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1057|回复: 0

[轉載] 针路簿为中国清廷册封琉球的航海图

[复制链接]
关天培 发表于 2017-1-31 23: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清皇朝朝廷册封琉球的航海图,东海《针路图》


《针路图》选自清乾隆年,「周煌」所辑《琉球国志略》,此图是一幅航海图,表现了大清“封舟”(即代表中国皇权朝廷出海宣旨,皇帝钦命赐封的海外藩王舟船)的“出洋”航线。此后,又有其彩绘本《封舟出洋顺风针路图》,图的内容没变只是在南边的航线上加画了两个“封舟”。


《针路图》所说的“针路”即航路。在指南针出现之前,海上航行主要通过天文和地文导航来确定航向。

「天文导航」,即通过确认星辰的方位和距地平线的高度来计算船只所在位置。
地文导航」,则是通过辨识沿途的特征标志物来确定方位航向。
「针路」,即使用指南针导航将每一航段对应的罗盘针位都记录下来,用针位信息构成一条完整的航线,故称为“针路”。
在没有机械动力之前,海上行船主要是靠季风,借风而行,所以,其彩绘本也称《封舟出洋顺风针路图》。


此图的方位为上南下北,右西左东。图上的出发港为右侧的福州的罗星塔(今马尾港),图左侧的到达港是琉球首里那霸港(那霸是琉球国都所在地)。在往返的“针路”上,绘出了海上的重要地标。如南边的出航航线,西起的定海闽安镇,东沙岛、彭湖、鸡笼山、花岷屿、彰佳山、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姑米山、马齿山,最后到达东边的中山岛那霸港。返航的航线上地标较少,主要标注了南杞山、台山、黑麻山、五虎门等。










上图注: 《针路图》为中国清代自福州至琉球那霸港之间的往返航海路线图。(第一图为全图,第二、三为局部放大截图)


图中还用文字详细标注往返“针路”:中国元、明、清用于导航的罗盘是24方位水罗盘。这种技术利用8个天干(10个天干减去位于中间的“戊”和“己”)、12个地支、及八卦的四个方位,将航海罗盘圆周分为24等分,使方向能够准确地指示:子为正北0度、癸为15度……卯为正东90度、乙为105度……巽为东南135度……午为正南180度……坤为西南225度……酉为正西270度……干为西北315度……


单针罗经只用一个方位,并冠以“单”字,例如:单辰针(120 度),单酉针(正西 270 度)。有的航海图用“丹”字代替“单”字,丹酉针同单酉针。例如《郑和航海图》中“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就是说“太仓港口开船用指南针105度方向航行。”


此出航针路,由图右向左排列,如“自五虎门开洋”、“乙辰针六更”、“单乙针五更见鸡笼山”(更是计算里程的单位一般说法,以一昼夜为十更,一更的里程约50-60里)。返航的针路由图左起,由于主要利用强劲的东南季风,所以姑米山后一直向着西偏北方向航行,见南杞山后,再转向西南方向沿着台山、里麻山等岛屿。最后用“申针(西南偏西)定海下锭,入五虎门”。










上图:《针路图》同时代的彩绘本。(第一图为全图,第二、三、四为局部放大截图)


这里要指出的是早在《针路图》诞生的100多年前,荷兰人精确的海图绘制技术就已到达了「小琉球岛(台湾)」;但这幅航海图采用的仍是300多年前《郑和航海图》的绘图方法,其绘图技术与大航海时代完全没有接上轨,落后程度可见一斑。所以,这幅海图在中国海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非“针路”技术进步,而是因图面上较为准确地绘制并标注出了台湾东部的钓鱼台、黄尾屿和赤尾屿等重要岛屿而另有其历史价值。


钓鱼台,即今天的钓鱼岛,是台湾东北部的一个很小的岛屿。早在明代永乐元年(1402年)的《顺风相送》航海图抄本中,就已有了关于它的记载,这是今存最早记载钓鱼岛的典籍(原本现藏在英国牛津大学鲍德里氏图书馆)。日本殖民者对外宣称其对钓鱼岛列屿拥有主权的主要理由之一是:日人「古贺辰四郎」在1884年发现该岛,声称日本人为钓鱼岛列屿的发现者。这显然与中国早有文献记录的史实不附。


据近年发现的清代中期著名学者「钱泳」的1840年期间左右,抄同时代的著名文人「沈复」《浮生六记》的稿本,其中《浮生六记》第五记《海国记》载,嘉庆十三年(1808年)“……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这段文字明确记述有“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典籍记载再次证明,琉球国西部领域是从姑米山(即现在冲绳的久米岛)开始的,以黑水沟为清廷与琉球国的分界线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所以,无论从所谓发现,还是从海域划分,还是这幅《封舟出洋顺风针路图》来看,钓鱼台(岛)都不属于琉球,更不属于日本,而是中国固有领土。这也是此图重要的历史价值所在。






备注:
《更香》:中国明皇朝以前,在木造的风帆船上焚(烧)香以计算航海的时间的「香」。

故名「香一柱」为「一更」。
而这个标准就是「一柱香」为「半时辰」。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一小时」。

而中国古代跨海远洋(南洋等地大、中、小型)风帆船航行「一更」期间则约莫行驶「60~100里」。



据悉在「海南海域」渔民的航行指南《更路簿》
《更路簿》,“更者,每一日夜分为12更,以焚香柱数为度,以木片投海中,人从船只而行,验风之迅缓,定更数多寡,可知航行至某山某界。”
然而当前,学术界对古代以风为动力的远洋帆船「一更」到底可航行多少距离?看法不一,有认为是100里(26.7海里),也有认为是60里(16.2海里),还有人认为是10海里(37.04里)。


据清代,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记载:“以风大小顺逆较更,每更约水程60里,风大而顺则倍累之,朝顶风逆则减退。”
据海南岛古代渔民普遍使用「桅杆风帆渔船」,然又因船只大小不一,构造各异,风向和风力大小不等,航行速度不尽相同,所以他们的《更路簿》中的“更”只能是个约数。但多数专家认为,一更为10海里比较靠谱,因为当时一般无动力小渔船只能跑这么多路,如果风太大,渔船不敢出海。在没有像官府的大型远洋帆船上精密航海仪器测量距离的情况下,经常于海南海域活动的渔民发明了以“更”定距离,虽然只是个约数,但这在数百上千年前,则是个了不起的大发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6-1 14:16 , Processed in 0.437289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