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174|回复: 1

[轉載] 1588年徐显卿-宦迹图

[复制链接]
 楼主|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24-4-26 18: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神宗皇帝-万历十六(1588)年,徐显卿-宦迹图

绘图: (明朝)余壬、吴钺。
咏记: (明朝)徐显卿。

现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馆的藏品。




「徐显卿」,字 :公望,号:检庵,直隶(南京)-苏州府-长洲县人。
明穆宗皇帝-隆庆二(1568)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在《翰林院、詹事府》任职多年,曾主持《经筵》 ,参修(明)世宗、穆宗皇帝《实录》及《大明会典》等重要典籍。历官职: 《国子监》祭酒、 《詹事府》詹事,升《翰林院》侍读学士,掌院事。明神宗皇帝-万历十五(1587)年,补《礼部》右侍郎;次年,转《吏部》右侍郎,因遭言官攻讦,上《疏》请求致仕,返回江南,在常州府-宜兴县,终老。「徐显卿」曾于,万历七(1579)年,痼疾恶化,在册封《荆王》后,请长假回乡调养。万历十六(1588)年,曾延请太仓「余壬」 、歙县「吴钺」两位画师,描绘其一生际遇,并逐幅亲题咏记,作成《徐显卿宦迹图》 。笔触细腻,意境宏博,对研究明代皇室、宫中、朝廷等活动,朝会、经筵、科考、冠服等都有重要的价值。 「徐显卿」著有《天远楼集》。






第九开《危舟免難》 ,时年三十六。(上图)


隆庆-壬申1572/六年,不肖以编休假,还里,二月十一日2月24日星期日) ,送。






第十二开《金臺捧(敕)(上图)

金臺捧(敕)          時年四十一
萬曆-丁丑-戊寅 至 已卯 之春,不肖載筆綸闈淂與斯役,凡百官捧(敕)行事者例于面辭之日,躬領承旨金臺之上,自重階而下,從東轉上丹墀中道,直趨而下授領勑(敕)官,旋一躬而退入班。
承旨,金臺端綸綍
(诏令/聖旨)生五色,委蛇歷重階,珮聲自成律,從東上赤墀中道,趨授敕一揖,歸其班,餘敬猶自抑謬當載筆暇敬循執圭則。

译文:
第十二开《金台捧敕》
明太祖皇帝,开国后即锐意于各种礼仪制度的建立,而明代中期的世宗皇帝也打着「取法圣祖」的大旗,从事明朝廷的礼仪改革。《明会典》: (明世宗皇帝)嘉靖九(1530)年,令常朝官叩头毕,内阁官于东陛,锦衣卫官于西陛,各以次陛立于宝座之东西,锦衣卫官在司礼监官之南。遇有钦差官四夷人等领《敕》 , 「翰林院、詹事府、左右春坊、司经局」堂上官,轮流一人,捧《敕》立于内阁官之后。稍上。候,领敕官面辞,捧敕官下立于御前,候,承旨讫(qi),由左陛而下,循御道边行,授与领敕官,仍回本班立。明神宗皇帝-万历五(1577)年、六年至七年春,时年四十一岁,「徐显卿」为《翰林院》的常朝礼仪「捧敕官」。捧敕官从「内阁大学士」手中接过《诰、敕》 ,然后随大学士登御阶,循廊从弘政门至金台东。大学士立御幄旁咫尺,捧敕官立大学士后尺许。待,领敕官自陈: 「某官,奉旨某处,领。 」候,皇帝 下日: 「与他,《敕》去。 」捧敕官即向北鞠躬,循御道授《敕》 ,后一躬而退。《金台捧敕》中,表现了明朝廷的常朝御门(皇极门)的情景。该图中,首次出现了少年时期的明朝神宗皇帝作为配角,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穿黄色云龙纹云肩通袖膝襕(襴)袍,腰束玉带,坐在皇极殿黄幄御座金台之上御幄周围为司礼监戴官帽穿本等补子直身、或圆领金台之上:宦官侍立皇帝左、右。金台之东:栏杆旁站着穿铠甲的殿廷卫士持大刀警戒,头戴凤翅盔,身穿金锁子甲锦衣卫大汉将军金台之西(西陛) :为锦衣卫堂上官,戴乌纱帽着大红狮子补直身。金台之东(东陛) :是三位内阁官,戴乌纱帽,穿本等补子圆领金台之下:文、武大臣序立,而领敕官,正准备跪受《诰、敕》 。「徐显卿」 :从金台重阶而下,从东转上丹墀中道,直趋而下,授领敕官,旋一躬,而退入班。今天我们从徐显卿-宦迹图」此段细节描述,则可补充相关史料之不足。《金台捧敕》画面构图巧妙,以御道作为画面的主线,分别由: 「神宗皇帝、捧敕官-徐显卿、领敕官」等人,自然在主线之上,既表明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又明确地突出了「徐显卿」作为捧敕官的这一殊荣据史載,皇帝常朝应穿常服,《大明会典》载:「 (常服)袍:黄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 」即为:四团龙圆领袍,装饰云肩通袖膝襕纹样的衣服,通常用作吉服,然而当时明朝廷对皇帝的吉服尚未成分类定制。很多时候可当常服使用。而锦衣卫堂上官司礼监官穿的缀补直身(直领)具有常服性质,而大红色的直身、圆领可作为吉服,所以《万历野获编》 : 「锦衣官侍朝,俱乌帽、吉服,以便拿人。 」参加常朝的文、武官员分作,两班站立在皇极门丹陛之下,领敕官员跪于御路正中, 「徐显卿」在御前躬领承旨,自金台崇阶下来,从东(左陛)转上丹墀中道,直趋而下,准备授予领敕官。 「徐显卿」及其他官员均穿着常服。

注:
(1)明朝黄佐」于 《翰林记》-卷一五:天子、皇太子、亲王冠礼:内阁官 充 宾赞、婚礼、充 纳征等使。册封诸王及妃内阁官 充 正使。若册封副使,以本(翰林院)院官,充者,自成化末, 侍读》 「江澜始也。

(2)丹墀中央之道:丹是朱红色,墀为殿前的平地,故名:「丹墀」 。 《说文》说:「涂地也,礼天子:赤墀」。 《典职》说:「以丹漆地,故曰:丹墀;砌以玉石,曰:赤墀」。 前汉《梅福传》言:「愿登文石之殿,徏赤墀之途」。 故丹墀,为古代朝礼天子之台阶。丹墀中央之道;乃称「御路、云路」;为古代天子下丹墀时,所行走之步道,今宫殿、庙宇等均常将丹墀,改称「御路」。而丹墀御路的图腾一般皆以:「单龙正视、双龙抢珠、九龙戏珠、鳌龙」各为主题,意取尊贵崇高之意。

(3)明朝官员常服配置:乌纱帽、圆领、束带(革带) 、皂靴。
乌纱帽以竹丝、漆滕丝、或以麻布为里,外敷黑绉纱,用铁线、黑纱制成宽阔平直的展脚(帽翅),多为方形、或椭圆形,圆领以领式为名,大襟右祍,宽袖收口,胸背处各缀方形补子,图案随品级,身后腰部两侧釘有带襻(pan)一对,用来悬挂束带。

(4)束带:也称为革带,多以皮革制成带身,外裱青绮,施五道描金线,上缀二十枚带銙(kua),材质各从品级。在京官员还在束带上悬挂牙牌和印绶。

(5)牙牌和印绶:是官员出入宫禁重要场所的凭证,牌:上缀青色牌穗,印绶:形如流苏,可用一綬、或二綬。

(6)皁(zao/皂)靴:黑色皮靴,粉白靴底,常称为「粉底皂靴」。常服圆领,无颜色规定,由官员自行制作,所以画里的官员身穿各色圆领,补子既有彩绣(织) ,并未形成一致性统一标准的官员服饰。

(7)明朝廷曾把「锦衣卫」人员分拨给予宗室、外戚、勋贵等,提供无偿维安保护与仪仗。锦衣卫的护卫分: 「力士、校尉、(大汉)将军 」 。洪武十五年,大汉将军编制1,507人,其中军官七人。“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无权干涉锦衣卫所处理的案件。通常锦衣卫在逮捕嫌犯之前,需由刑科给事中签批“驾帖”才可行事,作用相当于现代的逮捕令(非指“腰牌(识别证)”)。每年皇帝祭北郊、或幸学,殿前锦衣卫的堂上官,如:正二品-都指挥使,掛金牌(不是-象牙)腰牌、或都督佥事兼锦衣卫指挥使(同正二品),才能穿「大红蟒衣飞鱼」服佩绣春刀;若三品指挥使,仅能穿「蟒衣」 ;而千户、百户只能穿「青绿锦绣」服。所以不是每位锦衣卫都能穿「飞鱼」服,但「飞鱼」服也非锦衣卫专属服饰,而属于《二品官的赐服》而各王亲公侯官员龙褂补服,也非天天可以穿戴,有严格规定,不可僭越穿戴锦衣花纹龙袍,因为是明朝天子殿前的亲卫队保謢皇帝,所以官服袍子樣式像皇帝,則是为混淆刺客视野判断。

(8)明代直隶地区的府州由中央直接管理,为直辖区,不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终明一代,直隶地区共分有南、北两片,称为:《南直隶、北直隶》 ,简称:南直、北直,俗称:南京、北京(南京:应天府,北京:顺天府),雅称:南畿、北畿。与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合称为:两直隶十三布政使司、两京十三州

(9)四夷:原是先秦中原部落对九州境内四方部落(先秦夷人)所用的泛称。这个称谓最早见于西周晚期,是周室用来分别‘王、母、弟、甥、舅’,华夏诸国与四方‘非王、母、弟、甥、舅’(夷狄)诸国的统称。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知度》载,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后来周室没落,诸侯国混战,中原人群与九州境内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各部落人群融合形成汉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称呼转为代指九州以外更远的地方上其他民族的代称。汉族人群经由口传与著作继承了这种思想,认为本族的原居地汉地九州是位于世界的中央,将主要原居于汉地九州以外的其他民族统称为《夷、夷狄》 ,并以方位来区分。汉族皇帝是天子、其中央政权是天朝,而四方诸国的最高领导管理者,称谓为“国王、酋首”,又其管理统治之区域,可为:贡国、属国。战国时代开始,统称漠北草原匈奴等民族为胡,于是此后漠北草原各民族均泛称为北胡、胡族、胡人。及至唐朝,胡人又包含自西域来的各民族,并分为东胡、西胡。四夷至唐代,东夷:高丽、百济、新罗、倭国。
西戎:吐蕃、泥婆罗、党项羌、高昌、吐谷浑、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天竺、罽宾、康国、波斯、拂菻(东罗马帝国)、大食(阿拉伯帝国)。南蛮:林邑、真腊、陀洹 诃陵、东女国、南诏、骠国。北狄:突厥、回纥、铁勒、契丹、奚、室韦、靺鞨、渤海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至清代,满族以异族入主汉地,为维护自己的地位,自然要反对“夷”一类的称呼,因此清廷对一些禁忌字眼考察之精细,前无古人,如:「陈垣」先生在《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中所列,清人忌字多达十余种,即:“ 忌虏第一、忌戎第二、忌胡第三、忌夷狄第四、忌犬戎第五、忌酋第六、忌伪忌贼第七、忌犯第八、忌汉第九、忌杂第十”。然而直至1858年,中国清朝政府和英国签订中英《天津条约》的第五十一款,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此后中国才正式将欧、美、俄、日等海外,原称呼:洋夷、倭夷等,改称为洋人






第十三开《楚藩持节》   (上图)


「楚藩持节」           时年四十三
万历-已卯 春,三月病甚,圖請假,時冊封屆期領「荆王」金册,徃(wang/往)蕲州; 「通山王」金冊,徃(wang/往)武昌,自四月二十五日發舟,至六月初二日渡江寓丹徒(江蘇镇江);初九日復渡江而北徔(cong/從)陸行,至二十二日蕲州事竣;七月初三抵武昌;初九日徔(cong/從)江順流而下,屢阻風次池州(安徽境内),復登陸馳歸丹徒;七月二十二日也稍憇,至八月初三發舟;初六日二更桓(huan)宜興住「吳安節(达可)」祖居,正使則「永康侯-徐高松」云: 朝遊赤(chi;隶书字体)壁磯,明月猶在覩(du/睹) ,暮登黃鶴樓,白雲無停吐,熠(yi-yi):使臣星矢,王者宇,鳴玉醴酒筵,弭節(mi-jie)芳蘭渚(lan蘭-zhu/浙江紹興南一氣混七澤,不辨子語,嵾(cen/嵾)上當青天,蒼翠徹終古,俛仰(fu-yang)大厥(jue)觀,徔(cong/從)此軽珪珇(gui-zu/仕宦)

译文:
明神宗皇帝-万历七(1579)年四月,遣正使「永康侯—徐乔松」 、副使「侍读—徐显卿」 ,持《节》册封:荆府「世子—朱常泴(guan/) 」为荆王。 徐显卿,时年43岁,奉命领「荆王、 通山王」金册,抱病领命赴今湖北省的荆(qi/蕲/蕲)州、武昌等两地举办册封仪式。

于《楚藩持节》画中描绘:册封使臣出发前,皇帝谒告奉先殿,授「金册、诰、敕」等《册、宝亭》礼仪后,册封使臣,从午门出发的情景。时任职「翰林院-徐显卿」充册封副使,着红色朝服,持《笏》 ,紧随两驾载有「册、宝亭(或龙亭) 」后,出午门而随行官员着朝服,朝服侧面系玉佩和背面的大绶。而仪仗队伍,从东门出来后, 沿御道西侧行进。 《册、宝亭》内置有「金册、诰、敕」等,分别由四位身着红色朝服的官员护卫、四名宦官抬驾,其后有一宦官举黄伞。  又按《明史-诸王世表》 ,万历七年,所封之
「荆王」名:常泴;仁宗皇帝-庶六子; 「朱瞻垌(dong) 或为/朱瞻堈(gang/缸) 」八世孙。
「通山王」名:蕴铉;太祖皇帝-之孙;楚王「朱桢」九世孙。

明朝皇权朝廷对于亲王的册封有:
临轩(皇帝临殿封册)、
内册(遣史封册)之别。
明宪宗皇帝-成化(1465)年之前,多行临轩成化(1487)年末,改为遣官赴各亲王府册封,并由《翰林院》官员充任副使。

注:
吴达可:明世宗皇帝-嘉靖二十(1541)年~熹宗皇帝-天啟元年(1621)年,字:叔行,号:安节,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江苏省宜兴县)人。

根据《明实录》所载,明太祖皇帝-洪武十六 (1383)年 七月,诏令天下都司:「凡所属卫所、城池,及境内道里、远近山川、险易、关津、亭堠、舟车、漕运、仓库、邮传、土地所产,悉绘图以献。


金册:是明代分封制度的重要凭证,是受册封人的身份象征。 尺寸上,有严格的规制,明朝初已定长“一尺二寸”之制,并为以后历朝所遵守,可作为出土封册实物定名的标准。 明朝依据宗室身份等级不同于册封时,分别授予金册、银册。 金册造办,由内府《银作局》造办,《翰林院》撰文, 《中书科(内阁-中书舍人)》书写。 用金初,由《银作局》向《内承运库》支取,后由《户部》收买。 诸王册封,以授予「册宝」为核心,制定了一套隆重的仪式。 初封诸王的册封仪式在京师举行;袭封诸王的仪式由朝廷派遣使臣至各藩府举行。 册封时间, 明世宗皇帝-嘉靖三十二(1553)年之前,无定制;之后大多安排在每年的四月。 册封仪式结束后,金册即存留于王府。 而金册用于随葬物品,仅见于明代早期,应属极少的个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gujiaguareno 发表于 2024-4-30 10: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徐顯卿宦跡圖》,是明朝翰林徐显卿,字:公望,号:检庵,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延请太仓余壬、歙县吴钺两位画师,描绘其一生际遇,并逐幅亲题咏记,作成《徐显卿宦迹图》,流转至今,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笔触细腻,意境宏博,对研究明代朝会、经筵、科考、冠服等都有重要的价值。其中第12开《金台捧敕》记述万历五年(1577年)、六年至七年春,徐显卿为翰林院 捧敕官。画面显示万历皇帝坐于皇极殿的御座之上。金台之上有宦官侍立皇帝左右,金台东西有阁臣 侍立。金台之下文武大臣序立。下方一位领敕官正准备跪受诰敕。徐显卿“从(金 台)重阶而下,从东转上丹墀中道,直趋而下,授领敕官,旋一躬,而退入班”。第十三开《楚藩持节》,记述万历七(1579)年,徐显卿奉命领《荆王》金册、 《通山王》金册,赴荆州、武昌。作为册封使节,从午门出发的情景。 徐显卿身着红色朝服,持笏,跟随在两驾册宝亭(或龙亭)之后。仪仗从东门出来后, 沿御道西侧行进。《册宝亭》内置有金册、诰敕等,分别由四位身着红色朝服的官员护卫和四名宦官抬驾,其后有一宦官举黄伞。此次出使,徐显卿是以翰林院官为副使。官员的闲情逸致给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场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6-17 20:35 , Processed in 0.800170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