五年,卒;子玉城嗣。玉城無道,諸按司不朝,國分為三:玉城號中山王,大理按司稱山南王,今歸仁按司稱山北王。玉城,二十三年,卒;子西威嗣。十四年,卒;國人廢其世子,奉浦添
- 23 -
按司察度為中山王。察度者,浦添間切謝那村奧間大親子也。明洪武五年,遣行人楊載齎詔諭之;王遣弟泰期奉表、貢方物,中山始通於上國。已而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帕尼芝亦各來貢,中山、山南皆各遣子入學。洪武三十一年,始賜中山王及臣下冠服。中山王察度在四十六年,卒;子武寧,遣使訃告。永樂二年,遣行人時中諭祭察度王,詔武寧襲爵。是後易世請封,中朝皆遣正、副使封之。武寧無道,有山南王佐鋪按司思紹之子尚巴志者興義兵,攻山南、山北,並滅武寧;遂奉其父思紹為王,遣使以武寧之喪來告,稱為其父。成祖賜祭武寧,詔思紹襲爵,仍稱中山王;到今因之。思紹在位十六年,卒;子巴志嗣,初賜尚姓。尚巴志十八年,卒;子忠嗣。五年,卒;子思達嗣。五年,卒;子金福嗣。四年,卒;子泰久嗣。七年,卒;子德嗣。九年,卒;子世子幼,國人廢之,奉尚圓為王。圓字思德金,生於北夷伊平(即葉壁山),其先莫可譜。或曰義本隱北山,圓其後也;或曰葉壁有古嶽名天孫嶽,圓故天孫氏裔也。圓生有異端,長為內間里主,累轉御瑣側;德盛民歸,擁而立之。圓立七年,卒;弟宣威攝位一年,奉圓之子真為王。五十年,卒;子清嗣。二十九年,卒;子元嗣。十七年,卒;子永嗣。十六年,卒;無世子,國人立尚真王孫懿之子寧為王(寧,神主曰「康翁」)。嘉靖四十年,倭入流球,執王及群臣以歸;留二年,不屈。歸,復位。前後在位三十二年,卒;無世子,國人立尚豐(神主曰「宗盛」)--豐為尚永弟,尚久之子。立二十年,
- 24 -
卒,子賢嗣(賢,神主曰「秀英」)。七年,卒;弟質嗣(質,神主曰「直高」)。時為我皇清受命順治五年(戊子歲),聖人出而逆亂平,四海內外悉主悉臣,琉球尤先諸屬國歸順;於是恭承冊命,斥堠南荒,歲事恪修,永膺爵服矣。
  茲故謹錄列聖及我皇上錫封之典如左:
  順治六年,流球國王世子尚質差官奉表納款。十一年,遵敕諭繳前明敕印,請冊封;命兵科愛惜喇庫哈番張學禮、行人司行人王垓充正副使,賜一品麟蟒服,給儀仗,馳驛;許隨天文生一人、南方醫生二人,齎詔書一道、鍍金銀印一顆往至福建造海船,以將弁二、兵二百從。因海氛未靖,不至而復。聖祖仁皇帝御極,譴責學禮等,復遣行。康熙二年至國,宣詔敕封質為琉球國中山王;詔仍順治十一年,敕則康熙元年也。
  康熙七年,王質在位二十一年卒,世子尚貞嗣。康熙二十一年,貞請封;命翰林院檢討汪楫、中書舍人林麟?充正副使,允楫等請,頒御書,許帶修船匠役隨行。製祭文二道,祈、報海神;並給俸二年。二十二年六月至國,諭祭故王尚質,宣詔敕封貞為琉球國中山王。
  康熙四十八年,王貞在位四十一年卒,嫡孫尚益嗣;三年卒,世子尚敬嗣。康熙五十六年,敬始告其曾祖與其父之喪,並請封;五十七年六月,命翰林院檢討海寶、編修徐葆光充正副使往。五十八年六月至國,諭祭故王尚貞、尚益,宣詔敕封敬為琉球國
- 25 -
中山王。
  乾隆十六年,王敬在位三十九年卒,世子尚穆嗣,遣使告哀。越三年,遣使請襲封;二十年五月初七日,命翰林院侍講全魁、編修周煌充正副使往。二十一年七月初八日至國,諭祭故王尚敬,宣詔敕封穆為琉球國中中山王。
    錫 賚(土貢附)
  采菽之詩,天子錫諸侯以路軍、乘馬、元袞及黼,猶曰「雖無予之,又何予之」!而厥貢厥篚,歲有常制。古先哲王柔懷群辟,率以厚往薄來為常經。若乃四夷底貢,惟服食、器用,不貴異物、不寶遠物:誥誡尤諄諄焉。顧其錫予之數、獻納之文,書缺有間矣。琉球自明初來王,朝元旦、慶天壽、謝敕諭、賀登極,進香有儀,冊東宮有賀,請封、謝封有禮,遣子入學有例;一歲之內,再至四至。後乃定其年限(成化十一年,定為二年一貢),簡其傔從(宣德元年,定正、副使來京,許從二十人,餘悉留閩給待。成化十一年,令來人止許一百,多不過加五人。正貢外,不得私附貢物並途次騷擾);其錫予之典,有常賜、有特賜。臣考之洪武七年,賜琉球王「大統曆」及文綺紗羅,正副使、通事、從人皆有賜。九年,命刑部侍郎李浩齎賜文綺、陶鐵器,且以陶器七萬、鐵器千就其國市馬。旋因該國不貴紈綺,賞賚多用磁、鐵。自洪武十年至崇禎十二年
- 26 -
,凡遣使入貢、入謝一百八十餘次,燕賜胥如常例。其特賜者,若十五年賜幣帛有加,命尚佩監御路謙送來使。十六年,賜王鍍金銀印、幣帛七十二匹(賜山南王亦如之)。二十五年,賜閩人善操舟者三十六姓,以便往來(今止存金、梁、鄭、林、蔡五姓。又萬曆間,賜毛、阮二姓。萬曆時,王曾附奏云:『洪武間,賜閩人三十六姓。知書者,授大夫、長史,以為朝貢之司;習海者,授通事,總為指南之備』)。三十一年,賜王冠帶及臣下冠服。永樂元年,遣使賜絨錦綺幣,又賜冠帶、衣服。二年,遣行人時中祭察度王,賻布帛;又賜新王冠服。宣德元年,王遣使進香長陵,賜海舟一。三年,加賜王金織紵絲、紗羅絨錦。七年,命行在工部給王使漫泰來結制海舟一。正統元年,賜「大統曆」並王及妃白金、彩幣。六年,命遣還東影山往他國市貢物遭風之通事沈志良等。景泰五年,賜鍍金銀印。天順元年,賜鈔貫(王遣貢言:『本國王府失火,延燒倉庫銅錢;請照永樂、宣德間例,所帶貨物以銅錢給賜』。禮部言:『銅錢係中國所用,難以准給;宜將估計鈔貫,照舊六分京庫折支生絹,其四分行文福建布政司收貯紵絲紗羅絹布等物,依時值關給』。從之。成化十年,仍以紗絹酬。其自貢物值,貢使沈蒲志等乞如舊制折給銅錢;不許)。成化十一年,賜立皇太子詔、王及妃錦幣。十四年,遣使冊封王尚真,賜冠服、金鑲犀帶、王及妃綵幣。弘治三年,令增來京人員五名、增口糧二十名。十六年,命福建守臣收養廣東所送該國收買貢物遭風漂泊之吳詩等一百五十二人
- 27 -
。嘉靖十三年,弛「貢使在京五日一出」之禁(從朝鮮國王李懌請也)。四十二年,敕褒王送還內地漂流人口,賜鏹、幣。隆慶三年、五年,再賜敕褒王送歸日本掠去內地人口,賜銀、幣(自後送還被掠人口,皆獎賞如例)。萬曆四年,命如例給賞貢使外,每五日另給雞、鵝、米、麵、酒、果。二十三年,命優恤遣還該國飄風之哈那等:典亦渥矣。然而航海獻馬貢物,多非土產(察度王入貢之物,據「中山世鑑」云:『貢物,有馬、刀、金銀酒海、金銀粉匣、瑪瑙、象牙、螺殼、海巴、櫂子扇、泥金扇、生紅銅錫、生熟夏布、牛皮、降香、速香、檀香、黃熟香、木香、蘇木、烏木、胡椒、硫黃、磨刀石』),至乃令收買於滿剌加國、瓜哇國。出入萬里,颶颱之中,頻遭飄溺,力亦稍絀焉。恭逢我列聖及我皇上受天景命,君臨萬邦,一視同仁,思綸頻錫,賚予稠疊;令勿貢馬、勿貢非其所產。謝思之貢,准作正貢;屢輟貢期,弗令僕僕。而官生入學,於廩給外,又有遣歸之賞、有加恩之賞、有錫類之賞:湛恩汪濊,度越萬古。炎徼君臣,益深感激;恪共典禮,歷久彌虔。臣故恭紀於篇,用昭皇仁浩蕩,穹天博地;凡有血氣,莫不涵濡也。
  順治六年,尚賢弟尚質遣使入朝,賜緞錦紬紗羅三十、妃二十,賞正副使紬緞表裏及通事、從人緞紬表裏各有差(進貢人數,毋過一百五十人;許正副使、從人十五名入京,餘俱留閩聽賞)
- 28 -
  十一年,封王尚質,賜王印一、緞幣三十匹、妃緞幣二十匹。
  康熙四年,令琉球貢物之飄溺梅花港口者,免其補進。
  五年,令貢非土產勿進(瑪瑙、烏木、降香、木香、象牙、錫、速丁香、檀香、黃熟香,皆免貢),貯硫黃於閩庫。
  二十年,令琉球止貢硫黃、紅銅、海螺殼,餘貢免進(金銀罐、金銀粉匣、金銀酒海、泥金彩畫屏風、泥金扇、泥銀扇、畫扇、蕉布、苧布、紅花、胡椒、蘇木、腰刀、大刀、鎗、盔甲、鞍、絲綿、螺盤,俱免進)
  二十一年,賜王及妃文幣共五十匹;錫故王銀、絹,並賜諭祭;御書「中山世土」四字賜之。
  二十四年,加賜王緞二十,共表裏五十。
  二十八年,允進貢兩號船,人數可二百名;免接貢船稅合三隻之例。
  三十一年,賜入學官生梁成楫等歸國;禮部奏准賞給筵宴一次,各賞雲緞紬布等物,乘傳厚給遣歸。
  三十二年,免貢海螺殼(是後定常貢熟硫黃一萬二千六百斤、紅銅三千斤、白剛錫一千斤外,有加貢,無定額)
  四十一年,颶風壞回貢船,漁人撈救柯那什庫多馬二人,令官贍養,附二次貢舟回
- 29 -
國;並飭督、撫?船令堅固,以副矜恤遠人至意。
  四十六年,該國進貢船附送內地飄風商民一十八名回籍。五十二年,令養該國飄風難夷三十名於閩省之柔遠驛,附貢舟回國--後沿為例。
  五十八年,封王尚敬,賜王文幣三十匹、妃文幣二十匹。
  五十九年,王遣王舅向龍翼、紫金大夫程順則入貢、謝封,加貢金鶴等物(「徐錄」:『金鶴二(銀座全)、盔甲一副(護手、護)、金靶鞘腰刀二、銀靶鞘腰刀二、黑漆靶鞘腰刀二十、黑漆靶鞘袞刀十、黑漆洒金馬鞍一(轡鐙全)、金彩畫圍屏四、扇五百、土綿二百、紋焦布二百、土苧布一百、白剛錫五百斤、紅銅五百斤。舊例有胡椒;今缺,以剛錫代之)。六十年,加賜王緞匹,正、副使以下各加賞有差。
  雍正元年,貢船頭號人員衝礁覆沒;奉旨:『二號船貢物,令來使帶回,准作進貢京師;仍令督、撫即賞給起程』。
  二年,召見王舅翁國柱於乾清宮,御書匾額「輯瑞球陽」四字,賜王玉、緞等物(法瑯爐餅盒一分、白玉盒一對、漢玉玦一件、白玉鎮紙二件、三喜玉盃一件、青玉爐一件、白玉提梁罐一件、漢玉螭虎筆洗一件、青玉三喜袍插一件、白玻璃大碗四、白玻璃蓋碗六、磁胎燒金法瑯有蓋靶碗六、青花白地龍鳳蓋碗十二、青花白地龍鳳蓋鍾十、藍磁碟十二、霽紅碟十二、霽紅碗十、填白八寸盤十二、綠龍六寸盤二十、青花如意五
- 30 -
寸盤二十、青團龍大碗十二、五彩宮碗十四、綠地紫雲茶碗十、紫檀木紫綠端硯一方、棕根盒綠端硯一方、上用緞二十匹。又賞翁國柱銀一百兩、上用緞八匹。又卹病故官生蔡宏訓銀三百兩)。
  四年,召見紫巾官向得功於乾清宮,賜王玉、緞等物(內造緞二十匹、玉方鼎一件、玉雙龍水注一件、漢玉方壺一件、玉五老雙壽杯一件、玉異獸花插一件、玉荷葉盤一件、玉龍鳳方盒一件、玉螭虎雙壽碗一件、玉雲喜卮一件、玉磬一架、白玻璃碗四、藍玻璃蓋碗六、青龍紅水七寸盤十二、霽紅白魚七寸盤二十、青花如意五寸盤二十、綠地紫雲茶碗十、青龍暗水大宮碗十二、五彩蟠桃宮碗十四、霽紅盤十二、霽紅蓋碗十、霽藍盤十二、紅龍高足有蓋茶碗六、青花龍鳳蓋碗十二、青花龍鳳蓋鍾十、法瑯爐瓶盒一分、紫檀木盒綠端硯一方、杏木盒綠端硯一方。又賞得功內造緞八匹、銀一百兩,通事官緞四匹、銀三十兩);令沿途加賞供給,准以王謝恩加貢之物作六年正貢。
  六年,入學官生鄭秉哲等呈請歸養。禮部奏准遣歸,照都通事之例賞給大彩緞各二匹、裏各二匹、毛青布各四匹;跟伴二名亦照例賞毛青布各四匹;禮部賞給筵宴一次,兵部給勘合、驛馬。奉旨:『官生等每名加賞內庫緞二匹、裏二匹,從人等每人著加賞緞各一匹』。
  八年,奉旨:『將該國是年貢物准作十年正貢,十年貢物准作十二年正貢,十一年
- 31 -
不必遣使前來』。
  十年,賞王舅向克濟玉、磁器物(黃玻璃瓶一對、紅玻璃瓶一件、綠玻璃瓶一件、白玉筆擱一件、白玉雙龍觥一件、漢玉雙喜杯一件、紅瑪瑙水盛一件、牛油百福壽盒一件、銅法瑯花瓶一件、銅法瑯茶盤一件、瓊石荷葉觥一件、青綠鼎一件、綵漆小圓盤八件、哥?四繫花囊一件、藍磁瓶一件、霽紅瓶二件、霽青膽瓶二件、哥?瓶一件、官窯雙管瓶一件、填白雙圓瓶一件、彩紅磁小瓶一件、青花磁桃式盒一件、五彩套盃一副、五彩酒鍾四件、洋紅酒鍾四件)
  乾隆四年,敕獎王遣使慶賀之忠藎,御書「永祚瀛堧」匾額賜之,並賜王及妃文綺等物。
  六年,以王謝恩禮物准作七年正貢。
  七年,以進貢禮物准作九年正貢。
  十五年,王遣官送回內地飄風人民,奉旨褒嘉,賜王緞十四匹;並著督、撫優賞其官吏。
  十六年,貢船附送內地飄風民三十九人;奉旨:『於常例外,加賜王緞十四匹,並優賞其官伴』。
  十九年,封王尚穆,賜詔敕、文幣如往例。
- 32 -
  二十二年,王遣使謝封,加貢金鶴等物;如前例,准作下次正貢。
  二十四年,王遣官生入學,附貢圍屏紙三千張、細嫩蕉布五十匹。
  二十六年,官生恭慶皇太后萬壽,叩迎安輿;奉旨:『賞每人緞四匹、貂四張』。
  二十九年,官生等還國,奉旨:『著照雍正六年之例,加恩賞給』。
    星 土
  臣按「周禮」:『保章氏掌其星土』。疏云:『蠻貊島夷,皆係於揚州分野』。琉球,固島夷也。「隋書」云:『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土多山洞』。「元史」云:『國在漳、泉、福州界,與澎湖諸島相對;西、南、北岸皆水』。「中山世鑑」云:『宋景定五年,西北諸島始貢於中山。咸淳二年(丙寅),北夷大島亦來朝。元延祐元年,國王玉城嗣位,世衰政廢,內為色荒、外為禽荒。諸按司不朝,國分為三。大理按司據佐敷、知念、玉城、具志頭、東風平、島尻、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豐見城十一國(據此,該國於其村、縣亦稱國),稱山南王。今歸仁按司據羽地、名護、國頭、金武、依江、大宜味、恩納七國,稱山北王。中山惟有首里、玉城、那霸、泊、浦添、北溪、中城、越來、讀谷山、具志川、勝連、首里、三平(西平、南平、真平地)等數國。明洪武庚午,南夷宮古島、八重山島始入貢中山。永樂癸卯,
- 33 -
尚巴志始平山南、山北,國合為一,仍稱中山王。顧其星野之度、地輿之圖,無傳焉。康熙五十八年,聖祖仁皇帝初遣精習理數之內廷八品官平安、監生豐盛額偕冊使海寶、徐葆光同往測量,定其分度次舍。葆光更留心記覽,考其疆域、觀其形勝,去疑存信,繪圖以獻,附於禁廷新刊朝鮮、哈密、拉藏屬國等圖之後。三十九府,?列於中;三十六島,星羅於外。北恃葉壁尾閭控其後,敵虞落漈(漈,即尾閭也。臺灣淡水外,亦然);南憑那霸馬加鎮其前,舟懼衝礁(詳見後):洵海表之鉅藩也。恭讀列聖詔書、皇上敕諭,皆屢諄命國王祗承寵眷,永延宗社、長作屏藩;乾坤覆載之恩,河山有誓,方茲褊矣。從茲扶桑守土,益勵忠純;北拱星垣、南綏島嶼,世世享王,恭承我聖天子之丕顯休命。
  琉球分野,與揚州吳越同屬女牛星紀之次,俱在丑宮。舊測:北京北極出地四十度,福建北極出地二十六度三分;今測:琉球北極出地二十六度二分三釐,地勢在福州正東偏南三里許。舊測:福建偏度去北極中線偏東四十六度三十分;今測:琉球偏度去北極中線偏東五十四度,與福州東西相去八度三十分。每度二百里推算,徑直海面一千七百里。凡船行六十里為一更,自福州至琉球姑米山四十更,計二千四百里;自琉球姑米回福州五十更,計三千里:乃繞南北行,里數故稍為紆遠耳。始知從前動稱萬里者,皆臆度也。按夏子陽「錄」云:『以「一統輿圖」視之,則在東南;以閩省視之,則
- 34 -
在閩之東北。故去必仲夏,乘西南風;來必孟冬,乘東北風』。然冊使多用乙針,直指姑米;遙度中山,又似實居艮方:謹俟知者。
  國分三省:中山為中頭省、山南為島窟省、山北為國頭省。三省共分三十五府--府土名「間切」,府各有所屬村縣(曰村頭,土名「毋喇」)。首里及附近之府曰泊、曰那霸、曰久米,皆官民所居,無土田,俱不入間切之數。首里屬村縣二十一:崎山、金城、內金城、新橋、赤平、儀保、西儀保、末吉、山川、新川、殿川、寒川、大中、鳥崛、汀白次、赤田、姑場川、桃原、當藏、真和地、立岸。泊(土音「土馬爺」,一字三音)屬村縣二:東境、西境。那霸屬村縣六:東縣、西縣、泉崎、若狡町、??十山(??十音「失汁」,一字兩音)、渡地。久米(「久米」土音「苦念搭」,一字三音;今訛為「久米」)屬村縣四:東門村、西門村、北門村、南門村(亦名大門村。四村皆洪武中所賜閩人三十六姓之居,不他徙;故名「唐營」,亦稱「營中」--後改名「唐榮」)。久米而外,三十五府:一曰真和志,屬村縣十二:識名、國場、牧志、天久、松川、與儀、龜田、安里、湊川、古波藏、仲井間、上間。一曰南風原,屬村縣七:宮平、津嘉山、內嶺、本部、喜屋武(讀如「腔」,三字一音)、神里、平川。一曰東風平,屬村縣九:東風平、富盛、志多伯、世名城、友寄、高良、山川(名同首里)、宜壽次、當銘。一曰西原,屬村縣十六:幸地、小橋川、安室、桃原(名同首里)、我謝、翁長
- 35 -
、平郎、小那霸、棚原、末吉(名同首里)、石嶺、嘉斗刈、小波津、與那城(與與那城府同名)、吳屋。一曰浦添,屬村縣十一:浦添、伊祖、牧港、安波茶、澤山?氐、屋富祖、城間、西原(與西原府同名)、內間(名同西原)、勢理客、前田。一曰宜野灣,屬村縣十二:宜野灣、謝名、普天間、新城、具志川(與府同名)、城田、嘉數、安仁屋、伊佐、喜友名、野嵩、我如古。一曰中城,屬村縣十九:中城、姑場、熱田、當間、島袋、粵間、和宇慶、屋宜、津灞、安谷屋、伊集、渡口、喜舍場、添石、瑞慶覽、新垣、安里(名同真和志)、中順、比嘉。一曰北谷,屬村縣十二:北谷、濱川、砂邊、野國、野里、玉代勢、屋良、桑江、嘉手納、平安山、伊禮、前城。一曰讀谷山,屬村縣十二:讀谷山、高志保、喜名、宜間、渡具知、大灣、伊良皆、渡慶次、波平、長濱、瀨名霸、根波。一曰勝連,屬村縣十:勝連、神谷、比嘉(名同中城)、平敷屋、平安名,內間(名同浦添)、新垣(名同中城)、龜島、濱村、南原。一曰與那城,屬村縣六:仲田、平安座、安勢理、上原、池官城、伊計。一曰越來,屬村縣十:越來、照屋、安慶田、湖屋、上地、諸見里、山內、宇慶田、大古迴、中宗根。一曰美里,屬村縣十八:嵩原、高原、恩納、石川、古謝、伊波、野原、松本、田里、楚南、北屋根、與儀(名同真和志)、官里、知花、池原、嘉手茢、登川、山城。一曰具志川,屬村縣十五:安里(名同真和志)、上江洲、宇堅、祝嶺、中嶺、天願、高江州、田場、田
- 36 -
畸、安慶名、江洲、大田、榮野比、川畸、兼嘉段(以上屬中山省)。其隸山南省者,一曰大里,屬村縣十七:與那原、與古田、湧稻國、板良敷、仲程、與那霸、稻福、上與那原、大城、宮城、古堅、目取真、島袋(名同中城)、南風原(名同南風原府)、高宮城、真境名、當真。一曰玉城,屬村縣十一:玉城、中村渠、富里、絲數、垣花、富名腰、前川、當山、知名、奧武、志堅原。一曰豐見城,屬村縣十七:豐見城、饒波、長堂、翁長(名同西原)、真玉橋、盛島、奧平、高嶺、儀保(名同首里)、我那霸、渡嘉敷、高安、伊良波、名嘉地、田頭、保榮茂、嘉數(名同宜野灣)。一曰小祿,屬村縣十一:小祿、上原、當間(名同中城)、?又?牛宮城(土音「?又?牛」為「五十」、「宮」為「詖」、城為「五十姑」,三字六音)、大嶺、儀間、湖城、具志、多加良、皮次嶺、赤嶺。一曰兼城,屬村縣十:兼城、座波、照屋(名同越來)、嘉數(名同宜野灣、豐見城)、波平、武富、安波根、絲滿、潮平、志茂田。一曰高嶺,屬村縣五:大城(名同大同)、真榮里、國吉、與座、屋姞。一曰佐敷,屬村縣八:佐敷、新里、屋比久、手登根、外間、津波古、與那嶺、小谷。一曰知念,屬村縣十:知念、敷名、久手堅、山口、b嶺、久高、外間(名同佐數)、知名、安座真、下敷屋。一曰具志頭,屬村縣六:具志頭、波名城、中座、喜納、新城(名同宜野灣)、與座(名同高嶺)。一曰麻文仁,屬村縣五(「麻」一作「摩」):麻文仁、米次、石原、松嶺、小渡。一曰真壁
- 37 -
,屬村縣八:真壁、田島、真榮平、絲洲、宇榮城、古波藏(名同真和志)、新垣(名同中城)、名城。一曰喜屋武(國極南邊海),屬村縣五:喜屋武(名同南風原)、上里、福地、山城(名同美里)、束邊名。其隸山北省者,曰金武,屬村縣五:金武、宜野座、奧松、漢那、祖慶。一曰恩納,屬村縣九:恩納、安富祖、名嘉真、山田、真榮田、仲泊、古良波、谷茶、富津喜。一曰名護,屬村縣九:名護、屋部、世富慶、安和、喜瀨、幸喜、松堂、許田、宮里(名同美里)。一曰久志,屬村縣十一:久志、松田、邊野古、嘉陽、宜作次、瀨嵩、汀間、松濱、田榮良、川田、宇富良。一曰羽地,屬村縣六:池城、屋嘉、伊指川、真喜武、源河、謝敷。一曰今歸仁,屬村縣十一:今歸仁、親泊、謝名(名同宜野灣)、中城(名同中城府)、運天、崎山(名同首里)、玉城(名同玉城府)、平敷、仲宗根、吳我、天底、我部。一曰本部,屬村縣七:伊野波、浦崎、波久知、崎濱、瀨底、伊豆味、謝花。一曰大宜味,屬村縣五:屋嘉比、喜如嘉、田湊、根路銘、津渡。一曰國頭,屬村縣四:國頭、邊土名、伊地、宇郎。三省之外,有屬島三十六。東四島:曰姑達佳(譯為「久高」)、津奇奴(譯為「津堅」)、巴麻(譯為「濱島」)、伊計(譯為「池島」)。西三島:一曰東馬齒山,屬間切一:渡嘉敷(名同豐見城);一曰西馬齒山,屬間切一:座間味--別有姑巴汛麻山;一曰姑米山(譯曰「久米島」,在國西四百八十里。產五穀、土綿、繭紬、白紙、
- 38 -
蠟燭、螺、魚、雞、豚、牛、馬。由福州至國,必針取此山為準),屬間切二:安河、具志川仲里。西北五島:曰度那奇(譯曰「度名喜島」)、安根山?尼(譯曰「粟國島」)、椅山(譯曰「伊江島」)、葉壁山(土名伊平屋島)、硫磺山(一名黑島。置採硫磺數十家,其人目為硫氣薰灼,皆如羊,不精明);相近,有灰堆山、尤家埠、移山奧。東北八島(國人皆曰「烏父世麻」。過此,為土噶喇七島。土噶喇,亦作度加喇):由論、永良部、度姑(譯曰「德島」)、由呂、烏奇奴、佳奇呂麻、大島(即小琉球之地,屬二百餘村縣,物產最多。有「四書」、「五經」、「唐詩」等書)、奇界(亦名鬼界。此外,又有口島、中島、諏訪瀨島、惡石島、臥蚆島、平島、寶島--共七島,國人統呼之曰土噶喇。或曰:即倭也。以非琉球屬島,故不載)。南七島:曰太平山、伊奇麻(譯曰「伊喜間」)、伊良保、姑李麻(譯曰「古裏間」)、達喇麻、面那、烏噶彌。西南九島:曰八重山、烏巴麻(譯曰「字波間」)、巴度麻(譯曰「波渡間」)由姑那呢(譯曰「與那國」)、姑彌、達奇度奴(譯曰「富武」)、姑呂世麻(譯曰「久里島」)、阿喇姑斯古(譯為「新城」)、巴梯呂麻(譯曰「波照間」)。
    臣按汪楫「錄」云:『琉球國三省,幅員可五、六千里,東西長、南北狹』。徐葆光謂其國里數,以中國十里為一里;今以中國里數定之,乃南北長四百四十里,東西皆見海。周煌「琉球志」從之,兩官生弗是也。至屬島,則「徐錄」謂水程南北三千里、東西六百里;前史所載高
- 39 -
華、黿鼉諸嶼,今皆無其名。澎湖島與臺灣相近,並非球之屬島。彭家山、釣魚臺、花瓶嶼、雞籠山、小琉球、太平山等,皆去中山省二、三千里;而昆山鄭子若著「琉球圖」乃圖於那灞港及歡會門之左近,舛謬甚矣。
    星 槎(島蹟附)
  「周官」:『小行人之職,使適四方,必錄為一書,反命於王』--以周知天下之故。漢、唐而後,尋源泛槎,始及於海外諸國矣。琉球自隋大業三年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異俗,海帥何蠻與俱;往抵其國,語言不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寬復受命往,撫之不服。武賁將陳稜率崑崙軍人通語言者往,終不服;逆戰,為稜所敗,掠男女千人。嗣是,遂絕。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海船副萬戶楊祥請以六千軍往降之,給金符,齎詔以行。出海洋,遽掠一山,軍小挫;未至求,引還。成宗元貞三年,福建省平章政事高興上言求可圖狀;遣省都鎮撫張浩等往襲之,禽生口百三十人;抗命如故。明洪武五年,遣行人楊載齎詔至國,中山王察度及山南、山北王始皆遣使入貢。九年,遣刑部侍郎李浩就其國市馬。十五年,遣尚佩監奉御路謙送來使返國。永樂元年,遣行人邊信、劉亢齎賜絨錦綺幣。二年,遣行人時中立武寧。十三年,遣行人陳季芳封山南王。二十二年,遣行人周彝祭尚思紹。洪熙元年,遣中官柴山封尚巴志。宣德七年,復命柴山齎敕令
- 40 -
王遣人齎往日本,諭其朝貢;明年,日本遂來朝。正統七年,遣給事中俞忭、行人劉遜封尚忠。十二年,遣給事中陳傳、行人萬祥封思達。景泰二年,遣左給事中喬毅(「殊域周咨」作陳謨)、行人童守宏(童,一作董)封尚金福。六年,遣給事中嚴城(「殊域周咨」作李秉彝)、行人劉儉封尚泰久。天順六年,遣吏科右給事中潘榮、行人司行人蔡哲封尚德。成化七年,遣兵科給事中管(一作官)榮、行人司行人韓文封尚圓。弘治十七年武宗登極,遣行人左輔頒詔至國。嘉靖十一年,遣吏科左給事中陳侃、行人司行人高澄封尚清;澄始有「操舟記」、侃始有「使錄」。「錄」云:十三年五月初八日自(以再切)石放洋,共十八日,至那霸。自九月二十日開洋,共九日,至定海。及還朝,奏言:『海中值風濤之險,多藉神休;乞賜諭祭』!從之。已而國王遣謝,且言侃等卻餽金四十兩;上特命侃等收受。三十七年,遣給事中郭汝霖、行人李際春封尚元。汝霖「使錄」云:四十年五月二十九日自梅花開洋,共十一日,至那霸;十月十八日開洋,共十一日,入五虎門。及還朝,諭聽汝霖等辭餽金四十兩;旋嘉其遠行著勞,各賜銀、幣。萬曆四年,遣戶科左給事中蕭崇業、行人司行人謝杰封尚永。崇業「使錄」云:七年五月二十二日自梅花開洋,共十四日,泊那霸港;十月二十四日開洋,共九日,進定海。二十九年,遣兵科右給事中夏子陽、行人司行人王士禎封尚寧。子陽「使錄」云:三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自梅花開洋,共八日,至那霸港;十月二十一日開洋,共十一日,
- 41 -
到五虎門。崇禎二年,遣戶科左給事中杜三策、行人司司正楊掄封尚豐。三策從客胡靖「錄」云:六年六月初四日自梅花開洋,共六日,到那霸港;十一月初九日開洋,共十二日,到五虎門。封舟例以夏至後乘西南風至琉球,以冬至後乘東北風回福州;然北風凜烈,不比南風和緩,故歸程尤難。其回閩之最安吉者,惟蕭崇業;乃以十月二十四日放洋。海船三老皆言:無論冬至遲早,總以十月二十後東風順送為吉;若冬至前後,則風勢日勁,浪從船上過矣。正月,?颱最多,應期不爽;萬無行舟之理。二月,則多霧,恐風順而遇山不見,反至逼山;且龍蟄時多出海,復有龍起船傍,水沸立二、三丈之患。清明以後,地氣自南而北,則南風為常;霜降以後,地氣自北而南,則北風為常。反是,?颱將作矣。正、二、三、四月多颶,五、六、七、八月多颱;颶驟發而倏止,颱漸作而多日。九月則北風,或至連月,俗稱「九降風」;間有颱起,亦驟至如?。遇?已危,遇颱難當。十月以後,多北風。颱?無定期,舟人視風隙以來往。凡颶將至,天色有黑點,急收帆嚴柁以待之;稍遲,則殆矣。凡颱之將至,天邊斷虹見:若片帆者,曰「破帆」;稍及半天如鱟尾者,曰「屈鱟」。若見北方者,比他方尤虐。又海面驟變多穢如米糠及海蛇浮游,皆颱颶之徵。十二月二十一日起風,一日應來年正月一月,多風;二日應二月;後皆以次遞應。或一日風作一次、二次,則來年所應之月,颱亦一次、二次;多亦如之,無不驗者。俗傳暴期,不在本日,則前後三日。又日值箕、畢、翼、
- 42 -
軫四宿,亦主起風;皆宜避,不得謂誣也。渡海船二座,自五虎門至姑米山,四十更;自姑米至定海所,五十更。一更六十里,以沙漏定之。漏用玻璃瓶兩枚,細口大腹;一枚盛沙滿之,兩口對合,中通一線以過沙。倒懸針盤上,沙盡為一漏,復轉懸之。計一晝夜約二十四漏,每二漏半有零為一更。風緩船遲,雖及漏刻,尚不及更;風疾船速,未及漏刻,已逾六十里,為「過更」也。又以木(即木柴)從船頭投海中,人疾趨至梢,人、同至,謂之「合更」;人行先於,為「不及更」;人行後於,為「過更」。船尾安用針盤羅星,以山為準。自福州往琉球,出五虎門,取雞籠山、花瓶嶼、彭家山(一作平佳山)、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姑米山、馬齒山諸山,皆偏在南;夏至取山北過,乘西南風,參用辰、巽等針,'繞南行以漸折而正東,收入那灞港。自琉球回福州,出姑米山,取溫州南杞山、臺山、里麻山(一名霜山)諸山,偏在西北,冬至取山南過,乘東北風,參用乾、戌等針,'繞北行以漸折而正西,收入定海所,進五虎門。蓋福州、琉球雖地勢東西正對,然船身宜上、不宜下;故前明封舟不至落北者,惟夏子陽。餘皆多用卯針,以致飄過北山。故「指南廣義」主用卯針之說,不可信也;「徐錄」、「周志」言之詳矣。欽惟我朝聖德天威震疊寰海,神靈效順。凡四次乘槎之使,無不憑藉詔敕,履險若夷;從容成禮,無辱冊命。且各訪其山川、形勝,錄為一編,恭呈乙覽。臣故類輯於左,以見「東風應律、海波安恬」,洵非虛誣云爾。
- 43 -
  順治十一年,命張學禮、王垓封王尚質;康熙元年,始行。二年四月內,登舟)舟長十八丈、寬二丈二尺、深二丈三尺);六月初七日,梅花開洋。初九日,過分水洋。十一日,見巨魚如山。十二日,過糠洋。自梅花七日不見山;十五日,見北山。十九日,泊伊蘭埠,地近龍潭;二龍見,大桅決、鐵失,二、三轉至山南。二十五日,次溫鎮,抵那霸港(共十九日)。十一月十一日,冬至;十二日,登舟。十四日,開洋,過姑米山。十六日,颶大作,桅半折,霹靂斷桅。十八日,勒索斷,柁浮。十九日,風止,起柁。二十一日,異鳥集戰臺。二十三日,見浙江山。二十四日,到五虎門(共十一日)
  康熙二十二年,命汪楫、林麟?封王尚貞,用二鳥船(長十五丈、寬二丈六尺)。六月二十三日,開洋;雙魚導引,萬鳥回翔。二十四日酉刻,過釣魚臺。二十五日,過赤嶼;薄暮,祭溝。二十六日,過馬齒山,至那霸港(計四日)。十一月二十四日,開洋。二十七日,過姑米山。二十八日夜初,颶大作,大桅鐵斷十三,頂繩斷,金拴裂尺餘。十二月初二日,見南杞山。初四日,泊定海(共十一日)
  康熙五十八年,徐葆光、海寶封王尚敬,用商舶二(長十丈、寬二丈八尺、深一丈五尺)。五月二十二日,出五虎門,開洋--出五虎門自此始。二十四日,過米糠洋;二大鳥集桅。二十九日,見葉壁山;回針東南,取讀谷山,收那霸港。六月初一日,登岸(共十日)。五十九年二月十六日,開洋;日入,見姑米山。十七日,二龍見,水沸
- 44 -
立。二十日,過溝。二十一日,大霧,有鳥集桅。二十二日,雙燕集桅。二十四日,至魚山;日入,至鳳尾山。二十七日,見盤山;日入一更,至臺山。二十八日夜,颶作,椗走。二十九日,至霜山;日晡,至定海所(共十五日)。
  乾隆二十一年,全魁、周煌封王尚穆,用民船二座(長十一丈五尺、寬二丈七尺五寸、深一丈四尺;加上棚六尺。前九艙,中八艙,後七艙。水櫃二、水桶二,共受水六百二十石)。六月初十日,出五虎門;過官塘進士門,開洋。夜,見雞籠山。十一日日入後,見釣魚臺。連日俱有大魚夾舟左右,或三、或四;又宿洋鳥,繞檣而飛。十二日,見赤洋;是夜過溝,祭海。十三日,見姑米山;姑米人登山舉火為號,舟中以火應之。十四日,姑米頭目率小舟數十牽挽至山西,下椗;十五日,又挽至山北,下椗,距岸約三、四里許。二十二日,大風。二十四日,風愈暴。夜四鼓,大雷雨,椗索十餘一時皆斷,椗走;龍骨觸礁而折,底穿入水。倏見神火飛向桅末,焚招風旗而墜。又海面一燈浮來,若煙霧籠罩狀。眾悉呼曰:『天妃遣救至矣』!須臾,船身直趨向岸,一礁石透入船腹,不動、亦不沈;乃得登岸。二十二年正月三十日,開洋;至馬齒山安護浦,下椗。初四日,出澳,過姑米山。初五日夜,過溝,祭海。初七、八、九日,大霧,不見山;寄椗。初十日早,白虹見,霧開;見台州石盤山。午,復大霧;白虹再見,東北風,起椗,見溫州南杞山。十一日,至羅湖,下椗。十二日,收入定海所,下椗。十三日,
- 45 -
進五虎門。
  環島,皆海也。海面西距黑水溝,與閩海界。由福建開洋至琉球,必經滄水、過黑水,古稱「滄溟」(「溟」與「冥」通,幽元之義);又曰東溟,琉地固巽方,實符其號。而黑水溝為中外界水;過溝,必先祭之。東臨日本薩摩洲(「指南廣義」作「要是麻」),常與交市,一葦可航;北望野古,可直通高麗。南逼臺、澎、淡水後之溜山,與葉壁後之漈水同屬尾閭、沃焦之壤;而三十六島水中復有沙舟隱現斷續,若草蛇灰線、馬跡蛛絲。海潮之進退有度,朝而至者為潮,夕而至者為汐。「山海經」以為海™出入,浮屠氏謂為神龍變化;抱朴子以為兩水相合相盪而成,然必疾風暴雨,始足以張其勢;盧肇以為日出於海,衝激而成;「高麗圖經」謂天包水、水承地,地沈則水溢、地浮則水縮。之數說者,皆未足深信。獨邵子以為海潮者,應月之喘息;余襄公以水之應月,各從其度:二說為是。故月臨卯、酉,則水漲於東、西;月臨子、午,則水平於南、北:福州與各省之潮皆然。獨琉球,較福州每潮率後三辰:望日,福州午時潮滿,琉球則滿以戌時;餘日因以遞遲。
  三省之山,曰崎山(上有望仙閣,下為雩壇。壇側有茶亭,亭旁有石巖。又有堂曰「東苑」,汪楫書額)、升簥山、石虎山、龜山、勒馬巖、萬松嶺(一名萬歲嶺,取「嵩
- 46 -
呼」之義)、泊山、天久山、奧山、鶴頭山、??十山(舊演武場,女集在焉)、波上(八月十八夜,候潮於此;為中山八景之一)、雪崎山(有洞,可憩。正、三、五、九月,男女同至拜禱)、龜山(在雪崎東北,與前同名)、識名山(東苑八景之一)、七星山、壺家山、中島(多蕉樹;為中山八景之一)、浦添山、姑場山(即姑場嶽。以上中山省)、石火山、小祿山、儀間山(有垣花村,多米廩)、大嶺、高嶺(山南王故城)、國吉山、櫻島山(以上山南省)、金武山、恩納山、名護山(一稱名護嶽)、佳楚山(一名宇勝嶽;為一國最高之峰)、運天山(多稻田。以上俱山北省)。屬島之山(凡島皆山;茲特於島中之小山著名者揭書其一、二):清水山、菊花山、永名山(俱在大島)、筑山(在太平島。土名七姑山;上有碧於亭)、金城山(在姑米山。松杉蔽天;下有甘泉,瀉右崖直下,如瀑布。以上外島)。
  水泉之利,有瑞泉(在王城歡會門內;鄭孝德等有記)、龍潭、奇泉、吉泉、笠泉、泊津(西流入海)、那霸港(首里西十里,直達大洋。港中流有巨石,名曰「馬加」;四圍皆鐵板沙,沙堅踰鐵,嵌空嵯岈,長沿乎海。潮長則沒,舟誤觸輒碎:國人恃為金湯。南北跨海,築長堤,建兩)、漫湖(即那霸港所停瀦處。水中一石甚奇聳,正對久米村)、日泉、旺泉、天真泉、無漏溪(宋淳祐中,有惡蛟為害,義本王欲以宜野灣妻章氏祭之。其女真鶴捨身代母,感神滅蛟,王以女配王子)、玉泉(祈雨處)、饒
- 47 -
波、玉湖、砂川、樂平泉、惠泉、芳泉、富藏河、諸喜泉、轟泉、手水、許田湖、大榮川、親川泉、獲劍溪、運天江(亦名運天津;舟多泊此。以上國中)、白川、上行瀑(姑米山之瀑自下而上,盤踰山脊,乃旁溢四注)、面那水、赤瀨、溫泉。
  橋梁之著者,龍淵橋、天女橋、觀蓮橋、臨海橋、泉崎橋(雙門拱月,皓魄澄虛;一碧萬頃,如玻璃世界。為中山八景之一)、金城橋、泊橋、真玉橋、石火橋、大里橋。
  名勝之蹟,天使題為八景,曰崎泉夜月、臨海潮聲、唐榮竹籬、龍洞松濤、筍崖夕照、長虹秋霽、城嶽靈泉、中島蕉園。又有迎恩亭(明洪武時,武寧王建為迎詔之所)、卻金亭(為明嘉靖冊使陳侃建)、息思亭(明嘉靖冊使郭汝霖有「息思亭說」)、灑露堂(在舊天使館內)、東苑(在崎山;汪楫有記)、茶亭、同樂苑、觀旭峰、神木、全宮、戲馬臺、翠巖、白金巖、龍洞(八景之一)、金峰洞、嶮石、受仝??山、山南故城(山南王子孫那姓居之)、山北故城、山南王弟故城、佐敷殿、尚圓王舊宅、麻氏隱居、毛家園、澹園(蔡溫別墅)、碧於亭、山北王塋(在今歸仁運天村;土人呼「百按司墓」)、尚圓王祖塋(在葉壁山;中有一山,宛轉如游龍)、中山王祖塋(在王城西南。張「錄」云:『塋中無塚,石阡鐫「中山王祖塋」。前五峰相對,左右有情沙水相映,前山開廣』)
- 48 -

    謹 度
  小國之保邦在畏天;畏天,則制節謹度而不敢縱逸。流球臣事中朝,世修職貢;前明制詞,已稱為「守禮之邦」(「池北偶談」云:『冊使奉命,恭請俯賜御書,該國得「守禮之邦」四大字;誤矣),忠順可嘉;王城坊榜,厥額爛焉。況逢我國家文治遐敷,皇恩覃被百數十年,舉九有八紘而甄陶之,一時蜃區蛟穴,儼類錦城;花嶼星石?其,共環芳甸。君若臣之所以虔奉天朝者,幾於志敬而節具、志和而音雅;謹爾候度,庶無愧云。
  正朔,遵奉「時憲書」;貢使未齎回之先,特設通事官,豫依「萬年書」推算應用(書面有五十九字云:『琉球國司憲書官謹奉教令,印造「選日通書」,權行國中,以俟天朝頒賜。憲書頒到日,通國皆用憲書;共得凜遵一王之正朔,是千億萬年尊王嚮化之義也』)
  冬至、元旦,王皮弁、執珪,率陪臣北向遙賀皇上萬萬歲,行三跪九叩頭禮。
  皇上萬壽聖誕,王率陪臣北向祝如元旦禮。
  二十一年冊封禮:先是,王世子承襲之三年,取具通國臣民結狀,遣貴臣齎表請封。禮部上其議,特命正、副使二員,賜東珠頂帽、一品麒麟服(初賜副使白澤;康熙五十九年,均賜麒麟服),齎詔敕往。馳驛至閩,登舟。行至那霸港,王世子遣貴臣來迎
- 49 -
,舟數百引至卻金亭下,搭浮橋,直接亭階。陪臣班列--儀仗鼓吹,皆集亭左右,迎請龍亭登岸。眾官前導,王世子吉服跪迎道左。復至迎恩亭中香案前,行三跪九叩頭禮,恭請皇上聖躬萬安;使臣謹對「聖躬萬安」。禮畢,復導迎至天使館,奉安詔、敕、節、印。王世子旋至館候問,使臣對拜;待茶畢,送出。諭祭先一日,長史等官灑掃廟堂,設香案於廟中,司香二人。設開讀臺於滴水西首;設開讀位,東南向;設故王神主位於露臺東首,西向;設世子俯伏位於神主位之下,北向;設世子拜位於露臺中,北向;設眾官拜位於世子後之左右;設奏樂位於眾官拜位之下,北向。次日黎明,法司以下官--金鼓、儀仗齊集天使館;參見畢,請龍亭進公館中堂。捧軸官捧諭祭文,奉安龍亭內(彩亭二,載祭絹、祭銀)。奏樂,引禮通官唱「排班」,各官行三跪九叩首禮;畢,前導。至安里橋,世子素衣角帶,率眾官跪於橋頭道左;龍亭暫駐,世子眾官平身,天使趨前分立龍亭左右。引禮通官唱「排班」,世子率眾官行三跪九叩頭禮;畢,世子前導,由廟東角門進,立故王神主側。龍亭進中門至廟內中堂,天使左右立。宣讀官、展軸官由西角門入,至開讀臺下,東向立。司香者舉案置龍亭前,添香。世子上露臺,率眾官行三跪九叩首禮;畢,復立神位下。捧廟官由廟東邊門進,天使授諭祭文;由中門出,上開讀臺,立案右;展軸官立案左,宣讀官就開讀位。世子率眾官俯伏於故王神位下,西北向。引禮通官唱「主祭官就位」,天使詣故王位前;上香、獻爵,不
- 50 -
行禮。引禮官唱「開讀」;讀畢,引禮官唱「焚帛」。世子平身,至焚帛所;捧軸官捧謄黃,加帛焚之。焚畢,捧軸官捧諭祭文由正中門入,奉安龍亭內。世子率眾官回露臺,行三跪九叩頭禮謝恩。禮畢,天使詣故王神位前,行一跪三叩頭禮,世子率眾官俯伏神位側。禮畢,退班。世子捧神主由廟東邊門進廟內,安於東偏神座;出謝天使,行一跪三叩首禮,天使答拜。世子出更衣,天使易服。世子揖至前堂,天使居東、世子居西,皆四拜,安坐--正使東首、副使西首,南向;世子西首,東北向。不設樂,世子親獻茶、酒,天使辭;紫金大夫代獻。天使酬獻,世子亦辭;引禮通官代獻。席終,天使至滴水前升輿,世子下階揖別,眾官門外跪送。是日,世子遣官詣館謝天使;次日,遣官入城答謝。冊封先一日,所司張幄結彩於天使館,備龍亭三座、綵亭二座,經過處皆結彩。造板閣一楹為闕庭,設於王殿庭中。中置殿陛,左右層階。設御案五於闕庭中:中案,奉節;左案,奉詔、敕;右案,置印;邊左,置賜王幣;邊右,置賜王妃幣。設香案於闕庭前,設司香二人於香案左右。設世子受賜予位於香案之前,設宣讀臺於殿前滴水之左,設世子拜位於露臺之正中,設陪臣拜位於世子後--左右層列。世子左右,並引禮官二員;眾官左右,立贊禮官二員。陳儀仗於王殿左右,設奏樂位於眾官拜位之下。決日黎明,法司以下官皆吉服,候於館外,金鼓、儀仗畢備。天使啟門參見畢,迎請龍亭入公館中堂。正使捧節、副使捧詔敕,捧印官隨行,各安奉龍亭中;捧幣官捧
- 51 -
緞匹,置於左右彩亭中。奏樂,排班;眾官行三跪九叩頭禮;畢,前導。世子率眾官伏迎於守禮坊外,龍亭暫駐。世子、眾官平身,天使趨前分立龍亭左右。引禮官唱「排班」,世子率眾官行三跪九叩頭禮接詔。禮畢,世子前導,入國門,立殿下。龍亭進至奉神門,執事者脫節衣,奉節授正使、奉詔敕授副使,奉印授捧印官;捧幣官分捧緞幣,,隨行。至闕庭正中,各安奉御案上,天使分立左右,捧詔官、捧敕官立殿陛下,宣讀官立開讀臺下。司香者舉香案於御案前,添香。奏樂,引禮官引世子由東階升,眾官各就拜位;世子詣香案前,樂止。引禮官唱「跪」,世子、眾官皆跪。引禮官唱「上香」,案右司香者捧香跪進於世子之左;世子三上香訖,平身。奏樂,引禮官引世子出露臺就拜位,率眾官行三跪九叩頭拜詔禮;畢,平身,樂止。副使詣前,正中立;捧詔官、捧敕官由東階升。奏樂,副使取詔授捧詔官、取敕授捧敕官,高舉下殿陛,同宣讀官上宣讀臺,奉詔、敕並置案上。引禮官唱「跪」,世子、眾官皆跪;引禮官唱「開讀」,樂止。捧詔、敕官以次對展,宣讀官讀畢;引禮官唱「平身」,世子、眾官皆平身。奏樂,捧詔、敕官各捧詔、敕升殿陛,副使仍安奉御案上,捧詔、敕官下東階。國王率眾臣行三跪九叩頭謝封禮;畢,平身,樂止。天使宣制曰:『皇帶敕使賜爾國王及妃緞幣』!引禮官引國王由東階升,法司官隨行;至受賜予位,跪。奏樂,正使取國王緞匹、副使取王妃緞匹,一一傳授國王;國王高舉,法司官跪接,傳置案上。畢,平身。引禮官引
- 52 -
國王復位,率眾官行三跪九叩頭謝賜禮;畢,平身,樂止。天使宣制曰:『清字篆文告成,另鑄新印,皇帝敕使賜爾國王領受』!引禮官引國王由東階升,法司官隨行;至受賜予位,跪。奏樂,天使取印親授;國王高舉,法司官跪接,仍傳置案上。畢,平身。引禮官引國王復位,率陪臣行三跪九叩頭謝賜印禮;畢,平身,樂止。引禮官引國王由東階升,至香案前,跪;請留詔、敕為傳國之寶。法司官捧前代詔、敕,一一呈驗;天使驗明,允所請。副使捧詔、敕親授國王,國王平身,仍安奉御案上。法司官捧舊印授國王,國王跪授天使,仍併置御案上。奏樂,引禮官引國王復位,率眾官行三跪九叩頭謝恩禮;畢,平身。正使取節,執事者加節衣,仍置御案上;詔、敕、印、幣,法司官等捧入內殿。節案、舊印案仍設闕庭中,各派官員敬謹守護。國王請天使拜御書,引上殿閣;天使瞻拜,禮畢。國王請天使更衣,同往北宮;奏樂,並四拜。禮畢,安坐,獻茶;一如前儀。席終,王前導;至御案前,正使奉節、副使奉印,各安奉龍亭內。天使隨出奉神門,與國王揖別,各乘輿。王先行,率眾官出歡會門外,俟龍亭回過,跪送。天使至,出輿;國王揖別,眾官皆跪送。是日,王遣官詣館謝;次日,天使遣官入王城答謝。越數日,王率群臣於府中北面謝恩;越二日,詣天使館拜謝。王戴皮弁(常服,黑紗帽,旁斜展兩翅)、服蟒衣,玉帶、垂裳結佩,乘十六人肩輿。鼓吹八人、鳴金四人、方棍二人、紅隔路二人、旗十二人、鐵叉二人、曲鎗二人、狼牙鉤二人、長鉤四人
- 53 -
、鉞斧四人、長桿鎗三十二人、月牙叉四人、雞毛帚十二人、馬尾帚二人、大刀二人、黃繖二人、花繖二人、看馬四人、提爐二人、黃緞團扇二人、綠球團扇二人、印箱二人、衣箱二人、紅桿槍四人、長腰刀四人、黑腰刀二人、長砍刀四人(舊有武士戴銅假面、衣漆甲、帶刀者數十人;今無)、大掌扇一人、金爐二人、(以下俱近侍小童,手執名「察度奴示」)金葫蘆二人、綠珠兜扇二人、小鵝毛扇四人、蠅拂二人、金漆匣二人。法司以下皆從行,紫帕二十人、黃帕百餘人。王經行之處,久米人列盆花數十種於泉崎橋隄上,繞以朱欄。刻木作麒麟形,題云:「非龍、非彪、非熊、非羆,王者之瑞獸」。那霸人於下天妃官前植大松數株,疊假山數堆;作白鶴二,子母鹿三、四。池上結一大葡萄棚;池中浮水,刻鯉魚數個,竹欄環之。旁豎木坊,匾曰「偕樂」。坊柱懸一長板,題曰:「鹿濯濯、鳥翯翯,牣魚躍」。王歸,則撤之;王復出,則復設如故。王先至更衣處,差長史來稟;王轎至頭門,巡捕官跪請;轎進至儀門,王欲下轎,巡捕官跪請如前。國王至滴水前,下轎;天使進前迎接,一揖拱上大堂,交拜--一跪三叩首禮。畢,天使請國王更衣,揖讓登席;一如前儀。席終,王辭回,一揖;天使送至滴水,同一揖。國王上轎,一揖;天使亦一揖。王轎至儀門,巡捕官跪送。
  宴使臣有七(諭祭、冊封、中秋、重陽、餞別、拜辭、望舟):諭禁,不奏樂、不簪花;天使世子肅容堂上,各一席。隨弁左廡,國相陪之;從客右廡,紫金大夫陪之:
- 54 -
俱各一席,皆高座。兩廂及堂左右,全半廩給、口月糧等分坐,以長史、大夫等官陪之。通事時在天使左右傳譯,不預席。冊封,奏樂、簪花。中秋,演劇。重陽,觀龍舟競渡。餞別,如前。拜辭宴畢,王先至世子第中,更設小座,手奉三爵為別。望舟宴畢,王面致金扇一握為別。登舟後,王率陪臣詣迎恩亭恭送節、印,跪請聖安;俱如前禮。隨遣法司王舅齎表謝恩,於常貢外,加貢物。又將屢次宴金二封--共一百九十二兩,具本請欽賜使臣收受(前兩次,俱著收受;此一次,不著收受)。
  天使初進館,陪臣分三班進謁,皆一跪三叩頭。白事,必長跪;命坐,賜茶。天使每日有供應,極豐;王又遣紅帕察度奴示押送瑞泉水各二石。塑、望及五、十兩日,遣陪臣起居、餽食、進謁如儀;隨弁二員,有每日供應。又有全廩給、半廩給、口糧、月糧,各皆豐備,以待隨行員役(以上記封爵典例)
    爵 祿
  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天子經略、諸侯正封,古之制也。顧古爵莫貴於公、侯,今王亦爵也。琉球王爵,錫自中朝。臣下之秩,惟洪武間賜閩人三十六姓知書者,授大夫、長史,以為朝貢之司;習海者,授通事官,為指南之備。今可考者,若程復、葉希尹,從國王之請,命以寨官兼通事職;右長史王茂、左長史朱復(江西人),從
- 55 -
王請,命為國相。他皆聽其自置:待屬國宜然也。臣就其官制考之,官雖有品,不必品有其人;官雖分職,不必職專其事。而班列不同、祿糈各別,蓋亦凜然名器之不假焉。
  國王,初嗣位,稱權國事;請封、見冊使,稱中山王世子。受封後,始稱王。
  王國之官,有王子(總理一郡或二郡,或世領一郡,稱某間功按司)、按司(一為王子及貴臣遙領之按司,一為各土著世業之按司;或授以朝列、或充王婿,皆令常居首里。王子、按司不係品,有才德者授國相職)、國相(左、右二員,正一品)、法司官(三員,從一品)、紫巾官紫金大夫加法司銜(正二品)、紫巾官紫金大夫(從二品)、耳目官(四員,正三品)、正議大夫加耳目官銜(從三品)、吟味官(「徐錄」作「贊議」)、正議大夫(俱正四品)、御瑣側、那霸官、中議大夫、史長、都通事、察侍紀官(俱從四品)、正殿遏闥理官(正五品)、副通事(從五品)、正殿勢頭官(正六品)、加勢頭官(從六品)、里之子親雲上(正七品)、筑登之親雲上(從七品)、正殿里之子(土名「察度奴示」,正八品)、里之子座(從八品)、正殿筑登之(正九品)、筑登之座(從九品)。久米府設紫金大夫(四員)、正議大夫、中議大夫、都通事官。又於紫金內選一人,總理唐榮司;於正中議、都通內選二人為長史,專主朝貢禮儀文移,兼治其府事。有大事,則總理司集諸大夫會議裁決,皆久米秀才習漢文者任其職而遞陞之。各府舊制,遣按司蒞治之;權重兵爭,後改令聚居首里、遙領其地,歲遣察侍紀
- 56 -
一員知其府事。屬島有世襲頭目,王給黃帽,為酋長;又遣中山黃帽官治之,名監撫使--三歲一易,土人稱之曰「在番役」(「徐錄」有元侯、郡侯、郡伯、邑伯等官;今皆無之)。祿糈三等:有俸米,按時給領;官罷則已。有采地,或一郡兩郡、或一邑數邑、或計畝;子孫以次遞減,至曾孫則不減,永為世祿。有功米(俗訛稱「切米」(,視功為額,於俸米、采地之外,加數百石或數十石;有終其身者,有限其年世者,有永為世案者。
    田 賦(食貨附)
  凡居民,財必因天地寒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琉球地居炎徼,常煖而少寒;隆冬無冰,霜雪希降。草木常青,蚊至冬不收聲。歲以十月布秧,五、六月熟。七、八月後多大風拔苗,故田止一種。米惟王族、官家食之,小民止食番薯。厥田厥賦,均曰「下下」。自入貢中朝,藉以貿遷有無,供其國用。欣逢我列聖軫念窮藩,屢免方貢馬匹,弛海舶市貨之禁;物力更紓焉。至其土產之充貢、獻供、投贈者,舉無足羅列。浙、閩人遇何樓所市至,舉以相訾謷曰:『琉球貨』!其土性然也。然而曝日獻芹,情餘於物。又況猥瑣荒怪,出於山經、海志之外;飛車砮矢、豹鼠鯷魚,固與昆刀火浣均非可遺。觀月令、辨土宜、定田制、別賦役、考農功、察民用,凡鳥獸、草木、蔬果之為食
- 57 -
貨者悉附焉。
  田有公田、有私田。王府田公,民耕之;輸米於倉,歲有常額。各官采地公田,亦民耕之,官民均分;應派公費,出於官分之半,不派民也。二項田,俱不得賣買。私田,則民所應募開墾者。每畝量納官米,聽為世業,仍許賣買;價值甚昂,畝約二、三百金。平時上下各食其土,無他誅求。易世請封,則豫派取各府暨屬島穀米、苧布,積數年以供宴犒諸用;事畢,乃止。力役之法,每歲各地頭比戶派定人數,有事按名受役,每人役二日;大事,則盡役之。官府胥徒--即種采地之人,視官秩為多寡,月一更之。至雞豕、薪米,亦計米石之數而以時供之。
  穀之屬:稻、赤米、黃小米、黍、粱、麥(有三種)、菽、麻、芝麻、番薯(莖葉蔓生,瘠地可種,生熟可食。民以為糧。按此物內地多有;「徐錄」不知,乃以為異產)
  貨之屬:絲(粗黑。乾隆二十八年,國王奏:求於內地照舊配買絲斤。禮部援例駁奏,奉旨「特加恩許其買絲」)、棉(少出;價極貴)、綢(土綢、繭綢)、棉布、絲布(絲經麻緯,一名羅布)、蕉布(縷芭蕉皮為絲織之)、麻布(各布皆花紋相間,綦組斕斒,亦用五色染之)、草蓆、茶(間有出者)、鹽、酒(國中出燒酒,味甚烈。太平
- 58 -
山出紅酒,名「太平酒」;八重山出者,名「蜜林酒」。土噶喇出醇酒,以米肌,從女子口中嚼汁而成;形如乳酩,而味淡甘。埋之土中經年,取作燒酒,味醇無比)、油、蠟、燭、、糖、煙、扇、金(偶出)、銀(作長條或彈子大,多自日本來;閩人謂之「球餅」。舊餅一兩,抵紋銀八錢;新餅一兩,抵七錢)、錢(自鑄小錢、鉛、鐵、銅雜用。大不及鵝眼,無輪廓、文字。每貫一百,長寸許;或三十、或五十、或一百一十,皆各成貫。以紙封固,鈐之以印。亦有私鑄者。中國錢甚少,或日常用日本寬永等錢)、珠(螺中間有之,圓而無光)、蘇鐵、刀、漆器、石、珊瑚、松紋、硫磺(充貢物)、紙(棉紙、清紙、護壽紙;又有花紙,可裱圍屏)、筆(鹿毛為之,管最短)。
  鳥獸、草木、蔬果,往往與中國同。但獸無驢、騾、兔、獐與虎、豹、豺、狼、熊、羆耳。其異產,則蔬之屬,有紅菜、雞腳菜、麒麟菜、松露、辣蕎;果之屬,有蕉實(芭蕉花開,一穗數尺,紫紅色。瓣落,結實如手指開,色綠;採而覆之以草、糠,則黃。味如薯而甘,名甘露);草之屬,有雷山花、山蘇花、吉姑羅(植墻上,可辟火;呼為「福祿木」);木之屬,有木?堅木(一名羅漢杉;木理堅膩,用之為樑柱)、福木(四時不凋;實如橘,可食)、呀喇菩(葉紋對縷如織,中邊映日通明,作金黃色;花似梅,實可榨油。與福木俱號「君子樹」)、鐵樹(一名鳳尾蕉,又名海櫚。葉勁挺
- 59 -
,對出如鐵,??離褷如鳳尾;根可為粉糧)、福滿木、地分木、梯沽(樹極高大,葉如。每葉抽作「品」字形,對節生。四月初,開花;朱紅色,長尺餘。每幹直抽,攢花數十朵,花葉如紫木筆吐燄。出太平山)、阿呾呢(連蔓堅利,可為藩墻;葉可造蓆,根可絞索);竹之屬,有觀音竹(叢生,長尺許,寬三、四寸;紫色);禽之屬,有古哈魯、麻石、烏鳳、恨煞、容?、石求讀、莫讀史;魚之屬,有佳蘇魚(以馬交魚脊為臘,泡以溫水,包蕉葉中煨之。薄切成片,漬以清醬,頗可口)、海馬(魚身、馬首);介之屬,有綠螺(大如盆、如,常以充貢)、寄生螺(小蟹生螺殼中,見火則半出,冷復入)、海膽(背生刺如蝟,蠕蠕運行;可醃食);蟲之屬,有四腳小青蛇。凡蛇皆毒,傷人立斃。
    按諸錄異產最多,今僅錄其最異者如右。
    制 度
  先王之制,荒服者王。其國之制度,胥聽其便;不強使同也。「隋書」稱琉球『王所居,曰波羅檀洞;塹柵三重,環以流水,樹棘為藩』。其時棟宇之制,蓋猶未備。今則閈閎輪奐,階戺軒崇;於安奉詔敕館舍、使臣之所,尤加謹焉。至其衣冠、簪纓,亦迥異卉服之舊。我朝朝會大典,諸屬國許各服其服;故「王會」有圖,服裝各別:懿乎
- 60 -
鑠哉!「易」「比」之五曰:『顯比吉』。其彖曰:『不寧方來,稱是占矣』。
  王城在中山省之首里,周回三、四里;有馬道,無雉堞。由萬松嶺東上數里許,衢道修廣,有坊,牓曰「中山道」。南有安國寺,對街為世子第。中路砌石為大墩,內植鳳蕉一叢。更進,又一坊,牓曰「守禮之邦」(用萬曆中制詞語)。道左,有天界寺;寺西南,為王塋。對街,為大美殿。更進,為歡會門;即王府城也。高踞山巔,礪石砌成;削磨如璧,蒼黝磊歷:遠望如聚髑髏(「隋書」因其形似,誤謂『王所居,多聚髑髏其下』)。城外石崖上,左刻「龍岡」、右刻「虎崒」。城四門:前西向,即歡會門;後東向,曰繼世門(「汪錄」:『世子嗣位,由此門入』);左南向,曰水門;右北向,曰久慶門。歡會上崖有門,西北向;牓曰「瑞泉」(徐葆光鐫「中山第一」四字於碑)。左右甬道,有左掖、右掖二門通入王宮。更進有樓,西向;牓曰「刻漏」(上設銅壺滴水)。更進有門,西北向;為廣福門--即王府門也。王殿在山頂,前為奉神門,左右三門並峙。門與殿皆西向,取「一時西拜盡傾心」之意也。殿九間,左右夾室各一間。殿前月臺,建穹亭覆之。中階七級,石欄周護;雕刻花鳥,頗工整。殿上有樓,為御書樓;高敞壯麗,鉅梯當楹立。中奉聖祖仁皇帝御書,左奉世宗憲皇帝御書,右奉皇上御書;下為王聽政之位。中壁懸上古伏羲畫卦像,龍馬負圖立其前(「汪錄」作孔子像);絹色蒼古,微有剝蝕,非近代物。殿庭方廣數十畝,分砌三道,方磚舖之。左廂北
- 61 -
向,為南樓;盡垂簾。樓隅隙地畝許,錯植蟠松、鳳蕉於奇石之間:汪楫題曰「聽濤」。右廂南向,為北宮,匾曰「忠順可嘉」(亦用前制詞語)。殿屋皆固樸,柱礎一間至用二十餘。屋梁甚低,以處山岡,防海颶也。世子府第在安國寺南,別有世子殿在中城。
  天使新館,在那霸;去迎恩亭里許,面南:一倣中朝公廨。舊館,在其西南,或云「彌世公館」。那霸又有公館二,為管理那霸錢穀、訟獄二官之公所。姑米島亦有公館二。
  冬至、元旦,王皮弁執珪,拜歲為德,遙賀萬歲。禮畢,登殿,受群臣朝賀,如明制:就班,一揖;跪,三拜,興,一揖;跪,又三拜,興,又一揖。禮畢,各官易常服;王亦易寬博錦衣、戴五色錦帽,坐閣二層。眾官跪下,唱「太平曲」;卑者按拍和歌,尊者捧觴為壽。王以等級,賜酒肴。每月之望,賜諸臣茶,賜久米大夫以下茶、酒。上元及王誕日,皆如之。各官俱於王誕日計功升遷;有大慶,增秩祿有差。
  凡王視朝,群臣皆具國服,搓手膜拜;過先王廟,必令下馬行。百姓見官長過,男女皆脫屐伏道旁,俟過而後去。若官長坐,過之則兩手據地如蟻行。
  男子十五,剔頂髮,惟留四餘為小髻(前明時,不剃頂髮,亦不戴網巾);插短簪一、耳挖一。簪,王及妃皆以金,王龍頭、妃鳳頭。貴官起花金簪,次以金頭銀柱,又次銀;妻視其夫。民以銅,民婦以玳瑁:皆倒插髻中,翹額上。
- 62 -
  王冠,烏紗帽,雙翅倒衝,上向:盤金朱纓,垂頷:又有皮弁。燕居,亦裹五色錦帽。臣下之帽,以薄木?堅木為骨:蒙之以帕,前七層或九層,後十一、二層。紅錦花最貴,紫次之,黃與紅又次之,綠為下。醫官、樂工及官役,著片帽,以黑絹為之;漫頂,下簷作六稜。雨笠,以麥莖及藤為之。又有皮笠,黑漆其外,而朱其裏。衣服,王著蟒袍,犀角白玉帶。官民衣服,男女皆寬博交衽,袖廣二尺許,長不掩指;缺其右襟之末。男女皆豎領,項上一鈕、胸右一帶。夾衣,可兩面著,無鈕帶;名曰「衾子」。裏衣,短小;古無襦褲,今皆有之。外衣,男子束之以帶。別有大帶,長一丈四、五尺,寬五、六寸,圍於腰;以錦花為最貴,次黃地龍蟠,次赤地龍蟠,次雜色花。七品至九品,冠、帶俱同六品。女人不設帶,兩手曳襟行。國維王著靴;貢使至中國始著,歸即去之。臣民無男女,皆著草靸,名曰「三板」--編細蓆草為底,上橫平梁,中界寸繩;舉足入梁,納於拇指、二指之間。襪最短,及踝而止;別為一竇,棲將指,著草靸中。
  王肩輿,倣中國國相以下。轎高不踰三尺,席地趺坐,四圍以席,遠望如籠榼;或用羅漢杉木雕鏤,金漆錦邊繪裏,紗縠為蔽。皆用兩人,以木杠貫其頂而抬之。
    祀 法
  明洪武八年,附祭琉球山川於福建。我朝天威震疊,海嶽效靈;遣封諭祭,崇報彌
- 63 -
隆。該國漸染文教,俎豆尼山,宮牆炳煥,前古未聞;而春秋祭享,龐亂不經。臣故列其祀法,欲俾式我儀章,正其紕謬;庶知祭法、祭統,毋僭毋瀆云。
  王祭國中山川,於社壇。十月下種,迎龍神像升龍舟,設壇祭。祈再於豐見城之雨壇,又令官祈雨於首里崎山東苑內之雩壇。旱甚,各寺令僧祈禱,王親詣躬禱。又有天尊廟(即雷神廟),亦祈雨之所。五、六月收穫後,令各地方蠟祭、春秋祭,始教樹藝之。阿摩美久,正、五、九月祭山海及護國神於辨嶽。王嗣位、受封,皆親祭辨嶽。又八頭嶽、佳楚嶽、名護嶽、恩納嶽皆有祠宇,與辨嶽稱為五岳。又有城嶽(有泉名旺泉,為中山八景之一)、姑場嶽、蘇姑那嶽、砂嶽,各有祠祀。關帝廟、水母廟,皆歲致祭。
  文廟建於康熙十三年,在久米村泉崎橋之北,南向;紅墻朱扉。左右立下馬牌,內欞星門三。進庭,方廣十餘畝,上設拜臺。大殿三間,中奉聖像,又設木主。兩旁二龕,設四配像及主,像各手一經(「詩」、「書」、「易」、「春秋」)。中樑,摹御書「萬世師表」匾一。五十六年,復建明倫堂。又建祠,祀啟聖並四配父;但啟聖神主尚仍公號,殿上未祀十二哲,亦未建兩廡祀先賢、先儒。乾隆二十二年,經冊使舉直省諸郡邑廟祀典制移咨國王,王乃命其臣以次崇祀如典禮。祭倣內地,其本國所無之祭品,以上品土產代之;三日齋。前一日,演禮省牲。至期,遣法司官祭文廟、紫金大夫祭啟
- 64 -
聖祠,皆行三跪九叩頭飲福受胙禮。
  天妃封號,肇自宋、元。考「會典」,四海龍神各有封號,東海稱「顯仁龍王之神」、西海稱「正恆龍王之神」、南海稱「昭明龍王之神」、北海稱「崇禮龍王之神」;有司歲時秩祀。而天妃亦稱「海神」,康熙十九年,敕封海神天妃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二十年,允福建提臣萬正色之請,詔封「昭靈顯應仁慈天后」。五十九年,允冊使海寶等之請,奉旨:『冊封琉球,於怡山院祭天妃;並准地方官春秋致祭,編入「祀典」』。乾隆二年,允閩督郝玉麟之請,欽定加封「福佑群生」四字。二十二年四月內,允冊使[魁等之請,嗣後諭祭天后祈、報文二道,書明天后封號,仍於怡山院天后宮致祭,加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天后」;別頒諭祭南海神祈、報文二道,於江岸望祭。該國尤尊信,廟宇輝煌:一在那霸天使館東,曰下天妃宮;一在久米村,曰上天妃宮;一在姑米山。歲時致祭甚虔,歷封冊使各有匾、聯。
  天孫氏長女曰君君、次女曰祝祝,為國守護神;一為天神,一為海神。今寺院有三首六臂女神,手執「日」、「月」,名曰「天滿大自在天神」(「汪錄」云:名「辨戈天」),崇祀特隆。
  春秋祭先王廟,或親祭、或遣官。三日齋,樂用「天孫太平歌」。圓覺寺、天王寺
- 65 -
、天界寺內本宗香火,有時祭、有月祭,名蘭盆祭,三日齋;忌辰,有特祭。朔、望,獻茶。先王廟,舜天以下及本宗王位皆在焉。舜天居中,南向;餘分左、右,東、西向:共三十位。圓覺寺內,奉祀本宗。尚圓居中一龕,正中;中左祀尚貞、尚益,中右祀尚能、尚敬。左一龕,正中祀尚稷,左祀尚清、尚豐,右祀尚永、尚質。右一龕,正中祀尚真,左祀尚元、尚賢,右祀尚寧。天王寺內,亦於佛堂之左一龕,奉祀尚稷、尚久。旁二主,為王妃;右一間四主,皆王妃。天界寺內,奉尚懿神主;餘皆女神主,為王妃及王姊妹之出嫁者。諸廟寺,皆以僧守之。
    兵 刑
  琉球負重洋之險,恃鐵板沙之堅,憑三首六臂易水為鹽、化米為沙之天神,往往諱言師兵。顧其先世,三王爭強,日尋干戈。尚德王時,奇界島叛;尚真王時,八重山叛;尚清王時,烏父島叛:皆發兵攻討。迨尚寧王之世,見辱倭人,久乃釋歸:則知兵固未可廢也。至於刑章,視內地尤嚴;蓋亦有「明罰敕法」之意焉。
  城池,惟首里礪石為垣,高四、五丈,廣四、五里,倣內地麗譙為內城--皆無雉堞外,間切及各島之以城名者,實無城郭也。那霸港口中流有巨石,名「馬加」。四圍皆鐵板沙,沙堅踰鐵,嵌空嵯岈,沿海皆然;潮長則沒,舟誤觸,無不碎者。南北沿海
- 66 -
築長堤,兩臺並峙,聚兵守之(姑米山、馬齒山亦有臺,名煙臺;為往來舟楫舉號火處)。那霸見世館(土名「親見世」),每年犒屬島頭目酋長於館中;有罪者,即於此決之:亦設兵防守。
  國少鐵,盔甲與刀猶堅利(「隋書云」:『刀薄小,多以骨角助之。編紵為甲,或用熊、豹皮),諸矛戟皆脆弱。弓長七尺餘,卓地高齊屋簷,射可百餘步。箭較內地稍短,射必卓地,矢必扣於下方狹處扣弦發;矢皆用決拾,如古制。火藥位多用銅鑄,備舟艦水戰之用。??十山旁,有演武場。武職有儀衛使、武備司,餘皆文官兼之。兵制倣古制五家為伍,五伍又各相統。親雲上、筑登之以下皆習弓箭,家有刀、甲;有事,則各領其民,如百夫長、千夫長之屬(「隋書」:『國有四、五師,統諸洞。洞有小王,統諸村。村有鳥了帥,並以善戰者為之,有刀?、弓箭、劍鈹之器。王乘木獸,左右轝之而行,導從不過數十人。小王乘機,鏤為獸形。國人好攻擊,驍健善走,難死而耐創。諸洞各為部隊,不相救助。兩陣相當,勇者三、五人出前,跳譟相詈辱,因相擊射;不勝,則一軍皆走,遣人致謝,即共和解。取鬥死者共聚而食之,仍以髑髏陳王所;王賜之以冠,使為隊帥』。「周錄」云:『諸洞,疑即今之間切;小王,疑即按司;鳥了帥,疑即庇椰之屬』)
  國中不設官廨,無聽訟之所。執法甚嚴;即貴倨如法司、紫巾官,有犯亦抵法。止
- 67 -
令坐地,不綁縛,輕則流徙太平山,錮之終身。長官之父子、兄弟犯法者,不絲毫曲庇。民有罪者,大夫聞之法司;法司察其重輕,重者或刳其腹、輕者徙,皆不繫獄遲留。又輕,則令自閉室中,不得出戶;或三年、或二年,乃縱之。近亦設搒掠之具,然不甚施用(犯法重者,多自刎、投繯;不敢妄辨求生)。犯淫者,有夫之婦、有妻之夫皆死;鰥、曠,末減。
  死刑三:一凌遲、一斬首、一鎗刺(用木樁作十字架,綑手足,以鎗刺其心死;仍梟於樁,樁倒乃止)。輕刑五:一流(有流至某島,不准放還者;有限年令其改過,不悛仍徙遠島者;有縛重罪手足置於獨木小舟,配遣西馬齒山轉遞外島,聽其漂沒者)、一曝日、一夾、一枷(輕者數十斤、重者至數百斤)、一笞(竊盜最嚴,初犯笞若干、夾一次、曝日一次;再、三犯,遞加,或立斬、或立配流外島)
    風 俗
  象寄鞮譯,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聖王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蓋於因之之中,寓化之之權焉。故曰一道德,以同俗。
  琉球人形多短小,似崑崙;今亦有魁梧俊偉者,首里、久米、泊、那霸四村尤多。姑米山,亦有豐頤修髯之民。民質驍健,耐饑寒,任勞苦;儉而能勤(「舊錄」作「不
- 68 -
勤」,誤)、貧而少盜(「舊錄」作「不盜」,亦過。昔年道不拾遺、夜不閉戶,誠如「張錄」;今不然),渾朴而有等。職官之家,或彌旬茹蔬。女力織作,較耕男為勤。女年十五,即針刺手指背,以墨鯨之;歲歲增加,至中年,黧然矣:或方、或圓,如蟲蛇、花卉之文。嫁娶,以酒肴、珠貝為聘;或男女相悅,便成匹偶。不治奩貝,父母走送之婿家,衣仍白;國俗不諱也。男尚血氣,小不平,則露齦裂眥,久不能釋;或相爭,即持刀剚之,旋刀引自剖其腹。屋卑矮,無粉墁,多用砑粉、花箋及書畫表之。中間作神龕,立主,設香爐;貴家乃立祠堂。室內布細席,內裏草薦,以布為緣;名曰「腳踏棉」。客至,脫屐以進。坐皆席地,無椅桌。平等皆危坐(古之跪坐;今高麗亦然),或盤?。卑幼,跪伏於前;命之坐,然後安坐。盤盂,倣古俎豆。席不過六器、八器,每人一小桌;即妻子,不同食(今亦不必然)。器有水火罏,銅表、錫裏,一置水、一置火,盛之以架;下二層,黑漆奩三、四事,中藏茗貝:出遊則攜以隨。茶甌,色黃,描青綠花草。烹茶之法,以茶末雜細米粉少許入碗,沸水半甌,用小竹帚攪之起沫,滿甌面為度;以敬客。有吉慶事,親知具酒二壺相賀。有喪,亦鄰里聚送。人死則浴之,纏以布帛、裹以葦草;棺制四尺許,屈尸足斂之。士家題木主,近多依倣家禮。民家木主以僧題,男曰「圓寂大禪定」、女曰「禪定尼」,無考妣之稱。墓皆穴山,亦或築以三和泥;既窆,壘以石。墓前,女挂葉片扇、白巾,男掛白布笠、立杖、草履、木屐;皆
- 69 -
各插花筒,置香爐。舊俗:常開函啟視;近亦革之。元旦,數日拜賀。十六,拜墓。是月,女子為擊毬及板舞之戲。二月十二日,浚井,汲新水洗額(云可免病)。三月三日,作艾糕相餉。二、三兩月,皆擇吉日祭麥神。五月五日、競渡。六月,擇吉,蒸糯米飯相餉。兩月皆各擇吉祭稻神;祭未舉,稻不敢入家。七月十三日,夜列火炬門外,迎祖神;十五,盆祭畢,送之。八月初十、十五,蒸糯米飯交赤小豆相餉。白露先後三日,守天孫。九月,放紙鳶。臘八日,作糯米糕,裹以葉相餉遺,名曰「鬼餅」;亦驅儺之意。二十四日,送;正月初五,迎。正、三、五、九月名吉月,婦女皆至沿海雪崎洞拜水神祈福。朔、望,婦女汲新潮,獻及天后宮前石神。渡海者,家立長竿,置木小舟其上,桅、柁、帆、櫓皆備;另作薄木片風輪五葉安舡首,以候風。歸,即撤之:蓋古「五兩旗」遺意也。
  國人平時不稱姓,稱地名;祖、父、子、孫、兄、弟,皆同名。或充貢使、謁使者,旋乞姓名書手版上;或國中集事,則書其名於上,旁別注某子、幾男。至有功,王賜以姓,始敢稱姓。實則各有私姓,其圖譜藏於王城,以紫巾官入國史院者掌之;不僅首里、久米有姓也。然即二府人,問以其親鄰之名氏,皆懵如;問以地名,則隨口而對。言姓名,則曰唐名;稱中國,曰唐人(猶曰漢人)。百姓有功,王賜之姓,則為士。
  國無道士、尼姑,惟有僧。僧亦有秩,自房頭歷升法印至座師,而上人為最尊。寺
- 70 -
院,若圓覺寺、天王寺、天界寺為首里三大寺;此外,有安國寺、仙江院、蓮華院、興禪寺、廣德寺、建善寺、慈眼院、天慶院、萬壽寺、手水觀、萬松院、大日寺、神宮寺、松壽院、臨海寺、護國寺、波上寺、廣嚴寺、海藏寺、法音軒、龍翔寺、善興寺、龍渡寺、普門寺、西福寺、東壽寺、東禪寺、清泰寺、聖現寺、神德寺、崇元寺、神應寺、松山軒、和光寺。或供辨才天女(即斗姥),或供佛及金剛等神。或以石為神,無神像。許愿,皆奉一石禱之。僧識番字,亦識「四書」,作詩句。又有男巫、女巫。
  土妓,多衣紅衫,俗呼「紅衣人」,又曰「侏?(如華言「傾城」)。其親戚、兄弟,仍與外客序親往來。良家婦行路上,手持尺布以自別。騎馬,男女皆不用鞭;官家女人騎馬,擁領蔽面,多側坐鞍上,兩足共一鐙,人控徐行。市集,無男人,俱女為市。市物,惟魚、鹽、米、菜及粗窳陶、木器;間有土織蕉、棉布,亦極薄惡,價復不賤。道中無肩擔、背負,凡柴薪、米豆累百斤者,女人悉以首襯草圈頂之,垂手曳袖,無偏墮者。
    土 音
  臣欽惟我皇上建極考文,「御纂同文韻統」及「西域同文志」,凡遐方異域重數譯而來者,莫不審音知義,令譯館諸生譯其字、達其志;琉球獨不與焉。臣於乾隆庚辰,
- 71 -
奉旨教習該國入學官生;癸未,成進士引見,皇上垂詢該國語音,臣未敢冒奏,仰體聖衷,益加考訂。及官生歸國事竣引見,皇上復垂詢再三;臣一一陳奏,天顏和霽,荷蒙錄用。謹分門別類,編為一冊,以俟諭言語之象胥,亦以誌顧問之恩榮也。
  稱皇上、朝廷,皆同內地。稱冊使,曰阿几噶加那子。稱國王,曰倭急拿敖那--又曰哭泥華,妃曰倭男札喇;又稱王曰御主加那志,妃曰御妃--女人稱妃曰倭男札喇加那子。琉球,曰烏吉逆呀。又稱王曰兄嘉那賓,王妃曰翁那嘉辣,王子曰阿樓瓜,公子曰呀吉哩。
  天文類:天,廳。日,虛。月,此吉。星,弗失。風,哈子。雨,阿霉。雷,堪理。雲,窟木。雪,欲吉。電,福禮。霜,失木。下雨,阿霉福的。下雪,欲吉福的。霧,哈絲蜜。露,七欲。霞,噶喀泥。電,阿那禮。明日,阿雜。起風,噶子弗吉。天陰,廳窟木的。天晴,廳花力的。天河,廳哈阿拉。後日,阿撒的。大後日,欲哈阿撒的。
  地理類:地,齒。土,齒至。山,牙嗎。川,哈哇。江,哈哇辣。河,哈哇。海,勿蜜。水,媚吉。水,庫兀利。路,蜜至。岸,倭喀。石,伊石。井,喀。泥,毒露。沙,息拉。灰,懷。磚,十吉哈拉。瓦,喀辣。遠,徒撒。近,恥喀撒。長,那喀撒。短,因夾撒。前,麥。後,窟使。左,虛答歷。右,蜜吉歷。上,哈蜜。下,使木。東,熏喀失。西,逆失。南,閩那蜜。北,及答。府,麻吉歷。村,母拉。州,收。
- 72 -
里,撒毒。橋,花失。過水,蜜子哇答已。行船,混利酷兀已。渡,混利哇搭已。琉球地,屋其惹。巴麻,讀問。泊,土馬爺。??十,失汁。久米,苦念搭。喜屋武,腔。
  時令類:春,花魯。夏,那即。秋,阿吉。冬,弗欲。冷,灰撒。熱,阿子撒。陰,因。陽,藥。晝,虛魯。夜,攸陸。朝,阿撒。晚,邦。時,土吉。氣,其。年,土失。節,失子。正月,芍倭刮止。二月,膩刮上。三月,三刮止。四月,失刮止。五月,其刮止。六月,六骨刮止。七月,失止刮止。八月,瞎知刮止。九月,空刮止。十月,蓐刮止。十一月,蓐亦止刮止。十二月,蓐膩刮止。初一,之搭之。初二,福子戛。初三,之搭之密戛。初四,之搭之唷喀。初五,之搭之一子戛。初六,之搭之美戛。初七,之搭之南喀。初八,之搭之約喀。初九,之搭之酷古盧喀。初十,之搭之突喀。十一,蓐亦之泥止。十二,蓐膩泥止。十三,蓐三泥止。十四,蓐育喀。十五,蓐古泥止。十六,蓐魯古泥止。十七,蓐十之泥止。十八,蓐滑之泥止。十九,蓐酷泥止。二十,瞎子喀。二十一,瞎子喀止。二十二,泥肉泥泥止。二十三,泥蓐三泥止。二十四,泥蓐蓐喀。二十五,泥蓐古泥止。二十六,泥蓐魯古泥止。二十七,膩蓐失止泥止。二十八,膩蓐滑止泥止。二十九,膩蓐酷泥止。三十,三蓐泥止。
  人物類:人,虛毒。唐人,馱樓周虛毒。大夫,帖夫。長史,察姑事。通事,吐子。正使,芍匙。副使,呼匙。臣子,聲喀。祖,烏弗首。父,烏吉喀奴屋牙。母,烏那
- 73 -
姑奴烏呀。兄,西察。弟,屋毒。子,寡。女兒,烏那姑寡。夫,烏毒。妻,吐止。婦,唷美。孫,烏麻喀。朋友,盧失。你,呀。我,往。男,烏吉喀。女,烏那姑。親戚,喂街。姊,姑西察烏乃。妹,屋毒烏乃。伯,洗察渾局。叔,屋多渾局。姪,威。小孩子,哇辣比。丈人,思毒。婿,慕穀。師父,食芍亦云夫子。徒弟,波子人侍。醫生,亦煞。僕,塗末。丫頭,烏那姑哇辣倍。客人,恰谷。主人,梯述。日本人,亞馬吐虛毒。高麗人,柯列虛毒。大,烏灰撒。小,枯撒。貧,薰述。富,喂格。親雲上,牌金。
  人事類:作揖,禮及。洗浴,阿美的。上人洗面,烏木的阿來。下人洗面,此辣阿來。拳頭,蹄子拱。打架,蒙羅。脫衣,輕花子的。殺,枯魯止。醉,威蒂。睡,寧蒂。起來,烏機的。疼,呀的。行路,阿之。等待,麻之。病,呀的。生,亦吉之。死,失直。傷風,哈那失機。好,求喇煞。不好,挖煞。買,科的。賣,屋的。言語,枯毒八。上緊走,准姑亦急。夢,亦梅。瘦,挨的。肥,快的。早起,阿撒烏機。曉得,失之。不曉得,失藍。回去,木毒利。坐,識吉。
  宮室類:宮,密牙。屋,牙。門,濁。戶,花失利窟齒。,麻毒喀。墻,哈吉。亭,提。園,逆哇。,奇栽。瓦房,哈喇弗吉牙。
  器用類:弓,欲密。箭,依牙。擔筩,塔阿谷。木杓,你不。腳踏棉,蓐子。棹,
- 74 -
列。浴桶,阿美塔阿谷。椅子,依。風罏,哈子魯。戥子,花喀依。天平,廳平。刀,和竹。刀鞘,絲古撒耶。轎子,喀谷。木套,阿失雜。傘,哈撒。床,捫臧。燈,吐盧。面桶,此喇塔阿來。鍋,那倍。鍋蓋,那倍弗答。瓦?,哈阿美。掃,和吉。舡,弗你。算盤,述奴班。油盞,思子吉。梳,撒八吉。索,此那。斧頭,由吉。湯盆,阿美搭阿美。竹籠,他吉踢依盧。,花失。鎖,賒洗。煙筒,奇失禮。荷包,呼作。茶鍾,茶碗。飯碗,翁班麼喀倚。銅?,壓光。火??簽,羅塔低。圍棋,古。香爐,柯盧。箱子,滑谷。磁盤,花止。木盤,烏失吉。匣,滑谷。水注,梅子利。鏡子,哈哈密。酒壺,撒吉並。女短簪,因渣饑花。女長簪,那喀饑花。酒杯,煞喀子吉。象棋,充機。甲,欲魯依。盔,哈不毒。弦,子魯。鎗,挨。盆,大?。瓶,炳。桅,花失辣。舵,哈滯。櫓,爐。絃,三審。篷,呼。帶,烏比。書,失木子。畫,椅。字,日。筆,弗的。墨,思密。紙,哈比。硯,息子利。扇子,窩吉。屏風,妙不。花瓶,花那炳。香盒,柯以禮。玉帶,塔麻烏比。金杯,輕撒喀子吉。
  身體類:頭髮,哈喇子。眉,麻由。眼,美。耳,密密。鼻,花納。舌,失渣。口,窟止。齒,滑。鬚,虛及。手,蹄。腳,虛煞。身體,魯。心,氣木。頭,科倍。奶,恥。額,虛渣衣。臍,呼述。指頭,威倍。腿,木木。
  衣服類:衣服,衾。帽,膜子。帶,烏必。褲子,花喀馬。手巾,梯煞之。被,烏
- 75 -
獨。帳子,喀著。氈,木身。枕,媽寡。褥子,福冬。襪,塔必。靴子,寬古。鞋,煞色。笠,喀煞。汗衫,毒巾。綢,亦周。緞,動子。紗,煞。羅,羅。布,奴奴。綿衣,哇答一利衾。裙,喀喀密。
  飲食類:飯,翁班。酒,煞機。煙,塔八孤。油,庵答。醬,彌述。醬油,芍由。米,窟美。鹽,麻叔。豆腐,拖福。茶,茶。肉,失失。菜,亞色。索麵,索閔。蒜,灰魯。西瓜,西刮。冬瓜,失布衣。薑,芍喀。黑豆,枯魯馬閔。蕉實,巴煞那衣。番薯,番子母。豆芽菜,馬米那。餅,木之。魚,亦由。蝦,色。吃飯,喀煞美。
  珍寶類:金,枯喀泥。銀,南夾。錢,井。銅,阿噶喀泥。鐵,窟碌喀泥。錫,息子。玉,撻馬。石,亦石。硫磺,由哇。琥珀,枯花古。
  通用類:甜,阿媽煞。酸,西煞。鹹,什布喀喇煞。淡,阿花煞。黃,奇魯。紅,阿喀煞。青,窩煞。白,失魯煞。紫,木喇煞吉。黑,窟魯煞。念書,西米那喇的。香,哈巴煞。臭,窟煞煞。說話,木奴喀達里。不敢,揚密撒。喜歡,福古喇煞。笑,瓦喇的。啼,那及。歌,屋達。
  以上皆入學官生等所逐日口說而手書之者,與「徐錄」多異。
    字 母
- 76 -
  臣按元陶宗儀云:『琉球進貢表文,用木為簡,高八寸許、厚三分、闊五分,飾以髹、釦以錫、貫以革;而橫行刻字於其上,字體科斗書』。今無是也。又云:『日本國中有字母四十七,能通之,便可解其音義。其聯輳成字處,彷彿蒙古字法。以彼字寫中國詩文,雖不可讀,而筆勢縱橫、龍蛇飛動,恍有顛、素之遺』。此則琉球亦有然者,即「汪錄」所謂「皆草字、無隸書」也。
  其字肇自舜天時,依日本國書制字母四十有七,名「依魯花」;略似中國切音三十六字母之意,或以二字為一音,或以一字為三音,或以三字為一音,或以五、六字為一音。如「春色」二字,呼「春」為「花魯」二音,則合書「」二字即為「春」字;呼「色」為「依魯」二音,則合書「」二字即為「色」字:是二字為一音也。如村名「泊」與泊舟之「泊」並讀作「土馬伊」,則一字三音矣。村名喜屋武,讀作「腔」字;則又三字一音矣。又如「君」字之合「」二字為「」而讀為「空」;或於字之上隅加兩點「〝」如加二點為「」而讀為「渣」、「」加二點為「」而讀為「淒」:有似平、上、去、入圈破讀法。故四十七字可衍為千百字,是此二點固可聯屬諸字,要非以此「」為字音「媽」--如「徐錄」所云也。至字母之音,乃中國人所為,與入學官生等所讀多不相符。如「」,本「花」之入聲。或置於一句之中而讀為「花」,猶不甚差;至一句之尾,則讀作入聲矣。外若「」讀「塿」而音者以為「魯」
- 77 -
、又讀「樓」而音者以為「奴」;「」讀「攸」、「」讀「欲」,而俱音為「夭」;「」
讀「自」而音「即」、「」讀「某」而音「木」、「」讀「實」而音「志」、「」讀
「須」而音「蜚」、「」讀「莫」而音「毛」,則大差矣。今故存其原本而附辨焉。
  ,依。,本音塿,誤作魯。,花。,義。,夫。,揮。,都。,癡。,利。,本音樓,誤作奴。,祿。,烏。,哇。,喀。,本讀攸,誤作夭。,達。,力。,蘇。,本音自,誤作即。,你。,那。,喇。,本音某,誤作木。,無。,沂。,奴。,烏。,姑。,耶。,馬。,基。,呼。[,庫,而。,梯。,牙。,沙。,基。,本音欲,誤作夭。,霉。,米。,本音實,誤作志。,意。,本音須,誤作蜚。,本音莫,誤作毛。,世。,使。
    書 籍
  臣聞琉球文廟之兩廡,皆蓄經書。例取久米村子弟之秀者,十五歲為秀才、十二歲為若秀才;於久米大夫、通事中擇一人為講解師,教於學。月吉,讀「聖諭衍義」。三、六、九日,紫金大夫詣講堂理中國往來貢典,察諸生勤惰。月課其藝,藉其能者備保舉(「徐錄」謂秀才每年於十二月試之「四書」題,作詩一首,或八句、或四句;能者以
- 78 -
次遞升。實無此例)。八歲入學者,於通事中擇一人為訓詁師,教之天妃宮。首里設鄉塾三,亦久米人為之師。外村人皆讀其國書(即法司教條),學國字;以寺為塾,以僧為師。近日那霸等村亦多立家塾,讀經書;書多購於內地。但例不令攜「二十二史」等書,故史書略少。國王先後刊有「四書」、「五經」、「小學」、「近思錄集解便蒙詳說」、「古文真寶」、「千家詩」,板藏王府,陳請即得。臣所見者有「四書」、「詩經」、「書經」、「近思錄」、「古文真寶」白文,小註之旁,皆有鉤挑旁記:本係鐫刻,非讀時用筆添註如「諸錄」所云,亦未見有日本諸僭號也。又考「四譯館館考」云:『日本有「四書」、「五經」及佛書、白樂天集,皆得自中國』;未聞有宋儒之書。而球板「近思錄」屢引「明一統志」、邱瓊山「家禮」、梅誕生「字彙」,乃似刻於明季者。蓋其三十六姓本係閩人,朝貢往還,止閩動閱三歲;閩又有存留館,留館通事之從人多秀才假名入閩以尋師者。或寓閩數年而後歸,日與閩人為友,故能知儒先之書;攜歸另刊,旁附球字以便習。球人讀法,非日本人所能;且遵用前明宏治、萬曆年號正朔屢見於序文,亦必非倭人之書也。今故就所見之書錄其小異者如左,而該國人所著之書亦以類附焉。
  書之傳注,皆遵功令,字畫悉依監本,板大而紙堅;以校讎不精,時多訛字,亦或微有不同。如「書經」分為十卷,虞二卷、夏一卷、商二卷、周五卷;取其篇幅之相稱
- 79 -
也。以集傳為集注,經文之下,去音注;傳中之字,有音注。如「堯典」,傳內說文,則雙行注云:『後漢許慎叔重作』。今文之下,注云:『伏生所授,馬、鄭等所注』;古文之下,注云:『孔壁所藏,安國所傳』。後皆倣此。又一本,其刻最早;正文之傍,有球字講義。
  「詩經」,無異文;但亦以集傳為集注。
  「四書」,外簽有「文字訓點」四字。「論語」「為政」卷之末,有聖像。上橫額云:「萬古儒宗」。下贊云:『上律下襲,祖述憲章;高堅前後,日月宮牆。金聲玉振,江漢秋陽。今古一人,春秋素王』。前題「至聖孔子像」,後題「後學余象珍贊」。下繪聖像居中,旁繪四像;有室、有几案,又有麒麟。上隅有「劉氏刻像」四字;旁聯云:『天地大、日月明,煥乎「六經」事業;宗廟美、百官富,巍然萬仞宮牆』。「雍也」卷之後,有曾子像。上橫額云:「一貫傳心」。下贊云:『戰兢成性,宏毅任仁。道發忠恕,學衍明新。一貫神悟,三省功深。杏壇木鐸,衣b傳真』。前題「宗聖公曾子像」,後題「後學余象珍贊」。下繪賢像,案上有「大學」二字。旁聯云:『大學宏綱,明德、新民、止至善;孝經要道,天經、地義、秉民彝』。「下論」之末,有子思像。上橫額云:「家傳道脈」。下贊云:『大哉聖道,至矣中庸。位育參贊,丕顯篤恭。川流敦化,費穩誠明。無聲無臭,君子中庸』。前題「衍聖公子思像」,後題「後學余家
- 80 -
珍贊」。下繪賢像,案上有「中庸」二字。旁聯云:『大道現前,作述「中庸」新事業;聖祖在望,傳聞「詩」、「禮」舊箕裘』。「大學」之末,有朱子像。上橫額云:「誠意正心」。下贊云:『義理精微,蠶絲牛毛;心胸恢廓,海闊天高。豪傑之才,聖賢之學;景星慶雲,太山喬嶽』。前題「徽國文公朱熹像」,後題『後學吳澄贊』。下繪賢像,旁聯云:『大道亙乾坤,閩南鄒、魯一脈;聖德同日月,海內儒宗四家』。「孟子」「公孫丑」卷之末,有孟子像。上橫額云:「命世亞聖」。下贊云:『學宗孔聖,名世自任;黜伯崇王,闢邪衛正。養氣知言,居仁由義;太山巖巖,壁立萬仞』。前題「亞聖公孟子像」,後題「後學余象珍贊」。下繪賢像,旁聯云:『闢異端、功利之談,獨陳王道;發性善、仁義之旨,有功聖門』。至「離婁」卷之末,又有文昌君像。上額云:「文章司命」。贊云:『大道之宗,斯文之主;翼然煥然,炳矣蔚矣。黼黻帝王,經緯天地;烜烜精華,增光六籍』。後題「後學余象珍贊」。下繪神像,旁聯云:『冰鑑無私,三千禮樂皆翹首;文章有用,五百英雄待點願』(疑當作「頭」)。「萬章」卷之末,又有一像。上橫額云:「余明臺刻行」;下云:『四經六籍,承學宜知;字詳音反,畫辨差池。文場無誤,黨塾不迷;大魁天下,從此楷梯』。下繪人馬之像,几案上有大魁「四書」字。旁聯云:「芸館校讎,五夜藜光輝北極;儒林矜式,四方文教振中天』(臣按官生等皆云:『「四書」刻於尚真王,在明正德之時;其來亦久矣。但球無
- 81 -
科目,兼係海外一隅之刻,乃有「大魁天下」及「英雄待點頭」等語;球人不祀文昌,乃有文昌像。其「古文真寶」亦云「大魁」,似內地有此本,而球人依倣刻之,特旁添球字者。但其末一像,即余明臺自述其刻書之功。明臺,疑即象珍別號。「四書」繪像,已為不恭;又無復聖顏子像,稱子思為「衍聖公」,且附文昌像而至以己像殿之,贊及聯亦近鄙率。明時內地亦不應有此書,疑刻書時余明臺適為冊使從客,私妄以己意教之;而爾時球人不精校讎,又因之而加舛耳)。
  「近思錄集解便蒙詳說」,共二十四卷。上格,雜引諸書解釋下文,甚為博雅;即跋語所謂「貝原氏備考、宇遯叟鼇頭」也。下格,刻葉采「集解」之後,又刻「球人解語」,所謂「便蒙詳說」也。首一冊,據陪臣稱為毛通事誤攜以歸,故無由考其姓氏。其末卷有跋,題云「書便蒙詳說後」;其文云:『「近思錄集解」行於海內也久矣,顧其為羽翼者二,具原氏備考、宇遯叟鼇頭考索精竅(當作「覈」),甚有益於讀書人矣。頃歲,余亦妄以埜語,解為斯編。嗚乎!淺才薄識,訛舛固多;不敢曰並肩於二名公,聊以便童蒙耳。乙亥冬十月朔,??(當作「梁」)田忠謹識』。其後有「武陵書林」四小字,疑亦倣內地剞劂氏之為,而誤「林」為「陵」耳。下格所刻,如第二卷「誠無為」白文朱注,旁既附刻球字,後又有便蒙解云:通書誠幾德云:凡通書圖說表裏天命性真實無妄無為寂然
- 82 -
(,球「使」字;加二點,為「日」字。蓋球字母四十七,又於字母不能盡之音
,則加二點於上隅以讀之。「徐錄」所謂「聯屬諸音者也」)云(與「喀」字相似,
而音微高,故加「〝」於隅以讀之)如一念心發(,球「沙」字,又有與
「沙」字相似之音而微異者,則加「〝」於「」字之隅以別之)時(與「達」
字相似而微異)讀為「答」)天性實理營為其本
真靜言亦意。註:朱子曰:實理性本體真實理是天命
自然何人力以作為此(「喀」平聲)即人在
太極理(後皆倣此)。
  「古文真寶」,輯於永陽黃堅,重定於三山林以正,序於至正丙午孟夏旴江鄭本士文,重刊於弘治十五年孟冬青藜齋寓雲中有斐堂。前後集二十卷,凡二十七體、三百十有二篇;前集二百四十五篇,後集六十七篇。所見者,後集上卷分辭、賦、說、解、序、記六類,連序七十四頁;下卷分箴、銘、文、頌、傳、碑、辨、表、原、論、書十一類,共七十六頁。其目錄如「秋風辭」,下一行注「前漢武帝」四字、二行注「七丁目」三字;「漁父詞」,下一行注「屈平」二字、二行注「八丁目」三字(丁目者,頁也;後倣此)。辭凡三:「秋風」、「漁父」、「歸去來」;賦凡六:「弔屈原」、「阿房宮」、「秋聲」、「前、後赤壁」、「憎蒼蠅」;說凡五:「師說」、「雜說」、「名
- 83 -
二子說」、「稼說」、「愛蓮說」;解二:「獲麟」、「進學」;序六:「春夜宴」、
「集昌黎文」(李漢)、「送孟東野」、「送李愿」、「送薛存義」、「滕王閣」;記十
二:「蘭亭」、「獨樂園」(司馬君實)、「醉翁亭」、「晝錦堂」、「喜雨亭」、「岳
陽樓」、「子陵祠堂」、「黃岡竹樓」、「待漏院」、「諫院題名」、「袁州州學」、
「思誠記」(陳師道);箴五:「大寶」、「程子」四箴;銘五:「陋室」、「克己」
(呂與叔)、「西銘」、「東銘」、「古硯銘」(唐子西);文二:「北山移文」、
「弔古戰場」;頌三:「得賢臣頌」、「大唐中興頌」(元次山)、「酒德頌」;傳五
:「五柳先生」、「郭橐駝」、「讀孟嘗君傳」(按以「讀傳」為傳體,大誤);碑一
:「韓文公廟」;辨二:「桐葉封弟」、「諱辨」;表三:「出師」、「陳情」;原
二:「原人」、「原道」;論二:「仲長統樂志論」、「過秦論」;書五:「上張僕射」
、「為人求薦」、「答陳商」、「與韓荊州」、「答張籍」。
  國人所著,有「世纘圖記」、「中山歷傳世系」(編緝姓名系傳);王弟尚象賢著:「中山世鑑」;久米人程順則著:「中山集」、「閩遊草」、「燕遊草」、「中山官制考」、「指南廣義」;曾益著:「執圭堂草」;蔡鐸著:「觀光堂遊草」;鐸子溫著:「澹園集」、「要務彙編」;蔡文溥著:「四本堂集」;蔡應瑞著:「五雲堂集」。何文聲亦有「詩集」,徐葆光序之。金堅、鄭國觀有「詩集」,首里人周新命有「翠雪
- 84 -
樓集」。
  「指南廣義」,皆漢文,不附球字;鐫於康熙四十七年,有自序、閩人陳元輔(昌其)序。載「海島圖」、「針路條記」、「傳授針法」、「本末考」、「天妃靈應記」、「請天妃安享祝文」、「登舟祝文」、「入廟祝文」、「天妃誕辰及節序祝文」、「祭天妃儀注」、「周公指南地羅二十四位圖」、「定更數之法」、「開洋下針祝疏」、「風信考」、「逐月暴風日期」、「許真君傳授龍神行日」、「出行通用吉忌日」、「論用往亡日」、「百事吉日大吉時」、「行船通用吉忌日」、「逐月行船吉日」、「四時占候風雲」、「準備緩急物件」、「潮汐論」、「月華出時訣」、「定寅時歌」、「太陽出沒歌」、「太陰出沒歌」、「定四正四隅之法」、「正隅對念法」、「二十四位順念法」、「觀星圖」、「四時調攝」、「飲食雜忌」、「養心窮理」、「謹戒戲謔」、「戒浪飲食」、「禁作無益」、「河口柔遠驛記」、「重建天妃樓記」、「土地祠記」、「祭祠文」、「崇報祠記」,共五十九頁;皆誌入貢來去航海諸法,以志天朝福澤、海不揚波之盛。
  「澹園集」,七卷;鐫於乾隆丁卯等年,有自跋、紫金大夫曾恂(德侯)跋、閩人劉敬(輿兩)序。其目曰「客問錄」、「家言錄」、「圖治要傳」、「俗習要論」、「一言錄」、「蓑翁片言」、「醒夢要論」(內有「一心靈應圖」、「以心制氣圖」、
- 85 -
「心氣爭鬥圖」、「以氣制心圖」、「察俗要訣圖」)、「左壁銘」、「右壁銘」,總數千萬言,皆依傍儒先、引述經史,諄諄教人去客氣、存本心。其自跋有云:『若非攻氣操心工夫,則聖經賢傳日致講論,實非我有。念後生墜於阱中,因著「澹園全集」;皆以攻氣操心為本,以為修治者登高之階』。其人其書,信海外之傑出者。但理多偏滯,詞亦淺率;虛字、語助,尤不知所用。蓋由學無師承,而文法之不講也。
  「要務彙編」,中有「重修南北臺記」,言甚有序;見「藝文」。
    誦 聲(教條附)
  臣按琉球讀書,惟官生專學漢人誦習;其從人仍用其國之法,或依文順序、或顛倒錯雜;或二字相連、或逐字頓斷;或以其字母之字一為正文、一為餘腔,或又以數字為正文、數字為餘腔;且一虛字而有讀、有不讀,一實字而於此、於彼其讀不同。所刻之書,或於白文小注之旁附鐫球字正文,或止刻勾挑及餘腔之字。即購得中國書,亦照球刻添注。如讀「大學」二字為(」本讀「達」,加「〝」字讀為「裂」),「之道」二字為(」本讀「花」,此用四聲讀法,「花」入聲,音「w)。此依文而兩字連讀法,「」其餘腔也。先讀「明德」為,次讀上「明」字為,末讀「在」字為。此倒讀及逐字頓斷法,「」與「」「」「
- 86 -
」皆餘腔也。「在止於」之「於」不讀,他處「於乎」等字又有讀者;「能靜」之
「靜」讀為,下「靜」字又讀為。此又一字而讀不同也。今載其刻本
「大學」節於左,並其「聖經」全文「上論」首章讀法詳錄之,而以「教條」一段附焉。
                 
  大-學「之 道,在」明 明-德,在」親」民,在」止=於 至-善。
    「大、學」之中一直,「之」字一撇一點,「明、德」、「至、善」之中各一直:教連讀也。三「在」字及「親」字各一勾,教後讀也。「明德」及「於至善」之上左右兩點,教先讀也。右傍附鐫二十一字,惟「親」傍上三字「」為正文,此外皆餘腔也。
  大學之道(大學,;之道,。總讀云:),在明明德(明德,;明,;在,。總讀云:),在親民(民,;親,;在,。總讀云:),在止於至善(至善,;止,;在,。總讀云:)。知止而後有定(止,;知,;而,;後,;定,;有,。總讀云:),定而後能靜(定,;而,;後,;能,;靜,。總讀云:
- 87 -
),靜而後能安(靜,;而,;後,;能,;安,
。總讀云:),安而後能慮(安,;而,
;後,;能,;慮,。總讀云:
),慮而後能得(慮,;而,;後,;能,
;得,。總讀云:)。物有本末(物,;本
末,;有,。總讀云:),事有終始(事,;終始,
;有,。總讀云:);知所先後(先後,;所,;
知,。總讀云:),則近道矣(則,;
道,;近,。總讀云:。「矣」字不讀)。古之欲
明明德於天下者(古,;之,;明德,;天下,;明,
;欲,;者,。總讀云:),先
治其國(先,;其,;國,;治,。總讀云:)
;欲治其國者(其,;國,;治,;欲,;者,。總讀云:
),先齊其家(先,;其,;家,;齊,
。總讀云:);欲齊其家者(其,;家,;齊,;欲,
;者,。總讀云:),先修其身(先,;其,
- 88 -
;身,;修,。總讀云。);欲修其身者(其,
,身,;修,;欲,;者,。總讀云:
),先正其心(先,;其,;心,:正,。總讀云:
);欲正其心者(其,;心,;正,;欲,
;者,。總讀云:),先誠其意(先,;其,
;意,;誠,。總讀云:);
欲誠其意者(其,;意,;誠,;欲,;者,。
總讀云:),先致其知(先,;其,;知
;致,。總讀云:);致知,在格物(知,;
致,;物,;格,;在,。總讀云:
)。物格而後知至(物,;格,;而,
;後,;知,;至,。總讀云:
),知至而後意誠(知,;至,;而,;後,;意,
;誠,。總讀云:),意誠而後心
(意,;誠,;而,;後,;心,;正,
。總讀云:),心正而後身修(心,
- 89 -
;正,;而,;後,;身,;修,。總讀云:
),身修而後家齊(身,;修,;而
;後,;家,;齊,。總讀云:
),家齊而後國治(家,;齊,;而,;後;國,
;治,。總讀云:),國治而後天下平
(國,;治,;而,;後,;天下,;平,。
總讀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天子,
;自,;以,;庶人,;於,;至,。總讀云: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壹,;是,;皆,;身,;修
;以,;本,;為,。總讀云:
),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本,;亂,;而,
;未,;治,;者,;否,;「矣」字不讀。總讀云:
)。其所厚者薄(其,;厚,
;所,;者,;薄,。總讀云:
),而其所薄者厚(而,;其,;薄;所,
;者,;厚,。總讀云:)
- 90 -
,未之有也(之,;有,;未,;「也」字不讀。總讀云:
)。
  子曰(子,;曰,。總讀云:):『學而時習之(學,;而;;時,;之,;習,。總讀云:),不亦說乎(亦,;說,;不,。總讀云:)!有朋自遠方來(有,;朋;遠,;方;自,;來,。總讀云:),不亦樂乎(亦,;樂,;不,。總讀云:)!人不知(人,;知,;不,。總讀云:)而不慍(而,;慍,;不,。總讀云:),不亦君子乎(亦,;君,;子;不,。總讀云:)』!
  「法司教條」一段云:『人間之道與申者,孝行題目候。孝行與申者,諸士百姓共其身之行跡題目候而家中人數其外親類緣者至迄,睦敷取合。尤御奉公人者,國家之為,何篇入精。亦百姓等者,家業無油斷相勤,各父母為致安心候儀,孝行與申事候。若行跡不宜,或家中親族緣者之取合不睦敷,或遇奉公付,而忠義之心立無之,或家業
- 91 -
之勤致油斷,此樣之不屆有之候而者,何分父母江衣食之類結構相備候共,父母安心無
之候。以此心得,諸生百姓孝行之勤可致執行事。
    官生注云:『與申,猶也者。題目,緊要也。候,矣字之意。候而,而字起下。緣者,朋友之類也。至迄,至於也,宜在句首;而在句尾者,所謂虛字倒讀也。敷,語助也。取合,交接之意。御奉公,做官也。國家之為,即為國家也。何篇,不論何事也。入精,要盡心也。油斷,怠惰也。候儀,者字之意。孝行與申事候,上所謂孝行之事也。付而,猶居於也;如云居於御奉公也。不屆,弊病也。候而者,如云矣焉者。何分,如云何等樣。江,猶於也;宜在父母上。結構,極好也。相備,奉上之意。父母安心無之,父母不安心也。積,料度之意,宜在父母安心句上。以此心得,如云把這樣心腸也。可致執行事,要眾人依此而行』。
    賢 王(良吏民附)
  海外要荒,亦有異於其地之才起;而君長之治其爭奪、遂其生養、明其倫理,雖不必聞道,而撫我則后,莫之或殊。蓋由頻受天恩、疊承聖訓敕諭獎勵,感荷奮勉,故能恪修職貢,殫力撫綏也;而奉使入朝、輔君定國,其臣亦與有勞焉。至於良士、貞女,不跡而古信乎!人外無道;道外無人;采而輯之,皆足資勸懲云。
  舜天,日本人皇後裔。父朝公,為大里按司。宋淳熙七年(庚子),舜天年十五,屢有奇徵。後為浦添按司,人奉其政,斷獄不違。值天孫氏世衰,逆臣利勇鴆其君而自
- 92 -
立;舜天誅之,諸按司推奉即位。賞功罰罪,民安國樂,肇制文字。
  英祖,天孫氏裔,惠祖世主孫。生有瑞徵;年二十,通經傳,國人師事焉。長為伊祖按司。宋寶祐初,義本王以群臣僉舉,命攝政。越七年,義本遜北山,國人立英祖。重農貴粟,庶政修舉;西北諸島及北夷大島相繼朝貢,國寖以強。
  大成,英祖世子。元大德四年,嗣位。能以禮讓接物、以仁義措事,國治民安。
  英慈,大成第二子。元至大初,嗣位。為治遵用舊章,疏通知事,深而有謀。
  察度,父業農,質性純厚;天女來格,生察度。始為浦添按司,有德惠,國人歸服。元至正中,西威薨,世子幼,母妃亂政;眾廢世子,以為王。災變日銷,國用豐饒。明洪武初,遣行人楊載頒詔至國,奉貢歸誠;遠夷震懾,南夷宮古島、八重山島相率朝貢。太祖授以鍍金銀印,封為「中山王」。王向慕文教,時遣子弟及國秀入監讀書。太祖賜閩人三十六姓,以充朝貢譯使。文明日啟,倭人不敢嚮邇。
  尚巴志,思紹子。初,嗣父為佐鋪按司。賞罰不違,視民若傷;南方諸島多歸之。山南王恃勝而驕,窮欲於人,朝暮遊宴;巴志合諸按司攻之,並攻山北、中山,山北王自殺。遂滅中山王武寧,而奉思紹為王。已復滅山南王。自延祐中,國土三分;至是百餘載--為明永樂之二十一年,復合為一,猶號稱中山王,到今未改。賜尚姓,自茲始。
- 93 -
  尚圓,字思德;金伊平人。父尚稷,為里主。圓生有異瑞。年二十四,渡國頭,來仕中山。尚金福時,始給黃帽。尚泰久時,領主內間;民親愛之。時久旱苗槁,獨其田不雨而潤;民驚傳為異。圓懼,載妻子隱避一十四年,德日懋。中山王聞其賢,召為黃帽官,轉御瑣側--即今耳目官也。誾誾侃侃,萬事當理;德著民懷。尚德嗣位,多行不義;圓諫云:『君用財若無窮,殺人若不勝』!尚德怒,不聽;再避隱於內間。德卒,世子幼;眾欲立圓,圓曰:『世子在,孰敢奸此位乎』!眾殺世子於真玉城,迎圓;固讓不獲,乃至首里嗣王位,除其虐政,順民所喜。山林隱遯,隨材器使;遠近蠻夷皆歸心焉。
  尚真,尚圓世子。天姿明敏,謙己受益。繼述父業,政刑咸備。治道大明,享國永年。
  尚清,尚真王子。聰明智果、剛強英毅,能振其祖父遺緒。國中事,多所興革;至今法守。東北屬國大島,恃其險遠,朝貢屢絕;王遣將往征,守度如常。
  尚寧,尚真孫。萬曆四十年,倭入中山,襲執王以歸;留一年,不屈。倭酋慶長異之,曰:『有此氣節,無惑乎受天朝封號也』!卒放回。
  尚質,尚賢弟。順治五年,聞我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喜中原有聖人出,即遣使歸誠,繳前明敕印,請冊封;帝命冊使至其國封之。
- 94 -
  尚敬,字允中。恤農愛士,尤尊禮老成。國中政務,皆親謀獨斷,歷久弗懈。濱海鹹鹵,王飭撥庫儲修砌隄岸及那霸等處溝洫,民弗苦旱潦。山原高阪,悉募民墾闢,栽種薯、麥、松、杉,聽為世業。尊事天朝,職貢彌謹;護恤難商,絡繹相望:屢蒙敕諭獎勵。其奉母太妃,克盡孝道。性習沖淡,不邇聲色,旁無姬媵:宜其民物安阜,膺爵最久云。
  馬順德,官國頭按司。尚元王時,二大島弄兵,屢至那霸;王自往撫之,得疾危甚。順德籲天,願以身代,果死。王疾瘳,官其子,世廕國頭領主。
  鄭迥,字利山。嘉靖中,入太學;歸,累官至法司。三十六姓為法司,自迥始。萬曆間,浦添孫慶長(察度王後)興於日本,自薩摩洲舉兵入中山,執王及迥等歸,留二年。迥不屈,死之。
  蔡堅,久米人;官紫金大夫。始繪聖像,率鄉之紳士祀之。
  尚象賢,尚質王從弟。聰明才俊,佐其姪尚貞王甚有功。著「中山世鑑」。
  金正春,久米人;官紫金大夫。康熙間,請王立文廟;卜地久米村中,鳩工庀材,越二年竣。塑聖像廟中,立四配;請令儒臣行釋奠禮。
  程順則,字寵文;久米人,官紫金大夫。屢奉朝貢,歷著勤勞。請建啟聖祠,設學
- 95 -
塾,立關帝廟;國中典制,多其創立。著述甚富(詳書籍條)。
  蔡溫,字文若;久米人。讀書知信程、朱,行必蹈矩規。殫心啟沃,裁定典制;王甚尊信之。擢任法司,連姻王府,入居首里,食數縣采地,世世襲;球之學人咸宗焉。著述甚多(詳書籍條)
  蔡文溥,字天章。康熙間,入學;歸,以其所學教久米村及國人,人多化之。著「四本堂集」。久米又有曾益,字虞臣;蔡鐸,字聲之(溫之父);蔡應瑞,字□□;鄭國觀,字利賓。首里有周新命,字熙臣;何文聲:皆以文行名。
  長田,富盛按司侍士。富盛廉潔慈愛,為絲數按司所併,夫人投巖死。其子小按司年十五,長田攜至與座村,匿於從兄慶留庇椰所。絲數偵知,令侍士志堅原率兵搜捕;慶留有子名慶路子、生女乙鶴--年十五,願易小按司服,代其死。後長田復與慶留伺絲數上巳出郊戲馬為樂,奉小按司同慶路子伏兵道側,要絲數殺之,復立小按司為主。小按司以夫人禮祀乙鶴。
  鶴壽,平良按司長子,聘保榮茂按司女乙達呂。鶴壽三歲,母亡。未幾,保榮茂亦卒,無子。鶴壽為繼母所毒,瞽其雙目。平良又信繼妻言,欲離乙達呂婚,且放鶴壽於八頭山石穴中,斷其食。乙達呂感夢,告其母,尋鶴壽歸,醫治之,雙目復明;因送還平良,告之故。平良悟,逐其繼妻;鶴壽泣,請留其母。平良感其意,不加譴;迎乙達
- 96 -
呂,而使鶴壽繼保榮茂之後為按司。
  謝納,大謝名庇椰長子。大謝名為高平良所鴆,納與其弟為僧名慶運者,密謀報仇,殺高平良。有司憐其孝,特原之。
  毛鶴、毛龜,中城按司。父國鼎,為勝連按司阿公所譖,王即令阿公率兵殺鼎。鶴、龜時年十二、三,適隨其生母往外家;聞變,乃泣:請於母,欲復仇,母以二劍授之。二子步至勝連,伺阿公醉遊,刺殺之。
  列女自乙鶴、乙達呂外,又有真鶴之捨身應募養母,感神滅蛟;大里按司妻之棄己子以救前室所生(前室子亦爭死);豐姐之日懷夫骨,誓不再嫁;許氏之矢志守節,剪笄辭聘;蔡氏之孀婦勤力,積金助修祖祠:皆有足傳者。
    奏 疏
  臣按琉球入學,始自明洪武二十五年;疏數不常,原無定例。世遠事久,亦無奏疏可考。至我朝康熙二十三年遣使冊封既畢,國王面求使者附奏祈許子弟入學;使者還奏,天子允之。自後每遇冊封,遂沿為例。凡冊使之奏、部臣監臣議准一切保舉教習事竣保題之奏、國王遣送入學及請歸之奏、歸後謝恩之奏、此次請許官生一例迎駕之奏,皆錄焉。
- 97 -
  康熙二十三年,禮部謹奏:為奏聞事。據差還琉球國翰林院檢討臣汪楫、中書舍人臣林麟?疏言:『中山王尚質親詣館舍云:「下國僻處彈丸,常慚鄙陋;執經無地,向學有心。稽明洪武、永樂年間,常遣本國生徒入國子監讀書。今願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業」』。事下臣部;臣部咨國子監。據國子監臣咨覆:『查「太學志」載:「洪武二十五年秋,琉球國王遣其子日孜等及陪臣之子入監」。自是以後,至於隆、萬之際,凡十四、五次來學。向慕文教,琉球於諸國為最篤,國家待之亦為最優』。臣等覆查史載:唐貞觀中興學校,新羅、百濟俱遣子入學。琉球自明初始內封,「會典」載「大琉球國朝貢不時,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學讀書,禮待甚厚」。又載:洪武、永樂、宣德、成化以後,琉球官生俱入監讀書。今該國王尚貞以本國遠被皇仁,傾心向學;懇祈使臣汪楫等轉奏,願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業。應准所請,聽其遣陪臣子弟入監讀書。俟命下之日,知會該國王可也。
    奉旨:『依議。欽此』。
  二十九年,琉球國中山王臣尚貞遣使入貢,並以求遣官生歸國奏請。奏為籲恩請許歸養,以廣皇仁事。據臣國入監官生梁成楫等啟稱:『楫等於康熙二十五年遵旨同貢使進京,入監讀書。抵今四載,感荷皇上優恤之恩,給以廩餼、衣服;楫等雖頂踵俱捐,天恩莫報。況學海之淵源深邃,聖朝之法制昭明;雖終身寢食其中,亦楫等所深願。但
- 98 -
緣貢使毛起龍等入京,得接家信,知父母衰老,倚閭望切。楫等雖三冬之講究且深,而一本之瞻依倍摯;此「陳情表」所以有「報劉日短」之語也。叩祈恩賜具疏題請歸國』等情,據此。該臣貞案查:康熙二十三年,蒙冊封天使汪楫等題准臣國陪臣子弟入監讀書,臣貞遵奉諭旨,業於康熙二十五年遣官生梁成楫等三人同貢使魏應伯進京;仰荷皇上令其入監讀書,月縻廩餼、季給衣服,正梁成楫等感荷高厚、殫心誦讀之時也。但伊父前經節次入貢,萬里梯杭,罔辭勞瘁;今皆年老,奉養需人:臣貞亦當念之矣。且梁成楫等三人俱未有室,父母之願,人皆有之。況臣國人皆愚昧,自成楫等入監之後,臣貞望其返國,與臣言忠、與子言孝,以宣布皇上一道同風之化;更為不淺。今據梁成楫等祈題請歸養等情,應否准其歸養?臣貞未敢擅便。伏祈睿鑒施行。
  梁成楫等歸國之後,王又上謝表。表云:琉球國中山王尚貞謹奉表上言:伏以布教溢中華,設席闡洙泗之秘;覲光來異域,執經分泮水之光。棫樸篇中,時展縹緗歌夜月;杏花壇上,長垂衣帶拂春風。喜動儒林,歡騰海國。恭惟皇帝陛下允文允武,乃聖乃神。王澤廣敷,措一代於利樂親賢之內;文風遙播,範四方於詩書禮樂之中。臣貞觀海有懷,望洋徒歎。眷中山而傾印綬,蟻封久叨帶紡之榮;入國學而奉典章,虎觀不遺駑駘之選。一之以聲音點畫,口誦心唯;教之以節義文章,耳提面命。況乎冬裘夏葛,授衣盡內府之藏;兼之朝饔夕飧,賜食悉天廚之饌。恩深似海,難忘推解之隆;澤沛如天
- 99 -
,莫報裁成之大!雖三年國子,敢云得九邱、八索之微言;而一介豎儒,猶幸聞「四書」、「五經」之大旨。祇為養親念切,君門上重譯之章;何意逮下恩殊,天闕賜遠鄉之詔。歸而言忠言孝,咸知君父之尊;固當獻藻獻芹,聊表臣子之敬。伏願車書一統,玉帛萬方!有分土而無分民,到處珠璣生腕下;得大方乃得大用,何人錦繡不胸中!行見耳目股肱,不出圖書之府;亦使東西南北,無非翰墨之林矣。臣貞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謝以聞。
  康熙五十九年七月內,差回琉球國翰林院檢討臣海寶、編修臣徐葆光謹奏:為奏聞事。臣等奉旨冊封琉球禮畢;宴語(),王令通事致詞云:『本國僻處海外,荒陋成風。於康熙二十五年奉旨許遣官生阮維新、蔡文溥等三人入學讀書;今得略知文教,皆皇上之賜也。自此三十年來,無從上請。今幸天遣使臣至國,求照前使汪楫代請入學讀書舊例,陳明遠人向化之意;倘蒙諭允,得照前例再遣官生入學讀書,則皇上文教益廣矣』。臣等理合據辭繕摺代奏,伏候睿鑒施行。
    奉旨:『該部議奏。欽此』。
  禮部請題:為奏聞事。禮科抄出「差回琉球冊封正使翰林院檢討海寶、副使翰林院編修徐葆光等奏前事」等因到部。臣等查:康熙二十三年,差往冊封琉球國王使臣翰林院檢討汪楫等將該國王尚貞所請令陪臣子弟赴京入監讀書等語轉奏到部,臣部照其所請
- 100 -
議覆具題,奉旨:『依議』;欽遵在案。今琉球國王敬傾心向化,既稱再請將官生入學讀書,則皇上文教益廣等語。應如所請,准其官生等赴京入監讀書;應行事宜,到日再議具題可也。
    於康熙五十九年八月初三日題,本月初五日奉旨:『依議』。
  雍正元年十月初九日,琉球國中山王尚敬謹奏:為聖朝文教廣被萬方,奉旨遣官生入太學讀書事。康熙六十年六月十三日,准禮部咨開:『為奏聞事,主客清吏司案呈,奉本部送禮科抄出該本部題前事內開:「議得冊封琉球國王使臣翰林院檢討海寶、編修徐葆光等代臣奏稱本國」云云等因;於康熙五十九年八月初三日題,本月初五日奉旨:「依議。欽此」。欽遵抄出到部。相應移咨琉球國王可也』等因,奉此。欽遵隨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遣官生蔡用佐、蔡元龍、鄭師崇三人同貢使毛弘健等赴京入監讀書,不幸在海沉沒。伏思臣敬業奉聖祖仁皇帝恩允,未應俞旨;今不敢違先皇遺旨,再遣官生鄭秉哲、蔡宏訓等三人偕慶賀正使王舅翁國柱等赴京入監讀書。誠俾海外愚陋子弟,得以觀光上國,執經問字;踴躍之私,不啻臣身躬聆聖訓、舉國共沐天朝雅化於無窮,而我皇上文教被萬方益廣矣。外肅貢土產細嫩土蕉布五十匹、圍屏紙三千張,少佈涓滴微忱。為此合具奏明,伏祈皇上睿鑒敕部施行,臣敬無任戰慄惶恐之至。謹具奏以聞。
  雍正二年十二月十五日,禮部臣謹奏:為請旨事。該臣等議得國子監祭酒宗室伊爾
- 101 -
登等疏稱『禮部劄送到琉球國陪臣子弟鄭秉哲、鄭謙等到監,臣等詢其聲音,粗通漢語;問其欲習何業,皆欲願學八股文字。臣等謹遵舊例,選取貢生李著,俾之朝夕講解,學習文藝。臣監現今博士員缺未補,今派學正一員暫行董率;俟博士到任,仍照例令博士專管,臣等不時稽察。至教習廩糧、咨部考職等項,應仍照官學教習之例』等因具題前來。查康熙二十七年琉球國陪臣子弟梁成楫、阮維新、蔡文溥等入監讀書,臣部議覆『選取貢生一名,令其教習;派博士一員專管董率,該監堂官不時稽察。至教習廩糧、咨部考職等項,俱照官學教習之例行』等因具題,奉旨『依議』;欽遵在案。今琉球國遣到陪臣子弟鄭秉哲等入監讀書,應照二十七年之例,遴選貢生內文行兼優者一名,盡心訓迪;派博士一員專管董率,該監堂官不時稽察。其教習廩糧、咨部考職等項,仍照官學教習之例遵行。其陪臣子弟鄭秉哲等居住房屋、四季衣服及食用等項,亦令該監堂官不時稽查,務各令得所,不致短少遲誤,以仰體皇上加惠遠人之至意。為此具奏,伏祈睿鑒施行。謹奏。
    本月十七日奉旨:『依議。欽此』。
  雍正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琉球國中山王臣敬謹奏:為恭謝天恩肄業官生奉旨歸國事。竊照雍正七年四月初四日准部咨:『為天恩之高厚靡涯、親年之衰邁日甚,乞請歸養以遂烏私事,主客清吏司案呈本部奏前事內開:「准國子監咨稱據琉球國肄業官生鄭
- 102 -
秉哲、鄭謙呈稱:秉哲等雍正元年奉旨入監讀書,於二年到京;就館四載以來,荷蒙聖澤優渥,賞給飯食、衣服、器用,虛縻無數。秉哲等向化敬業,霑被日深。當聖天子文教覃敷,愚蒙漸啟:從事經書,固欲窮其奧旨;傾心制義,略已學為成篇(臣按:琉球不設科目,故不學「制義」。所欲講者,「四書」、「五經」、「小學」、「近思錄」;所欲學者,詩與四六及論、序、記,而四六尤要。鄭秉哲等初入學時不能聲明,至令舍其所學而學「制義」。三年歸國,一切惘惘,甚拂國王遣學之願。此次鄭孝德等到監,即將此告知,故專令讀正書,學古律、駢、散各體。四年歸國,頗成章可觀)。所願驅策駑駘,獲識昭明法度。近緣貢使毛汝龍等來京,接有家信,知雙親益衰,倚閭迫切。秉哲等葵誠就日,方瞻望學之精微;鄉思隨雲,還仰皇仁之浩蕩。伏惟皇上孝治丕顯,錫類多方;垂念遊子戀親,定許遠人反棹。叩祈太宗師恩准題請歸養,俾得奉侍晨昏。乞採將父、將母之意,以宏教忠、教孝之化;訓迪彝倫,無非至誨。秉哲等抵家,惟焚香頂祝天子萬年,且將天朝威儀廣宣雅化焉;伏祈具題。據此,相應呈送貴部應否題請之處,聽候貴部照例施行等因呈送到部」。查康熙二十七年琉球官生梁成楫等進京入監讀書,至三十年入貢時該國王題請歸養,臣部議覆照都通事之例,賞賜筵宴、馳驛歸國在案。今鄭秉哲等雖未經國王題請,但懇祈歸養,乃人子之孝思;且情詞懇切,甚屬可憐!應如所請,令其歸國。其歸時亦照都通事之例,賞給大綵緞各二匹、裏各二匹、
- 103 -
毛青布各四匹;跟班二名,亦照例賞毛青布各四匹。其賞賜之物,於該部移取,在臣部賞給;仍筵宴一次,給驛令隨貢使毛汝龍等一同返國。俟命下之日,知會琉球國王可也等因,於雍正六年三月初二日交與奏事員外郎張文斌等轉奏,本日奉旨:「官生等每人加賞內庫緞二匹、裏二匹,從人等每人著加賞官緞各一匹。欽此」。欽遵到部。相應移咨琉球國王可也。為此合咨前去,查照施行』等因,准此。臣敬接讀部咨,仰知皇上以仁孝之性,宏錫類之風;令鄭秉哲等歸養。不獨二人闔門預祝,即舉國臣庶感天朝曲成不遺之化,靡不歡聲載道矣。臣敬夙荷覆載,莫報高深;謹於常貢外,另具嫩熟蕉布一百匹、圍屏紙五千張順附貢使向克濟、蔡文河等齎捧表章叩謝天恩外,理合具疏奏明。伏祈皇上睿鑒,敕部施行;臣敬無任戰慄惶恐之至。謹具奏以聞。
    按同日國王又具表謝恩,仍用康熙二十九年梁成楫等歸國國王尚貞表文,不贅錄。
  乾隆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翰林院侍講臣全魁、編修臣周煌謹奏:為據詞代請事。臣等蒙恩簡用,遠使琉球;事竣將旋,中山王臣尚穆詣館宴送,令陪臣通事向臣等致詞云:『海隅下國,疊被皇上宸翰榮褒、綸音寵錫。但僻處彈丸,荒陋成俗;向學有心,執經無地。先於康熙二十二年,經懇前使汪楫等代請陪臣子弟四人入學讀書,奉部議准;遣官生阮維新等入學在案。嗣於五十九年,懇前使海寶等援例代奏,復蒙許遣。今幸天遣使臣至國,敢祈陳明遠人向化之誠,俾得再遣入學讀書,下國不勝悚企』等語。
- 104 -
臣等理合據詞繕摺代奏,伏候聖鑒,敕部議覆施行。謹奏。
    即日奉旨:『該部議奏。欽此』。
  五月初一日,禮部謹奏:為遵旨議奏事。乾隆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內閣抄出翰林院侍講全魁、編修周煌奏前事等因,具奏到部。查康熙二十三年冊封使臣翰林院檢討汪楫等、五十九年使臣翰林院檢討海寶等事竣回京,具奏稱該國王懇求轉奏令陪臣子弟入監讀書;經臣部覆准具奏,奉旨:『依議。欽此』。隨據該國王前後遣令官生到京,臣部並劄國子監讀書三年,遣令歸國各在案。今翰林院侍講全魁等既稱該國王尚穆向化輸誠,懇請許陪臣子弟入監讀書;應如所請,准其於應貢之年遣令來京,臣部劄行國子監肄業。俟命下之日,行文福建巡撫轉行該國王遵照可也。謹奏。
    本日奉旨:『依議。欽此』。
  乾隆二十三年十月十一日,琉球國中山王臣尚穆謹奏:為奉旨遣官生入太學讀書事。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初一日,准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開前事等因,咨院行司,奉此。茲貢船回國,合就移知。為此備咨貴國王,請煩欽遵查照施行等因,准此。臣穆蟻垤藩封,蝸居荒服;恭逢天朝文教廣敷,德澤遠施。今蒙隆恩俞允,俾陪臣子弟得入學執經,俯聆聖訓;不特臣穆感戴無窮,舉國人民亦懽躍忭舞矣。謹遣官生梁允治、鄭孝德、蔡世昌、金型四人同貢使毛世俊等赴京,入監讀書。外肅貢土產圍屏紙三千張、細嫩蕉
- 105 -
布五十匹,少佈涓滴微忱。為此合具奏明,伏祈皇上睿鑒,敕部施行;臣穆無任戰慄惶恐之至。謹具奏以聞。
  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國子監臣觀保、全魁、陸宗楷、博卿額、吉泰、盧謹奏:為請旨事。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初十日,禮部劄送到琉球國陪臣子弟梁允治、鄭孝德、蔡世昌、金型四人到監讀書。臣等謹查雍正二年琉球國陪臣子弟鄭秉哲、鄭謙、蔡宏訓等入監讀書,經禮部議准照康熙二十七年之例,選取貢生一名,令其教習;派博士等員管理,臣監堂官不時稽察。至教習貢生一切等項,俱照官學教習之例等因,遵行在案。今該國王送到官生梁允治等四人入監讀書,相應仍照舊例。臣等公同選得拔貢生潘相,湖南安鄉縣人;為人老成、學業優長,俾之朝夕講解教習文藝。又派得博士張鳳書、助教林人櫆,俾之管理;臣等不時加謹稽察。至教習貢生一切等項,俱照官學教習之例。俟命下後,臣等移咨吏、禮二部存案。為此繕摺具奏,伏候皇上睿鑒施行。臣等謹奏。
    本日奉旨:『知道了。欽此』。
  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國子監臣觀保、全魁、陸宗楷、博卿額、張裕犖謹奏:為請旨事。據琉球國肄業官生陪臣鄭孝德等呈稱:『竊孝德等籍隸球藩,觀光帝里;蒙皇上教育生成,俾令肄業太學。孝德等親師取友,獲隨兩序衣冠,給館授餐;日聽大
- 106 -
昕,鐘鼓百生:榮幸感勒五中。茲恭遇聖母皇太后七十萬壽,普天同慶;伏查舊例,太學肄業諸生,俱得恭迎慈駕。今孝德等身依輦下,情切呼嵩;敬請一體行禮』等語。臣等查該陪臣以外藩陪隸,現在肄業太學;皇太后萬壽慶典,臣等應率領諸生迎叩安輿。伊等懇請一體行禮,情詞肫切;理合奏聞請旨。如蒙俞允,請照朝賀之禮,令其用該國服色;合併聲明。為此謹奏。
    奉旨:『知道了。鄭孝德等,著賞賜。欽此』。
  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琉球國中山王臣尚穆謹奏:為請遣入學官生歸國,以宣文教事。竊臣穆僻處彈丸,荒陋成俗。幸於乾隆二十一年叨蒙天恩冊封事竣,天使將旋,臣詣館宴送,兼援舊例懇求天使全魁、周煌代奏,陳明遠人向化之誠,俾得再遣陪臣子弟入學讀書,不勝悚企;已經天使回京代奏,荷蒙許遣。遵於乾隆二十三年遣官生鄭孝德入監讀書,於二十五年入監在案。查康熙二十三年、雍正二年,前後官生在監讀書各三年而歸亦在案。伏念官生鄭孝德等在監讀書已經四年,理應奏請歸國。為此肅具疏章,特附貢使馬國器、梁煌等敬謹奏聞;請將官生鄭孝德等賜歸,下國則益廣宣皇上之文教以成雅俗矣。伏祈睿鑒,敕部施行;臣穆無任惶恐屏營之至。謹具奏以聞。
  乾隆二十九年二月初四日,國子監臣觀保、富廷、陸宗楷、張裕犖謹奏:為琉球肄業陪臣回國,帶領教習引見事。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初十日,禮部劄送琉球國陪臣子弟入
- 107 -
監肄業,臣等查雍正二年禮部議准,照康熙二十七年舊例,選取貢生一名,令其教習;一切照官學教習之例遵行。隨公同選得湖南拔貢生潘相為人老成、學業優長,請以充補教習,移咨吏、禮二部存案備查;於乾隆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具奏,奉旨:『知道了。欽此』。欽遵在案。今准禮部文稱:『琉球國肄業陪臣,已奉旨准其回國』等因到監。查該教習中式乾隆二十五年舉人、中式乾隆二十八年進士,實心訓課,造就有方;在學四年,始終如一。相應照八旗教習之例,恭繕綠頭牌,將潘相帶領引見;或用為知縣、或用為教職之處,伏候欽定。奉旨後,臣等行文吏部,請歸進士教習班銓選。為此謹奏。
    本日帶領引見,奉旨:『潘相著以知縣用。欽此』。
    廩 給
  漢、唐外藩遣子入學,不過粗給廩膳;洎乎明代,琉球子弟來雍,始厚其賚予。臣嘗考前明「會典」:洪武二十五年,賜中山國入學王子日孜每闊八馬、寨官子仁悅慈衣巾靴襪並夏衣一襲、鈔五錠。秋,又賜羅衣各一襲及靴襪、衾褥;賜山南王承察度入學從子三五郎尾及寨官子實他盧尾段賀志等如中山例。二十六年,賜中山國入學寨官子段志每夏衣靴襪、秋衣各一襲,傔從各給布衣。二十九年,賜山南王歸省官生三五郎亹、
- 108 -
實他盧尾白金、綠緞表裏、鈔錠,又賜山南王入學寨官子麻奢理誠志魯三人並復來卒業之三五郎尾衣冠、靴襪。三十一年賜,中山國來謝昔年入學舊恩之官生姑魯妹鈔錠有差。永樂三年,賜山南國入學官生李傑衣服。四年,賜中山國入學官生石達魯等衣、鈔有差。八年,皇太子賜入學官生模都古等巾衣、靴絛、衾褥、帳具。冬,帝賜李傑等冬衣、靴襪。十年,賜中山官生懷德祖魯古夏布襴衫、絛靴。十一年,賜中山官生鄔同久等三人錢鈔;遣模都古等三人歸省,賜衣幣、鈔錠,給驛傳;留學者皆賜冬、夏衣。十二年,皇太子賜琉球生益智每等羅布衣各一襲及襴衫、靴襪、衾褥、帷帳,從人皆有賜;帝賜鄔同久等三人衣、鈔。十四年,賜琉球生夏衣。成化十八年,令肄業南京國子監之琉球生蔡賓等有司歲給衣服、廩饌如舊制。正德五年,賜南雍琉球生等衣、廩物等如例。嘉靖五年,賜琉球官生蔡廷美等廩米、薪炭及冬、夏衣服。九年,給歸娶之蔡廷美等幣布有差。二十二年,給琉球歸娶官生梁炫等資糧、驛騎。二十九年,處琉球生蔡朝用等於南雍光哲堂,歲時給衣物如例。萬曆八年,給南雍琉球生鄭週等衣糧如例:顧猶未周備也。惟我朝聖主湛恩汪濊,特命琉球官生--光祿寺給食物,工部給衣服、器用,戶部給口糧、紙筆,日有餼、月有賜、季有賚;下逮傔從,纖悉曲盡。我皇上格外體恤,特命行文工部應給物件,俱著交內務府辦給。由是各衙門應給等項,至豐且備。天恩浩蕩,難罄名言:詳志於篇,庶來者有以考焉。
- 109 -
  康熙二十七年,琉球官生梁成楫等入學;禮部議准:官生照都通事之例,每名日給雞一隻、肉二斤、茶五錢、腐一斤,椒、醬、油、菜等俱備。每年春、秋賜綿緞袍褂、紡絲細褲各一、涼帽各一、靴襪各一雙;夏賜紗袍褂、羅衫褲各一;冬緞面羊皮袍褂、綿襖褲各一,貂帽、皮靴、絨襪、被褥、席枕俱備。從人皆有賜。每月硃墨、紙筆銀各一兩五錢。
  雍正二年十一月,琉球官生鄭秉哲等入學;禮部題准:官生、從人一切衣服食用,俱照康熙二十七年題定賜梁成楫等之例。
  乾隆二十四年,官生梁允治等十二月入京;二十五年正月初二日,禮部劄知國子監。二十三日,本監選取教習奏聞。二月初八日,禮部儀制司送官生入學,博士等官帶領謁廟、謁後殿及文公祠,入講堂拜師。
  一、官生食用等項,俱照康熙二十七年題准之例。每官生一名,俱照進貢都通事之例,每日各給白米二升;跟役,每人每日各給白米一升。國子監每季核算人數小建,總計若干石,移咨戶部關領火倉白米。
  一、官生食物,每人每日給雞一隻、肉二斤、茶葉五錢、豆腐一斤、花椒五分、清醬四兩、香油四錢、醬四兩、黃酒一瓶、菜一斤、鹽一兩、燈油二兩;跟役,每人每日
- 110 -
給肉一斤、鹽一兩、菜十兩。此次於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初六日准光祿寺知照內開:『大官、珍羞兩署案呈,准國子監咨取官生食物等因前來。查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內,經忠勇公傅奏准:將本寺交送內庭所用豬口肉斤、雞鴨鵝隻等項交膳房辦理;所有公主格格分例景山咸安宮、太醫院等處外用,差務仍係光祿寺辦理。當經本寺行文各該處,將所用雞隻、肉斤數目按月咨行本寺核算折價,各該處持領付寺給發錢糧,悉遵原奏辦理在案。今琉球官生梁允治等入監讀書,所有應食雞隻、肉斤,自應遵照奏准折給之例,畫一辦理。相應行文貴監,查照辦理。除將算開茶葉、黃酒、油、鹽、醬、菜等項,本寺按依每月來文辦給外;至應給雞隻、肉斤,每月將伊等用過零總數目扣除小建、禁屠,一併行文過寺核算給發錢糧,於每月三、九之期出具印領赴寺支領。仍將本寺題定雞隻、肉斤價值並應扣帶銷銀兩開單知照貴監查辦可也』。准此。每月監領銀,交官生等自用。至廚役火夫,每月寺另給銀四兩五錢,聽其自雇。
  一、官生住房,撥西廂居之。後一進五間,官生四人各住一間,中一間為講堂。正廳三間,中一間設公座,為堂官稽查之所;東一間,教習居之;西一間,貯食用之物。西耳房二間,為廚房,住廚役、火夫各一名;東耳房,住各從人。下至湢浴、溷廁,莫不修備。每歲四月之朔,國子監行文內務府,府遣官役高搭前後涼棚二座;八月底,自行撤回。
- 111 -
  一、官生等用物,內務府廣儲司遵旨辦送;照雍正二年之例,加增應用錫燭臺四個、錫燈臺四個、錫茶壺二把、錫酒壺二把、黃銅面盆四個、磁大碗二十個、小碗二十個、小盤十個、碟子十六個、茶鍾十六個、酒鍾十個、蓆子十領、白氈八條、高棹六張、滿棹四張、板橙六條、椅子八張、綿布門簾六個、竹門簾六個、盛書大豎櫃四個、火盆四個、廣鐵鍋二口、小磁盆六個、水缸四口、連鉤扁擔水桶一副。其筷子、木杓、柳?、笤帚、竹掃帚、鐵通條鍋蓋砂鍋、木瓢等物,皆各備具。木器、磁器如有損壞,監咨內務府,府仍隨時添補。每日應用煤炭,照例內務府煤炭局每日應送煤三十斤、白炭三斤;每月總扣若干斤,遣役送給。冬月至正月,每人每日各加送烤炭白炭五斤;十月底,總計三月若干斤,遣役送給。
  一、官生衣帽等項,內務府廣儲司遵旨辦給。官生每人冬季各給貂皮領袖官用緞面細羊皮袍褂、紡絲綿襖中衣各一件,染貂帽各一頂,鹿皮靴連氈襪各一雙(此次鹿皮靴改給緞靴)。春、秋二季各給官用緞面杭紬裏綿袍、官用緞面紡絲紬裏綿褂、紡絲衫中衣各一件,絨緯涼帽各一頂,官用緞靴各一雙,馬皮靴各一雙(此次馬皮靴亦改給緞靴);夏季,各給硬紗袍褂、羅衫中衣各一件。每年春季,各給紡絲面布裏棉被、棉褥、紡絲頭枕各一分。跟伴四人,每年冬季各給布面老羊皮袍、布棉襖中衣各一件,貉皮帽各一頂,馬皮幫牛皮靴、布棉襪各一雙。春、秋二季,各給布棉袍褂各一件;夏季,給單
- 112 -
布袍、布衫中衣各一件,雨纓涼帽各一頂。每年春季,給布棉被褥、頭枕各一分。此項物件,內除庫貯者領取成做給發外,其庫無之染貂帽、貉皮帽、絨纓涼帽、雨纓涼帽,交該辦買催總等每季按時買給。此項應給衣帽,俱於每年二月、五月、十月內國子監按季出具印領,內務府照數遣官送給。
    師 生
  「周官」:掌教彝人,有韎師、旄人、鞮革?要氏之職,皆大司樂總其成。明時,琉球入學,不設教習:其教法甚略。至我朝康熙二十七年梁成楫等入學,上特命司成於肄業正途貢生中遴學行之優者奏舉一人為教習,專司講解;派博士等官經理之,堂官不時加謹稽察:其猶周制之舊與。至於入學官生,明初,皆王子弟、寨官子弟;成化以後,始遣三十六姓之人。今多不可考。謹就所見錄之,尚冀後之人有以補其闕略云。
   祭 酒
  常錫布,滿洲正紅旗人。康熙二十五年任(時琉球梁成楫等入學)
  德白色,滿洲正紅旗人。二十六年任。
  圖納哈,滿洲鑲白旗人。二十七年任。
- 113 -
  王士禛,山東新城人;戊戌進士。十九年任。
  李元振,河南柘城人;甲辰進士。二十二年任。
  翁叔元,直隸永平衛籍(江南常熟人,丙辰進士)。二十四年任。
  曹禾,江南江陰人;甲辰進士。二十六年任。
  汪霦,浙江錢塘人;丙辰進士。二十八年任。
    臣按:「國學禮樂錄」:『王士禛,十九年任』;二十二年以後,已為李元振。而「池北偶談」載梁成楫等於二十三年經使臣奏請入學,時士禛為祭酒,咨覆禮部;不解何謂?謹闕之。
  伊爾登,滿洲正白旗宗室。雍正元年任(時琉球鄭秉哲等入學)
  塞楞額,滿洲正白旗人;己丑進士。二年任。
  鄂宗奇,滿洲鑲藍旗人;壬辰進士。四年任。
  王圖炳,江南婁縣人;壬辰進士。元年任。
  王傳,江西饒州人;辛未進士。元年任。
  張廷璐,江南桐城人;戊戌進士。三年任。
  蔡嵩,江南南匯人;壬辰進士。五年任。
  觀保,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丁巳進士。十四年任。陞任後,仍管監務(時琉球鄭孝德等入學)
- 114 -
  全魁,滿洲鑲白旗人;辛未進士。二十四年任。
  富廷,滿洲鑲藍旗人;丙午舉人。二十七年任。
  陸宗楷,浙江仁和人;雍正癸卯進士。十一年任。
   司 業
  宋古弘,奉天鑲白旗人。康熙二十五年任(時琉球梁成楫等入學)
  彭定求,江南長洲縣人;丙辰進士。二十四年任。
  董誾,江南吳江縣人;癸丑進士。二十四年任。
  吳涵,浙江石門縣人;壬戌進士。二十八年任。
  明圖,……;六十一年任(時琉球鄭秉哲等入學)
  馬泰,奉天正白旗人;□□□□。雍正元年任。
  黃鴻中,山東即墨縣人;戊戌進士。元年任。
  孫嘉淦,山西興縣人;癸巳進士。元年任。
  彭維新,湖南茶陵州人;丙戌進士。三年任。
  王蘭生,直隸交河縣人;辛丑進士。四年任。
  莊楷,江南武進縣人;癸巳進士。五年任。
- 115 -
  博卿額,滿洲鑲紅旗人;戊辰進士。乾隆二十四年任(時琉球鄭孝德等入學)。
  盧殼,貴州□□□人;□□進士。二十四年任。
  吉泰,蒙古正白旗人;……任。
  張裕犖,江南桐城縣人;戊辰進士。二十六年任。
   派董率官
  張鳳書,雲南建水州人;壬戌進士。任博士。
  林人櫆,福建侯官縣人;修道堂助教。
  張若霍,江南桐城縣人;正義堂助教。
  鄔鳳翊,廣西陽朔縣人;壬申進士。由教授,陞博士。
   教 習
  鄭(名闕),福建□□□人。康熙二十七年,補教習;一年去。
  徐振,浙江寧波縣人;拔貢生。二十八年,補教習;三年咨部議敘,以州同即用。
  李著,湖北公安縣人;拔貢生。雍正二年,補教習;數月去。
  趙奮翼,陝西潼關縣人;拔貢生。三年,補教習;事竣,咨部議敘,以知縣即用。
- 116 -
  潘相,湖南安鄉縣人;乾隆六年拔貢生。二十三年,考充武英殿校書。二十五年,琉球官生鄭孝德等入學,經國子監奏充教習。本年應順天鄉試,中式四十一名。二十八年會試,中式三十五名。二十九年,鄭孝德等還國,教習事竣;二月初四日,本監帶領引見,奉旨:『潘相著以知縣用』。四月,選授山東登州府福山縣知縣。
    官 生(病故官生附)
  日孜每闊八馬,中山王察度之子(或云從子)。明洪武二十五年,初遣入學,詔令工部建王子書房於監前以處之(歸之年闕)
  三五郎尾,山南王承察度之從子;與日孜每闊八馬同年入學。二十九年,歸。旋復來,請卒業。
  仁悅慈,中山王察度之舅(諸書作寨官子,或其父為寨官也;並存之);隨中山王子入學。
  實他盧尾段賀志,山南國寨官之子;隨山南王子入學。
  段志每,中山國寨官子。二十六年,入學。
  麻奢理誠志魯三人,中山國寨官子。二十九年,入學。
  姑魯妹,中山國人。入學之年闕(諸錄誤以姑魯妹為女官生,荒誕殊甚)
- 117 -
  李傑,山南國寨官子。永樂三年,入學。踰三年,歸(後倣此。各書又載永樂八年冬,賜李傑等冬衣等項;是六年猶未歸也。未詳孰是)
  石達魯,中山寨官子。永樂四年,入學(凡六人,其五人闕)
  模都古,中山官生。永樂八年,入學;共三人。帝及太子厚其賜,禮部尚書呂震曰:『昔唐太宗興學校,新羅、百濟皆遣子入學;當時僅聞給廩膳,未若今日賚予周備也』。帝曰:『遠方慕中國禮義,故遣子入學;必足於衣食,然後樂學。太祖高皇帝命資給之,著於「會典」;所謂「曲成萬物而不遺」者,安得違之』!十一年,模都古乞歸省。帝曰:『遠人來學,誠美事;思親而歸,亦人情。宜厚賜以榮之』。因賜衣幣及鈔為道里費,給驛傳(其二人闕)
  鄔同志久,中山國寨官子。永樂十一年,入學(共三人--亦作三十人;餘人闕)
  周魯,中山寨官子(據「池北偶談」載之)。永樂十一年,入學(共三人,其二人闕)
  益智每,琉球官生(入學之年闕)
  蔡賓,琉球國中山省久米村人。久米屬村縣四,曰東門村、西門村、北門村、南門村(亦名大門村)--舊有普門寺,又名普門地。明洪武中,以閩人三十六姓賜琉球王,命居此地。至萬曆時,存而昌者止梁、鄭、蔡、金、林五姓。又續賜阮、毛兩姓,皆居
- 118 -
久米,不他徙;故名「唐營」,亦稱「營中」。後改「唐榮」代;以村中最貴者為總理唐榮司,專主朝貢事。賓之上世,居閩省泉州府晉江縣(一曰南安縣);宋端明殿學士蔡襄之後。襄之裔孫崇,奉命入琉球;傳四世至賓。賓字玉亭;成化十七年,入學。二十二年,國王請遣歸國。帝曰:『昔陽城在太學諸生三年不歸國者,斥之。矧遠人,豈可長留不遣!其令即歸,以遂定省之私』。賓歸,後官長史。弘治元年,賓隨貢使皮揚那等來京,上言「成化中,讀書南京國子監」;今吏部侍郎劉宣時為祭酒,特加撫卹。乞容赴宣所執贄謝,詔許之。武宗登極,賓又隨王舅亞嘉尼施等貢馬及方物,奏乞每歲一貢。禮部議:『琉球在昔,朝貢不時至。成化十一年,因使臣不法,敕令二年一貢。今因彼入貢違期,故為此奏以飾非;宜勿聽』。武宗特允之。賓奏乞自備工料修造貢船二隻;禮部議行鎮巡官驗實量修,不必改造。賓復奏;武宗曰:『令二船拆卸補造,勿過式也』。賓子進,字益亭;正德五年,同五人入太學。歸國之年,闕。官通事(其四人闕)。
  蔡浩,字乾亭;賓從兄寶之孫。嘉靖五年,同蔡廷美、鄭富、梁梓四人入學(「徐錄」作二年,疑誤)。九年,同歸國。
  蔡廷美,字璞亭;浩從兄。官長史。嘉靖二十年,王遣使殷達魯等入貢,廷美與偕來。二十一年,廷美招引漳州人陳貴等駕船之國,適與潮陽船爭利,互相殺傷;廷美乃
- 119 -
安置貴等於舊王城,盡沒其貲。貴等夜奔,為守者所掩捕,多見殺。於是誣貴等為賊,械送福建。廷美齎表將赴京陳奏,巡按御史徐宗魯會同三司官譯審別狀以聞,留廷美等待命;奉旨:『貴等違法通番,著遵國典重治。琉球既屢與交通,今乃敢攘奪貨利、擅殺我民,且誣以賊;詭逆不恭,莫此為甚!蔡廷美本宜拘留重處,念素係朝貢之國,姑且放回。後若不悛,即絕其朝貢。令福建守臣備行彼國知之』。
  鄭富,字貴橋;其先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明洪武中,有鄭義才者奉命居琉球,官長史。義才字元橋,子孫世以「橋」為字;十三世後,始易之--猶蔡崇字升亭、子字盛亭、孫字輝亭,世世以「亭」為字;十世後,始易也。富為義才六世孫,官爵無考。
  梁梓之先,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人。明洪武中,梁嵩字子江,奉命居琉球,官長史;梓其孫也,世次不可考。歸國後,官長史。十九年,中山王遣梓貢馬及方物,奏請造海舟四隻;許之。
  梁炫,嘉靖十五年,同四人入學。二十二年,歸國;時炫等來學已踰七年。炫官正議大夫,充三十二年貢使(其三人無考)
  鄭迵,字利山;義才九世孫、富從曾孫、都通事祿(式橋)次子也。嘉靖四十四年,同梁炤等入學。歸國後,累官至法司,以身殉難(其詳見良臣傳)
  蔡?,字耀亭;廷美長子。同鄭迵等入學。官都通事。
- 120 -
  鄭週,字格橋;祿季子、迵懷弟。萬曆七年,同鄭迪、蔡常入學。歸國之年,闕。官長史。
  鄭迪,字憲橋;祿弟禮長子。官都通事。
  蔡常,字心亭;廷美弟廷貴子。官無考。
  梁成楫,字得遠;嵩九世孫。祖應材,字紹江;正議大夫。父邦翰,字豔江;正議大夫,充康熙二十一年貢使。生六子,成楫其三也。康熙二十七年,同蔡文溥、阮維新入學。三十一年,歸。官都通事。子二人:煌、烈。
  蔡文溥,字天章;朝用四世孫。朝用子延,延子國器;器子應瑞、應祥,累世紫金正議大夫,充貢使。應瑞有子五人,文溥為長。篤志問學,著「四本堂集」(略見第二卷)。累官紫金大夫。子其棟、孫功熙,俱正議大夫。
  阮維新,字天受;其先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人。明萬曆時,有阮國字我萃者,與毛國鼎同奉命居琉球;官正議大夫,充萬曆三十四年謝封使。傳四世至維新,同梁成楫、蔡文溥入學;累官紫金大夫,充康熙五十三年貢使。
  鄭秉哲,字□□;迵弟達元孫。達子子孝、子孝子宗善、繼喜、宗善子宏良,累世正議紫金大夫。宏良有子五人,長秉均,康熙戊辰入學,折桅卒;秉哲,其第四弟也。雍正二年,同鄭謙、蔡宏訓入學。六年,歸。累官紫金大夫,充乾隆十三年貢使,又
- 121 -
充二十二年謝封使。
  鄭謙,字□□。父廷極,正議大夫,充雍正四年貢使。謙入學歸,官存留都通事;卒於福建館。
  鄭孝德,字紹衣。祖士絢,正議大夫,充雍正四年貢使。父國觀,少有志趣;歲壬寅,北學於閩,從江某遊;六年,始歸。乾隆九年,充朝京都通官;沒於館,葬張家灣。乾隆十九年,孝德年二十,隨婦翁紫金大夫蔡宏謨入請封,乞省墓。二十五年,入學;傷父志未就,晝夜刻厲,孜孜問學不怠,手抄「四書」、「五經」。儒先語,一衷於子朱子;尤玩味「小學」、「近思錄」等書。善書法、詩文,皆有規矩。臣題其座右曰:『欲為海國無雙士,來讀天都未見書』;所以望其成者,固未有涯云。其弟孝思,隨孝德來學;二十九年二月,卒於譯館。
  蔡世昌,字汝顯;文溥弟紫金大夫文河之孫、都通官文海之嗣孫、正義大夫光君之長子也。世昌入學時,年二十四;與孝德相劘切,不欲專為詞章學。臣有聯云:「人在海邦推俊傑,學從京國問淵源」;蓋記實也。其詞章,亦稟承矩度,多可觀者。
  蔡宏訓,文溥弟文漢次子。同秉哲等入學數日,病卒。禮部請戶、工二部發好棺木一口、圍棺紅紬一匹並抬夫槓繩等物送至張家灣利禪菴塋地埋葬。又特賜白金三百兩;以一百兩修墳,以二百兩附貢使帶回交宏訓母為養贍之費。
- 122 -
  梁允治,字永安;官外間親雲上。祖曰得宗,正議大夫,充康熙五十九年貢使。父錫光,官都通事。允治知讀書,即喜從蔡澹園問津。家故多書,日夜披吟,忘寢食;遂以其意,繪「身心性命圖」。又倣朱子「或問」法,著「服制辨義」。乾隆二十二年,王選士入學;其大夫,首舉允治。允治年二十九,於四人最長。初入謁,即雍容有儀。執經書,孜孜請問,日五、七次不休;一句一字,必求其至是。字義偏傍、聲音清濁,不毫毛放過;詩文亦可觀。居無何,金型卒,鄭孝德暨傔從皆染疫;允治偕蔡世昌日營喪務、料理諸醫藥,深夜猶奔事諸患者。不寢臥旬餘;忽一夜,來請曰:『鄭孝德始知其妹夫金型之喪,將出視其棺,請呼工人再黝之』。旦日,令允治董工事;遽臥,答云:「生病甚,懼不起也」。驚視之,已脫形。急召院醫診視,百方救之,竟以四月十九日卒於館。
  金型,字友聖。遠祖瑛,洪武中,自福建奉命入琉球;累世昌熾。至型,始入太學,年十九。資甚清,喜讀書;在閩購頒發諸經,晝夜閱之,忘寢餐,因積癆瘵。到監月餘,咨太醫院發數醫診治,不效;泣曰:『生甫入學,遽若茲!無以報天朝及我王之德,貽老母憂;不忠、不孝』!語已,復泣,不及他;遂卒--時庚辰歲三月十六日也。一切恩賜,與梁允治並照蔡宏訓舊例奏准施行。
- 123 -

    教 規
  昔在先民,教學有規;蒙以養正,炳若蓍龜。譯館三箴,於遠國諸生尤諄諄焉。
  朱子「白鹿洞教條」云:『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之目)。『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為學之序)。『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修身之要)。『此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處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接物之要)
  程、董二先生「學則」云:『凡學於此者,必嚴朔望之儀、謹晨昏之令。居處必恭,步立必正;視聽必端,言語必謹;容貌必莊,衣冠必整;飲食必節,出入必省。讀書必專一,寫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齊,堂室必潔淨。相呼必以齒,接見必有定。修業有餘功,游藝以適性;使人莊以恕,而必專所聽』。
  真西山「教子規」云:『一曰學禮:恭敬順從,遵依教誨。與之言則應、教之事則行:毋得怠慢任意』。二曰學坐:定身端坐,齊腳斂手;毋得伏般?足靠背,偃仰傾側』『三曰學行:籠袖徐行,毋得掉臂跳足』。『四曰學立:拱手正身,毋得跛踦欹斜』。『五曰學言:樸實語事,毋得妄誕;低細出聲,毋得喚』。『六日學揖:低頭屈腰,
- 124 -
出身收手;毋得輕率慢易』。『七曰學誦:專心看字,斷句慢讀,須要字字分明;毋得目視東西,手弄他物』。『八曰學書:專心把筆,字要齊整圓淨;毋得輕易糊塗』。
  朱子「小學題辭」云:『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人性之綱。凡此厥初,無有不善;藹然四端,隨感而見。愛親敬兄,忠君弟長;是曰秉彝,有順無強。惟聖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末,萬善足焉。眾人蚩蚩,物欲交蔽;乃頹其綱,安此暴棄!惟聖斯惻,建學立師;以培其根,以達其支。小學之方,洒掃應對;入孝出恭,動罔或悖。行有餘力,誦詩、讀書;詠歌、舞蹈,思罔或逾。窮理、修身,斯學之大;明命赫然,罔有內外。德崇業廣,乃復其初;昔非不足,今豈有餘!世遠人亡,經殘教弛;蒙養弗端,長益浮靡。鄉無善俗,世無良材;利欲紛拏,異言喧豗。幸茲秉彝,極天罔墜;爰輯舊聞,庶覺來裔。嗟嗟小子,敬受此書;匪我言耄,惟聖之謨』。
  程子「視箴」云:『心兮本虛,應物無跡;操之有要,視為之則。蔽交於前,其中則遷;制之於外,以安其內。克己復禮,久而誠矣』。「聽箴」云:『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閉邪存誠,非禮勿聽』。「言箴」云:『人心之動,因言以宣;發禁躁妄,內斯靜專。矧是樞機,興戎出好;吉凶榮辱,惟其所召。傷易則誕,傷煩則支;已肆物忤,出悖來違。非法不道,欽哉訓辭』!「動箴」云:『哲人知幾,誠之於思;志上厲行,守之於為。順理則裕,從欲惟危;造次克
- 125 -
念,戰兢自持。習與性成,聖賢同歸』。
  朱子「敬齋箴」云:『正其衣冠,尊其瞻視;潛心以居,對越上帝。足容必重,手容必恭;擇地而蹈,折旋蟻封。出門如賓,承事如祭;戰戰兢兢,罔敢或易。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洞洞屬屬,罔敢或輕。不東以西,不南以北;當事而存,靡他其適。勿二以二,勿參以三;惟精惟一,萬變是監。從事於斯,是曰持敬;動靜弗違,表裏交正。須臾有間,私欲萬端;不火而熱,不冰而寒。毫釐有差,天壤易處;二綱既淪,九法亦斁。於乎小子,念哉敬哉!墨卿司戒,敢告靈臺』。
  朱子「學古齋銘」云:『相古先民,學以為己;今也不然,為人而已。為己之學,先誠其身;君臣之義,父子之仁。聚辨居行,無怠無忽;至足之餘,澤及萬物。為人之學,爛然春華;誦數是力,纂組是誇。結駟懷金,煌煌煒煒;世俗之榮,君子之鄙。維是二者,其端則微;眇綿不察,胡越其歸!卓哉周侯,克承先志;日新此齋,以迪來裔。此齋何有?有圖有書;厥裔伊何?衣冠進趨。夜思晝行,諮詢謀度;絕今不為,惟古是學。先難後獲,匪亟匪徐;我則銘之,以警厥初』。
  朱子「求放心齋銘」云:「天地變化,其心孔仁;成之在我,則主於身。其主伊何?神明不測;發揮萬變,立此人極。晷刻放之,千里其奔;非誠曷有,非敬曷存!孰放、孰求?孰無、孰有?屈伸在臂,反復維手。防微慎獨,茲守之常;切問近思,曰惟
- 126 -
以相之』。
  呂維祺(介孺)四譯館訓士三箴,其「言行總箴」云:『心官則思,言行分職;謂士樞機,於斯樹極。匪樞胡運,匪機曷發;戶弩猶然,士軌迺識。口則興戎,動或罔益;惟聖達時,退藏於密。知語知默,知動知息。其次克己,主敬宅一;非禮勿言,惠迪趨吉。閉邪存誠,爻象斯立。言滿寡尤,淑儀弗忒;六宇之內,弗易厥質。思之思之,有物有則;思則得之,不思曷得』!其「言箴」云:『思言胡慎,曰忠與信;匪口是緘,惟心斯印。人心之靈,稟於至誠;物欲蔽之,欺偽叢生。厥口則言,厥心未然;信既遠義,易諾屢遷。言巧色令,是名為佞;不信不忠,曷存厥性!厥性既非,眾惡斯歸;多言數窘,食言貌肥。我思動物,寧在鼓舌;所以至誠,豚魚可格。此非襲取,忠信是主;易訓進德,三復斯語』。其「行箴」云:『何以思行,蓋云篤敬;篤敬維何?主一而靜。一則不雜,靜則不競;天君守舍,百司從令。胡為憧憧?朋從靡定;以二以三,乃縱乃橫。浮薄長傲,失其性命;既潰厥堤,靡知所竟。我思古人,精義入神;天之明命,以物其身。上帝臨汝,如見大賓。靜一無欲,乃敬乃篤;夫然後行,百行維穀。是故君子,必慎其獨』。
  朱子曰:『讀經要反復精詳,方能漸見旨趣。誦之宜舒緩不迫,令字字分明。更須端莊正坐如對聖賢,則心定而義理易究;不可貪多務廣、涉獵鹵莽,纔看過了,便謂
- 127 -
「已通」。小有疑處,即便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冊子逐一抄記,以時省閱。切不可含糊護短,恥於質問;而終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起居坐立,務要端莊,不可傾倚;恐至昏怠。出入步趨,務要凝重;不可剽輕,以害德性。以謙遜自牧,以和敬待人。凡事切須謹飾,無故不須出入。少說閒話,恐廢光陰;勿觀雜書,恐分精力。早晚頻自點檢所習之業,每旬休日將一旬內書溫習數過,毋令心少有放佚;則自然漸近道理,講習易明矣』。又「示長子受之」曰:『早晚受業請益隨眾例,不得怠慢。日間思索有疑,用冊子隨手劄記,候見質問;不得放過。所聞誨語,歸安下處思省;要切之言,逐日劄記。不得擅自出入;人來相見,啟稟,然後往報之。此外,不得出入一步。居處須要恭敬,不得倨肆惰慢;言語須要諦當,不得戲笑諠譁。凡事謙恭,不得尚氣凌人,自取恥辱。不得飲酒,荒思廢業;亦恐言語差錯,失己忤人,尤當深戒。不可言人過惡及說人家短長是非;有來告者,亦勿酬答。交遊之間,尤當審擇。雖是同學,亦不可無親疏之辨;皆當請於先生,聽其所教。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諂諛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但恐志趣卑凡,不能克己進修,則益者不期疏而日遠、損者不期近而日親;雖有賢師長,亦無救拔處矣』。
  右先儒教學遺規,不能詳錄;然得此而玩心焉,固終身用之不能盡也。
- 128 -
  竊念諸生地居炎徼、人慕華風,緣國典以陳言,邀天恩而入學;儒途遠大,經義淵深:問學宜勤,率由匪易。其各仰遵前軌,恪聽師言。有物有恆,毋蕩閑而踰檢;自卑自邇,庶行遠而登高。今將學中規條,開列於後。
  一、每月朔、望早起、沐浴、正衣冠,候大人拜廟後,隨班拜廟三跪九叩首,次拜後殿三跪九叩首,次謁文公祠一跪三叩首。已隨詣彝倫堂,上堂打三躬;退,詣講堂打三躬。
  一、未領衣冠時,服該國冠服;已領之後,即服所賜冠服。
  一、每日早起,沐浴、正衣冠,詣講堂聽講「小學」數條;「小學」完,講「近思錄」。飯後,講經數條,臨帖。燈下,講四六古文各一篇、詩一首,次日背誦。
  一、講書之時,諸生以齒序立,專心聽講;或有語言不通、意義未曉者,須再三問明。
  一、聽講之後,各歸本位肄習,衣冠必整肅;出入必恭敬、行步必端莊,不得笑語喧譁。
  一、逢三日,作詩一首,不拘古律。逢八日,作四六一篇或論序等類一篇。
  一、跟伴須各自約束,不得恣其出入、聽其傲慢,有乖禮法。
- 129 -

    答 問
  數年「答問」,積成卷帙;於初入學數條,亦足以見其大凡。錄之於篇,以示心同理同,罔殊遐邇也。
  問:『學生之學,以何者為先』?臣以為學,莫先於定趨向;故即其所明者而告之曰:『邦畿,為萬國攸止之區。故中山僻處海南萬有餘里而北拱神京,必自姑米開洋,更沙漏,經颶翻颱吼之險,晝夜一針;或兼旬、或十數日,始收帆乎榕城。已而由瓊河過錢塘,越金陵、歷山左水陸之程,四、三月方抵畿輔,入廣寧門,止四譯館。乃欣睹天子聖德神功,仰觀官闕之壯、城池苑囿之大、人物衣冠禮儀之盛、親賢士大夫之光耀,然後歎為天下之大觀,而私心自慰;曰:「向之所志者,今仍得止於斯也」。維諸生之於學也,亦然。夫道之在天下,雖有明晦絕續之不同;而道外無人、人外無道,極乎天覆地載之遙。苟有血氣,無不同此心而同此理;又況琉球近屬牛女星紀之次,與揚州吳、越同一分野哉!我皇上以堯、舜之君,兼孔、孟之師;肫諭太學士子,務以聖賢為志,不溺於俗學、異學與夫權謀術數一切就功名之說。而聲教暨訖,一視同仁;弗忍窮徼絕島一處一人之晦肓否塞,特允諸生遵例入學:深恩厚澤,視前代之所以待乎新羅、百濟子弟者,不啻什伯。諸生恭承天詔,負笈來學,學固在於先立其志也。程子曰:
- 130 -
「言學,便以道為志;言人,便以聖為志。故「大學」之道,端重知止。煌煌聖諭,諸大人師長之宣揚之者,提命諄切;六館數百人無不遵也,諸生豈能自外!且夫學者之病,大半在於以取利祿為急務。今諸生世祿、世官,富貴本所自有;奔競之習、得喪之念,既不庸縈於懷來,其於學也甚易。誠能志於正學,先取「小學」立教,明倫敬身;稽古內外之篇,講習而服行之,得其培根達支之教,有以收其放心而養其德性。然後取「近思錄」一書而誦讀之、而踐體之,凡夫求端用力、修己治人、辨異端、觀聖賢之道,皆能見其梗概。由是,可以進究乎「四子」、「六經」而求聖賢之大全。蓋修身大法,備於「小學」;義理精微,詳於「近思錄」。近思錄者,「四子」之階梯;「四子」者,「六經」之階梯也。仰模範之甚近、念教規之至詳,竊不自知其庸陋,而願與諸生共勉之』!
  --右端趨向。
  問:『下國習尚,各有所宜;祈俯而教之,何如』?曰:『夫人函五常之性,乘五土之氣;故其材不一,而其習各殊。幽、燕之沈勁、吳、楚之剽疾,囿於墟也;唐、魏之勤儉,鄭、衛之淫恣,染於俗也。古之聖人明於此,莫不以變習尚為先務。故直寬剛簡,化以詩、樂;沈潛高明,歸於正直。而南北強勇,必進之君子以和其血氣心知,而約之於仁義中正:故曰司徒修六禮以節性、明七教以興德、齊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
- 131 -
風俗。方今堯文炳煥,萬國同書;象寄狄鞮,靡不一其心志而新其見聞。蓋聲教之漸被暨訖涵煦於百數十年之深者,不問海內外,無大小咸風移而俗易也。諸生萬里來學,固將以去故而即新也;何習尚之狃焉!且夫古之所謂豪傑,必有「轉風氣而不為風氣轉」之心。昔在勾吳,不齒上國;而言氏北來,獨傳禮教:遂使南方之學得其精華,江左風流於斯為盛。亦越陳良,荊蠻所產;而北學中國,丕變頹風其流。至於濂溪生長衡疑,不由師傳,默契道體,肇開伊洛淵源。若夫洛陽舊俗,理學無聞;而二程繼起,獨肩斯文。及乎龜山還里,稱曰「道南」;數傳而徽國篤生,大成用集。到今八閩問學,猶傳此派;安溪、漳浦,遺徽堪仰。他如文翁好學,而川蜀崇文;趙德為師,而潮陽知學:一國之風、一方之俗,莫不變於一人而傳於千載。故習尚非一成也,其所以漸之者然也。且即琉球論之,隋、唐以前,不通中土;史書所載,薦紳難言。近自明初入貢,漸染華風。繼之以國主好文,遣子入學;又繼之以三十六姓之往鐸,而士知禮義:然猶未曠然一變其俗也。自金大夫請祀先聖、程大夫請興學校、蔡法司傑然篤志正學,而國王尊之、國人信人,諸生亦因以知有宋、明及本朝儒先講學之書,視從前之習尚,不啻秦、越人之不可共語;此豈有異故哉,理義固然而導之者善也。顧有書而不讀,猶書肆也;讀之而不得其趣,猶買櫝而還珠也。故欲求其新,先去其故;欲新一國之人,先新一己之心。而新乎人,非一時一世之事;新乎己,非一朝一夕之功。蓋變習尚者,非強有
- 132 -
力弗能也。而力因乎識,識因乎學;學之道,非可兩是而並存之也。誠能屏除舊見、靜坐終日,使此方寸之中,凝然湛然如山斯靜、如泉斯清;而後徐徐以正書植之、以新義灌之,篤信力踐,弗怠數年。勿揀擇難事泛問如定夫,勿一日三次檢點如和叔;將優游漸漬,忽不覺其學識之大異於從前。而權度在心,雖賁、育弗之奪也;有力如此,於以歸國而移易習尚,弗難矣。昔康崑崙自服其琵琶之術,世莫己敵;及遇段師善本而斥其邪雜,語之以十年不近樂器、忘其本領而後可與學入神之曲。故蒙今亦願諸生之忘其本領也』。
  --右變習尚。
  問:『古今之書充棟汗牛,學生輩苦不能多讀,何如』?曰:『夫讀書有要,非必遍觀而盡識也。不得其要,則雖識如安世、覽若正平,祇以誇多而鬥靡。苟得其要,則雖難熟如于嵩、善忘若陳烈,亦可漸積而有得。慨自秦火方炎,簡編為燼;漢至孝惠始除挾書之律。孝文以後,書出屋壁,詩始萌芽。至於建元,然後鄒、魯、梁、趙頗有「詩」、「禮」、「春秋」。先師當此之時,一人不能獨盡其經;此雅、彼頌,相合成編。洎魯共壞宅,古文初見,有「逸禮」三十九、「書」十六篇及「春秋左氏」;猶復共相排擯,杜塞不學。故西漢諸儒自匡衡、劉向、揚雄而外,皆罷老專究一藝;學「詩」者不知「書」,「學書」者不知「易」,學「易」者不知「春秋」。雖其專已,守
- 133 -
殘見譏子駿;而余竊觀其行事、讀其文章,類皆稟經斷獄,酌雅修詞。由漢以後,書籍日富;五車、四庫,詳志「藝文」。及乎後唐,明宗初令印賣「九經」,得書甚易,藏書愈多;而士或束閣不觀、游談無根,即曰擁書萬卷不假南面百城,而其人之言行亦或往往不及乎古:誠有如蘇文忠之所誚者。此其故何哉?不知讀之之法,而多反為累也。夫專務博記,非聖賢之所貴也。昔者,上蔡謝子舉史成誦,明道以為玩物喪志;謝子面赤耳熱,汗流浹背;明道又以為此即「惻之心」,然謝子猶未心服也。一日,見明道看史,亦復逐字逐句,無所遺漏;然後恍然有悟,以為為己、為人之別。自後遂將此事,接引博學之士。即朱子之論「格物」,雖有一書不讀,便闕一書理道之言,而究以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世故為先務。故誦「詩」而昧乎從政,雖三百亦徒多;窮「論語」而明於為治,即半部不為少。且夫讀書而精於別擇者,其書亦本不多也。韓昌黎自序「所以用功,惟在辨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若白黑之分」。故其生平於禮樂、名物、陰陽、土地、星辰、方藥之書未嘗聞而不求,而要必曰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誠辨乎偽也。辨乎偽,則不但百家小說之為偽也,即歷代名儒之集亦多偽焉;不但非聖賢之書之為偽也,即「四子」、「六經」之箋注亦多偽焉;不但異學、雜學所傳之為偽也,即如二程「語錄」游、楊、侯、尹之所記亦各純駁參半。且雖朱子之書,而「語類」、「或問」、「文集」與大注所定,前後殊解、彼此異說;後之人且
- 134 -
復倒顛歲月,以為晚年定論:是極正之書,亦或有萬一之偽也。若夫詩文一途,其偽者常十之七、其正者常十之三;而中郎枕秘惟有「論衡」、明允篋中專批「孟子」、廬陵半生酷摹韓文、考亭末歲愛誦杜詩:古之人,莫不博觀而約取、明辨而篤志。故曰專精之至,神奇自生。養叔治射、庖丁治牛、師曠治音聲、僚之於丸、秋之於奕,皆終身不厭而無暇外慕,然後造其堂、嚌其胾也;君子多乎哉!請以為諸生規』。
  --右辨正偽。
  問:『書之正偽既聞命矣,其讀之也,當奈何』?曰:『凡讀書,有本原、有次序、有綱領、有要法。何謂本原?朱子曰:「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致精之本,則在於居敬而持志」。蓋心之虛靈,神明不測。一有不存,則視聽貌言,不能自檢,未有不為「仰面貪看鳥、回頭錯應人」者;安能反復聖言、參考事物,以求義理至當之歸。故曰「心要在腔子裏」。心存則終日儼然,不為物欲所侵;讀書窮理,夫安往而不通也。何謂次序?「大學」者,群經之總會:規模廣大,而本末不遺;節目詳明,而始終不紊。其學之也,宜最先。次「論語」二十篇,為聖師言行之要;次「孟子」七篇,皆王道仁義之談。學之,則有以識乎操存涵養之實,與夫體驗擴充之端;且知某章某句之為格致、誠正,某章某句之為修齊、治平。凡「大學」所總言者,二書皆分見之,而有以信其確不可易。至於「中庸」,則聖門傳授之心法也;上達之意多,下學之意少。
- 135 -
必「大學」、「論」、「孟」之既通,然後可以讀之而見其為實學。故不先之「大學」,則無以提挈綱領,而盡「論」、「孟」之精微;不參諸「論」、「孟」,則無以發揮縕奧,而極「中庸」之歸趣。若不會其極於「中庸」,則亦無以窮神知化,而建立天下之大本、經綸天下之大經。凡此皆朱子師弟之言,而後人所當服行者也。「四書」卒業,乃讀「五經」。「五經」如五常,「詩」屬仁、「禮」屬禮、「書」屬智、「春秋」屬義、「易」屬信,而貫乎四德。夫五行首木、四時首春,於人則性情之勃發而不能自已,如春、如木。故詩之為教,常使人諷誦焉而惻然、悚然有以動其自具之天良,於仁之功居多,而為學人所宜先。三千、三百,無不切於日用。橫渠教人,莫急於此書者,古帝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也。學焉而盡其蘊,則可以明理、可以處事。由是而習「春秋」,乃得見聖心裁制之義。故曰諸經之有「春秋」,猶法律之有斷例也。又曰諸經如藥方,「春秋」如用藥治病。至於「易」,為五經之源;仁、義、禮、智皆統兼焉。故曰乾,元亨利貞。其讀之也,必並乎諸經;其通之也,倍後乎諸經。通經者,又必通史。「二十二史」,浩繁難記。涑水之「通鑑」、紫陽之「綱目」,先正課程,皆計日而兼讀之;力有不能,無寧舍馬而從朱。若夫讀書之綱領,頒發諸書各卷首詳言之矣:要在博考乎諸儒、折衷於考亭。即考亭之說「四書」,如「語類」、「或問」、「文集小注」為說不一,又必以大註之說為定。但大註,未易言也。朱子嘗云:「某字字如秤停」。
- 136 -
又云:「不用聖賢許多工夫,看聖賢的不出;不用某許多工夫,亦看某的不出」。姑舉一、二條言之。如同一仁字,或云愛之理、心之德,或云心之德、愛之理,或云當理而無私心,或云無私心而當於理,或云人心,或云本心之德,或云心之全德:移步換形,不可執一。又所引之說,皆經更定虛字、語助,各有妙義。今試取程、張、范、謝、游、楊、侯、尹本書與之校對,始見其增減改換,文理密察直如神禹之鑄鼎、周公之定禮;沈潛反復,久之有得,然後可以明聖傳之統、成眾說之長、折流俗之謬。「易」之書,經乎四聖而斷以夫子之「易」即文周之「易」、文周之「易」即伏羲之「易」。言「易」之書,約有百家,而總以「十翼」為主,以費直「合傳解經」為有功。「卒以學「易」,可以無大過」;是「易」為人事切要之書也。「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是「易」為言性與天道之書也。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聖人之用「易」,其道有四也。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君子之學「易」,其道有四也。初為本,上為末,中四爻為雜物撰德;要之,觀其彖辭則思已過半:是學者之解「易」,其大指惟一致也。不可離象數,不可厭事理,不可專說卜筮;一卦一爻之詞,不可分某句為象、某句為占;讀卦辭,不可於彖傳之外,生一解;讀爻詞,不可於象傳之外,添一義。由是以考河洛先後天之圖莫不皆然,則中有主而不惑於聚訟矣。讀「堯典」,便須知堯之為君之所以大
- 137 -
,其則乎天而民無能名者如何!其巍乎成功而煥乎文章者如何!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者如何!舜自受終以後,其所以創制者如何(舊人但知言以攝位告。「攝位」二字,亦非是)!即位以後,其所以無為者如何!又若讀「堯典」,便須知天文;讀「禹貢」,便須察地理。舉一反三,是在善讀者。讀「詩」亦然;如誦「關睢」,便須真見其哀樂、真見其不淫不傷,然後可與說「詩」。「春秋」傳為按經為斷,以傳考經之事跡、以經別傳之真偽。大抵無隱語,無凡例;不以日序為褒貶,不以官爵名氏為貴賤;未嘗許五霸,未嘗貴盟會,未嘗與齊、晉,未嘗黜秦、楚、吳、越。但不主諸儒先入之言,平心觀理,而聖人之情漸可意逆:朱子所謂「據事直書,其義自見」也。古「禮」之亡久矣,「周官」一書,固為「禮」之綱領;至其儀法度數,則「儀禮」乃其本經;而「禮記」郊特牲、冠昏等篇,乃其義疏。朱子以「儀禮」為經,取「禮記」及諸書之言禮皆附於本經之下,名曰「儀禮經傳通解」;喪、祭二禮,勉齊續之:洵禮學第一書也。然學者仍以難讀,置之。竊謂「禮記」雖傳先聖遺言,亦多附會之疵;其篇第失次,每篇之中又錯雜不倫。間倣朱子之法,用王氏「以言冠者入「冠義」、言昏者入「昏義」」之說,別為凡例,篇以義序、文以類從,圖繪文左,使讀者便覽;並取禮制之大者附之,以補本記所不備。注則兼取漢、唐、宋、元、明之說,務從簡要。仍以「曲禮」為第一;由小學而大學,故「少儀」、「樂記」、「射義」、「投壺」、「學記」、「經解」
- 138 -
、「大學」、「中庸」、「儒行」、「坊、表記」次之;二十以後,冠、昏而有家室,故「冠義」、「深衣」、「昏義」、「哀公問」次之,「內則」、「大傳」又次之;家禮莫重於冠、昏、喪、祭,故「喪大記」、「檀弓」、「問喪」、「閒傳」、「小記」、「服問」、「三年問」、「喪服四制」、「奔喪」、「雜記」、「曾子問」次之,「祭法」、「郊特牲」、「祭統」、「祭義」又次之;由家而鄉,故「鄉飲酒」次之;由鄉而邦國朝廷,故「王制」、「玉藻」、「明堂位」、「月令」、「文王世子」、「燕義」、「聘義」次之;然後終之以「閒居」、「燕居」、「禮運」、「禮器」、「緇衣」等篇,以統論禮之大凡--而各篇之中又各有次序條理,如珠聯而繩貫。「周禮」、「儀禮」,亦倣此為經傳撮要。「禮」之綱領,其庶幾乎!至於讀之之法,以二書言,通一書,然後及一書;以一書言,通一篇,然後及一篇:字求其訓,句索其解。未得乎前,則不敢求乎後;未明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先以熟讀,使其言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若出於吾之心。又必以心體之、以身驗之,從容默會於幽閒靜一之中,超然自得於書言象意之表。凡儒先之所以教人者,千言萬語,大指實不外此。謹約記其所聞者,以為諸生勗焉』。
  --右嚴課程。
- 139 -

    藝 文
  紀實之餘,附諸撰述,非徒曰以文也。華祝嵩呼,臣民同願;而外藩子弟肄業陳詩,則億萬斯年,惟茲為盛。揚聖皇之孝理,頌文母之慈暉:故錄萬壽稱慶之篇。乘槎泛斗,隨事詠歌,既可考其禮儀、觀其名勝;而蛙聲鮫淚時倣龍吟,片羽吉光亦徵文藻:故錄遊覽題之作。高麗問中立之起居,新羅重樂天之詩律;而鄉樹扶桑、浮杯萬里,其奉晁監美智藏者多見於諸集投贈之篇。無分區域,亦勤宣聖德之意也:故錄官師規誨之句、贈別之言。萬里來遊,四年授讀;簡其累句,存彼好音。人各一集,集各有引;戴德述懷,差可誦也:故復節錄其月課之藝。凡律賦一、今古詩一百八十有三、序三、記四、表箋題詞六,彙為一卷,用志聲教之盛,中外同文;庶後之覽者,有以采焉。
   賦
    恭慶聖母皇太后七十萬壽賦(以「聖人之德無加於考」為韻,謹序進呈)

                                潘相
    皇上御宇之二十有六年,歲在辛巳;十一月二十五日,恭逢聖母皇太后七十萬壽。純祺天錫,繁祉日升;喜氣騰霄,歡聲動地:邃古以來未之有也。臣謹按「孝經」「援神契」曰:『天子
- 140 -
之孝,曰就』。就之為言成也。天子德被天下、澤及萬物,隨處成就,則其親獲安;故曰就也。又按「嘉樂」之詩曰:「保佑命之自天」。申之言,君子之令德日新,則天之命之,亦反覆眷顧之而不厭也,欽惟皇太后毓昊胎軒,包天育地。自「詩」、「書」所載,太姒、太任,世嗣徽音,莫能比並;而天慈廣被,坤道長寧,穆處璇宮,祉福隆備。邇歲我皇上天威遠播,文德覃敷;奏五載之膚功,開八荒之壽域。既臣伊里,旋服大宛,月竁以西、天方之壤,莫不歸吾版籍,化我聲明。適逢我皇上五十松齡,祝鴻庥於永錫;旋欣皇太后七旬椿算,慶聖壽以無期。天開黃鳥之旟,千百國不漏河源海委;神捧元狐之籙,億萬歲長同華祝嵩呼。於是北燮冰天,南諧熯地;扶桑出日,高柳生風:靡不覲鳳城、瞻螭陛,揚景爍、頌楨符。時則五老負圖,四靈咸畜;雨風從律,珠璧呈輝。甘露如飴,曉垂珍木;卿雲似蓋,朝映彤墀:諸福之物畢臻,可致之祥環集。蓋由聖人之孝,合九有以尊親,而令聞不已;聖母之仁,載群生以博厚,而純嘏有常。故天之佑聖人,亦孔之固;而天之福聖母,以莫不增也。謹抒蕪製,以展葵忱。其辭曰:
  惟聖承天,惟天佑聖。輝麗珠囊,祥開金鏡。欽聖母之壽康,仰神功之隆盛;欣闓澤之旁流,慶璿暉之遠映。道隆嫄妣,著配天不息之休徵;徽邁胥登,綿應地無疆之景命。春回鳳闕,扶輦承歡;晝永龍樓,捧觴志慶。同萬國之車書,集群仙之歌詠:寧惟近古之所稀,抑亦皇初其莫並。猗思齊之聖母,毓睿哲之聖人;溥無方之達孝,敦不匱之深仁。纘世德以作求,覲光揚烈;奉安輿而問俗,過化存神。德有親而可久,教靡遠而不遵;燕然勒石,瀚海無塵。水記方流之玉,苑來朱汗之驎。彌天區而奉朔,統日域
- 141 -
以稱臣;廓二萬餘里之疆索,撫三十六國之人民:皆奉慈寧之懿訓,疊上尊號以恭伸。爾乃民之質矣,天實相之。重光閱歲,長至紀時。晷漸添乎繡線,風乍解乎流澌。當嚴冬之凜冽,儼麗景之暄遲。復得乾初函乾坤,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之策;律維天統肇律呂,十有七萬七千一百之基。七秩遐齡,七政之運行獻瑞;三元首月,三才之寶道呈奇。光復旦兮,比升恆於二曜;熾而昌也,符悠久於兩儀。我皇上舜孝同心,堯仁比德;萬年受祜衣龍袞以娛顏,五十慕親侍金根而愉色。鸞笙象板,起十部於簫韶;鳳臛龍羹,陳萬方之玉食。延齡天酒,仙人之掌上常清;益壽神芝,玉女之前紛植。幔城魚貫,紛繞瑤;繡仗鴛排,共環紫極。諧歌謠於綺陌,智戴陳詩;效拜舞於清班,可汗述職。於是因歡心之攸洽,恢曩牒之所無;上錫光於百辟,下遍德於康衢。鈔給尚方,不遺野老;材羅?榜,尤拔耆儒。育泮林之棫樸,收滄海之遺珠。禮無廢而不興,需雲宴樂;情有微而必察,解雨涵濡。此其恩覃乎靡外,澤沛於無加。以垓垠臣附為悅娛,以兆庶時雍為尊養;以獸舞鳳儀進稱觥之頌,以天章雲漢擒介福之華。育物諴民,洵不外乎要道;則天因地,乃廣集乎休嘉。萃泰運之景釐,鐫璆難紀;極乾符之上瑞,鏤玉非誇。蓋以誠無不格,理本相於;德臻乎極盛,福積而有餘。被練中安,騰東華之瑞牒;含飴長樂,擁金母之瓊書。輝寶冊於山河,如川方至;播徽稱於南朔,比日初舒。申命用休,承無窮之帝眷;既多受祉,歌難老於皇輿。乃知率土同歡,一人教孝:至仁必壽
- 142 -
,允膺上壽之符;大德曰生,難罄長生之效。此固桃熟蓬萊,五百年花實未堪盡厥鋪揚;籌添瀛海,八千歲春秋不足與茲比較者也。微臣叨沐恩榮,觀光學校;識愧管蠡,辭慚體要。賡六館之謳吟,惟九如是則傚;用以頌颺萱陛之鴻禧,而欽仰紫宸之至教。
   詩    聽海樓二首  
前冊使杜三策從客 胡靖
  夜聽魚龍出水吟,一尊對月酒頻斟;寒濤噴灑連天雪,殘菊飄零滿地金。數曲歌縈孤客思,幾回夢繞故園心;平生浪跡知多少,此處夷猶可再尋?
  支離遊況此來豪,萬頃波光入彩毫;潑墨煙雲龍出海,臨池朗月鶴鳴。浮槎欲泛天河斗,乘興猶疑雪夜舠。小飲中山渾是夢,不知身寄海天高(又杜三策句云:『一帆多藉乘風力,萬里長懸捧日心;興來欲泛張騫斗,歸去羞言陸賈金』。惜不見其全)
    臨海寺聽潮二首  
胡靖
  蕭蕭蘭若海門懸,物古音奇漫紀年;時與濤聲相節奏,一天秋水月孤圓。
  海邊寥廓白雲高,嶼色蒼茫映碧滔;忽送金聲風上下,如龍吼月和寒濤。
    輔國寺觀海四首  
胡靖
- 143 -
  幾年觀海志,此日始登臨;浪湧千山雪,潮來一片靉。胸中吞地闊,眼底插天深;頓覺乾坤裡,波濤自古今。
  數頃看無際,徘徊望莫從;微茫但一水,蕩漾是千峰。遂爾煩襟滌,逌然豪興濃;臨崖思大道,萬派總朝宗。
  寺古依松竹,巉巖石筍懸;洪濤衝岸畔,乳燕巢峰巔。下上天成兩,東西水並圓;平臨增悵望,每歎說桑田!
  蕩跡似何極?探奇絕險中。霾鰲翻雪浪,海馬御天風。興與雲飛逸,情同鶴唳空。置身聊不邇,已比扶桑東。
    圓覺寺古松  
胡靖
  知是天工巧自栽,遙瞻海色迥蓬萊;孤根勁挺亭三尺,古幹橫斜蓋二臺。夜靜龍鱗明月照,天空鶴影倚雲來。菁蔥已濕千年露,曾見三花幾度開!
    諭祭中山王即事  
冊使 汪楫
  海風激激馬蕭蕭,龍旆徐過真玉橋;國主望塵遙下拜,聖朝肯使尉陀驕!
  三尺黃麻下閟宮,密雲靉靆日曈曨;陰膏著物無由見,盡在絪縕一氣中。
- 144 -

    冊封禮成即事  
汪楫
  夜雨廉纖快曉晴,相看搓手賀昇平;海風不動秋風勁,吹作嵩呼萬歲聲。
  龍跳天門下碧虛,光芒萬丈掩璠璵;強鄰一任誇多寶,敢把珍奇鬥御書?
  紫巾黃帕繞丹墀,鼉響鯨鳴羽扇欹;獨上龍亭呼「萬福」,錦衣紗帽好威儀!
  石城百尺擁王宮,渾樸規模自不同;巖壑迴環松影外,樓臺隱見海光中。
    馬耕田歌
  中山山多稻田寡,耕不見牛時見馬;曳犁負軛當町畦,編草絡頭泥沒髁。噴沫徒憐氣凋喪,跼蹐安知材盡下!王良、伯樂無時無,不待悲鳴淚先灑?側聞洪武開國時,曾來此地求騧驪;連檣累舶動千匹,購買不惜傾高貲。陟險衝波有底急,每繙舊史常懷疑。維時布衣起江左,渙號止及東南陲;壯士健兒悉騰踔,步卒敢向中原窺?圉人太僕但充位,登床厭穀皆虛詞。誰歟忽建鑿空計,外廄祇藉長風吹。颻遠致列雲錦,騎出奚啻熊與羆;永辭絕域騁皇路,寸長一技皆得施。不走沙場縶畎畝,吁嗟爾馬生何遲!今制三年兩入貢,使者執鞭大夫控;天子垂裳顧曰「嘻」!「此物何煩跨海送」!異域從教寶驌ˆ,天家絕不求麟鳳;終老邱園何足惜,竟辱泥塗亦堪痛!吁嗟爾馬無自傷,不逢湯、武逢虞、唐;縱有龍媒四十萬,中山只作華山陽。
- 145 -

    八月十七夜,過波上候潮  
汪楫
  中山忽過中秋節,連宵對月鄉心切!客言十八潮生辰,萬里波翻定奇絕!我聞此語神為王,隔夜傳呼啟門臬。海濱大都無障礙,望遠還須登嵽嵲。夷官遙指波上好,勝地佳名夙所悅。半夜騎馬到山腳,皎月繁星一時滅;天欹地側風怒號,列炬如林不得熱。歇鞍徒行杖馬箠,或作蹣跚或蹩躠;小憩爭依石臺穩,冥坐只覺山根裂。神女擲沙群目閉,水怪搏風萬夫咽!擬絕壁窺蛟宮,轉類乘車入鼠穴;不分空濛都晦昧,真慚勝遊成卼臲!昌黎默禱衡雲開,東坡密詠廬峰列;顧我胡能匹二公,正直感通同一轍。靡空誰將銀燭晃,掠波恍見金蛇掣;須臾天地還舊觀,放眼依然對??寥泬。剪餘十丈、五丈雲,掃剩千堆、萬堆雪;石筍崖下浪如,匉訇乍定偏清澈。波底石片能作花,朵朵芙蓉手堪掇;惜哉可望不可親,鐵網徒令青玉缺!泅水巨鑿煩老漁,擘出蒼皮等蟬蛻。意中得失渾錯料,宇外遊觀殊小別。歸來作歌紀所見,天淡雲收笑才竭!
    中山竹枝詞  
汪楫
  道是佳人亦復佳,一生赤腳守荊釵;宵來忽作商人婦,竟戴銀簪不脫鞋(土妓,不得簪銀。道遇官長,必脫草靸,跣足據地,候馬過乃起。若中國人主其家,則超然禁令之外矣)
- 146 -
  兩耳無環髻不殊,孰為夫婿孰羅敷?譯人笑說公無惑!驗取腰間帶有無(國俗:男子二十,始薙頂髮為小髻。服與婦人無別,惟男子必以大帕束腰,女則曳襟而趨,皆無衣帶)
    中山竹枝詞  
冊使 林麟?
  手持龍節渡滄溟,璀璨宸章護百靈;清比胡威臣所切,觀風先到卻金亭。
  徐福當年採藥餘,傳聞島上子孫居;每逢卉服蘭闍問,欲乞嬴奏未火書。
  日斜沙市趁墟多,村婦青筐藉綠莎;莫惜籌花無酒盞,人歸買得小紅螺。
  疋練明河牛斗橫,鼕鼕衙鼓欲三更;思鄉坐擁黃綢被,靜聽盤蜥蜴聲。
  三十六峰瀛海環,怒潮日夜響潺湲;樓西一抹青林裏,露出煙蘿馬齒山。
  射獵山頭望海雲,割鮮挏酒醉斜曛;紙錢挂道松楸老,知是「歡斯」部落墳。
  心齋生白室能虛,棐几焚香把道書;讀罷憑欄笑幽獨,藤牆西角對棕櫚。
  廟門斜映虹橋路,海鳥高巢古柏枝;自是島夷知向學,三間瓦屋祀宣尼。
  王居山第兔園開,松櫪棕花倚石栽;多少從官思授簡,不知若個是鄒枚!
  奉神門內列鵷行,乞把天書鎮大荒!喚取金縢開舊詔,侏?感泣說先皇。
  閟宮甍角壓山原,將享今看幾葉孫;二十七王禋祀在,釐圭錫鬯見君恩。
- 147 -
  譯章曾記莋都夷,槃木白狼歸漢時;何似島王懷聖德,工歌三拜「鹿鳴」詩。
  宗臣清俊好兒郎,學畫宮眉十樣粧;翹袖招要小垂手,簪花砑帽舞山香。
  望仙樓閣倚崔嵬,日看銀山十二回;笙鶴綵雲飛咫尺,不教弱水隔蓬萊。
  纖腰馬上側乘騎,草圈銀釵折柳枝;連臂哀歌上靈曲,月明齊賽女君祠。
  久稽異域歲將徂,自笑流連似賈胡;三老亦知歸意速,時時風色相銅烏。
    諭祭中山王尚貞、尚益禮成,恭紀二十四韻  
冊使 徐葆光
  海島無遺澤,天王歸賵遙;吉辰儀具舉,幽壤禮咸昭。專介求恩卹,貤綸走使軺;經年遲節命,十日降雲霄。仙詔諸靈護,龍光奕葉邀;戒期開正寢,列陛設行朝。鐃吹軍儀肅,馬步驕;海沈香爇路,火浣帛攔橋。仗雲霞麗,侵晨風雨銷;巖松飛翠蓋,鐵樹引雲。抃舞肩相屬,啁嘈語絕囂。望塵迎玉案,謁闕備工寮;緇素猶冠首,衝牙未佩腰。拜庭祈祀號,宣祭遣巫招;悱惻天心露,鏗鏘玉韻飄。屏藩勳最茂,枝幹恨連凋;海服喪頻告,曾孫齒尚齠。十年今賜恤,三世幸承祧!體薦牲牢潔,登歌簫管調;兩楹設銀綺,三爵奠蘭椒。昭穆欣同祔,恩光被一朝;刻銘留鼎鼐,頂冊秘瓊瑤。寵渥鮫人泣,恩濃鯷戶謠;伏鯨長守窟,怒颶不驚條。獻雉趨王會,浮航指斗杓;萬年同壽域,世世戴唐堯。
- 148 -

    冊封禮成,恭紀四章  
徐葆光
  海邦萬里歲朝宗,奉冊天朝禮最恭;中外一家同壽域,祖孫五世共皇封。國泉瑞應天邊詔,翠蓋陰成嶺上松。六十年來三遣使,日邊偏荷聖恩濃。
  十里連岡走翠 ,雪璈夾路引珠斿;仗前爭擁夷民拜,域外如親帝里遊。玉檢輝煌天上冊,朗儀照耀海中洲;蓬萊仙館環相望,只恐爐煙障遠眸!
  中山宮殿壓山椒,設闕王庭儼內朝;乍啟瑤函瞻日麗,高宣天語入雲飄。龍章五色從中賜,御璽三封奕世邀。九列親方隨拜舞,紫羅帕首錦纏腰。
  大典重光歡會門,玉函帶礪誓長存;十年攝事猶稱「子」,此日膺封始拜恩。舞蹈庭中藩禮肅,起居闕下譯詞溫;使臣將命無餘事,載筆歸來獻至尊。
    中秋宴,小樂府十章  
徐葆光
  丹桂飄雲落,金風拂殿來;仙洲娛上客,遍舞袖新裁。
  當筵呈帖子,第一起神歌;海國羲皇代,天孫降多。
  皇恩如海深,海深不盈掬;隊隊綵衣童,聲聲「太平曲」。
  朱笠垂曼纓,珊珊搖雜貝;繁絃何滔滔,和雅與心會!
  豎頭箜篌郎,曲項琵琶部;後行引吭歌,前行蹋節舞。
- 149 -
  宮漏秋來永,方諸月正中;燕開長不夜,樂奏迭無終。
  魚龍動夜瀾,戢戢仰雲端;似聽「霓裳曲」,天風落廣寒。
  國醑傾池飲,王人遍作賓;譯詞郵勸釂,語隔意偏親!
  星流湯谷沸,火迸燭龍旋;涼夜浩如水,當杯月正圓。
  皓皓流華采,清暉間九行;重輪瞻聖德,中外共環瀛。
    重陽宴,龍潭曲(集長古錦囊句)  
徐葆光
  搖搖錦旗夾城暖,蛇子蛇孫鱗蜿蜿,松谿黑水新龍卵。鳶肩公子二十餘,鬥乘巨浪騎鯨魚。黑幡三點銅鼓鳴,銀浦雲流學水聲;煙底驀泉乘一葉,海綃紅文香淺清。毒虯相視振金環,舞霞垂尾長槃跚;亂捲黃河向身瀉,秋肌稍覺玉衣寒。秋寒掃雲留碧空,涼夜波間吟古龍。玉宮桂樹花未落,燭龍兩行照飛閣。方花古礎排九楹,銀雲櫛櫛瑤殿明。玉壺銀箭稍難傾,撾鐘高飲千日酒,主人稱觴客長壽。山頭老桂吹古香,玉喉窱窱排空光;亂袖交竿管兒舞,午夜銅槃膩燭黃。挐舟海上尋神仙,斫桂燒金待曉筵;天河落處長洲路,遙望齊州九點煙。
    琉球三十六島圖歌  
徐葆光
  琉球屬島三十六,畫海為界如分疆;羅列眾星皆內拱,中山大宅居中央。往來稅賦
- 150 -
有期會,冬夏候汛輸舟航。其北大島號「爺馬」,境鄰倭國分東洋;太平諸山作南鎮,臺灣直北遙相望。前王察度通朝貢,島酋始附中山強;星槎舊錄缺地紀,其國有禁多周防。封舟此來落國北,葉壁六點斜相當;勒柁回針取那霸,船頭但見椅山黃。姑米、馬齒渺何許,面南極望空青蒼。今來三月遍諮訪,海濱踏盡猶徬徨;洲嶼雖能舉一、二,更船遠近猶迷方。主人輸誠出圖籍,題寫六六何周詳!?置尺幅三千里,對音繹字標其旁。其中各島語言別,譯詞受事中山王;顓顓獨居乃恭順,無一自大如夜郎。聖人聲教彌六合,河源佛國歸堂皇;天下全圖成一覽,朱書墨界窮毫芒。琉球彈丸綴閩海,得此可補東南荒;朝來張挂向東壁,紅旭冉冉升扶桑。
    中山竹枝詞  
徐葆光
  小船矗起半天中,一尺檣懸五寸篷;渡海歸人當有信,竿頭昨夜是南風(渡海之家,例造小木船,桅帆畢具;置竿頭,立庭中候風,以卜歸期。自閩歸國,皆以南風為候)
  衾子垂垂不繫腰,招風長袖學芭蕉;不知螺髻東西墮,玳瑁簪長尾倒翹(女衣,名「衾子」;腰無帶,被身上。頭髻甚鬆,東西偏墮;蓋古倭墮髻也。女簪玳瑁,長尺許;例插髻中,尾翹額上)
- 151 -
  纖纖指細玉抽芽,三五初交點點瑕;墻上空憐小垂手,迴風如捲落梅花(女十五,黥手指背,墨點如梅花)
  海濱魚市早潮還,細徑斜通失汁山;頭帶荷筐趁墟去,歸來壓扁翠雲鬟(??十山,一名失汁山;女集所)
  海光晴漾碧天雲,三、五龍姑自作群;石筍崖邊朝「不動」,雪崎洞裏拜龍君(波上山,一名石筍崖。寺中有神,手劍而立;名「不動」。波上山東有小山,名雪崎;下有洞。正、三、五、九月謂之「吉月」,女子相約拜洞以為常)
  中秋滿月照空村,雞犬無聲晝掩門;八月靈辰惟「白露」,家家三日守天孫(白露節,國中為大節;前後三日,閉門不語,靜坐守天孫。天孫氏,國中開世祖也)
  小傍晚向西開,忽見纖纖落鏡臺;豫算初三拜新月,隔牆先約小姑來(俗有待月之期:初三夜,焚香,對月拜;十八夜,焚香,立待月升拜畢,乃坐。二十三夜,焚香,坐待月上,乃拜)
  海波日出靜無垠,子午靈期又一新;銀蟾今日團口??夜,汲取新潮獻(每月十五,女至臺,取潮水獻)
    城嶽靈泉  
徐葆光
- 152 -
  瑞泉托王居,巨榜標金闕;玉乳瀉巖溜,泠泠自幽絕。
    迎恩亭  
徐葆光
  一片仙颿下九天,海東屬島喜駢闐;迎恩亭下潮初漲,百綆爭牽萬斛船。
    東 苑  
徐葆光
  一曲崎山路,峰迴啟苑扉;繚垣藤絡石,蓋地毯為衣。巖瀑當門落,林禽背客飛。置身瀛海上,寥廓坐忘機。
  極目浩無界,超然八景空;雲開識名翠,日上久高紅。宮闕仙山近,樓臺蜃氣通。望來高閣上,坐御列仙風。
  昔搆原從簡,今來未改觀;依山微鑿磴,倚樹借為欄。景色圍空翠,煙雲洗碧丹。亭中祖訓在,澹泊素能安。
  疊疊南山秀,都歸東苑偏;海濤晴帶雨,嶽色午浮煙。儉德存遺搆,清游繼昔賢。壁紗籠句處,猶寶鳳池篇。
    白金巖(在兼城絲滿村。巨石圓立,前通一門;中可坐數百人,榕樹
     蔽之。葆光遊山南,與大夫蔡溫等賦詩)  
徐葆光
- 153 -
  邊土行將盡,搖鞭絲滿村。溪深查度馬,盧合樹為門;村女窺崖隙,山農列酒。白金聯句就,書破翠巖痕。
    冬 耕  
徐葆光
  寒風颯颯卻為霖,高下連山耕事深;十月芋田葉未老,隔稜已透綠秧針。
  菊含英處已尋梅,六月收田十月栽;有稻莫聞兩番熟,無花不是一年開。
    唐榮竹籬  
徐葆光
  村村編竹牆,筠綠滿秋徑;客伴迷東西,隔籬忽相應!
    中島蕉園  
徐葆光
  蕉影牆頭合,人家住綠雲;機聲織明月,幅幅水綃紋。
    長虹秋霽
  跨海臥長隄,秋來宜曉望;腳底彩雲生,月在虹霓上。
    東苑八景詩  
琉球貢使 程順則
  宿霧新開敞海東,扶桑萬里渺飛鴻;打魚小艇初移棹,搖得波光幾點紅(東海朝
- 154 -
)。
  海色晴明嶼色丹,流霞早晚漲西巒;若教搦管詩人見,定作箋頭錦繡看(西嶼流霞)
  錦阡繡陌麗南塘,天氣清和長麥秧;一自東風吹浪起,綠紋千頃映溪光(南塘麥浪)
  北來山勢獨嵯峨,蔥鬱層層翠較多;始識三春風雨後,奇峰如黛擁青螺(北峰積翠)
  仙洞花發洞門開,猛獸成群安在哉?將石琢為新白澤,四山虎豹敢前來(石洞獅蹲)
  凌雲亭子有龍眠,吐出珠璣滾滾圓;今日東封文筆秀,好題新賦續「甘泉」(雲亭龍涎)
  行到徂徠萬籟清,銀河天半早潮生;細聽又在高松上,葉葉迎風作水聲(松徑濤聲)
  東方初月上山堂,萬木玲瓏帶晚霜;照見皇華新鐵筆,千秋東苑有輝光(仁堂月色)
- 155 -

    題使院種蕉圖  
中山大夫 蔡文溥
  數株蕉扇半遮空,仙客栽培興不窮;虛檻籠陰消暑氣,幽伴月引涼風。飄搖影出高牆外,掩映綠浮一院中。擬似輞川當日景,好將圖獻未央宮。
    呈冊封天使四韻  
蔡文溥
  熙朝恩寵航溟海,萬里鮫宮紫氣臨;五色彩雲天子詔,一泓秋水使臣心。東藩恪守共球職,北闕頒封雨露深。為詠「皇華」光遠地,高懸遠望想商霖。
    徐太史枉過四本堂誌喜  
蔡文溥
  陋巷蕭蕭一草堂,翹翹旌旆下寒鄉;山村也識朱輪客,咸道文星載路光!
    同樂苑八景詩  
蔡文溥
  江芷汀蘭映水清,風飄香氣到前庭;曾傳東閣招賢地,可勝圜橋聚德星(延賢橋)
  明王軫念草萊民,時上農壇望畝頻;省歛、省耕行補助,海邦無島不生春(恤農壇)
  一曲銀塘供洗筆,光浮星斗自成文;金鱗列隊爭吞墨,彷彿龍宮獻彩雲(洗硯塘)
  臺上新晴宿霧披,鸞旗掩映日遲遲;春和淑氣催黃鳥,正是農工播種時(望春臺)
  峰高路轉欲凌雲,亭上風光自不群;縱目遠觀滄海外,登臨何異讀奇文(觀海亭)
- 156 -
  人間似隔紅塵外,錯認桃源有路通;陰鎖洞門閒寂寂,惟餘鶴夢月明中(翠陰洞)。
  香出瓊樓閬苑種,長承雨露葉蒼蒼;春來每向巖頭摘,先製龍團獻我王(摘茶巖)。
  聞道仙家延壽草,移栽堤上自成叢;莫教劉、阮長來採,留與君王佐藥籠(種藥堤)
    贈潤章年兄之福山任  
都御史 觀保
  成均常晤對,性量喜淵深;化洽中山雨,名傾魯國心。幾年甘蠖屈,百里見棠陰;單父思前哲,鳴琴繼古音。
    題贈紹衣賢友回琉球  
觀保
  辟雍四載誦經勤,花嶼春帆溯白雲;海上連成如可待,焦桐清響異時聞!
    題贈汝顯賢友回琉球  
觀保
  一帆東去坐春風,?隱波恬海日紅;從識觀光文治蔚,無私膏露仰天功。
    贈潤章年兄之福山任  
閣學 謝 墉
  自喜平生取友端,五年翹首見鵬摶;經帷道術原推董,花縣文章舊姓潘。化雨早徵霑海外,仁風定卜詠河干!循良遺績今猶昔,好寄清音慰古歡!
- 157 -

    前 題  
司業 張裕犖
  萬里華風被島夷,對揚天語慰疇咨;槐陰結綬諸生喜,蕊榜題名異域知。手種縣花思世業,澤流海國稱人師;表東門外行春日,鞭起魚龍一賦詩。
    送經峰兄之官  
知縣 羅德霖
  安鄉人品玉無瑕,少小讀書破五車;海外親臣為弟子,中原名士讓聲華。盈箱風雨重陽句,唾手功名滿縣花。循吏、儒林看合傳,故人翹首在天涯!
   感舊詠十二,柬潘潤章(有序)  
原任助教改授知縣 戴望嶧
    天臨雙闕,邦畿為首善之區;地建三雍,鐘鼓有於論之盛。官清似水,濫竽而謬托分曹;士集如雲,秉鐸而忝司助教。計素餐以八載,廩粟空縻;洎釋褐於三春,恩榮叨竊。辭六堂之絳帳,綰百里之銅章。采杜若於湘南,煙波滿目;萎萱花於堂北,風木驚心!返梓里以端憂,企燕臺而慨想!年光荏苒,不無易逝之悲!意緒紛綸,盡是難忘之處。嗟乎!桑陰一宿,猶認前因;圓澤三生,都成昨夢!望長安於日下,迢迢路隔三千;疏短詠於燈前,纍纍詩成十二。綠槐猶在,願與君追石鼓之歡;青鳥能來,幸為我報蓬山之信!
  最難忘處古槐,手植猶傳許魯齋;一自奎章嘉瑞應,太和元氣驗根荄。
- 158 -
  最難忘處過橋門,獵碣蒼蒼十鼓存;幾度摩挲走?巽走?憲字,塌歸燈下細評論。
  最難忘處御碑亭,謨烈三朝海甸寧;新闢西陲二萬里,太平天子自書銘。
  最難忘處放朝衙,日照東廂絢綵霞;坐擁皋比人似玉,暖風吹上紫藤花(東廂前,有紫藤一架)
  最難忘處是西廂,賓館新開教士堂;聖代車書通萬國,琉球子弟許觀光!
  最難忘處講堂西,晨入冠裳取次齊;午帳談餘人未散,笑看日影候棠梨(成均故事:候日影過棠梨始散)
  最難忘處是南雍,九域英才萃此中;廨舍結鄰無俗客,六堂燈火夜(余於戊寅春,移居南學公署,六堂環繞。諸生晨夕過談,至夜分不倦)
  最難忘處是宜臺,小築呼童荷鍤來;今日不知誰是主,可曾著意買花栽(余於公署之東偏,築小臺三尺許,名曰「宜臺」;著有「宜臺記」一首)
  最難忘處盍朋簪,酒地詩天愜素心;餘興偶然思對奕,一枰花底晝愔愔。
  最難忘處訂交遊,亭號「陶然」得小休;勝侶無端雲散後,白蘋紅蓼為誰秋!
  最難忘處上丁期,玉殿凝禧此習儀;肆祀春秋叨與祭,曾經十度捧尊彝。
  最難忘處點朝班,也逐鵷行覲聖顏;一墜風塵追西夢,葵心猶向五雲間。
- 159 -

    辛巳秋九月,同琉球學潘掌教攜鄭、蔡兩生遊城南陶然亭,次顒齋元
     韻二首  
助教 張若霍
  川原雲物杳何窮,秋色茫茫落照空;曲檻遠浮松嶂翠,野塘低漾荻花風。天邊高翦看孤鶴,庭際長鳴有砌蟲。異域客來佳勝地,昇平宴樂萬方同。
  傑閣登臨入望窮,置身疑是陟虛空;九霄日麗雲中樹,兩袖寒生海上風。楚澤清才真繡虎,燕山麗句愧雕蟲!良辰載酒成高會,觴詠幽情自昔同。
    秋日憶桂,用文和公「載賡集」中舊韻,率成四首;示鄭、蔡兩生索和
  張若霍
  一院晴雲滿樹黃,仲秋時節壓群芳;家山此日花連屋,夜夜庭階繞夢香。
  謝庭良讌客來遲,曾向方壺見一枝;瑤島鶴歸花事寂,相思寧獨惜芳時!
  翁家山畔蕊初黃,嘉植亭前自吐芳;二十年來空悵望,高秋何處覓天香!
  欲暮花開未覺遲,廣寒宮近最高枝;分明一樹皆仙種,要到人間露冷時。
    訪桂於花市中,見有數盆初作花,喜而賦此;仍疊韻索和  
張若霍
  夢想仙葩淺淡黃,驅車乘興獨尋芳;不辭十里城西路,領取幽叢片刻香。
- 160 -
  節序今秋偶較遲,半含嫩蕊半垂枝;花神亦愛南天好,水榭風廊夕照時。
  馬首塵飛撲面黃,何來金粟乍芬芳;小山一別三千里,輸與阿郎自在香。
  花師灌溉漫嫌遲,幾許辛勤保故枝;莫道我來相覓晚,吐苞競秀正當時。
    辛巳九月初三日,偕潘掌教率琉球二生赴家函暉丈陶然亭之約,率成
     二律索和  
助教 張元觀
  秋容開爽霽,送目得晴空;煙抹遠山翠,波吹幽澗風。每來偕勝友,又是聽陰蟲。此地自千古,高懷孰與同!
  孤亭俯南郭,獨立倚長空;水色澄寒日,草香送晚風。回廊檐響馬,古樹葉書蟲。更得球陽客,清吟臭味同。
    贈中山大夫  
張元觀
  久知渤海不揚波,海外風神自協和;七島羽儀推鸑鷟,三山威令壓黿鼉。好文能數中朝典,考古還知土俗訛。何幸乘潮天上使,扶桑寶樹得攀柯!
    書潘雲逵掌教文稿後  
張元觀
  擁爐秉燭想揮毫,百疊雲霞楚岫高;自佩白珩珍國寶,愛尋香草讀「離騷」。盤螭
- 161 -
古器推三代,鳴鶴清聲出九皋。我有故人傷物化,與君桑梓並文豪(故人謂郭昆甫焌)!
    嚮謁聖廟,遇洞庭潘掌教,與之款洽。後數日,枉顧南館,惠以華藻
     ;盥手吟諷,牙頰生香。聊此強拙續貂,以博一粲
朝鮮國正使吏曹判書 洪啟禧(澹窩)
  鴻漸天逵佇用儀,菁莪泮水老經師;許衡槐下班荊語,荀令香中縱筆詞。行逐遼雲懷子面,好將郢雪沁人脾。可能再枉論今古,別後心期夜月知。
    潘少年隨其尊大人來枉,如荀氏故事;芳蘭玉樹,令人不能忘。用其
     尊府韻,書寄詞案  
洪啟禧
  芳年舞象見丰儀,始信靈均橘可師;冀北良蹄千里步,荊南歸夢幾篇詞。須從周廟觀金口,時閱「黃庭」鍊土脾。何限雲霄男子事,莫孤東海老夫知!
    日昨左顧,兼惠華什,達宵耿耿。鄙詩病裏信筆,且甚凌劇,有一、
     二未照檢處。茲又別寫呈似,更聯一編,原本還擲幸甚
朝鮮國副使完山後人 李晊
- 162 -
  揖讓橋門敬有儀,江南士子識殷師;百年春過槐壇影,劫後苔深石鼓詞。擲地更聆空外響,咀真剩洗病餘脾。自私眉睫看猶遠,達去敷天似舊知。
  籩豆曾閑享聖儀,七年棲屑作人師;嵬峨自是三庠秀,糠猶堪八股詞。偶到頖宮成禮數,笑班庭草露心脾。城南不負花前約,袖落清詩意可知。
   大螺歌,為張顒齋賦  
潘相
  球陽異產有文蠃,拔出凡介匹蛟鼉。土人名之「札喀」,或云綠螺充貢艖。大者如盤小如斗,左旋虛中吞海波;佛髻收來月影細,仙房吐出日華多。如白蘋穿翡翠,嬌如紅豆舞鸚哥;怪如文貝喀達哈,怒牙厲齒相切劘。往往朝遊拋皮殼,群蟹守護煩撝訶。有若大廈憑寄寓,千間、萬間遍遮羅。卷懷閉戶性奇巧,般倕伺之揮斧柯;靨以合香鈿飾鏡,吹之為角剖為犧。涪江學士承簡命,冊封歸來駕海舸。卻金(球有卻金亭,為前使建)空餘風兩袖,一螺竟作陸裝馱;持贈先生列書案,仄輪九曲狀嵯峨。古之矜也饒裬角,觚哉!觚哉!不差訛。又如周廟觀欹器,中正妥帖無偏頗;山石犖嶨恣容納,咫尺滄溟龍騰梭。我友陳君(名文豹,字蔚三)才雙妙,揮毫製律酣吟哦;命我長歌貂續尾,才薄將奈茲蠃何!我觀「說卦」「離」之象,為蟹、為蚪莫能過。內實外剛文明聚,神完質厚貌逶迤。不知經歷幾年歲,待時浮出蓬山阿!一朝得遇真知己,寶於盝盉
- 163 -
愛於蝌。由來先生奇心眼,睥睨千古弗嬐婀;地負海涵富生畜,廉隅砥礪介且和。愛客每忘夜過半,縱酒高談若懸河;天下英奇多在席,惓惓誨育長菁莪。嗟余門外遙瞻望,枯朽屢蒙大氣呵;感激誓將傳模範,測量無術謬持蠡!何如茲蠡立座側,先生朝夕勤摩挲;蠃兮蠃兮真得地,庶同「石鼓」不消磨。
    送林心芝之官浙江  
潘相
  韓公重望如山斗,一麾作令綰黃綬;政事由來屬老儒,於今河南聲不朽。先生有道學昌黎,窮年好古摩蝌蚪;四海英奇半在門,經義兩齋真善誘。老更顧之屢咨嗟,諸務必經先生手;端坐指揮肅範模,力所有餘心更厚。國家聲教遍炎荒,鮫人亦采三雍茆;王正詔遴教讀師,謬辱剡章附馬走。乍睹儀型喜且驚,鸞停鵠峙知非偶;從此誨言日相親,小鳴、大鳴無弗有。禮闈春榜盡名賢,先生鴻文更壓紐。神仙意氣凌雲霄,染翰螭坳寧當後!胡為百里揮牛刀,嚴程催晉青門酒!十年魏闕心依依,欲行且止重回首。當今上理躋唐、虞,官重親民令牧守;宣化承流廑睿懷,賢聲此去肩重負。況復治縣譜世傳,吾鄉謳思碑在口(公尊人,歷任湖南縣)。當年公子贊神君,此日儒官為慈母;湖天佳景日正秋,白公堤外掇新藕。香吏輕舟試仙才,詠吟應似鯨鐘吼。政成計日賦遄歸,褒德封侯看大受!獨念微才尚滯留,何時重得親座右!
- 164 -

    送戴桐峰之官湖南  
潘相
  儒臣銜命赴星沙,道學循良總一家;六館人長思雨露,三湘地舊富桑麻。承顏喜奉迎船,問俗應栽遍野花。料得心依宣室席,時臨岳麓望京華。
  吾鄉共喜得吾師,獨有駑駘悵別離!久恨生涯同泛梗,纔叨庇廕暫棲枝;春風席上談經日,雪夜門前問禮時。多少殘編須是正,欲憑雁字析群疑。
    同張函暉、張顒齋攜二生遊陶然亭依韻  
潘相
  先生秋日興無窮,攜我城南眺遠空;背郭千里蘆葉雨,抱樓四面菊花風。凌霄健翮看鵬鶚,懷古高談薄草蟲。況許雞林陪座末,一亭佳話鮮人同。
  乾坤浩浩意何窮!此日登臨眼界空。天放新晴饒勝趣,地餘曠野足清風。會心先醉重陽酒,得句誰驚四壁蟲!千古亭臺留我輩,陶然襟抱幾人同!
    送鄭紹衣、蔡汝顯歸國  
潘相
  承恩萬里盍朋簪,中外師生興倍酣;備歷艱虞親似漆,幾年漸染碧於藍。客程此日辭天北,吾道從今度海南。分手無為兒女別,來朝時遣鴿奴函!
    恭慶聖母皇太后七十萬壽詩進呈  
官生 鄭孝德
- 165 -
  球藩奕葉荷絲綸,累譯來王拱紫宸;萬里風恬波靜海,三山日暖草回春。惠覃遠塞休聲遍,恩覆炎荒壽宇新。喜值慈寧綿聖算,叨隨屬國頌皇仁。
  華府(琉球王殿名)門前膺冊封,一方阜壽沐恩隆。三平村(琉球村名)酒千家碧,萬歲山(取「望闕嵩呼」之義)花四野紅。地應離明長捧日,天瞻乾極遠呼嵩。今朝恭慶璇宮福,躬沐春暉虎拜同。
  文教遙敷島嶼邊,辟雍詔許沐陶甄;手摩鼓碣春光煖,身託槐陰舊廕妍。豢養恩波深似海,栽培德化博如天。幸逢聖母長庚日,同效華封祝萬年!
  炎徼常懸向日心,喜將姓字附青衿;履長共慶徽音遠,稱壽同霑聖澤深。玉宇祥雲浮鳳闕,瑤池瑞靄雞林;從知海屋添籌永,難老松齡邁古今。
  律轉初陽繡線長,九霄慶靄正無疆;聖皇孝理高千古,壽母慈暉照萬方。日下尊親同覆載,春臺頌祝遍梯航。自欣陪隸隨多士,恭上南山壽一觴。
  聖壽綿綿慶九圍,純祺稠疊錫慈幃。珠連五緯明丹陛,璧合雙輪擁紫微。閬苑書繙瓊玉檢,瑤綵試袞龍衣;共歡天意同人意,於萬斯年仰懿徽。
  禹拜皋颺頌母儀,許陳任韎奏侏?;兩階羽雜舞,六律鐘調韶濩詩。歡洽敷天長燕喜,慶流薄海普鴻慈;謳歌此日同中外,歲歲年年祝介禧!
  萬國車書拱帝京,普天齊唱「九如」聲;春明露掌開瑤席,日麗彤捧兕觥。錫類
- 166 -
無窮綿景福,推恩有永洽皇情。虎闈幸聽康衢頌,山阜歌吟喜載賡!
    辛巳十一月十五日,皇上恭迎皇太后自圓明苑還宮,恭慶萬壽;詔許
     陪臣孝德等用本國衣冠隨班接駕,恭紀一首  
鄭孝德
  溫綸特許附鵷班,繡陌恭迎慈駕還;自喜頻年叨聖澤,旋欣此際仰天顏!春明紫罽暉光遠,日麗金鞭指顧間。夾道虞絃歌復旦,陪臣拜舞效呼山。
    二十四日,承恩賞賜緞三匹、貂四張恭紀  
鄭孝德
  霄漢歡輸就日心,疊欣醲澤沛儒林!篚頒鳳閣恩波暖,珍錫角?交人雨露深。文綺輝煌流瑞靄,豐貂燦爛映璆琳;捧將歸國懸堂上,光拂柴門價萬金。
   遊陶然亭(有序)  
鄭孝德
    辛巳重陽前六日,堂師張函暉邀同張顒齋及我經峰師遊城南陶然亭,命德等隨行。此地清幽絕塵,為天都名勝之區;賢士大夫之遊觀者,常絡繹不絕。是日也,久雨新晴,金風清爽;蘆葉彌川,菊花鋪徑:俯仰左右,真足以游目騁懷。矧兩堂師及吾師吟詩飛觴,談古今、論人物,無非至教。生等侍列座末,其樂何極!既而斜陽在山,告歸西序;餘興勃然,爰賦詩以志之。
  攜我探奇九月秋,陶然亭上喜從遊;放懷別具千年眼,望遠欣登百尺樓。菊近重陽
- 167 -
香滿地,風清佳日酒盈甌。座間談笑皆明訓,歡豁心茅益進修。
    承久米府王成績、蔡玉臺寄問,賦此答之  
鄭孝德
  萬里燕京學步趨,每依北斗望枌榆;天邊過雁傳瑤簡,日下烹魚得寶珠。王粲奇才人似玉,蔡邕博記腹如廚;慚余六館霑槐露,幾載婆娑一字無!
  依然海畔舊頭顱,別後空餘面有鬚!秋曉長聞砧響急,夜深遙看月輝蘇。雙龍跳躍蟠蛛網,群鳳雝喈起碧梧。反旆鄉園猶計歲,可能重遣北飛奴?
    酬高麗李伯祥  
鄭孝德
  延平衍派重王門,器宇崢嶸卜鳳騫;泛海雙蓬逢輦下,灑毫三峽倒詞源。春暄驛邸談今古,夜靜儒廛引夢魂。訂日西膠親掃榻,細將文史與君論。
    春 望  
鄭孝德
  帝畿無地不春光,萬里風恬化日長;到處江山輝錦繡,望中雲物煥文章。青歸柳線高低色,紅入桃腮遠近香。俯仰乾坤雙眼豁,一時新景拂詩囊。
    賦得「秋色正清華」  
鄭孝德
  早秋城郭雨初晴,極目江山景色清;千里陌頭金作繪,萬家籬外菊含英。攤書細對
- 168 -
梧桐月,隱几常通玉笛聲。此日樓臺多逸興,誰家砧杵送離情!
    賦得「既雨晴亦佳」  
鄭孝德
  應時霖霈洒畿封,倏見晴輝照遠峰;萬片歸雲初擁樹,一川餘點不妨農。暑清繡陌風聲細,日晒名園草色濃。雨後炎曦恩倍渥,歡歌處處慶時雍!
    秋雨歎  
鄭孝德
  秋雨滂沱久未晴,陌頭水漲斷人行;九衢珠桂騰金市,萬戶桑麻落玉英。憑几常驚頹屋響,潮厭聽滴聲;夜深剪燭攤書坐,四壁淒其動客情!
    冬夜書懷  
鄭孝德
  寒冬冷月照書帷,夜半擁罏有所思;學步常憂中道廢,潛修寧願外人知!心從靜後能忘我,文到神來自得師;傾覆須先防未滿,悔尤每自小瑕滋!
    成均望家信  
鄭孝德
  人事猶浮萍,海南羈天北;去國已三秋,駐足橋門側。秋深冷露繁,籬菊誇逸色;孤檠亮復幽,寒壁蟲唧唧。遊子倍思親,遠夢翔弗息;山長水且遙,家書難可得。出城問閩郵,憂心日已極!每聞風簾聲,驚喜令人惑;雁飛曾不到,何日舒胸臆!
- 169 -

    接家信志喜  
鄭孝德
  海外一颿渡重洋,舌耨筆耕傍六堂;迴憶離家經四載,思親何嘗一日忘。年年空作「登樓賦」,雁飛曾不到炎荒。有客忽從榕城至,遺我平安書一囊;開緘驚視眶旋淚,捧誦一過喜欲狂!天相蓬廬常迪吉,慈母康寧晚景昌。從知萬金何足寶,置書懷袖樂無疆!孤身遠道雖未返,懽心何異到家鄉!
    秋日郊遊書懷  
鄭孝德
  久雨新晴北郭秋,閑遊川上思悠悠;臨流席草舒清興,何處吹笳未肯休!
  遠辟輕埃傍水遊,晴川一色荻花秋;盤旋最是心無極,逝者如斯晝夜流!
  攜手河干賦勝遊,一泓秋水向東流;風吹葦岸舒鳧翼,日暮楊林樹色幽。
    有感口占  
鄭孝德
  風滿橋門月映川,一飛一躍見魚鳶;宮牆萬仞雲梯在,翹首於今已數年!
    恭慶聖母皇太后七十萬壽進呈  
官生 蔡世昌
  天朝教化覆垓垠,小國尤叨寵錫頻;累葉衣冠邀盛典,三洲草樹載皇仁。望雲久祝
- 170 -
慈暉遠,觀海長歌孝理純。此日璇霄稱萬壽,歡呼島嶼共尊親。
  瀼瀼濃露洒扶桑,三錫溫綸鎮海荒;廣福門前歡不盡,萬松嶺上慶無疆。鯨波恬作卿雲色,蜃氣銷為瑞日光。今值中安椿算永,一時齊祝「壽而昌」!
  萬里梯航載好音,藝文詔許共窺尋;喜當聖世風雲會,叨列賢關雨露深。幾載饔飧縻玉粒,三時裘葛費兼金。幸逢慈壽天同久,歌效華封表藿心。
  玉琯春回暢月天,太平聖主扈金軿;?庭日永斟堯酒,蘭殿風和鼓舜絃。籙捧瑤池仙侶會,輝明寶婺壽星懸。橋門共沐菁莪化,忭舞康衢頌大年!
  慈寧慶靄遍寰瀛,聖孝承歡典禮明;律轉洪鈞綿景福,祥迎亞歲祝長庚!千官虎拜層霄日,四海山呼萬歲聲;最喜陪臣逢盛軌,叨隨六館共稱觥。
  七曜同躔燦璧珠,天申聖壽集禎符;鳳銜玉檢千秋鑑,龍負金泥五老圖。戩穀徽音開睿略,含章厚德啟訏謨。從知尊養綏繁祉,如日初升載海隅。
  風光曉拂萬年枝,正值星軒上壽期;爛縵東華騰瑞牒,輝煌南極燦祥曦。武功文德宣徽訓,錫類推恩溥介禧。拜獻「九如」賡未盡,穹天億載樂清時。
  億春壽幄八荒開,中外聲名漸被該;官宅南交籠雉至,道通西旅貢獒來。一人燕喜陳瓊液,三殿鵷行捧玉杯。譯館何因隨拜舞,作詩慚乏頌揚才!
- 171 -

    辛巳十一月十五日,皇上恭迎皇太后自圓明苑還宮,慶賀萬壽;詔許
     陪臣世昌等用本國衣冠隨班接駕,恭紀一首  
蔡世昌
  鴻鈞律轉一陽天,萬國嵩呼慈駕前;瀛海琪花暄日影,蓬山寶樹極春妍。填衢土鼓堯三祝,夾道仙音舜五絃。自喜今朝隨拜舞,親睹聖主扈金軿!
    二十四日,承恩賞賜緞三匹、貂四張恭紀  
蔡世昌
  錫類推恩及遠人,雲霞一篚寵頒新;九重飛下雞林暖,三殿擎來虎觀春。文綺光華輝藻火,豐貂絢爛妥簪紳。他年詔許還家日,世世傳觀耀海濱。
    芙 蓉
  芙蓉不與眾芳同,蟬蛻淤泥出水中;玉柄凌波標潔白,赩幢洩渚弄輕紅。全無雕飾擎朝露,獨綻縐紋映午風。小立銀塘頻駐目,天然淨植鬱瓏璁。
    晴 望  
蔡世昌
  川原霧斂雨初晴,翠黛鮮新霽色清;澗草還霑餘潤濕,野林尚映早霞明。山分宿靄無雲跡,樹散疏煙有鳥聲。畫景環城供客望,憑高送目愜詩情。
   遊陶然亭(有序)  
蔡世昌
- 172 -
    歲在辛巳,節近重陽;函暉先生邀吾師及顒齋先生攜予兩人南遊陶然亭。茲亭也,賢士大夫之所以遊目騁懷者。是日天朗氣清,金風徐來;倚欄縱目,真可樂也。飫聆明訓之餘,忘其固陋,賦詩一章以誌勝遊。
  高臺一上思悠悠,且喜黃花插滿頭!碧水晴光搖草樹,名山畫景擁城樓。一時詩酒同清賞,百代風流紀勝遊。況有雄談驚四座,更教遠客豁雙眸。
    入學呈經峰師  
官生 梁允治
  奇文詔許共窺探,萬里從遊意興酣;海外長瞻星聚北,帷前真喜派分南!藏書有庫常兼四,淑世餘肱已折三。遙聽同門原濟濟,春風春雨楚山嵐。
    入學呈經峰師  
官生 金型
  絲綸特降海門東,王命從遊國學中;聖域乘時霑化雨,賢關到處坐春風。鯨鐘遠響開屯否,石鼓奇文發困蒙。獨愧淺才多未達,不知何日奏微功!
    贈藩二仲焜  
鄭孝德
  久聞芳訊望雲霓,此日纔欣接駿蹄;寶樹頻懷三楚北,琪花驚拂六堂西!風吹馬帳同溫煖,雪滿程門共品題。海國人歡隨驥尾,相期文學步昌黎!
- 173 -

    送鄭大紹衣、蔡大汝顯還國  
潘瓚
  炎陬萬里到燕臺,為悅宣尼航海來;四載親師傳北學,一時將母賦南陔。歸程應有詩千首,別緒重斟酒幾杯。料得還鄉同薦擢,可能懷舊望三台!
    寄贈鄭大紹衣、蔡大汝顯還國  
潘承熾
  炎天姓字重扶桑,入學翹瞻日月光;予弟欣聞陪鯉對,不才漫喜接瑤章!到來奔走京畿士,歸去股肱海國王;衣錦從知稽古力,莫忘辛苦客虞庠!
    送鄭大紹衣還國  
潘承煒
  橋門兩載共燈檠,客舍難為送別情;策馬心猶依北極,望塵人已賦南征。風和綺陌郵程遠,日照鯨波海帕平。遙計扶桑同忭舞,道東果有鄭康成!
    送蔡大汝顯還國  
潘承煒
  九峰氣宇信崢嶸,金比堅凝玉比瑩;海國人原推異等,天都士共識才名。皇華驛路榮歸日,南浦春風送客情;樽酒勸君須盡醉,何時重得會燕京!
    寄贈鄭大紹衣、蔡大汝顯還國  
潘承炳
- 174 -
  累世簪纓壓海邦,連翩東序照銀釭;揮毫霞起姑場嶺,潑墨龍翻那霸江。舊學遙聞循軌轍,新輝逖聽擁旌幢。通家猶愧慳謀面,徒寄魚鴻送遠艭!
    送鄭大紹衣還國  
潘承焯
  捧書萬里到長安,鯉對叨陪共仰鑽;六館風流人似玉,四年唱和氣如蘭。蘆溝橋上天邊月,姑米山頭海外鸞;想見還家承寵後,時時翹首五雲端。
    送蔡大汝顯還國  
潘承焯
  西膠四載共磨研,長夜書聲人未眠;七島文章誰與並,三山豪傑莫之先。春風萬里還鄉轡,曉月連宵渡海船;此別何時重握手,相期奉使到天邊!
   序    中山鄭紹衣太學課藝序  
潘相
  一方之風氣,必其人之精神、志意與天地山川之光輝相感發,而後草昧以啟而文運以開。琉球於天文,其次星紀、其宿牽牛;辨嶽峙其南,鉅海盪其北。清淑之氣,蜿蟺扶輿磅而鬱積,固必有鴻裁健筆、希蹤上國之士生其間;若鄭生紹衣,其一也。
  庚辰春,紹衣奉天子命入成均,學於余。因其舊習,率驟言講學而視文若可緩。余
- 175 -
語之曰;『四科殿以文學,而文顧先學;蓋學弸於中而襮之以文。文非學無本、學非文不著;彼昧昧於文者,猶昧昧於學也。自古有道所生之文、有因文見道之文,經傳尚矣。秦、漢而後,種學之士,未嘗不績文。昌黎遠紹旁搜,必曰「文從字順各識職」。吾楚濂溪先生,初不欲以文見;而「太極通書」上宗「易繫」,其論文必蘄於美而愛、愛而傳。程子亦言「吾無子厚筆力,不能為「西銘」。若乃朱子「全集」,雄視百代;其文理密察,片語隻詞莫不各有妙道精義。即今所讀「集註」章句,字字秤停,尤為千古至文;而學者童而習之、老而不知,又奚足與論學也』!紹衣以為然。予迺授之「小學」、「近思錄」,俾知窮經階梯。繼之「四書」、「六經」,指示乎「朱註」之學之粹、文之密,常於「之乎也者」等字增減同異處辨之;生始知有文法。然後與之讀漢、唐以來之古文,磨礱乎句讀而含咀乎英華,反復乎篇章而沈潛乎意義。如是者有年,生又知文有膚、有肉、有氣骨、有神韻,要視乎締搆段落、宅句措字之不可苟,起伏呼應之未或誣;於是以其學之所至焉者發而為文,則每出益奇。其法律謹嚴,若梓人搆室千門萬戶,一衷於繩墨;其採取宏富,若海涵地負,萬物生蓄無不畢具;而又長於設色,若萬紫千紅之攢簇而迷離。要其迎之、距之、敲之、推之,務求其是而後已。其信之甚篤,而好之甚摯;至盛暑隆寒、疾病呻吟,窮日夜而為之不厭。偉哉、懿乎!是其精神、志意固足以開球陽之風氣者乎!他日者陳於王廷,率其國之人舉曩之所以為文者倍精而
- 176 -
加詳焉,中原之文其信渡海而南矣。
  抑余所言者,文也。文之境,視乎學之功;學之既深,而充乎其中而見乎其外,庶幾由因文見道之文,以漸窺乎道所生之之文。然而難矣,是豈易與輕談文學者言哉!既書其集以勗之,亦因以自警焉。
  時乾隆癸未孟冬之吉,友生楚安鄉潘相經峰氏書於太學之西廂。
    中山蔡汝顯太學課藝序  
潘相
  處中土者利用因,居邊方者利用變。言子之於吳、陳良之於楚,皆以北學鄒、魯而變其舊俗,使南戒雄風,方駕上國。然自漢、唐以來,匈奴及新羅、百濟皆嘗遣子入學,彪炳史書;乃其來學者既弗聞有所表見,而其國之風亦未見蒸蒸然日進於雅者,何也?豈非務於虛文,而誠心小耶!抑又考「周官」:大司樂韎師教韎樂、旄人教夷舞、鞮鞻氏又掌夷樂與其聲。夫東昧南任固徵來王之盛,而使彼之入學者仍服其服、舞其舞;因此而推,則漢、唐之學之所以教之者,亦庸有未盡也。琉球雖遠處海南,然與揚州吳、越同分野;於外藩若東高麗國,於內郡若廣之瓊州、福之臺灣。又地當南位,南為火房,於人文最宜。故自明初中山王子日孜每闊八馬入成均,及今凡十九次,漸染華風,祀先聖、興學校,家購儒書、人崇問學;信哉乎,其易變也!顧此十九次之士,其立功
- 177 -
德於國者類班班可譜,惟天章蔡君有「四本堂集」見稱徐太史;而余竊觀其所載,猶以為變之而有大力焉者,仍有俟乎後之人。若蔡生汝顯二、三子,固不得不共肩其任矣。
  蔡生為天章從孫,其先世自宋端明殿學士君謨以文章、政事顯;厥後六世孫奉明太祖命入琉球,傳十數世,子孫著錄者數十人,入太學者強半蔡氏子弟。蔡生祖、父、伯、叔皆官上大夫,嫻禮法;澹園法司尤窺尋向上,篤志洛、閩學。蔡生胚胎前光,目濡耳染,早錚錚有才聲。會中山王選士入學,諸大夫僉舉生。歲庚辰,偕鄭生紹衣學於余。余不欲以古司樂之所教者教之也,作「答問」四條;一曰端趨向,二曰變習尚。生篤信之,與鄭生稟承指授,刻苦力學,無間旦夕者凡四年;裒其課藝若干首,將以獻於廷、師於家、模範於國。美哉!洋洋乎,其誠心於學者耶!其予所謂有大力而善變者耶!
  生好讀韓文,言必舉為宗;顧其傑廉悍、峭刻雄厲,往往似柳州、半山。余嘗論唐、宋八家,惟柳、王足亞韓豪,而韓公於柳、王之長無不有。生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故常相似也。韓公起八代之衰,生歸而舉公之所以為文者教其國之人,其弗變矣乎?抑聞昌黎居潮州,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而潮人知學;衡、湘以南,經子厚講解指畫,為文詞者皆有法度可觀:到今兩地尸祝之。蔡生勉乎哉!球陽之人千百世後,其猶如楚、越之尸祝兩公也哉!
  時乾隆癸未孟冬之吉,友生楚南平潘相雲逵氏書於敬一亭之右屋。
- 178 -

    中山鄭紹言太學課藝序  
潘相
  今天子之二十有四年,中山王選士入太學。鄭生紹言以唐榮茂才,限於額,不得與;即負笈隨兄紹衣、蔡生汝顯航鉅海水陸萬里,以其私,請從予遊。予教之比兩官生自敦品、讀正書外,亟與言為文。顧諄諄然惟篇章段落、虛字語助是辨,尤禁其為語錄、講章之派;舉世之所謂高且遠者,若概置焉不講,凡以云救也。然「昌黎全集」大振頹風,其「通解」、「擇言」、「鄠人對」諸篇,陳齊之謂其「之乎也者」不倫,指為少作,與晚年筆法若兩手。即其「自序」用力,惟曰「陳言務去」;以剽賊為聖神徂伏,以詞必己出為古,以苦澀若樊紹述為躅。究其要歸,則曰「文從字順各識職」而已。故朱子「考異」秉其權衡,正於片字隻語、文勢義理,定厥從違。若是乎篇章段落、虛字語助之辨固徹乎上下,而非遺高遠而專言卑邇者比也。且夫上古之為文以舌,秦、漢而後之為文以腕;「六經」、「四子」,豈嘗秉筆為詞章!而道足而文生,若天地之有日月星辰、山川河岳,後之人才分懸殊;即操管營度,猶往往不及古人,何況語錄!故「近思錄」一書自所引「太極通書」、「西銘」外,往往多諸公口授門弟子之語,雜以方言。學之者以為作聖之筏、窮經之階、行文之根柢則得矣,而一襲其貌、用其句以入於文,則迂腐陳俗,而不可行遠。故曰「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詞之於言又其精者」。語錄,固
- 179 -
非文詞也;其他則又何說!
  紹言敦孝友、厲廉隅,一如其兄;而兀兀窮年,耕鋤經畬,用工更苦。蓋其質較魯,而竟以魯得力,篤信「五子書」若性命、肌膚不可離;其行文因好用之,而於古文法亦未深。既稟乎繩尺者三年,而後乃曠然一變其舊。論,篤實而雄暢;表,流麗以端莊;尤長於碑記,奇崛之概,每得古人三昧。都計課藝若干首,其於兩官生殆伯仲之間矣。回憶紹言始來時何似,而乃今至此!
  吾嘗論為學如涉海;海於天地物最巨,氣怯者望洋反耳。有強力者問於長年,慎厥舟手一針,更沙漏,經颱翻颶吼不震驚;不數日,躡彼岸:志定而神王也。紹言渡海而來、觀海而歸者也,題其集,即與之論海。
   記    瑞泉記   
鄭孝德
  王城之中有泉,曰瑞泉;嵌鐵龍於泉眼,水從龍口噴出,故一名龍泉。泉側有石巖,峭屹丈餘。巖上多鐵樹,鬱蔥而叢茂;其勢彷彿蒼龍,隱於青雲之中,蚴蟉而欲騰。是泉也,碧澄而甘醴,雖旱弗竭;烹茗而茗清香、釀酒而酒清冽,宗廟朝廷莫不需焉。前後冊封天使飲而嘉之,勒碣二:一曰「中山第一」、一曰「雲根石髓」,志瑞也。凡
- 180 -
官吏登朝,道必由乎斯泉之旁。遠而聞之,其聲琤琮然如鼓瑟弄絃,聞於城郭之外;近而觀之,其脈瀺灂然若跳珠飛雪,灌於金溝之中:誠足以清塵耳、沁詩脾也。
  若乃徑圓覺寺、觀蓮橋直匯於龍潭,民間賴以灌田圃,屢享歲豐之樂;其又瑞之所由溥歟!是維我王德隆道茂、政通人誠,措國家於辨嶽之寧。邇自三山、遐及三十六洲,靡不沐浴鴻澤,敬宣盛化。由是其泉滃然而清,永表瑞於億千萬葉耳。
  微臣欣睹斯泉之溥博無窮,而竊歎乎至誠之不息也!爰綴文以記之。
    那霸港記  
鄭孝德
  王城之西,有江焉;潮汐震蕩,浩浩湯湯,源遠派別,厥利無疆。在那霸南數十步之近,故名那霸港。其東北,徑唐榮泉崎橋、泊江以通城北山川村;其東南,過豐城真玉橋、國場極、新城、下津、嘉山之前:吞溟海、達諸江。凡入貢天朝與外島入貢之舶、賈貨之艘,靡不會茲:洵中山之咽喉也。
  港之左,曰屋良座;其後有閣,曰住吉亭。右曰見城;其旁搆院,曰臨海寺。登見城而西望,則遙岑聳翠出沒於雲霞之間者,馬齒山也。其偏東平地數百畝,沙光耀銀浮於滄瀛之中者,奇洲也。登屋良座而東眺,則層巒嵯峨,有亭飛聳、鄰雲霄而枕綠波者,波上山也。其偏北青嶼十餘里,橫流於碧瀾之內者,讀谷山崎也。港後一、二里,古
- 181 -
松鬱蔥峙於中流者,奧山也。其南筆架峰麓,遙聞水聲琤然出松林直灌江流者,落平泉也。朝嵐暮靄,一碧萬頃;天高水闊,氣象萬千:此固霸港之奇觀也。
  至若港腹中流,有暗礁礙舟;砌石為表,謂之「馬喀牙」。夾江皆鐵板沙,嵌空嵯岈。自馬喀牙直達大瀛,波濤衝激,怒號澎湃如萬馬之騰空;潮長則沒。舟誤觸,無不立碎者。港崖左右築長堤,建兩臺,雉堞翼如,有龍蟠虎踞之勢。其天之所以付以金湯,俾我王德威溥博,萬萬世奠國祚於磐石之固乎!
  德不敏,竊有感於「大易」設險之文,遂書以為記。
    重修泉崎橋記  
鄭孝德
  先王搆橋於泉崎之北,發仁政,濟群黎也。代遠年湮,厥橋頹壞。我新主重修之,恢舊制;命臣為文記其事。
  臣觀是橋在學宮之前,玉蝀為腰,金鰲作背,疊石砌成、仙工贊就,高聳如磴,雙門拱月,直跨唐榮東南。東極泊江,西通灞港;吞噴二水,仍歸溟海。泉崎湧田之官吏藉以達朝,山南諸島貢於都、賈於市者罔弗由焉:洵要津也。且夫大嶼、小嶼屹於中河,每當海潮甫進,半浮水上、半潛波底,猶龍馬負圖而游泳。逮夫海潮既止,煙水悠悠,一碧萬頃;沙鷗翔集於晴渚,錦鱗瀺灂於澄淵。凡山北馬齒之艘維於船藏與中洲者,
- 182 -
或臨風而吹笛,或把酒以弄絃,信宿漁火,歌謠互答。登斯橋也,固有塵慮頓消、詩思清遠,其樂無極者矣。前冊封天使徐先生遊而奇之,題詩曰:『明月送潮來,橋上不知暮;遙見渡頭人,紛紛廠西去』:蓋志實也。
  臣德識淺才疏,固不足以述之。感吾君德盛化遠,有即一橋可見者;因綴蕪篇,以拜揚休命云。
    久米村記  
蔡世昌
  久米村,一名唐榮;即古之普門地也。明太祖賜唐人三十六姓,聚族於此;故曰「唐營」。又以顯榮者多,故改曰「唐榮」。國王厚其裔,世其糈,故取「世祿」之義曰「久米」。
  村之中有長道,紆回數里,蜿蜿蜒蜒。其南口港堤突出,圓廣如唇,泉崎水縈帶其間。中島石卓立如印,洵所謂天馬行空,鬼樂相生者。故是村有文明之象,而俊髦輩出,嶄然見頭角也。村之東有文廟,紫金大夫金正春請王建之;厥宇背林,厥位面陽;殿堂墻扉,黝垔丹漆皆如法。殿外,為露臺。殿內,割後楹為神座,塑王者像,垂旒搢圭,而署其主曰「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左右二龕四配,各手一卷,則「詩」、「書」、「易」、「春秋」四經也。廟之左有明倫堂,紫金大夫程順則啟建之。堂中北壁分三小
- 183 -
龕,奉啟聖王及四氏神主。兩廡設學,選立二師:一曰講解師、一曰訓詁師;村中通事、秀才及童幼皆從業。於焉師生有舍、庖廩有次,人知嚮學,爭自濯磨,改粗鄙之俗為儒雅之風;皆廟學之賜,而吾村之盛跡也。
  自村口而入,行數十步,有神廟曰「上天妃宮」;嘉靖中,冊使郭汝霖所建。寬不過數畝,周圍繚垣。殿宇宏敞,其正中為天妃神堂,其右為關帝位座,其左為久米公議地。凡中朝冊使及一切渡海官民,莫不賴天妃靈佑;故累朝天使,皆謁廟行香,豎匾掛聯以酬之。廟東門之內,有小院曰「龍神廟」;徐太史有聯云:「受朝宗而宅海,敷雨露以行天」。左小扉外東北半里許,有松林焉,為吾蔡氏祖祠,廣數十畝;堂之作,不用華飾、不列牆垣,以萬松為藩籬、小山為屏風。其始浮屠居之,名曰「清泰寺」;其後澹園公與我伯祖價而售之,毀其舊寺、潔其園囿,漢松、福水之植周於四隅,嘉葩、美石又經緯之,乃作門堂寢室,顏曰「忠藎堂」。每歲春秋時享,長幼咸集;移孝作忠,蓋世世罔替也。
  至於首對奧山、尾注大瀛,出大門(村別名)、望山翠、登波上、觀海瀾,則遊人之適情者多吟詠焉。其天鍾秀於茲,以俟唐人之居而開百世之盛者歟!不書所由,使勝跡鬱堙,是貽「唐榮」之愧;故記之。
- 184 -

   駢 體    擬賀萬壽表  
鄭孝德
  伏以聖德日新,兼三才而立極;皇仁天覆,合萬國以長春。樂動南薰,歌重華於舜日;尊傾北斗,祝多壽於堯年。慶洽冰天,歡騰熯地!欽惟皇帝陛下聰明睿智,文武聖神:繼百代之心傳,惟精惟一;綜千秋之治鑑,丕顯丕承。戩穀頌九如,正日月升恆之始;捧觴稱萬壽,符乾坤策數之全。純嘏緝熙,至誠無息。臣某備封屬國,叨列東藩。碧海波恬,遙仰聖人有道;青雲彩煥,恭稱天子萬年!伏願受祜益隆,綏猷彌篤!高明博厚,允符悠遠之徵;易簡確隤,常表貞觀之象。將見宏開壽宇,永占運會之盛隆;敬答天休,長溢聲名於中外矣。臣某無任瞻天仰聖、踴躍懽忭之至。謹奉表稱賀以聞。
    擬恭謝天恩賞賜緞三匹、貂四張表  
鄭孝德
  伏以聖澤旁流,喜推恩於有永;皇仁廣被,慶錫類以無疆。頒文綺於九天,雞林彩煥;錫豐貂於三殿,虎觀春回。喜氣騰霄,歡聲動地。欽惟皇帝陛下德孚窮昊,誠貫神明。集符瑞於四方,歌頌遍堯民之衢壤;平妖氛於萬里,祥和揮舜陛之薰絃。景運日中,昌期天保。茲蓋恭逢皇太后、陛下坤道長寧,天慈覃被。億年受祜,著不息之休徵;萬國來王,頌無垠之景命。則天因地,大澤既沛於無加;育物誠民,鴻恩更覃乎靡外。
- 185 -
陪臣孝德遠從島嶼,近側辟雍;久被榮光,欣逢盛會。叨隨虎拜,祝紫罽之鴻禧;欽迓鑾輿,仰天顏之燕喜:千秋罕覯,萬古希聞。矧厚德之自天,荷深恩以如海:珍頒內府,篚錫外藩。緝鶴圖雲,寧同挾纊;堆金珥玉,奚但披裘!真教負用銅仙,難勝貺重;雖使量來玉尺,莫罄恩長!望鳳闕以山呼,敬伸葵悃;隨鵷班而獸舞,恭謝天恩!伏願純嘏緝熙,至誠無息。車書一統,彌恢九有之文明;玉帛萬方,常頌八紘之清晏:則後三光而不老,長享太平;與萬物以皆春,永躋壽域矣。陪臣孝德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稱謝以聞。
    擬賀萬壽表  
蔡世昌
  伏以鼎業靈長,隆運占乾坤交泰;璇圖永茂,瑞符比天地貞觀。慶聖德之日新,山稱「萬歲」;歌皇仁之天覆,水建千年。喜溢人區,歡騰海表!欽惟皇帝陛下綏猷咸五,建極登三。文德覃敷,啟前代難通之土宇;武功赫濯,綏累朝未服之蒼黎:悠久無疆,令聞不已。臣穆新承寵命,世受隆恩;欣值西戎即敘之年,恭逢萬壽無期之會。遙瞻舜日,惟賡復旦之歌;遠望堯天,竊效三多之頌!伏願鴻庥益懋,純嘏彌崇:如日初升,永集億年之祜;似川方至,長昭恆月之輝!將見壽宇宏開乎八荒,不數羲、黃紀歲;聲名洋溢乎萬國,直同覆載長春矣。臣某無任瞻天仰聖、踴躍懽忭之至。謹奉表稱賀以聞。
- 186 -

    擬恭謝天恩賞賜緞三匹、貂四張表  
蔡世昌
  伏以聖孝格天,啟無疆之運會;皇仁遍地,洽有截之臣民。萬國仰慈暉,溥介禧以錫類;八荒開壽宇,宣徽訓以推恩。歡洽寰區,慶流中外。欽惟皇帝陛下心同虞舜,道邁周文。合九有以來王,彌廣照臨之德;奉三無而出治,益宏亭育之仁。故教化浹於海隅,而聲靈震於月窟。欣逢聖母屆七旬之萬壽,恭惟聖人合萬國之歡心:如日之升,詩進南山之頌;以天下養,晏開北斗之樽。率土霑恩,舉欣欣而有喜;穹天載德,實蕩蕩以難名!陪臣從學虎闈,仰瞻金闕;欣逢昌會,喜廁末班。仰鳳輦之璿暉,山呼以拜;瞻鑾輿之仙仗,魚貫而前。既叨就日之榮,更荷自天之寵:賜豐貂於內府,春煖鮫人;頒文綺於尚方,月輝蜃島。洵萬古難逢之曠典,實千秋未有之榮光。望闕三呼,拜恩九叩:伏願鴻庥天保,景運日新!福如海而無涯,永綏繁祉;壽齊天而不老,長享太平。將見囿致文麟,復睹軒皇之嘉瑞;階生神莢,重開唐帝之休祥矣。
    恩賜衣帽謝表  
蔡世昌
  伏蒙聖恩特賜貂帽、羔裘等項者,章服飾容,仰儒冠之炳煥;毳裘蔽體,欣法服之光華。自顧何人,亦逢盛典!瞻天俯僂,望闕拜颺。伏念陪臣絕徼愚氓,荒陬寒士:原
- 187 -
思露肘,俄成綺旭之輝;季路縕袍,忽現彤霞之彩。茲蓋伏遇皇帝陛下裁成中外,覆被華夷。念南島之樗材,入北都之槐市;施之以霈澤,教之以鴻文。因憐鶴氅之寒,特賜貂狐之煖。服之無斁,深知衣錦之榮;文而得中,更覺被恩之重!
    大學課藝題辭  
蔡世昌
  恭承王命,敬執聖經;遙偕海國之朋,側聽天都之誨。九衢來往,瞻雲日之光輝;三載步趨,仰斗山之模範。喜霑化雨,歡坐春風!況夫夏葛冬裘,錫玄黃於內府;朝饔夕飧,頒米粟於天倉。聖德宏深,難紀栽培之遍;皇恩浩蕩,詎忘樂育之隆!爰乃採徐、庾之詞華,常慚綆短;尋洛、閩之流派,屢恨途迷!然而遠自邇、高自卑,惟循階而布武;長其善、救其失,漸去故以生新。是以聊比雕蟲,強同鳴缶。石經追而成玉,功在先生;砂由揀以得金,感深弟子!偶有而必錄,期積久以無忘。
- 188 -
/臺灣文獻叢刊/二九九 清代琉球紀錄續輯/琉球小志並補遺(譯述)
- 189 -
  琉球小志並補遺  
姚文棟()
     琉球地理志序
    姚君子樑自海外郵示所譯「琉球地理志」,余讀竟,乃歎日人往者之役所得小而所失鉅矣!日人責琉人曰:『爾何舍同族之國而自昵於漢人』!日人誠知念同族耶?則何為自取同族而熸之!今夫瀛寰之大派為五洲,地物博大,我亞洲實伯之;宜若龍行虎視,叱宙合矣。乃者歐、美東來,全洲風靡:以其瑰巧奇麗,震耀我耳目;以其鷙猛銛捷,駭懾我心思;以其陰狡沈深,浸漬懈渙我志氣、搆煽間脅我黨徒。於是北包毳居羶食之族,西括驀默婆羅之倫,南盡巫來繞亞之種,罔不帖耳戢翼,鬱其怒而不敢鳴。所岌岌焉力與頡頏者,恃我中國及日本耳。然則今日之事,無問中與日、與琉也,凡同洲之國,類當以同族視之,齊志壹力,共捍外難,猶懼不濟;況當挑鬩於戶墻哉!
    琉球,蕞爾島國耳。試取是編按之,疆域幾何耶?物產幾何耶?取其地足廣國耶?其財足富民耶?無益於日,有損於中。徒使他族蹈隙效尤,坐收漁人之利;夫豈我亞洲之福哉!日人近更名琉地為「沖繩」,是編仍「琉球」之稱。余知姚君之意,將使日人讀之,幡然而悔圖我;華人讀之,益棖其興廢繼絕之思也:豈不尚哉!
    光緒九年癸未十一月,上海張煥綸序。
- 190 -

     琉球小志序
    姚君子樑博涉、能文章,邃精輿地家言。自來東澥,益究當世之務。近檢日本官書,譯成「琉球小志」一卷,於中南二島疆域、緯度、山川、形勢、沿革之大,支渠、曲港、岬峽、嶼礁、間切之細,條剖縷述,秩然瞭然。惟原本出於日士之手,其論說不無頗袒;要在知彼之情,不復更以己意。
    夫琉球臣事中國,閱二代、更五百年,此普天環澥之所知,有不待辯而自明者。徒以瀛程間阻、方語侏?,往時命使冊封、遣子就學,冠蓋絡繹而記載缺如;間有一二操管者率疏略,不足資考證。莊生有言:『九州之外,聖人存而不論』。方今以五部為戶庭、以四溟為堂奧,即扶桑片壤且在我帷幕襟帶之間;況中山故土乎?子樑是譯,固將以備職方之掌,而補王會之圖;且以見琉球雖地狹勢偪,而尚氏世奉東藩,朝貢無廢,至於蕩析播遷而不貳。然則朝廷之眷眷以「興滅繼絕」為念,夫豈得已哉!夫豈得已哉!
    光緒九年二月十一日,武進陳允臣?頁序。
     琉球說略序
    昔在己卯,余既駐崎之明年,有日本陸軍醫曰渡邊重綱者歸自琉球,因其國人小曾根榮遺余以所著「琉球漫錄」。其書僅一小冊子,余受而覽之,雖於倭文字義未盡了了,然該島地理形勢及其川岳稱名與夫戶口、租稅、風俗、物產,亦已悉其梗概。方欲譯為漢語,付之梓人,或可補
- 191 -
吾邦紀載所未備;顧以港內事繁、日勞勾當,未得與譯官從事,心甚缺然!近得姚君子樑自江戶來書,並寄示「琉球說略」,囑余弁書數語。姚君謂「此書出自東京學校中,乃幼童肄業之本。今譯成僅此數篇,寥寥無幾;明知牛刀割雞,未必屑於小試」等語。余覽畢,慨然歎曰:『琉球之幅員廣狹,盡在此中矣』!古者,皇華之選,周爰咨詢以求實用,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中國素稱稽古右文之邦,曩時策遣使臣至其國者,非翰詹、科道,則必門下中書,翩翩羽儀,不乏賢哲;而紀載所及,求如此篇之條分縷析以考其山川形狀,絕不可得。無他,馳虛聲不求實事,雖多亦奚以為!余觀日本人文亞於中國,然自維新後發奮有為,凡地理海程,尤為加意;無論國內、國外,探討不遺餘力,非獨琉球諸島為然也。朝野上下之間,方孜孜焉群材以是為驅策,小學亦以此為津梁。雖云式法泰西,或譏其急功近利;以視因循苟安者,其相去為何如哉!余喜姚君為能相與有成也;他日攜此書歸,見之者幸毋忽其少則邇言是察,即無愧於大知也夫!
    時在光緒九年(歲次癸未)七月,余瓗序於崎陽理事署之鎮海樓。
    琉球地理小志(照日本明治八年官撰地書譯出)     疆 域
  有中、南二島:中島之沖繩島,在薩摩開聞岬之西南少南海中一百三十六里,自東北亙西南,長二十七里。東、西廣處十里,狹處一里餘;南、北十里。周回七十四里,幅員共一百六十方里。其南島宮古、八重山群島,總云先島(按日本里法:每六十間為
- 192 -
一町,每三十六町為一里;計日本一里,約當中國六里零)。
     度 數
  起北緯二十四度一十零分,至二十七度五十零分;西經起一十一度一十零分,至一十六度五十二分。
     形 勢
  薩摩群島之餘脈,起伏走西南;島嶼無數,其最大者,云沖繩島。地形狹長,南北橫聯,如海蛇之蟺蜒。島內少高山,氣候恆燠,草木不凋、霜雪不降,稻穀再熟。居民言語、筆札及居室之制,仿傚內地(謂日本)。風俗溫和。產業,農桑之外,織工、漆工為多。氣候,極暑九十七度,極寒五十七度。
     沿 革
  開國始祖,為天孫氏。文武天皇時,內附入貢。天孫氏相傳二十五世,為賊臣利勇所弒。文治三年,浦添按司尊敦誅賊代立,居首里,稱王,統全島;是為舜天王--尊敦者,源為朝之子也(為朝配伊豆大島,後如琉球。納大里按司妹,生尊敦)。文應元年,孫義本讓位天孫氏之裔英祖。文永三年,大島始來屬。至曾孫玉城,嘉曆中,國大亂
- 193 -
,今歸仁按司稱山北王、大里按司稱山南王;玉城僅保中頭,稱中山王。正平四年,玉城子西威卒;明年,國人廢世子,奉浦添按司察度為中山王。文中二年,察度始通明,受其冊封;山南、山北二王,亦入貢於明。元中七年,宮古、八重山諸島始內附中山。至子武寧,應永十二年,佐鋪按司尚巴志起兵廢之,奉其父思紹即王位。二十三年,尚巴志滅山北王樊安知(山北四世,九十餘年),遣使臣獻方物於將軍足利義持。二十八年,思紹卒,巴志立。永享元年,滅山南王他魯每(山南四世,一百四年),始併有全島。十二年,尚巴志卒,子尚忠立;將軍義教以琉球賜薩摩守護島津忠國為附庸。嗣後與島津氏聘使來往,歲時以方物獻將軍;於是兩屬於日本及明。尚志五傳至尚德,國亂。文明元年,尚德卒,國人廢世子,奉義本之裔尚圓為王。後六世至尚寧,不修使聘。慶長十四年,島津家久請於將軍德川秀忠,遣將伐之,擒尚寧歸;謁將軍,將軍命永為島津氏之附庸,世修貢禮。明治五年,尚寧之後十二世尚泰修職貢,詔封藩王,國屬西海道。
     間 切(案琉球法,省管間切,間切管村。省如日本之郡,間切如日本之鄉)
  中頭,國之中央稍南偏,漢名稱中山省;管一十一間切(每間切置驛所--島尻、國頭亦同)
- 194 -
首里:村數二十。
  (附錄)海軍省圖說云:首里城,王府庶政之所出也。去那霸臺正東三里,據山為城,周回不滿一里。都門有匾額一座,題曰「中山」;國門曰「歡會」、府門曰「漏刻」、殿門曰「奉神」,每門有匾。四周皆石壁;而正殿巍然,在山之巔。殿閣二層,南北八楹,皆模倣漢制者矣。凡王親以下,品官第宅、眾庶屋舍漸下,鱗次山腰;除王及世嗣之外,無樓閣二層之物,皆繚以為垣。除首里及那霸令廨以下,竟無瓦屋;蓋以地多大風故也。
  那霸:在首里之西。村數六(案以上二邑,住世官子孫,不稱間切)
  西原:在首里之東、島尻南風原之東北,至首里二十六町。村數十九。
  浦添:在首里之北,至首里三十一町五間。村數十四。
  宜野灣:在浦添之北,至首里一里二十七町三十二間。村數十四。
  北谷:在宜野灣之東北,至首里二里三十四町。村數十二。
  中城:在西原之北、宜野灣之東,至首里三里一町五十三間。村數二十三。
  美里:在北谷之北,至首里四里十五町。村數二十。
  具志川,在中城之北、美里之東,至首里五里十二町五十一間。村數十五。
  勝連:在具志川之東--斗出海中,至首里六里三十町二十三間。村數十。
  越來:在具志川之北,至首里四里十五町。村數十。
- 195 -
  與那城:在越來之東北,至首里七里十二町四十六間。村數十。
  讀谷山:在越來之西、美里之北,至首里五里十七町五十七間。村數十六(以上皆接海)
  島尻,國之南端,稱山南省;管一十五間切。
  真和志:在首里之西南、那霸之東,至首里十九町四十一間。村數十一。
  南風原:在首里之東南、真和志之東,至首里二十七町。村數十。
  東風平:在南風原之南,至首里二里四町二十二間。村數十。
  大里:在南風原之東南、東風平之東--東臨海,至首里一里。村數十九。
  佐敷:在大里之東,至首里二里八町二十間。村數九。
  知念:在佐敷之東--東南瀕海,至首里三里九町十九間。村數十二。
  玉城:在知念之西--其南臨海,至首里二里十九町二十八間。村數十四。
  高嶺:在大里之南、玉城之西,至首里三里一町三十間。村數五。
  豐見城:在真和志之南、東風平之西,至首里一里二十町二十四間。村數二十一。
  小祿:在真和志之西南、豐見城之西--臨海,至首里一里二十九町三十六間。村數十五。
- 196 -
  兼城:在豐見城之南--西南瀕海,至首里二里十五町四十六間。村數九。
  真壁:在兼城之東,至首里三里二十七町十三間。村數九。
  具志頭:在玉城之西南,至首里三里十二町四間。村數七。
  摩文仁:在具志頭之西南、真壁之東,至首里四里十二町二十七間。村數六。
  喜屋武:在兼城、真壁、摩文仁之南西--南瀕海,至首里四里七町二十四間。村數五。
  國頭,國之北邊,稱山北者;管九間切。
  恩納:在中頭讀谷山之東北、與那城之北,至首里九里二十五町五十四間。村數十二。
  金武:在恩納之東北,至首里九里五町四十四間。村數七。
  名護:在恩納之東、金武之北,至首里十四里三十二町二十四間。村數十一。
  羽地:在名護之東,至首里十六里二十町四十三間。村數十九。
  本部:在名護之西,至首里十八里二十五町四十七間。村數十九。
  今歸仁:在本部之北、羽地之西--西北出海管瀨底諸島,至首里十九里十四町四十八間。村數二十一。
- 197 -
  久志:在名護之東、羽地之南,至首里十四里十四町二十九間。村數十三。
  大宜味:在羽地之東、久志之東北,至首里二十里五町四十三間。村數十六。
  國頭:國之極北,在久志、大宜味之北,至首里二十二里三十五町四十三間。村數十六(以上皆臨海)
  慶良間島,管二間切。
  渡嘉敷:村數五。
  座間味:村數四。

  久米島,管二間切。
  具志川:島之北方。村數九。
  仲里:島之南方。村數十。

  先島--宮古、石垣、入表三島之總稱,管十間切。
  狩股:宮古島之西北隅。
  平良:在狩股之南。
- 198 -
  下地:在平良之西。
  於呂加:在平良、下地之南。以上宮古島境,村數總三十八。
  河平:石垣島之北隅。
  石垣:在河平之南。
  大濱:在石垣之東。
  宮良:在河平之南、大濱之東。以上石垣島境,村數總二十二。
  古見:入表島之東。
  入表:同島之西。以上入表島境,村數總二十七。
  --以上合共四十九間切,村數六百。
     山 嶽
  辨嶽:在首里之西。樹木鬱然,有祝祝神廟(祝祝,人名也)
  崎山:在首里之東。全山皆石,上有望仙閣。
  萬松嶺(又云萬歲嶺):在首里立岸村。
  八頭嶺:在高嶺間切之東北。
  高嶺:同上。
- 199 -
  恩納嶽:在恩納間切之東南。高一千二百七十尺。
  名護嶽:屬名護間切,在恩納間切之東北。高一千一百尺。
  佳楚嶽(一名宇勝嶽):跨今歸仁、本部二間切。高一千五百五十八尺。
  國頭嶽:屬國頭間切。高一千四百三十二尺。
  金城山:在久米島。高一千一百零八尺。清國往來之船,以此為望標。
  於茂登嶽:在石垣島。高一千七百尺。
     河 渠
  國場川:發南風原間切宮城村,西北流;至真和志間切真國橋,湊入海。長一里二十五町二間,闊六間。
  安里川:發辨嶽之麓,西流;會真嘉比川,至安里矼泊村入海。長一里二十五町四十間,闊五間。
  安謝川:發西原間切赤森,西流;至真和志間切安謝,湊入海。長三十五町四十間,闊七間。
  勢理客川:發浦添間切前田村,西北流;至小灣村,入海。長一里四町五十五間,闊六間。
- 200 -
  茂呂木川:發美里間切知花村,西南流;至讀谷山間切,渡具知濱,入海。長一里五町三十四間,闊六間。
  天願川:發美里間切山城村,東南流;至具志川間切宇堅濱,入海。長二里二十七町二間,闊八間。
  安波川:發國頭間切,東北流;至安波村,入海。長一里,闊九間。
  羽地川:發羽地間切,西北流,入海。長一里二十九町四十間,闊六間。
     港 灣
  那霸港:屬中頭。東西二十八町、南北十八町,深十三仞;西北向。
  運天港(舊云運見):屬國頭今歸仁間切。東西七町、南北十七町,深四仞至九仞;東北向。東有沖郡、屋加二島。
  鹽屋港:在大宜味間切鹽屋村。東西九町、南北三町餘,深八、九仞。西有伊那城島港口,三町。西北向,深一仞餘。
  安護港:在座間味島阿佐村。東西五町、南北十町,深十仞;南少東向。
  兼城港:在久米島之西南。東西十六町、南北十五町,深十仞;南少西向。港口至狹,俟滿潮時可入。
- 201 -
  狩股港:即宮古島世登崎與池間島之間,深二十仞。同島之西北新里村有張水濱,為島舟碇泊之所。
  石垣港:在石垣島之南隅,武富島擁其西南。東西十五町、南北二十五町,深十三仞;西北向。
     岬 角
  國頭崎(一云邊戶崎):屬國頭間切,在本島之極北。高三百六十尺,樹林鬱茂。船舶自鹿兒島至琉球,皆望此為標的。北少東為與論島,相距五里餘。
  喜屋武崎:屬喜屋武間切。在本島之西南端。
  勝連崎:屬勝連間切。山嘴斗出東方二里八町。
  於仁志崎:讀谷山間切之西北端。
  菱崎:今歸仁間切之西北端。與伊江島相對,若海門然。
  世登崎:宮古島狩股間切之北端。其東對峙一岬,云平安名崎。
  百名崎:同島於呂加間切百名村之東端。
  平窪崎:石垣島河平間切之北端。高一千二百尺。
  尾神崎:同間切崎枝村之西端。
- 202 -

     海 峽
  伊江峽:今歸仁間切菱崎及伊江島之中間。闊三十二町,深二十仞至三十仞。
     島 嶼
  久高島:在島尻知念間切之東三里十五町。周回三里,東西三十町、南北十町。
  津堅島:在中頭勝連崎之東南一里二十町。周回三里,東西十八町、南北一里。此島之北有四小島:濱島屬勝連間切,平安座島、宮城島、池島屬與那城間切。中間危礁相連,直至勝連崎之東北。
  慶良間島(漢名東馬齒山):在那霸港之西七里十八町。周回三里餘,東西二十五町、南北二里;置渡嘉敷間切。村數四、戶數一百七十八、人數七百一十二。其東二十九町,云前慶良間島;東西十町、南北二十五町。屬島十餘,其大者云座間味島(漢名西馬齒山);在慶良間島之西十八町,周回二里,東西一里、南北三十町。其西南十七町云赤島,周回一里十八町,東西十七町、南北三十二町。其南云慶留間島,東西十六町、南北十三町。又,屋加比島在赤島之西北二十二町,高七百五十六尺;姑場島在赤島之西南三十町餘,東西十五町、南北二十町,高九百十六尺。以上二島,無人家。五島合云座間味間切,村數五、戶數一百六十九、人數六百八十一。
- 203 -
  (附錄)海軍省圖說云:慶良間在首里之正西,凡十五里;與那霸對峙。大小數島分斷;旋布水,亦隨為湖河之形。其山谷,灣浦環合四抱,為風濤所暴露而無少害者。此港居首,為內地之所罕見。然地質瘠瘦,山無可取之材、海乏魚鹽之利,又無所添備水食之處。其所貴乎此港者,以其為那霸之咽喉、水軍之要地。而且平素滯舟那霸者,不幸值東西及北風激動而避無路;則雖大艦巨舶,安知不為鐵板砂土之瓦礫也哉!惟轉錨於此,更無他奇變。
  久米島(古作球美):在座間味島之西十二里。周回六里二十町,東西二里二十二町、南北二里十町。二間切,共一十九村;戶數七百四十五、人數二千一百九十九。危礁出東方二里餘。
  戶無島:在座間味島之西北四里二十五町。周回一里六町,東西二十三町、南北三十二町,高六百零三尺。戶數一百二十二、人數四百八十八。
  栗島(又云粟國島):在戶無島之北少東五里二十町。周回二里十二町,東西一里、南北三十町。村數二、戶數二百六十零、人數二千零三十七。
  屋加島:在國頭羽地間切之北二十三町。周回二里,東西二十八町、南北二十四町。屬羽地間切。
  郡島:在今歸仁間切運天村之東北十二町。周回一里十二町,東西十七町、南北十八町。屬今歸仁間切。
- 204 -
  伊江島(漢名椅山):同間切之西一里。周回四里七町,東西一里二十八町、南北三十一町,高五百七十五尺。村數三、戶數四百七十七、人數一千九百零七。
  瀨底島:在本部間切濱崎之西五町。周回一里二十二町,東西十六町、南北二十七町。其西三十町云水名島,無人家。
  伊是那島:在伊江島之北少東六里。周回二里十八町,東西一里、南北一里六町,高四百零三尺。屬惠平屋島。
  惠平屋島(漢名葉壁山):在伊是那島之北一里十五町。周回四里二十六町,東西一里、南北三里,高一千九百六十三尺。村數八、戶數三百七十七、人數一千五百零八。
  鳥島(琉璜山,又云黑島):在惠平屋島之北少東二十一里、德島之西十三里。周回二十四町,高五百四十一尺。常噴火,又有溫泉湧出。戶數二十四、人數二百三十九。
  宮古島(漢名太平山):在喜屋武岬之西南少西六十六里。周回十一里,東西五里、南北四里二十町。分四間切,屬島七、村數三十八、戶數五千二百三十八、人數二萬六千一百七十一。本島世登岬之西北云池間島,周回一里八町;世登神之東云男神島,屹立海中,為航客望標。又,來間島,在本島西南,周回一里。
- 205 -
  永良部島:在宮古島之西少北一里一町。周回四里二十町。其西為宇間麻島(又云下地島)
  多羅麻島:在同島之西十三里十八町。周回四里。其東北云水納島,周回一里。以上皆屬宮古島。
  石垣島:在宮古島之西少南二十六里。周回十六里十七町,東西五里二十三町、南北四里。分四間切。以下六島皆屬本島,合稱八重山島。村數共四十九、戶數二千四百四十八、人數一萬一千七百零四。
  (附錄)海軍省圖說云:八重山、宮古總稱曰先島者,在臺灣之東南;由日本、琉球赴福建、廣東省,必經之路也。自那霸開洋,過渡名喜、久米二島,則數百里間浩渺一水,無島嶼可認;而間有颱?之患,半途誤罹此患或折桅損槳者,惟泊此為便焉。然其他孤懸洋中,寂寞無偶;雖有島船之來往者,歲僅一回,其數不過十餘隻也。俗所傳八重山有四十一津、宮古有一津,皆足以泊船艦;是耳食之談耳。今較其實跡推之,往往鑿柄。其稱港者,大抵繫小舟之地;而可容火舶者,僅僅有宮良、鹿川與石垣港而已。三港之中,以石垣為稍可;故圖之,以便後之航海者。
  武富島:在石垣島之西南三十二町。周回一里三十町。
  入表島(又云古見島):在石垣島之西五里。周回十五里,東西六里二十町、南北
- 206 -
五里十八町。置二間切。又,鳩間島,在島北一里;沖之拜島,在島西南四里。
  小濱島:在入表島之東三十二町。周回三里。屬入表島。
  黑島:同島之東南二里二十町。周回二里二十町。
  上離島:在黑島之西三十三町。周回一里十町。屬黑島。其西,云下離島。
  波照間島:在入表島之南五里餘。周回三里十町。
  與那國島:在同島之西十七里。周回五里十町,東西三里、南北一里,高七百尺。村數三。距臺灣二十八里餘。北方宗納村有一港,云南太津口港;門淺狹。西方五里一淺洲,東少北亙西少南長一里餘。
     暗 礁
  淺瀨:在小祿間切先花崎之西北十町餘,當那霸港口。東西五町、南北二町,深二仞餘。
  八重干瀨:在宮古島之北。東西一里十八町、南北五里。
    琉球立國始末(譯日本人中根淑稿)
  上古天孫氏傳世二十五紀,為權臣利勇所滅。先是,源為朝航海至此地,娶大里按
- 207 -
司之妹,生一子,稱尊敦。至是,尊敦舉義兵討利勇,誅之;即位,是云舜天王(案日本人葉寶時長「保元物語」云:『源為朝流於伊豆大島,侵至鬼島,掠一人而還』;本無琉球之說。「續宏簡錄」引琉球人所著「世讚圖」云:『舜天為朝公之男子』;未言是源姓。惟徐澄齋「中山傳信錄」,有『舜天,日本人皇後裔』之文。源光口?(八?方)據以作「日本史」,因指鬼島為琉球;然實無他書可證。琉球書有曰「中山世譜」者,成於「傳信錄」之後,遂亦沿澄齋之訛。蓋澄齋采綴傳聞,出於好奇之過,而兩國史書皆引為典要;故知中朝人載筆,不可不加慎也)。其孫義本王,禪位英祖。英祖者,天孫氏之裔也;於時西北諸島及大島始來入貢。至其曾孫玉城,國人不服,國分為三:大里按司稱山南王、今歸仁按司稱山北王,而玉城稱中山王。自是兵革相尋,諸島復不貢。玉城卒,子西威立;西威卒,國人廢其嗣子,立浦添按司察度。當是時,明太祖遣使修好;於是始通明,後常受其冊封。王嘗所遣使船漂到宮古島,島人聞王之德,始來貢。察度卒,子武寧立,荒淫無度;佐敷按司思紹代立。子巴志王英武,併有山北、山南。此時,明主賜王姓尚。經四世至王尚德,暴虐甚;尚德卒,國人乃推立舜天王之遠裔金丸為王,云王尚圓。經數世,至王尚寧。
  初,天孫氏之時,國人屢來朝我國,後漸絕(案天孫氏朝日本云云,琉、日古書皆其事;想是因「續日本紀」有『大寶、和銅間,南島諸夷多內附』之文,遂附會而為此說
- 208 -
。然日本大寶、和銅當唐中宗、睿宗時,其時日本僧空海在唐;文曰:『北氣夕發,失膽留求之虎性』。又日本國中皆稱琉球為啖人之國,其未通往來可知。「續日本紀」備載南島諸夷,但有奄美、夜久、度感、信覺、球美等名目,並無琉球也。「日本史」云:『至長寬、承安際,其不屬者鬼界以南』。鬼界在琉球島之北,相隔十餘島;此亦琉、日未通之一證。長寬、承安,當宋孝宗時);尚巴志之時,嘗獻方物於將軍義持。嘉吉中,將軍義教命以其國為薩摩守護島津氏之附庸;自是,國王通使聘於島津氏無虛歲。及豐臣秀吉征朝鮮,令尚寧供軍糧;尚寧輸其半,又借金於島津氏以償其不足而不還。及德川家康定天下,島津家久奉其意招之,不來;乃遣樺山久高將而伐之,先取大島、德之島;進兵至運天港,海陸並進,諸城皆潰,尚寧降;久高虜之至,家久乃引尚寧謁德川氏;德川氏禮尚寧歸國,永隸島津氏。
  明治五年,朝廷冊封王尚泰為藩王--尚泰,尚寧十三世孫也。其後沖繩及備後人洋中遇?,漂到臺灣,遭番人劫殺--蓋臺灣在八重山島之西南五十餘里,其地山勢艱險,土番居之,番中十八部落,其最猛惡者為牡丹人種。明治七年,陸軍中將西鄉從道帥舟師征之。先設營陣於龜山,由竹社、風港、石門三道進兵;番人據石門之險以拒我,我兵出其背,獲其酋長。於是七部酋長相繼降,乃以為先導,進擊牡丹人種,大敗之。以其古來屬清國,朝廷更遣大久保利通於清國議之;清國遂出金為贖,師乃旋。封尚
- 209 -
泰為藩王,朝廷禁其通聘使於清國;後王屢發密船聘之。
  明治十二年,朝廷責其罪,遂廢藩為縣。
   琉球形勢大略(見前輯二七三~七四面;題為「琉球形勢略」)    沖繩島總論(譯日本人中根淑稿)
  沖繩島,一云琉球。其島在西海之南大洋中,全島幅員不大;雖有屬島數十,然皆掌大之地。以其國能獨自立,又夙貢方物於我日本及清國,得以自存。故舊王薨,則嗣王受清國冊封而立,又命其王子大臣聘我以告,其國如兩屬然;然其貢獻使聘,我取其實,而清國取其名。明治新政之後,朝廷封其王為藩王,全屬之我;乃王仍密使入聘清國,於是朝廷遣吏人令王退位,遂廢藩為縣。夫沖繩之國,內無金穀之富、外無兵革之威;其致職貢於我,又其進使聘於清國,是皆「以小事大」之道。今乃以自存之計,反致速禍自滅,豈不悲哉!雖然,其王則弔,其民則慶。何以言之?島人曾漂到臺灣為番人所劫殺,而其王未曾問之清國,清國帝未曾責之臺灣;視其民之難,如痛癢不相關。當是時,獨我國發問罪之師,冒蜑雨入番境,為之加遺一矢,以祭冷魂;為之督促萬金,以惠遺孤。我之德沖繩人,亦云至矣(案日人滅琉球,假借臺役以為口實;亦其風氣
- 210 -
誕妄之一端)。今藩王遜位,其國入我版圖,永免屬國之名。我國家一視同仁,自今以往,待其民與內地之民無異;為之就利去害,指日可待。故曰:其王則弔、其民則慶也。
    琉球新誌自序(錄日本人大槻文彥稿)
  琉球,眇乎南洋一島國耳。雖並其大小數十嶼為一域,要不足以為獨立國,而從來為我皇國之附庸矣。朱明以還,修聘於漢土,受其冊封,稱「中山王」。蓋其聘於彼,則奉彼正朔;朝於我,則用我年號:一邦兩屬,未知其為誰藩屏也。是以名分稱呼之際,往往有疑其當否者焉。余請舉十證以辨之。夫琉球之為國也,論地勢,則自是我九州山脈之起伏綿亙而迸走於南海中者;一覽地圖,則瞭然可辨耳:是其證一也。論開闢,則上古天祖神孫闢西南諸島者,既已深入其區域;考古史而可知也:其證二也。論人種,則邦人與支那、無來由諸國異其種者,在鬚髯之濃美與鼻之高、頰之匾;而琉人骨格容貌,宛然我種之人矣:其證三也。論言語,則每音單呼無復「平、上、去、入」,而日常說話反有我古言之存者:其證四也。論文字,則雖一、二長吏用漢文,至民間應酬事率皆用我國字;且觀其善和歌,可以知性情與我同矣:其證五也。論政體,則雖傚彼立官號,然「親雲上」、「親方」等名皆我之稱呼,而其立制亦用我世祿之法:其證六也(案日本舊時悉傚唐制,今時悉傚西制,然未嘗因此為吾與西洋之屬邦也;何獨文致
- 211 -
琉球乎)。論保護,則每其國治亂,我必送金穀、遣兵卒以濟之;彼則越人肥瘠,恬不顧:其證七也。論歸化,則在推古天皇朝,南海諸島早已服我皇威矣;而彼則隋攻之不屈、胡元侵之不從,直至朱明之時始奉其正朔,是其所以服從,自有先後:其證八矣。論征伐,則永、萬中,源為朝取之;慶長中,島津家久服之。彼則以一封書苟能招諭焉耳:其證九矣。至論王統,則所謂舜天,即我鎮西八郎之胤,而奕世綿綿以至今日;此其證之最確者矣。又況天朝既敕為藩國華族,授之一等之官;則名稱位號確然一定,無復所容疑而已矣。嗚呼!今日開明之隆,自千島、樺太以至沖繩諸島南北萬里,環擁皇國,悉入版圖中;而風化之所被,無有窮極!駸駸乎有雄視宇內之勢矣,豈不亦愉快哉!
  適「琉球新誌」成書,以為序。
  明治癸酉六月。
    沖繩志後序(錄日本人重野安繹稿)
  「沖繩志」何以作?志琉球也。何不曰琉球而曰沖繩?從土人所稱也。土人何稱沖繩?沖繩,邦語也,本土之名也。琉球,漢字也,漢人之所名也(案「日本史」云:『琉球國,舊作流求,後更今字。一名阿兒奈波島,訛為沖繩』。蓋沖繩即阿兒奈波之
- 212 -
譯音;漢字、邦語之分,不免為無稽也。予所見日本書籍,「元亨釋書」及「下學集」作流求,「性靈集」作留求;三善清行所撰「僧圓珍傳」作流梂,齋藤親基記及島津文書作琉球。字雖異而音同,猶我「隋書」作流求、「元史」作求也。沖繩見於長門本「平家物語」及「琉球國圖」,則非典據之書矣)。沖繩自通漢土,受其封爵、服其衣冠、髻簪髭鬚盡擬漢裝;而獨其稱國名用邦語者,何也?語言、文字同我邦族,故國土之名稱舉皆邦語也。觀乎國土名稱之用邦語,而其為我種類、為我版圖也,審矣。
  世之說琉球者曰:源為朝航海,而子孫始王;島津氏出師,而朝貢乃通。殊不知彼以天孫氏為開國祖,實為我皇孫;為朝特承其餘烈而已。南島朝貢,見於古昔簡策者,比比不絕;島津氏特舉其廢典而已。乃至土人,則其惑亦甚矣。自以天孫序世系,而不問其種族同異;自以沖繩冒國名,而不察其語言所由:反欲與殊方異族之漢人昵比,抑又何心哉!試把此書觀之,漢人之來通,果在何代;受彼封爵、服彼衣冠,果在何時乎?其未與彼通之前,所屬何國、所服何服?而語言文字之傳至今者,果類何國乎(案「沖繩志」第三卷述古史,多附會不足信;明眼人一見能辨之)?語言、文字與衣冠、封爵,孰舊、孰新焉?古雖無藩名,而其國藩屬也;古雖無族稱,而其王華冑也:則今之建為外藩、班為華族者,為復古乎?為創制乎?
  嗚呼!本土之人讀此書,其內嚮歸本之心,得不油然生乎哉!而內地人讀之,其恤
- 213 -
同類、字藩屬之心,得不藹然興乎哉!名曰「沖繩志」者,不獨從其本稱,並以繫內外人之心云爾。此則恆庵氏著撰之本旨也夫!
  明治十年(丁丑)九月。
     
    琉球鄰近日本,然自古不相往來。唐時,日本僧圓珍航海,遭颶風飄至琉球;舟人大號曰:『我等將為琉球所噬,若何』!又,日本嘗呼琉球為「啖人之國」:此皆見於源氏「大日本史」。其後至尚巴志王時,始裴日本通聘問;尚寧王時,始服屬於日本:蓋在明中葉以後矣。近時日人好事者穿鑿傅會,以為南島朝貢,古初簡策已有之;又謂舜天王是其皇族源為朝之子,甚至疑開國祖天孫氏亦為其裔,多方牽合,思掩其滅琉之罪。不知南島指薩南諸島而言,非即琉球;服天游重刊「中山傳信錄序」已自辨之。源為朝流於鬼島,因琉球有鬼界島而相溷;源氏史雖載以事,而等諸存疑:以其無確證故也。若天孫氏之稱本於「中山世鑑」,固已言「姓氏不可考」矣。何由知是日本皇裔?尤為鑿空無稽!凡此諸說,皆不見於日本古書;即問之琉人,亦茫無知者:其不足取信於天下萬國也,明矣。夫寬文中作「日本通鑑」,不嘗自稱為吳太伯後乎!而「善鄰國寶記」及「通鑑提要」等書皆云「垂仁天皇時,遣使大夫聘漢,漢帝賜以印綬」;然則我以一旅之師滅日本而縣之,告於萬國曰:「日本,為我中華吳太伯之裔;且自漢以來,聘貢於我。今改建郡縣,諸國不勞過問」。試問日本臣庶之心服乎、否乎?今之琉球,何以異是!至於文為
- 214 -
、制度,琉、日間有相同,乃皆是沿襲中華古制;此尤不足置辨者矣。予譯「琉球小志」既成,附錄彼中人士論著,而析其誕妄如右。
    光緒壬午夏四月,出使日本隨員上海姚文棟謹識。
    琉球小志補遺     疆域、度數、形勢、沿革
  大島,在日本薩摩國川邊郡寶島之南少東海上,直徑十八里。開聞岬之南南西七十八里,東有喜界島,南有德之島、永良部島、與論島,共五島;其間小嶼點綴,大小總十餘島:中國人稱云小琉球。
  自北緯二十七度一分(與論島),至二十八度三十一分;西經九度四十八分(喜界島),至十一度二十二分(與論島)
  大島居五島之首,地最宏闊;山岳重疊,湯灣岳頗高峻。山脈起於東北,散布島內,北部稍夷坦。沿岸港嶴參錯相望,皆宜繫舶。諸島風土,大抵同於琉球:夏涼冬暖,草木繁茂;民俗亦敦樸。
  大島即古之庵美,琉球國祖肇基之地。天武天皇十一年,始入朝貢獻;爾後往來不絕。文永三年,入貢於琉球,終為其屬島。慶長十四年,島津家久伐琉球,取之;與喜
- 215 -
界等四島皆永歸薩摩之所管。王政革新,隸於鹿兒島縣,置治所於大島名瀨,以管諸島之事。
     間 切
  大島,管七間切:笠利,在島之東北隅;村數十九。古見,在笠利之西南;村數九。名瀨,在古見之西;村數二十。住用,在古見之西南;村數十四。燒內,在住用之西;村數二十六。東在,住用之南;村數二十四。西方,在燒內之南東之西,跨佳奇呂麻島;村數二十二。
  喜界島,管六間切:志戶桶,在島之北隅;村數三。東,在志戶桶之南;村數六。伊沙,在東之西;村數四。西目,在東之西;村數五。灣,在西目之南;村數七。荒木,在灣之南;村數五。
  德之島,管三間切:東,在島之東隅;村數十二。西目,在東之西;村數十五。面南和,在西目之南;村數十七。
  沖永良部島,管三間切。和泊,在島之北隅;村數十五。東,在和泊之南;村數十二。西,在島之西隅--即和泊之南;村數十一。
  與論島,管二間切:大水,在島之西隅;村數三。東,在島之東隅;村數三。
- 216 -
  --以上,合共二十一間切。
     島 嶼
  大島,古云庵美,又作阿摩彌。周回五十九里十町,東西九里十八町、南北五里。其屬島:一為佳奇呂麻島,在大島之南十六町。周回十五里十八町,東西四里、南北二里;隸於東與西方二間切。一為受島,在佳奇呂麻島之南一里餘。周回四里九町,東西二里、南北三十町。一為與呂島,在受島之西二十四町。周回三里十八町,東西二十町、南北二十八町;治所在大島名瀨間切伊津部村。
  喜界島,古作鬼界島,大島群嶼之總名;在大島之東九里十八町。周回七里二十九町二十四間,東西一里十八町、南北二里;治所在灣村。至大島笠利,七里二十七町。
  德之島,古名度感;在大島之西南十里。周回二十里十八町,東西四里、南北五里餘;治所在東間切龜津村。至大島西方間切,二十里。
  沖永良部島,在德之島之西南少西十二里十八町。周回十四里九町,東西二里、南北一里;治所在和泊村。至德之島龜津村,十八里。
  與論島,在沖永良部島之南少西九里。周回五里一町,東西二里、南北一里;治所在大水間切瀨利覺村。至沖永良部島和泊,十三里。
- 217 -

     山 嶽
  湯灣嶽,古稱阿麻美嶽;跨大島大和濱、燒內二間切。自大和濱間切湯灣村二里十八町,高一千七百尺。
  井之川嶽,又云木嶽;跨德之島東、西目二間切。高二千零三十四尺。
  剝嶽,跨同島東、面南和二間切。高二千四百六十一尺。
     河 渠
  住用川,源發燒內間切大和濱方山中,東南流貫同間切,入住用間切;自西中間村漸南流,至石原村入海。長一里,闊四十間。
     港 灣
  大熊港,在大島名瀨間切。東西十五町、南北八町,深十五仞。向西繞北。
  龍鄉港,在同間切。東西十二町、南北一里,深二十五仞。東北向。
  津代港,在同島笠利間切。東西十五町、南北三十町,深二十仞。西北向。
  燒內港,在同島燒內間切。東西一里十八町、南北三十町,深三十仞。西向。其北
- 218 -
方有宇檢港,深三十仞;東南向。
  久慈港,在同島西方間切。東西五町、南北十六町,深二十仞。南向。
  花天港,在同間切海峽內。東西四町、南北八町,深二十仞。南向。
  灣港,在喜界島灣間切灣村。東西二十間餘、南北二十間,深十三仞。東向。
  東港,在同島東間切早町村。東西四十間餘、南北三十間,深十仞。東向。
  井之川港,在德之島東間切井之川村。東西二十五間、南北二十間許,深十二仞。東向。
  和泊港,在沖永良部島。東西六町、南北五町。東南向。海底多淺礁,僅通一線之狹路。
  赤佐港,在與論島西。深三仞,不容大船。
     岬 角
  用岬,一名笠利岬;大島笠利間切之東北端。
  今井崎,一名龍鄉崎;同島名瀨間切龍鄉村之北端。
  拜崎,一名曾津高崎;同島燒內間切之西南端。
     海 崎
- 219 -
  大島崎,大島與佳奇呂麻島之間,相距十六町,狹處八町,長四里十町。狹內有花天、芝村、久慈、薩川、古仁屋等數港,皆可泊大船。
    此卷紀琉球北島。明萬曆三十七年入於日本,當時不遣一介責問,彼始公然以琉球為附庸。中山之不祀,忽諸實嚆矢於此。他日如議球案,要當並問此島也。文棟又識。
- 220 -


评分

参与人数 1好评度 +30 金钱 +30 贡献 +30 收起 理由
兰色凡尘 + 30 + 30 + 30 文章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兰色凡尘 发表于 2018-11-15 20: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有才,琉球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一片绿叶就是我 发表于 2018-11-18 09: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兰色凡尘 发表于 2018-11-18 20: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岛国要沉没海底去了,琉球也该回到祖国怀抱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5-18 06:31 , Processed in 0.442595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