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ZHANG737

[討論] 慧眼818《选票与民主无关,那是无耻的政治!!》

[复制链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17 09: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媒文章:全球化进一步凸显西方民主脆弱性
2018-01-15 10:52:39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孙洵
核心提示:文章称,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全然是新的或者绝无仅有的,最重要的是,一战的历史告诉我们,为了防止这个全球化时代像上一次那样以战争告终,有哪些事情是我们不应该做的。
参考消息网1月15日报道 美国《沃克斯》杂志网站1月10日发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资深学者布兰科·米拉诺维奇的文章《这些20世纪初的学者对21世纪政治的哪些论断是正确的》称,与当前时代(也就是过去10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最相似的历史时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时期。这两个时代的共同特点是全球化扩散以及技术(尤其是通信技术)出现重大发展,以及存在严重的收入不平等和财富不平等。
因此,如果阅读一战前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作者的著作,我们会获益良多。让我们集中关注:全球化及其在富裕国家造成的阶级分裂、民主面临的威胁。
精英与劳动者利益冲突犹存
文章称,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布森在几部论著中(但最著名的是在1902年的《帝国主义》一书中)陈述过如下颇具预见性的观点:富国严重的国内不平等使得国内总需求趋弱,却导致我们当今所说的“最富有的1%”手中积聚了大量可投资资源。这些资金被用于在国外投资,降低了对国内劳动力的需求。
我们当今面临类似问题:严重的不平等产生了巨额资本,而这些资本在等待利润丰厚的投资机会。资本所有者获取利润的方式要么是借贷给可能无力偿还贷款的人(全球金融危机的诱因之一),要么在国外做业务外包和投资。
霍布森正确地指出了富有精英与劳动者之间至今仍然存在的利益冲突。
文章称,解决方案要么是缩小不平等,要么是实行包括资本控制在内的保护主义。不过,各国当前在这方面仍然迟疑不决。保护主义与长期以来的全球化信条存在冲突,没有一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在考虑采取缩小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措施。
文章称,在审视20世纪初的经济形势时,魏玛公国时期的社会民主党要员鲁道夫·希尔弗丁在1919年出版的《金融资本》一书中讲述了大型工业联合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共生关系。他对日益加剧的经济垄断和卡特尔化感到担忧,而包括弗拉基米尔·列宁、罗莎·卢森堡和尼古拉·布哈林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作者也注意到了这些趋势。经济权力集中和精英间的“个人关系”保障了富人施加的政治束缚:政府日益成为富人保持和扩大经济权力的政治工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17 09: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媒文章:全球化进一步凸显西方民主脆弱性(2)
2018-01-15 10:52:39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孙洵
核心提示:文章称,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全然是新的或者绝无仅有的,最重要的是,一战的历史告诉我们,为了防止这个全球化时代像上一次那样以战争告终,有哪些事情是我们不应该做的。
文章称,我们看到了与当今的明显相似之处。在这个时代,新的信息技术巨头控制着信息技术市场的庞大份额,避免交税,大举购买媒体公司的所有权并为政界人士提供资金。
煽动民众是西方民主副作用
文章称,这就不得不说一说民主的脆弱性。想想所谓的裙带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它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特征,也是美国重新产生兴趣的对象。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1904年出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准确地将之判定为“政治意愿坚决的资本主义”。他在去世后出版的《经济与社会》一书中发展了这一观点。他写道:“只要存在包税制的地方,……就存在政治资本主义。”
说到当今的“包税制”,只要看看卢森堡以低税率吸引亚马逊的业务就行了。美国在伊拉克和其他国家的战争养活了许多靠政府合同生存的公司。
文章称,这些老牌作者还敏感地注意到了煽动民众的政治学。韦伯说,这是通过做出不切实际的承诺来操控选民。他认为煽动民众的行为抬头是西方政治风气的独有现象;它是民主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副作用。韦伯认为,煽动民众的行为最早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城邦国家,然后通过党派领导人的角色扩散到了西方议会制当中。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煽动民众,英国根本不会脱欧。煽动民众也是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波兰右翼的法律与公正党领导人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以及普京利用议会压倒多数实行统治的手段。
文章称,老一代作者不能围绕当今特有的问题向我们提供现成答案。不过,老一代作者能帮助我们意识到,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全然是新的或者绝无仅有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告诉我们,为了防止这个全球化时代像上一次那样以战争告终,有哪些事情是我们不应该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17 09: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媒文章:全球化进一步凸显西方民主脆弱性(3)
2018-01-15 10:52:39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孙洵
核心提示:文章称,我们面临的问题并不全然是新的或者绝无仅有的,最重要的是,一战的历史告诉我们,为了防止这个全球化时代像上一次那样以战争告终,有哪些事情是我们不应该做的。
【延伸阅读】英媒:中国没有忘记鸦片战争 始终不渝追求复兴
参考消息网12月25日报道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12月19日刊载题为《鸦片战争仍影响着中国对西方的看法》的文章称,中国并没有忘记鸦片战争,对这场战争的记忆,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
文章称,在英国看来,与20世纪的那些战争相比,这两场战争是微不足道的。但中国并没有忘记鸦片战争。它们是屈辱的象征,揭露了当时所谓最强大王朝的空洞无力。中国人把复兴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就连中国的小学生都知道,现在为富强而奋斗,是为了一雪鸦片战争及随后历史所带来的耻辱。对这场战争的记忆,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
文章称,在北京北部,有一座曾与法国的凡尔赛宫齐名的园林:圆明园。那里百花齐放、绿柳成荫、曲径通幽,其面积是当时英国水晶宫的4倍多。在这里,可以更生动地看到鸦片战争的印迹。一位导游对一群戴着红帽子的中国游客说:“永远不能忘记民族的耻辱。”在他们附近,是几根残存的柱子和一堆乱石,这里原是由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设计的一座西洋楼。这座建筑是组成这座皇家园林的众多亭台楼阁之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在这里大肆抢掠,并将它付之一炬。
文章称,火烧圆明园是过去200年里最恶劣的文化毁灭行为之一。1997年,圆明园被确定为中国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官员希望人们了解帝国主义侵略者曾带给中国的苦难。在圆明园,新党员在遗址前宣誓。附近学校的学生在这里举行成人礼:他们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在残垣断壁前放飞和平鸽,并唱响爱国歌曲。
文章称,随着国力日益强大,中国更加重视历史。中国希望要回被英国和法国掠夺的战利品。这些战利品数量众多。1865年,一名法国军官将他获得的大量中国珍宝在英国水晶宫展出数周。目前还有很多文物被西方人士收藏。2013年,一名法国艺术收藏家将两件1860年从圆明园被掠走的著名铜像归还中国。中国的买家还买回了一些文物,将它们带回国。
文章称,对中国国家领导人来说,两次鸦片战争战败是落后就要挨打的证明。习近平在2012年上任后不久就与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一同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这次展览回顾了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到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崛起的历史。这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不要再来欺负我们。
(2017-12-25 11:33: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17 09: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华盛顿邮报: “烂国论”无视盘剥他国血汗史
2018-01-16 10:34:02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孙洵
核心提示:事实上,始于15世纪末的西方崛起,得益于西方在地理上毗邻非洲以及现在的加勒比地区和拉丁美洲,特朗普现在反倒批评起这些地区。西方最终表现出无情的野心,对这些地区大肆劫掠,抢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
参考消息网1月16日报道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月14日文章刊发题为《特朗普贬低非洲的言论忽视了非洲曾为美国成为世界大国发挥重要作用》的文章称,事实上,始于15世纪末的西方崛起,得益于西方在地理上毗邻非洲以及现在的加勒比地区和拉丁美洲,特朗普现在反倒批评起这些地区。西方最终表现出无情的野心,对这些地区大肆劫掠,抢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
特朗普过河拆桥
文章称,特朗普总统贬低海地和非洲移民的言论,令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很多人感到震惊。我认为,这是一个让美国民众认清一个事实的机会,这个事实就是:就西方崛起而言,源自非洲大陆的财富,尤其是大量非洲劳动力所发挥的作用,强于其他任何因素。
文章称,这些史实显而易见,但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500年来一直对其视而不见。西方的崛起被归功于西方固有的品质,包括理性和发明创新的才能,或者西方的制度。这种对事实的歪曲加剧了白人至上主义,这有时体现为无处不在的细节,有时体现为像特朗普这样毫不掩饰的公开辱骂。
西方崛起全靠剥削
文章称,15世纪末,在葡萄牙人与非洲西海岸建立联系后不久,他们便开始与当地的阿坎人(即今天的加纳)进行黄金贸易。
文章称,从1480年到1500年,这项贸易的利润达到葡萄牙帝国全部收入的近两倍。黄金贸易的暴利让又小又穷的葡萄牙得以建造更多大型船舰。随后,葡萄牙人“发现了”印度,并最终发现通往远东的路线,葡萄牙的暴富也激起了西班牙对航海和征服世界的野心。众所周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后来“发现了”美洲,紧随其后的是英国人约翰·卡博特。对此,法国的弗朗索瓦一世曾说过:“阳光照在别人身上,也照在我身上,如果亚当的遗嘱有禁止我争夺世界份额这样一条,我倒愿意拜读。”
文章称,非洲奴隶成为欧洲人争夺“世界份额”不可或缺的工具。西方崛起的第一个催化剂是秘鲁的银矿,这里的工人全是奴隶。16世纪后半叶,这里一座矿山就生产了全世界60%的白银,这些白银被欧洲铸成货币,壮大了欧洲资产阶级,为欧洲与亚洲的奢侈品贸易提供了资金,也帮助欧洲走向军事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17 09:2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华盛顿邮报: “烂国论”无视盘剥他国血汗史(2)
2018-01-16 10:34:02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孙洵
核心提示:事实上,始于15世纪末的西方崛起,得益于西方在地理上毗邻非洲以及现在的加勒比地区和拉丁美洲,特朗普现在反倒批评起这些地区。西方最终表现出无情的野心,对这些地区大肆劫掠,抢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
文章称,下一个阶段的财富来自白糖,在18世纪的很长时间里,这项贸易的繁荣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些白糖产自巴西和加勒比地区的奴隶种植园。正是由于制糖业的重要性,当时的法国才愿意用加拿大与英国交换瓜德罗普这个小岛。
海地人曾数次影响美国历史。1791年,他们发动了历史上唯一成功的大规模奴隶起义,并让欧洲陷入经济恐慌。当时,工业化在英国刚刚起步,美国也刚刚独立。为了应对这次起义,英国和美国的企业把投资转向工业革命初期的重要商品:棉花。1780年之后,美国近一半的奴隶来自非洲,美国引进这些奴隶大多是为了从事棉花种植业。1796年,棉花仅占美国出口的2.2%;从1815年到内战爆发前,棉花已经占美国出口的一半,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和美国的工业化。
文章称,在美国内战结束后的数十年里,西方国家的殖民脚步几乎踏遍全世界,他们通过强制劳动的方式剥削工人,提炼用来建造桥梁和摩天大楼的金属和制造原子武器的铀。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压迫其他人,不但巩固了影响力,还让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陷入持续混乱和经济欠发达状态。
“烂国”成就当今美国
文章称,这样的世界秩序让美国大大受益,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即特朗普的有生之年,美国一直是这一秩序的领导者。
文章称,我们的目的并非对欧洲人或欧洲人的后裔进行道德审判。历史无法更改。但是,鉴于总统的这些言论,应当呼吁人们正视,一些人认为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用其他人的血汗建立起来的,而这一点尚未得到普遍的承认。现代商业和工业的缔造者,正是来自被现在的一些人轻描淡写地称为破烂国家的劳动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17 09: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媒文章:奥普拉风头反衬民主党群龙无首(4)
2018-01-16 10:52:13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孙洵
核心提示:事实上,民主党缺少能给人带来幻想的候选人,而奥普拉的演讲却将民主党的羞愧展现出来。从奥巴马开始,就一直没有出现像奥普拉这样强势的人来刺激民主党人。
【延伸阅读】美媒:金球奖讲话引人关注 奥普拉参选美国总统呼声高涨
参考消息网1月10日报道 美媒称,美国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里在金球奖颁奖典礼上激情洋溢地呼吁“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也要期待更光明的早晨”,这番讲话让民主党积极分子纷纷议论这位媒体超级明星和2020年的总统大选,即便这还仅仅是一个空想。
据美联社1月8日报道,对于一些提早投票的州的民主党人以及不满特朗普执政表现的公众来说,让一个家喻户晓的媒体人物成为总统候选人的想法并不奇怪,毕竟现在执掌白宫的就是一位纽约的房地产大亨和真人秀明星。奥巴马2012年竞选连任时的艾奥瓦州竞选主管布拉德·安德森说:“好吧,这有点荒谬,我知道。政治现在就是荒谬的。”在支持奥普拉参选的同时,安德森强调特朗普的参选已经改变了政治准则。
7日在接受金球奖终生成就奖时,奥普拉提到了她贫寒的出身和儿童时期对民权英雄们的敬仰。
但是,她对大量勇敢反对性骚扰的女性的勉励让艾奥瓦州和新罕布什尔州等地的政治老手们意识到,奥普拉或许正是民主党所需要的人。
领导过希拉里2008年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初选活动的莉兹·珀迪说:“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像她这样的榜样,她对年轻女性发表坦率讲话并努力重燃希望。特朗普当选对于许多小女孩来说是一个巨大挫折。”
据民调显示,特朗普上月的支持率只有32%。尽管民调显示此后他的支持率有所上升,但是特朗普是有记载以来的就任第一年最不受欢迎的总统。
另据德新社1月8日报道,白宫当天说,特朗普将很高兴在2020年接受可能来自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的总统竞选挑战。
白宫副新闻秘书霍根·吉德利在“空军一号”上告诉记者:“我们欢迎这种挑战,不管是奥普拉还是其他任何人。”当时特朗普正乘坐“空军一号”前往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准备对一个农业游说团体发表讲话。
吉德利说,他不知道特朗普是否看过了奥普拉7日晚上在金球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这次讲话促使人们猜测这位脱口秀主持人考虑争取民主党的提名。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8日援引这位63岁的媒体明星的两位朋友的话说,她正“积极考虑”作为民主党人参加竞选,她的一些密友也一直敦促她走上前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23 11: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吴幼珉:民主失调和特朗普风险
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 03:30 AM
文/吴幼珉
来自/联合早报
Sina Weibo  Email

时事透视

民主是指由人民来管理国家事务,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下,民主也是按照多数人意愿来管理国家的政治形式。在现实中,民主往往通过人民参与选举产生领导人及其政府,从而实现根据多数人的意愿来管理国家事务。

当前,在一些实行民主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会出现两个主要的政党或两大对垒的阵营。如果双方支持者相若,彼此又出现严重的对立,选举后双方的矛盾往往无法弥合,长期难以凝聚社会资本,影响民主政府的施政效率,令经济和社会发展受阻。

这种现象称为民主失调,就是指民主机制不能调和社会矛盾,阻碍施政效率的现象。在当前的美国和台湾地区,人们都容易看到民主失调的现象。

在美国,特朗普就任总统至今已有一年,其经济政策实施有一些成效,经济起码也出现了一个小阳春。

而在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攻击却一浪接着一浪,“通俄门”调查和对特朗普及其家人的攻击接踵而来。如沃尔夫近日发表的《火与怒》一书,甚至把特朗普描述为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该书在美国国内外都产生了若干冲击。

所有那些调查或指责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把特朗普拉下台。从表面来看,想把特朗普拉下台的人包括了各式各样的美国人,明确目的却显示那些活动基本上是由同一批人在幕后操弄的。

特朗普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对美国国内的政治和经济矛盾的洞察能力很强。利用共和党在美国国会两院多数党的优势,他推出税改、废除奥巴马医改、废除一些国际多边协议,甚至把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迁至耶路撒冷等。除了市场对那些改变的反应不错外,弱小国家对美国的政策变革却无可奈何。

政治人物决策有其个人考量,决策成效也能影响其个人的荣辱。

特朗普利用一连串的政策改变,使原来属于政治素人的他,渐渐地聚集了许多共和党主流派人物、非富裕州属劳工阶层、不少的犹太人和资本家的支持,从而适度减低了他在任内被弹劾的风险。

但反对特朗普的“新招”未来应该还会出现,近则过几天,远则再过一两个星期。

我们难以估计美国政坛的变迁,却可以预期只要在特朗普还在台上,要赶他下台的活动就不会平息。

当前美国实体经济增长缓慢、国内贫富差异扩大以及国际霸权地位被削弱,国内政治精英和社会不同阶层对解决那些矛盾的方式有分歧。

特朗普正是在美国共和民主两党以及各党内部分歧非常尖锐的历史背景下当选上台的。以美国目前的政治形势,即使特朗普被反对他的人或合谋者取代,美国的政治形势却可能更加混乱。

如果说民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可行方式,但若当民主出现失调,政府机关的行政效率就必然大打折扣。

特朗普和诸如希拉莉等大体都是同样的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美国大众的区别是明显的,而他们处理美国内外问题的方案是不同的。特朗普面对弹劾危机反映了当民主失调,选举期间的竞争持续到了选后,这些不会对美国社会有什么正面的影响,却只能让美国陷入进一步的困境。

然而,双方人马为的都是自身的利益,起码在本国仍处于和平环境的时候,谁都把自己和小集团的利益放在国家和社会之上,进而造成国势会不断地滑落。

作者是资深香港评论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23 11: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永年:“不纳税、有代表”与西方社会危机
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 03:30 AM
文/郑永年
来自/联合早报
Sina Weibo  Email

西方社会今天所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甚至危机,尽管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例如经济发展周期)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各种制度因素),但更多的往往是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因素互相交错和互相强化。

经济增长、收入差异、社会分化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同时,无休止的党争、无效政府等既是政治问题,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在经济和政治复杂的互动过程中,有一个转型构成了今天西方社会所面临问题的制度根源,那就是,从“无代表、不纳税”到“不纳税、有代表”的转型。

“无代表、不纳税”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演变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会过分。简单地说,“无代表、不纳税”是西方近现代民主制度的起源、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更是美国独立革命的口号。在西方历史上,很难想象还有其他口号比这个口号更响亮,更具有号召力了。

为什么要有政府?政府为什么有权利向老百姓收税?收税的合法性基础在哪里?很简单,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就是其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尽管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一直在变化,但总体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所需要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

这种变化和西方民主的演进有关。民主具有多方面的含义,但普选权的扩展无疑一直被视为是最具有本质性的。历史地看,西方民主的大部分时间仅仅只是精英民主,也就是少数人的民主。在早期,只有有财产者和纳税者具有选举权,后来才逐渐扩展到所有公民具有选举权。

在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所著的《第三波》(The Third Wave)中,人们可以看到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民主化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直到1970年代才演变成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大众民主,即“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

随着选举权的扩张,政府服务范围也随着扩张。这便是民主的逻辑。从为少数人服务的政府转型到为大众服务的政府,政府服务必然扩张。这也反映在西方经济学的变迁方面,从亚当斯密、马克思到凯恩斯主义、各种福利经济学派可见一斑。经济学家们的理论并非抽象,而是对现实的反映。

进入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之后,西方国家从马克思所批评的原始资本主义转型演变成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福利国家。很显然,从原始资本主义到福利资本主义不是资本逻辑,而是政治逻辑,是社会改革的结果,而社会改革又以政治民主化为前提。

当经济发展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福利制度的时候,又催生了其他的经济学,试图消减福利,提高经济效益。上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到今天仍然主导西方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就是对西方社会过度福利的反应。

“一人一票”制度带来的改变

福利社会是典型的“不纳税、有代表”的制度。不管一个人是否无纳税,但其手中的“一票”保障了其利益是可以被代表的。人们对这个制度可以大书特书,因为它的确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标杆。此前,人类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倾向于穷人的体制。福利国家更是发展中国家所向往发展的模式。很多人到了北欧一些国家,似乎就看到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共产主义所描述的美好社会。

但问题在于,这么美好的制度是可以持续发展的吗?物极就会必反吗?在原始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批评资产阶级民主,认为国家政权(政府)只是资本的代理。马克思是对的,因为那个时代从政的大多是商人和企业主。除了原来的贵族,国(议)会里面尽是资本家。

资本是政权的主要依靠者,或者说是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的任何政策都要考虑到资本的需要。马克思所说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就是对这种客观情况的描述。但是在大众民主社会,情况就不再是这样了。政府的基础已经从资本转移到选票,即民众。

尽管很多政治人物仍然来自资本背景,但政权和资本的关系大大不如从前那么紧密了。当资本和政权脱节的时候,政府的政策不用像从前那样考虑资本的需求了。因此,在精英民主时代,当资本和政权趋于合一的时候,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预算还是节制的;但当选票和政权趋于合一的时候,政府的公共服务上的预算就失去了控制。今天大多西方社会预算失控主要是过度的社会费用。诚如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生前所观察到的,西方民主已经演变成为福利拍卖会,谁出价高,票就投给谁。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尽管因素很多很复杂,但“一人一票”制度显然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首先,这一制度实现了人的政治权利;再者,政治权利又通过选票演变成了社会经济权利。并且,无论是政治权利,还是社会经济权力,都是被视为是“与生俱来”的权利,即天生就有的,和后天的作为没有任何关系。

就社会经济来说,“一人一票”的结果就是“一人一份”,即一人获取一份福利。这份福利权利是得到了制度保障的,因为有选票,也就是“有代表”。不过,“一人一票”能够保障每一人得一份,但没有任何机制来保证每一个人贡献一份,也就是说“不纳税”。在没有任何机制保障“一人贡献一份”的情况下,福利社会就必然面临可持续发展危机。

进而,福利社会也造就了大政府。穷人永远是存在着的。在福利社会产生之前,西方的穷人问题主要是由社会组织来负责的,尤其是教会。教会在很长历史时间里提供了今天被称之为“社会政策”的功能,向穷人发放救济和各种帮助。

直到今天,非政府组织和教会仍然在这个领域扮演着不小的作用,不过社会组织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已经不能相提并论了。随着大众民主的推进,政府取代社会组织具有必然性。包括教会在内的非政府组织的钱并非来自纳税,而是来自富人的捐款或者其他途径,来自这些途径的经费经常不能得到保障;同时,经费的使用也没有普适性,因为有很多人照顾不到。

再者,如果政府只是在灾难的时候提供一定的保障,也不足以保障全体国民的体面生活。因此,只有政府制定的社会政策才能覆盖全体公民,才能体现现代社会的“公民权”。从这个角度看,福利制度的发展的确造就了巨大的进步社会,它促成了社会服务的国家化。

但严峻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福利社会首先导致了政府规模的大扩张。大政府不仅消耗了过多的纳税人的钱,而且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80年代英国撒切尔革命和美国里根革命的大背景。这场革命实际上是资本对福利的不满。不仅如此,福利社会有效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动机。

如果不工作也能过体面的生活,那么如何保证不养懒人?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哪里来?那些勤奋工作的人的积极性如何不受负面影响?很显然,当越来越多人不用纳税而能享受不错的福利生活时,那些纳税人的工作积极性就受到打击,从而鼓励更多的人不想工作,越来越少的人纳税。

更为糟糕的是,资本很快就找到了逃避大众民主所带来压力的有效方式,那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资本流动,使得主权国家政府失去了经济主权,今天没有一个西方国家可以宣称其拥有经济主权。经济全球化不仅赋权资本,使得资本找到了西方之外的财富源泉,更使得资本可以逃避本国的高税收政策。

有些观察者称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为了逃避税收,这并非没有任何道理。再者,尽管经济全球化为资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但资本的财富不是国家的财富。当资本越来富裕的时候,普罗大众反而变得贫穷了。这就是今天西方收入差异巨大、社会高度分化的现状。

移民潮给福利制度增加负担

同样重要的是,全球化也导致了全球性移民潮,人们从穷国移民到富国。尽管移民的直接动机是为了追求经济机会,但也给当地的福利制度增加了负担。

如何解决问题?一句话,这些问题是西方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力三者之间失衡的产物,问题的解决就是要使得这三者之间重新获得平衡。今天的现状是,资本权力过于强大,能够把经济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对把财富放在哪里拥有绝对的主权。

因为全球化,资本可以把技术和劳动者分离开来,或者说不用高度依赖劳动者了。从前,资本必须把技术和劳动者结合起来才能转化成为财富,现在不需要了。这不仅是因为资本总是能够在海外找到更加廉价的劳动力,更是因为现在的技术本身可以取代劳动力而直接创造财富。

另一方面,在“一人一票”体制下,政府的政治主权得到强化,无论是政府还是选民,他们都是不能“移民”的。因为过度的全球化,今天的西方社会出现了民粹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这些能够影响到政府行为,但基本上影响不到资本行为。资本已经为自己在全球范围内建构了平台,既能享受到一个国家的好处,也能够逃避这个国家所设置的规制。

一边是资本强权,一边是政治弱化,这使得西方社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针对技术的进步,有人建议向“机器人”征收税收,因为“机器人”正在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针对资本的高度流动性,也有人建议全世界政府联合起来,共同向富人多征税。

北欧一些国家开始施行向每一个人发一份工资,使得工资与工作脱离。这可视为是传统福利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在这些社会的福利已经很高,再增加“一人一份工资”可以承担得了。

不过,所有这些能否解决问题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除非资本的道德水平提高到非常高的程度,不再那么自私和贪婪,能够和普罗大众“共命运”;除非普罗大众的道德水平能够到达一定的水平,不至于趋于懒惰,滥用福利制度。不过,今天的精英道德普遍低下(本栏已经讨论过),更不用说是普罗大众了。在没有根本性制度变动的情况下,任何善意和良好的设想都是没有任何保证的。

如此看来,历史不仅不能被“终结”,而是需要重新向变革开放。世界已经步入一个继续秩序重建的新时代了。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2-16 08: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评智库:解决台湾问题前景为何?       
http://www.CRNTT.com   2018-02-16 00:17:18



表1:普华永道对部分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的长线
  
  (一)未来30年中美、两岸客观实力对比重大变化及其外溢效应

  “台独”势力的抗拒与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因素的阻挠,是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两大障碍。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向实现的进程意味着,中美之间与两岸之间的力量对比将进一步导向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根本性质变。以下,试以经济指标为观察切入点。

  中美经济力量对比已发生重大变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关1980-2022年中美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市场汇率计算)的统计或预测,1980年中美建交后的第一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86万亿美元,大陆为3053.5亿美元,大陆仅是美国的10.7%。 200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6万亿美元,大陆为1.34万亿美元,大陆仍只是美国的12.6%。然而,2016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至18.57万亿美元,大陆则增至11.22万亿美元,大陆已是美国的60.4%。至2022年,美国国内生产总产值预计为23.76万亿美元,大陆则会增至17.71万亿美元,大陆将是美国的74.5%。⑤近年来,虽然大陆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但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且至2050年仍然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国际权势“由西向东”、“自北向南”转移的趋势将会继续深入发展。

  表1:普华永道对部分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的长线
  预测(2016-2050,基于PPPs)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2-16 09: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评智库:解决台湾问题前景为何?       
http://www.CRNTT.com   2018-02-16 00:17:18



表2:2016、2030、2050年世界GDP前10位
  
  根据普华永道(PwC)2017年2月发布的有关2050年全球经济秩序前景的预测报告,2016—2050年全球经济增长均速为2.6%,其中新兴经济体增速为3.5%,G7国家为1.6%。⑦大陆经济增速在2030年以前将继续对美保持较大领先优势(参见表1),这将帮助大陆至2030年以前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这意味着,在十九大规划的第一个15年时期(2020-2035年)完成前,中美经济总量对比将发生逆转。届时,大陆GDP预计为26.5万亿美元,美国为23.5万亿美元,大陆将是美国的1.13倍。至2050年,中美经济实力对比进一步消长变化,大陆预计为49.9万亿美元,美国为34.1万亿美元,大陆将是美国的1.46倍(参见表2)。

  表2:2016、2030、2050年世界GDP前10位
  国家排名(普华永道预测)⑧

  其他机构或学者的预测也印证了上述趋势。如大陆经济学者李稻葵教授认为,大陆经济增长在当前至2049年期间可能遭遇最坏、最好两种情况。在两种情况下,大陆GDP至2049年时将分别是美国的1.5倍或3倍,仍会以较大幅度反超美国。其具体观点为,大陆当前人均GDP接近美国20%,未来经济增长即使遇到最坏情况,陷入拉美式增长(拉美国家在GDP达到美国20%时,前进10年、倒退20年,遭遇金融危机、货币危机等,但人均GDP仍增至美国的38%),到2049年,大陆人均GDP达到美国的38%,经济总量将是美国的1.5倍。在最好情况下,至2049年,大陆人均GDP将达到美国的75%,经济总量将是美国的3倍。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同样认为,大陆的名义GDP将在2026年超越美国,实际GDP在2036年前后超越美国(依照市场汇率计算),并至2050年继续稳固维持其世界最大经济体地位。届时,中国大陆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超级大国,其名义GDP将是105.9万亿美元,美国则是70.9万亿美元,⑨大陆是美国的1.49倍。

  因此,2050年,大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具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基础。届时,世界格局、中美综合力量对比将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美国介入台海事务付出的成本会更大,介入的意愿、能力也必将大幅消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2-16 09: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评智库:解决台湾问题前景为何?       
http://www.CRNTT.com   2018-02-16 00:17:18



表3:经济学人智库预测两岸2017-2050年
  
  而在两岸经济实力对比方面,差距更会日益拉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1980-2022年两岸内部生产总值(以市场汇率计算)的统计和预测,1980年,台湾内部生产总值为430亿美元,大陆为3053.5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7.1倍。到1991年,台湾的内部生产总值为1873.5亿美元,大陆为4156.0.5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2.21倍,创下两岸经济总量对比最低点。但此后形势逆转,至2001年,台湾内部生产总值为0.30万亿美元,大陆为1.34万亿美元,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总量倍数回升至4.5。到2016年,台湾内部生产总值增至0.53万亿美元,大陆则迅速攀升至11.22万亿美元,大陆已是台湾的21.2倍。至2022年,台湾内部生产总产值预计将达到0.66万亿美元,大陆则会增至17.71万亿美元,大陆将是台湾的26.8倍。⑩未来,两岸经济实力对比“时”与“势”仍然将在大陆一面(见表3)。至2030年、2050年,两岸经济总量的对比将更加悬殊,不再可以相提并论。若以中美2050年经济总量预计对比1.5:1为基础,同时考虑到2016年美台经济总量对比35.1:1,进行一个初步换算,则2050年大陆与台湾经济总量对比预计为52.7:1。

  表3:经济学人智库预测两岸2017-2050年
  实际GDP增速⑪

  以十九大报告来看,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第一个15年历史阶段完成时,大陆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届时,大陆经济、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至下一个15年历史阶段,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届时,大陆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五大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上述过程产生的直接溢出效应是,在迈向本世纪中叶时,对涉及到台湾问题“四性”的解决,将产生根本性影响。正如习近平所说,台湾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大陆的发展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2-16 09: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评智库:解决台湾问题前景为何?       
http://www.CRNTT.com   2018-02-16 00:17:18


  
  一方面,大陆的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将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国际空间等领域对“台独”势力产生窒息性的压倒态势。与此同时,经过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通过重点攻关“通心”工程,两岸民众心灵契合,“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两岸实现全面一体化将瓜熟蒂落。这意味着两岸关系中的“复杂性、特殊性”问题的解决将取得根本性突破。正如台湾内部人物洪奇昌指出,大陆改革若成功,效应将外溢到国际社会,届时的大陆是拥有国际秩序与国际价值主导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世界的冲击将是颠覆性的,也必将影响台湾前途。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艰巨性、长期性”两个特征的解决到达关键节点,即由于国际权势的重大转移,以美国为代表的涉台主要国际因素,在经济、军事及其他力量对比优势消失的背景下,将无力再对“台独”势力形成物质与精神支持,无力继续干涉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

  (二)未来30年台湾同胞民心的发展变化趋势

  大陆实力的强大将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产生关键性甚至决定性影响,促成“迎刃而解”,但这不意味着会自然而解。相反,在某些情况下,大陆越崛起,实力越强大,台湾在心理上反而越害怕、抗拒。而且,两岸关系的解决不是要将战争加到台海。台湾问题的解决也不必是简单、粗暴的武力恫吓、逼迫,而是真正的心灵契合,是争取台湾民心,是给台湾同胞谋福祉,让他们感受福祉,而不是遭遇战火之苦。

  在观察台湾民心演变方面,需要把台湾政治力量的消长及其大陆政策的变化考虑在内。在台湾政治力量的消长方面,当前,民进党蔡英文的民调满意度徘徊在低位,其多项重大政策引起台湾社会民怨沸腾,这种每况愈下的趋势将导致民进党在今后选举中被选民教训,给国民党重整旗鼓或其他力量崛起,带来重大机遇。然而,国民党的本土化进程可能会继续发展,在两岸关系上侧重强调反独,但避免促统。但重点是,“台独”政治力量难以稳定执政,难以遮蔽、欺骗台湾民众的理性,这是台湾民心演变很重要的一个观察点。

  与此同时,我们要借政治学界的“中间选民定理”进一步分析台湾民意及各政党大陆政策的变化。美国政治学者唐斯在分析两党制格局下政党策略时提出了“中间选民定理”,即两党体制中的两大党在多数选民具有强烈偏好的任何问题上保持一致。为争取中间选民,政党会修改党纲或政策,导致在重大问题上“两大党趋同”现象。⑫两岸关系是一项“大多数选民具有强烈偏好的问题”,台湾民众对此存在明显主流立场,即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但其中,也存在明显分歧,即蓝绿、统独的差异,存在维护“台湾主体意识”的倾向。

  然而,面对中美力量对比、两岸力量对比持续重大变化,以及在两岸融合发展磁吸效应下,“台湾主体意识”与“两岸一家亲意识”将可能糅合,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台湾民意中的两岸立场发生“趋白”(或趋于浅蓝)的重大变化。白色力量为主基调的两岸立场,恐将演变为台湾民意的主流,进而成为岛内各大主要政治力量的主流政策,即台湾优先,但认同“两岸一家亲”。顺应这一民意,则在政治上将出现“民进党国民党化,国民党民进党化,国民两党白色化”的可能,或者说,无论任何政治力量崛起或执政,为顺应白色民意,对大陆政策都将趋向白色化。

  在“台湾主体意识”与“两岸一家亲意识”交融下,两岸将携手缔造新的和平统一进程和结果,共同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届时,如旺旺集团蔡衍明先生指出的那样,两岸融一后,台湾人要有信心做伟大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2-16 09: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评智库:解决台湾问题前景为何?       
http://www.CRNTT.com   2018-02-16 00:17:18


  
  四、结语

  十九大报告指出,民族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对台工作也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攻克两岸关系融合发展中的一道道新课题、新难题。

  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两岸关系的发展何尝不如是?那些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前犹豫不定、懈怠懒惰甚至试图阻逆的人和政治力量,注定被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潮流所淘汰。

  注释:

  ①“砥砺奋进 克难前行——党的十八以来对台工作的不平凡历程”,中台办、国台办网站,2017年10月15日。

  ②“快评:整个十九大报告都与台湾有密切关系”,中评网,2017年10月30日。

  ③“张志军在‘两岸交流30周年纪念大会’的致辞”,中台办、国台办网站,2017年9月4日;“张志军在‘两岸关系30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的致辞”,中台办、国台办网站,2017年10月28日。

  ④两岸关系的特殊性,指的是两岸分治、政治对立、尚未统一的现状;复杂性,指的是统一前的特殊关系,必须予以正视;艰巨性,指的是“国际因素”深刻介入,阻挠统一;长期性,指的是台湾问题很难靠一纸条约或口号就一蹴而就地加以解决。参见章念驰:《我与两岸关系三十年》,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7年,第67-69页。

  ⑤PwC, “The Long View: How will the global economic order change by 2050?”(summary report), February 2017, http://www.pwc.com/gx/en/world-2 ... report-feb-2017.pdf,p.8.

  ⑥上述数据为笔者2017年11月2日依据关键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进行查询的结果。

  ⑦PwC, “The Long View: How will the global economic order change by 2050?”(summary report), February 2017, http://www.pwc.com/gx/en/world-2 ... report-feb-2017.pdf,p.4.

  ⑧PwC, “The Long View: How will the global economic order change by 2050?”(full report), February 2017, http://www.pwc.com/gx/en/world-2 ... report-feb-2017.pdf,p.68.

  ⑨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ong-term macroeconomic forecast:Key trends to 2050”, http://www.eiu.com/Handlers/Whit ... d=ForecastingTo2050,p.3;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ummary of Long-term econmic outlook for China”, April 10th ,2017, http://country.eiu.com/article.a ... ubsubtopic=Summary#;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ummary of Long-term econmic outlook for United States”, May 5th ,2017, http://country.eiu.com/article.a ... ubsubtopic=Summary.

  ⑩上述数据为笔者2017年11月2日依据关键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进行查询的结果。

  ⑪相关数据可依据关键词,在经济学人智库网站进行查询获得。

  ⑫转引自张遂新:《两党制格局下台湾主要政党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演变》,载《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60-65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2-16 12: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与“狗”有关的多是贬义词
澎湃新闻    2018-02-15 11:45:55
  在博大精深的汉语里,有不计其数的成语、谚语,其中关于“狗”的为数不少。奇怪的是,这些熟语往往以贬义居多,这是为什么呢?

  鄙夷狗狗的古人

  狗是人类最早豢养的动物,很多人说狗是我们人类很好的朋友。因此狗文化很早就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生根发芽。各种语言中几乎都有关于狗的熟语词汇。譬如在英语里,狗是“忠实、卖力、辛劳”的化身,这便有了诸如“像狗一般的忠诚(as faithful as a dog)”、“像狗一样的累(dog-tired)”之类的说法;甚至连上夜班也被有趣地说成“狗值班(dog-watch)”,读书之类的事按理说与狗毫不相关,可英语中却将读得卷了边的书戏言为“像卷起的狗耳朵似的书(dog-eared books)”。与此同时,英语论及论功行赏时常说“好狗应有好骨头(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当然,由于《圣经》将狗描写成不爱干净而又堕落的动物,英语中也保留了一些对狗的贬义用法,举世闻名的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里就常常将狗和战争恐怖,如饥荒、屠杀和暴行等联系在一起,譬如“the dogs of war”就是战祸、兵变的意思。但总的来说,英语关于狗的词汇以中性或褒义为多。



  莎士比亚

  类似的情况也可以在东亚大陆的蒙古语中见到。蒙古语中满是对狗的赞美之词。蒙古谚语中也常把狗的忠实与贪官污吏的奸诈、贪婪对举形成鲜明的对照,进而褒狗贬官。譬如“狗守护浩特(城市),官剥削庶民”、“ 劣狗尚能保护家园,贪官只会盘剥百姓”、“诺海(nohoi,狗)不狡猾,诺彦(noyan,官)没脸皮”等等。甚至成吉思汗麾下的四员名将(忽必来、哲别、速不台、者勒蔑)也被称为“四狗”,足见蒙古族始终保存着对狗的钟爱。



  “四狗”中的哲别

  可是汉语中的情况就显得有些不一样了。许多与狗有关的成语、俗语都带有贬义,常常用于比喻坏人坏事坏行为。“蛙鸣狗吠”用来比喻拙劣的诗文。“鸡鸣狗盗”:比喻卑微的技能,也比喻偷偷摸摸的样子。“狗苟蝇营”的意思是像狗那样苟且求活,像苍蝇那样营营往来,引申为不顾廉耻,到处钻营。“狗嘴吐不出象牙”用来讽刺坏人的嘴里说不出好话来。“声色犬马”则用良犬、骏马、音乐、女色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当然,尽管今天的“狗”与“犬”是一组同义词,但从文字史的角度来看,是先有“犬”后有“狗”的。“狗”字尚不见于甲骨文。在春秋以前传世文献里,也只见用“犬”指“狗”,譬如《诗经·小雅》里就有“跃跃毚兔,遇犬获之”的说法。甚至起初的“狗”也是指小兽(不单是小犬)。《尔雅·释兽》就说,“熊虎醜,其子狗。”意即熊虎之类的猛兽的幼子也是称之为“狗”的。后来是为了区分彼此才分别写作“狗”、“豿”(幼熊、幼虎)、“驹”(幼马)等字而已。只是到了战国之后,后起的“狗”字逐渐在口语中取代了“犬”的地位。汉代的许慎在《说文》里认为,“犬,狗之有县(悬)蹄者也,象形。”他把“犬”说成是“狗”的一个“有县蹄”品种,可能是受到小篆形体的影响而误解了,同时也说明在汉代,人们对“犬”的口语用法已然不甚了了。到了如今,全中国更是几乎只有闽东一隅还在口语中保留了“犬”的说法(福州话:k’iɛŋ),此是后话不提。

  问题在于,即使是古意盎然的“犬”字相关的成语,其含义同样不佳。“犬牙鹰爪”比喻奴才。“丧家之犬”用来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土鸡瓦犬(泥捏的鸡,瓦做的犬)”指的也是徒有其名而不实用的东西……虽然现在的汉语里还保留着狗的个别优点,例如“狗不嫌家贫”。但相对于铺天盖地的贬辞,这点褒扬大概也算不上什么了。

  起初并非如此

  毕竟今天一般说到狗,人们往往会想到忠诚、老实、温顺、体贴、勇于献身的精神这些词。狗聪明通人性关键时刻甚至能救人于危难之中,这点其实也是被认可的。中国民间流传着很多义犬救主的故事。《论衡》说“亡猎犬于山林,大呼犬名,其犬鸣号而应其主。人犬异类,闻呼而应者,识其主也。”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义犬》一文对“狗品”也大加赞扬。以此观之,汉语熟语对狗的评价如此之低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聊斋志异》

  但在一开始,可能不是这样的。《易经·艮卦》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这说明艮卦是吉卦。根据《易经·说卦》的解释,“艮为狗”。用吉卦艮与狗相匹配,自然说明狗是吉祥的动物。历代“祥瑞志”中狗都被列为重要的祥瑞之物,可能就是这个道理。与《易经》同样列入儒家“六经”的《礼记》则说,狗在先秦时期主要有三种用途,“一曰守犬,守御田舍;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三曰食犬,充庖厨庶羞用”。关于这三种用途的狗,在古代文献里留下的也都是褒义的记载。

  “田犬”,也就是狩猎犬,可能是狗被驯化后的首个用途。在人们过着狩猎采集生活的时代,人们狩猎能否满载而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猎犬的有无及其优劣。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就说,“齐有好猎者,终日不得兽,入则愧其友,推其所以不得兽者,狗恶故也。欲须良狗,……有良狗则数得兽矣”。这样对猎犬的良好评价一直持续到汉代初年,《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临刑前慨叹,“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韩信既以良“狗”自喻,可见其尚不是贬义。



  《吕氏春秋》

  “食犬”,就是用来吃的肉犬。但即使是用来吃的狗,也反应了上古时期狗并没有什么恶评。因为用狗祭祀,古典文献上专门有一个名词,叫“羹献”。《礼记·曲礼(下)》上面就说,“凡祭祀宗庙之礼……犬曰羹献。”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故而祭祀用狗,并不是对上天与祖宗的不敬。与此同时,《礼记·王制》也记载有“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更加说明西周时期狗肉的地位相当之高,只有“士”以上的“诸侯”、“大夫”阶层才有随意享用狗肉的权力。

  至于“守犬”,顾名思义用来看门、守御。《吕氏春秋·士灾口论》有载,“齐有善相狗者,其邻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此良狗也’。其邻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之,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由此可知,对付鼠害或许是守犬的份内事务之一,“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这样的贬义用法,在一开始也是不存在的。

  地位的沉浮

  毋庸讳言,即使在先秦时期,对狗的贬斥也是存在的。譬如《荀子·荣辱》中就认为:“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不若也”,将狗看作劣类的象征。真正的问题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文化里,狗之劣质愈来愈深,以致汉语熟语中褒狗之辞几乎消失殆尽了……

  或许这与狗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地位日渐下降有关。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在以种植业为主业的经济形态下,在民众生活和观念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农耕所需的牛、马等役畜以及能给他们带来较多肉类的猪、羊和家禽等等。结果,“田犬”几乎成为上层贵族狩猎娱乐的专利而淡出普通农民的生活;“肉犬”也逐渐成为猪、羊之外可有可无的补充;因此上古家犬所具有的三项功能就只剩下了“守犬”一项。正是在农耕社会里,家犬失去了远古时期在人类生活中的显赫地位。



  京巴

  这与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古代社会,马不但是一种重要的畜力,还以骑兵在战场上不可取代的价值被视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宋人武力之所以孱弱,就是因为“诸军缺马,人多相与咨怨”。正因如此,尽管在中性的“犬马之劳”一词中,家犬尚与马匹相提并论,但汉语中关于马的褒义词远多于狗,“塞翁失马”、“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马到成功”、 “天马行空”、甚至连“老马”也被称赞可以“识途”……这当然是与马匹的重要性密切相关的。

  在狗的实用价每况愈下的情况下,狗生活中比任何其它动物喜欢在人类面前摇头摆尾、巴结人、取悦人的天性也逐渐为人所诟病。古代中国人将狗的这种本性与那些阿谀奉承、巴结讨好上司的谄媚形象相联系,使那些摇头摆尾的狗,被附上了贬义色彩。唐代的韩愈在《应科目与时人书》中说:“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晋代的葛洪在《神仙传·刘安》里也说,“时人传八公,安临去时,余药器置在中庭。鸡犬舐啄之,尽得升天。”后来,人们就以“淮王鸡狗”来比喻攀附别人而得势的小人,这当然也不是什么好词。倒是清代的大才子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为狗狗说了句公道话,“余谓犬为之物,不烦驱策,而惊夜不失职,宁忍寒饿,而恋主不他往,天下为童仆者,实万万不能及。其足使人愧,正不在能语不能语耳”。可惜历史上类似纪昀这样的明白人,似乎不多……



  葛洪

  于是,在具有几千年农耕社会历史的中国,虽然狗为人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表示狗贬义色彩的词汇却在汉语在中占了绝大多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犬几乎成了“卑贱”的代名词,有人评价说,“动物类詈语用得最多的是‘狗’,古往今来,国人多有以‘狗’骂人的,似乎唯有骂人以‘狗’才能一泄心中之愤……”只不过,随着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对狗的观念受西方文化特别是英语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既然英语中的狗会与聪明 、幸运联系在一起 ,人们也常常以狗自喻;“单身狗”一词今天已流行于网络,并且形成了一批以“狗”为中心语素的指人名词,这些词语都是善意的,有自嘲和调侃的意味,却褪去了传统的贬义色彩。或许,这对于中国的狗狗们而言,算是一个姗姗来迟的好消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4-20 00:52 , Processed in 0.426759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