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1368|回复: 0

[轉載] 沿着琉球国朝贡使的足迹

[复制链接]
关天培 发表于 2017-8-14 09:4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题:追忆唐旅,沿着琉球国朝贡使的足迹
文:修桑


在琉球王国的历史记忆中有一个关键词“唐旅”,指的是琉球国派往中国朝贡、谢恩、庆贺等各种使节前往中国的旅程。在琉球人的语境中,“唐旅”,是一次神圣的旅程也是一场性命攸关之旅。比起中国派往琉球的册封使,琉球朝贡使的旅程更加艰苦辛劳更加风险莫测,他们不仅要经历象册封使一样渡过浩瀚汹涌的海路,而且从入境口岸福州前往紫禁城的朝贡路,翻山越岭,水陆兼程单程3000公里,往返过万里。在那交通工具落后的时代,所谓的唐旅与唐三藏西天取经的程度差不多。据冲绳学者赤岭诚纪《大航海时代的琉球》一书统计,自14世纪末年琉球和明朝缔结册封朝贡体制一直到1875年被日本并吞,500年间琉球国总共向中国派遣了884次使团,冠于诸国之首。历史已经远去,但在中国大地上,却依然清晰留有数百年前那些琉球使节的足迹。
航 路
[转载]追忆“唐旅”:沿着琉球国朝贡使的足迹X
琉球国进贡船复原模型
[转载]追忆“唐旅”:沿着琉球国朝贡使的足迹
福建泉州另一个琉球馆“来远驿”,照片上是上世纪60年代来远驿的景观。如今已消失只剩一块遗址碑文。
由于季风的原因,琉球派往中国的进贡使一般来说在每年的3月份从冲绳的那霸港启程出发,往西驶往福建省的福州。如果顺风的话大约七八天的行程即可抵达福州闽江口的五虎门。再从该地逆江而上,到达闽安镇,在那里货物和人员接受巡检司的“勘合”即入关检查,货物封舱。入关后朝贡船接着逆流驶进30公里抵达福州城,在亭江中心的停泊后,然后货物和人员换乘小船,在当地翻译的向导下沿小河驶往市区。在万寿桥下船,地方官员的欢迎仪式由福州地方官员迎接前往不远处 的琉球馆安顿,进贡物品及货物则驶入不远处的进贡厂收存。
[转载]追忆“唐旅”:沿着琉球国朝贡使的足迹
琉球国使节下船的福州万寿桥古迹依然犹在,好像在追忆往昔中琉往来的繁华岁月
福州琉球馆
[转载]追忆“唐旅”:沿着琉球国朝贡使的足迹
明清时代接待琉球国使节的“柔远驿”,福州人和琉球国人都称之为“琉球馆”,至今令许多冲绳人和史家感时伤怀的地方
明清两代,来华的琉球使节、随从留学生和商人都在福州琉球馆居停。琉球馆原名“柔远驿”是明清政府专门用来接待琉球国使华团体的旅宿设施。
明中叶(15世纪末)之前,管理外国来航船舶的政府机构市舶司设在泉州,琉球使节和商船来华在泉州入关。明朝初期的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就在泉州车桥村建立附属于福建市舶司的来远驿,专门用于接待琉球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移驻福州,原因有三:一是泉州泉州湾泥沙堆积,港口不利船舶航行停靠;二离省城较远,不便于贡使接待与贸易管理;三是福州与琉球那霸在同一纬度上,琉球至中国间交通以直航福州港最为便捷航程较近;三是从事中琉朝贡贸易的人员如使臣、向导、通事、航海水手等多是明初政府派到琉球的闽人36姓后裔,多是福州河口人。此前往中国的琉球人往往先在福州停靠,再前往福建市舶司所在的泉州,其时福州官方在城东南水部门外的河口地区设有廨舍,专供琉球人临时休息,福州民间称之为琉球馆。但因为琉球使者和商人的船只多在福州靠岸停泊,明朝就于成化八年(1472年)在福州设立“怀远驿”以接待琉球人,其地址就在水部门外的河口地区的原琉球馆附近,并废止泉州的来远驿,成化十年(1474年)明朝将福建市舶司移至福州。明朝万历年间为区别于广州的“怀远驿”,朝廷将福州的琉球馆更名为“柔远驿”,取自《尚书·舜典》中的“柔远能迩”,寓意“优待远人, 以示朝廷怀柔之至意”。柔远驿为来华的使节、留学生或球商而设,所以当地人和琉球人仍称之为“琉球馆”,其遗迹至今保存在福州台江区琯后街的老城街巷里。
柔远驿包括馆驿、贡厂和附近的相关设施规模十分宏大壮观,据明嘉靖时曾任福建市舶司提举的高岐所著《福建市舶提举司志》一书记载:'柔远驿'分大门、二门、前厅、后厅,两边卧房共四五十间;还有供夷梢(水手)、护卫及军士住宿的房间。区内还有天妃宫一所,可作航海人员为祈求平安而行祷祝之所。'进贡厂'范围似更大些,包括锡贡堂(盘点登录上贡物品之所)、承恩堂(会宴之所)、控海楼、其他宴饮之所、保管人员卧房以及货物仓库等,方圆数里,颇为壮观。琉球贡使所携货物除做贡物外,剩余的便就在馆内销售。
从史料看琉球馆初建于明,盛于清朝中期而废于晚清,基本与中国500年来的兴衰曲线重合。琉球馆的兴废折射出中国明清封建王朝对外关系盛衰的缩影。
明末清初时,南明隆武帝偏安福州,后来清兵攻破福州,柔远驿在战争中被严重破坏,靖南王耿继茂占据福建期间将其作为兵营屯扎军队,琉球来宾不得不与军队同住一处。清朝入住中原后,天下初定,康熙五年(1666年),康熙帝接受琉球国王尚质请求恢复柔远驿的提奏令福建督抚重建。但重建后靖南王拥兵自重赖在馆驿中不走。镇压三藩之乱中柔远驿再遭重度损坏,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下令重建。自此柔远驿一直保持着它的大致面貌,一致延续到1875年中琉断交为止。
在康熙十八年重修之后的数百年间,各方还曾经数次扩建或修复柔远驿。康熙三十年(1691年)增建了崇报祠。1692年柔远驿因受台风袭击而严重受损,福建地方政府随即修复了厢楼、墙垣,并重修了馆内的天妃宫。同年,因琉球贡使人数增加到300人,原驿馆显得狭小难以容纳,大厅西南侧增建了小四间用于贡使居住。嘉庆二年(1797年),琉球使臣上奏请修年久失修的柔远驿,清朝方面便由一些宪台官员捐资重新修复了除土地祠和崇报祠外的柔远驿所有设施。嘉庆九年(1804年)正月初九,馆内天妃宫楼上灯烛失火,并蔓延到全驿,甚至烧死了接贡船水梢蒲户仲村渠,该次火灾造成严重的破坏,是柔远驿历史上最大的火灾。虽然火灾系琉球方过失所致,但清政府仍以怜恤的名义接受琉球使者重建的请求,参照原样修复了柔远驿。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柔远驿河口通事(土通事)所居住的视馆公署被大风所毁,琉球接贡存留通事普久岭里之子呈表文呈请另修一座土通事公关,清政府遂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在原视馆公署右侧新建了长五开间、宽二开间的土通事公馆。同治十二年(1873年),柔远驿进行了中琉断交前最后一次大修,土通事公馆扩建为长五间半房,横四间半房。
1875年,日本强迫琉球王国停止向清朝朝贡、关闭福州琉球馆,中琉断交,福州柔远驿作为琉球使者驻地的功能消失。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后,日方曾提出日本接替琉球国继承柔远驿作为日本的财产,但被中国方面拒绝。尽管如此,此后直到1937年中日之间爆发战争,前往福州的琉球人(实际上包括很多日本人)仍继续使用该馆作为在榕的居所。直到20世纪90年代,原柔远驿逐渐被蚕食缩小至不到原建筑的十分之一。1992年,福州市政府修复了柔远驿,其建筑面积仅剩面积600平方米,作为福州对外友好关系史博物馆,琉球人几百年在福州的遗迹终于得以保全。
琉球使臣抵达福州后,则在琉球馆休整调理并参加一系列活动。明清两代,琉球使节在中国的一切花费全由当地政府包干。具体到贡使每月给精米三升蔬菜薪火费银五分,水手等随从的标准是每日米一斤盐菜钱银一分,而使团归国时还赠送一个月份量的行粮。
使团进京前在福州的主要活动有几项:
一、 参加地方政府各部门举办的欢迎宴会;
二、 拜会地方政府各重要机构如将军、督抚、布政司、按察使等,赠送琉球特产;
三、 与文、艺、医、百工等社会各界人士交流学习
四、 在当地相关政府部门的协助下,以琉球馆为贸易窗口,与福州当地商人开展贸易活动。明清政府规定,琉球人在华不得私自与民间交易,而且交易场所必须在政府指定的场所和认可的专门承办琉球商贸的商人—球商进行,主要出于是为了保护琉球人的利益。
从福州到紫禁城
琉球进贡使(或谢恩使)一行,在琉球馆休整居停半年后,于当年的秋冬之际,启程前往北京紫禁城朝贡。明清旧制,外国使节必须赶在12月20日前入京,以便参加中国皇帝在紫禁城举办的除夕和元旦庆宴活动。使节团由正使副使及随从官员二十多名,遇到重要的朝贺使节一行甚至多达上百人甚至200人。为了保障一行人员及贡品的安全,明清政府规定,凡琉球国使臣进京朝贡,沿途地方官府必须负责各自境内使臣的行程接送、车马、食宿、并由专人负责护送与交接,而福建地方则必须派专员全程护送往返。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沿途各地的负责接待的官员好比地接导游的话,福建省的全程护送官员就是领队了。所以贡使进京也是政府一笔大项开支:沿途往返的车、船、食宿均由官府供给。据《日本一鉴》记载:“入朝者沿途往还,给支廪粮之外,每人肉半觔,酒半瓶”
使团出发后,其余人员留守琉球馆等候正副使一行回程。
从福州到北京水路兼程近3000公里,昼夜催程也要两个多月。从福州沿闽江到延平府(今三明市、南平市)建宁(今建阳、寿宁)走水路,从建宁到衢州是山路,再从衢州北上基本上是水路,沿途经过严州、杭州、嘉兴、苏州、扬州、镇江、和济南基本上是沿大运河北上前往北京。
朝贡途中,霜寒露冷,甚至风雪弥漫,漫长而艰辛风险莫测,对生长于亚热带的琉球人从体力和精神上都是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很多人半途赢病甚至客死朝贡途中,行程则会大受影响。不仅是琉球使者,就是对护送使节前往紫禁城朝贡的地方官而言,也不亚于生死攸关的艰巨使命。
乾隆58年(1793年)9月,琉球国遣使来华朝贡。使团由紫金官毛国栋、副使正议大夫毛廷柱,通事郑文英等20多人构成。清廷命厦门海防同知黄奠邦一路护送上京。通事郑文英积劳成疾,虽经黄奠邦一路悉心照料最终客死在江苏淮安,行程大受耽搁。黄奠邦顶着种种压力,在漫长的进京途中与琉球使团休戚与共,克服种种艰难,最终不辱使命,赶在12月初五准时入京,让琉球朝贡使节如期参加紫禁城的除夕和元旦庆宴活动,黄奠邦由此还得到朝廷表彰,一时传为佳话。 同时,北上进贡途中,中国的壮丽河山和风土人情也令琉球使团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只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不得尽情参观游览--使节在其后的回忆录中提及:“风景西湖最美┅┅不得放意探讨,可憾矣哉”语气中有无限遗憾。进入浙江境内再取道京杭大运河水路前往北京是明清两代琉球进京朝贡使的必由之路,沿途正是明清时代中国经济最繁华富庶的区域,商品经济的繁盛兴旺景象也令朝贡使目不暇接惊叹称奇:“诸省市尘极华洁。布、帛、米、粟、鱼、盐名列其肆,唯其物”而“殷富苏杭为最,此屋巨大,华丽美值,蓬勃交荫,入此境也,自视如画中。”云云。 琉球使节眼中的北京 如此水陆兼程晓行夜宿,顺利的话,四五十余日则可抵达北京。所谓“秋冬之交发于福州,行四十余日乃至北京”农历十月间从福州启程,到达北京时已是北风劲吹的严冬急景在望了。贡使沿运河北上,在张家湾舍舟登岸入京,返国亦于此乘舟南下。张家湾一直是大运河北端的客船码头,凡南北往来出入京城者都在这里上下船。1783年英国贡使首次来到中国,船停泊在张家湾客船码头,清朝政府派礼部官员来此指导英使练习拜见皇帝礼节。据史籍记载,明清两代,琉球国贡使和留学生,总是取道京杭大运河,张家湾水陆交会处转换舟车前往紫禁城。 [转载]追忆“唐旅”:沿着琉球国朝贡使的足迹
万邦来朝:紫禁城里等候朝觐的万国使节,琉球使节添列其间。 [转载]追忆“唐旅”:沿着琉球国朝贡使的足迹
明清宫廷画师笔下的琉球人:紫禁城里的琉球国使节一行 进京后,琉球使者在北京滞留40余日,参拜皇帝、行进贡之礼、飨宴、休整、赏赐的的物品包括服饰、布匹、金银、瓷器等等,品种丰富,价值上万定期外出游览北京胜境等等。 琉球使节居停北京期间入住的是会同馆。会同馆是元明清时代朝廷用来专门接待外国使臣或少数民族官员的机构设施,通俗言之就是国宾馆。与唐朝时专门接待少数民族官员及外国使臣的“四方馆”、“鸿胪客馆” 等馆驿的功能大体相当。这在琉球使节随行画家留下的描绘当年会同馆外琉球国的旌旗迎风猎猎,宽袍广袖琉球使节纪实性画像画作中可以了解到。会同馆地点在北京的宣武门外。元明清各朝在都城北京建有会同馆。
[转载]追忆“唐旅”:沿着琉球国朝贡使的足迹
正在拆除中的会同馆,明清王朝时代曾为琉球国进京使节的起居安置之所
史书记载,蒙古人统一北方后,1271年忽必烈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元朝建立伊始,统治者就十分注意与周边各族保持友好关系。同时,还与高丽、日本、安南、缅、占城、暹罗等各国,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些国家不时派遣使节到元朝。为了更好地接待这些使节,元朝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时,在大都设馆待四夷使客,名为会同馆用以接待外国使臣并将其归于礼部尚书管领下,由此足见其在王朝对外事务中的的特殊地位。
明承元制,也在京城设有会同馆。明初,定都南京,在南京设有会同馆。后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后不久即设会同馆于北京。永乐三年(1405年),将乌蛮驿并入会同馆。正统六年(1441年),定为南北两馆,北馆六所,南馆三所。北会同馆,位于澄清坊大街东,就是现在的王府井一带。南会同馆位于东江米巷玉河桥西街北,即现在东交民巷内前俄罗斯馆。弘治五年(1492年)对南北两馆有所改作,改作后的北会同馆有房屋376间,南会同馆有房屋387间。
明朝北京会同馆初设时,会同馆隶属礼部,会同馆的主管官员加鸿胪寺少卿衔,由礼部主客司员外郎、主事轮流到馆临时管理,事毕则回礼部。弘治五年春(1492年)随着明朝对外交往的频繁,来朝的各国贡使人数众多,同时也为加强对会同馆的日常管理,礼部主客司添设主事一员,专一提督会同馆事务。
清朝入主中原后沿袭明制,在京城亦设有会同馆。光绪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载,顺治初(1644年)建会同馆,以待外国贡使。清朝时,会同馆仍隶属礼部,由礼部主客司主事管领,主管官员是满汉各一人。
会同馆建制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将原属翰林院专门翻译朝贡四夷文字的机构四译馆并入会同馆,两馆合称为会同四译馆,仍由礼部管领。
清初所设会同馆仍沿用明朝南会同馆旧址,即东江米巷玉河桥西街北馆舍。但是清朝与各国的交往较之前朝更为频繁,且来朝的各国贡使人数更为众多,所以清朝会同馆馆址众多,且多变化。概而言之大致有以下几处:乾鱼胡同官房,雍正二年始用作会同馆馆舍,乾隆二年收回;玉河桥官房,雍正二年始用作馆舍;安定门大街内务府属官房,乾隆二年始用,乾隆十三年收回;正阳门外横街官房,乾隆八年始用,嘉庆五年收回、地安门外正一真人公馆,乾隆十三年始用,乾隆二十一年废;宣武门内瞻云坊馆舍,乾隆二十一年将地安门外贡使馆舍移到此处,嘉庆五年收回。有清一代,只有正阳门内东江米巷玉河桥西街北的馆舍始终作为会同馆馆舍,接待东亚诸藩属国贡使如朝鲜、琉球、苏禄、安南、暹罗、缅甸等国。
京城的会同馆,在明清王朝对外交往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往来京贡使提供了饮食起居场所是为最基本的功能;二是加强对各国来京贡使管理,为朝贡国提供一个与王朝进行货物交易的平台。朝贡使节及其随员进京,除了携带进献给皇帝的贡品外,其中一批货物是为了与册封国交易用的。但为了便于管理,明清两朝一般不允许贡使同民间私自交易,只能在政府指定的地点进行。如明朝政府规定特定开市贸易点;清朝政府也明确规定严禁各国贡使与民间在会同馆外私自交易,而会同馆则是政府认可的与内地商人进行经济贸易活动区域,换句话说就是会同馆同时具有商贸中心的功能!三是负责接管各国贡物,各国所献所有贡物均由会同馆清点以后呈报朝廷,再由相关部门收存,而绝不是象无数“戏说”古装影视上所展现的使者晋见皇帝时将贡品直接献上的镜头。四是在会同馆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国之间交往。
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礼部会同四译馆废省。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会同馆”从此成为文物,不再担当接待外国使臣馆舍功能。
[转载]追忆“唐旅”:沿着琉球国朝贡使的足迹
正在遭遇解体、摧毁命运的同会馆。即将出现在这里的是又一座混凝土水泥森林。躲过了江山激荡的明清王朝兴衰,甚至躲过了文革的浩劫,却躲不过汹涌澎湃的商业潮流。永井荷风说:潮流是一种最为可怕的力量,其威力强于天地间变异的力量。信乎!
这座记录了明清两朝万邦来朝盛况的历史性建筑,顽强地熬过了数百年一系列王朝更替、战争灾难和人事兴废的侵袭,甚至平安渡过过轰轰烈烈的文革浩劫洗礼依然默默伫立在皇城一隅静对人世的风云变幻。但却在21世纪初举国上下风起云涌的都市拆除兴建改造的浪潮,在吊车、推土机和电锯的轮番挑战中轰然倒地夷为平地-这是后话。 但在乾隆末年的琉球使节的记录中,北京城似乎没有象福州泉州那样专门设立供琉球王使者宿泊的馆驿。“北京不设琉馆赐谒宴赉之礼阅40余日乃讫其间舍于逆旅”,琉球人在京期间住宿的地方,与明代大体相当,也是居住在会同馆及附属馆驿。据史料记载,清代外国朝贡使节居停旅宿有三:“其一在宣武门京畿道胡同;其二在宣武门外横街;其三在东江米巷玉河桥 ”玉河桥一处即为琉球使节一行居停的“客亭”,因为清代的朝鲜使臣的朝贡日记中多次出现往玉河桥访问琉球人的记录。 贡使进京,沿途往返的车、船、食宿均由官府供给,也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据《日本一鉴》记载:“若至会同馆,该光禄寺支送常例,下程每人日肉半幼、酒半瓶、米一升、蔬菜厨料;若奉钦赐下程,五日一送,每十人羊、鹅、鸡各一只,酒二十六瓶、米五斗、面十二斤八两,果子一斗,烧饼二十个、糖饼二十个,蔬菜厨料。”日日豚羊鹅鸡有酒迎樽,待遇规格不可谓不高级日子过得不可谓部丰赡富足。还不算礼部和皇帝举办的各式宴会。为了慰劳世界旅途辛劳,除延续明代旧制外清朝另命礼部於使节抵达和离开北京时,由礼部部尚书赐宴两次,情形大致如下所述:赐宴于吏部尚书邸二,迎来曰“下马宴”,送别饭曰“上马宴”。桌上焚香供茶而后赐酒馔宴讫取其所用器皿遍赐宾宾携归—宫廷赐宴郑重而丰盛,并且宴后将精美的餐具作为礼物让使臣们带回。这些美轮美奂的陶瓷餐具代表一种神圣的阅历和荣耀,成为琉球使节们的传家宝,至今世代相传。 与其他各国使节一样抵达北京后,琉球使节们需依例進行参加各种朝贡礼仪。其主要活动有有:前往礼部部進呈朝朝贡表文和咨文;前往鸿胪寺参与元旦朝拜预演练习;和皇帝巡幸时候之迎送礼仪;参加太和殿皇帝新正朝贺;参加在保和殿、正大光明殿、紫光阁、山高水长阁以及圆明园等地举办之宴席最后在午门领取皇帝的赏赐礼品。
藩属国的朝贡使节,朝拜皇帝的地方,从乾隆末年使节的回忆录中“谒清主于太和殿,殿甚广大”的记载看来,琉球使节的朝拜仪式可能是在紫禁城里的太和殿里举办的。 根据琉球使者的记录,北京规模甚大“北京城郭周围四十里唐山纪里。京城设九道禁门:“禁城九门内满人陆卫是麾下人”就是说禁城内为满人居住区。而六部高级官员的活动范围在禁城内,可以带七八个随从。而外国人在京城的活动区域也是有规制的,他们只能在九门之外游览“九门之外供外国人游览”。外国使节在京期间的活动也是有严格限制的,只能隔五天外出一次,其余时间则在会同馆内。 所有这些朝贡程序走完后,琉球进贡使一行带着朝廷赏赐的物品顺着来路,又再同行福建地方官员的护送下水路兼程返回福州,边休整边等待季风来临举帆归国回复使命。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眠在朝贡途上的琉球人 时间和空间都相当漫长的朝贡之路,留下了琉球人虔诚坚毅的心志也回荡着他们的叹息和哀歌。从福建到杭州到江苏再到北京,沿途散点着埋葬琉球人遗骨的累累坟茔不难想象那条朝贡之路所承载的离合悲欢。 福州古闽安镇,琉球人来华的第一站,闽安镇五虎门是琉球国贡船商船航行中国的首站口岸,琉球贡船及谢恩使、庆贺使、进香使和留学生等所乘海船,均在闽安镇港海关登岸。就开始有人永远倒下了。西码山麓,有一座规模庞大、占地2600多平方米的琉球墓群,埋葬有263位从琉球来福州的海上遇难与病故的官员、船员、商人。 来华的琉球国人因海难与病亡,大多靠岸后就地安葬在闽安镇西码头山麓等地。闽安琉球墓群在西码山麓顶端有两座塔形墓,每座面积约50平方米;横向排列,距离2米。塔有7层,下部5层为正方体花岗石砌体,每层高0.3米,第5层高0.6米。上部两层为贝壳与糯米糊捶击拌合筑成,近圆柱体,非常坚固,呈白色,第6层直径0.8米,层高0.6米葫芦状,第7层直径0.6米,高0.9米,顶部为覆锅形。塔体第5层立面錾凿平整刻字。塔下方长方体坑道宽5米,深6米,每个坑道各摆放50个骸罐(见图)。三座塔形墓三面周边6层山地尚有113座小墓,规模格式基本一样;每座墓碑宽30厘米,高50厘米,均用汉文刻有“琉球国”字样及亡者姓名、住址、生卒年月、职务等。琉球墓为背靠椅形式,由石制供桌、碑牌、侧屏、宝顶(龟甲形)、山墙等组成,形制简朴肃穆。2000年修建罗长高速公路时,闽安琉球墓被迁移至离公路500米外山坡上。同年,日本冲绳县十三人前来闽安参访,称祖先是福州闽安镇人,他们在闽安协台衙门与琉球墓各捧了一把土用布包好带回日本纪念。
福州连江镇海琉球墓,位于筱埕镇长澳村鸡姆岩山,坐西北朝东南,三合土筑造,圆形墓顶。墓前竖一青石墓碑,高8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碑首自右至左横刻阴字“琉球国”3个字,右边上款竖刻“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年),中间竖刻“泉岐村五主粟国筑公芝亲云上墓”,左边下款阴刻“四月十五日卒”。该墓系琉球人客死定海后所葬。据说直到民国时期,每年清明节都有琉球人到此祭扫。
浙江境内的兰溪城北一里坛后地的琉球墓。墓主为“琉球国首里府舆力向氏岙滨亲云上”。清康熙三十年(1691)琉球国遣使入贡,其途经兰溪病卒葬于此。从墓碑上可知墓主的身份不同一般,是为“首里府”的官员,“亲云上”故琉球官职,为三品王府官员。
[转载]追忆“唐旅”:沿着琉球国朝贡使的足迹[转载]追忆“唐旅”:沿着琉球国朝贡使的足迹
江苏淮阴县王营东的琉球国通事郑文英墓
位于江苏淮阴县王营东的琉球国通事郑文英墓。郑文英是琉球国朝京都通事,闽人36姓后裔。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奉使来中国朝京途中积劳过度壮志未酬而客死半途。原存在土墓一座,墓前有石碑一块,坐北朝南,高1.2米,宽0.64米,四周刻有花纹,正中刻“琉球国朝京都通事津文英郑公之墓”。上款刻“公以乾隆五十八年奉使来贡,十一月十四日道卒葬”。 [转载]追忆“唐旅”:沿着琉球国朝贡使的足迹
琉球使者画的福州港口印象图。琉球馆在小河道的深处 今张家湾城西立禅庵村南口就曾有座琉球人墓,葬有十四人,为国内较大之琉球人墓。琉球国还在客船码头南侧建立了一座墓地,自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于此葬有8名官员、5名官生,各自有墓碑,其中职位最高的是朝贡副使、正义大夫杨联桂,也是闽人36姓后裔。更值得称道的是,在此琉球墓地上,还立有康熙皇帝谕祭碑,雍正间通州知州黄成章还为此墓立有一通保护须知碑。据说在中国琉球人沿途所经之地,从福州、杭州、南京、北京等地已发现的10余处琉球人墓地中等级最高者当属张家湾的琉球墓。而今只存有一块“琉球国陈情都通官王大业”的墓碑。朝贡长旅已近尾声梦中的紫禁城已经近在咫尺了,而杨副使们却功亏一篑没有熬到辉煌灿烂的一刻,数百年之下犹令凭吊的后人扼腕伤怀。 再随朝贡使臣们的足迹返回中国境内朝贡之路—“唐旅”的起点福州。 [转载]追忆“唐旅”:沿着琉球国朝贡使的足迹
[转载]追忆“唐旅”:沿着琉球国朝贡使的足迹
位于福州仓山区福建师范大学校园后山的琉球墓园安葬着客死榕城的九个琉球国使节和留学 由于工作和兴趣的关系,近三年我差不多遍访福州古城内外的琉球墓,也曾接触过不少与墓中所承载的历史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们,他们有研究成果斐然的史学家、有亲历墓园兴废的老村长有慕名而来的琉球媒体记者也有昔日琉球古国神秘族裔闽人36姓后裔,甚至最神奇的是竟然也有墓主300年后的后人。在跟他们接触的过程中,我觉得琉球墓不是一个陈朝遗迹和典故,而是一版版深深隽刻在我心的活的史书。 位于福州师范大学长安山后白泉庵的琉球墓园,是明清时代福州地方政府专门为客死福州的琉球人开辟的墓群。史料记载:仅在清代,客死福州的琉球人有578人,大都就地埋葬。福师大附近是琉球人墓地相对集中的区域。福州琉球墓园在福州仓山区白泉庵(福建师范大学福州仓山校区背后,福州长安山公园旁)。1986年,在清代安葬琉球来华亡故人员的墓区范围内建造,墓园占地面积3120平方米,内有10座琉球墓,墓主的身份,有琉球国的王府财政官,有身份低微的进贡船水手,有担任朝贡翻译业务的通事,也有前来中国学习医道的青青子衿。
在墓园的 “源河亲云上”墓前,我曾从一个冲绳琉球时报资深记者那里听到一段离奇的故事。后来我把这个故事不厌其烦地传达给曾经与我一起到访的各种人等。故事是这样的:
“源河亲云上”是琉球国王府财政官(“亲云上”是琉球王府三品以下七品以上紫巾官的职称),原名源河朝忠,中国名向维藩。乾隆56年(1717年)受琉球王委派来福建接贡,翌年病死榕城,被安葬于市郊的仓山附近。尔来300年,其后人没有停止过寻找先人墓地的努力。只是亡国、战争、动乱等不可抗力的现实,无情阻挡了几代人的尝试。
[转载]追忆“唐旅”:沿着琉球国朝贡使的足迹
安葬在福州琉球墓园里的琉球国财库官源河朝忠的坟墓。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客死榕城的琉球王府财库官后人河源朝康·朝德兄弟历经艰辛,前来福州寻找先人墓址,无果而终。进入本世纪初,福州风起云涌的旧城改造扩建的消息,又引发朝德翁对先人墓地下落的如焚忧心。不久朝康去世,朝德更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感,2006年8月,65岁的河源朝德带领亲族再次来到福州满地寻找,却依然杳无音息。万念俱灰准备放弃之际,却在一次偶然散步中意外从荒土和蔓草中发现先人的墓址。面对先人长眠的坟茔,百感交集的朝德老人竟禁不住老泪纵横失声啜泣。
[转载]追忆“唐旅”:沿着琉球国朝贡使的足迹[转载]追忆“唐旅”:沿着琉球国朝贡使的足迹
琉球国财库官源河朝忠后人源河朝德和他的亲友手中是刚出版的讲述先人事迹的新书
应源河家族请求,福州市政府将荒野里的源河朝忠墓迁到白泉庵的琉球墓群里,与其他九个琉球人安眠于斯。此后,源河朝德老人经常带领亲族和朋友前来福州扫墓祭祖,重温300年前的祖先走过的不凡足迹。
拜长眠福州的琉球使节源河朝忠英灵所赐,我在其后的冲绳行走中奇迹般与许多类似源河朝德翁的琉球使节后人相遇,得以一窥许多淹没在史书史料的历史一角。如今居住在冲绳中部的读谷市的朝德翁依然精神矍铄,热心冲绳和福建友好交流活动,边执笔先人事迹,发愿在有生之年重现琉球朝贡使的生命历程,把历史教科书刻意隐瞒或忽略的故事公诸后人。据曾在《琉球新报》任职的友人国吉俊秀先生说:这本名为《跨越300年》的著作已经杀青,不久就可以付梓出版。届时将可以分享更多鲜为人知的朝贡使的心路历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5-29 17:55 , Processed in 0.427459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