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2330|回复: 15

台湾来信:对大陆青年说几句心里话

[复制链接]
凤凰天下 发表于 2014-4-12 16: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兰色凡尘 于 2014-4-13 14:03 编辑


台湾统派本省人吕正惠

台湾统派老前辈陈明忠

吕正惠:就台湾“学运”对大陆青年人说几句心里话

注:作者吕正惠系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抒情传统与政治现实》

台湾“学运”闹剧收场之际,一直不想为台媒浪费时间的台湾淡江大学吕正惠教授赐稿观察者网。他是“有山野气”的台湾统派“本省人”。他认为,马政府和民进党都傲视大陆,但总有一天台湾不论在经济还是政治上都要跟大陆一起走。这完全超出台湾青年的“智力”。台湾的一些人已陷入歇斯底里之中,大陆青年不要跟他们一样。

台湾“学运”“欢乐”收场之际,一直不想为台湾媒体浪费时间的淡江大学吕正惠教授赐稿观察者网,想要对大陆青年人说几句心里话。

吕教授何许人也?在上海大学蔡翔教授笔下,“老吕”是有股山野气的台湾嘉义“本省人”,爱烟爱酒爱北京。性情中人皆爱酒,吕教授也不例外,酒席间滔滔不绝,偶尔言辞激愤,酒醒后又恐失言伤及友伴,总要电话致歉,惹得蔡教授要称“喝了酒的老吕是极可爱的,有那么三五次,一般就可以给老吕写传了”。

“自耕农”苦出生的吕教授自幼体弱,得幸一路潜心学问。从杜甫研究到陈映真的吕教授深爱着北京,每每到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总热冷盈眶,在台湾,他是出了名的“统派”。问及缘由,说是因中国文学知道自己是个中国人。吕正惠发扬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论(后被王德威教授借用而风靡大陆文学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老吕最有名的话是“在我死之前,让我做一个中国人。”老一代志士正在远去,吕先生希望两岸的年轻人能够放下一时的隔阂,以更大的胸怀面对未来。


这一次发生在台湾的、极其荒诞与怪异的“学运”已经延续了相当时间。在这期间,我的一些学生多多少少有点茫然不解,有的人希望我能为他们做一些“开示”,有的人希望我像赵刚一样,写文章公开批判。我已在重庆大学客座,人不在台湾,没有机会就近观察。这不是我一直不愿发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十多年来,我不看台湾的报纸、电视、网络,我不想浪费时间。这一次的事件证明我的行为的“明智”,我不想作声。

最近几天我到北京跟几批朋友见面,畅叙旧谊,互问近讯。在闲聊之际,多少也涉及台湾的事。有人跟我说,网络上大陆年轻人言辞激烈,台湾学生也反唇相讥,情绪的对立颇为严重,应该关心一下。

不久前我刚整理完台湾统派老前辈陈明忠先生的回忆录,他今年85岁了,还在为统一问题苦心焦虑。我为这本回忆录写了序,这篇序是主要为大陆读者而写的,我希望他们更了解台湾。按原来的设想,书出之前一周,序才要上网,现在我决定在大陆先予发表。

我在序里说:台湾问题是近代中国命运的一环。为了从帝国主义的侵略下解放出来,中国人民已经奋斗了一百多年。现在有人可能认为,中国强大了,我们已经完成历史任务了。其实没有。因为香港表面上已经回归,但总有些人要制造麻烦,而台湾问题的解决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提上议事表,而这些都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残迹”。这两个“残迹”指向近代中国的两次耻辱性的败战,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也指向中国人在追求未来的过程中的一次不可避免的内战,以及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我很希望怒气冲冲的大陆年轻朋友从这个角度思考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内在于中国问题,如果关心国家,就要把关心台湾的历史与前途作为这种关心的不可分割的部份。爱国也需要理智,爱国行为是由一连串坚定的、不懈的努力所构成的。台湾的一些人已陷入歇斯底里之中,我们不要跟他们一样。

写了以上这些话以后,我看到了赵刚最近的文章《思想的贫困:评龙应台评太阳花》,想为他补充几句。

台湾青年的无名怒火来自于他们对未来的绝望,他们完全看不到出路。

台湾经济完全陷入困境,马政府拿不出任何办法,唯一勉强维持的方式是接受大陆的“援助”——大陆不断的提供观光客和采购团,不然台湾经济即会崩溃。这一点民进党也了然于心,而且他们也提不出方法。他们只能一再的攻击马政府“亲中”,以表示他们一直在为台湾人民监视马政府。

也就是说,马政府跟大陆伸手拿钱,民进党不断的骂马政府,这就是台湾全部的政治。

马政府为什么要当这种冤大头呢?他也有苦衷。经济上他依靠大陆,政治上他亲美。这种荒唐的连续剧总有演不下去的时候,因为唯一拯救台湾经济的道路,就是经济上完全与大陆合作,而这就会导致政、经分离路线的破产。也就是说,马政府心里知道,台湾从经济上依赖大陆,总有一天,不得不走向政治上和大陆完全和解,他不甘心,美国也不甘心,但他们都无能为力。

民进党也完全清楚,但他们不执政,他们只要不断的批评马政府就可以一直在民意上得分。他们耍无赖,马政府也知道,但他对付不了,因为他不敢向台湾人民大声说出真话现在我们只能靠大陆,其他都是死路一条

马政府和民进党都批评大陆“不民主,不自由”,大陆人“没教养”,在“文明”上,他们都傲视大陆。但这有什么用,因为台湾连活都活不下去了,没有大陆,台湾经济完全找不到出路。这就是台湾政客的嘴脸,一面拿钱,一面瞧不起大陆。他们完全不顾年轻一代的绝望与茫然,不愿意让他们知道真相,不愿意根本解决问题。

台湾青年相信台湾比大陆更“文明”的宣传,既然如此,他们也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在经济上“屈服”于大陆。他们无法想象,总有一天台湾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要跟大陆一起走。这完全超出他们的“智力”。他们无法打破美国和台湾一直教导他们的文明、野蛮对立的思考逻辑。他们对国民党感到愤怒,因为国民党无能,不能为他们解决出路问题。他们对民进党也越来越不满,因为他们逐渐了解,民进党只会骂国民党,其实也拿不出办法。他们对大陆最不满,因为“野蛮”的大陆居然想吃掉台湾,而且,如果没有他们的“崛起”,台湾还会一直有好日子过。就是因为他们的“崛起”,才把我们逼到“绝路”。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思想”啊?

长期以来大陆一直有相当一部份人喜欢台湾更甚于大陆,他们认为台湾比大陆更民主、更自由、更有人情味、更能传承中华文化。与其说他了解台湾,不如说,他们把对于大陆的不满反向的投射到台湾。随着近年来台湾的“民主演出”越来越怪诞,亲台的大陆人似乎在急速的缩小。这也就是说,台湾与大陆其实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相互映照”的关系,所以,台湾这一次的“学运”应该也会对大陆产生一种刺激作用。我希望这种刺激能够朝着良性的、自我思考的方向发展,而不要表现出斥骂别人、自己则高高在上的态度。如果能这样,那就是两岸关系的大幸。



2014年04月12日

点评

支持: 5.0
支持: 5
夢想是精神的依托;物慾可隨手抛弃,但精神永不能丢失!  发表于 2014-4-12 23:30

评分

参与人数 4好评度 +40 金钱 +37 贡献 +30 收起 理由
淡泊人生 + 6 + 4 文章给力
兰色凡尘 + 20 + 20 + 20 台湾统派老前辈陈明忠
88888 + 4 + 3 文章给力
小六九 + 10 + 10 + 10 称赞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敬耄同志 发表于 2014-4-12 23: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敬耄同志 于 2014-4-12 23:23 编辑

我们都希望刃不见血早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我们也相信党、相信政府有此种能量。肩负两岸大多数人民的重托,政府肩上的柦子也许很沉重;但中央倡导的“中国夢”应该由“国土统一”为起歩!

点评

支持: 5.0
支持: 5
  发表于 2014-4-13 11:19
支持: 5
  发表于 2014-4-12 23: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六九 发表于 2014-4-13 00: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搞台独,就不会兵刃相见。希望和平统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凤凰天下 发表于 2014-4-13 11: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敬耄同志 发表于 2014-4-12 23:18
我们都希望刃不见血早日实现两岸和平统一,我们也相信党、相信政府有此种能量。肩负两岸大多数人民的重托, ...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是中国夢的应有之义: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888 发表于 2014-4-13 11: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兰色凡尘 于 2014-4-13 11:23 编辑



马政府跟大陆伸手拿钱,民进党不断的骂马政府,这就是台湾全部的政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兰色凡尘 发表于 2014-4-13 11: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统派老前辈陈明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兰色凡尘 发表于 2014-4-13 11: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岛内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倡议回归的,毕竟两岸是一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凤凰天下 发表于 2014-4-13 11: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公元1175-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书此词于造口壁,当在此时。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 。”此一记载对体会此词意蕴,实有重要意义。《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建炎三年(1129)八月 ,“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 ,腾康、刘珏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闰八月,高宗亦离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康、珏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载:“质明,至太和县(去吉州八十里。《太和县志》),又进至万安县(去太和一百里。《万安县志》),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珏皆窜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去万安凡二百四十里。《赣州府志》)。”《宋史·后妃传》:“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宋史·胡铨传 》:“铨募乡兵助官军捍御金兵 ,太后得脱幸虔。”史书所记金兵追至太和,与罗氏所记追至造口稍有不合。但罗氏为南宋庐陵人,又曾任江西抚州军事推官,其所记信实与否,尚不妨存疑。况且金兵既至太和,其前锋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也未始无此可能。无论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祐太后被追至造口时情势危急,以致舍舟以农夫肩舆而行,此是铁案,史无异辞。尤要者,应知隆祐其人并建炎年间形势。当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金兵入汴掳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之际,隆祐以废后幸免,垂帘听政,迎立康王,是为高宗。有人请立皇太子,隆祐拒之。《宋史·后妃传》记其言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诏曰:“虽举族有北辕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又曰:“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独在。”《鹤林玉露·建炎登极》条云:“事词的切,读之感动,盖中兴之一助也 。”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故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 。”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此诚南宋政权出存亡危急之秋。故当作者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 ”,题词于壁,实情理之所必然。罗氏所记大体可信,词题六字即为本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卓人月《词统》云:“忠愤之气,拂拂指端。”极是。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宋四家词选》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伏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老《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深。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其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耶?抑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一结悲凉无已。

梁启超云:“《菩萨蛮 》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陶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环保志愿 发表于 2014-4-13 15: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楚剑啸秦歌 发表于 2014-4-13 15: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占院”期间,纷乱的议事厅正中间挂的是孙中山先生遗像,而孙先生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开放市场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不知道学生们凭什么反对开放台湾市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兰色凡尘 发表于 2014-4-13 20: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运对台湾社会之重伤害,林飞帆等人将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今天支持“学运”的王金平和煽动此次“学运”的民进党,也会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点评

支持: 5.0
支持: 5
  发表于 2014-4-14 23: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我爱祖国 发表于 2014-4-13 20: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兰色凡尘 发表于 2014-4-13 20:49
学运对台湾社会之重伤害,林飞帆等人将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今天支持“学运”的王金平和煽动此次“学运 ...

林飞帆是日本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淡泊人生 发表于 2014-4-13 21: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的一些人已陷入歇斯底里之中,
马政府经济上他依靠大陆,政治上他亲美。这种荒唐的连续剧总有演不下去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4-14 11:30:17
湾湾 一直在说 一直活着自己的世界里  做的少  说的多   以此就可看出无药可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88888 发表于 2014-4-14 16: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现在很多文章都呼吁我们要体谅台湾人的想法、感受,那我倒是要问问,我们大陆人民的感受谁来体谅。。

点评

支持: 5.0
支持: 5
  发表于 2014-4-14 17:25

评分

参与人数 1好评度 +10 金钱 +10 贡献 +10 收起 理由
小六九 + 10 + 10 + 10 文章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六九 发表于 2014-4-14 17: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爱祖国 发表于 2014-4-13 20:53
林飞帆是日本人

杂种,不是中国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6-8 06:08 , Processed in 0.543458 second(s), 1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