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1001|回复: 0

[轉載]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一、二

[复制链接]
八重王 发表于 2017-3-24 08: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



《申报/Shun Pao》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创办人是同治初年来华经营茶叶和布匹的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E· Major」,聘任举人「蒋芷湘」担任总主笔、「钱昕伯、何桂笙」为主笔,襄理相关编辑业务,当时由外国人在中国境内所办的众多刊物中,第一家全权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申报内容除了如实刊印来自京师的「上谕、章奏」部分、朝廷重大政事活动:召见军机,召见某官,某部引领官员若干人觐见,某人预备召见,王公、贝勒、贝子、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员们的请安、请川、请假,奉派执行某项任务的大臣们的奏事和销差,臣僚们谢恩谢赏,一、二品大员死后递遗折,某某衙门奏事,皇帝参加的各项典礼和祭祀活动等等。内容较庞杂,类似新闻提要。上谕部分主要照发皇帝的某些谕旨,内容无所不包,以任免、申斥、褒奖、赏赐之类的居多。发表在这一部分的主要是单发的谕旨。属于批示性的谕旨,则一般放在章奏后面,随章奏一道发表。章奏部分所发表的主要是京中各衙门及各省督抚将军河督们的题奏。这些都是经过皇帝同意下阁发钞的。各处海关监督的奏折,以及亲信大臣们的密奏,则不能见报。所有章奏,一律照发原文。章奏后面的皇帝批示,如朕安、知道了、该部知道、该衙门议奏、著照所请、著照所讲、另有旨等,也照登不误。提到前面上谕部分发表的重要的批示,就注明“旨已录”。《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申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随军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和标志。最终于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总计经营了78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共出版27000余期,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它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82年上海市委和市出版局做出决定,委托「上海书店」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全套《申报》。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一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二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三上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三中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三下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四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五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六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七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八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九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十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十一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十二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十三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一》

  同治十一年(壬申)

  东洋和约条例
  将军文(煜)奏为琉球国夷人遭风到闽循例抚恤该夷伴有被台湾生番杀害现饬认直查办折(四月初五日京报)
  中外杂闻(一则)
  淡水植茶
  上谕(五月初二日京报)
  南海奇事(一则)
  署闽浙总督文(煜)等奏台湾府属之淡水、噶玛兰二厅人文日盛恳恩分别增广学额添设学校折(五月十九日京报)
  赫税务司到申
  五月分教职单(节取五月二十六日京报)
  署闽浙总督文(煜)、福建巡抚王(凯泰)奏陆路提督循例渡台校阅营伍稽查地方折(六月初九日京报)
  署闽浙总督文(煜)、福建巡抚王(凯泰)奏福建台湾淡水同知及永春州知州、福建府海防同知篆务委员署理片
  署闽浙总督文(煜)奏台湾水师协标左营守备李鸿高革职严拿讯办片
  署闽浙总督文(煜)、福建巡抚王(凯泰)奏运津米石全完折(六月十二日京报)
  署闽浙总督文(煜)奏福建台湾道夏献纶因船政局务难易生手遵旨遴员署理片(六月二十六日京报)
  上谕(七月二十三日京报)
  上谕(八月十一日京报)
  上谕(八月二十日京报)
  琉球商人为台湾生番杀害
  记玉山奇石
  台湾大旱
  上谕(十一月十六日京报)





  三月二十七日(讫二十九日续完)
  东洋和约条例


  中华、日本两国向敦和好,今彼此共立和约,伸前以睦,永笃勿替。和约外,另立通商条款,凡三十有二则。兹特录之,以供雅鉴。

  其一款,自此约互相更易之日,共敦友谊;两国士民,均可赴所开设之通商埠贸易。

  二、通商各埠之名,在中国则曰上海、曰镇江、曰宁波、曰九江、曰汉口、曰天津、曰牛庄、曰治府(芝罘)、曰广州、曰汕头、曰海南、曰福州、曰厦门、曰淡水、曰台湾也;若日本各埠,则有谓横滨者、阿沙加者、呢衣加打者、雅素者。两国官员均可在上列各埠僦地建舍,但仍须遵是国之规制。地方官尚要查明无有伤碍风水、毁拆坟墓,并察业主所取价值,务得其中。所立契券,呈交地方官给以印盖为凭,不准私租强赁。通商埠内外地并不得入,特于通商埠地则可建舍或居住贸易;地方官亦宜为之择地调处。

  三、两国商船住通商贸易,本国官员或税关先给发牌照,书明船之大小、顿数若何?梢子姓氏、年纪、原籍,要领事官或税关给印查验。如无牌照,不准入埠。倘间中道有失去者,即行报知税关发回牌照纸;俟船返日,该国官员再给牌照。

  四、两国商船到埠,彼此立文武官员督带丁役保护,或在船及本艇住均可。其费用,由税关支给,不得向商船讨索;犯者有罚。

  五、两国商船到埠日,限以二十四点钟船主将牌照缴呈领事官,翌日转交本处之税关,以便察阅船之顿数及载货之单。除礼拜日外,逾两天之久,每以二十四点钟为准,若不赴报,在中国埠则罚银至少五十两、多亦不过于二百两;在日本每迟一日罚以六十元。而所立该船载货之单,必须符实。若有假伪,查系故意匿多报少者,在中国则以货物充入官、船主罚银五百两。在日本,若有遗漏,即照应输税之项罚出;苟假伪,则罚银一百二十五元。

  六、除货单所列之货外,准货船中兼带需用之物,不用完税。如将此授卖,则应输饷。如以要捐税之货物作免税者写列于货单,一经查出,以之充于官。

  七、接领事官就将文书单查验或未验之前,船主私自将货运上,应在中国除以货归于官外,另罚银五百两;在日本,货物充于官。或商船无税关凭照,不得上落货物;如违,在中国则以货归官,在日本则罚银六十元。

  八、船到埠所应纳之钞课,以开舱日征收;或出口,以载货之日输纳。清税时,该税关发放行纸于领事官,转交该船主开行。

  九、两国商人能于通商埠雇挑及艇载运货物,听其自便讲价,无庸官员理涉,又不能限制所雇多少。如藉挑夫及艇家漏税,税关即行查报;犯科者,控于官。

  十、两国商船载来之货,须除包皮粉饰等,以核净货轻重;将其中取二、三件权秤为其余法则,以纳税饷。或坏货,不得与好货同税;但按所值之多少,每百元抽五元。

  十一、中国船货物在日本,依地方规制;或日本货在中国,亦依中国税关规制。两国之秤码,均同;或纹银,则以时价所值。商人在两国贸易,依所在地方规条,以免争竞。

  十二、在通商埠,两国画以界限,在此界内运货捐税;所画之界,以方便商船为度。二国通商贸易,仍依前未立约时一式;但须得领事官凭票,以免混乱。

  十三、中国人来日本,既售货后,中国货主不得入内地。在日本来中国,既纳税后,止中国人可带入内地发沽,因要征卡税;果日本商人挟带入内地,货充于官,其人交该国领事官究办。

  十四、二国商人于通商埠贸易,可准来埠购买土产并别国入口货;于出口时,仍要征税。惟不得入内买货;或有由内带来之货,悉归于官,其人应交领事官究办。因二国皆有通商埠,故用此款以昭平允也。

  十五、倘带货入口,征税之后欲以此货载寄于他国发卖,不等(?),须报知领事官查明确原箱包,则可免税;苟有假伪替换等弊,将货尽归于官。

  十六、日本到中国埠货物一百五十顿以上,每顿纳钞银四钱;一百五十顿以下,纳银一钱。征交之后,海关监督给发牌照。自是日起,以四个月为期;如过四个月以外,再行征税。船到埠两日后开行,货未开舱,不用纳钞课;逾二天,则要纳税。华人船到日本埠,入口每船抽十五元,出口七元。

  十七、如两国船遇风雨暂理埠湾泊或买火食,不得开舱贸易。如欲贸易,先报明海关议税。或要修船,先行禀明海关,方能运货上岸;修好后,再运货落船,无庸纳税。倘贮在岸时将货私售,其货则充入官。

  十八、两国船不准装载军器并禁出口之货。如在中国,犯者货物充公;发回本国,永不准贸易。在日本国,犯者货物充公。

  十九、两国战船到埠,毋庸禀报海关;船中所需之物,任其采买,毋庸纳税。倘有货发售,必要征税。

  二十、两国官员在通商(埠)内开设货仓屯贮货物,要另立规条。货在仓里,毋庸纳税;若有卖出,则要纳关税、仓租。如寄往别处,止纳仓租,无用关税。

  二十一、两国米关得出口运往本埠发卖,别可出海。船中所需米食多少,要报明关知给单一纸,以凭查验。

  二十二、日本国船,毋得往登州及牛庄运豆饼出;若往别处运口则可。

  二十三、硫磺、朴硝、白铜系中国所需之物,惟官员可以买卖。若日本人贸易此物,要到官领牌方准;无牌发卖,人治罪、货充官。日本人在中国,毋得将硫磺、朴硝、白铜出口;违者,物充官、人究办。

  二十四、禁者乃系火药、炮码、鎗炮、戎马并各式军装,或新制异样战具;两国商人,毋得发售此等物件。犯此条者,物充公,人按本国例究办。

  二十五、两国铜钱,只可由本国事阜载至别处,毋得出口私买;犯者,即行拿获究治。中国盐,日本人无得购买;日本盐,无得载来中国。犯者,按本国例办。

  二十六、商船私往非通商(埠)外者,地方官立即拿究。在中国者,船、货充官;在日本者,货物充公,罚银一千元。凡有此等罪案,即行照会领事,以为案据。

  二十七、货物不在出口货单内、惟有列在入口货单者,如将此货出口,照入口例抽税;如入口货单无、出口货单有者,照出口例抽税。

  二十八、船在中途不测、未能到埠,地方官要拯救船。中国人往(?)该国领事若遇海贼,地方官用力辑贼追赃,未获者即行革职;但失主无得向官讨索赔偿。

  二十九、关要严禁走漏私税,见机而行,随时设立规条;两国商人,皆要遵依。

  三十、两国商人在通商埠者若欲更换规条,须禀明领事,领事转详北京钦差大臣。

  三十一、倘两国日后更改条款,自互换和约之日至十年后,要预先通知,庶便酌议。

  三十二、以上通商条款及所立和约,两国宜遵守毋违,永敦和好。两国大臣盖印关防,用昭信守。



  四月二十四日
  将军文(煜)奏为琉球国夷人遭风到闽循例抚恤该夷伴有被台湾生番杀害现饬认直查办折(四月初五日京报)

  福州将军兼署闽浙总督臣文煜、福建巡抚臣王凯泰跪奏:为琉球国夷人遭风到闽,循例译讯抚恤;夷伴有被台湾生番杀害,现饬认真查办。恭折驰奏,仰祈圣鉴事。

  窃据署福防同知张梦元详报,同治十一年正月十七日准台湾县护送琉球国两起难夷松大着、岛袋等五十七名到省,当即安插馆驿,妥为抚恤,一面饬传该国留闽通事谢维垣译讯。据难夷松大着供:伊是头目,官马依德——是夷官,连同跟丁、舵水一共四十六人,俱系琉球国八重山岛人,坐驾小海船一只,装载方物往中山府交纳事竣,于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九日由中山府开行;是夜陡遇飓风漂出大洋,折断帆桅,船只任风漂流。十一月十二日,漂至台湾洋面;幸遇民船救护,伊等四十四人登岸,原船冲礁击碎。该处民人将伊等带赴凤山县衙门,转送台湾县安顿公所;尚有同伴二人,并蒙凤山县续送至台湾县衙门,蒙给衣食、钱文。讵跟伴永森宣一名患痘身故,给棺收殓;一面派委员弁,将伊等配船护送来省。又据难夷岛袋供:同船上下六十九人,伊是船主,琉球国太平山岛人。伊等坐驾小海船一只,装载方物往中山府交纳事竣,于十年十月二十九日由该处开行;是夜陡遇飓风漂出大洋,船只倾覆,淹毙同伴三人,伊等六十六人凫水登山。十一月初七日,误入牡丹社生番乡内。初八日,生番将伊等身上衣物剥去,伊等惊避条力庄地方;生番探知,率众围住,上下被杀五十四人,只剩伊等十二人因躲在土民杨有旺家,始得保全。二十一日,将伊等送到凤山县衙门,转送台湾县安顿;均蒙给有衣食,由台护送来省,现在馆驿等供。由布政使潘霨造册详请具奏,声明牡丹社生番围杀球夷,应由台湾文武前往查办等情前来。

  臣等查琉球国世守外藩,甚为恭顺。该夷人等在洋遭风并有同伴被生番杀害多人,情属可悯!应自安插馆驿之日起,每人日给米一升、盐菜银六厘。回国之日,另给行粮一个月;照例加赏物件,折价给领。于存公银内动支,一并造册报销。该难夷等船只倾覆击碎无存,俟有琉球便船,即令附搭回国。至牡丹社生番见人嗜杀,殊形化外;现饬台湾镇、道、府认真查办,以儆强暴而示怀柔。

  除咨部外,臣等谨合词恭折驰奏,伏乞圣鉴!谨奏。

  奉旨:『览奏已悉。着照例办理;并着督饬该镇、道等认真查办,以示怀柔。钦此』。



  五月初九日
  中外杂闻(一则)


  绎西字日报云:『中国通商各码头人口多寡,细为查出:计上海二十五万、宁波十一万五千、镇江十三万、九江四万、汉口六十万、烟台二万六千、天津九十三万、牛庄六万、福州六十万、淡水五万、厦门三十五万、汕头四万五千、广东一百万。甚矣!生齿之繁也;可谓庶而富者矣』。



  五月十九日
  淡水植茶


  淡水地方,向多种植靛树;参天黛色,一望如染。顾居人之艺此者,其利虽溥;然较之栽植龙团、雀舌者,诚未若也。兹者该境人心慕业茶之利,而又审厥风土甚宜于茶,乃改植茶树;凡高陇平壤,多艺此焉。今该境生理渐广于前,实由此巨宗之所致也。



  五月二十一日
  上谕(五月初二日京报)


  上谕:『文煜、王凯泰奏「查明告病副将侵吞营饷各情,请饬调赴福建追办」一折,告病闽浙督标中军副将杨在元,前署台湾镇总兵任内侵吞营饷三千六百余两,且有滥委营缺、私收练兵贴费各情;亟应勒追查办,以儆贪婪。着王文韶饬令杨在元迅赴福建,听候勒追查办。如敢饰词违抗,即着严参押解,毋许逗遛!钦此』。



  五月二十六日
  南海奇事(一则)

  琉球一岛僻在东瀛,向时臣服于日本而入贡于中国。蕞尔弹丸,几如黑子;财赋亦甚微,帑饷时绌。其国民穷土瘠,故不能振作有为;一切皆循旧制,不敢稍更。

  现闻有遭风难船两艘抵闽,经地方官救护抚恤;自述在台湾岛被杀于生番,情形甚惨。一船名大着,舵工、水手共四十六人。有琉球官二人,长曰大着、副曰马依德,俱系其国八重山岛人;坐驾海舶,装载方物往中山府交纳——中山府者,国王所居地也。

  回棹之夜,陡遇飓风漂出大洋,帆断桅折,任风飘流。继至台湾洋面,为台民所拯,得以不死;原船为风浪所击碎,已无片木。凤山县中为之支给衣食、妥为安顿,转送之福州。一船名岛袋,即遭生番之害者也。船中共六十九人,系其国太平山岛人,亦由载物至中山事竣而回。同时遇风出洋,船舶倾覆,淹毙者三人;余六十六人凫水登山,误入牡丹社生番乡内。生番见之喜甚,以为今乃得朵颐也;尽褫其上下衣,意将搏噬。琉球人恐甚,急避至条力庄,匿于丛林密箐中。生番知之,率众而往,围而歼焉,膏其刃者五十四人。十二人遁于士民家,始得无恙;亦由凤山县派人送至福州。督臣特为奏闻于朝,以为琉球国世守外藩,甚为恭顺;今遭风难民为台湾生番杀害,情殊可悯!应由台湾文武前往查办。其民俟有便舶,送回其国。
  按台湾生番久居王化之外,非可以情理相喻。其人亦有火器,甚为猛烈,盖昔荷兰之遗也;时出滋扰,即熟番亦惧之。其巢穴所在,莫得而迹。多结屋于林树之巅,穿林度涧,迅捷如鸟;欲治之者,非纵火焚林,以千百尊大炮环而攻之,尽杀乃止,庶乎其害可除也。不然,失风之船,未有不为其食肉寝皮者!彼其人无礼义、无知识,去禽兽不远也。



  六月初十日
  署闽浙总督文(煜)等奏台湾府属之淡水、噶玛兰二厅人文日盛恳恩分别增广学额添设学校折(五月十九日京报)


  福州将军兼署闽浙总督臣文煜、福建巡抚臣王凯泰跪奏:为台湾府属之淡水、噶玛兰二厅人文日盛,恳恩分别增广学额、添设学校以广登进;恭折具奏,仰祈圣鉴事。

  窃照台湾府属之淡水厅自雍正元年建设厅治,应试童生先系附入彰化县考试;迄嘉庆二十一年间奏准设学,即以彰化县学训导移设淡水厅。其所属童生归厅考试,额进文生六名,廪、增生各补取四名,四年一贡;又额进武生二名。噶玛兰厅系嘉庆十五年归入版图,并无学额,文童向在淡水六名之中分进一名;续准酌加二名,以五名分给淡童、以三名分给兰童,廪增生亦酌加二名,于淡、兰二厅附生内考补。嗣因该二厅绅商士民历年捐输军饷,咸丰八年间经前任台湾道裕铎奏准:淡水厅永远加广文武学额各二名、噶玛兰厅永远加广文武学额各一名。溯自淡水厅设学以来及噶玛兰附入并取,迄今五十余年;生齿日繁,人文渐盛。据台湾道、府转据前署淡水同知陈培桂、署噶玛兰通判王文棨查得淡水厅属烟户大小丁口共有四十二万零,较前计多十四余万口;内应试文童六百余名,初学作文者二百三、四十名。请将淡水厅学援照彰化县学之例,将原设训导改为教谕;岁、科两试,均照彰化县学定额取进。噶玛兰厅学援照淡水厅学之例,设立训导一员;岁、科两试,均照淡水厅学定额取进:由福建藩、臬两司核详请奏前来。

  臣等查台湾府属淡水、噶玛兰二厅户口既已日繁,人文亦较前日盛,应俟文童多至倍蓰,自宜增广学额、添设学校以兴文教而励人材。拟请俯如该道、府等所议:淡水厅学援照彰化县学之例,将原设训导改为教谕。岁、科两试,均照彰化县学原定额进文生一十五名,另加淡属奏定永远加广二名,共取进一十七名;廪、增贡生各补取一十五名,二年一贡。每试武生,亦照彰化县学原额取进八名,加淡水永远广额二名,共取进十名。噶玛兰厅援照淡水厅之例,另设训导一员。岁、科两试,各取进文生八名,另加兰属奏定永远广额一名,共取进九名;廪、增生各补取六名,四年一贡。每试武生,亦照淡水厅原额取进二名,加兰属永远广额一名,共取进三名:各归各厅考取。至拨进府学,仍由台湾道于三厅、四县临时酌取匀拨,即与内地福州府属十县酌拨相同,毋庸预定。所有淡水厅学改设教谕、噶玛兰厅添设训导应换应给各钤记,并请敕下礼部分铸颁发启用,以昭信守。噶玛兰厅现请添设训导应给俸廉、廪膳及岁贡旗匾、乡饮酒醴等项,请照「淡水厅志」额编数目,每年应额编银一百四十二两八钱九分二厘五毫,即在该厅额征余租项下分别支解造销。其应行添建文庙、学署并祭乐各器,概由就地方官绅士庶捐办,将来免予造册报销。尚有未尽事宜,请俟覆准后再由台湾道、府分饬筹议详办。

  除咨部查照外,合将淡水、噶玛兰二厅学请增广学额、增设学校缘由,臣等谨会同福建学政臣孙毓汶合词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谨奏。

  军机大臣奉旨:『礼部议奏。钦此』。



  六月十三日
  赫税务司到申

  前录总税务司赫公德前往琼州办理海南开埠通商事宜,因中有章程数端未臻妥协;而粤督瑞节相所定条例,又嫌烦多。是以停开,必须筹商北京总理衙门方能定夺。赫公遂回香港,旋驾坐「凌风」炮船遍游汕头、厦门、台湾、福州、宁波等埠,历观各通商口岸之情形并各海关之条例焉。兹于昨日已抵沪渎,不日将旋往津门;想海南之役,当即可以定议矣。各商均拭目俟之。



  六月十八日
  五月分教职单(节取五月二十六日京报)

  训导:福建尤溪朱元发,邵武;政和李重曜,台湾:俱拔。



  七月初二日
  署闽浙总督文(煜)、福建巡抚王(凯泰)奏陆路提督循例渡台校阅营伍稽查地方折(六月初九日京报)


  福州将军兼署闽浙总督臣文煜、福建巡抚臣王凯泰跪奏:为陆路提督循例渡台校阅营伍,稽查地方;恭折具奏,仰祈圣鉴事。

  窃臣等恭查乾隆五十三年三月内钦奉上谕:『台湾孤悬海外,远隔重洋;民情刁悍,奸徒易于滋事。嗣后着该省将军、督、抚、提督分年轮值一人前渡台湾,实力稽查整顿。倘有骫法贪黩等情,据实参办』等因,钦此。又于嘉庆十一年三月内奉上谕:『嗣后该省将军、总督、巡抚及水陆两提督均着自本年为始,轮次亲赴台湾将该处营汛操防等事逐一认真详细察核,事竣后专折奏报』等因,钦此。又于嘉庆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奉上谕:『台湾窵处海外,俱系漳、泉、粤民人杂处,素性强悍;总须有大员前往巡阅。嗣后每隔二年,着轮赴台湾巡查一次,用资弹压』等因,钦此。历经钦遵办理在案。自道光二十七年前督臣刘韵珂赴台巡阅,后以办理军务、继因裁改营制,各前任将军、督、抚臣皆未克渡台;仅于同治六年间,商由水师提督臣李成谋前往查阅一次。

  伏思台湾系海外要区,民情刁悍,时虞生事。且台湾水、陆各营自裁兵加饷以后,虽迭次讲求训练;而重洋远隔,稽察难周,尚恐旧习未除。本年亟应遵奉谕旨轮巡,用资弹压整顿;当经臣等缄商陆路提督臣江长贵轮值赴台,稽查校阅。接准覆函,拟即由厦门乘坐轮船东渡。现又会咨该提督:于抵台后,将地方营汛操防等事察看整饬;如各营员弁有庸劣不职及与台地不宜者,查明移会撤参,以靖岩疆而明武备。

  除到台查阅情形由该提督自行陈奏外,所有本年陆路提督渡台查阅缘由,臣等谨合词恭折具奏;伏乞圣鉴!谨奏。

  奉旨:『知道了。钦此』


  署闽浙总督文(煜)、福建巡抚王(凯泰)奏福建台湾淡水同知及永春州知州、福建府海防同知篆务委员署理片

  文煜等片:
  再,署福建台湾淡水同知周式濂,现经调省另候差委;所遗淡水同知篆务,查有现署永春州事、准升福防同知向焘才识明练,堪以调署。递遗永春州知州篆务,查有向署福防同知事、本任邵军同知张梦元练达有识,堪以调署。其福州府海防同知篆务,并查有本任永春州知州翁学本实心任事,堪以委令署理。该员等任内并无承缉盗案将届四参限满以及经征钱粮处分,据福建藩、臬两司会详请奏前来。除批饬遵照外,臣等谨附片陈明,伏乞圣鉴!谨奏。

  军机大臣奉旨:『知道了。钦此』



  署闽浙总督文(煜)奏台湾水师协标左营守备李鸿高革职严拿讯办片

  文煜片:
  再,闽省台、内水陆各营自裁兵加饷、就饷练兵以来,迭经檄饬认真整顿,加意训练,革除摊扣积弊,以肃营伍在案。兹据署福建台湾镇总兵林宜华转据署台湾水师协副将唐守赞禀称:『该标左营守备李鸿高私收兵丁贴费、混扣兵饷,并将事故兵缺延不开报,冒销银米归入私囊。其接收前任署守备文光里移交截旷等银,屡饬盘收公柜,违抗不遵。又查该员前在代办左营守备任内有侵欠营项,饬提延不缴完。请即撤任参办』。正在核办间,又据唐守赞以该员李鸿高抗不交卸、带印脱逃,禀请通饬查拿前来。臣查守备李鸿高胆敢扣克兵饷、私收兵丁贴费,且前有亏短营项延不缴完,已属藐玩。迨由台湾镇委员赴营接署,复敢抗不交卸、带印脱逃,尤属荒谬异常。相应请旨将福建台湾水师协标左营守备李鸿高革职严拿讯办,以儆官邪。

  除通饬查拿外,臣谨附片陈请,伏乞圣鉴训示!谨奏。

  军机大臣奉旨:『李鸿高着即行革职,严拿务获,按律惩办。该部知道。钦此』。



  七月初四日
     署闽浙总督文(煜)、福建巡抚王(凯泰)奏运津米石全完折(六月十二日京报)

  福州将军兼署闽浙总督臣文煜、福建巡抚王凯泰跪奏:为运津米石全完,恭折附驿驰奏,仰祈圣鉴事。

  窃上年十二月间,奉旨采购闽米四万石运津济赈。当经臣等筹议分赴台、沪赶办,并提拨闽海关四成洋税银五万两,余在续征税厘拨应;奏奉谕旨允准在案。臣等伏查台湾本系产米之区,时值收成歉薄;加以粤东缺米,赴台购运者而沪米率多运粤(?),价值渐形腾贵:采办均费周章。各该委员设法搜罗,随购随运,计买台米一万石,又上海等处米——多牙户为之居奇——三万石,共四万石。自本年正月十九日起、至四月初十日止,阅时未及三月,一律抵津交收清楚,均系干圆洁净,幸无贻误要需。至运米系用「万年清」、「伏波」、「安澜」等号官厂轮船分批装兑,间因不敷;旋转由沪添雇洋船运往,以副直省春赈之期。给过价脚等项,另容一并核实报销。其在事各员办理妥速,着有劳绩;可否择尤酌保以示鼓励之处?出自高厚恩施。

  据委员丁嘉玮等报由布政使潘霨会同船政提调、准署台湾道夏献纶详请核奏前来;除咨部外,臣等谨合词恭折驰奏,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

  再,福州将军系臣文煜本任,毋庸会衔,合并陈明;谨奏。

  军机大臣奉旨:『着准其择尤酌保,毋许冒滥。钦此』。



  七月十八日
  署闽浙总督文(煜)奏福建台湾道夏献纶因船政局务难易生手遵旨遴员署理片(六月二十六日京报)


  文煜等片:
  再,福建台湾道缺,先奉谕旨:着夏献纶署理。嗣经总理船政、前江西巡臣沈葆桢以船政未便骤易生手,附片奏请饬令夏献纶暂缓交卸渡台;钦奉上谕:『船政经理需员,而台湾道员缺亦关紧要,夏献纶应否暂缓赴任、抑或另行遴员接署?着文煜等会商具奏』等因,钦此。臣等遵即与沈葆桢会商:现在船政事宜难易生手,应令夏献纶暂缓东渡;俟本年十二月间沈葆桢服阕到工,再饬夏献纶赴任。惟台湾道员缺紧要,应先遵旨遴员署理。查有现署兴泉永道潘骏章年富力强、明白谙练,署任以来,办理洋务尚臻妥协;堪以暂行调署。其现署台湾道定保,饬回兴泉永道本任,以专责成。潘骏章未到台湾以前,先饬台湾府知府周懋琦暂行兼护道篆,以便定保交卸内渡。除分饬遵照外,臣等谨附片具奏,伏乞圣鉴!谨奏。

  军机大臣奉旨:『知道了。钦此』。



  八月十四日
  上谕(七月二十三日京报)

  上谕:『文煜奏「恳请陛见」一折,文煜着俟李鹤年到任后,再行来京陛见。福州将军,即着李鹤年兼署。钦此』。



  八月二十八日
  上谕(八月十一日京报)

  上谕:『江长贵奏「校阅台、澎营伍,请将庸劣各弁分别惩处」一折,福建署舺艋营陆路守备、留闽补用守备陈世恩,居心贪诈,声名平常;着即行革职。台湾城守营截缺外委刘光升,弓马生疏;北路中营额外陈登辉、北路右营额外黄遇云,弓马平庸:均着斥革。台湾水师协标中营把总林胜标,步射无准;着开缺候补。噶玛兰营外委吴得全,马射不稳;着降为额外。余着照所议办理。该部知道。钦此』。



  九月初八日
  上谕(八月二十日京报)

  上谕:『李成谋着调补长江水师提督,福建水师提督着彭楚汉补授。钦此』。



  十月十五日
  琉球商人为台湾生番杀害

  日本信息云:琉球国近有差使往见日本国王,求其援手;谓其国有六十人民航海为商者,于台湾内地为生番野人杀其五十有六。彼国势力孤穷,特恳日本王雪其冤屈。而日本官闻之,特发炮船四艘往将野人以事剿灭云。日本西字日报所言如此。但琉球一国为中国附庸,且台湾又为中国疆土,使果该国人民惨罹不测,自当奏闻中国,灭此朝食;胡为舍近图远,而乞拯于日本国君!此事实有不可解者。或传闻之误,抑未可知也。



  十月二十二日
  记玉山奇石


  老城近圣里陆其忠,从舅氏贾,避台湾者数年。近归帆珠海,压装有玉一座。形如小山,而岩洞毕具;两人对坐岩前,其间樵径延宛、悬崖深邃,令观者如置身千岩万壑间。出示亲友,莫不啧啧然羡之。或叩之曰:『韫藏乎,抑待价也』?陆曰:『小人无怀璧其罪,吾安用此以赀戾哉!亦惟以易数亩薄田可矣』。亲友知其出沽,凡嗜玩器而不吝重赀者皆引之往阅;而瑕疵之者亦复不一其词,酬价者率不越五百金以上。陆曰:『以是区区者而予畀,予亦何必作大腹之贾哉』!是玉固台湾中玉山之产,经良工琢制者;而惜乎不遇波斯胡也!自是有愿酬至千金者,而陆仍挥尘却之。有候补明府王公见之,以为希世珍也;具一千五百金相易,于九月二十八日已成事矣。

  按台湾玉山在万山中,独高远;望如积雪。遍山皆美玉,生番不知;外人又畏生番,莫敢近,故获之者甚鲜也。每遇晴霁,遥盼山中莹然可爱。又有名银山者,积镪皆大锭;不知何代所藏。欲入取者,辄迷不能出。前有台厦道王公曾命仆挽牛车,随樵人往;既至,积资如山,恣取满车,迷不能出洞。尽弃之,乃获途出。后人见可望、可即而不能取携,遂无复有过而问者矣。以上皆陆其忠所经见而以告亲友者(附录香港「中外新闻」)。



  十二月初二日
  台湾大旱


  昨接西人于月前由台湾发来信云:台湾今年不雨者数月,旱魃为虐,年岁大荒;禾苗概成焦黑,牛马皆纵田中。饥民之弱者,转于沟壑;强者求食不得,多随无赖流为盗贼,随地剽掠,至相戒不敢独行。地方官已照会英领事晓谕西人,勿往僻地游玩。盖恐遇饥民,或被侵夺,甚且戕其性命也。顷厦门已到米船四只,闻系东洋所来者;聊以拯一时之急,究难敷用。今官宪已设法平粜,不使奸商贪利昂价云。



  十二月十八日
  上谕(十一月十六日京报)

  上谕:『李鸿章奏:请留提督,缓赴新任等语。新授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在直隶总兵任内统带练军,未能遽易生手;着准其暂缓赴任,仍当署大名镇总兵以资镇抚。所有福建水师提督,着李鹤年拣员奏请署理。钦此』。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二》

  同治十二年(癸酉)

  闽督李(鹤年)奏请以福宁镇总兵署理福建提督片(新正月二十三日京报)
  日本近事(一则)
  译东洋报论钦使来议台湾逞凶事
  日本使臣到沪
  辨东洋报论使臣来议台湾逞凶事(岭南莲塘生稿)
  论台湾生番宜惩办事
  日本使臣来中国理论台湾生番杀琉球人事
  东洋使臣到京

  浙闽总督李(鹤年)奏饬夏献纶赴台湾道署任片(二月二十七日京报)
  上谕(三月初四日京报)
  闽督李(鹤年)、闽抚王(凯泰)奏台湾积案亟须勒限清厘并请变通章程折(三月初五、初六两日京报)
  闽浙总督李(鹤年)奏遵旨拣员调补台湾镇总兵折(三月十七日京报)
  琉球朝贡考(选录香港三月初六日华字日报)
  署台湾道夏(献纶)奏报到任日期折(四月十九日京报)
  谕旨(六月初三日京报)
  日本被风难民安插事
  东洋请讨台湾生番论
  京都杂闻(二则)
  海客偶谈
  东洋抗论琉球事
  详记日本难民受抚事

  闽督李(鹤年)奏台湾知府前追银两陆续完解恳恩免予参追片(六月十六日京报)
  闽督李(鹤年)奏海外要缺同知拣员升补折(六月十八日京报)
  译西报论粤东派兵船赴北事
  谕旨(七月二十八日京报)
  发兵赴台湾信息
  释拟征台湾生番论(忝生荣阳氏稿)
  闽督李(鹤年)奏琉球国夷人遭风到闽循例译讯抚恤折(八月二十八日京报)
  东洋征生番之议寝息

  福建乡试题名(节取)
  谕旨(九月十四日京报)
  闽督李(鹤年)奏福建水师提督印务应委员接署片(九月十七日京报)
  闽督李(鹤年)奏参玩视重案之知县折(十月二十八日京报)
  闽督李(鹤年)奏拣员请补海外要缺同知折
  闽督李(鹤年)奏拣员请补海疆知县折(十一月初六日京报)
  译西字日报所言东洋事



  二月十九日
  闽督李(鹤年)奏请以福宁镇总兵署理福建提督片(新正月二十三日京报)

  李鹤年片:
  再,福建水师提督臣李成谋奉旨调补长江水师提督,现经奏请入都陛见。惟新授水师提督臣彭楚汉到任需时,所有福建水师提督应先遴员接署,以便李成谋交卸北上。兹查有福宁镇总兵罗大春久历戎行,声威夙着;堪以署理提督篆务。所遗福宁镇总兵,查有福建顺昌协副将宋桂芳勇敢有为,堪委接署。除分别咨行遵照外,谨附片陈明,伏乞圣鉴!谨奏。

  军机大臣奉旨:『知道了。钦此』。



  二月二十四日
  日本近事(一则)


  闻东洋特派一大员名纳部约西,驾新构大铁船一舰驶往俄罗斯,将驻该国都中;并拟顺道先赴京师,与中国复议寻盟云。



  三月初六日
  译东洋报论钦使来议台湾逞凶事

  据东洋西字新报所述,东洋国家将与中朝有较议之事;经东洋外务臣名琐也气马者已率领兵船二艘由横滨驾往中境,以为执理而争之举云。盖缘日前有琉球国人数名往游台湾,亦以台湾海岛本近中山,商贾往来亦其常事。不料台湾内地向有番人惨酷居心,不堪言状;见琉球国人伴侣无多,竟上前掩执,锋刃交加。不但杀其身,而且食其肉焉。查琉球海岛一带原服属于东洋,其人另为一种,名为杂稣马。骤闻台湾番人烹杀一案,大为愤怒;联禀朝廷,必欲为报仇雪恨之举。且其党类甚为不平,几至肇生事变。东洋朝廷即行签兵急赴该境,以为弹压。惟以杂稣马人颇多有权者,亦不得不从其所请,使其愤怒之气无所发舒;故不得已而有此举也。兹东洋之与中朝相议者,系欲请中朝官吏严询烹杀确情,按律惩办;如不从其言,则东洋欲自兴问罪之师前往征伐云云。伏查此事,本无难处。倘台湾番人果有犯烹杀等情,则其残忍可知矣;按律定罪,固亦国法所当行,而亦民情所共服者也。然则东洋亦何至深虑中朝之固却其请,而必远驾舟师以壮声势耶?且必远劳钦使以重案情耶?且所云欲亲行讨伐之举,则按之事势、揆之情理,俱有断断不可者。使台湾人束手就擒,则亦已耳;苟或不然,势必至有抗拒。既抗拒矣,势必至有杀伤。从此衅隙一开,事有不可问者;吾恐非邻封辑睦之道矣!本馆前述东洋使臣将赴京师,所以修好寻盟也云云;此语系照当时西字新报所云,其意尚未发露于外也。今西报所述又如此,爰详译之。至该钦臣或径赴京都、或须经由上海,尚俟续报,再行奉闻。

  再,顷闻东洋钦使所率兵船二艘系铁甲轮船,已抵上海,泊黄浦江内。其船坚固异常,船中水手无一西人,均东洋人充之;驾驶便捷,与西国无异云。闻此二船,即泊上海、不往天津也。



  三月初七日
  日本使臣到沪

  日本国简派使臣来中国调换和约,前者驻札上海之领事官郑永宁知照观察使臣,以为业奉钦放,春初即可到沪北上;开送衔名,由道驰报。直制军李伯相委员在天津租赁民房,为使臣公馆,饬知探报行期。当经委办洋务之陈司马晤郑领事,知因天津河道冰冻,是以改俟春融起程,转报直督;即经本馆备录衔名,列诸前报。兹使臣已于前初三日四点钟抵沪,陈司马奉委诣埠迎迓;起岸后,并未另设行台,即在领事公馆驻札。随有中西各国官员互相拜会,甚为热闹。闻不日即须北上,系为前议之通商和约。昨报所列台湾生番杀毙琉球国人曾有奏案,并未题及;苟非另有简派,即系传闻有误云。



  三月初九日
  辨东洋报论使臣来议台湾逞凶事(岭南莲塘生稿)

  阅二百八十三号「申报」译述东洋国家将与中朝有较论事,闻报之下,众论哗然,不解其故。

  盖台湾一带,虽系中华之地;而台湾府属界,居海岛边境。至于生番,则又深居内地;虽统称台湾,实非台湾府属可管也。且生番蛮类,未晓人性,不入王化,非我朝之百姓;与中土何碍焉!至琉球人被番党所伤,实堪痛恨!难怪杂稣马人愤恨,几至生变。幸日本朝廷急赴弹压,以免肇事。中外士民闻之,无不佩戴日本国家深明大义,弹压息衅,甚为妥善;何至有远来理论之举耶!故昨报记日本使臣到沪,既已探知其前赴天津系为议立和约,未必争此区区也。且琉球去岁有渔船因风飘至中土,业蒙山东抚军丁中丞体恤安妥,护送回国;此乃周全患难之举,足见中朝怀柔远人之至意。旋见去秋卑鲁国「马厘亚士老」船由港启行,遇风飘至横滨,蒙日本官宪及各国驻滨领事公断;此事在「猪仔」之人深感再造之恩,在中土士民无不额手称颂。佥谓日本与中国通商,从此敦睦邻邦,岂不美乎!忽闻日本使臣特来中土较论欲行讨伐台湾生番之事,仆固不深信也。缘日本近来技艺、政治,蒸蒸日上;正宜养畜威德,岂肯轻与区区生番战斗哉!即使百战百胜,又何加焉。推原日本韬略之臣、学问之士颇多,决其断断不与区区小隅生番争战;吾知此言真出谣传矣。且内地生番难于争战,艰于剿伐;即使战舰泊于海疆,以炮轰之、以箭射之,生番远远避之。即使众兵登岸攻击,生番遁入深山,置若罔闻;断难追剿。倘或逞其凶横,或乘战舰不齐、军兵未备,扰集深山穷谷,党类蜂拥而至,则战胜也亦难矣!

  曾闻昔年有美商船湾泊其间,薄游斯地,竟被番党所欺;遂禀驻福州领事转请闽浙督宪发兵剿之。督宪因其凶横太甚,不入朝廷管辖,任其自行兴兵讨伐;美国领事即调驻防各口战船,探知形势万不能剿,是以中止。此番日本使臣之来,岂为此乎?殆将有以利吾中国乎?

  按:本馆前二百八十三号报内所述东洋使臣来中国较论之事,其事系由该国新报中译出,姑就所见而述之。至其事实与否,倘须俟东洋使臣至京师后,方能知其底细也。盖上海究属局囿一隅,何能统悉中外之事实耶!惟就管见,大约而论;在东洋既因烹食一事有欲讨番人之说,则是役也,或者较论及此,亦未可知矣。探实,再行报闻。



  三月十三日
  论台湾生番宜惩办事

  二百八十六号报中,岭南莲塘生论台湾番人不受官府节制,非食毛践土者比。其言自属实情,然其事之有干系也,大矣!

  查万国大律:凡地属何国,则应归何国约束。倘有他处人民为其属地所杀害,则必先向有此地之国与之理论;倘此国不愿代为报复赔补,则为其主使无疑。如力有不足,则令受害者自行办理云云。夫既为一国之主,抚有此地而己无能为役,且使人代为办焉;此其计甚左,而其事又甚险!何则?盖人心贪得无厌,固无有不思得土地者。我之属地而我不能办,须藉彼力以代惩;彼之劳师费饷,岂能令我获此便宜哉!倘能获胜,则必索讨军饷,需求无已。或且据其地以为己有,借口以补用兵之繁费;而我之属地,遂坐视为他人所得而莫可如何!甚且扰动干戈,迨无宁岁;不亦危险矣哉!今东洋此役,倘实有其事,是亦遵万国公法之意也;中朝将何以应之乎?且夫台湾之地,为外人所垂涎者久矣。吾闻泰西各国,均有蚕食此邦之心;祗以海滨无安泊船楫之妥港,故未曾举动耳。而最甚者,则为日耳曼国;风传该国已密议其事,且遣人私赴台湾等处游历以觇形势、且探实情云云。台湾僻处海隅,固亦中国之要地也。倘一旦为他人所侵夺,既伤国体,且强邻居于海边近地焉;此岂时势所宜有哉!

  为今之计,似宜先自振作,期于必克番人而后已;则外人无隙可乘,其贪心自敛矣。然则台湾一隅,岂不宜格外加意者哉!



  日本使臣来中国理论台湾生番杀琉球人事
  前所记东洋之事,颇疑其属子虚。今阅香港中外新闻亦载此事,与本馆所言大略相同,或者确有其事亦未可知;因刊刻于右。

  闻日本国有简派钦差前来中国理论一事,该钦差于十五日由横滨乘航起行;随行者有火船名「马勒格」,另国家兵舶二艘。推其故,据日本国日报云:该国简发钦差前来中国之故,其事非起于该国也。缘有琉球国人数名因被难流落台湾,匪惟不见收恤,竟被该境野人所食;琉球国人忿怒无极。日本国有萨萧马省,其地方人与琉球人属有亲谊;故琉球国移请责备台湾。日本国王初欲消息其事,不向中国朝廷理论;但琉球国人势极强悍,故该国王特发钦差并兵舶等先至北京向中国朝廷理论,请中国朝廷究责台湾。若中国朝廷置之不论,则自行移兵责罚。该国日报又谓:望中国朝廷与该国钦差理明此事,台湾有应行责罚处,则照法施行,庶不失睦邻之义;否则,衅隙恐由此滋,殊非人心所属望云。



  三月十九日
  东洋使臣到京

  兹闻东洋使臣已抵京师,与恭藩各大臣均已相见。并闻其来中土,除论琉球事外,尚有一要事计议:欲与中国约,以后无论日本与何国构衅用兵,中国均可置身局外,不闻不问;该国亦断不求助,惟祈中国两不袒护云云。盖其意将与高丽构难,故有此举;亦可谓思周虑密者矣。


  浙闽总督李(鹤年)奏饬夏献纶赴台湾道署任片(二月二十七日京报)

  李鹤年等片:
  再,福建台湾道员缺,先奉谕旨着夏献纶署理。嗣因该员经理船政提调事务,难易生手;经前兼署督臣文煜会同臣王凯泰附片奏明,俟总理船政前江西抚臣沈葆桢服阕到工后,再饬夏献纶赴台湾道任,其缺先委候补道潘骏章暂行署理在案。兹查沈葆桢业已服阕,照常视事;自应遵旨饬令夏献纶即赴署任,以专责成。除分饬遵照外,谨合词附片陈明,伏乞圣鉴!谨奏。

  奉珠砒:『知道了。钦此』。



  三月二十三日
  上谕(三月初四日京报)

  上谕:『李鹤年奏「请调补总兵」一折,据称署台湾镇总兵林宜华不能称职,着照所请即行撤任。福建台湾镇总兵员缺,着准其以张其光调补;所遗浙江定海镇总兵员缺,着郭定猷补授。钦此』。



  三月二十五日
  闽督李(鹤年)、闽抚王(凯泰)奏台湾积案亟须勒限清厘并请变通章程折(三月初五、初六两日京报)

  头品顶戴闽浙总督兼署福州将军臣李鹤年、福建巡抚臣王凯泰跪奏:为台湾积案亟须勒限清厘,并请变通章程以清□狱;恭折奏祈圣鉴事。

  窃照台湾一府地方辽阔,民刁俗悍,讼狱繁多。定例:以寻常遣军流犯及命案内拟徒人犯,就近解赴台湾道审转详报院司核办;其斩绞人犯及命案内遣军流犯,仍应解省覆审,不容逾限。前因办理军务,厅、县日不暇给;嗣复筹办善后、经理通商,事务纷繁,难免顾此失彼;亦有犯供刁健,审理不易,以致案牍积压累累。加以地势远隔重洋,解犯需费甚巨;历任迁延,愈积愈多。情重者久稽显戮,情轻者瘐毙可矜。若非分限清厘,何以除积习而重民命!同治七年,经前抚臣卞宝第会同前督臣英桂奏明清理闽省积案,请将七年十月以前各案免扣从前限期;奉旨允准在案。查台郡海外岩疆,一切办理为难;情形与内地有别。清厘整顿之法,亦较内地为难。必须参以变通,方可渐收实效。拟请以同治十二年之前未结各案作为旧案,如实系迟延有因者,免扣从前限期,由该道、府饬属据实开报,分别勒限审拟详办。倘再无故拖累、易结不结,即行从严揭参。其同治十二年正月以后报官获犯之案作为新案,饬令恪遵例限审办,不准再有稽延,藉词扣展,以示限制。至旧案内有应行解省覆审者,并请查照寻常遣军流犯之例暂行变通:解台湾道就近审转移司,核明详办。倘有上控翻异,仍分别提省解审,以昭慎重:据布、按两司会详请奏前来。
  臣等查台湾积案甚多,固宜亟为清理;该处重洋远隔,尤宜量为变通。合无仰恳天恩将同治十二年之前未结各案免扣从前限期,由道审转;其十二年以后仍照定例勒限办理,以清庶狱而饬刑章。是否有当?臣等谨合词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奉殊批:『着照所请。该部知道。钦此』。



  四月初六日
  闽浙总督李(鹤年)奏遵旨拣员调补台湾镇总兵折(三月十七日京报)

  头品顶戴闽浙总督兼署福州将军臣李鹤年跪奏:为遵旨拣员调补台湾镇总兵员缺,并饬先赴署任;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臣查接管卷内同治七年十月初一日奉上谕:『台湾镇总兵员缺紧要,着该督、抚于通省总兵内拣员调补;所遗员缺,着朱德明补授。钦此』。嗣经前督臣英桂会同前抚臣卞宝第以遴选乏人,请以杨在元试署;奉旨允准。十年七月,杨在元以病回省;经前兼署督臣文煜附片奏委福建记名水师总兵林宜华署理:均经先后钦遵在案。臣于上年十一月间履任,凡营伍、地方一切情形,无不详加密访。查台湾为海外岩疆,自各国通商以来,时有中外交涉事件。总兵节制一府,关系最为紧要。员缺虚悬迄今四载,营务废弛,几不可问;非得晓畅军务、老成廉洁之员力图整顿,恐负朝廷慎重海防之至意。臣见闻所及,深以为虑。兹于闽、浙两省实缺总兵及候补人员逐加遴选,查有浙江定海镇总兵张其光年四十三岁,广东新会县人,由军功出身,积功保至记名水师总兵,补授衢州镇总兵,调补定海镇总兵;臣查该员办事认真、谋勇卓著,久历戎行、熟悉洋务,洵为总兵中不可多得之员。以之调补台湾镇,必能胜任。合无仰恳天恩俯念海疆要缺、人地相需,准以张其光调补斯缺,于营务、地方均有裨益。林宜华不能称职,应即撤任;饬令张其光先赴署任,以重地方。倘蒙俞允,定海镇总兵系外海水师要缺,应请旨迅赐简放,以重职守。是否有当?谨会同福建抚臣王凯泰恭折具陈。再,遗缺总兵朱德明丁忧回籍,尚未服阕来闽;合并陈明。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朱砒:『另有旨。钦此』。



  四月初十日
  琉球朝贡考(选录香港三月初六日华字日报)

  琉球一国在东瀛海中,几若黑子弹丸。其开国之始,并无甲子可稽。国朝定鼎燕京,琉球率先归附;不敢自王,敦请龚封。嗣后贡职恪共,世守藩属;凭借宠灵,镇抚荒徼:享祚绵远,长作东南屏蔽。现在尚预贡献之列,则谓非本朝属国者,非也!

  第考琉球之所由来,其世次亦多茫昧。其间禅革互乘,匪特「隋书」欢斯,杳无可据;即如洪、永初封,亦非姓尚。今详为核审,上自天孙递至今爵,有约略可言者也。琉球始祖,其初有一男一女生于大荒,自成夫妇,曰阿摩美久;生三男、二女。长男即天孙氏,开国始主也;次男为诸侯始,三男为百姓始。长女曰君君、次女曰祝祝,为国守护神;一为天神,一为海神。今寺院有三首六臂女神,手执日、月,名曰「天满大自在天神」,盖即此也;此亦荒诞不经之尤者也。传二十五代,姓氏俱无考。起洪荒乙丑、至宋淳熙十三年丙午,逆臣利勇鸩而弒之,遂自立。浦添按司舜天讨之,利勇死;诸按司群奉为王,天孙氏遂亡。舜天为日本人皇后裔,三传而外,禅于英祖。自英祖至西威,凡五传。察度氏兴,贤德素着,人心悦服,遂代其国;二传而为山南王思绍所并。以后则世为尚氏,至今弗替。按景泰元年,国王思达遣百佳尼入贡;二年,遣察祈等入贡,已又遣亚间美等入贡:频年以来,史不绝书——未尝与明绝也。惟考日本史:明万历三十七年,义久取琉球。其后书「琉球入贡」者十:日本宽文十一年——当中国康熙七年(?)、天和二年——当康熙五十三年(?)(琉球入贡,铸新银)、享保三年——当康熙五十七年、宽延二年——当乾隆十四年、宽政二年——当乾隆五十五年、又八年——当嘉庆元年、文化三年——当嘉庆十一年、天保三年——当道光十二年、天保十三年——当道光二十二年。其时琉球虽贡于日本,然亦内属我朝;其贡船之来、使臣之至,固彰彰可考也。

  如是日本安得私日本(琉球?)为己有也哉!其国民船遭风飘泊我朝,本当加以抚恤;何容日本为之置词!即其遇台湾野番之难,其人外于王化,非属中国之民人;如英、美诸国航海者无不遇之,未闻其与我中国相龃龉也。日本无端生隙,以至远遣使臣以相诘难;虽其谓我中国之无人耶,殊可哂已!



  五月初十日
  署台湾道夏(献纶)奏报到任日期折(四月十九日京报)

  布政使衔署福建台湾道臣夏献纶跪奏:为恭报微臣接印日期,叩谢天恩;仰祈圣鉴事。

  窃臣前奉督、抚臣行知,同治十一年二月三十日奉上谕:『台湾道员缺,即着夏献纶先行署理』等因,钦此。旋因总理船政前江西抚臣沈葆桢尚未释服莅工,臣有承办船政事务,经奏明暂缓东渡。上年十二月,沈葆桢服阕视事,即奉督、抚臣饬赴台湾署任;于二月初一日抵台。初二日,准暂署台湾道潘骏章将印信、文卷委员赍送前来,臣谨恭设香案,望阙叩头祗领任事。

  伏念臣江右庸才,毫无知识;由兵部主事荐升道员,留闽补用。两次署理藩司篆务,并蒙赏加布政使衔。涓埃未报,兢惕方深。兹复仰荷恩纶准署斯缺,感鸿慈之逾格,非梦寐所敢期!查台湾为滨海要区,南北地势辽阔,民番杂处,抚驭难周;近与各国通商,时有交涉事件,措施尤为非易。如臣梼昧,深惧弗胜。惟有殚竭愚忱,勉圆报称。举凡要务,随时禀承督、抚臣妥为办理,以冀仰副圣主绥奠海疆至意。

  所有微臣接印日期、感激下忱,谨缮折叩谢天恩,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奉朱批:『知道了。钦此』。



  六月二十四日
  谕旨(六月初三日京报)

  兵部将奏补福建台湾艋舺营水师守备嘉朝泰引见,奉旨:『照例准其补授。钦此』。



  六月二十九日
  日本被风难民安插事

  福建洋面有日本国(非 琉球人)难民遭风遇救,由福建藩台委员护送来沪,解由道辕转发会审公堂送交日本领事公馆查收安插矣。查中朝怀柔远人,凡有遇风洋船,无不妥为料理,护送回国。此番之由闽送沪,亦此意也。




  闰六月初一日
  东洋请讨台湾生番论

  阅西字日报,六月二十日京师来信云:现闻中国将拟出师压服台湾生番之悍,使后有船坏被难者务须抚恤,不得仍肆其野性也。且闻是师也,命李伯相督发;师及台湾,先将数月以前残杀琉球被难水手之各生番从严办罪,然后使各生番皆一例归服中国之教化焉。前三月初六日,本馆已详译东洋西字新报述及该番烹食东洋所属之琉球遭难诸人,必欲中国设法为之报雠;且言中国不任此役,伊将决意自行报复。今东洋使臣甫由京师归国,中国闻有此举,想必由伊定议所致;西报亦揣测之言,尚未知其确否?

  夫台湾之番,向分生、熟二种。熟番久已臣服,已有登仕籍、列庠序者;生番至今未服王化,自为种类。大约射猎为生,残忍杀戮,是其天性。揆厥行为,与野兽等。朝廷因其不知教化,是以置之度外,不令与熟番同处;故虽同在台湾,实则属化外。今之烹食人者,必系生番无疑。若熟番,则断无是事。孟子有言:兽相食,人且恶之。谚云: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今生番烹人而食,其居心、行事,殆禽兽之不如。即令聚其丑类而歼灭之,亦不过多杀禽兽而已;又何足惜!宜乎东洋见其举动猖獗,骇世听闻;故欲中国大加惩创,使烹人各犯一律伏法,庶几可为异日之警戒。然东洋祗知台湾之地系属中国,而不知台湾之番尚有生、熟之别;彼以为地为中国之地、人即为中国之人,倘伊径自兴兵问罪,又恐有碍中国,故再三请中国自行查办。即旁观者而论,亦谓中国之境,亦不宜使东洋加兵固也。

  然生番之于中国,未归顺者也;一旦因其烹食琉球之人,遣官往办,彼安肯帖伏以听哉!将见理谕之不可、势禁之俱穷,惟有用兵而已。夫中国今日用兵之法,较之昔日当有把握矣:乘西法之兵船,用西法之枪炮,擅西法之兵勇,自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患者,有损于粮饷也。夫有损,亦有益也。昔以无事而未试用夫西法,不知学习之果否能精;今以小事而先操演夫西法,可知则效之是否能逮。能知己之所不逮,更求人之所以精,将见以少胜多;今日能练之数千人,即可当旧制额设之数万兵也。倘后遇有大事,推而广之而已。又况造有轮船,其运载军需之费亦较轻易,断不至器用不足而中止。虽然,生番虽蠢野,亦不可视之太轻。彼虽行军无法、器械不精,然天生金山,幽渺难测,彼且恃为巢穴;出入无常,表里为奸,以成负嵎之势。吾故曰:生番,亦不可轻之也。



  京都杂闻(二则)

  京都来信云:泰西诸使臣与总理外务各大臣,其和好之谊,更胜昔日矣。西人之内,又传闻中西以觐见之举,将有彼此愈加亲近之势;通商之局,亦为之一大扩云。不知彼必有一事将为有挟而求之计,特此刻未露耳。然则以大局论,正未可高枕也。

  又传当时东洋使臣与总理衙门相议朝见之事,各官署欲不许其请;东洋之志,则欲与我国请战云。据此言,则该使臣之恃强,实可谓甚矣!吾以此言殆未足深信云。



  闰六月初三日
  海客偶谈


  西士问于中士曰:『中西之政事,何以相悬若是之甚哉?吾西国君民一体、朝野同心,故朝廷行一新政,无不谋及工商、谋及军民。至于内外臣工,更无论也;即草野之间,或着一书、或作一事、或制一器,亦无不上达朝廷、下闻官长也。若夫中国,则不然。君尊臣卑,君臣已分为二;君贵民贱,君民更判为三。每见朝廷政事,无非请旨而行,照例而办。无论草野庶民,不能干预机宜;即为内外诸臣,亦不敢妄参末议。故民之疾苦,常常壅于上闻;臣之隐衷,往往难于上达。其于晏婴「君可臣否」之言、孟子「君轻民重」之意,似乎不合;其故何哉』?

  中士曰:『子何以见之』?

  西士曰:『吾于近今之事,得之闻见者数端,是以知其如此。吾请为子详细言之:本年春间,台湾生番烹食琉球难民一事,未闻福建疆臣据实入告、先行办理,以致日本国人啧有烦言;即嗣后,仍复未见举动。东洋人私相聚议,以为中国无力,不能治及远事;设使台湾为东洋所属之地,则吾国宰相琐意西马早已惩办妥当矣。日前传言李伯相督师赴台剿办生番,亦系从琐意西马所请,方有此举。中国从此以是为戒,各省大吏均以整顿为心,岂不甚善!第尚恐其不能。此吾所以有「君臣分二」之说。夫君与民,互相维持者也;不可互相睽隔。泰西诸国之人,在中国者每国数千人耳,尚且设各官以理其事务、遣兵船以护其身家。今中国人流寓于旧金山者三百万人,不闻中国遣一官、发一兵以同往,致令旧金山人凌弱中土流寓于彼地者,欲尽行驱逐,而中国官吏亦尚未悉。然吾尚疑旧金山一处何遂有中国三百万人;或告曰:此系向在加里法尼亚者。加里法尼亚者,亦系一国之都会也;故相传又有美国七十万人。夫加里法尼亚本系美之属国,美国人徙居于其国,原无足怪;惟见中国人如此之众,该国土人不能不生疑忌,恐日后中国人据其地而有之。虽系该土人一时之见,或事过而嫌隙渐消,亦未可必。然何如效泰西人法设官、设兵,俾中国人得以高枕无忧乎?即不然,或商诸美国,亦可禁杜该国土人之侵扰。盖美国之例,所属国甚多。其属国之小事,皆归属国自理;若大事,须与通商、外务大臣奏请美君中政裁办故也。此犹得曰是海外事也,一时未能周知。日前上海丝业公所聚议,令各丝商于卖丝时须向西人先索银两,然后付货,似与和约不符;故各国领事官皆未之许。是以有人会议互为劝勉,各国不准雇用华人,并不与来往贸易。事虽未行,亦成笑柄;君与官吏皆不之知。此吾所以有「君民判三」之说也。吾子以为然否』?

  中士默然,不置一词而退。




  闰六月初五日
  东洋抗论琉球事

  阅东洋来报,知该国大臣琐意西马在京都与总理衙门相议往讨台湾生番一事,本朝先不应许。盖曰『琉球本中朝进贡之国,实非东洋属国;何烦尔越俎而谋乎』!琐意西马驳曰:『琉球既为中朝属国,则昔者我之杂苏马部人曾伐取该境,何不闻中朝之发兵救援?尔既不救之于先,我自当护之于后』云云。查彼相之言,难以理折;若不伸天讨于生番,何以服此「小东」、「大东」耶!由是而中朝遂有发兵之举云。



  闰六月初六日
  详记「日本(非 琉球人)」难民受抚事


  前日本馆报列福建委员护送日本国遭风难民来沪一事,今再详细探明报闻,以见中外之怀柔,更见民番之辑睦焉。

  盖此案之遭风也,系台湾生番所救。事在本年五月十五日,该难民名利八等四人,由伊本国运盐,在洋遭风,飘至台湾凤山县之山后生番处所;船为风浪所坏,片板无存。幸人皆无恙,凫水登岸;经生番头目陈安生救邀回家,给以饭食,款待甚殷。有商人李成忠经过,会同番目陈安生护送到县。邑尊因见番目好义可嘉,且容貌恭顺;禀蒙台湾道宪赏给呢羽等物,并给还饭食等费,均不受领。遂由道会同镇戎赏给番目陈安生银牌一块,并赏给商人李成忠六品功牌顶戴,以昭激励。迨解闽省,洋务总局咨会关道派在闽候补之陆二尹之钧护送上海关道衙门;沈观察随即饬发会审公堂陈司马送交日本领事公馆,日内即搭公司轮船返国云。

  观乎此案,生番陈安生若此友爱,则前者所谓烹杀琉球国人,何至天壤!可见人心之不同,凡事不可一律论也。




  闰六月初八日
  闽督李(鹤年)奏台湾知府前追银两陆续完解恳恩免予参追片(六月十六日京报)

  李鹤年片:
  再,兼理台湾府知府梁元桂接办台湾盐务应完同治七、八两年分新增额外课厘并补足盐厘共银三千五百三十两零,先因完未足数、且较前短绌,当经奏请勒限满两个月追究;届限无完,再行参办在案。兹据福建盐法道裕宽会同布政司潘霨以据该员梁元桂先后解完银四千七百四十三两二钱零,内除新增课厘银三千五百三十两零外,实收额外余银一千二百一十三两一钱零;所有前追银两,该员既能陆续解完,且核计尚有盈余。应请免予参追等情,具详前来。臣等覆查无异,谨合词附片陈明,伏乞圣鉴,敕部查照施行!谨奏。

  奉朱批:『该部知道。钦此』。



  闰六月初十日
  闽督李(鹤年)奏海外要缺同知拣员升补折(六月十八日京报)

  头品顶戴闽浙总督兼署福州将军臣李鹤年、福建巡抚王凯泰跪奏:为海外要缺同知拣员升补,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照福建台湾府鹿仔港理番同知祝永青革职,遗缺系台湾海外要缺,例应在外拣员调补。该同知分驻鹿仔港抚驭民番、稽查海口,均关紧要;非精明干练之员,弗克胜任。臣等督同布、按两司在于内地现任、候补同知内逐加遴选,一时并无堪以调补之员,亦无回任应升之卓异人员。惟查有福清县知县石鸣韶年五十七岁,山西介休县人,由增贡生报捐训导,选授平阳府训导;应咸丰戊午科本省乡试中式举人,于训导任内保荐卓异,遵例捐足知县,在任候选。同治元年,选授福建永安县知县,三年三月十二日到任;调补福清县知县,八年九月二十日到任。先后报捐同知升衔花翎,调署闽县知县;□年分大计卓异,现调署泉州府厦防同知。臣等查该员石鸣韶才优守洁,办事实心;在闽年久,历任烦要各缺均能措置裕如,任内并无未结积案、欠解钱粮暨承缉盗案降革处分。以之升补台湾府鹿仔港理番同知,洵堪胜任。惟调缺请升,与例稍有未符;第人地实在相需,例准声明。合无仰恳天恩,俯念海外员缺紧要,准以卓异候升之福清县知县石鸣韶升补台湾府鹿仔港理番同知,实于地方有裨。如蒙俞允,应同卓异之案并案给咨送部引见,恭候钦定。再,该员系由繁缺知县初升同知,例免核计参罚。所遗福清县系属调缺,俟接准部覆,另行遴员调补。

  据布、按两司会详前来,臣等谨合词恭折由驿具奏,伏乞圣鉴,敕部核覆施行!谨奏。

  奉朱批:『吏部议奏。钦此』。



  七月十三日
  译西报论粤东派兵船赴北事


  前录粤东派拨之中国兵船一队泛海北行,不知何往;旁观者揆之,疑系供今年台湾之役云云。今闻该兵船一队计共十四艘,已经驶抵直界。传闻将分遣大半至黄河口之天门关,听候山东抚宪调拨遣用;其余,则从役于台湾云。然此信尚无确据。又谓燕台数日前有火船一艘出洋,闻系驶往高丽者;论者谓此船之至高丽,盖惩其未献之职贡也。

  又疑系东洋使臣前议及失和之举,或将遣使饬谕之耶!均未可知也。西报之言如此,姑译之以俟知者。



  八月十八日
  谕旨(七月二十八日京报)

  兵部将奏补江南漕标中营都司陆占魁、题补广西提标前营守备陈胜发、福建平和营守备江瑛图、台湾镇标左营守备林鸿钧引见,奉旨:『均着照例准其补授。钦此』。



  八月二十日
  发兵赴台湾信息

  昨接福建来报云:闻津门官宪将不日调兵赴厦门,由厦门放海往台湾,以为惩办生番之举。又闻该兵将沿路须经过闽省城云。



  九月二十一日
  释拟征台湾生番论(忝生荣阳氏稿)

  前阅各处新闻纸报载,拟国家议征生番者;缘仅见生番之暴戾,未明悉台湾之情形也。盖人但知生番不除之为害,不知生番不除之为利焉。

  夫台湾地势,区分前后;吾人所居者,惟山前西南沿海一带耳。山后东北,全属生番种类,不知凡几;皆以数十百人集处一隅,穴土而居。冥顽野性,禽兽奚殊;日夜出没不常,或潜迹茂林、或藏身穴窟、眈眈窥伺。吾人垦耕,必结队以往。或稍离群、独行山僻,适值其来,必遭杀害。台地夙无虎豹,人遇生番,犹同虎噬;若纠众持械追杀,则蹻捷如猱,望风奔走,莫敢相拒。如果国家有欲殄除之举,不必劳雄兵猛将,糜费兴师;祗须招募土人千余策而攻之,不难灭此而朝食也。然国家体上天好生之德,姑留其类者何也?盖以台湾地方亘长,民多强悍,山川险阻,盗贼纷纭,动辄啸聚,扰攘不时;一被官军追迫,辄缩入内山,扼险死据。以山中生番之残酷,尚且如斯;苟将生番歼除净尽,则深山穷谷官守不周,岂不反成贼薮哉!昔有台湾道镇某公,思维生番深为民害,曾经奏请兴兵荡扫;继奉谕旨「宁为番窟,不为贼巢」,因之而止。不然,生番之患,非止一日,朝中岂无征灭之议,何至留于今日任其滋害中外生民乎!此中底细,有非外人所能深知者。又况诛戮过甚,民与番之怨愈深;赦免余残,盗与番之交反固:恐为患尚不止如今日!诚谚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

  有心世道者,谅不以此言为河汉也!



  闽督李(鹤年)奏琉球国夷人遭风到闽循例译讯抚恤折(八月二十八日京报)
  头品顶戴闽浙总督臣李鹤年、福建巡抚王凯泰跪奏:为琉球国夷人遭风到闽,循例译讯抚恤;恭折奏祈圣鉴事。


  窃据署福防同知谢昌荣详报:『同治十二年五月初九日,准台防厅护送琉球国遭风难夷林廷芳等九名到省,当即安插馆驿,妥为抚恤。一面饬传该国留闽通事译讯,据供:该难夷林廷芳是船主,蔡克秀、比嘉长滨、与那城具、志坚仲元、土城岸本都是水手,伊等一共九人,俱系琉球国那霸府人;驾坐小海船一只,装载粮米往太平山岛交纳。本年四月初一月,由太平岛开行,在洋陡遇飓风。十一日,随风漂至台湾琅■〈王乔〉海口,船只冲礁击破。该难夷等凫水上岸,误入生番乡内,均被生番拘留;幸经附近汛弁谕由土民杨天宝等备银赎回,将伊等送到凤山县衙门转送台防厅安顿。并蒙给有衣食,由台护送来省,现在馆驿等供。暨据该国留闽通事周兆麟面禀:本届进贡船只,即日扬帆回国;该难夷林廷芳等拟请附搭』等语。由布政使潘霨造册详请具奏前来。臣等查琉球国世守外藩,甚为恭顺;该夷人等在洋遭风,情殊可悯!应自安插馆驿之日起,每人日给米一升、盐菜银六厘;回国之日,另给行粮一个月,照例加赏物件折价给领,于存公银内动支。事竣,造册报销。至该难夷等原船击碎,已令附搭贡船回国。除将清册送部外,臣等谨合词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鉴!谨奏。

  奉朱批:『知道了。钦此』。



  九月二十二日
  东洋征生番之议寝息

  前东洋使臣阿可西马之来中国也,以我朝廷台湾生番烹食□州民,故与议出师讨罪,且定拟于今秋起兵矣。闻国家与议,此事已委之便宜自行。东洋先议兵从事,乃秉钧者经已返位,新任操国政者以为此举不免出招多事,故是役今寝息矣。

  夫我国为东洋出师,既不免劳师动众,又不免费饷需时;东洋之自为出师履我国属地,亦殊有不合。今得两免,实两全之道也;幸甚!



  九月二十三日
  福建乡试题名(节取)

  知维蕃(台)、林洪香(台)、陈树蓝(淡)、季青潮(淡)、王均元(台)、王蓝玉(台)。



  十月初七日
  谕旨(九月十四日京报)

  兵部带领引见,奉旨:『福建台湾南路下淡水营都司丁汝霖,着照例准其补授尽先游击。钦此』。



  十月初十日
  闽督李(鹤年)奏福建水师提督印务应委员接署片(九月十七日京报)

  李鹤年片:
  再,署福建水师提督福宁镇总兵罗大春,钦奉谕旨补授福建陆路提督,应行赴□供职。所有水师提督印务,应即遴员接署,以专责成。查有记名提督浙江黄岩--改海门镇总兵李新燕,于同治六年补授斯缺;现据交卸江苏水师营务,呈报到闽。该员稳练老成,战功夙着;于水师情形,颇为熟悉,堪以委令署理。除咨行遵照外,理合附片陈明,伏乞圣鉴!谨奏。

  奉朱批:『知道了。钦此』。



  十一月二十九日
  闽督李(鹤年)奏参玩视重案之知县折(十月二十八日京报)

  头品顶戴闽浙总督臣李鹤年、福建巡抚臣王凯泰跪奏:为查明原参玩视重案之知县,恭折具陈,仰祈圣鉴事。

  窃查接管卷内已革福建彰化县知县朱德沛,前因民人林歹刺死养父林得、民人林柳误伤母余氏两案并不解府审勘,擅行正法;而禀司与禀道、府之文,又自相矛盾:恐有捏饰消弭情弊。经前督臣英桂、前抚臣卞宝第奏参革职查办,奉旨允准,转行钦遵在案。

  旋据前按察使康国器饬委代理彰化县灵灥提集各案人证,讯明林柳系漏网逆匪,于同治七年三月二十四日因与弟林定争殴,误伤伊母余氏致毙;朱德沛于四月初五日访闻驰拿,五月十九日据将林柳获送,并以林余氏尸以久埋结求免验;朱德沛讯明后,因林柳患病沉重,恐逃显戮,即于二十五日正法,三十日禀报道、府。林歹系林得抱养之子,早逐归宗;于同治六年九月初十日,林歹因林得母故,前往拜灵,被林得喝令工人林昆泽殴逐;林歹夺刀回截,误伤林得毙命,畏罪逃匿;尸妻林洪氏尚未寻获控究。朱德沛于十月初十日访闻差查,族邻先因外出不知实情,遂称并无其事;林洪氏亦恐夫死已久,尸遭蒸腐,检呈求免验。旋经朱德沛于七年八月初八日将林歹购获,会同委员讯明后,于八月十四日正法,二十日禀报道、府;并非该革员不行起验通报。其就地惩办,系因重洋远隔,民风犷悍,因地权宜,实非玩视重案,查案卷□符。并据朱德沛禀复:林柳于获讯未认逆伦之先,已认漏网股匪,照章就地严办。林歹一案,虽有访问,因族邻均称并无其事,在乡先拟省禀寄署,存俟覆加查确缮发;嗣因讯出各逆伦重情,驰禀道、府复寄谕署中照发省禀,讵误将前寄禀稿缮发,以致两歧。奉查姑觉疏忽难辞,迭经批据台湾道、府暨接署知县□时□覆查,实无捏饰消弭及别项情弊等情。兹据布政使潘霨、按察使葆亨查得林歹、林柳二犯均属情真罪当,朱德沛于惩办后禀明道、府核转□日系在奉文饬查之先。查办逆伦案件,地方官例无处分,无所用其讳饰。且既将办理情形禀报道、府核转,则禀报臬司岂有改换情节、自相矛盾之理!据称实系误发,□非有心讳匿。前经参革,□予免议等因会详请奏前来。

  臣等查朱德沛身任地方,于拿获逆伦重犯,并不通禀解勘,擅自就地惩办,办理实属乖谬!惟□无捏饰消弭情事,业已革职,请免置议。除咨吏、刑二部查照外,谨合词具陈,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奉朱砒:『该部知道。钦此』。



  闽督李(鹤年)奏拣员请补「海外(台湾岛)」要缺同知
  头品顶戴闽浙总督臣李鹤年、福建巡抚臣王凯泰跪奏:为拣员请补海外要缺同知,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查福建台湾府海防同知黄维煊捐升知府,接准部咨归闰六月分截缺。所遗系海外冲繁□要缺,例应在外拣调。该同知分驻鹿耳门,为台湾出入门户;稽查船只、抚辑民番,在在均关紧要。非精明强干、熟悉海疆洋务之员,不足以资治理。臣等督同藩、臬两司于内地现任人员内遴选,非现居要缺,即人地未宜,一时实乏堪调之员。惟查有候补同知陈宝鼎年四十八岁,江苏仪征县廪贡生,由教谕报捐双月同知,历保尽先即选候选决□□以知府用加三品衔,并留山东补用。旋在闽省甘捐局捐离原省,改指福建。九年十二月初八日到,察看期满,□行甄别□□□闽省补用。嗣奉部咨,应以十一年□月三十日作为到省日期,仍扣满一年,方准补缺等因。现计扣满一年,例□□补□。□臬□□会详□来,臣等查该员老成稳练、办事实心,于海□洋务情形均为熟悉;以之请补,洵堪胜任。惟初任人员□□调缺,与例□有□符。□人地实在相需,□得声明奏□。合无仰恳天恩俯念台□同知员缺紧要、调补乏员,准以候补同知陈宝鼎补授,于洋务、海防□有裨益。如蒙俞允,该员系候补同知请补同知,衔缺相当,毋庸送部引见。是否有当?谨合词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鉴,敕部核覆施行!谨奏。

  奉朱砒:『吏部议奏。钦此』。



  十二月十一日
  闽督李(鹤年)奏拣员请补「海疆」知县折(十一月初六日京报)

  头品顶戴闽浙总督臣李鹤年、福建巡抚臣王凯泰跪奏:为拣员调补海疆知县,以资治理;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福清县知县石鸣韶奏升台湾府鹿仔港理番同知,接吏部咨覆,准其升补;所遗福清县缺,应令另行拣选,坐六月二十七日等因。按闽省照限八十日减半计算,连闰应以七月初七日作为出缺日期,归七月分截缺。查福清县知县系冲繁疲难兼四要缺,地处沿海,民俗强蛮;抚驭巡防,最关紧要。必须精明干练之员,方足以资治理。臣等督同藩、臬两司在于现任知县内逐加遴选,查有署福清县事、闽清县知县傅崇品年四十六岁,湖南益阳县附生,迭在浙省军营出力,续经调闽差遣,奏准以知县留闽补用,顺差赴部引见。同治七年正月到省缴照,援例捐加同知升衔。九年六月,准补闽清县任事,试署一年期满,实授在案。该员悃愊无华,实事求是。在闽年久,熟悉海疆风土民情。现署斯缺,办理裕如;本任内并无经征钱粮及承缉盗案有关降调处分。以之调补福清县知县,洵堪胜任。惟该员实授后历俸尚未届满,与例稍有未符;已饬赴京铜局捐免。臣等为人地相需起见,合无仰恳圣恩,俯准以闽清县知县傅崇品调补福清县知县,于地方要缺有裨。如蒙俞允,该员系简缺知县初次调繁,衔缺相当,毋庸送都引见;并免核计参罚。所遗闽清县遗缺,现有应补人员应请留闽,俟准部覆拣员请补。据”藩司” 潘霨、”臬司” 葆亨  会详前来,臣等谨合词恭折具奏,伏乞皇上圣鉴,敕部议覆施行!谨奏。


奉朱砒:『吏部议奏。钦此』。

(备注: 清皇朝延续明皇朝行政官职,但「布政使」不再是一省长官,是隶属于 总督、或(及)巡抚的首席省级官员,主管事务为民政赋税,简称「藩台、藩司」;「按察使」职掌司法依旧不变;明皇朝的负责军政的「都指挥使」废置不设。「按察使」则可称为「臬台、臬司」。藩台、臬台、道台督、抚之下设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财赋、民政。又设按察使,掌管一省的司法、监察以及驿传事务。按察使又可简称臬台、臬司。清代对于督抚、布政使、按察使,可合称三大宪。
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管辖府州,成为省和府州之间一级机构,叫作道员。在名义上,道应是省的派出行政机构。





  十二月二十八日
  译西字日报所言东洋事


  通闻馆西字日报所载东洋□事,殊堪骇异;据云现在上海之一切东洋人,传言伊国与中国将有兴戈之意;亦未明言其所以然。噫!是何传言之难信也。夫东洋与中国先日虽有东洋使臣某人一事,曾有议论相左之处,然事已多日矣。今两国敦睦和好已久,何为今日又复陡生衅端,以致两国皆陷于兵祸!此传必属子虚,毫无确实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6-14 06:57 , Processed in 0.645148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