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4479|回复: 4

1898年 康有为梁启超"合邦"爱国足以灭国害民

[复制链接]
关天培 发表于 2014-1-23 19: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网路文章:

清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那年最重要的事件,不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而是由于“肃杀氛围没有发生过什么事宁静


理由是慈禧太后在1898年年9月,迅速且成功镇压制止一场将由日本主导/英国公使配合/康党/革命党人/清庭维新大臣等等数股势力缠绕下,而精心缜密发动的"围园杀后夺权"流血政变与"英美日中合邦"通敌夺权窜国,虽然事后维新变法就此戛然而止了;万幸之中是清廷内部成功破获犯罪阴谋,而一场安排拟在1898年末1899年初,上演的“中日合邦”通敌亡国的闹剧,也幸运地中途流产。

                  



甲午战争的耻辱,光绪帝与维新大臣们病急乱投医荒唐的"救国图存亡"之""/请开药单

除了开制度局取代现行各级政府机构之外,康有为戊戌年,还有一条极重要的“救亡之策”,那就是鼓吹“中日合邦”。



康有为自编年谱》记载:

“时与日本使 矢野文雄约两国合邦大会议,定稿极详,请矢野君行知总署答允,然后可以大会于各省。而俄人知之,矢野君未敢。”

而这是戊戌年四月,氏此时合邦议题,还没有得到光绪帝的召见,所以其理应尚不知道"康有为勾结日本觊觎通敌合邦



备注:

矢野文雄:曾任职日本 大藏省/财政部门,再进“报知新闻”工作,稍后在伊藤博文的推荐下,又再度进入政界,1897年被任命为日本驻华 公使。矢野文雄与伊藤博文之间的深厚关系,成了中国 康党在“中日合邦”等问题上与伊藤博文建立密切联系关系的桥接桥梁。




伊藤博文:任职内阁总理大臣自1885年12月-1901年6月,日本 山口县人;曾入吉田松阴松下村塾,与井上馨 等人前往英国
1894年,参与策划对中国属国 朝鲜的侵略挑衅和发动中日甲午战争

1895年,甲午后与中国 李鸿章下关签订《马关条约》,分别依约取得占领殖民了中国朝鲜半岛台湾澎湖等地
1898年,中国 清 光绪 戊戌变法期间伊藤博文密切关注中国维新变法动向,其自7月26日,由日本/朝鲜/中国;9月14日,抵北京后,两周后随即匆促离京南下,上海、武昌、南京等地。11月7日,长崎登岸。
时,其暗中伺机而动,频繁会晤英公使及清廷大臣,企图保释黄遵宪,觊觎由康有为总署协调,20日觐见光绪皇帝与各朝廷大臣,游说各方对中日合邦支持。但在"围园杀后夺权"失败前后,伊藤博文企图保释黄遵宪,无视中国发布通缉抓捕,而暗中安排康有为梁启超潜逃日本
1900年,日本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并严厉大肆屠杀各地义和团
1904年8月,日俄黄海海战俄太平洋舰队被重创并被围困于中国 旅顺港内,数月后弃守返回海参崴
1905年,波罗的海舰队远征东亚,日俄对马海峡海战,获全胜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伊藤博文随即被任命为第一任韩国 统监
1907年,迫使朝鲜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将朝鲜变为日本的保护国。
1909年,日本日俄战争中获胜而军事侵列气焰高涨,派伊藤博文中国 哈尔滨俄国 财政大臣 可可夫切夫,要求不再介入日本寡占于朝鲜半岛,并密谋日俄各自在瓜分中国东北外蒙的势力范围等事宜。
1909年,伊藤博文专列抵达中国 哈尔滨火车站,随即在日俄两方会面期间朝鲜族 安重根随即枪杀伊藤博文,送医后不治
1910年8月22日,日本据《日韩合并条约》,而强行灭 朝鲜国 ,并将其划为继琉球台湾澎湖等殖民压榨统治。




粉墨登场 刑部 主事 洪汝冲的旁敲侧击:“即合为一国,亦不为怪””

由于文献资料,氏没有对其中日两国合邦大会议”作更详细的描述。要明了其性质究竟是合并、联邦、邦联或仅仅是外交军事同盟,尚且需要参考其他资料。

   

戊戌年七月二十四日刑部 主事 洪汝冲上书光绪皇帝,提出了迁都、借才、联邦三条建议。

除建议朝廷迁都荆襄之外,洪汝冲的“借才”、“联邦”二策均与康有为提倡“中日合邦”的方案颇为类似。


关于“借才”,洪汝冲建议:

“职以为不仿行西法则已,苟仿行西法,则一切内政,尤当广聘东西各国名士,畀以事权,俾资赞助,收效必宏”;其意即主张:聘请“东西各国名士”来参与新政,而且这些“名士”绝不仅仅是顾问身份,而是要“畀以事权”,要赋予他们具体的职务和权限。

   

洪汝冲还向光绪帝提出了“名士”人选:

甲午之役,则伊藤、陆奥,名震寰区。近日伊藤,将欲来游,藉觇国是皇上如能縻以好,使近在耳目,博访周咨,则新政立行”;也就是说,洪汝冲理想人选,是刚刚卸任了日本 首相职务的伊藤博文

但在康有为认为,中国的人民都是些“童幼婴孩”,没有其皇帝的主宰,搞什么西方议会宪政是毫无出路的;何况光绪皇帝英明神武,千载难逢有如此好皇帝,完全没必要设立什么民主议院,只需要竭尽涓埃之力辅佐皇上就行啦,或许氏担心中国民主维新变法之后,将难以借此配合通敌窜国架空皇帝,任日本为所欲为操纵殖民于中国

   


关于“联邦”,洪汝冲则建议:

“为日本者,所亲宜无过中国,以我幅员之广,人民之众,物产之饶,诚得与之联合,借彼新法,资我贤才,交换智识,互相援系,不难约束 俄人,俾如君士但丁故事,则东西太平之局,可以长保,而祖宗缔造之业,亦巩如磐石矣。

此事若在欧西,即合为一国,亦不为怪,挪威以合于瑞典而得自存,匈牙利以合于奥地利而以不灭。他如意、德众国合成而称帝制,既无碍自主之权利,而有关两国之存亡。故坦然行之,并无猜忌。”

   

洪汝冲的“联邦”究竟是什么意思?

其语意颇为含糊,但可以肯定,绝非一般的国与国之间的结盟,若止于此即不必提什么拿挪威、瑞典为例谈什么“合为一国”;两国结盟乃再正常不过的外交行为,其更不必强调什么“坦然行之,并无猜忌”。

据史学家孔祥吉先生考证,洪汝冲奏折很可能是康有为代拟的。






英 传教士 李提摩太在“合邦”问题上与日本 伊藤博文一答一唱走到了一起

洪汝冲奏折向光绪帝推荐名士伊藤博文同时,康有为则另邀请了在多年的英国 传教士 李提摩太上海


李提摩太甲午战后曾撰有《新政策》一文,极力鼓吹“中英合邦”。

氏《新政策》建议中国清政府

一、宜延聘二位可信之西人,筹一良法,速与天下大国立约联交

二、宜立新政部,以八人总管,半用华官,半用西人

三、铁路仍电请西国办理铁路第一有名之人,年约四十岁者与之商办。

四、李提摩太本人力强年富,心计最工,在新政部总管筹款借款各事。五、中国应暂请英人某某、美人某某,随时入见皇上,以西国各事详细奏陈。

六、国家日报,关系安危,应请英人某某、美人某某,总管报事。

七、学部为人才根本,应请德人某某、美人某某总之。

八、战阵之事,李氏本人素来不懂,应专精此事之人保荐人才,以备任使。

九、以上各事,应请明发谕旨

   

李提摩太的这一连串建议,其实质是希望中国外交、新政、铁路、借款、报纸、教育等自主权力,全部交由西人掌管。全盘西化的建议背后,氏究竟是何居心姑且不论,但建议所导致的结果,则必然会使中国沦为英国的第二个殖民印度化。

   


1898年戊戌年夏天,李提摩太康有为曾经密切频繁联系。

氏曾直接建议氏:鉴于伊藤博文已经使日本变成一个强盛的国家,对中国政府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伊藤担任光绪皇帝的顾问。

康有为深表赞同,同时希望由氏出任另一名外国顾问


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记载》,氏抵达北京后,被安排与伊藤博文住在同一所旅馆,并与伊藤的秘书进行了长谈。稍后,康党及各级朝臣的奏折,多次提及李提摩太建议“合邦”的字句,也由于鉴于当时英、日已结成同盟以对抗俄国;至于 李提摩太的“中英合邦”建议,而伊藤博文至少应该是了解,否则两人不会同时在戊戌年间,一答一唱前后呼应,配合着鼓吹合邦议题。





杨深秀光绪帝“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

伊藤博文之后,中国朝野一度掀起了一股“伊藤热”。出于对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敬服,许多支持维新的官员建议朝廷礼聘伊藤新政顾问


康有为也趁势修改了自己之前的制度局提案,而改为开设懋勤殿

懋勤殿虽然只是制度局的变种,但与制度局有一微妙区别:

懋勤殿之策主张“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共议制度,将一切应兴应革之事,全盘筹算,定一详细规则,然后施行”;其增入了“延聘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共议制度”,即聘请外国政治人物进入朝廷决策层。

   



戊戌年八月五日伊藤博文晋见光绪皇帝的同日,康党正式向皇帝提出了他们的“合邦”建议,据康有为记载,提案则是氏在八月三日,事前拟定的,而呈递奏折的署名是康党积极分子杨深秀


山东道 监察御史 杨深秀奏折中说:

“臣闻刑部 主事 洪汝冲所上封事中,有迁都、借才两说,而其最要最要者,莫过联结与国之一条,盖亦深恐新政不及布置,猝为强敌所乘,蹈波兰之覆辙耳……

今该主事所见与臣闇合,而其语之痛切尤过于臣,是诚按切时势之言也。

昨又闻英国 牧师 李提摩太,新从上海,为吾遍筹胜算,

亦云今日危局,非联合英、美、日本,别无图存之策……

况值日本 伊藤博文游历在,其人曾为东瀛名相,必深愿联结吾,共求自保者也。未为借才之举, 先为借箸之筹。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诚天下苍生之福矣。”

   

杨深秀在奏折中提到了李提摩太、伊藤博文,也提到了洪汝冲。其“固结英、美、日本三国”究竟是什么意思?显然绝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结盟,外交结盟乃再正常不过之事,不足以让杨氏说出“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这般的话。



都察院 山东道 监察 御史、掌印御史宋伯鲁奏折吐露“合邦”的再加真实内容

由于光绪皇帝接见伊藤博文,并未没有谈及就“借才”、“合邦”二事,甚至作出任何结论决策。


于是乎,次日,也就是戊戌政变发生的当日,康党 宋伯鲁再度上书,就“合邦”一事作最后的努力,氏说:

“又闻君在其彼得罗堡,邀集德、法、英各国,议分中国绘图腾报。……

昨闻英国 教士 李提摩太,往见工部 主事 康有为,道其来意,并出示分割图

渠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

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 如大学 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 李提摩太日相 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以工部 主事 康有为参赞,必能转祸为福,以保乂我宗社。”

   


御史 宋伯鲁奏折,终于将康党“合邦”的具体内容了详加解释:

“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

其具体而言是:

1、“四国”合为“一邦”

2、四国既有政府作废,另起炉灶,自四国中选出百人,组成新“邦”的新政府

3、新政府拥有管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的大权


原本康党还安排了英人 李提摩太晋见光绪皇帝,但因为慈禧获知预先强制镇压康党,晋见成了泡影。


杨深秀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他于八月初四,呈递了康有为事先拟定的一份涉及武装政变计划的奏折。

奏折中,

不但要求光绪帝借调袁世凯军队入京,

还提议聘请李提摩太和伊藤博文为新政顾问

甚至建议皇帝考虑与英、美、日三国“合邦”;


而最让慈禧心惊胆战者,莫过于该折附片中,假借要求开掘颐和园内的“秘密金库”,并请皇上准募300人,于八月初八,正式发掘;而所谓“秘密金库”,根本子虚乌有,“康党”特意编造此一谣言,名为开掘“秘密金库”可以为变法提供必需资金支持,实际却是为了完成“围园杀后夺权”计划;

稍早此前,革命党 谭嗣同早已致信唐才常,要他带会党人马秘密入京准备,目的就是伪装成掘金工人,入园起事杀死慈禧。


康有为写了许多奏章,大多以杨深秀、宋伯鲁二人之名义呈递;结果是杨深秀被杀,宋伯鲁接获李岳瑞密报先行潜逃藏匿于意大利使馆内得免一死,光绪帝被囚后,宋氏被清廷下令革职拿问。其后旋携眷匿居上海三年,并远赴日本。由于杨深秀卷入密谋,其被慈禧定为“康党”,并无诬枉。唯杨深秀本人,当初是否了解其呈递之奏折的个中玄机,是否遭人设计利用构陷?

维新变法爱国足以误国甚至灭国
1898年 康有为梁启超"合邦"爱国足以灭国害民02     待续将于回帖栏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4-1-24 00: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网路文章:

维新变法之爱国足以误国甚至灭国
1898年/
光绪二十四年 康有为及梁启超的"合邦"爱国足以灭国害民  02  

英国军舰北上黄海巡弋,是否配合日本 伊藤博文推销“中日合邦”,制造中国即将遭受内外夹击紧迫危机感,从而误判形势?

康有为、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人陆续抵达北京城后,积极运作“合邦”之时;英、日两国将与俄国开战的传闻也突然流传开来。


戊戌年八月初三/1898年9月18日,总理衙门接连收到北洋大臣 直隶 总督 荣禄的三封电报。

荣禄在电报中说,

八月初一傍晚,有英国军舰七艘出没于金山嘴、秦王岛附近,

八月初二,又出没于塘沽、榆关附近,英国军舰并告诉清朝 驻 榆关官员:“俄国意甚不善,廷特派来此保护中国。”


英舰来意不明,荣禄遂调动军队,预作戒备。


袁世凯日记中对此有所记载:“(初三)将暮,得营中电信,谓有英兵船多只,游弋大沽海口。接/总督 荣禄传令,饬各营整备听调,即回寓作复电。适有荣相专弁遗书,亦谓英船游弋,已调聂士成带兵十营来津,驻扎陈家沟,盼即日回防。”

稍后,中国东北盛京、金州等地,也传来了英、俄两国各自调兵即将开战的消息。


八月初五,总理衙门又接到荣禄的电报,其中有英国水兵登岸要求进入中国兵营的消息。

稍后,英、俄开战的谣言,随着光绪帝会晤日人 伊藤博文后,则渐渐得到澄清。

英国以八艘军舰的庞大战力,出没于塘沽、山海关等地,既非对中国挑衅,亦非对俄国开战,其用意究竟何在?


1899年3月,英国官方出版的《中国事件蓝皮书》第394号附件《海军 中将 系 摩 致 海军部》的信函透漏了其中的内幕。


西摩向英国海军部报告:

“参照9月23日/八月初八,我的电报, 我向您报告16、17日(阴历八月初一、初二)我在北戴河晤见了帝国 公使 窦纳乐,他对我说,事态一般看来似乎是平静的,既没有理由在这海面或在扬子江上集中了、帝国的军舰,也不需要舰队作任何特别的处置……因此,我带着舰队出发,作了一个已经呈报了的短程预定巡航,在二十三日/八月初八,回到威海卫。”

西摩正是在中国塘沽、山海关等地游弋的英舰 统帅

报告透露了两个信息:

1、西摩的行动,是在执行英国 驻华 公使 窦纳乐的命令

2、窦纳乐明确告诉西摩,“没有理由在这海面或在扬子江上集中帝国的军舰”,所谓俄国将入侵中国英、俄即将开战,完全是英国当方面刻意制造出中国黄海沿岸紧张局势的谣言。

   


至于英国兵船为何要在这期间,特意制造这种军事战争危机的谣言?

但不妨作一推测:

1、英人 李提摩太正在北京运作康党谋划“中英美日大合邦”;或更甚因八月初五伊藤博文觐见光绪帝英驻华公使特意私下调动兵船北上配合伊藤博文,促使中国内部高层误判情势,从而答应合邦的建议?

2、窦纳乐李提摩太关系密切;而李提摩太又在透过康有为等媒介频繁与伊藤博文交涉合邦事务

3、英舰主动散播“俄国意甚不善,英廷特派来此保护中国”;

4、窦纳乐在”围园杀后夺权“失败后,保护康有为潜逃到日本,事后竟向清 庆亲王 奕劻表示,在康有为成为朝廷通缉钦犯之前,他从未听过的名字,但是,戊戌年 康氏主推”合邦“闹到京师朝野无人不知,作为同在京师英国驻华 公使 氏显然是在撒谎。

由此四点,似乎不难得出一个推论:英舰的行动,目的在于向清廷施加压力,以求中国误判情势被迫匆忙答应“合邦”。





中日合邦”的历史遗毒

康有为惯于全盘西化急迫,如甲午年前夕提出的“移民巴西再造儒教新中国”,戊戌年的“中英美日大合邦”,都是展示其天马行空的政治幼稚病的完美案例。但与“移民巴西”不同,氏“合邦”提案既有历史渊源,更留下了极严重的历史遗毒。




历史渊源:

森本藤吉大东合邦论

合邦:其实来自日本。1893年/光绪十九年, 森本藤吉出版《大东合邦论》一书, 鼓吹日本应该与朝鲜合为一国。


森本解释自己提倡“合邦”的理由:

“国人尝有唱征韩论者,夫战而取之,则必疲靡国力,以买其怨。论者知之,而犹欲取之者,恐外人据此地也。今协议以合之,其为大幸。果何如也?

盖持大公以合之,则我不用兵而取朝鲜也,朝鲜亦不用兵而取日本也。

一将之功不成,而万人之骨则无枯矣。

以费于兵争之,诱朝鲜之开明,则是不买怨而树德也,合邦日本之不利哉?”

为了能够尽可能多地影响朝鲜人中国人,此书是特意用汉文书写的。并特别在中国上海、天津、汉口、重庆、福州等地的日资驻华间谍会所“乐善堂”均有此书出售。



戊戌年年初梁启超得见此书,深为赞赏,对内容作了许多删改之后,交由康党开办的上海大同译书局翻刻出版,改名为《大东合邦新义》。随即康党在当年高谈“合邦”,显然是受了森本此书的影响。

   

翰林院 编修 蔡元培北京城,得见了梁启超删改本 大东合邦新义森本原本 大东合邦论

蔡元培赞美森本大东合邦论

“阅日本 森本丹芳(藤吉)《大东合部论》十四篇……其宗旨在合朝鲜联邦,而与我合纵以御欧人。引绳切事,倾液群言,真杰作也。”

蔡元培批评梁启超大东合邦新义

“挖改之文,以迁移行墨,多无聊语。至乃改李鸿章为某总兵,可笑甚也。”

   

虽然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等绝非卖国之人,均对森本的著作不吝赞美,肯定有他的道理,但尚需考虑到森本本人思想极为驳杂,类似潜移默化导引读者于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与东洋主义混而有之

然而森本此书主观实为预作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宣传文宣“无视朝鲜数百年来拱手称臣纳贡服膺中国历代皇帝,而朝鲜半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版图“
而单方面是为了往后日本入侵中国属国朝鲜及游说麻痹分化中国人民不做无谓抵抗合邦潮流,预作其军事侵列殖民的言行合理化,从而便于日本陆续侵略中国琉球台湾朝鲜满洲等地。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日本朝鲜正式上演“合邦”戏码,结果是朝鲜国 王出逃,王后 闵妃被杀,此后朝鲜内乱不断;至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在朝鲜设置统监,统管其政治外交事务,而首任统监 伊藤博文。此一情形,与戊戌年康党谋划的“合邦”计划进程,何等相似。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迫使朝鲜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将朝鲜变为日本的保护国
1910年8月22日/统二年,日本据《日韩合并条约》,而强行灭 朝鲜国 ,并将其划为继琉球台湾澎湖等殖民压榨统治

变法维新之爱国,但也足以误国甚至灭国
1898年 康有为梁启超"合邦"爱国足以灭国害民03     待续将于回帖栏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4-1-24 19: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网路文章:

维新变法之爱国足以误国甚至灭国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康有为梁启超的"中日合邦"爱国足以灭国害民  03


祸国殃民敌我不分的历史遗毒:从“大东合邦论/日朝合邦/中日合邦/中英合邦/中英日美合邦”到“大东亚共荣圈


戊戌年,“合邦”朝野上下舆论风行,最终虽然没有于隔年/光绪二十五年,变成现实,但各式名目的“合邦”遗毒,却贯穿了此后中国历史将尽整整半个世纪。

   


民国四年/1915年,日本当局觊觎快速吞并消灭中国,继而抛出“二十一条”试图逼迫前中华民国[1911-1949] 北洋政府 大总统 袁世凯。同时,日本再次推出以老酒装新瓶“中日合邦”舆论之说,藉由无政府主义无国境思想等学说,企图眩惑/欺骗/麻痹中国知识分子,从而服从顺应帝国殖民环境新秩序,循序导引中国各族爱国知识分子放下反抗日本侵列大刀,心甘情愿被日本军国殖民奴役。

梁启超在当年,公开发表《中日交涉汇评》,再次直接提到“合邦”问题:

“夫谓日本而欲翦灭中国耶?

吾敢信日本人必不若是之愚,盖中国绝非朝鲜比也,

欲我元首如李玉之揖让署约,

欲我人民如一进会之要求合邦

此殆海枯石烂断不能致之事!”

   

氏此处明言“合邦”,与日本过去长时间培养梁启超所作的“思想工作”有关,日方在这番“思想工作”中不但言及了“合邦”,还特意翻出了戊戌年前后,日本当局主动庇护康有为、梁启超师徒两潜逃于日本的救命旧恩。



朝鲜半岛"一进会":
其建立最初是以朝鲜国将来的独立、开化为前提,更接近于独立形式政治上的“日韩联邦”,即朝鲜日本的「平等合併」,並且借用日本資本主義發展方式扶植韓國的本地資本。一进会领导人宋秉畯、李容九正视日韩之间现实的国力差异所形成的双边关系,承认日本天皇居于优位、而朝鲜国王地位稍低,以求维持朝鲜皇室形式上的存在,同时使朝鲜政府延续下去,军事外交由日本人担任,而内政则由韩国人掌握
实质上是要求日韩国民之对等待遇。存续朝鲜王室、确保与日本国民的对等权利、维持朝鲜自行运作是一进会当初“政合邦”的主要内容
一进会积极协助日军提供大量朝鲜士兵物质投入对俄国作战;而其运营的相关财政,表面上是来自向会员征收的会费,实际上正规的会费征收是远远不够的,大部分资金都是由驻韩日军特务机关日本殖民下的韩国统监府提供。而一进会也得到以内田良平为首的日本 右翼组织 黑龙会的大力支援,内田良平甚至还出任一进会的顾问。所以“一进会之一切活动,皆承日本黑龙会之指使”

1910年8月22日日韩合并条约》签订,朝鲜国正式被日本所入侵灭亡,而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原本亲日媚日投日的"一进会",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终于实现了。但并没有如他们所愿日本军国会特意保留"一进会",而是于9月12日统监府勒令其与其他社会团体一并解散。而"一进会"日本当局特别赐予解散费15万元,而其领导人宋秉畯,则被封为日本帝國"子爵"李容九亦获得10万元恩赐金。

1910年9月25日,"一进会"正式宣告解散。它的初衷是效仿日本文明开化路线,呼吁改革,掌握国内政治的主导权,是失势的开化势力与一部分东学势力相结合的产物。他们主张的联邦式的“政合邦”也与日本主张的殖民地的“日韩并合”有相当大的差别,所以一进会虽然与日本合作,但可谓是同床异梦。在实践过程中,一进会的主张则完全被日本方面所利用,成为日本一步步蚕食吞并朝鲜的马前卒工具,甚至招来朝鲜亡国之祸。

中国政论家王芸生对此评论道:“一进会会员号称百万,以此计之,每人仅得一角五分钱,而贻卖国贼之万世骂名,可谓廉价矣!”

   


民国八年/1919年,凡尔赛和约未经中国同意,擅自决定由日本继承一战前德国中国山东半岛的特权,引发了中国各族人民的愤怒,推动了五四运动。这年9月5日,军阀 吴佩孚发布通电,要求明白宣示,决不补签和约。通电中再度提及“中日合邦”,称其是北洋政府 安福系成员私自与日本所达成的协议:

   

吴佩孚:

龚 代揆 登台之初,只声明负责十日。讵十日之后,竟据责任内阁重地,久假不归;并结合东日军阀 芳泽之欢心,推任安福 首领 王揖唐 伟总代表……且二千四百万之大借款又将告成,安福系更昌言"中日合邦"不讳,此龚 代揆不肯表示决不补签德约之隐衷也。”




代揆:国务院 总理
北洋政府内阁,因民国八年的五四运动 引咎辞职的历次 国务院 总理
钱能训 民国七年到民国八年6月12日辞职。
龚心湛 6月13日兼代到9月24日辞职,
靳云鹏 9月24日暂代到11月5日继任。

芳泽谦吉:日本 外务省 参事官,于1919年被派往与北洋政府协商,执行凡尔赛和约继承德国山东半岛特权的谈判

王揖唐:

其政治生涯亦步亦趋听命于日本;安徽合肥人。
清光绪三十年,末科 殿试 高中二甲 第五名 进士,后送往留学日本,于东京 振武学校研究军事金泽炮兵实习,转 法政大学学习,从此展开与日本亦步亦趋敌我不分纠结。
光绪三十三年,自日本回国后曾历任兵部主事东三省 总督署 参谋处兵备处 教练处 总办、吉林 陆军 混成协 协统
民国元年王揖唐被诏任命为军咨使、密云副都统等皆未就职。之后在北洋政府 袁世凯手下任大总统府军事秘书、参议、顾问等职位;
民国七年8月2日,任衆议院议长,主导安福国会。9月徐世昌当选大总统。
民国九年7月直皖战争 皖系败北,8月3日,安福俱乐部安福国会徐世昌命令解散。王揖唐北洋政府通缉,潜逃于日本
民国十三年10月北京政变后,段祺瑞任临时执政。11月,任安徽省长督办军务善后事宜。
民国十四年2月,任善后会议议员中国国民党北伐之际,王揖唐联系北方各派共同进行抵抗。
民国十七年,北伐成功,王揖唐国民政府通缉,潜逃于天津 日租界寻求日本保护。
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12月14日,在日本特意扶植王克敏北平组织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王揖唐参加该政府,历任议政委员会常务委员、赈济部、内政部总长
民国二十八年9月,谈判交涉王克敏北平政权加入汪精卫南京政权事宜。
民国二十九年3月,日本扶植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王揖唐考试院院长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
民国三十五年9月,日本战败后,其被交付北高等法院审理,被判死刑,并由南京首都高等法院确认该判决
民国三十七年9月10日,他被以“为敌宣传战功,叛国亲日,五次举行治安强化运动,供敌粮食、金钱及其他物资,增强敌人实力”等罪名而在北平的监狱被枪决时72岁(満70周岁)。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再次抛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文宣舆论,也是接续“中日合邦分化满汉族群后”的变种。

学界对“大东亚共荣圈”所作的定义是:

日本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邦联制战略构想与政治号召,加速麻痹中国广大的知识青年,不再做无谓抵抗,并且觊觎凝结中国各族群团结于日本军事铁蹄行列队伍中,跟随其扩大军事侵列脚步的言行,而循序给予入侵中国领土合理化宣导。

起由于1938年11月/民国二十七年,日本政府发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宣言,欲树立‘中日满三国相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助连环的关系’。”

日军所谓“邦联制战略构想”,与清 戊戌年 康党的“中英美日大合邦/中日合邦”,又相差何异?


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后,1947年5月3日/民国三十六年,一位署名何永佶哈佛大学 博士;特意在南京世纪评论》杂志刊登,再次题为《中日合邦论》的文章。




来自台湾学者雷家圣,也曾经对康党的“合邦”计划有过一段议论:

清 戊戌年变法期间,尤其是日本 前首相 伊藤博文之后,与英国 传教士 李提摩太一答一唱游说康有为改革维新派官员,接受其‘借才’之提议,并利用改革派官员掌握决策核心的便利, 意图实行其‘合邦’的阴谋,觊觎复制灭朝鲜国而加以殖民,架空朝鲜王权利。

但对于可能阻碍‘借才’、‘合邦’计划的慈禧太后荣禄等强硬派官员,则康有为康党们、谭嗣同革命党们等人则打算串联英日两国军事在外制造危机,并软硬施压钱权胁诱,利用袁世凯的军队入宫保护光绪帝;同期革命党人乔装工人入宫,佯装军事政变,借此栽赃于袁世凯,在‘夺权杀荣禄、兵围颐和园羁押慈禧逼退位。’接获密报的慈禧太后,自知情势险峻之后,才当机立断提前发动镇压维新康党以及涉案相关官员,也顺势挽救了此一危局。”


然而戊戌年,清宫内的慈禧之所以速审速决的审讯、执行判决“六君子”,背后即有恐公开延宕审讯将株连更多官员,进而引发“日英两国的干涉”的隐忧。慈禧对“合邦”一事很可能判断为光绪帝误信康党借英日外力与其争权,故而在1899年,软禁光绪帝,甚至有废帝另立他人的计划;但这一计划却又被欧美日等国际舆论的外力所阻。
次年,慈禧藉由民间自发的义和团而驱逐洋人民风,显然是与戊戌年洋人介入中国政权事务,而报一箭之仇的这条线索显然有密切联系。

1899年,中日没有合邦,已实乃莫大之幸事。



维新变法之爱国足以误国甚至灭国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 康有为梁启超的"中日合邦"爱国足以灭国害民 01-03转载完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gujiaguareno 发表于 2014-1-27 15: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康有为梁启超"合邦"爱国足以灭国害民,康党变法本为爱国,上了日本圈套,就会害国。积腐,积弱的满清危若累卵。无论如何灭亡,人民都遭涂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关天培 发表于 2014-1-27 17:38:36 | 显示全部楼层
gujiaguareno 发表于 2014-1-27 15:29
康有为梁启超"合邦"爱国足以灭国害民,康党变法本为爱国,上了日本圈套,就会害国。积腐,积弱的满清危若累卵 ...

所言极是,正中要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5-29 10:08 , Processed in 0.460269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