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255|回复: 1

[轉載] 侯甬坚:由沧水入黑水,明代册封船往返琉球国的海上经历

[复制链接]
 楼主|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24-5-13 15: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侯甬坚:由沧水入黑水,明代册封船往返琉球国的海上经历
2019-04-15




一、引言:海洋环境史初试
在明朝诸多人士看来,琉球国是一个颇具“华风”的海上岛国,只是限于海路遥远而艰险,能到达者少,因而琉球的故事更加具有传奇色彩和传播性。历史学家向达先生在校注《两种海道针经》时写过一段话,对前往类似琉球国这样的海上艰难航行甚有体味:

古代航海家往返于汪洋无际波涛山涌的大海中,对于各地路程远近、方向、海上的风云气候、海流、潮汐涨退、各地方的沙线水道、礁石隐现、停泊处所水的深浅以及海底情况,都要熟悉。航海的人要知道路程远近和方向,是不消说的了;还得知道风云气候,不仅台风飓气,就是平常的风暴、风向不对,也足以使海船大大为难。海流、潮汐也很重要,古代谈到台湾落漈,往往为之色变,即是一例。海船抛舡,怕碰上铁板沙、沉礁,也要知道停泊处所是泥底、石底还是石剑,怕走椗或弄断椗索。所以一定要知道水道、沙线、沉礁、泥底、石底、水深水浅等等。诸如此类,这是一本很复杂又细致的账,掌握不了,就无从在大海中航行。[1]

这些论述是可以采作古代航海活动的参照资料的。从明初开始,就有了出使琉球国的海上航行。按照《使琉球录三种》提要的说法,“考明代历遣使臣册封琉球中山王,除洪熙元年遣内监柴山外,其后均以给事中为正使、行人为副使。自正统八年至崇祯六年,凡十二使”。[2]自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高澄正副使归来撰写《使琉球录》以前,属于15世纪的多位册封使的事迹并不清楚。陈侃记述称:“衔命南下,历询往迹;则自成化己亥清父真袭封时,距今五十余祀,献亡文逸,怅怅莫知所之。”[3]在陈侃所辑“群书质异”中有一篇题为《使职要务》的文献,专门就册封使出海中可能遭遇不幸的事先安排,有一段读之令人几近昏厥的记述,其文字为:

洪武、永乐时,出使琉球等国者,给事中、行人各一员;假以玉带、蟒衣,极品服色。预于临海之处,经年造二巨舟:中有舱数区,贮以器用若干。又藏棺二副,棺前刻“天朝使臣之柩”,上钉银牌若干两。倘有风波之恶,知其不免,则请使臣仰卧其中,以铁钉锢之,舟覆而任其漂泊也;庶人见之,取其银物而弃其柩于山崖,俟后使者因便载归。[4]

借着这样的记述,可以想见风暴中的海洋之无情了。经历了海上险途的陈侃,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予以评说:“大抵航海之行亦危矣,凡亲爱者为之虑,靡不周;有教之以舟旁设桴如羽翼者,有教之以造水带者,有教之以多备小舠者。殊不知沧溟万里,风波莫测,凡此举不足恃也;所恃者,唯朝廷之威福与鬼神之阴胙啥!薄俺⒅S牍砩裰蹼”二者,前者系针对册封船出使海外的正当性、权威性和福荫作用而言,后者则是所有乘舟之人在巨浪扑来时心底的希望所在,二者都不是简单的说辞,对于航行者均具有巨大的心理安慰作用。

表1 16—17世纪明朝钦差册封使出使琉球国基本信息

出使年代        本文省称        受封国王        明廷册封正使        明廷册封副使        册封使等著述情况
嘉靖十三年(1534)        甲午之役        尚清        吏部左给事中陈侃        行人司行人高澄        陈侃《使琉球录》、高澄《操舟记》、《临水夫人记》
嘉靖四十年(1561)        辛酉之役        尚元        刑部右给事中郭汝霖        行人司行人李际春        郭汝霖《使琉球录》、李际春《星槎录》
万历七年(1579)        己卯之役        尚永        户部左给事中萧崇业        行人司行人谢杰        萧崇业《使琉球录》、谢杰《琉球录撮要补遗》
万历三十四年(1606)        丙午之役        尚宁        兵部右给事中夏子阳        行人司行人王士祯        夏子阳《使琉球录》
崇祯六年(1633)        癸酉之役        尚丰        户部左给事中杜三策        行人司行人杨抡        杜三策《使琉球疏》、胡靖《琉球记》
说明:制表中参考了王菡《明清册封使别集中所见琉球史料》一文附录《明清两朝历任册封使一览表》,文献出处见本文脚注。

既然16—17世纪先后五批明廷册封使都完成了往返琉球国的使命,且都撰写过自己的《使琉球录》,本文最感兴趣的是:在近代轮船出现以前,这些使臣乘坐的海船情况,船上载人的情况,及前往琉球的海路情况;其中最危险的航段在哪里?海船及乘舟人在那些紧急危险时刻是怎样度过来的?按照环境史的研究旨趣,海上环境史应该具有哪些研究内容?当遭遇海上风暴的时候,海路、封船、乘船人三者怎样做到高度一致的配合,才能摆脱危险,逃离困境,避免船毁人亡的悲剧发生。



二、筹造“浮海以舟”、性命相托的封船
嘉靖五年(1526)冬,琉球国中山王尚真去世。过了一年后,“世子尚清表请袭封”,明廷命礼部琉球长史司对此事予以复核。复核无误后,“礼部肇上其议,请差二使往封,给事中为正、行人为副;侃与澄适承乏焉”。陈侃、高澄担任新的册封使消息传出,马上就有人为他们的出海安全表示极大的担忧。

担忧最切者说:“海外之行,险可知也。天朝之使远冒乎险,而小国之王坐享其封,恐非以华驭夷之道。盍辞之,以需其领!”这样说的依据,其实也是出于《使职要务》文献,那里面说:“迩者鉴汩没之祸,奏准待藩王继立,遣陪臣入贡丐封,乃命使臣賫诏敕驻海滨以赐之。得此华夷安危之道,虽万世守之可也。”这些担忧者建议琉球国派遣使者来明朝领回册封诏,很明显他们还不太了解陈侃的性格。

正使陈侃等回曰:“君父之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况我生各有命在天,岂必海外能死人哉!领封之说,出于他人之口,则为公议;出于予等之口,则为私情。何以辞为!”接下来,陈侃、高澄二使受赐“一品服一袭”,还有一应出使物品,比较特别的是,“又各赐家人口粮四名,悯兹遐役,优以缉御;恩至渥也”。[5]

嘉靖十二年(1533)五六月份,陈侃、高澄二使先后到达福建三山(福州之别称),随即进入造船之环节。明代的福建布政使管辖之下,在福州、泉州、漳州三府都设有官营造船厂,[6]出厂船只一般称为“福船”、“福舶”,专门为琉球册封使所造的大船,直接称之为“封船”、“封舟”或“使舟”。为节省国帑,陈侃等人将费用集中在一条封船上,且确知必须以“铁梨木为舵杆,取其坚固厚重”,价虽高一倍,亦在所不惜,因“财固当惜,舵乃一船司命,其轻重有不难辨者”。还有就是封船之底木——专名为〈舟远〉,也具有同样重要性。

关于这条封船的形制和特点,陈侃记之甚详:

其舟之形制,与江河间座船不同。

座船上下适均,出入甚便;坐其中者,八窗玲珑、开爽明霁,真若浮屋然,不觉其为舟也。此则舱口与船面平,官舱亦止高二尺;深入其中,上下以梯,艰于出入。

面虽启牖,亦若穴之隙;所以然者,海中风涛甚巨,高则冲、低则避也。故前后舱外,犹护以遮波板,高四尺许;虽不雅于观美,而实可以济险。因地异制,造作之巧也。

长一十五丈、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分为二十三舱;前后竖以五桅,大桅长七丈二尺、围六尺五寸,余者以次而短。

舟后作黄屋二层,上安诏敕,尊君命也;中供天妃,顺民心也。

舟之器具,舵用四副,用其一、置其三;防不虞也。

橹用三十六枝,风微逆,或求以人力胜;备急用也。

大铁锚四,约重五千斤。

大棕索八,每条围尺许、长百丈;惟舟大,故运舟者不可得而小也。

小〈舟华〉船二,不用则载以行、用则藉以登岸也。

水四十柜,海中惟甘泉为难得,勺水不以惠人;多备以防久泊也。

通船以红布为围幔,五色旗大小三十余面。刀枪、弓箭之数,多多益办;佛郎机,亦设二架。凡可以资戎事者,靡不周具;所以壮国威而寒外丑之胆也。[7]

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皆需考虑周全,制作安装时都有必要的祭祀内容,如陈侃所说“靡神不举、靡爱斯牲者,王事孔艰,利涉大川祈也”,为了顺利完成册封使命,众人均遵照祭礼展开相应的祈祷活动。

副使高澄也是一位有心人,他撰写的《操舟记》弥足珍贵,很可能当时是由他来负责造船和选择水手的事项。当他听招募来的水手谢敦齐说刚造好的封船有三处“不善”,非常着急,求其所以,得知其一为“海舶之底板不贵厚,而层必用双”;其二为舱小人多,易生“疫痢之患”;其三为“舵孔狭隘,移易必难”,需要扩展舵孔。高澄立即嘱其一一实施救补。

接续陈侃、高澄二使顺利归来之后的是郭汝霖、李际春二使,中间相隔27年。这次出使,起初还是按照“旧式”建造封船,后因启程推迟,封船停放经年,出了一些问题,监造者便提出改进意见,所以有一些相当具体的“改造”:[8]

第一,郭汝霖属下陈孔成、马魁道考虑到“船长舱阔梁稀,不免软弱;乃请益为二十八舱,以应二十八宿”,此说被认为合理,随即得到办理。

第二,依照水手谢敦齐之说,制作大铁条二十座,自〈舟急〉底连接到两舷,则外势束缚益严,胜于采用藤条来紧箍。

第三,各舱通用樟木贴梁,大抵舱狭梁多,尤见硬固。当时福建匠人不知琉球水路多横风浪,外设“老鼠桥”为美观,现采用“漳人过洋船式”,两旁加以〈舟皮〉柱、钉板等料,绸密牢壮,小〈舟华〉击于〈舟皮〉外,朴素浑坚,及增重〈舟咸〉、头极、交拴等十二件,以故船得风,浪不侵,往来无虞。

诸位册封使在海洋中出生入死,完成琉球国王册封事宜归来,见及上司故人,无不长嘘短吁,感慨万千!为国家利益计,他们秉笔直书,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期待后继者能够有更好的安全保障,以便能出色地完成出海册封使命。这中间,汲取海上遭遇连续飓风、饱受吹打的教训,万历七年(1579)的册封使萧崇业主张造舟之事必须在船舵上下大的功夫:

舵备三,用其一,副其二。橹置三十六枝。大铁锚四,约重五千斤。大棕索八,每条围尺许、长百丈。小〈舟华〉二,不用,则缚附两旁;用,则往来藉登岸,或输行李。水具大柜二,可载五、六百石;小如瓮者十数:以海泉咸不可食也。舟最紧要者三,曰〈舟急〉、曰桅、曰舵。把总林天赠得〈舟急〉于延平、李应龙得桅于寿宁、经历罗克念得舵于广东,诸木既精好,当于用;而三者又殊材,中绳度。以故终焉允臧,得安流无恙,为舟人幸;孰非一时事事者之恪哉!定〈舟急〉日,三司诸君率府、县官俱往南台陪祭外,若竖桅、治缆、浮水出坞,亦靡神不举者。凡以王事所在,诚重之耳。

在降低封船造价方面,多个册封使也都是极力为之。如萧崇业所说:“凡木之伐自山者、输及水者、截为舟者,丝忽皆公帑云。费已不赀而丝忽又公帑出,余心内弗自安,时时与谢君商之,舟从汰其什一、军器损其什五、交际俭其什七。”[9]这些费用的减少,乃是他和副使谢杰一道合作的结果。

丙午之役前,夏子阳、王士祯二使通知所有上船人员不要多带货物,以免导致封船载重过大,等到起航之前,听“长年辈称船轻,尚欲载石;余两人坐小船亲验水痕,果离水蛇一尺五寸。盖海船欲稳,故以水平水蛇为准;即出汛兵船亦必压石,令水蛇平,乃能破浪耳”。随后几日,“舟人各率厥职,料理舟中器具。已而抵梅花所,取水,复取石五,船压重;仍行香天妃宫。并散给照身印票,逐名清理,而一切影射带货者尽驱一空矣”。[10]

由此可知,所有海上航行活动,虽然航行是在海上,但航行的技术装备、安全设施,也就是出海的功夫大小主要是在岸上体现。对此,能够顺利完成出海使命的封船,可以说各批册封使臣没有不重视这一环节的。



三、募集具有“操舟之术”的老资格水手
16—17世纪明朝册封使所监造的封船,无不船大体重,载人可观。以陈侃封船为例,乘舟之人计有:

架舟民梢用一百四十人有奇,护送军用一百人,通事、引礼、医生、识字、各色匠役亦一百余人。官三员(千户一员、百户二员),官各给银十二两,为衣装之费;余各给工食银五两三钱五分。旧时用四百余人,今革其十分之一;从约也。[11]

丙午之役后夏子阳上报自己所乘封船上的人数及开支总数情况:

臣今次所带人员,通共三百九十一名。所支廪给、口粮、行粮,通共银二千三百五十八两六钱;与所造器械,通共银一千三百六十四两六钱八分。虽中间稍有更置损益,然总之就中通融,一如己卯旧数而已。[12]

造船及一应开支如上,究竟怎样才能保证一船之人安全往返海上,册封使们早已认识到有经验水手的作用及其重要性。经过一次海上的生离死别,陈侃更加认识到“浮海以舟、驾舟以人,二者济险之要务也”之真谛,他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供后人参考:

从予驾舟者,闽县河口之民约十之八;因夷人驻泊于其地,相与情稔,欲往为贸易耳,然皆不知操舟之术。上文所云长年数人,乃漳州人也。漳州以海为生,童而习之,至老不休;风涛之惊,见惯浑闲事耳。其次如福清、如长乐、如镇东、如定海、如梅花所者,亦皆可用。人各有能、有不能,唯用人者择之;果得其人,犹可以少省一二:此贵精不贵多之意也。一则可以节国之费,一则可以卫众之生;故不惜辞之烦,为后使者忠告。[13]

这一条忠告非同小可,做到了这一点,出海航行的安全系数将大为提高。副使高澄对此也深有体味,在他撰写的《操舟记》一文中,引出了三名募集而来的操舵师,分别为谢敦齐、张保、李全,经过面试询问和日后出海表现,他认为:“敦齐约年三十有余,膂力骁勇,识见超绝;彼二人,则庸琐无足道也。呜呼!天下之事,唯在得人而已。苟得其人,则危可使安、险可使平;苟非其人,则安亦危也,平亦险也。余于操舟之术而悟任贤之理,故僭为之记。”[14]在一篇朝廷命官的文章里,如此称赞一名普通耆民,实在是少见,所以作者自己以“僭”是称(即不按一般情形)。如果试将有关谢敦齐的描写文字再引出来,方能领会到撰写者所说皆非虚言。在甲午之役展开过程中:

五月八日,遂开洋。十三日,至古米山。夜半,飓风作,遮波板架及篐所不到处,尽飘荡无遗。唯船身及〈舟急〉底,屹然不动。使非谢谋,则此舶瓦解久矣。逾旬不至,天气颇炎。船面虽可乘风,舱口亦多受湿;染疫痢者十之三四,竟不起者七人。使非谢谋,则此辈物故必多矣。海水、飓风,劲不可敌;铁力木之舵叶,果荡而不存矣。遂以榛木者易之,亦幸其孔之有容也。使非谢谋,则旧者不能出、新者不能入,未免覆厥载矣。谢非天授而何哉!

然其功之可取者,不特此耳;如观海物而知风暴之来,辨波纹而识岛屿之近,按罗经而定趋向之方,持舵柄而无逊避之意,处同役而存爱敬之心,其所可取者亦多矣。及舟回桅折之夕,众方惊仆,彼独餐饭自如,问之,曰:“无恙也”!余等惧甚,慰之曰:“无恙也”!呜呼!微斯人,则微斯四五百人矣。谢非天授而何哉![15]

文中三次出现“使非谢谋”的假使句,两次出现“谢非天授而何哉”的感叹句,使这一份文献成为十分罕见的记录平头百姓实际才能的历史资料。因前使出海情况已经不明,陈侃、高澄出海前,恰有琉球国世子尚清派长史蔡廷美来迎接明朝册封使,所持理由为“虑闽人不善操舟,遣看针通事一员率夷梢善驾舟者三十人代为之役”,令二位册封使大喜过望。谢敦齐对“曾至琉球否”的回答是“否”,但他又说“仆虽未至其地,然海外之国所到者不下数十。操舟之法,亦颇谙之。海舶在吾掌中、针路在吾目中,较之河口全不知者,径庭矣”,可见他很有自信心。封船最后回到闽海,也就证实谢敦齐确有实力。

甲午之役的成功,对后面的册封活动树立了信心,尤其是参加过甲午之役的水手加盟到下一次封船出海,自然为安全出海增加了相当的系数。如水手陈大韶、曾宏,二人又为辛酉之役的册封使郭汝霖、李际春所雇用,据郭汝霖所记,“陈大韶、曾宏俱从陈、高过洋者,亦来;大言曰:‘往年亦如此。然往年船不固,今此船固;往年船发漏,今不发漏;往年无边舵,今有边舵;往年折舵并折桅,今舵虽折而桅尚存’。余闻其言,心亦颇定”。[16]这就是富有经验的老资格水手在船上遭遇险情时所做的客观分析。



四、开洋:福建至琉球之海道
从福建至琉球之海道,在萧崇业《使琉球录》之“琉球过海图”中述之甚详。按海道形状,自然是一个长条形,为适应书籍的版式,于是断此图为7幅,顺排下去,占7页。海道属针路,叙述文字为:

梅花头正南风,东沙山。用单辰针,六更,船。又用辰巽针,二更,船小琉球头。乙卯针,四更,船彭佳山。单卯针,十更,船取钓鱼屿。又用乙卯针,四更,船取黄尾屿。又用单卯针,五更,船取赤屿。用单卯针,五更,船取〈米古〉米山。又乙卯针,六更,船取马齿山,直到琉球,大吉。[17]

今日得知,位于闽江下游的福州城,处于北纬25°15′—26°39′和东经118°08′—120°37′的位置上,而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处于北纬25°40′—26°00’和东经123°20‘—124°40‘的海域上,也就是说,明朝时期从福州至钓鱼屿的海道大致是取由西向东的方向。而启程季节,按照琉球位于福建的东北方向,故“去必仲夏,乘西南风也;回必孟冬,乘东北风也”。[18]据“琉球过海图”判断,从福建至琉球之海道,为一条比较成熟的海上航线。

如甲午之役中陈侃所述,封船一出海口,即一片汪洋。封船在前,琉球船只在后,风顺船快,次日过小琉球(台湾岛),再一日,“南风甚迅,舟行如飞”,陆续“过平嘉山、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此处误将“黄尾”写作“黄毛”),第四日傍晚“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19]这是相当顺利的去程。辛酉之役中,郭汝霖记述所过之“赤屿者,界琉球地方山也”,[20]再下去就是古米山(今日本冲绳县久米岛)。这两种记述的原意,是以赤屿为界,赤屿以下属于琉球王国,而赤屿以上诸岛屿属于明朝海疆。

丙午之役中的夏子阳封船,在过钓鱼屿、黄尾屿后,“是夜,风急浪狂,舵牙连折。连日所过水皆黑色,宛如浊沟积水,或又如靛色;忆前《使录补遗》称:‘去由沧水入黑水’,信哉言矣!”[21]再前行,就望见〈米古〉米山了。

此《使录补遗》者,为己卯之役副使谢杰所著,全称为《琉球录撮要补遗》,其中记录了一个故事,是说萧崇业、谢杰封船回港时因无人前来领航,导致大船搁浅,引来议论纷纷,有人建议用此封船换上战船或盐船,以便航行:

适又一父老进曰:“某习知船事,希借一观”!余许之。比引入舱,其人喜曰:“不须易也。此船坚甚,所伤不多;稍加粘补,虚其四舱,即可径渡。若易船,无论战船——即盐船亦不可。凡船行海中,虽若汪洋无际,实由南而北或北而南,率循汇不远。惟封船自西徂东、自东还西,乃冲横浪万余里;去由沧水入黑水,归由黑水入沧水,此岂盐船力量所能胜乎”!于是决意不易,竟得无恙。[22]

这位父老所言,道出了封船与众不同的特点。一般船只在海上做南北行,属于循海潮而行的例子,而封船则是取道东西向,要“冲横浪万余里”。父老所言“去由沧水入黑水,归由黑水入沧水”,即《使录补遗》留给夏子阳印象深刻的地方。

钓鱼屿即我国东海上的钓鱼岛,黄尾屿其名则一直未变。[23]夏子阳封船驶过黄尾屿之夜,海上就出现了“风急浪狂,舵牙连折”的紧急情况,此处地名(黄尾屿)、时间、风浪诸要素皆及,明显表示封船进入到了琉球海槽。夏子阳记录的“连日所过水皆深黑色,宛如浊沟积水,或又如靛色”,反映的正是封船进入到了深水海域,此水域当时还没有具体的名称(清代册封使所用的“黑水沟”名称,在夏子阳记录中已有了雏形),就水色而言,黑色、靛色(若蓝、紫合成之色)已能说明这里不是在大陆架了,所以,“由沧水入黑水”这句概括之语,所能表达的意思就是航船离开了陆架冲淡水的沧水,进入到黑水所在的海槽里了,惟因进入了琉球海槽,海洋地貌变得复杂起来,方才容易引起巨大的风浪。[24]

在有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研究中,16—17世纪明代册封使的《使琉球录》文献早已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以日本京都大学井上清教授发表的论文为例,认为“福州至那霸的航道中,从基隆连接钓鱼、黄尾、赤尾的东西线南侧,由水深二百米的中国大陆架的蓝海,突然进入水深二千米的深沟,黑潮从这里流过,真是沧水变成了黑水”。[25]与此同时,沙学浚、吴幅员发表的论文,[26]提供了钓鱼岛等岛屿属于明清中国而不属于琉球的历史证据,后者并以“从中琉天然界——黑水沟看钓鱼屿”为着眼点展开了论说。本文前面所引明代册封使关于“黑水”的观察和记录,则为清代册封使形成的“黑水沟”地名概念提供了基础。




五、封船遭遇海上风暴场面及应急处置方式
明朝五批册封使统御之封船,尽管遵守惯例,于五月借南风之力启程前往琉球,到达后履行公事,度过海上不稳定的夏季,待九十月方才顺着北风回程,仍不可能一路顺利,无险而返。以下试提取若干封船遭遇海上风暴之片断,以观在风险危急场面中船上的应急处置方式。

1.甲午之役: 返程,似黑水海域内

陈侃、高澄一行去琉球时,过黑水海域甚是顺利,返回时则遭遇飓风,从嘉靖十三年(1534)阴历九月十二日开洋、次日夜里遭遇飓风所涉及的路程和时间判断,遭遇区段当在黑水海域。当晚“飓风陡作,舟荡不息;大桅原以五木攒者,竟折去。须臾,舵叶亦坏;幸以铁梨木为柄,得独存”。但船舱进了水,“当此时,舟人哭声震天。予(陈侃)辈亦自知决无生理……舟人无所庸力,但大呼‘天妃’求救”。[27]此次飓风主要发生在夜间,并延续至第二天。在占卜得吉后,船上数十人齐心协力换舵,舵安装妥当,人心安稳,封船继续前行。

2.辛酉之役: 返程,似黑水海域内

嘉靖四十年(1561)十月,郭汝霖、李际春一行也是在离开那霸港的第2天遭遇到了飓风,推测其位置也是在黑水海域一带。当时的天气是“黑云接日,冥雾四塞”,预示着飓风将要到来。“至夜二鼓,劈烈一声,舵已去矣。”随行水手陈大韶、曾宏二人有过一次出海琉球的经历,他们说:“往年亦如此。然往年船不固,今此船固;往年船发漏,今不发漏;往年无边舵,今有边舵;往年折舵并折桅,今舵虽折而桅尚存,”点出了改进后的册封船之优点,从而稳定了众人之心。次日虽出现了“牵舵大缆兜之自尾至船首者,又忽中断”的情况,[28]最终在风浪中合力接上,度过了这一飓风难关。

3.己卯之役: 返回福建海道上

万历七年(1579),萧崇业封船去程基本顺利,半数人于风波中呕吐不已,“顾独漳人,则夷夷弗为动耳”。[29]下半年十月二十日出那霸港,“二十六日,风益助顺,令楫师五帆并张,摇飏披拂,猎猎不可御;盖与归心飞相送也。但抵暮,阴云四塞,乃大雨。于是西风为梗,终食弗进寻丈。幸一日夜,辄转而北矣。然北又多暴,舟迅而荡甚,欹侧簸扬;时戛轧为裂帛响,颓然若屋宇将倾之状”。此时船上大多数人已失去自制力,惟有“漳州长年极力捩柁,坚与风为敌;棍牙数数折伤,柁叶亦为巨涛击去,独柁以铁力木得存;更再易之,人人愈益惴恐”。[30]柁,即舵,采用铁梨木为之,于关键时刻体现出坚硬木质在制舵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4.丙午之役: 去程,返程,黑水海域内

万历三十四年(1606)五月,夏子阳、王士祯一行所经风暴确属在黑水海域。二十七日午后过的钓鱼屿,次日过的黄尾屿,当天夜里“风急浪狂,舵牙连折。连日所过水皆深黑色,宛如浊沟积水,或又如靛色”,[31]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惊险,对于船只的影响也不太大。但在返程中情况就不一样了,夏子阳在《使琉球录》里记道:

忽二十三日午后,飓风大作;连日涛涌如山。系舵大索为一船纲维者,连断其四。运舟巨舵为一船主宰者,连折其二,舟中所存仅一舵矣;亟整理易之,又复为巨浪击去舵叶。即合木巨桅,亦缘振撼损裂,摇拽欲仆。如此者又经三昼夜,以一无舵之舟簸荡于烈风狂涛中,颠危倾仄,几覆溺矣。……

接下去的记述为二十四日“巳刻,忽霹然一声,舵折去矣”,二十五日情况尚好(风向转为东北),二十六日“复有麻雀一群飞集船上,顷即飞去;众异之,疑为飓征”,紧接着到了第二天:

次日,风果暴剧,倏而舵叶又为巨涛击去。众思船中止此一舵,若此干复折,则必无归;亟下偏舵,将舵干拔起。船从兹无主,簸扬倾荡倍甚于前……

二十八日“忽有报船裂入水”,船上一片惊慌;二十九日“三易舵后,风伯助顺,始得安澜以归”。就在二十九日这一天早晨,众人隐隐望见一船,喜悦中有人说道“有船,则去中国不远;且水离黑入沧,必是中国之界”,连续四五天的海上颠簸,似乎都是在黑水海域里行驶,看着船只“离黑入沧”了,众人才有所放心。夏子阳、王士祯一行这一次返程似乎是遭遇飓风时间最长的一次,因而连日的行程记录也格外细致。

5.癸酉之役: 返回福建途中

崇祯六年(1633),杜三策封船去程遭遇过风浪,船上颠簸不已,回程更为苦不堪言。据其《使琉球疏》所言:“臣等候孟冬风泛,至十月二十九日始离琉球,登封舟”,出海即遭遇风袭,至十月“初六、初七两昼夜,飓风大作,浪如连山,且阴云黯惨,水天不分,人在舟中,如入暗室。坐风轮船工,不敢持舵与风相斗,随浪漂流,针路俱失。兼有无数大鱼,夹舟而行,舟中人万分恐惧,臣等乃祈祷于天妃神前”。风浪有过平静后,“陡于十一二日飓风又作,缆肚绳连断五次,无所以系舟,又恐下击碎船尾,事不可救。舵工郭芳料理舵事,被舵一侧,脑浆迸出,堕海而死。舵工柯镇又伤一肢,人遂无敢近舵者。东西南北,随浪漂转。尔时大风簸海,海浪拍天,蓬舟忽蘸于水中,海水忽涌于船上。一船之人,魂惊魄战,面色如灰”。是船载人五百有余,杜三策召集船上年长者合议,“众长年曰:‘船所托命在舵,今舵已无用,惟有随水漂流耳,有何巧法?’”水手中素有“海行者见山如父母”之说,至十四日天明,有人报称“已见山矣!”在确定是福建小瑝山后,众人方才稳定下来。“随水漂流”,这是封船遭遇风暴猛烈摧残后,最没有办法的路子。[32]




六、结论:帆船时代的过人智慧
在以季节风为动力的帆船时代,对于一艘出洋大船的基本目标,就是遭遇再大的风暴时,能够做到桅杆不倒,舵不失灵,船不解体或倾覆,船上的人员能够安全抵达目的地,并与航船顺利返回。在琉球国完成册封使命后,封船能够安全返回,这即是陈侃、高澄等五批明朝册封使心中的理想。环境史研究注重特定条件下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本文提供的时空背景中,即为船上人与封船顺沿海道航行所关联的海洋环境之间关系的考察研究。

明代前期的郑和下西洋事迹在前,时人总结的天文和地文航海技术及航海图,16—17世纪的各批封船均已掌握,最大的不虞之事即为出没海上风暴的不确定性。册封使衔命出海本身具有一种连续性(前者对后者容易产生影响),其出海时间已有季节性上的考虑,连续多日的海上航行,致使遭遇风暴的可能性增大。通过表2可以清楚看到上述各批册封船往返琉球国途中的遇险区段或位置。

表2 16-17世纪明朝册封船往返琉球国途中的遇险区段

出使年代        正副使        去程起止时间        遇险区段(去程)        在琉球国停泊天数        返程起止时间        遇险区段(返程)
嘉靖十三年(1534)        陈侃高澄        五月八日(6月19日)至二十五日(7月6日)        谷米山        104        九月十二日(10月18日)至二十八日(11月3日)        似黑水海域
嘉靖四十年(1561)        郭汝霖李际春        五月二十九日(6月11日)至闰五月九日(6月21日)        似黑水海域        157        十月十八日(11月24日)至二十九日(12月5日)        似黑水海域
万历七年(1579)        萧崇业谢杰        五月二十二日(6月15日)至六月五日(6月28日)        赴琉球海道中        138        十月二十四日(11月12日)至十一月二日(11月19日)        回福建海道中
万历三十四年(1606)        夏子阳王士祯        五月二十四日(6月28日)至六月二日(7月6日)        黑水海域        140        十月二十四日(11月23日)至十一月一日(11月30日)        黑水海域
崇祯六年(1633)        杜三策杨抡        六月初一日(7月6日)至初九日(7月14日)        赴琉球海道中        140        十月二十九日(11月30日)至十一月十七日(12月17日)        回福建海道中
资料来源:依据本文所参考的多种《使琉球录》资料制作。

说明:往返起止时间系按开洋日至到达日确定,在琉球国停泊天数系按到达日至离开日确定。

去程中遇险的主要区段是在离开沧水海域后,进入到黑水海域。从专题地图上获知,琉球海槽底最大深度2719米的位置就在钓鱼岛东黄尾屿、赤尾屿的南面,[33]从这样的海底形势来阅读前引夏子阳使臣写下的“过黄尾屿。是夜,风急浪狂,舵牙连折。连日所过水皆深黑色”的文字,就易于理解了。因此,黑水海域虽然为水深险要去处,却是前往琉球国所必需越过的海上区段,经历越过中的危险性,诸多使臣对之才格外留心,严加防范;唯其在这里经历了惊涛骇浪,遭遇了舵断船漏的危险境地,才会在自己的出使记中留下详实的记录和感受。

返程中经过深邃的黑水海域后,由于路远风向变数多,封船仍然会面临一些不测,即如己卯之使萧崇业、癸酉之使杜三策统御的封船,在返回福建途中仍然遭到风暴袭击,船只遭到不小的损坏。

环境史研究的一个突出角度,乃是密切关注特定时空背景里,人物及其群体如何在适应、利用环境条件和自我行为的调整中,一步步实现了预定的政治社会经济方面或文化意图上的目标。就本文论题而言,到了明代,从福建往返琉球之海道已经属于一条比较成熟的海上航线,为确保封船安全往返、完成册封使命起见,各批册封使周密部署,尽职尽力,临危不乱,发挥的统御作用明显。在监督造船过程中注意细节,汲取前人经验和不同意见,防微杜渐,处事果断,取得了全体人员安全出海的基本保证。

在渺无涯际的大海中,封船犹如一叶之舟,为了增加最大的安全系数,须将“浮海以舟、驾舟以人”的根本认识落在实处。如高澄这样的册封使,听取了友人的意见,采用了招募水手的方式,来物色具有“操舟之术”的专门人员,得到了如谢敦齐这样富有实际经验的优秀操舵师,然后予以重用,促使他们在封船航行面临灭顶之灾时发挥他人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在依赖“朝廷之威福与鬼神之阴搿绷椒矫妫岱馐姑亲龅囊彩墙魇匚担鍪卤丶溃夥系笔泵裰诘男睦碜刺T诒┓缬晗春秃K鸬吹墓讨校迨е兀诵氖Ш猓嗣怯谖弈沃星缶扔诨识骱频春吞戾瘢耸乔椴蛔越那笊硐郑坏┫涨橄嗣堑木谏バ那椴呕岷米?

[1]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序言”,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页。此段文字中所谈到的“台湾落漈”,按各种辞书对“漈”字的解释有三:(1)指岸边,如河边水漈;(2)指海底深陷处,如《元史·瑠求》称“西南北岸皆水,至彭湖渐低,近瑠求则谓之落漈。漈者,水驱下面而不同也”;(3)指瀑布,为福建方言,如百丈漈、梅花漈。近人连横《台湾通史》卷1《开辟纪》所云“夫澎湖与台湾密迩,巨浸隔之,黑流所经。风涛喷薄,瞬息万状,实维无底之谷,故名落漈”(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页),给出的解释相当透彻而明确。

[2]吴幅员所撰《使琉球录三种》提要,汇入《<台湾文献丛刊>序跋(一百零三首)》一文,刊吴幅员《在台丛稿》,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417—631页。学界关于明清两朝派出册封使的探讨较多,专门列表以示概貌的论述,可参见王菡《明清册封使别集中所见琉球史料》一文附录《明清两朝历任册封使一览表》,详王菡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史料三编》,“代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3](明)陈侃:《使琉球录》之“自序”,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辑:《使琉球录三种》,《台湾文献丛刊》第287种,大通书局1970年版,第1页。下文除直接注明外,所引明代册封使的出海记录,均出自这部经吴幅员先生整理过的《使琉球录三种》。嘉靖十三年册封正使陈侃、万历七年册封正使萧崇业、万历三十四年册封正使夏子阳为这三种《使琉球录》的作者,实际上在萧崇业的著述中,还包含了嘉靖四十年册封正使郭汝霖的出使记录,参见第73-76页(落款为“郭汝霖记”)。

[4](明)陈侃:《使琉球录》之“群书质异”,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辑:《使琉球录三种》,第32页。

[5](明)陈侃:《使琉球录》之“使事纪略”,《使琉球录三种》,第7页。

[6]参见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室:《福建经济发展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7—190页。

[7](明)陈侃:《使琉球录》之“使事纪略”,《使琉球录三种》,第9—10页。

[8](明)萧崇业:《使琉球录》之“造舟”,《使琉球录三种》,第92—93页。

[9](明)萧崇业:《使琉球录》之“使事纪”,《使琉球录三种》,第77页。

[10](明)夏子阳:《使琉球录》之“使事纪”,《使琉球录三种》,第221—222页。“水蛇”之谓,据赵建群、陈铿:《明代使琉球“封船”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解释:封船为尖底,吃水很深,两侧标示规定的吃水线,称之为“水蛇”。

[11](明)陈侃:《使琉球录》之“使事纪略”,《使琉球录三种》,第10页。

[12](明)夏子阳:《使琉球录》之“题奏”,《使琉球录三种》,第211页。

[13](明)陈侃:《使琉球录》之“使事纪略”,《使琉球录三种》,第22页。

[14](明)高澄:《操舟记》,《使琉球录三种》,第91页。

[15](明)高澄:《操舟记》,《使琉球录三种》,第92—93页。

[16](明)郭汝霖:《使琉球录》,《使琉球录三种》,第75页。

[17](明)萧崇业:《使琉球录》之“琉球国海图”,《使琉球录三种》,第55—61页。此图在夏子阳的著述中有两见,一为《使琉球录三种》,第179—194页,占16页,除图2(第180页)绘有海中波涛景象外,其余皆无;二为夏子阳、王士祯编《会稽夏氏宗谱·使琉球录》(明夏氏活字本)之“图组”,收入黄润华、薛英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史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第326—345页,占19页,多出图幅为封船到达那霸港后的琉球王国图景。

[18](明)夏子阳:《使琉球录》之“群书质异”(按语),《使琉球录三种》,第254页。

[19]米庆余:《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属考——从明代陈侃<使琉球录>谈起》(《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即根据陈侃的明确记载,及其他资料考证判断,这处古米岛(现今的久米岛)才是古代琉球王国的西部疆土。

[20](明)郭汝霖:《使琉球录》,《使琉球录三种》,第75页。

[21](明)夏子阳:《使琉球录》,《使琉球录三种》,第222页。

[22](明)谢杰:《琉球录撮要补遗》之“启行”,《使琉球录三种》,第211页。

[23]中测新图(北京)遥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钓鱼岛及其附近岛屿立体影像》,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年版。

[24]据江波的研究,距今1100—350年,随着黑潮暖流和陆架冲淡水的交替增强,以黑潮暖流和陆架冲淡水为主要内容的海洋流场对台湾东北海域海洋环境演化起主导作用,而距今350年以后,伴随着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冬季风重新成为海洋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25ka以来冲绳海槽古海洋环境演化研究》,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25][日]井上清著:《关于钓鱼岛等岛屿的历史和归属问题》,三联书店1972年版,第11页。

[26]沙学浚:《钓鱼台属中国不属琉球之史地根据》,《学粹杂志》第14卷第2期,1972年2月,收入氏著《地理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483—528页;吴幅员关于“钓鱼岛等岛屿非琉球所属史证”的4篇论文,收入氏著《在台丛稿》,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164—225页。

[27](明)陈侃:《使琉球录》之“使事纪略”,《使琉球录三种》,第20页。

[28](明)郭汝霖:《使琉球录》,《使琉球录三种》,第75—76页。

[29](明)萧崇业:《使琉球录》,《使琉球录三种》,第78页。

[30](明)萧崇业:《使琉球录》,《使琉球录三种》,第81页。

[31]本段丙午之役引文皆出自夏子阳:《使琉球录》,《使琉球录三种》,第222—228页。

[32]本段癸酉之役引文皆出自周郢:《新发现的杜三策<使琉球疏>述略》,《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年第6期。

[33]刘明光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图集》(第二版),“海域”部分之“中国近海地貌”图幅,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jiaguareno 发表于 2024-5-15 10: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ujiaguareno 于 2024-5-15 10:45 编辑

洪武、永乐时,出使琉球等国者,给事中、行人各一员;假以玉带、蟒衣,极品服色。预于临海之处,经年造二巨舟:中有舱数区,贮以器用若干。又藏棺二副,棺前刻“天朝使臣之柩”,上钉银牌若干两。倘有风波之恶,知其不免,则请使臣仰卧其中,以铁钉锢之,舟覆而任其漂泊也;庶人见之,取其银物而弃其柩于山崖,俟后使者因便载归。航海本就是勇敢者的职业,尤其古时候的木船,出海就是搏命。因此才有朱元璋遣闽人三十六姓赴琉球,琉球也是祖国一块心头肉。虽然美日凭借武力至今霸占着中国的领土琉球,国人时刻惦记着琉球同胞早日回归,抛弃整日生活战机轰鸣,随时成为殖民炮灰的恐惧中的日子,早日回到祖国怀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9-8 08:49 , Processed in 1.054331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