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3407|回复: 31

[原創] 拉達克--被遺忘的中國領土

[复制链接]
贏政 发表于 2013-4-26 14: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拉達克--被遺忘的中國領土
  拉达克位于克什米尔东南部,属于印度控制区。面积4 5110平方公里。官方语言为藏语(拉达克方言)和乌尔都语。拉达克地居世界屋脊之上,位于喜马拉雅山南沿与克什米尔山谷的东北面。拉达克全境,介於海拔3,000~6,000米之间,但大部分的居民住在3,000公尺的印度河上源的山谷里。曾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重镇,首府列城(Leh).
      拉达克 (藏文: ལ་དྭགས་,拉丁转写: la-dwags, 国际音标: [lad̪ɑks];印地语: लद्दाख़,印地语国际音标: [ləd̪.d̪ɑːx];乌尔都语: لدّاخ ;英语:Ladakh)是藏族的传统居住区,拉达克传统上还包括今天巴基斯坦控制的巴尔蒂斯坦。拉达克有「小西藏」之称,无论地理、民族,宗教与文化皆接近西藏。事实上,拉达克历史上原是西藏的一部分,到清朝时为受驻藏大臣节制的西藏藩属。
      该地区的石刻表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这个地区。拉达克最早的居民是雅利安人,这些早期居民被希罗多德的著作和往世书记载下来。大约公元一世纪,拉达克成为贵霜帝国的一部分。2世纪的时候,佛教经过克什米尔传入西拉达克,而此时东拉达克仍然盛行苯教。7世纪的时候玄奘也记录的这个地区。
      8世纪,拉达克东部的吐蕃扩张,拉达克北部的中亚被中国唐朝控制,拉达克卷入了唐蕃冲突,其宗主权在唐帝国和吐蕃之间几经易手。
      842年吐蕃王室成员尼马唝(Nyima-Gon)由于王室内乱,逃往吐蕃西部,脱离吐蕃王国,吞并拉达克,建立独立的拉达克王朝。这个时期拉达克涌入了大量藏人,随之藏化。王朝从印度东北地区尤其是克什米尔引入佛教思想,史称藏人的“第二次佛教传播”。
      13世纪面临伊斯兰教征服南亚,拉达克谋求从西藏获得佛教事务的指导。随后的大约两个世纪里,直到1600年,拉达克面临穆斯林邻国的劫掠和侵略。由此拉达克开始衰落,并且部分人转信伊斯兰教。
      之后巴干王重新统一了拉达克,并建立了“胜利王朝”,此后国力渐强。这个地区王朝一直持续到今天。为了对付穆斯林在该地区摧毁佛教、实现伊斯兰化的企图,王朝的历代国君驱逐了来自中亚的入侵者,并且一度把王国扩张到尼泊尔。17世纪前期,胜利王朝为修复佛教圣器和庙宇做了大量努力,王国版图向北扩张到了臧斯噶(Zanskar)等地区。然而王国后来被已经吞并克什米尔和巴尔蒂斯坦的莫卧儿帝国击败,但是王国保持了独立。
      17世纪后期,拉达克在不丹和西藏的争端中支持不丹,引起了西藏的进攻。克什米尔穆斯林民族帮助重建拉达克政权,但是条件是拉达克王室允许在首都列城(Leh)里建清真寺并且国王皈依伊斯兰教。1684年西藏和拉达克签约解决了双方之间的争端,拉达克的独立主权受到了严厉的限制。
      1834年和1840年,多格拉人在旁遮普地区的锡克帝国的支持和率领下两次入侵拉达克,拉达克两次向西藏地方政府求援,但是清驻藏大臣拒不发兵,拉达克沦陷。1842年拉达克人起义失败,拉达克被并入多格拉土邦。
      1842年拉达克战争及其后的临时协议和条约并没有改变拉达克的归属和地位,但由于清朝政府陷于鸦片战争的困境而自顾不暇,克什米尔公国通过战争威胁和扶植傀儡而加强了控制,这其后并没有任何协议或者中国与拉达克参与缔结的条约。此后英国殖民者和印度对该地区的控制更多是军事占领的继续,并没有法律依据。该协议反而证明印度声称的拉达克于1842年并入克什米尔毫无根据。而多格拉人对拉达克的军事占领和控制成为英国入侵和蚕食中国西藏的跳板。
      1842年拉达克战争后,拉达克王室被允许在拉达克保留部分王权,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今天。1850年代起,欧洲影响逐渐强烈。
      1947年印巴分治,多格拉土邦王公不能决定加入印度还是巴基斯坦。1948年巴基斯坦攻入该地区,并且占领了卡吉尔(Kargil)和臧斯噶,军队距离雷城不到30公里。在多格拉土邦王公签约加入印度之后,印度派军队进入该地区。1949年中国关闭了奴布拉(Nubra)和新疆的边界,封锁了传统的边贸道路。1950年中国军政人员进入西藏导致大量藏人逃入拉达克。1962年以前中国修建的新藏公路穿越阿克塞钦地区,使自清末以来未能有效控制的阿克塞钦地区重新回到中国的有效管理中。 中国还建设了喀喇昆仑公路通入巴基斯坦。在此期间,印度建设了斯利那加-列城公路,使行程从十六天缩短到两天。目前整个查谟-克什米尔邦处于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的领土争端之中。卡吉尔曾经是1947年、1965年、1971年印巴冲突的战场。也是1999年卡吉尔战争中潜在核冲突的目标。1979年拉达克被分成卡吉尔和列城两个行政区。1989年,曾爆发过佛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和骚乱。之后拉达克政府要求从克什米尔邦独立出来,1993年成立了拉达克自治委员会。
      人口 约26 0000,主要为藏人以及操印度-伊朗语族的雅利安人,多数信藏传佛教。
      拉达克有“小西藏”之称  “拉达克地区”,是指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一部分,位于青藏高原的西部边缘,主要包括列城及其周围地区,海拔在3000~6000米之间。然而,在历史上,拉达克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至今该地区的大多数居民仍是藏人,语言、文化、宗教与西藏相同。中国政府从未承认印度对该地区享有管辖权。据马大正主编的《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介绍,早在公元9世纪,拉达克就是吐蕃的一部分,13世纪统一于中国的元朝,后来统治北印度的莫卧儿帝国曾侵入拉达克,迫使其成为藩属,但随着莫卧儿帝国的衰落,拉达克在清代重新归属中国西藏管辖,拉达克王由驻藏大臣“节制”。从1683年开始,拉达克就年年向西藏进贡。1826年,拉达克部长奉驻藏大臣松廷的密令,缉拿逃亡拉达克的张格尔匪徒100余人,并立即派人禀报驻藏大臣。1829年,道光皇帝赏给拉达克部长五品顶戴花翎。在中国地图出版社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中,有1820年的全中国地图,该图把拉达克划为中国西藏的一部分。那么,拉达克地区是怎么落入印度之手的呢?这还得从英国东印度公司说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陆扩张的过程中,对拉达克等西藏西部地区日益关注,因为该地区扼住了英国通往亚洲腹地之路。19世纪30年代,东印度公司派人到拉达克搜集情报。1834年,得到英国支持的锡克王国查谟土邦总督、道格拉族人(藏文文献中一般称作“森巴人”)古拉伯·辛格,派遣克什瓦尔(今查谟东北)地方长官瓦齐尔佐尔阿弗尔·辛格(藏文史料记载为“倭色尔”),率领约5000名士兵突然侵入拉达克。拉达克王派人至拉萨向清朝驻藏大臣求援,但是驻藏大臣拒绝派兵支援。1835年,道格拉军击溃拉达克军主力,攻抵拉达克首府列城,拉达克被迫签订城下之盟,沦为查谟的附属国。但拉达克人不断反抗,在道格拉军1839年第四次入侵拉达克之后,查谟的统治才相对巩固。1840年,古拉伯·辛格派兵侵占了拉达克西北的巴尔蒂斯坦(在今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内,此前也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
      配合英军,森巴人入侵西藏  阿里在向东扩张连连得手之后,1841年5月,古拉伯·辛格派遣瓦齐尔佐尔阿弗尔·辛格指挥的道格拉军队向中国政府直接管辖下的西藏阿里地区发动侵略,藏军和西藏民众英勇反抗,这场战争在藏文史料中被称为西藏-森巴战争。中外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一战争是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一部分,笔者也同意这一看法,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从战争的起因来看,与鸦片关系密切。鸦片是克什米尔商人通过拉达克运往中国新疆叶尔羌(今莎车)的重要商品和利润来源,但中国政府1839年(即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那一年)在全国推行的禁烟运动,使居住在叶尔羌的克什米尔商贩损失了数十万卢比,还断了他们的财源。古拉伯·辛格以朝拜圣山圣湖为借口发动侵略,其实是想吞并中国西藏和新疆南部。第二,从战争的过程来看,道格拉军队侵略西藏,确实配合了英军对中国东南沿海的进攻。古拉伯·辛格致信英属印度政府,声称他是“通过对中国西部边境的入侵,来与英国政府进行军事合作”。第三,从战争的结果来看,英国最终夺取了对拉达克的“保护权”。西藏阿里地区承平日久,防备松懈,侵略军接连得手。当时清朝在东南沿海前线吃紧,无法调集内地军队支援西藏。幸亏当时有藏军义无反顾地投入保家卫国的战斗。
      藏军非地方武装,而属中央军队  根据廖立的《中国藏军》(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的研究,藏军并非地方武装,而是“吃皇粮”的中央军队。藏军军官由清朝军机处任命,军官、教官中有不少满人、汉人,士兵大多为熟悉当地环境的藏人,军械、军粮由中央提供,军事行动由驻藏大臣指挥。在清军中,藏军的装备相当精良,50%的士兵使用火绳枪,还有14门当时清军最先进的野战攻坚武器——“劈山大炮”。1841年6月,清朝驻藏大臣孟保派遣前藏代本(官名,藏语音译,意为箭官)比喜赴前线组织抵抗,但由于路途遥远,救援不及,道格拉军仍攻陷了西藏阿里地方长官噶本驻地噶大克,大肆杀戮掠夺。同年8月,孟保先后共派出2300名兵丁奔赴前线。据朱维群主编的《中国西藏》视点丛书中的《西藏史话》,孟保还将从内地运来的22门“劈山大炮”交藏军使用。道格拉军得知藏军准备反攻,送信约和,但要求获得战争赔款,被孟保拒绝。在班禅额尔德尼等西藏上层人士的动员下,西藏各阶层积极行动,不畏艰险,赶在大雪封山之前,将粮饷运到前线,创造了后勤史上的奇迹(直到当代,拉萨到阿里的公路都不能全年通车)。
      藏军英勇抗敌,打死侵略军主帅  1841年冬,藏军冒着风雪严寒,发动反击,接连取胜。12月11日至14日,双方决战于多玉,森巴侵略军主帅瓦齐尔佐尔阿弗尔·辛格被藏军火绳枪射中后滚落马下,勇敢的藏军士兵用长矛将其刺死,6000多人的道格拉军全线崩溃,只有1500人逃脱。到1842年3月,藏军收复了全部阿里地区。据孟保向道光皇帝奏报,藏军击毙侵略者军官40多名,俘虏道格拉兵和被逼参战的拉达克兵共836名。这些俘虏大多不愿返回,其子孙今天仍居西藏。1842年4月,比喜(又译笔喜)统帅的藏军推进至拉达克首府列城,拉达克人民发动起义配合藏军,并通过西藏地方提出回归中国,表示“情愿各防边界,协力堵御”。但是,古拉伯·辛格派和其宗主锡克王国都派出重兵,双方死伤惨重,藏军退到班公湖南的咙沃,事后双方都声称自己获胜。
      中国从未承认拉达克属于英属印度  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署《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主战场的战事宣告结束。1842年9月17日,西藏地方政府噶伦(总办西藏行政事务,受驻藏大臣及达赖喇嘛管辖)索康、藏军代本比喜与道格拉代表在列城达成停战协议。协议要点为:1.双方停战,各自维持旧有边界,承诺不使用武力改变;2.双方按战前办法进行贸易;3.拉达克王的王后和两个王兄弟从西藏回到拉达克,拉达克照旧向西藏朝贡。这一协议,使得西藏地方政府未能将道格拉人逐出拉达克,失去了对拉达克的实际控制,仅维持了拉达克照旧“年贡”的虚名,为以后英国直接侵略拉达克留下可乘之机。但西藏地方政府也未正式承认拉达克归道格拉人管辖。需要指出的是,该协议签字的双方代表仅是各自国家地方当局的代表,而且没有得到各自中央政府的批准,因此,它只是表示互不侵犯的停战协定,而不是划分边界的条约。而且,所谓维持旧有边界,指的是西藏地方政府直接管辖的阿里地区,与作为中国西藏藩属的拉达克王辖区之间的中国内部的行政边界。道格拉与锡克人的军事力量在侵略拉达克和阿里的过程中受到削弱。英国利用这一机会,于1845发动对锡克王国的战争,古拉伯·辛格统治的克什米尔,在1846年被划为英属印度的土邦。接下来,英国就想继承道格拉的侵略遗产,通过与中国签署正式条约的形式,把对拉达克的“保护关系”合法化,并废除拉达克向中国西藏的朝贡制度。1846年,英属印度总督哈定通过第二任香港总督德庇时,向清朝两广总督耆英转呈了要求划界通商谈判的提议。同时,当时的驻藏大臣琦善也收到了哈定通过边境头人和西藏地方政府转交的内容相同的信件。哈定在信中说,他希望中国西藏地方当局派遣官员,一起划定英国所属克什米尔与西藏的边界。1847年2月11日,道光帝降旨,指示琦善:与英国的关系,以现有条约(即《南京条约》)为准,其余一切拒绝,维持西藏、拉达克旧界,不与英方划界;对英交涉由耆英在广东统一办理。耆英随即以“西藏本有定界,毋庸再勘”,驳回英国要求。但英国竟然单方面组织了划界委员会,在没有征得中国西藏和克什米尔土邦同意的情况下,以“分水岭原则”,划出了若干点,就草草收场,这条所谓边界线是非法的、无效的。清廷拒绝与英国划界,避免了中国领土主权的损失。几十年后,英国在藏南地区故伎重演,以“分水岭原则”抛出了“麦克马洪线”。此后的历届中国政府,从未正式承认过拉达克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后,双方就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爆发战争,战后印度控制了拉达克。印方曾声称,中印边界西段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划定,遭到中国方面的驳斥。直到今天,中印边界西段问题仍悬而未决。
      拉达克与森巴战争  据藏文文献记载,很早以前,拉达克的统治者是格萨尔王的后裔,他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并时常发生战争。后统一于吐蕃。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崩溃后,朗达玛的孙子吉德尼玛衮逃至西藏西部羊同地区的乍布朗(今西藏达扎县),娶羊同地方官之女没卢氏为妻,生有三子。此后,长子贝吉衮占据玛域地区,以原拉达克的首府今克什米尔的列城为中心,成为拉达克的首领,其后代遂世世代代成为拉达克的统治者。吉德尼玛衮的另外两个儿子分别成为普兰和古格王。这兄弟三人藏史统称为“拉堆三衮”。
      拉达克是西藏同中亚和印度交通、贸易的中心和门户。到了近代,东印度公司输入我国的鸦片,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沿克什米尔通过拉达克运销到新疆叶尔羌地区,再从叶尔羌转运到中原各地的。因此,东印度公司一直就有控制拉达克、进而深入西藏的企图。
      18世纪60年代,素有“旁遮普雄狮”之称的兰季特·辛格以今天印度北部的旁遮普省为中心建立了强大的锡克帝国。1819年,在查漠地区道格拉部落酋长古朗普·辛格的大力帮助下,锡克帝国出兵统治了克什米尔地区。这样,19世纪前期,在印度除了东印度公司外,另一支迅速崛起的强大力量就是锡克帝国。锡克帝国的壮大,动摇了英国在印度的利益和地位。因此,东印度公司极力拉拢和扶植道格拉王室,力图从内部瓦解锡克帝国的势力。待兰季特死后,随着锡克帝国的衰落,道格拉王室逐渐取代锡克帝国,最终成为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和英帝国主义忠实的侵略鹰犬。
      “森巴”是西藏群众对道格拉部落的称呼。汉文史志记载:“森巴者,其部落有三,最大而远者曰然吉森,次曰索热森,曰谷朗森”。1834年8月,为了表示对主子的忠诚,讨得主子的欢心,道格拉统治者派其大将索热部森巴头人倭色尔率一万多人侵入拉达克,废除拉达克王拉拉,另立恩珠丹增为傀儡,并迫其签定了城下之盟,即拉达克必须每年进贡道格拉王室两万卢比后才率部分军队返回印度。
      1840年底,倭色尔以拉达克不履行承诺为借口,再次率兵七千左右进入拉达克,占领列城。森巴人两次入侵时,拉达克都曾向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求援,但驻藏大臣拒不发兵,终使拉达克陷入道格拉之手,西藏也失去了最后一道天然屏障。这样,鸦片战争爆发时,我国西南沿整个喜马拉雅山脉的边境,从西藏东南部的察隅以南到西北部的班公湖以西地区,都被英国势力侵占或控制。森巴人既占克什米尔,又吞拉达克,于是势力大增、有恃无恐。他们整顿队伍、厉兵秣马,准备配合英国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侵略活动,随时深入我国领土西藏的腹心地带。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森巴人就按其主子的旨意,大动干戈,挥师东进。
      1841年,英国在我国东南沿海的进攻遭到了林则徐、关天培等爱国将领的英勇抵抗,三元里人民的英勇斗争更使英帝国主义侵略者损失惨重、胆颤心惊。道格拉统治者看到主子在东南沿海吃紧,于是派倭色尔率领由森巴人、拉达克人和巴尔底斯坦人组成的联军共七千多人,以朝雪山圣湖为名,分三路侵入阿里地区,以减轻英国在东南沿海的压力。上路沿班公湖东进,由倭色尔亲自坐镇指挥,目标是占领日土宗,以防御从新疆阿克赛钦南下的清朝援军。驻守在日土宗内的二百五十多名藏兵仓促应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中路由倭色尔的大将诺诺四朗率领,他们沿狮泉河谷前进,一路攻克了扎西岗、噶尔雅沙(今噶尔县)等地,然后又向阿里重镇噶尔昆沙推进。在玛旁雍错湖附近森巴人才遇到了西藏武装力量第一次有组织的抵抗。下路由倭色尔的得力助手塔那塔月指挥,这支侵略军溯象泉河而上,扬言要收复芒玉纳以西的地区。驻扎在达卡、扎仁两宗的藏兵虽奋起抵抗,但终因缺乏充足准备而以失败告终。接着,这路侵略军又占领了乍布朗和托林等地。对于森巴军队蓄谋已久的突然袭击,清王朝与西藏地方政府毫无准备,因此,森巴侵略军节节胜利、步步深入,三路侵略军在噶尔昆沙汇合后,气势汹汹,长驱直入普兰宗,军行所至,村落寺院皆被洗劫一空。
      西藏地方政府接到告急消息后,一方面飞报清政府西藏形势的危急,一方面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反击。先派噶伦索康、热嘎夏和戴蚌白席哇率部分军队前往阿里战场,随后,又命令热悉军务的噶伦才旦多杰和久美·策旺班觉带领藏军一千三百人奔赴前线。就彼此势力而言,双方相差十分悬殊。森巴军队有七、八千之多,而藏军只有三千余人;武器方面森巴人更占优势,他们使用的是英国提供的现代化装备洋枪洋炮,而藏军使用的武器十分原始,除有少数的蒙古与西藏大炮外,大部分士兵使用的是火绳枪、大刀和棍棒。所以,战争开始时,藏军屡遭败绩、节节后退,森巴人则推进迅速,几乎占领了整个阿里地区。
      面对森巴人狂飙般的进攻,西藏人民全体动员“一经调派,立即驰赴前线”,踊跃投入了反侵略战争。札什伦布寺所属百姓男女老幼齐出动,运足了半年以上的军粮,保证了充裕的后方供应。当时的驻藏大臣孟保和帮办大臣海朴以大局为重,密切与西藏地方政府配合,全力支持西藏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他们在与西藏地方政府协同指挥作战、搞好后勤供应的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罚赏制度,“如有奋勉出力者,立即出名加赏,尚有畏葸不前者,查出从重惩办”。清政府得到森巴军队入侵的奏疏后大为震惊,恐前门未静后院起火,严令驻藏大臣和西藏官兵对森巴侵略军要“痛加惩创,不得任意耽延”,并特命驻藏大臣从武库中取出劈山大炮二尊,交付藏军使用“以资攻剿”。其实,当时清政府已被鸦片战争的烽火烧的焦头烂额,除了责令西藏官兵守土御敌呈报战况外,根本抽调不出兵力来支援西藏军民的反侵略战争,它能够做的也就仅此而已。
      倭色尔率领的森巴侵略军占领普兰后,以达拉为中心,集中兵力驻扎于茹妥、扎西岗和茹补却三地,烧杀抢掠,无恶不做,侵略气焰十分嚣张。藏军虽多次组织反击,但均未能取胜。西藏地方政府又增派二名代本率领五百民兵队伍火速开赴阿里增援,收复了补仁等营官寨。森巴军队虽然装备精良,但毕竟是乌合之众,在藏族军民的英勇抵抗下,开始慢慢退却。时值数九寒天,阿里地区连降大雪,森巴人手脚发僵、不堪寒冷,快枪快炮优势难以发挥。藏军则乘天时地利人和连战连捷,他们在玛旁雍错湖南面的多玉设下埋伏,当森巴人进入包围圈后,一声令下,藏军四面跃起,冲入敌群,用刀枪棍棒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森巴军队被藏军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慌成一团。倭色尔乘一匹快马驰前奔后指挥,竭力想稳住阵脚,冲出藏军包围圈。藏军丁蚌米玛在乱军之中认出了倭色尔,他左冲右突奋勇向前,看准时机将自己的长矛直插入倭色尔的胸膛。森巴人见首领已死,便四散逃命、溃不成军,藏军乘胜追击,直到拉达克首府列城附近的顿姆热才安营扎寨。这一仗藏军大获全胜,击毙了包括倭色尔在内的侵略军头目四十余名,七百多森巴军队和两名拉达克大臣作了藏军俘虏,仅有一千多人保住性命逃到了列城。
      多玉之战,森巴人虽遭惨败,但侵略野心并未就此收敛。道格拉王室又按东印度公司的指令,派遣倭色尔的妻子和另一森巴头目巴占率领八千多人,开赴阿里,声言要替倭色尔报仇雪恨。早有准备的藏军经过连续儿昼夜的浴血奋战,又击毙巴占,打败了森巴人的疯狂进攻。倭色尔的妻子被迫要求停战,进行讲和。在这次战役中,噶伦久美策旺班觉得到森巴人再次入侵的消息后,从阿里率领援军,翻山越岭、昼夜兼行,赶赴前线,不幸在行军马背上“因忧劳过度,以致呕血,立时身故”。久美策旺班觉是森巴战争的直接指挥者和参予者之一,他身先士卒,英勇杀敌,为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与同时期在东南沿海前线为抗击英帝国主义入侵而英勇捐躯的关天培、陈化成等人一样,久美策旺班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民族英雄,他不愧是高原上的雄鹰,藏族人民的骄傲!
      森巴人表面上答应和谈,实际上并不甘心失败。1842年4月,趁第十一世达赖喇嘛举行“坐床典礼”之机,道格拉树立的傀儡克什米尔大君斯日马哈热咱派德旺哈日尖和瓦孜热登率军夜袭藏军营地顿姆热,索康、白席哇和六十多名藏兵被俘。西藏地方政府立即派代表赴列城,严厉谴责了道格拉统治者背信弃义的卑鄙行径,几经交涉,双方达成了临时协议:
      (一)藏军和森巴军队同时撤出拉达克;
      (二)双方释放俘虏、交换马匹;
      (三)余事以后派代表另行商议;
      此后不久,索康、白席哇等人被释放,重新返回藏军中。被俘的森巴军队中有三分之一多的人不愿返回,西藏地方政府就把他们安置在雅砻、穷结等气候湿润、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安家落户,与当地人民群众一起生产和生活,并把杏、梨、苹果和葡萄等的种植技术介绍给当地的藏族群众。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场由英帝国主义撑腰、森巴人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多么的不得人心。
      同年9月,西藏地方政府派索康、白席哇等三人为代表前往列城,与克什米尔方面的代表德旺哈日尖、瓦孜热登和拉达克方面的代表举行正式谈判。几经周旋,三方代表最后签订了《拉达克条约》和《西藏条约》,其主要内容是:
      (一)西藏和拉达克握手言和如旧,以后双方不得以任何方式伤害彼此之间的友谊;
      (二)斯日马哈热咱承认历史上就形成的西藏与拉达克之间的边界,从此拉藏双方各守其境,永不生事端;
      (三)克什米尔方面答应让原拉达克国王拉拉的王后及二位兄弟返回列城,并做妥善安排;
      (四)拉达克一如既往,仍旧每年按期致达赖喇嘛以年贡,永不中断,克什米尔大君对此不得干涉;
      (五)西藏和拉达克之间贸易如旧。西藏地方政府仍按惯例给在拉萨的拉达克商人提供交通运输便利和食宿供应;拉萨方面每年照常供给拉达克所需要的羊毛、茶叶等;
      (六)对于西藏地方政府官商来往于拉达克之间拉达克方面应支马匹及拉达克每年向达赖喇嘛进贡时西藏地方政府需支的乌拉(即差役)双方仍按以前之惯例办理。
      这样,经过近两年的英勇斗争,森巴战争终于以西藏军民的最后胜利而告终。
      ladakh.jpg (22.44 KB, 下载次数: 0)
      前天 20:11 上传
      下载次数: 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贏政 发表于 2013-4-26 14: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1820年 清嘉慶25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贏政 发表于 2013-4-26 14: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政府從來沒有簽訂過割讓拉達克的任何條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3-5-3 12: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路文章::

现在中印的争议领土主要是东部的藏南和达旺以及西部的阿克塞钦。现在中国拥有西部的阿克塞钦,而印度侵占着东部的藏南和达旺。阿克塞钦海拔高资源贫乏非常荒凉。而东部的藏南和达旺地势低。气候宜人。各种资源异常丰富。是西藏最富饶的地区。因此许多人认为以前中国在中印战争获胜后拥有非常荒凉的阿克塞钦而放弃藏南和达旺是一个重大失误。因此许多人在解决中印交换领土。中国放弃荒凉的阿克塞钦而取得达旺和藏南。其实这些人没有深刻认识到这几块土地对中印整个国家利益的影响。
  东部的藏南和达旺虽然富饶。但它的最大缺陷是易攻难守。如果当时中国在取得边界战争胜利后留在东部的藏南和达旺不退的话将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藏南和达旺紧邻印度的平原地区。印度会很容易集结大量的军队对藏南和达旺进行攻击。而藏南和达旺与西藏的中心地区间的交通极其不发达。更不说远离中国的内地了,因此中国要及时调集大量军队到藏南和达旺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一时靠中国军人的勇敢和牺牲守住了藏南和达旺。
  长期在藏南和达旺征战也会严重影响中国的国力。印度和越南等小国不同。它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对小国我们可以一次性重击叫它很多年都不敢出声。但对印度这样的大国则不然。即使它被击败了一次。但它可以很快又集结大量军队卷土重来。而且藏南和达旺离它的平原近。因此它的军队调动和后勤保障都非常容易。而藏南和达旺远离中国内地。中国的军队调动和后勤保障却非常困难。中国要在藏南和达旺与印度进行长期的拉锯式的争夺战争会严重消耗中国的国力。
  而且在中国要在藏南和达旺与印度进行长期的拉锯式的争夺战争也不符合中国的战略要求。中国当前的战略是东防美日。西稳中亚。把西南作为中国的大后方。因此稳定西南大后方是中国的战略要求,而中国要在藏南和达旺与印度进行长期的拉锯式的争夺战争会使西藏和四川云南长期处于临战的最前沿。使中国的大后方变成了前线。中国的战略后方缩后到了湖南湖北。会造成中国的长期的不稳定。更会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战,中国胜利后暂时放弃藏南和达旺从整个中国的国家利益来说是明智的。
  和藏南和达旺相反。坚守阿克塞钦是中国的高明之处。阿克塞钦虽然非常荒凉但它的地势非常重要。看看地图就可以知道了。它居于中亚的制高点。紧邻印度的首都和中心城市。它的地理优势远胜于藏南和达旺。如果说藏南和达旺是两块肥肉。而阿克塞钦就是中亚的镇妖塔和刺向印度心脏的利剑。一旦中印发生战争
  中国的重装部队从阿克塞钦冲下来。可以轻易而举的攻破印度首都新德里。在势如破竹的南下横扫孟买等印度经济中心地区。使印度再次战败。而且阿克塞钦紧邻印巴争议地区。在印巴战争爆发时可以有力的支持巴方。让印度战而不胜。陷入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因此阿克塞钦是高悬在印度头上的一把利剑。中国所拥有的这把利剑可以轻易的置强敌于死地。印度也清楚这点。所以它多次要求中国把阿克塞钦给它。就是想避免被这利剑刺中心心脏。同时阿克塞钦是中亚的制高点。居高俯视中亚各国。近可以制服中亚各国。退可低挡中亚各种势力的渗入。
  就是由于中国拥有阿克塞钦。所以几十年来不管印度怎么发展军事。它都处在被动防守。阿克塞钦牢牢控制着印度。保证了中国西南后方和新疆的几十年的安全。同时牵制了印度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大大延缓了印度的发展。不久前成都军区在西部边境地区频繁军演,规模之大,水平之高令印度军方高层甚为紧张,于是也就有了后来的调集十万大军到边境的行动,只不过印度是高调的,中国是低调的。
  因此别看阿克塞钦荒凉。但从国家的整体利益来看。它的价值远远高于藏南和达旺。它的一寸土地抵得上藏南和达旺的一丈土地。为了吃到藏南和达旺这块肥肉。中国会掉很多肉。但握有阿克塞钦这把利剑,印度就永远受制于中国。因此当年毛泽东主席放弃藏南和达旺而坚决守住阿克塞钦体现了一个伟人不同凡人的战略眼光。和他相比。现在那些主张放弃阿克塞钦而要回藏南和达旺的人真的是鼠目寸光的平凡之辈。
  有人认为现在要和平发展。要和周边国家和睦相处。所以阿克塞钦不重要了。可以放弃了。这种人太天真了。当今这个世界虽然经济高度发达。和平成了主题。但这个世界从本质来说还是个弱肉强食的丛林。国家和国家间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较量一天都没有停息。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更没有永远的朋友。亲兄弟都要闹分家。朋友之间反目成仇的事就更多了。以前的苏联、阿尔尼亚、越南。给中国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所以任何时候自己的国家利益是最重要的。
  要清楚地看到过去的中印边界纠纷对中国是非常有利的。一个边界问题就牵制了印度几十年。浪费了印度大量的国力。使中国能安心的发展了几十年。只要这个现状保持下去。在未来的几十年印度还要被迫处于防守。被迫还要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同时还有巴方牵制印度。因此在以后的几十年内印度赶上中国都是不可能的。同时现在的中印边界现状对中国来说处于巨大大战略优势中。中国可以比较容易的制服印度。使的印度在今后的几十年对中国都不会形成真正的威胁。

  因此在边界问题上。中国要有清楚地认识,在任何时候中国都要有战略优势。因此关系到中国国家战略优势的地方中国不可放弃。不然后患无穷。所以在对印的策略上要抓住几点:一、阿克塞钦是中国威镇中亚的制高点也是印度的命门,中国千万不可放弃一寸阿克塞钦的土地。二、巴基斯坦是牵制印度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控制中亚的桥头堡和稳定新疆的屏障。应此中国一定要保护和帮助巴基斯坦。有了它中国在中亚就有了根基。



补充内容 (2013-5-3 12:13):
更正:阿克赛钦(Aksai Chin:“中国的白石滩”)本来就是中国领土。如果不认为这张愚蠢地图是误导,还不如把西段新疆西藏划进来,在地图上标出“中国控制地区”,不是更好吗?
中国与印度的领土争执,是英国帝国主义留下的问题。英国是这样一个高智商国家:当它退出过去占领地区时,总要制造一些矛盾之后再离开——印巴分治,留下将来自己当“渔翁”的机会;麦克马洪线也如此。
英国退出南亚和东南亚后,印度继承了英帝国主义的衣钵,继续占领和控制“中国四大地区”:中国拉达克、中国锡金、中国不丹、中国藏南三隅(察隅、门隅和珞隅)。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只是打退了印度进一步的扩张和侵略,并没有收复被印度占领和控制的“中国四大地区”一寸领土!

点评

阿克赛钦是一头狮子俯视平阳  发表于 2013-5-11 22: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3-5-3 12: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网路文章::



藏南篇::

近些年来在中国常有人要求政府在藏南和达旺与印度进行长期的拉锯式的争夺战争也不符合中国的战略要求。中国当前的战略是东防美日。西稳中亚。把西南作为中国的大后方。因此稳定西南大后方是中国的战略要求,而中国要在藏南和达旺与印度进行长期的拉锯式的争夺战争会使西藏和四川云南长期处于临战的最前沿。使中国的大后方变成了前线。中国的战略后方缩后到了湖南湖北。会造成中国的长期的不稳定。更会严重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就是由于中国拥有阿克塞钦。所以几十年来不管印度怎么发展军事。它都处在被动防守。阿克塞钦牢牢控制着印度。保证了中国西南后方和新疆的几十年的安全。同时牵制了印度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大大延缓了印度的发展。

在中、印领土争执地区,国人的目光主要集中在东段的九万平方公里区域,却没有更多的关注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甚至有人说用西段换东段。

  在中、印领土争执地区,国人的目光主要集中在东段的九万平方公里区域,却没有更多的关注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甚至有人说用西段换东段。中、印西段的争执地区 “阿克赛钦”,是中国传统交通通道,也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

  1962年中印边境反击战,中国军队打到离新德里300公里,就是从这里杀出来的。从下面地图可以看出阿克赛钦地区就像一支长矛,直指印度首都新德里。此文阐述阿克赛钦地区的重要性:

  阿克赛钦是一块被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及阿里高原环绕的盆地,约21平方公里。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从新疆到达西藏的重要孔道,元后准葛尔的大军及蒙古熬茶礼佛的行旅都是从此进藏,清雍正时设立拓置局管辖,1951年西北解放军也是从阿克赛钦到达阿里的。

  对于这样一块土地,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其属于中国,直到印度人抗议中国通过阿克赛钦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国政府并不知道印度对这里有领土要求。


1846 年英国吞并查漠--克什米尔后,声称拉达克(原本属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地区,是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应归英印政府统治。在未等清朝政府同意的情况下,便悄悄占领拉达克地区。

  后来,在标定拉达克和西藏的边界中,英国侵略者为了寻找一条侵略我国新疆腹地的捷径,于1865年派遣印度测量局官员约翰逊潜入新疆南疆地区,通过"勘察",绘制地图,把阿克赛钦、摩河谷及喀喇昆仑山以北广大地区划入英属印度的克什米尔版图,即所谓“约翰逊线”。阿克赛钦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从不承认“约翰逊线”线,英印政府的势力从未进入该地区,也未在该地区行使权力或建立行政机构。

  印度的依据是所谓约翰逊线。1860年英国测绘军官约翰逊曾作探险旅行,他从拉达克进入阿克赛钦最后到达新疆的和田。此人把阿克赛钦视为无主地,因此将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标画进英印的属地,将中印分界线画在了昆仑山一侧。

  对于这条约翰逊线,英国政府并未知会大清国,历代中国政府包括新中国并不知道此事,更谈不上承认了。因此从这条线被炮制出来那天起,它就和麦可马洪线一样,是一条一文不值的“屁线”


和东段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自1954年被印军占领不同,印军从来没有进入过西段的阿克赛钦一步。1956年印军首次派巡逻队进入该地区,也被解放军逮捕并驱逐。中国人对阿克赛钦地区早已形成了实际控制,约翰逊线连一天也未曾派上用场。

  在 中印部队屡次发生冲突后,中国政府为了全面解决边界问题,提出了一揽子外交解决的方案,在两国总理最后一次谈判中由周恩来向印度方面提出。这个中国方案的核心内容是,中国认为边界问题是由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虽然中国受到损害很大,但这并非是印度人民的错,不应该由独立后的印度负责。对于边界现状,中国政府准备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待它。转自但是尼赫鲁早在中印总理会见前,就从缅甸得到了消息:中国已经接受了麦克马洪线作为中缅两国的西段边界,加上中国政府对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一向表现出的漠然态度,所以此时尼赫鲁对中国这一“现实主义态度”并不感兴趣了。他的要价更高了。

  尼赫鲁明确对周恩来表示,门隅-洛隅-下察隅地区是印度领土,而领土问题是不容谈判的,要谈就谈中国把阿克赛钦归还印度转 1962年战争, 西线中国军队(属新疆军区)对印反击时,印军在狮泉河(现西藏阿里地区的行署驻地),驻有一个连的兵力,整个地区是一个营的兵力,滚雷英雄罗光喜(四川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在班公湖地区驻有一个半连的兵力。


当时新疆军区的部队,一直打过了喜马拉雅山脉,离新德里就300多公里,吓得印度在新德里大街上公园里挖起了工事,大量市民逃离市区,各国驻外机构纷纷撤离。中国军队将印度军队驱逐出了中国领土退回中国认可的边境线,直到今天阿克赛钦地区还在中国手里,新藏公路和规划的新藏铁路都从阿克赛钦地区通过。






阿克赛钦(Aksai Chin)---中国俯视整个克什米尔地区的碉堡

  瓦罗曰:如果不是年初正如印度媒体指责其喜马偕尔邦政府犯了重大失误,将一幅工作地图将印度"不可分割但被巴基斯坦占据的"克什米尔划给了"遥远但友好的邻居"巴基斯坦,并承认阿克塞钦地区属于中国的话,瓦罗根本不知道中印之间还有所谓的“阿克赛钦”问题。在印度人眼里中印国境线之间还存在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也有所谓的“阿克赛钦”问题的“约翰逊线”。

  在这些问题上瓦罗不会过多留意的,因为那些线都是无稽之谈,了解了来龙去脉之后就可以忘却。




阿 克赛钦(Aksai Chin,源自突厥语"秦地乱石滩"或"中国的白石滩"),是位于和田南部昆仑山与喀喇昆仑山之间的一块盆地,属于新疆和田地区建制。阿克赛钦地区面积与台湾岛几乎一样大,那里自古以来就是从新疆进入西藏的重要通道,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是从阿克赛钦地区进入阿里地区的。

鉴于上述地区由于属于我国固有领土,自然由我国军队实际控制,事实上那里驻扎着竟然是一支海军部队,瓦罗摘登一篇相关的网路文章,供诸位了解。(下面从法国网站下载的克什米尔地图中,印度红头阿三们将阿克赛钦地区划入其领土,甚至是整个克什米尔地区。注意其国境线走向。绿色为巴控地区,橘黄色为印控地区。中国巴基斯坦印度演绎中亚新三国演义,精彩程度远胜于东汉三国。阿克赛钦是中国俯视整个克什米尔地区的碉堡。

  现在中印的争议领土主要是东部的藏南和达旺以及西部的阿克塞钦。现在中国拥有西部的阿克塞钦,而印度侵占着东部的藏南和达旺。阿克塞钦海拔高资源贫乏非常荒凉。而东部的藏南和达旺地势低。气候宜人。各种资源异常丰富。是西藏最富饶的地区。因此许多人认为以前中国在中印战争获胜后拥有非常荒凉的阿克塞钦而放弃藏南和达旺是一个重大失误。因此许多人在解决中印交换领土。中国放弃荒凉的阿克塞钦而取得达旺和藏南。其实这些人没有深刻认识到这几块土地对中印整个国家利益的影响。

  东部的藏南和达旺虽然富饶。但它的最大缺陷是易攻难守。如果当时中国在取得边界战争胜利后留在东部的藏南和达旺不退的话将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藏南和达旺紧邻印度的平原地区。印度会很容易集结大量的军队对藏南和达旺进行攻击。而藏南和达旺与西藏的中心地区间的交通极其不发达。更不说远离中国的内地了,因此中国要及时调集大量军队到藏南和达旺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一时靠中国军人的勇敢和牺牲守住了藏南和达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3-5-3 15: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网路文章::

印度蓄意在我西藏拉达克地区挑起事端的真正目地

  印度多家媒体2013年4月23日报道称,中印两国边界军官当天上午举行第二次“国旗会谈”。印度方面称,中国士兵4月15日“越过实际控制线入侵印度”,并搭起帐篷,印度军方随即也在附近搭帐篷,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印度外交部23日要求中国撤出该地区,并召见中国驻印大使,但同时称双方应保持克制,以避免局面升级。

  这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中国钓鱼岛主权争端,与日本的火药味很浓,再加上朝鲜半岛的核危机,中国近几日又发生芦山7级大地震,印度认为他们侵占中国领土的时机到了,准备下手了
www.miercn.com 军情第一站

  这次与1962的边境危机很相似, 印度对阿克塞钦地区一直耿耿于怀,估计是老毛病又犯啦!又想故伎重演,开始一步步蚕食中国国土了,这次与62年应是一样的,一开始他们是悄悄的进行,让中国吃哑巴亏,如果行不通,中国边防坚决不让,他们就大嚷中国军队入侵了印度,看印度再三推进的永久工事便知一二,中国一直希望保持边境的和平,为避免双方边防军军事磨擦,要求双方军事上不接触,我看这只是中方一厢情愿,印度走到这一步,非常符合他们的民族特性。

  中国千万不要用中国固有礼仪的精神去猜测对方,因为他们并不属于中华文明圈,这不是内战,中国的礼让他们甚至于无法理解。

  真实印度人的思维。

  1962年战争结束后,为给印度政府留脸面,中国宣布单方面停火,并在战前实际控制线的基础上又全线后撤了二十公里,希望这二十公里能成为军事缓冲区,希望与印度人和平谈判解决领土争端,可是印度人毫不客气的将那后撤的二十公里全线占为已有,印度人实际占有藏南后,还厚颜无耻的无偿的要阿克塞钦。中国人就想不通了,人怎么能这么无耻啊!

  1、当时印度人的逻辑是:我占领的是我的,你占领的也要变成我的,中国困难多,要面子,你最后必会答应我的要求。

2、当时印度人的观点是:我占领的是我的,你占领的先要“还”给我,我们才有可能谈判,否则,坚决拒绝谈判。把中国“先承认土地是他的,并撤退,并把土地给他”定为谈判开展的条件。也就是说,要谈可以先把阿克塞钦给他,再谈!


这个我们当然拒绝,然后,印度在国际上说:中国人侵略印度,并拒绝谈判。天啊,那还谈个屁。就像你我争论一个苹果是我的还是你,你说,要我先承认苹果是你的,并把苹果给你,然后我们可以协商。哈哈,是否协商看你怎么吃苹果?

  3、印度凭着“天才”的逻辑,在边境上大步推进,我们一动就是我们入侵,是我们挑起矛盾,他们推进就是应该的,那就是他们的土地。

  这一点也不好笑,印度文化下培养的印度人就是如此,中国吃了亏,他们还卖乖!所以,估计,现在的状况就是和以前一个样。

  由于文化环境不同,中国人认为无耻的东西,印度人看来却变成了智慧!

  印度人总想多占点土地,然后形成既成事实。印度士兵总想多跑过实控线些,甚至跑到中国士兵身后去,当中国士兵退后去和他对峙的时候,他就大叫中国人入侵,这种智慧对付所谓的礼仪之邦是非常有效的,中国在1962年,就吃过大亏,至今印度人牢固的掌握着中国藏南地区,中国政府到如今也无丝毫的办法。看一看1962年印度的对付中国外交智者的手段。中国人哭都哭不出来,印度人就是这么猥琐不要脸,你又能如何,民性如此!

印度人对外政策最拿手的是趁火打劫,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之机,他们出兵占有了藏南地区,

1962年中国发生三年自然饥荒之时,印度马上又推出前进西藏政策,对我边境国土进行大规模蚕食,

1987年,中国对越发动两山战役,印度趁机成立阿鲁尔恰尔邦,又烂又无耻的招术,中国偏偏每次都吃尽苦头!印度人的性格从印度强奸案和小偷就能看出来,那些强奸犯,先是咸猪手, 如果女性不反抗, 就步步紧逼, 最后就是旁边的也加入, 成轮奸大案,而小偷呢,你当面抓住他,他还会向你微笑晃脑袋,一脸的无辜,耸耸肩,晃晃手。当年印度对中国“前进政策” 也是如此。以为中国可欺负,隔三差五的,偷挖中国界碑,向后移动,然后他们向我边防军开枪。企图吓跑中国的边防军。

  被中国提抗议,装无辜,没有的事一样,之后照样偷偷的干。国际政治,尤其是东亚政局一动荡,印度就边境增兵。 这就是政治咸猪手。

  千万不要给印度人留什么军事缓冲区,否则,那一块地他们马上用来筑碉堡,建机场,修跑道,本来留着那块地方当缓冲区来着,而他们就认为这是中国人留给他们的控制区。一寸也不能再让了,吃的亏实在太多了,一寸领土再也不能丢了!该打而且特打大打,打给东盟看,也打给仗着美国人脸长的狼子台湾朝韩日本,的杀鸡儆猴打出一拳击退百拳来袭的好好看看

该是再次狠狠敲打这群吃饱撑着的印度阿三侵列者,同时期彻底解决收复藏南与达拉克地区,同时期连本带利强制要求签订赔偿中国军事费用支出,从而奠定中国西南地区百年维稳的太平盛世


中国解放军们该是送佛,送上西天的时候了






点评

想想,唐朝的王玄策,不得不横扫大半个印度  发表于 2013-5-11 22: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贏政 发表于 2013-5-3 16: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3-5-3 12:27
网路文章::

藏南篇::近些年来在中国常有人要求政府在藏南和达旺与印度进行长期的拉锯式的争夺战争也不符 ...

我的文章

点评

支持: 5.0
支持: 5
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3-5-3 18: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3-5-3 19: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贏政 发表于 2013-5-3 16:50
我的文章

网路文章::

千万不要给印度人留什么军事缓冲区,否则,那一块地他们马上用来筑碉堡,建机场,修跑道,本来留着那块地方当缓冲区来着,而他们就认为这是中国人留给他们的控制区。一寸也不能再让了,吃的亏实在太多了,一寸领土再也不能丢了!

印度该被打了而且还是要被特打大打,这一打给东盟们看,也打给那些仗着美国人脸长的狼子[台湾朝韩日本],的杀鸡儆猴,并且打出一拳击退百拳来袭的好好看看

该是再次狠狠敲打这群吃饱撑着的印度阿三侵列者,同时期彻底解决收复藏南与达拉克地区,同时期连本带利强制要求签订赔偿中国军事费用支出,从而奠定中国西南地区百年维稳的太平盛世


我们英勇的解放军们,又是送佛,送上西天的时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贏政 发表于 2013-5-4 10: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3-5-3 19:06
网路文章::

千万不要给印度人留什么军事缓冲区,否则,那一块地他们马上用来筑碉堡,建机场,修跑道, ...

哈哈!  我的觀點  中國如果想要復興  必須在印度洋有出海口

点评

反对: 5.0
缅甸,加里曼丹,安答曼海,锡兰山,就是祖国在印度洋的出海口  发表于 2013-5-11 22:33
反对: 5
毛泽东同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  发表于 2013-5-5 00: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3-5-5 00: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贏政 发表于 2013-5-4 10:10
哈哈!  我的觀點  中國如果想要復興  必須在印度洋有出海口

毛泽东同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贏政 发表于 2013-5-5 09: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3-5-5 00:02
毛泽东同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 ...

還有阿薩姆地區  歷史上也不是印度的

阿薩姆地區曾氏是清朝的屬國 他們是黃種人 語言也屬於漢藏語係

点评

不过,我们必须集中火力  发表于 2013-5-11 22:34
说的是呢  发表于 2013-5-11 22: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贏政 发表于 2013-5-5 09: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用紅色虛綫勾畫的區域就是清末四川總督趙爾丰暫定的歸化州  包含印度所謂阿努恰爾邦東南部和那加蘭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点评

让缅甸回归,就解决了藏南大片土地的问题  发表于 2013-5-11 22: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贏政 发表于 2013-5-5 09: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3-5-5 00:02
毛泽东同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 ...

西南最近的出海口  從西藏亞東縣到孟加拉國的達拉只有500公里

点评

反对: 5.0
古有,王玄策,横扫大半个印度  发表于 2013-5-11 22:37
反对: 5
印度是个人口素质低落的大国,有各种方式能够使其臣服中华民族文化薰陶,有战争也有其他方式[促其内部利益熏心贪污腐败]瓦解成松散数十十个国家从而无力专心对抗中国..[/b   发表于 2013-5-5 12: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贏政 发表于 2013-5-5 13: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紅色區域 是要求獨立的地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3-5-7 21: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贏政 发表于 2013-5-5 13:40
紅色區域 是要求獨立的地區

印度是个人口素质低落的大国,有各种方式能够使其臣服中华民族文化薰陶,有战争也有其他方式[促其内部利益熏心贪污腐败]瓦解成松散数十十个国家从而无力专心对抗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贏政 发表于 2013-5-8 07: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3-5-7 21:47
印度是个人口素质低落的大国,有各种方式能够使其臣服中华民族文化薰陶,有战争也有其他方式[促其内部利益熏 ...

肢解印度符合世界各國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3-5-8 08: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贏政 发表于 2013-5-8 07:42
肢解印度符合世界各國利益

2013年5月5日,应是印度主动将哨所后撤一公里,而与我国和解,毕竟中印再战胜负早已出,印度内部政权无法承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热身赛的主场地,毕竟印度虽贪婪,但不笨,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傻事与引火上身的事不会干;简而言之:日本觊觎联合印度军事"声西南保琉球"的诡计夹击威慑中国,再次不攻自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贏政 发表于 2013-5-9 0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jerrypoul 发表于 2013-5-11 22: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贏政 发表于 2013-5-12 14:3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贏政 发表于 2013-5-5 09:44
我用紅色虛綫勾畫的區域就是清末四川總督趙爾丰暫定的歸化州  包含印度所謂阿努恰爾邦東南部和那加蘭邦

緬甸是明朝獨立的  萬曆20年(1592年)  這一年日本入侵朝鮮   萬曆皇帝爲了救援朝鮮 把大量軍隊調往朝鮮,

西南空虛  緬甸趁機獨立

緬甸原本是雲南省的一個宣慰司----看《明史 雲南土司傳〉 貴州原先是四川的一個宣慰司 後來升格爲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6-8 14:34 , Processed in 0.637767 second(s), 1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