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1819|回复: 2

梁嘉彬 研究 琉球问题

[复制链接]
关天培 发表于 2014-6-5 17: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梁嘉彬 潜心研究琉球问题

  梁嘉彬目睹一些日本和欧洲国家的历史学者歪曲历史事实,将中国领土台湾省也诬说是日本的琉球,直到1955年3月日本出版的本宫泰彦着《日中文化交流史》一书所附的《日中交通路线图》,仍然将台湾标记为“琉球”的情况,于是他从1947年开始潜心研究琉球问题,并于同年6月30日在《中央日报》“文史周刊”发表了题为《隋代琉求国确非台湾考》的论文。

之后直到1972年,不断搜集历史资料和深入研究,共发表了关于琉球问题的论文31篇,并写成专着《朝鲜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先史丛考》(未出版),以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证明“《隋书》琉球为台湾说的虚构过程”,证实当时的琉球实为今日日本的琉球群岛,絶对不是台湾,并附带从中日两国关于琉球的文献中论证了钓鱼岛亦是中国的领土。

梁嘉彬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样说明他的研究工作是体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和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的

  梁嘉彬一生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当然不止上述三个方面。



备注:

梁嘉彬教授论着目録:

《古琉球确即瀛州考释》,《思想与时代》(上海),第50期,1947年

《隋代琉球国确非台流考》,《中央日报》“文史周刊”,第60期,1947年6月5日。



《琉球史论正谬》,《国防月刊》(南京),1947年第4卷第4期、1948年第5期第1期。

《日本民族源于中华民族考》,《中央日报》副刊,“文史周刊”,第48期,1948年3月15日。

《由琉球问题谈到中国在东亚之地位》,《中华日报》(台北),1948年4月21~22日。

《琉球同胞!请让我报告:我对你们的认识同情和关切!》《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3期,1948年9月21日。




《琉球舜天主为日人血胤说正》(译文),《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7期,1949年1月。

《琉球亡国史谭一二》(译文),《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9期,1949年1月25日。

《从中琉关系谈到台湾省管理琉球问题》,《中华日报》(台北),1949年3月22日。

《琉球鸟瞰》(译文),《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13期,1949年4月12日。

《为琉球古代文字问题敬复琉球蔡璋》,《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18期,1949年7月23日。

《论〈隋书〉琉球》,《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21~24期,1949年9月10日。

《三国时代夷州禀州考》,《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25期,1949年11月。




《宋代毗舍耶固确在台湾非在菲律宾考》,《文献专刊》(台北),第2卷第3、4期,1951年。

《隋书琉球传的石器和铁器》,《公论报》副刊,“台湾风土”,第145期,1951年11月2日。




《论琉球归属问题》,《自由中国半月刊》(台北),第9卷第8册,1953年。




《三国时孙权所伐夷州确为琉球而非台湾之证据》,《幼狮》(台北),第12期,1954年。





《琉球辨》,《中央日报》(台北),“学人”,第67期,1958年1月21日。

《论〈隋书〉“琉球”与琉球、台湾、菲律宾诸岛之发现》,《学校季刊》(台北),第6卷第3期,1958年。

《论〈隋书〉琉球与台湾琉球日本海行记録》,《台湾文献季刊》(台北),第9卷第2期,1958年。

《从纯学术立场论〈隋书〉琉球答台湾论者》,《中央日报》“学人”,1958年8月5日。




《论〈隋书〉琉球为台湾说的虚构过程及其影响》,《东海学报》(台中),第1卷第1期,1959年。

《唐施肩吾事迹及其“岛夷行”诗考证》,《大陆杂志》(台北),第19卷第19期,1959年。




《琉球古今见闻考实》,《东海学报》(台中),第2卷第1期,1960年。




《丛荷兰史料看郑氏驱荷人出台的背景》,《新时代》(台北),第1卷第4期,1961年。

《论琉球问题》,《政治评论》(台北),第6卷第11期,1961年。
  


《魏志侏儒国(琉球)、裸国(台湾)、黑齿国(菲律宾)考》、《大陆杂志特刊》(台北),第2辑,1962年。

“Liu-Chiu”in  “Sui-Shu”(《隋书琉球》,Conference Asian Histoies Taipei,Reprinted Chinese Linter Vol X No:1 March,1962,10.19




《崎山氏の人梁嘉彬氏琉求古今见闻考实たフつてヮの读后感想》(日文),冲绳文化协会《冲绳文化》(东京),第11号,1963年。




《中日先史关系的几个问题》,中日文化经济协会会刊《中国与日本》(台北),第53~54期,1964年。




《琉球及东南诸海岛与中国》,台中市东海大学,1965年版




《小琉球考》、《台湾文献季刊》(台北),第19卷第1期,1968年。

《近代中日关系探源及两国外交使才举例》,《百年来中日关系论文集》(台北),1968年。




《中国近代外交史和中外关系史的学习兴趣》,《中国一周》(台北),第985年期,1969年。

《论中国琉球关系的本原》,《中华杂志》(台北),第7卷第6期,1969年。

《从徐福碑看真假追踪蓬莱澶州》,《史学汇刊》(阳明山),第2期,1969年。




《日韩史辞典》,商务印书馆(台北),“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12册,历史学东北亚史”,1970年。

《中国与琉球关系》,《日本华侨新闻》,第15~16号,1970年。




《为台湾地位问题正告美国政府和人民》,《中华杂志》(台北),第9卷6月号,1971年。

《从明清两代中国日本琉球文献看钓鱼台群岛问题及琉球问题》,《食货月刊》(台湾),第6期,1971年。




《宋〈诸藩志〉琉球国毗舍邪国逐句考证》,《大陆杂志》(台北),第44卷第1期,1972年。

《〈隋书〉琉球国传逐句考证》,《大陆杂志》(台北),第45卷第6期,1972年。




《琉球亡国中日争持考实》,《大陆杂志》(台北),第48卷第5~6期,1974年。




《李鸿章外交与中日间朝鲜交涉》,《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7期,1975年。


以前不少著作均记作“流球”,实为今天著作中“琉球”的同音。


《朝鲜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先史丛考》

评分

参与人数 1好评度 +8 金钱 +5 收起 理由
liuqiu + 8 + 5 文章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关天培 发表于 2014-6-5 17: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嘉彬(1910—1995),字文仲,是梁广照之第三子,生于北平(今北京)。


少年时在广州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并请有家塾老师陈知俭、邬庆时(伯健)指导。1923年夏天,与胞兄方仲几乎同时到北平、天津读新式小学和中学。1928年秋天,由南开中学考入清华大学史学系,1932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34年赴日本留学,1935年考取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大学院(研究生院)东洋史科部攻读研究生学位,指导教师是和田清教授。1937年夏,仍留日本做研究工作。但不久,爆发“七七卢沟桥”事变,他只好与当时已到日本进行学术考察的胞兄方仲一起毅然回国。到1971年,东京大学才按旧制补授梁嘉彬文学博士学位。抗战期间,曾辗转广东、昆明、重庆等地工作。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梁嘉彬赴台湾从事史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先后被聘任为台中的东海大学、台北的政治大学、辅仁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并一度被聘为考试院顾问。1962年至1963年,又被聘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史学客座教授及该校东西文化技术交流中心第一届高级学人,和檀香山华侨学校明伦中学的国史讲座特约教师。〔1〕

  梁嘉彬自大学毕业后,就选择和走上了一生为士的道路,终生专心从事史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成为研究史学特别是研究清朝广东十三行和中外关系史的著名专家。

  一、锲而不舍研究广东十三行

  梁嘉彬研究广东十三行由来已久。据其回忆,因为自己是广东十三行之一的天宝行行商梁经国的第六代孙,所以“留心于十三行事迹”早启自幼年,自肄业史学系后“更专心从事十三行之研究”。在清华大学读书时,1929年就首先撰写成《广东十三行行名考》论文,并在1932年3月出版的《清华周刊》第37卷第5期发表,得“师友之间,咸称道之”〔2〕。当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回到广州后,继续搜集资料和访问广东十三行行商后人,进行深入研究。时适朱希祖“为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主任,闻其好学,特延请为文史研究所编辑员,使其专心致力于此,期成巨著。越一年,乃扩充为三篇:一曰《序编》,二曰《本篇》,三曰《尾篇》”,“文成十余万言”〔3〕,书名叫《广东十三行考》,请朱希祖作序,于1937年由南京国立编译馆出版,商务印书馆发行。

  《广东十三行考》出版后,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不断有学者发表书评,给予该书高度的评价。吴晗在《评梁嘉彬着<广东十三行考>》文章中指出,由于梁嘉彬“用了几年的时间……搜尽了一切能找到的中西史料。他在横的方面,遍访各行商后人,利用家谱行状和传说来补正过去学者的缺陷;在纵的方面,对过去历史作了一个详瞻而扼要的鸟瞰。在行文体例方面,他把所有有关的史料和考证,都放在脚注中,使正文更醒目精彩”〔4〕,从而克服了过去研究广东十三行的外国学者如法人Henri Cordier所着《广东之行商》(Les Marchands Henistes de ton);日人田萃一郎着有《广东外国贸易独占制度》及《十三行》;根岸吉着《广东十三洋行》;武藤长藏着《广东十三行图说》;松本忠雄着《广东之行商及夷馆》等所不能克服的三个困难:“第一是史料的搜集,所有各种文字中关于这问题的记载,尤其是中文材料,都应一一加以研究和批评。第二是实地的采访,除文字的记载以外,还应从行商的后人和父老的传说中采访遗事,与文字的记载互相印证比较。第三是历史的研究,除横的方面就十三行本身作研究外,因这制度和中国历代市舶制度有关,更须向上追溯,作一纵的探讨。”〔5〕《广东十三行考》于是成为当时研究广东十三行的空前高水平的著作。1940年3月,美国《太平洋事务》也发表德国鲍克莱尔教授的一则书评,指出《广东十三行考》的“着者利用该城、该省之早期档案文献,以及家谱史料,详细阐释了若干已经为人所知之史实,并在许多实例上获得几乎全新之成果”〔6〕。

  所以,1944年1月,日本山内喜代美将该书翻译为日本文,以彦根高等商业职业学校东亚商业经济丛书第一辑,由日本日光书院出版发行。译者在该书的译序中,高度评价说:

  通观本书全篇,盖纯为忠实研究之结晶,……梁氏克以清纯的“家的精神”而注心血于本书,吾人可谓以此乃使本书得在近代中国各种著作中堪称“白眉最良”,谅不为过。〔7〕

  梁嘉彬并不满足于《广东十三行考》一书的成就和国内外学术界对该书的高度评价。在他看来,清代广东十三行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以便更科学地阐述十三行的本质。于是,他在1959年获得美国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基金的资助后,又对《广东十三行考》进行详细、认真的校补和修订,增加不少新发现的史料,补充了自己继续研究的心得和新见解,使该书得到充实和扩充,最后将原书修订成30多万言的增订本,于1960年3月由台中东海大学再出版发行。从此,《广东十三行考》(增订本)又以更丰富的内容和更高的学术水平公诸于史学领域,与读者见面。但梁嘉彬仍感对十三行研究不足,据全汉升先生对笔者(黄启臣)说,他于20世纪60年代后,仍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图书馆和档案馆查寻与十三行有关的史料,并似再增订本书。笔者(黄启臣)1998年到台湾中央研究院开学术研讨会,期间去拜访梁嘉彬之遗孀,因为梁师母事前已知道我是梁嘉彬胞兄梁方仲的研究生,非常热情接待我,而且领我到书房,指着一个放置广东十三行资料的卷宗请我看。我打开翻看,厚厚一摞,大约也有10多万字的资料。梁师母说:这是准备再增订该书用的。又据梁嘉彬侄儿梁承邺教授说,1994年,梁嘉彬在卧床养病之时,还来信嘱承邺转托中山大学章文钦教授代为校订原增订本,幷联系在广州重版事宜。后经章文钦教授和梁承邺教授的多方努力,终于在1999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重版本书。章文钦教授不负梁嘉彬所托,进行了认真的校订和注释,使重版的《广东十三行考》又以崭新面貌奉献给学术界。遗憾的是,梁嘉彬却看不到该书的重版了。但他一生锲而不舍地研究广东十三行的求实求真的精神,却是遗留给后一代学人的宝贵财富。

  二、精心研究澳门问题

  梁嘉彬不是孤立地研究清朝广东十三行问题的,而是把从事清代海外贸易的广东十三行与明代的三十六行联系起来研究,并得出“万历以后,广东有所谓‘三十六行’者出,代市舶提举盘验纳税,是为‘十三行’之权舆”〔8〕的结论;然后又把清代广东十三行与发生于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进入以后租居澳门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这是过去研究中西交通史时无人过问的问题,表示自己要研究这两个问题,说:

  国人研究中西交通史,每以葡借澳门以前之交通史为界;研究中国外交史,每以鸦片战争而后之外交史为基:其介乎两者间之澳门问题与十三行问题,则几若无人过问焉,余不敏,窃欲着为专篇以补此阙漏。兹先作十三行考。〔9〕

  梁嘉彬按此计划,当于1929年撰写《广东十三行行名考》后,即于1931年撰写了研究澳门的论文《葡人在华最初殖民地Lampaeaao考》,并在《清华周刊》第35卷第4期发表。可见他研究广东十三行问题与澳门问题是同步进行的,而且将两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我们将其发表澳门问题的论着列出,则可见一斑:

  (1)《〈明史·佛郎机传〉考证》,载1934年1月《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第2卷第3~4期。

  (2)《澳门的地位》,载1945年12月南京《建国周报》。

  (3)《澳门悬案有早日解决的必要》,载1945年12月南京《建国周报》。

  (4)《通论澳门在历史上条约上的地位》,载1947年10月27日《中央日报》。

  在这些论文中,梁嘉彬既表明自己对澳门问题的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表明瞭自己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要求澳门回归的责任感。他说:

  我本于爱国的立场,为了要纠正各国数十年来把澳门看作葡萄牙领地的错误观念,愿意提供我国外交当局一个“澳门确非葡萄牙领土”的积极证据。

  自从1557年(明嘉靖三十六年)葡人僦居澳门以后,直至1887年(光绪十三年)签订“中葡草约”,翌年互换“中葡修好通商条约”以前,中国始终保持着澳门的主权,是毫无疑问的。在这其(期)间,凡300余年,中国在澳门有司法权与财政权,有地方行政的官署和自治的村落,始终认定澳门为中国海关港口,葡萄牙人用尽“纳贿”、“纳租”种种手段,仅得租住权限。

  梁嘉彬还进一步论证,即使是1887年签订了《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和次年换约之后,清朝政府允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澳属之地”;但条约也载明“葡国坚允,若未经中国首肯,则葡国永不得将澳地让与他国”〔10〕,此就证明:

  中国的允许葡国永居管理,不过允许葡国以“土地永租”和“市政管理”之权,但对澳门的主权絶未放弃。

  切实地说一句,大凡一块土地的占领权和管理权的让与,是不包括主权的让与,此项的特权的规定是与领土割让截为两事,……并没有构成割让土地的行为……〔11〕

  据此,梁嘉彬大声疾呼要收回澳门:

  澳门主权的归属问题现在已经给我弄个水落石出了,澳门仍构成中国领土之一部分,絶无疑义。我们现在既然已经收回各处租界和租借地,为什么还不收回澳门呢?〔12〕

  梁嘉彬研究澳门问题的科学态度、真知灼见和爱国热忱,是难能可贵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1986年6月30日开始,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正是根据澳门不是割让给葡萄牙,而是租借给葡萄牙居住的原则进行的,并于1987年4月签订《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最后于1999年12月20日实现了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如果梁嘉彬地下有知,我想他一定为自己研究澳门问题的观点和呼吁收回澳门的愿望得以实现而感到十分欣慰的。

  三、潜心研究琉球问题   梁嘉彬目睹一些日本和欧洲国家的历史学者歪曲历史事实,将中国领土台湾省也诬说是日本的琉球,直到1955年3月日本出版的本宫泰彦着《日中文化交流史》一书所附的《日中交通路线图》,仍然将台湾标记为“琉球”〔13〕的情况,于是他从1947年开始潜心研究琉球问题,并于同年6月30日在《中央日报》“文史周刊”发表了题为《隋代琉求国确非台湾考》的论文。之后直到1972年,不断搜集历史资料和深入研究,共发表了关于琉球问题的论文31篇,并写成专着《朝鲜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先史丛考》(未出版),以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证明“《隋书》琉球为台湾说的虚构过程”,证实当时的琉球实为今日日本的琉球群岛,絶对不是台湾,并附带从中日两国关于琉球的文献中论证了钓鱼岛亦是中国的领土。



梁嘉彬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样说明他的研究工作是体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和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的。

  梁嘉彬一生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当然不止上述三个方面。其实他研究的方向和范围相当广泛,诸如中日关系史、中国近代外交史、中外交通发展史等方面,均有湛深的研究,或建探幽钩沉之功,或发前人所未发,或获先人未获之果。即如“徐福与日本”这项相当专门深辟的研究,他的建树也很突出。徐福在日本的历史地位,曾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而嘉彬先生的研究论断为:“谓徐福与日本皇室无关不可取,谓徐福即日本神武天皇亦不可取。”这种公允准确的论断,得到有关学者的专门介绍。〔14〕

  为了说明梁嘉彬一生的研究成果累累,我们将收集到他的研究成果目録附于文后,以见一斑。

  梁嘉彬于1995年在台湾病逝,有三子:名承天、承中、承基。

  梁嘉彬教授论着目録

  一、专着

  (一)已出版的:

  [1]《广东十三行考》,国立编译馆,1937年版;1944年日文版;台中东海大学,1960年修订本版;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历史》,国立编译馆1952年版。

  [3]《历史地图》,台湾教育厅编审委员会,1953年版。

  [4]《麻六甲、郑和等〈海外文库〉》,台北市侨务委员会,1955年版。

  [5]《师范本国史》(上、下册),台湾复兴书局1955年版。

  [6]《琉球及东南诸海岛与中国》,台中市东海大学,1965年版。

  [7]《明史·佛朗机传考证》,台中东海大学,1965年版。

  [8]《东北亚史》(日韩文),台北市商务印务馆1970年版。

  [9]《李鸿章与中日甲午战争》,台北市大陆杂志社,1975年版。

  [10]《中国历史图说》,第10册(明代),台北新新文化公司,1979年版。

  (二)待出版的:

  [1]《中日甲午战争新研究》。

  [2]《朝鲜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先史丛考》。

  [3]《日本史研究》。

  [4]《中日关系史研究》。

  [5]《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

  [6]《中外交通史研究》。

  二、论文

  [1]《日本在满洲两路侵略主义及应付方略之研究》,天津《国闻周报》,1928年第6卷第1期。

  [2]《中东铁路问题之研究》,天津《国闻周报》,第6卷第28、29、30、31期,1929年。

  [3]《东三省自筑铁路史略》,北平《华北日报》“边疆周刊”,1930年第11、19号。

  [4]《英国侵略西藏史略》,北平《华北日报》“边疆周刊”,第18期,1931年。

  [5]《日本在蒙满势力的进退》,北平《华北日报》“边疆周刊”,第18期,1931年。

  [6]《安泰吉长两路权利之丧失及急应收回之理由》,北平《华北日报》“边疆周刊”,第21期,1931年。

  [7]《锦爱铁路与满洲铁路中立问题》,北平《华北日报》“边疆周刊”,第22期,1931年。

  [8]《葡人在华最初殖民地Lampacao考》,《清华周刊》,第35卷第4期,1931年。

  [9]《英法联军之役广东十三行商调停战事史料》,《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第1卷第1期,1933年。

  [10]《明史·佛郎机传考证》,《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第2卷第3、4期,1934年。

  [11]《论苏联将干预远东战事》,《正义周刊》,第4期,1944年。

  [12]《请英军考虑放弃香港》,《光明周刊》,第1期,1945年。

  [13]《漫谈越南》,《大众周刊》,第8期,1945年。

  [14]《海岛港湾——中国生命之一战》,《大众周刊》,第9期,1945年。

  [15]《澳门悬案有早日解决必要》,《建国周刊》,第2期,1945年。

  [16]《光复前后的台湾中等教育》,《台湾月刊》,第1期,1946年。

  [17]《关于本省(台湾)的历史教育》,《台湾日报》,1947年2月4日。

  [18]《(台湾)本省的航务问题》,《台湾日报》,1947年2月2日。

  [19]《请认清“九龙城”、“九龙租借地”和“龙九割让地”的区别》,台北《公正报专论》,1947年2月14日。

  [20]《正视法越战争》,《台湾日报》,1947年2月25日。

  [21]《日本侵略中国简史:五月谈国恨》,《台湾新生报》副刊,“史地”,第12期,1947年5月12日。

  [22]《通论澳门在历史上条约上的地位》,《台湾新生报》,1947年6月5日。

  [23]《隋代琉球国确非台流考》,《中央日报》“文史周刊”,第60期,1947年6月5日。

  [24]《东北问题与国际战争》,《台湾新生报》副刊,《史地》,第10期,1947年7月8日。

  [25]《从中国地方志看台湾物产》,《台湾新生报》副刊,《史地》,第10期,1947年7月8日。

  [26]《琉球史论正谬》,《国防月刊》(南京),1947年第4卷第4期、1948年第5期第1期。

  [27]《古琉球确即瀛州考释》,《思想与时代》(上海),第50期,1947年。

  [28]《日本民族源于中华民族考》,《中央日报》副刊,“文史周刊”,第48期,1948年3月15日。

  [29]《从许寿裳先生和编译馆想起》,《中华日报》(台北),“言语史周刊”,第33期,1948年4月5日。

  [30]《怎样使台湾安定繁荣》,《中华日报》(台北),1948年4月7日。

  [31]《江吴夷州考》,《中央日报》(南京)副刊“文史双周刊”,第90期,1948年5月17日。

  [32]《台湾问题与美国》,《中华日报》(台北)“海南岛问题双周刊”,1948年9月2日

  [33]《台湾杂考》、《中央日报》(台北),“文史周刊”,1948年9月22日。

  [34]《琉球同胞!请让我报告:我对你们的认识同情和关切!》《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3期,1948年9月21日。

  [35]《海岛问题与中国》、《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91期,1948年3月19日。

  [36]《台湾通考》,《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1948年9月至1949的2月2日。

  [37]《台湾汉民族之来源》,《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4期,1948年10月22日。

  [38]《记东沙群岛》,《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6期,1948年12月24日。

  [39]《琉球舜天主为日人血胤说正》(译文),《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7期,1949年1月。

  [40]《琉球亡国史谭一二》(译文),《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9期,1949年1月25日。

  [41]《从中琉关系谈到台湾省管理琉球问题》,《中华日报》(台北),1949年3月22日。

  [42]《琉球鸟瞰》(译文),《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13期,1949年4月12日。

  [43]《由琉球问题谈到中国在东亚之地位》,《中华日报》(台北),1948年4月21~22日。

  [44]《随笔越南——从保大皇帝谈起》,《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17期,1949年7月2日。

  [45]《为琉球古代文字问题敬复琉球蔡璋》,《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18期,1949年7月23日。

  [46]《南海诸岛礁中外新旧名称对照表》,《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20期,1949年8月22日。

  [47]《论〈隋书〉琉球》,《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21~24期,1949年9月10日。

  [48]《台湾岛的发现》,《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25期,1949年11月7日。

  [49]《三国时代夷州禀州考》,《中华日报》(台北),“海岛问题双周刊”,第25期,1949年11月。

  [50]《英国近百年来对华土地侵略》,《台湾学生月刊》(台北),第5、6、7期,1950年。

  [51]《宋代毗舍耶固确在台湾非在菲律宾考》,《文献专刊》(台北),第2卷第3、4期,1951年。

  [52]《隋书琉球传的石器和铁器》,《公论报》副刊,“台湾风土”,第145期,1951年11月2日。

  [53]《明代以前中菲关系小考》,《海外月刊》(台北),第4期,1951年。

  [54]《台湾先史新考》,《旁观杂志》,(台北),第11号,1951年。

  [55]《中日两民族间的血缘问题》,《日本研究》(台北),1952年2月号。

  [56]《论琉球归属问题》,《自由中国半月刊》(台北),第9卷第8册,1953年。

  [57]《三国时孙权所伐夷州确为琉球而非台湾之证据》,《幼狮》(台北),第12期,1954年。

  [58]《中英中法战役》,《中国战史论丛》(台北),第2册,1954年。

  [59]《泰国民族与华侨》,《华侨问题论文集》(台北),第1集,1954年。

  [60]《记清季设立侨校与中美文化交流》,《华侨问题论文集》,第1集,1954年。

  [61]《鬼谷子考》,《大陆杂志》(台北),第10卷第4期,1955。

  [62]《论我国指南针指南车发明与方士入海》,《幼狮》(台北),第3卷第3期,1955年。

  [63]《麻六甲》,《海外文库出版社出版海外文库之一》(台北),1955年。

  [64]《郑和》,《海外文库出版社出版海外文库之一》(台北),1955年。

  [65]《从韩国“明刀”出土看东汉以前中韩交通》,《中韩文化论集》(台北),1955年。

  [66]《论明清广东国际贸易与近代中泰关系》,《中泰文化论集》(台北),1957年。

  [67]《关于徐福史料之观察》,《华侨问题论文集》(台北),第4期,1957年。

  [68]《琉球辨》,《中央日报》(台北),“学人”,第67期,1958年1月21日。

  [69]《论〈隋书〉“琉球”与琉球、台湾、菲律宾诸岛之发现》,《学校季刊》(台北),第6卷第3期,1958年。

  [70]《论〈隋书〉琉球与台湾琉球日本海行记録》,《台湾文献季刊》(台北),第9卷第2期,1958年。

  [71]《从纯学术立场论〈隋书〉琉球答台湾论者》,《中央日报》“学人”,1958年8月5日。

  [72]《论〈隋书〉琉球为台湾说的虚构过程及其影响》,《东海学报》(台中),第1卷第1期,1959年。

  [73]《唐施肩吾事迹及其“岛夷行”诗考证》,《大陆杂志》(台北),第19卷第19期,1959年。

  [74]《日本是怎样开国了的?》,《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台北),1959年。

  [75]《关于华人发现美洲的观察》,《中央日报》(台北),“学人”,第160期,1960年4月12日。

  [76]《琉球古今见闻考实》,《东海学报》(台中),第2卷第1期,1960年。

  [77]《丛荷兰史料看郑氏驱荷人出台的背景》,《新时代》(台北),第1卷第4期,1961年。

  [78]《论琉球问题》,《政治评论》(台北),第6卷第11期,1961年。

  [79]《魏志侏儒国(琉球)、裸国(台湾)、黑齿国(菲律宾)考》、《大陆杂志特刊》(台北),第2辑,1962年。

  [80]《崎山氏の人梁嘉彬氏琉求古今见闻考实たフつてヮの读后感想》(日文),冲绳文化协会《冲绳文化》(东京),第11号,1963年。

  [81]《中日先史关系的几个问题》,中日文化经济协会会刊《中国与日本》(台北),第53~54期,1964年。

  [82]《小琉球考》、《台湾文献季刊》(台北),第19卷第1期,1968年。

  [83]《近代中日关系探源及两国外交使才举例》,《百年来中日关系论文集》(台北),1968年。

  [84]《中国近代外交史和中外关系史的学习兴趣》,《中国一周》(台北),第985年期,1969年。

  [85]《论中国琉球关系的本原》,《中华杂志》(台北),第7卷第6期,1969年。

  [86]《从徐福碑看真假追踪蓬莱澶州》,《史学汇刊》(阳明山),第2期,1969年。

  [87]《徐福た就ぃて》(日文),《日本和歌山县那多山徐福新庙落成典礼演词》,1969年11月。

  [88]《关系徐福之研究》,《徐福新庙落成典礼演词汉译》(台北),1969年11月。

  [89]《陈寅恪二三事》,《清华校友通讯》,新第32期,1970年。

  [90]《日韩史辞典》,商务印书馆(台北),“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12册,历史学东北亚史”,1970年。

  [91]《中国与琉球关系》,《日本华侨新闻》,第15~16号,1970年。

  [92]《为台湾地位问题正告美国政府和人民》,《中华杂志》(台北),第9卷6月号,1971年。

  [93]《从明清两代中国日本琉球文献看钓鱼台群岛问题及琉球问题》,《食货月刊》(台湾),第6期,1971年。

  [94]《宋〈诸藩志〉琉球国毗舍邪国逐句考证》,《大陆杂志》(台北),第44卷第1期,1972年。

  [95]《我和东京大学及东洋文库》,《中华杂志》(台北),第1期,1972年。

  [96]《回忆清华写作生活》,《清华校友通讯》(台北),新第40期,1972年。

  [97]《〈隋书〉琉球国传逐句考证》,《大陆杂志》(台北),第45卷第6期,1972年。

  [98]《梁同新传》(先高祖),《广东文献季刊》,第2卷第1期,1972年。

  [99]《〈吴志·孙权传〉夷州澶州考证》,《大陆杂志》(台北),第47卷第1期,1972年。

  [100]《总论南海诸岛礁——唤国魂、告友邦》,《中华杂志》(台北),第12卷第129号,1974年。

  [101]《琉球亡国中日争持考实》,《大陆杂志》(台北),第48卷第5~6期,1974年。

  [102]《李鸿章外交与中日间朝鲜交涉》,《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7期,1975年。

  [103]“Liu-Chiu”in  “Sui-Shu”(《隋书琉球》,Conference Asian Histoies Taipei,Reprinted Chinese Linter Vol X No:1 March,1962,10.19)

  [104]《梁经国传》(先太高祖),《广东文献季刊》,第4卷第3期,1974年。

  [105]《梁肇煌传》(先曾祖),《广东文献季刊》,第6卷第4期,1976年。

  [106]《梁庆桂传》(先祖),《广东文献季刊》,第7卷第1期,1977年。

  [107]《梁广照传》(先父),《广东文献季刊》,第7卷第3期,1977年。

  [108]《论中日先史关系兼论徐福与日本皇室》,《华岗文科学报》(台北),第1期,1978年。

  [109]《律劳卑事件新研究》,《史学汇刊》,第9期,1979年。

  [110]《箕子朝鲜考》,《史学汇刊》,第10期,1980年。

  注 释:

  〔1〕〔3〕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第4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第418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5〕 吴晗:《评梁嘉彬着:〈广东十三行考〉》,载《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1939年第6卷第1期。

  〔6〕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第41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第41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第24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第3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 《中国海关与中葡里斯本草约》,第7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11〕〔12〕 梁嘉彬:《通论澳门在历史上条约上的地位》,载《中央日报》,1947年10月28日。亦可见黄启臣、邓开颂编;《中外学者论澳门历史》,第355页,澳门基金会,1995年。

  〔13〕 以前不少著作均记作“流球”,实为今天著作中“琉球”的同音。

  〔14〕 郑学稼:《秦始皇、神武天皇与徐福——梁嘉彬教授的劳绩》,香港《中国人月刊》,1980年第2卷第11期。

  (原载:《广东十三行之一:梁经国天宝行史迹》,广东高等教育出版2003年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iuqiu 发表于 2014-6-6 12: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点历史资料是很有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6-1 08:27 , Processed in 0.485754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