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1171|回复: 0

[轉載] 琉球八重山、太平山群岛下田原期与台湾岛东海岸花莲溪口新石器时...

[复制链接]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8-6-25 17: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琉球「先岛群岛(八重山、太平山群岛)」下田原期与台湾岛东海岸花莲溪口新石器时代遗址之文化内涵探讨》
文:卢柔君,日本国立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考古学研究室研究生。
选自:考古人类学刊‧第81期‧2014年,第29-82页。
二次编辑:猎户人



摘 要
琉球列岛分为北中南三大文化圈,虽然中北部圈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日本列岛绳文文化密切相关,南部圈文化内涵却与之相异,反与位于东南亚地区的史前文化有较多相似之处。与琉球列岛同属东亚岛弧的台湾岛邻接琉球列岛南端,曾有多位学者针对两地史前文化关係提出讨论,主要藉局部磨制石斧与下田原式陶器讨论南琉球与台湾东海岸的史前文化关係,但至今未有定论。

笔者认为过去研究多注重于特殊器物,较少探讨整体面向;再者日本与台湾考古学使用的器物分类系统不同,部分相同器物被分置于不同分类中,造成比较研究的困难。近年来资料增加,注重整体观点及人类能动性的技术选择理论也有发展,若能在厘清器物分类后,试以全貌观点检视物质文化的内涵与变迁,并纳入环境背景因素,考量人在其中的选择,或能重新审视台湾与琉球的史前文化关係。

本文选定过去与琉球《近代日本侵列者将 八重山群岛、太平山群岛,统称为 先岛群岛》,指出最多相似性的花莲溪口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首先探讨两地出土遗物的分类方式与类型定义,究明遗物类型的异同,以避免分类系统不同造成研究误差。而后比较遗址出土器种与形制,讨论两地器物组合的相似性,说明花莲溪口一带在新石器时代具有与南琉球相同的技术知识。

再藉遗址器种与器型的比例差异,讨论两地各自技术选择的内涵与成因,进一步詮释两地居民史前生业及文化的异同、变迁与关联。




前言
琉球列岛与台湾岛同属东亚岛弧,由《大隅、吐噶啦、小笠原、奄美群岛》、《琉球、大东群岛》、《八重山、太平山群岛》三个大岛群构成琉球列岛北、中、南(图 1)。位于南侧的太平山群岛、八重山群岛的与那国岛,则最近距离与台湾岛东岸仅距 114公里,天气好时则可目视台湾高山。由于两者岛屿间的海洋区域,伴我有黑潮暖流,经台湾东海岸至琉球列岛西侧,带来相似的海洋生物群及便利的航道。

琉球列岛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人骨年代与台湾相近(马场悠男,2000;连照美,1981),末次冰河时期又曾有陆桥连接(町田洋等,2001:220),加上历史时代以来,非中国官府监督与制约框架下民间走私贸易频繁(黄智慧,1997)等因素,使琉球列岛与台湾之间的关係常受注目,其中八重山群岛、太平山群岛因文化与北部相异,又与台湾距离最近,成为比较研究的重点。

1970 年代以来,「国分直一」将局部磨制石斧及下田原石器定为八重山群岛的文化特色,屡次探索与台湾岛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係,也有许多研究者陆续讨论,但始终没有明确的结论。过去研究限于特殊器物的讨论,且有分类系统的差异存在,再加上近年新资料陆续出土,似可尝试重新讨论琉球列岛与台湾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的关係。

本文将首先介绍过去八重山群岛与台湾比较研究,说明过去研究的论点已有资料可反证,阐释过去研究的问题点在于分类系统矛盾及文化全貌观不足。其后在文中透过新的分类架构,解决分类系统不同的问题,并藉由技术选择论点来探讨文化整体的样貌和变迁。此处以八重山群岛下田原期遗址及台湾东部花冈山文化遗址出土资料,试检讨八重山群岛与花莲溪口遗址在遗址环境、器种、器形上的异同,说明前者在早期的技术范畴与后者相似,晚期则不同。并以物质文化异同与环境的相关性,重新讨论两地史前文化的关係。


八重山群岛、太平山群岛的史前文化简介
1976年,「国分直一」依据地理、现生文化与考古调查结果,将琉球列岛的文化形态划分为南岛北部圈、南岛中部圈与南岛南部圈(图 1 虚线圈)。2003年,「安里嗣纯」又将南岛中部圈与南部圈称为北琉球文化圈与南琉球文化圈(图 1 实线范围)。1 属琉球列岛南部的八重山群岛范围与南岛南部圈重合,提及南部圈即指八重山群岛。琉球列岛中、北部圈靠近九州岛,受绳文文化及弥生文化影响,主流器形始终与九州有许多共通的陶器形制。贝器与金属器亦可说明中、北部圈均与本岛有稳定的交流互动(木下尚子 1999)。另一方面,琉球列岛南岛南部圈的文化型态与中、北部圈差异甚大,也未曾发现日本绳文文化的器物。虽然琉球列岛整体地理环境相似,晚期也有类似的骨角器或贝器出土(盛本勲 1992),但南北之间属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及石器等器种器型截然不同。如中、北
部圈出土陶器均为深钵(如表 1),南部圈均为浅钵(如图 2)(安里嗣淳 2003)。
1905年,「鸟居龙藏」最早注意到两地遗物的差异性,其后学者承其观点,普遍认为史前的琉球列岛南、北之间少有交流;中、北部圈文化受日本列岛影响,南部圈则可能与台湾、东南亚或太平洋群岛等地有传承或往来关係,诸说参见图 1 箭头方向(高宫广卫 2001,216)。基于这样的前提,先岛群岛与台湾的比较研究陆续展开。以下整理过去比较研究,并进一步提示问题所在。


相关研究与问题
过去在比较两地关係时,学者通常先列出八重山、太平山群岛史前文化中具有明显特色的器物,择要与台湾的资料比对。因其目的为寻求文化源流,故研究主要著重于早期史前文化遗物。
八重山、太平山群岛的史前文化依年代分为前期 8与后期(9 表 3),又称下田原期与无陶器期。
下田原期是八重山、太平山群岛最早的史前文化,年代大约介在4300~3200B.P.之间(名岛弥生
2014),与台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晚期同时。下田原期普遍出土的下田原式陶器、石斧,向来是区域研究的两大主题,常与邻近的台湾东海岸遗址比较。此处略述过去主要相关研究如下:


下田原式陶器比较研究
下田原式陶器首次出土于《琉球列岛南段-八重山群岛-波照间岛的》下田原贝塚(Pearson 1969: 85-86),八重山群岛下田原期所出土陶器均属此式。过去对下田原式陶器的定义是口径在 10~25cm 之间的陶钵(图 2),钵底平或呈浅圆弧,可稳定站立,底部与器身呈圆角接合。器腹膨起,径在腹部最宽,向上渐窄,呈球状内弯。唇部可细分為侈口、直口、敛口等,部份于口
缘下方附有一对实把(表 14),其胎土搀杂粗颗粒石英或长石,器表常呈橙红、红褐色且多素面无纹。器壁大多厚 1.1~2.0cm(冲绳县教育委员会 1986:22)。
下田原式陶器的比较对象(图 3、图 4、图 5)包括台湾岛凤鼻头遗址出土陶器(国分直一1981)、小琉球屿大寮遗址出土陶器(国分直一 1992:255)、卑南文化陶(高宫广卫1994;国分直一 1992;陈有贝 2002)、凤鼻头文化的磨光绳纹红陶(夹砂赤色土器)
(大滨永亙 1984, 1999:52;高山纯 1977;新田重清 1980)与花冈山文化陶(图 6)(叶美珍 2001:105-108)等。结论通常根据台湾陶器器薄,且器种远多於下田原式陶器,认为两者异大於同。但近年 Pyutsuta 遗址出土资料显示下田原式陶器不尽然全为厚壁,也有制作较为细緻的个体,说明过去将下田原式陶器等同于粗制陶器的观点,应纳入新资料重新审视。


石器比较研究
1972年,「国分直一」将琉球列岛出土的石器根据形制分为「局部磨研石器(图 8)」、「两端刃石器」、「鍤型石器」、「圆筒形石斧」、「有稜石器」、「割竹型石器」(表4)。这些类别虽名「石器」,实指日本考古学观念中的「石斧」,即端刃器的集合名词。「国分直一」比对这些石器与周边地区的民族学器物,推测其用途与源流。其后的比较研究也多採用此分类框架。局部磨研石器、有稜石器与割竹型石器因器型特殊,被指为八重山群岛的文化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5-18 16:00 , Processed in 0.926395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