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886|回复: 4

[點評] 慧眼818《改革的最大失败之七:中国形成了美元的殖民地经济》

[复制链接]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1-16 11: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9月减持197亿美元美国国债       
http://www.CRNTT.com   2017-11-16 08:47:02


  中评社香港11月16日电/美国财政部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减持了197亿美元美国国债,为8个月来首次减持。

  新华社报道,数据显示,9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降至1.1808万亿美元,但仍是美国第一大债权国。

  当月,日本减持57亿美元美国国债,持有规模降至1.0960万亿美元。

  截至今年9月底,外国主要债权人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额约为6.3235万亿美元,高于8月底的6.2698万亿美元。其中,中日两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占外国主要债权人持有美国国债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今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平稳运行,人民币汇率稳定性增强,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逐步回升后保持基本稳定。到10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达31092亿美元,已连续9个月回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1-16 11: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       
http://www.CRNTT.com   2017-11-15 16:50:48


  中评社香港11月15日电/继外交部宣布中国将大幅放宽金融业,包括银行业、证券基金业和保险业的市场准入后,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近日在国新办吹风会上详解了金融业开放的路线图。这意味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新华社报道,朱光耀表示,中方决定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三年后不受限制;将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三年后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放宽至51%,五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

  在不少专家看来,几个数值的改变,却是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一大步:外资控股的证券、期货、基金公司有望诞生;更加开放、鼓励竞争的环境,也将促成中国国内金融机构提升竞争力。

  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冬胜表示,在中国即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这一举措无疑是扩大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又一里程碑。更多的外资参与将有助于推动中国金融巿场国际化,并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在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看来,大幅放宽金融业的市场准入将会给金融行业引入更多的外资,虽然说短期内会加剧竞争,但从中长期来看有利于引入优秀的人才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促进中国金融业的成熟和国际化,有利于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及金融机构进一步壮大。

  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逐步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形式限制、地域限制和业务范围限制。根据《2017·径山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外资银行资产占中国银行类机构总资产的1.3%;在华合资证券公司占证券公司总数的10%,总资产占比4.5%;外资财险公司和合资人身保险公司数占比为30.4%。

  不过,外资机构仍然期待,中国在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进一步扩大开放。例如,此前外资证券机构进入中国只能通过合资的形式,且只能从事承销、外资股的经纪以及债券经纪业务等一小部分业务。

  瑞银证券报告指出,此前相关领域的限制,使外资投资者认为无法获得控制权以参与到银行的日常经营决策中,这成为此前外资投资者撤离中国银行业的原因之一。

  “在调整投资上限后,外资可能会考虑参与控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或者有着良好资质以及特定细分市场的地区性银行。专注于特定地区或者细分市场的小银行可能更受外国投资者青睐。”该报告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1-16 11: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       
http://www.CRNTT.com   2017-11-15 16:50:48


  
  相比于银行,外资保险公司和投行将从中获益更多。考虑到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日益增加的海外投资者,提高在中国金融机构持股比例对海外投行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高盛集团总裁兼联席首席运营官石赫伟曾表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中国是高盛战略布局的重要部分,我们期待能够搭上中国增长的顺风车。”

  上海自贸区外商独资资产管理公司——摩根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也表示非常欢迎这一政策。“公司非常重视并看好中国市场,对中国业务做出了非常详尽的规划。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政府对外开放的趋势,并且有信心这一趋势会继续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为未来合资公司持股比例的提升和外资境内业务牌照的发放打下良好的基础。”摩根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周玲玲对记者表示。

  在金融体系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并没有局限于单一金融领域的开放,而是全方位与国际金融市场对接,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例如汇率浮动机制,人民币纳入SDR篮子,A股纳入MSCI指数,沪(深)港通、债券通等市场互通交易,以及备受外资瞩目的“一带一路”项目。这些联通促进了中外交易体系的碰撞和融合,为双方相互了解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周玲玲看来,中国对外开放的成果有目共睹,中国政府也希望通过金融市场的开放和世界更紧密结合起来。

  “相信在持续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国的金融体系建设将持续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并继续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行长兼副行政总裁甘炳亮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1-16 11: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http://www.CRNTT.com   2017-11-16 08:28:15


  2017年全球经济回升助力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今年中国经济形势好于预期,有一个重要的外部环境原因——全球经济回暖。年初的几个担忧——特朗普新政将对中国外贸出口带来负面影响、美联储加息将迫使中国加息、人民币贬值压力将引起外汇流出从而导致投资机会缺乏等,这些负面事件实际上都没有发生。此外,“黑天鹅事件”也少有发生,美国虽有加息,但比预期的少,9月份没有加息,现在看来12月份加息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不过,即便12月份加息,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那么,美联储自10月开始的缩减资产负债表的举措,是否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呢?其实也无需过度担心:首先,所谓的“缩表利空”是否已反映在预期和资产价格之中了?其次,此前美联储扩表、大搞量化宽松的时候,美国的商业银行并未积极响应。它们不愿将钱放贷给企业和居民,故量化宽松并未显着影响美国的M2和广义货币扩张速度。反过来说,缩表这个逆过程对全球的实质影响也不会太大。

  虽然,历史上美联储缩表曾引发新兴市场金融危机,但时至今日,大家已从中吸取了不少经验教训,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此外,20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房价和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中国应该也吸取了不少经验教训,这也是我们在金融监管方面的后发优势,如“十九大报告”就提出金融的双支柱调控模式,回顾、总结历史事件对于后来者是有益处的。

  中国经济今年之所以能够见底回稳,“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单纯从净出口来看,其对GDP的贡献今年为0.2个百分点,而去年是-0.4个百分点。如果没有这个负值的影响,中国去年GDP的增长率就是7.1%,比今年要高,这就解释了全球经济回暖对中国经济产生的重要作用。当然,中国经济主要还是靠投资拉动。

  尽管如此,中国的出口优势还是在不断减弱——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等客观情况使得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不能持续。各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美国曾经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0年之后被中国所取代;德国、日本也曾是全球制造业大国,后来它们的地位都下降了。

  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对美贸易顺差非常大,而当时中国主要出口农副产品;之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越来越大,现在占到美国贸易逆差的50%,原因在于中国的崛起。我们研究全球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这个此消彼长的现象。中国要成为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是一个相对的过程,我们不能只看到我们在进步,还要看到别人也在进步。此外,凡事都在发生变化,如特朗普提出要对中国进行经济贸易制裁,因此,我们也不能对全球经济复苏带给中国的好处预期过高。

  2017年房地产依然是中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2017年,无论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还是销量增速,都大超预期。今年1-9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为8.1%,商品房销售额增速仍然达到14.6%,使得这轮房地产热潮成为2000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超过两年半。因此,从“三驾马车”中最重要的一架——“投资”的内部来看,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均有所回落,而房地产投资增速依然坚挺。

  不过,从房地产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约为6.5%,并没有继续上行。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仅体现在房地产业本身,更多还体现在它对相关行业的带动上。如今年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与销售额增速之间明显收窄,原因在于今年房地产销售热点地区在三四线城市,而去年在一二线城市。在相同的投资规模下,三四线城市可开发的面积远大于一二线城市,因此,对于建材的需求量也对应增加,从而带动中上游原材料采掘和加工行业的繁荣。

  尽管房地产投资增速仍然维持高位,但随着销量增速的回落,2018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将不可避免,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减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1-16 11:54:1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http://www.CRNTT.com   2017-11-16 08:28:15


  
  2018年经济增长“质量”有望进一步提高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崭新的提法就是要解决当前及今后的核心问题,我的理解是,“不平衡”是居民收入不平衡、城乡差距、地区之间的差距;“不充分”是供给和需求之间匹配不充分,这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原因。

  同时,“十九大”报告淡化了GDP这个被长期作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指标,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所以没有提出2035年、乃至2050年的GDP目标,也没有提出居民收入在全球排名的目标,说明“十九大”报告非常看重经济增长的质量。

  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式,就要从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变为经济的高质量,目前,中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由于GDP是一个总量指标,而不是质量指标,所以,弱化GDP对接下来的经济政策导向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样的转化之前也有,但没有被好好地执行。其实,在官方表述上,我国从来没有把GDP当作一个必须实现的目标,只是当成一个预期性目标;环保、就业等是放在非常重要的目标位置、必须执行的,叫指令性目标。“十九大”把这些理念进一步予以强化。

  因此,2018年经济改革和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机遇非常明显,如坚持国企改革,国有资本要做强做优做大,一方面,要坚决淘汰僵尸企业,另一方面,要鼓励、培育优秀国有企业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在金融改革方面,“十九大”中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都说明国企改革、金融去杠杆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将给明年中国经济转型带来多重机遇。

  2018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不容低估

  虽然把GDP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6.5%还是6.7%已不是那么重要,但明年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不容低估。从“三驾马车”来看,投资增速或将进一步回落,原因在于:第一,基建投资持续五年维持15%以上的高增长,体量越来越大,恐难以持续;第二,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将难以避免;第三,制造业投资增速与民间投资的关联度较大,这些年来,民间投资意愿不足现象非常突出,如PPP项目中民间投资占比较低,故2018年制造业投资增速仍将维持中低水平。

  从消费来看,它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有较大相关性。随着中国步入中高收入水平国家,收入增速放缓也是大势所趋,所以,消费增速趋缓也不可避免,估计2018年将维持于9%-10%。此外,由于2016年以来居民收入结构出现了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偏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偏低的问题,会影响消费结构,需要引起重视。

  从出口来看,2018年的出口增速或会低于2017年,一是基数原因,2017年出口增速较高;二是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海外直接投资(FDI)增速下降,影响到加工贸易的增量。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重达到13%,再要继续提升的难度很大,且由此带来的贸易摩擦也会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我国进一步扩大内需,减少对全球经济的依赖度。

  综上所述,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稳中趋缓”,GDP增速估计为6.5%左右。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合乎情理,如二战之后,日本、德国、韩国等成功转型的国家,都是在经济减速过程中转型成功的。中国目前已是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新兴产业的崛起也势不可挡,但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时间,尤其是新兴产业增速虽高,但在经济中的占比较小,需要有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处理好经济转型、经济减速与就业压力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5-19 04:14 , Processed in 0.530664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