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楼主: ZHANG737

[原創] 慧眼818《2018:致50、60后-我们毕路蓝缕无怨无悔的人》生!

[复制链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2 21: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奥媒:改革开放40年 中国共产党为何成功?

2018-01-02 15:13:00中国网 分享
  奥地利《趋势》杂志网站12月文章,原题:中国——龙的世纪    1978年改革开放后,迎来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崛起。
  史无前例的经济崛起
  文章称,目前人们普遍估计,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只需要仅仅几年时间。 中国在全球经济产出中所占的比例从1978年的2%升至2015年的15%,尽管同期它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从22%降至19%。自从改革进程开始以来,根据定义方式的不同,有3亿到7亿中国人得以摆脱贫困,被带向中产阶层——当然还有真正的富裕。今天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是40年前的近十倍。
  “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例子。” 研究不平等问题的经济学家布兰科·米拉诺维奇这样描述这一“中国奇迹”。
  文章称,与这个巨大国家的转型联系最为密切的人物要算是在1978年和1985年两度被《时代》周刊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的邓小平了。中国在他的领导下一步步融入世界经济和全球机构当中。党员干部的思想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生转变也要归功于向国外派出的大量代表团。开放从承认自身的落后开始。邓小平最著名的口号之一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章称,1979年,中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在南方成立。其中最著名的深圳特区毗邻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那时的香港有就业机会以及以牛仔裤和可口可乐为代表的西方生活方式。邓小平表示,两边的生活水平差距太大,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是经济。

▲资料图片:人们在深圳福田中心区的邓小平画像前留影。
  这个回答铿锵有力。经济特区的工业和贸易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繁荣兴旺,活动热度居高不下,在几十年后仍旧没有降温的迹象。深圳的经济产出在头30年里平均每年增长25%。这个曾经只有30万人口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如今变成了一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都市。
  个人创业推动了繁荣,个人可以从事诸多行业领域的经营。几十万家理发店、饭馆、服装店或者是修车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有人都亲眼看到了民营经济所带来的活力。
  文章称,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重新鼓励国内学者到国外去。这位曾在上世纪20年代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尤其关注大学生的交流计划。在邓小平1979年1月访问美国之前,首批50多名中国学者开始赴美留学。截至2016年年中,共有超过400万中国人到海外学习,据官方统计,这其中有大约一半学成后归国。
  在1992年1月和2月对深圳、上海等地进行著名的“南巡”期间,邓小平再次重申了1978年以来的路线。他视察了工厂、学校,了解了最新技术的发展并与地方干部座谈,在此期间他表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邓小平几乎每次与有关负责人谈话都要求他们更加大胆,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开放力度。他希望周边没有经济特区的上海成为一个全球金融中心,并且尤其关注浦东的发展。
  邓小平的传记作家傅高义在几十年后称,中国经历了相对稳定和迅速、甚至是惊人的经济增长。今天的中国人生活更加富足,而且他们也比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容易获得各种信息和世界各地的思想。

▲邓小平的传记作家傅高义在北京大学进行演讲。(北京大学官网)
  中国共产党为何成功?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做到了东欧国家没有做到的事情?
  文章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政坛动荡混乱的过渡期,在整个改革开放进程当中肯定是最为关键的。但是在苏联解体的同时,邓小平和他的继任者却收获了他们在之前那些年所播种的果实。当冷战结束时,他们已经积累了更多的经验。西方经济学家从1991年起向俄罗斯建议的休克疗法,与中国长达几十年渐进的变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文章称,中国允许原有的国有结构与相对活跃的私人活动并存 。坚持中国共产党为唯一的领导权威,以及为了补充新鲜血液而受到高度重视的后继人员工作可能对于这一庞大转型进程的管理也有益处。
  文章认为,此外打开大门的时机和国际环境也十分理想: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电脑化赋予全球企业生产力以意想不到的推动力,集装箱船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这时,随着逐步开放,中国实际上也把经济革命实时引入国内。
  事实证明,政治时机也非常合适,美国正寻求可以一起抗衡苏联的伙伴——并找到了中国。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加入国际组织:中国不仅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邓小平还在有生之年确定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路线。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该组织。

▲资料图片: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认识到,中国的转型只有借助西方的技术才能成功。他欣然接受西方提供的资金和技术,同时也为这个“世界工厂”提供工人——自那以来人们就常常以此来称呼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2 21: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奥媒:改革开放40年 中国共产党为何成功?

2018-01-02 15:13:00中国网 分享
  影响力触及世界各地
  文章称,从1978年开始向西方派出的考察团,在某种意义上令人想到15世纪的郑和下西洋。在打开大门40年之后,中国借助其经济实力将触角延伸至世界各地。
  文章称,自世纪之交以来,这尤其开始关系到面对国际竞争以确保自身原材料和技术知识的获得,以及打造自己的全球性企业。 2000年时,中国在全世界的投资约为10亿美元,十年后就已经达到了近700亿美元。
  在2010年至2015年间,中国在本国以外的直接投资增加了一倍。2016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投资者,并进行了一系列引发轰动的收购:国有的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化工业巨头先正达,家电业巨头海尔收购美国竞争对手通用电气的家电部门。酒店、院线、保险公司……中国人的兴趣早已不再局限于工业,也开始涉足服务行业。今天中国网络销售巨头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亚马逊等先驱不得不认真对待的挑战者。

  ▲资料图片:2017年6月27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在瑞士巴塞尔宣布,完成对瑞士农业化学和种子公司先正达的收购。
  2017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备受关注的讲话被认为是一个标志,预示中国未来甚至会成为倡导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的最重要声音。
  文章称,中国致力于在2020年之前令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从而令其可以与香港、新加坡甚至纽约直接竞争,这样的话也正可以实现邓小平在“南巡”时确立的目标。

▲上海陆家嘴金融区夜景
  中国会主导21世纪吗?
  中国会主导21世纪吗?是的,但它不会靠军事,而是靠经济——比如说新丝绸之路计划。 而美国对此的回答会是什么,人们还不得而知。
  特朗普在推特上拿“2017年年度人物”做文章令他在社交媒体上遭到冷嘲热讽。因为围绕《时代》周刊这一传统荣誉的各种调查明确显示,除法国新任总统马克龙之外,只有一个人在考虑范围之内:中国领导人。他在2017年完美地填补了美国总统一次又一次拉大的世界领导真空。

  ▲资料图片:11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推文称自己婉拒了《时代》周刊的2017年“年度人物”提名邀请,随后却遭到《时代》周刊发推文“打脸”。
  文章称,不仅是国家领导人方面。远东的企业领袖和新亿万富豪们的出现,不再是一个以十年为周期计算的问题,而是以年计算。 马云的阿里巴巴公司已经与贝索斯的亚马逊势均力敌。马化腾的腾讯靠即时通信软件起家,市值已经超过了脸书。
  文章称,如果19世纪是欧洲世纪、20世纪是美国世纪的话,那么把21世纪称作是中国世纪则绝算不上是什么大胆的预测——考虑到这个14亿人口大国绝无仅有的崛起的话。因此奥地利新任外交部长卡琳·克奈斯尔认为,是时候重新调整我们的方向了。她在其最新出版的《交班》一书结尾部分给出的建议可能是有道理的:“计划继续深造的年轻人更应当把海外学年放在中国,而不是英语国家。” 可惜这一信息还没有传达到每一个人。
  就此而言,奥地利交通部长约尔格·莱希特弗里德率领的代表团拒绝了北京的一个重要邀请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与当代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一带一路”有关。这个新丝绸之路计划将建成价值高达1万亿欧元(1欧元约合7.8元人民币)的工程,包括港口、铁路、桥梁和公路。
  文章称,将亚洲与非洲和欧洲连接起来是“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如果这些计划真的成为现实,货运列车从鹿特丹行驶到北京所需要的时间将从现在的近一个月时间缩短到2030年的两天。甚至奥地利联邦铁路公司也在最近开启了从匈牙利到中国的首条列车路线,运送的产品不光有食品,还有汽车配件。
  当然,“一带一路”也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势力范围。在习近平所说的“中国梦”当中,关键是重建中国的世界突出地位以及全球对这一地位的尊重。今天,中国的每个大中学生都知道国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所经历的“屈辱世纪”。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与在此之前中国被视为文明中心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文章称,14亿中国人能够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逐步令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 这并非不可能。他们的“中国制造2025”高科技战略显示,中国既不愿再做“世界工厂”,也不愿再做“仿造冠军”。在这一战略框架下,中国将在机器人(数字化的一个关键领域)等领域占据世界主导位置。中企对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公司的收购恰恰符合这一战略,而西门子也同样将其自动机器人研发中心迁到了中国。

  ▲中国近年来在多个领域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包括列车制造业。图为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美国波士顿市橙线地铁列车。
  文章认为,这些规划长远的目标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著名的五年规划不仅确定发展的节奏,也关乎未来几十年的愿景。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年之时,中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将最终确立下来。
  文章称,中国的梦想似乎很有规划:到2035年,中国应在重要技术领域成为创新领头羊,但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司法保障以及力量不断壮大的中产阶层的需求等方面都将得到决定性的改善。到2049年时,中国将变得现代、强大和富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2 21: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严歌苓想到吴三桂以及为虎作伥!


  小节上,是初恋情人背叛她,组织让她检讨伤害过她的自尊,但大节呢?

  要说大节上的背叛和伤害,恰恰是芳华编剧严歌苓-:背叛战友,背叛党,背叛祖国利益!
  正如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诚然是李自成对不起他,但他却因此引狼入关,对不起他爹(反叛后,他爹作为人质被杀), 更对不起惶惶华夏,最终成了名副其实的汉奸!

  "芳华"的背后是啥?有多少眼泪和叹息都掩盖不了这样一个目的:"解放军别太傻,死了不值" "想当解放军的人别太傻,部队黑着呢"。这种宣传,恐怕比几个美国航母舰队都厉害!瓦解军心士气,不是背叛国家利益吗?

  15岁违反军纪搞恋爱,被批评写检讨搞得她一辈子怀恨在心!但她不能说的是,写了检讨后因为积极表现,她于1977入党,说明部队包括政委肯定了她,那时入党是个多大的份啊!但她竟然把政委写得阴险无耻,把战友写成卑鄙冷酷!这不是背叛战友吗?

  1989,此人成名后赴美,与原夫离婚,嫁给美国外交官,并入籍美国!要入籍美国,必然是退党和宣誓效忠美国!如此,不就是一个党的叛徒吗?既然叛变,当然就要抹黑,否则,如果不把自己说得如何高尚和无辜,如何能死心塌地做叛徒!

  特色社会的意识形态三观不正,才让这样的人在国外抹黑国家出名,而在国内赚钱走红!而中国媒体投机成性,明明是被人卖了,还要替别人赚吆喝, 如果不是犯傻, 就是别有用心来推墙和沉船!

  为虎作伥
  出自《太平广记》四三零卷引唐•裴铏:“此是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旧时迷信,认为被老虎咬死的人,他的鬼魂又帮助老虎伤人,称为伥鬼。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干坏事。

  虎—是她的国家美国, 无时无刻不在处心积虑的扳倒中国, 伥—就是她本人了, 因为她的经历, 因为”芳华”大背景的真实, 很能迷惑一些人, 但伥鬼是鬼, 已经不是原先的人, 本质是通过迷惑人来害人的, 而”芳华”不就是来毒害中国军人的奉献价值观吗? 如果没有统一的意志了, 成了一盘散沙了, 则就像没有凝聚力的野牛, 再肥大也会是狮子的大餐!



举报 | 1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1) | 赞
乌鸦爷20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2 21:3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到今天,还有网友和我说,孙老师,您说说《芳华》啊。反正今天没事,那就说几句吧。
  首先我要说,对于这部影片的那些褒贬,以及这些褒贬中所包含的社会与政治含义,如对战争的态度,对文革的立场等等,我不太感兴趣,也不太想去参与争论。我只想说一个东西,然后顺着这个东西谈谈与此相关的几个问题。
  我只想说的是什么呢?冯小刚的年龄。冯小刚出生于1958年。为什么强调这个年龄呢?因为这个年龄与文革,特别是与对文革的记忆有着特殊的关系。
  去年8月12号,我曾经写过一篇微博(不知道为什么被删了)。当中写道:人们往往说文革对一代人的影响。仔细想来,这话可能有点过于笼统,因为忽略了年龄或代际的因素。我说说我的想法,供大家讨论。粗略地分,经历文革的至少有四代人。其中的影响可能是不一样的。
  (1)六十岁以上的人,由于阅历丰富,处事谨慎,特别是文革的狂热很难在他们身上引起激动和共鸣,他们对文革的态度可能是最冷静的,思想上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小。
  (2)三十多岁到五十多岁的中年人,要养家糊口,相对也比较理智。文革语言学得快,但骨子里还是跟不上。由于当时处境和后来际遇的不同,他们对文革会有不同评价,但评价的基础大多基于利益关系。
  (3)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是文革的主要参与者。文革的狂热恰好与其身上的热血和冲动相吻合。他们的青春与文革密切相连,很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在文革的大环境中养成的。在后来,无论是文革的肯定者还是否定者,对文革大多有一种矛盾的心理。
  (4)文革时期的少年。这是过去一直没受到关注,但却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群体。文革中,他们对世事还懵懵懂懂。文革对他们是有吸引力的,这种吸引,与其说是来自文革的政治狂热,不如说是来自大哥哥大姐姐的豪情、壮举与潇洒。严肃的革命行动,在他们的理解中则是过瘾。可他们年龄太小,徒有羡慕的份。而对于文革造成的伤痛,只是一种浅浅的印象。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强调冯小刚出生年份的原因。因为它凸现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在这个特殊年龄段的人们身上特有的印记。
  冯小刚生于1958年,文革开始的时候,他只有8岁,应该是小学2、3年级。这是个懵懵懂懂的年龄。文革结束的时候,他还不到20岁,正好是处在青春期(而《芳华》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这个时候,或者说是往后延伸一点的时候)。
  这样一种年纪,对文革的感受和记忆应当是独特的。
  把冯小刚虚化一点,你能感觉到他身上有几个很浓艳的色块:文革、大院、老北京。无论是在他的电影中,还是他平时的言谈文字中,你总能感觉到这三个色块的存在,或者是单独,或者是杂糅。
  而这三个因素,和他的关系都有一点微妙:和他很接近,他羡慕,但与他又都有一定的距离。
  就文革来说,文革发生的时候,他实在太小了。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想象出,他对那种氛围的向往,但他掺和不进去,没有人带他玩,他只能远远地看着。而出生于1963年的姜文就差的更多了。但也正因为这种距离,他对文革的感受和记忆是玫瑰色的,感受的是其中对少年最有吸引力的碎片。可以想象,这段岁月对他们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甚至比对他们的大哥哥大姐姐还要大。
  有时我在想,如果是一个比冯小刚大20岁的人执导这部影片,会怎么样?可能基调至少要更沉重一些。但问题是,那时的冯小刚还没有到能感受沉重的年龄。
  文革是这样,大院和老北京这两个因素与他的关系也是这样:可见又有距离。他是在北京出生,满身的老北京味道。但他只是一个“外来务工者”的后代,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是一个湖南人,是吃湖南菜长大的”。和大院的关系也是如此,他可以和大院的孩子一起玩,一起打架,但他不属于地位优越的“他们”中的一个。甚至参军了,和他最羡慕的对象的关系依然如此:文工团,无数年轻人向往的地方,而他的日常工作则是设计舞台布景,包括负责装台卸台、在礼堂上面拉吊杆等。而这样一种独特的关系,能产生一种感受,更能放大一种感受。
  及至他能够对人生的艰辛,生活的沉重有所感觉,已经到了文革结束的时候。所以影片中有了另一部分的内容。但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演绎,除了当时作为一个成人年可能有的思考和感悟之外,也许还有不少是今天反思的结果。
  但即便是这个部分,也要看到,这个成年只是他的青春期。人们都知道,青春期意味着什么。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里说,文革时他最喜欢《红色娘子军》,一遍又一遍地看,只因为红色娘子军的短裤与绑腿之间露出了大腿,他唯有在那儿可以看到大腿。冯小刚自己也有过类似的说法。正因为如此,初到成人能够感觉到的沉重仍然是在青春期玫瑰色的背景上展开的。
  无论是少年还是青春的回忆,都往往是刻骨铭心的,但同时也可能是单面的、扭曲的。但无论如何,在客观上,有时会成为一种内心的召唤。
  回忆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能力。把“那段历史”富有感情的回忆呈现出来,我想这应当是冯小刚多少年的夙愿。岁数越大,人就越容易回忆和念旧,这样,年近六十的冯导现在用他最擅长的电影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事情就是这样。
  说到这里,我想说一句话,回忆就是回忆,无需内容深刻,我们理解回忆的特点就是了。对于《芳华》,对于冯小刚,完全不必要做过多的演绎。不就是一部电影吗?
  因此,我不同意那些从政治上发出的赞扬和指责。我很同意有人评论的,那就是冯小刚的一场春梦。当然,他有能力,有才能,用电影的方式把这个春梦用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在市场中买了一个不错的价钱而已。如同一部小说不能颠覆政权一样,一部电影也不能误导反思。
  人的心理和情感是一个最微妙的世界。
  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我曾做过一段农村口述史研究。当时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一些老年妇女谈起合作化时期的情况,眉飞色舞。后来,我们慢慢理解了,她们最美好的青春,就是在那时候度过的。对于她们来说,那是一种真的“解放”。原来农村的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入。但在合作化时期,她们走出家门,男男女女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参加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的各种活动。甚至在多少年后,有人还面带羞涩地回忆起,晚上在村里排演完文艺节目,回家的时候,小伙子是如何跟在她们后面,护送她们回家。
  谁能够有权力指责这份对人生最美好时光的温情脉脉的回忆?
  这样的回忆,一定是伴随着对那段历史的政治性评价吗?不见得。我一直认为,人是复杂的。人的心理和情感世界,与外部宏观历史过程不完全是同构的,其中有许多的碎片和飞地,甚至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连自己都有点说不清道不明。我这里说的意思是,不要将个人心理与情感世界的某些片段与大的宏观历史背景简单划等号。
  回忆是温馨的,感受是令人心动的,但回忆和感受所涉及的实际内容却可能是严酷的。需要警惕的是严酷经过温馨的发酵之后,对你可能发出的召唤。而两者的距离并不遥远。
  文章写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有人说,你还没说这部电影本身呢。是的,我没看过,你让我说什么?
  孙立平:荒诞的时代同时也可能是一个放纵的舞台
  在《芳华,那就说两句吧》一文发出之后,我在微博上又写了下面这段话,以使人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能够省点劲:
  那篇文章讲的就是这几个意思:1、文革对当时未成年人的影响是独特的。2、他们在当时的感受更有懵懵懂懂的玫瑰色。3、其间很多矛盾的东西可能交织在一起。4、没过着瘾可能形成一种内心的召唤。5、这种召唤可能理智都不见得意识到。6,但这种召唤是顽强的,有力的。7、要对这种内心不自觉的召唤保持警惕。
  有人说,电影你都没看过,怎么就能写影评呢?还有人劝我,孙老师,还是看看吧。其实,我写的不是影评,看不看电影关系不大。
  那我想写的是什么呢?想写的是冯小刚的心路历程,也不仅仅是他,而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心路历程,以及这种心路历程所具有的含义。有人说,那不看电影你怎么知道他的内心世界?其实那个内心世界人们都知道,只不过因为太复杂,人们一直不知道怎么去概括它,怎么去解释它。
  我一直在想象的是,冯小刚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他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样的?也许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五味杂陈。如果再加四个字就是:倒海翻江。实际上,这也许是许多过来人对那段历史的复杂感受。
  这与那种场景的特点有关,尤其是与人们对那种场景的感受,特别是当时的少年儿童对那种场景特有的感受有关。更重要的是,这种感受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说明一点,我这里说的人的本性与我这几年常讲的人性的概念不同,人性是指与动物不同的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释它的力量和顽强,它的吸引与征服的能力。
  举个例子。
  在那样一个年代,阶级斗争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把一部分人专门划出来,作为另类,作为阶级敌人,而且要不时批斗羞辱。在今天,在正常人看来,这无疑是荒唐的,是一场悲剧,是那场灾难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用一种概括性的语言来讲述这种场景,任何正直善良的人们都会对这种做法嗤之以鼻。
  但在当时的具体场合中,在参与其中的具体的人当中,会完全是这样的一种感觉吗?在对别人的羞辱中获得快乐,在将别人划为另类中获得自己相对的优越感,你能否认这个拿不到台面上来说的重要因素吗?
  刚才我说到人的本性。你想想幼儿园时代,中小学时代的情景就明白了。在那个时候,哪个班级里没有一两个这样的“阶级敌人”:或是学习不好,或是家境贫寒,或是形象不佳,甚至穿着破烂,有时还流着鼻涕。他们是人们贬损、欺负的对象,人们在贬损、欺负他们当中,获得快乐和优越感。这与成人世界中的阶级斗争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这两者在人的本性当中难道没有共同的基础?阶级斗争的召唤,为什么在今天还能引起远非个别的回应,与此没有关系?
  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荒诞的时代同时可能也是一个放纵的舞台,而且那是一种基于人的本性的放纵。这种基于人的本性的放纵构成那场灾难的基础,在放纵中获得的快感成为人们参与其中的动力。看不到这一点,对那一段历史的认识就是肤浅的,对其可能的浮现就会缺乏警惕。文明是什么?就是基于理性对那种原始的野蛮和恶的冲动压制。
  话说的有点沉重了,用轻松一点的方式说。
  人们都知道《阳光灿烂的日子》。说的是一群孩子在那段时间里的生活:闹事、打架、拍婆子。在宏观的背景之下,这无疑是荒唐的,甚至是一场悲剧,有的人就是因为这段历史,毁了自己的一生。
  但在孩子的眼中,甚至在几十年之后的记忆中,就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文革中取消高考是荒谬的吧,但不少人回忆起当时作为一个高中生听到取消高考的消息时,是如何的兴奋。一种摆脱压力,获得自由、任性、“解放”的兴奋。
  其实,无论是打砸抢、破四旧、大串联,你都能从中看到这个放纵的因素。背景是沉重的,结果是悲剧的,其中包含着另一部分人的苦难和折磨,但对于参与其中的很多人,就是放纵的快乐。
  说到这,我想到一个问题:假设是一个少年儿童,自己的家庭也是这场荒诞的受害者,他们的感受会如何?换句话说,人们经常讲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个词,这样的一种逻辑,具体到少年儿童的身上,会不会有什么特点?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有的可能刻骨铭心,有的可能浑然不觉,有的可能是痛苦和快乐混合在一起。这种混合就造成一种可能性:他们从苦难中走来,但记住的是快乐:苦点算什么,但那时候快乐。
  昨天晚上吃饭,著名评论家肖锋谈到我写《芳华》那篇文章时说了一个词:源代码。这个词让我想了很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2 21: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芳华"中的文工团,除了布景美,舞姿美,歌声美,长得美,军装美,大腿美,裸体美,就是没有心灵美!女兵一天到晚嘻嘻哈哈,争风吃醋,男女兵胡窜宿舍,这不就是一个现代版的女大学生宿舍吗?这哪是纪律严肃的军营呢?编剧是个有从军经历的人,为何在大背景的真实下,如此虚构? 1977年谢晋导演的《青春》,同样的女兵题材,境界是完全不一样! 当然不一样,一个是毛时代,一个是猫时代,编剧别有用心地把猫时代的龌龊和丑恶硬塞到毛时代里,不如此,如何能忽悠年轻一代,如何为美国中情局完成扳倒中国的大业! 不管电影如何动人,"芳华"的背后解读都是:解放军别傻,打仗卖命不值得""想参加解放军的人看吧,部队里很龌龊,好人千万别当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2 21: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什么不喜欢《芳华》

  2017-12-21 哇事录

  这几天看了不少人的帖子,有捧的,有骂的,有匕首论(正面),有阴谋论(反面),有说颂扬了军队,有说丑化了英雄……我没那么深刻,我也没觉得严歌苓、冯小刚或勇敢或反动,我只是站在一个曾经的女兵的角度上,谈点自己的看法,

  为了我的看法更有说服力,姐先介绍一下自己:姐1971年参军,1982年转业,在部队经历了“文革”、林彪事件、毛主席逝世、粉碎“四人帮”等过程,应该就是《芳华》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年代。姐从一个战士,到通讯连的副连长,在女兵中浸泡了12年。1977年谢晋导演的《青春》,拍的就是我们连队,陈冲、张瑜等演员,也是到我们连队锻炼的。(同样的女兵题材,境界是完全不一样啊!)

  《芳华》,虽然红帽徽绿军装,唤起我们对青春的回忆,但影片中的女兵们,除了脸蛋美、大腿美、没给我们一点点美感!这个剧情和内容,完全不是我们当年部队的真实写照!当年我们的连队,不管男兵女兵,正气是占绝对上风的。同志之间,战友之间,哪有那样的嫉妒、尖刻和丑陋?对一个新兵何小萍,从一开始就瞧不起她,猜疑她,欺负她。凭什么?且不说她隐瞒了父亲的身份,成分上填写的是“革干”,哪怕是成分不好,在部队,也不会这样对待一个新同志。更关键是,歧视她欺负她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别现象。

  我经历的女兵连队,新兵尊重老兵,老兵爱护新兵。记得我当班长时带新兵去农场拉大粪,回来后累了的新兵倒头就睡,我悄悄地把她们的脏鞋都刷净了。从那以后,我自己再也没刷过鞋——全被战友抢刷了。当年我们连队一个女兵开刀大出血,深夜我们接到通知,全连战士紧急集合毫不犹豫奔向医院为她献血。我们连也有来自农村的兵,有的生活困难,有的家里遭灾,连队常有干部战士为他们捐款捐物。干部子弟,我们连队也有不少,绝大多数是自律自严要求进步的,干活泼辣做事认真,生怕被别人说有“骄娇二气”,哪有像电影里那个什么什么“舍长”把老爸挂在嘴上,盛气凌人飞扬跋扈。

  在那个年代,我们学雷锋真心诚意,争当好人,争做好事,哪怕真是为了争取入党打扫猪圈,也不会顾头不顾尾仅仅做个样子。就像电影里嘲笑的:谁呀,为了入党打扫猪圈连个门都不关!像刘峰这样一个学雷锋标兵,大家也一定会争相学习,而不是像电影中看他做好事就翘嘴揶揄、嘲笑他。

  刘峰犯了错误,大家突然一下都远他而去,甚至集体落井下石。这样的描写太奇怪了,太不符合实际情况。那时如果有人犯错误,大家会坐下来,开个班务会,真心诚意地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去帮助他,关心他,怎么会墙倒众人推呢?

  我认为,我们那个时代,有错误有缺点,但人心是向善的。尤其是部队,更尤其是十几岁的女兵,善良、纯洁、真诚、上进是主旋律,人品比现在扶个老太都怕被讹好得不是一点点!

  我还是这句话,这部电影,除了几个脸蛋几个舞蹈动作外,他哪个地方赞扬女兵了?洗澡、游泳、跳舞就是美了?哪个地方写出女兵的心灵美了?见到的只有丑恶。欺负新兵、诬陷别人偷东西、抢别人对象,诬告好人,甚至还有一个集体去人撕衣服的情节!这还是女兵吗?简直就是一群市井泼妇!来了个分队长,也仅仅只是驱散大家,连批评都没有。我真是看不下去,我几个邻居一边看一边问我,你们部队那时是这样的吗?呸!别说部队了,文革后,就是知青点、工厂农村、大学宿舍,也没有这样的啊!人性之丑陋在这里被描绘到极致,这还是我们的连队我们的战友吗?!

  当今社会,世风日下,我们的文艺作品,应该教人们学雷锋,应该教人们做好人,应该告诉大家扶老人别害怕,应该担负起弘扬正气弘扬好传统的责任。这才是年轻人应有的芳华,才是值得称颂的芳华!(张斌)
举报 | 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1) | 赞
裕固山歌: 举报  2018-01-02 11:04:32  评论
评论 无色则空:连队女兵怎么可能与文工团女兵一样咧?!本质有很大区别的。文化艺术素养还有与身居来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情调……总之,你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文工团都可能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4 12: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到今天,还有网友和我说,孙老师,您说说《芳华》啊。反正今天没事,那就说几句吧。
  首先我要说,对于这部影片的那些褒贬,以及这些褒贬中所包含的社会与政治含义,如对战争的态度,对文革的立场等等,我不太感兴趣,也不太想去参与争论。我只想说一个东西,然后顺着这个东西谈谈与此相关的几个问题。
  我只想说的是什么呢?冯小刚的年龄。冯小刚出生于1958年。为什么强调这个年龄呢?因为这个年龄与文革,特别是与对文革的记忆有着特殊的关系。
  去年8月12号,我曾经写过一篇微博(不知道为什么被删了)。当中写道:人们往往说文革对一代人的影响。仔细想来,这话可能有点过于笼统,因为忽略了年龄或代际的因素。我说说我的想法,供大家讨论。粗略地分,经历文革的至少有四代人。其中的影响可能是不一样的。
  (1)六十岁以上的人,由于阅历丰富,处事谨慎,特别是文革的狂热很难在他们身上引起激动和共鸣,他们对文革的态度可能是最冷静的,思想上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小。
  (2)三十多岁到五十多岁的中年人,要养家糊口,相对也比较理智。文革语言学得快,但骨子里还是跟不上。由于当时处境和后来际遇的不同,他们对文革会有不同评价,但评价的基础大多基于利益关系。
  (3)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是文革的主要参与者。文革的狂热恰好与其身上的热血和冲动相吻合。他们的青春与文革密切相连,很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在文革的大环境中养成的。在后来,无论是文革的肯定者还是否定者,对文革大多有一种矛盾的心理。
  (4)文革时期的少年。这是过去一直没受到关注,但却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群体。文革中,他们对世事还懵懵懂懂。文革对他们是有吸引力的,这种吸引,与其说是来自文革的政治狂热,不如说是来自大哥哥大姐姐的豪情、壮举与潇洒。严肃的革命行动,在他们的理解中则是过瘾。可他们年龄太小,徒有羡慕的份。而对于文革造成的伤痛,只是一种浅浅的印象。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强调冯小刚出生年份的原因。因为它凸现了那段特殊的历史,在这个特殊年龄段的人们身上特有的印记。
  冯小刚生于1958年,文革开始的时候,他只有8岁,应该是小学2、3年级。这是个懵懵懂懂的年龄。文革结束的时候,他还不到20岁,正好是处在青春期(而《芳华》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这个时候,或者说是往后延伸一点的时候)。
  这样一种年纪,对文革的感受和记忆应当是独特的。
  把冯小刚虚化一点,你能感觉到他身上有几个很浓艳的色块:文革、大院、老北京。无论是在他的电影中,还是他平时的言谈文字中,你总能感觉到这三个色块的存在,或者是单独,或者是杂糅。
  而这三个因素,和他的关系都有一点微妙:和他很接近,他羡慕,但与他又都有一定的距离。
  就文革来说,文革发生的时候,他实在太小了。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想象出,他对那种氛围的向往,但他掺和不进去,没有人带他玩,他只能远远地看着。而出生于1963年的姜文就差的更多了。但也正因为这种距离,他对文革的感受和记忆是玫瑰色的,感受的是其中对少年最有吸引力的碎片。可以想象,这段岁月对他们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甚至比对他们的大哥哥大姐姐还要大。
  有时我在想,如果是一个比冯小刚大20岁的人执导这部影片,会怎么样?可能基调至少要更沉重一些。但问题是,那时的冯小刚还没有到能感受沉重的年龄。
  文革是这样,大院和老北京这两个因素与他的关系也是这样:可见又有距离。他是在北京出生,满身的老北京味道。但他只是一个“外来务工者”的后代,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是一个湖南人,是吃湖南菜长大的”。和大院的关系也是如此,他可以和大院的孩子一起玩,一起打架,但他不属于地位优越的“他们”中的一个。甚至参军了,和他最羡慕的对象的关系依然如此:文工团,无数年轻人向往的地方,而他的日常工作则是设计舞台布景,包括负责装台卸台、在礼堂上面拉吊杆等。而这样一种独特的关系,能产生一种感受,更能放大一种感受。
  及至他能够对人生的艰辛,生活的沉重有所感觉,已经到了文革结束的时候。所以影片中有了另一部分的内容。但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演绎,除了当时作为一个成人年可能有的思考和感悟之外,也许还有不少是今天反思的结果。
  但即便是这个部分,也要看到,这个成年只是他的青春期。人们都知道,青春期意味着什么。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里说,文革时他最喜欢《红色娘子军》,一遍又一遍地看,只因为红色娘子军的短裤与绑腿之间露出了大腿,他唯有在那儿可以看到大腿。冯小刚自己也有过类似的说法。正因为如此,初到成人能够感觉到的沉重仍然是在青春期玫瑰色的背景上展开的。
  无论是少年还是青春的回忆,都往往是刻骨铭心的,但同时也可能是单面的、扭曲的。但无论如何,在客观上,有时会成为一种内心的召唤。
  回忆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能力。把“那段历史”富有感情的回忆呈现出来,我想这应当是冯小刚多少年的夙愿。岁数越大,人就越容易回忆和念旧,这样,年近六十的冯导现在用他最擅长的电影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事情就是这样。
  说到这里,我想说一句话,回忆就是回忆,无需内容深刻,我们理解回忆的特点就是了。对于《芳华》,对于冯小刚,完全不必要做过多的演绎。不就是一部电影吗?
  因此,我不同意那些从政治上发出的赞扬和指责。我很同意有人评论的,那就是冯小刚的一场春梦。当然,他有能力,有才能,用电影的方式把这个春梦用电影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在市场中买了一个不错的价钱而已。如同一部小说不能颠覆政权一样,一部电影也不能误导反思。
  人的心理和情感是一个最微妙的世界。
  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我曾做过一段农村口述史研究。当时就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一些老年妇女谈起合作化时期的情况,眉飞色舞。后来,我们慢慢理解了,她们最美好的青春,就是在那时候度过的。对于她们来说,那是一种真的“解放”。原来农村的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入。但在合作化时期,她们走出家门,男男女女一起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参加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的各种活动。甚至在多少年后,有人还面带羞涩地回忆起,晚上在村里排演完文艺节目,回家的时候,小伙子是如何跟在她们后面,护送她们回家。
  谁能够有权力指责这份对人生最美好时光的温情脉脉的回忆?
  这样的回忆,一定是伴随着对那段历史的政治性评价吗?不见得。我一直认为,人是复杂的。人的心理和情感世界,与外部宏观历史过程不完全是同构的,其中有许多的碎片和飞地,甚至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连自己都有点说不清道不明。我这里说的意思是,不要将个人心理与情感世界的某些片段与大的宏观历史背景简单划等号。
  回忆是温馨的,感受是令人心动的,但回忆和感受所涉及的实际内容却可能是严酷的。需要警惕的是严酷经过温馨的发酵之后,对你可能发出的召唤。而两者的距离并不遥远。
  文章写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有人说,你还没说这部电影本身呢。是的,我没看过,你让我说什么?
  孙立平:荒诞的时代同时也可能是一个放纵的舞台
  在《芳华,那就说两句吧》一文发出之后,我在微博上又写了下面这段话,以使人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能够省点劲:
  那篇文章讲的就是这几个意思:1、文革对当时未成年人的影响是独特的。2、他们在当时的感受更有懵懵懂懂的玫瑰色。3、其间很多矛盾的东西可能交织在一起。4、没过着瘾可能形成一种内心的召唤。5、这种召唤可能理智都不见得意识到。6,但这种召唤是顽强的,有力的。7、要对这种内心不自觉的召唤保持警惕。
  有人说,电影你都没看过,怎么就能写影评呢?还有人劝我,孙老师,还是看看吧。其实,我写的不是影评,看不看电影关系不大。
  那我想写的是什么呢?想写的是冯小刚的心路历程,也不仅仅是他,而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心路历程,以及这种心路历程所具有的含义。有人说,那不看电影你怎么知道他的内心世界?其实那个内心世界人们都知道,只不过因为太复杂,人们一直不知道怎么去概括它,怎么去解释它。
  我一直在想象的是,冯小刚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他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样的?也许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五味杂陈。如果再加四个字就是:倒海翻江。实际上,这也许是许多过来人对那段历史的复杂感受。
  这与那种场景的特点有关,尤其是与人们对那种场景的感受,特别是当时的少年儿童对那种场景特有的感受有关。更重要的是,这种感受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说明一点,我这里说的人的本性与我这几年常讲的人性的概念不同,人性是指与动物不同的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释它的力量和顽强,它的吸引与征服的能力。
  举个例子。
  在那样一个年代,阶级斗争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把一部分人专门划出来,作为另类,作为阶级敌人,而且要不时批斗羞辱。在今天,在正常人看来,这无疑是荒唐的,是一场悲剧,是那场灾难的一部分。如果我们用一种概括性的语言来讲述这种场景,任何正直善良的人们都会对这种做法嗤之以鼻。
  但在当时的具体场合中,在参与其中的具体的人当中,会完全是这样的一种感觉吗?在对别人的羞辱中获得快乐,在将别人划为另类中获得自己相对的优越感,你能否认这个拿不到台面上来说的重要因素吗?
  刚才我说到人的本性。你想想幼儿园时代,中小学时代的情景就明白了。在那个时候,哪个班级里没有一两个这样的“阶级敌人”:或是学习不好,或是家境贫寒,或是形象不佳,甚至穿着破烂,有时还流着鼻涕。他们是人们贬损、欺负的对象,人们在贬损、欺负他们当中,获得快乐和优越感。这与成人世界中的阶级斗争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这两者在人的本性当中难道没有共同的基础?阶级斗争的召唤,为什么在今天还能引起远非个别的回应,与此没有关系?
  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荒诞的时代同时可能也是一个放纵的舞台,而且那是一种基于人的本性的放纵。这种基于人的本性的放纵构成那场灾难的基础,在放纵中获得的快感成为人们参与其中的动力。看不到这一点,对那一段历史的认识就是肤浅的,对其可能的浮现就会缺乏警惕。文明是什么?就是基于理性对那种原始的野蛮和恶的冲动压制。
  话说的有点沉重了,用轻松一点的方式说。
  人们都知道《阳光灿烂的日子》。说的是一群孩子在那段时间里的生活:闹事、打架、拍婆子。在宏观的背景之下,这无疑是荒唐的,甚至是一场悲剧,有的人就是因为这段历史,毁了自己的一生。
  但在孩子的眼中,甚至在几十年之后的记忆中,就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文革中取消高考是荒谬的吧,但不少人回忆起当时作为一个高中生听到取消高考的消息时,是如何的兴奋。一种摆脱压力,获得自由、任性、“解放”的兴奋。
  其实,无论是打砸抢、破四旧、大串联,你都能从中看到这个放纵的因素。背景是沉重的,结果是悲剧的,其中包含着另一部分人的苦难和折磨,但对于参与其中的很多人,就是放纵的快乐。
  说到这,我想到一个问题:假设是一个少年儿童,自己的家庭也是这场荒诞的受害者,他们的感受会如何?换句话说,人们经常讲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这个词,这样的一种逻辑,具体到少年儿童的身上,会不会有什么特点?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有的可能刻骨铭心,有的可能浑然不觉,有的可能是痛苦和快乐混合在一起。这种混合就造成一种可能性:他们从苦难中走来,但记住的是快乐:苦点算什么,但那时候快乐。
  昨天晚上吃饭,著名评论家肖锋谈到我写《芳华》那篇文章时说了一个词:源代码。这个词让我想了很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4 21: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兰台说史•今年国人实现了一件历代都没做成的成就
2018年01月04日 19:32:21
来源:凤凰历史 作者:小手

1人参与 1评论
中国的成就(Chinese power)这个词语每个生长在新世纪的中国人想必都耳熟能详了。而在今年新年之后,中国人即将再一次达成一项前无古人的成就--最长的和平时间。很多人很能会有一个疑问,中国人不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吗?上一次战争(对越自卫反击)距今不过一代人的时间,怎么就成了“长”了?

这个其实是对我们的华夏先祖的一个误解。

最长的一段和平岁月不过十五载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古代战争的理由有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和资源有关。中国虽然地大,但“物”却比欧洲要少得多,再加上相对封闭的政治生态,导致先祖在神州大地上征战不休。



良渚文化,或者叫良渚文明的城门,有人认为良渚文化的消失就是上古战争的结果

目前已知信史告诉后人,中华大地在古代最长的一段和平岁月是周平王执政时期,前后大约十五年的时间。

为何周平王能够维持这么长时间的和平呢?这其实和东西周的交替有关。“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王室的中央权威衰退,带来的是诸侯力量的雄起。但是恰恰是这段岁月,反而没有多少战乱。因为此时的中国非常接近欧洲,是一个逐级分封的时代,更没有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做大,而要求官员必须是外地人的传统。这就导致资源的利用率远比后世来的高,王室的衰退让诸侯彻底解脱了出来,从而形成一种“共治”的局面,让中国享受到了古代最长的一段和平岁月。考虑到古人普遍结婚早,十五岁几乎意味着,从出生到有后代就没见识过战争了。



后世画的周平王,虽然历史评价对他不高,但是他治下中国的太平岁月却是最长的

战争高密度地集中在春秋到建国前

如果说东西周交替的岁月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岁月,那么之后的中国就可谓是战火连绵了。孔子说的“礼乐崩坏”的时代到来了。因为各种原因,传统的封建制度逐渐地被各国所抛弃,逐步地转向集权。而秦国是其中最为激进的,直接把全国人口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军事化管理。



商鞅变法对中国传统的破坏是严重的

虽然他们通过这种手段短时间地增强了国家力量,但是作为代价规则也遭到了改变,此后再也没有像周王朝这么长寿的王朝了。同时,战争的密度也远比封建时代来得高,因为没有规则的结果就是兵强马壮的所谓能者为天子,这在五代十国表现最为明显。

如火如荼的边境战争,只因为开放不够

内部的诸侯战争如火如荼,长城之外的蛮夷们也不是安分的主。游牧民族的问题一直到清朝才得以解决,原理很简单,因为清朝的战略眼光绝非前朝可比。

和内地造反的人一样,游牧民族劫掠往往是因为生存所迫。因为关内对他们的政策是很少有正常向的,不是严厉封锁就是被打到服帖岁岁纳贡。其实很多时候他们需求是主动文明化。以清朝的前身,满洲人为例,明代边关记载在正常年景他们不断采购各种农具去耕种,只不过由于气候关系无法做到像关内那样完全靠种植就能过活而已。



同样一亩地,采集和农耕哪个更能养活人,一目了然。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知道这个道理,哪怕是所谓蛮夷

在降水稀少的草原,游牧民族无法耕种因此和关内贸易就是必须的。很多人根深蒂固地觉得游牧民族拿走了汉人的财货变得更强就可以更好地打汉人。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贸易不是单纯地付出,受惠者是双方。诚然金银可以让游牧民族获得更多的人马,关内的食盐等物资可以让他们变得更加强壮,但是汉人从某些方面得到更多,因为获得的是战略物资--战马。

由于缺乏马场的缘故,宋代不得不和边境的游牧民族贸易以获得战马。北宋时期,军马收买的主要地区是河东、河北、陕西一带,“嘉祐以前,原、渭、徳顺凡三岁市马至万七千一百匹,秦州券马岁至万五千匹”。熙宁三年1070年,“乃诏泾、原、渭、徳顺岁买万匹”,其后“熙河市马岁增至万五千。绍圣中,又增至二万匹”。宋人管这种来自西北的战马叫做“秦马”,其体格高大,奔跑速度快,完全能够满足军队的需求,因此宋人对其赞不绝口。北宋西军之所以强大,和这种贸易来的“秦马”不无关系。

而宋辽之间更是靠着一纸和约换来了百年太平,这在很多认为蛮夷不守信的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如果不是轻信金人,那么宋代的太平岁月完全可以通过外交手段继续下去。宋人也可以一直通过贸易获取优质的战马,结局happyend。



等人身高的战马在北宋并不稀奇,等贸易点大量被金人夺取后,宋代的战马才真正稀缺了

有意思的是到了明代,“吸取”了宋人轻信的金、元的教训,打死也不肯议和了。虽然离不开游牧民族的战马资源,导致“马市”依旧存在,但是只有在限定时间才能贸易。急需生存物资的鞑子哪里肯依?于是有明一代的边境比宋代还要不太平。但是和宋辽、宋金这种大规模边境战争不同,其主要面对的是几百人的蒙古流寇,就算是也先,也不过几万人马而已。所以,戚继光能够在北边斩首两个蒙古士兵就擒拿了长秃,李成梁一次斩杀几百人,对方就几年恢复不了元气。但是这种麻雀战法依旧让明人不堪其扰,光是京师戒严就有数十次,明明一纸条约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刀兵相见。幸亏明代蒙古人的战斗力已经远不如全盛时期,再也没有出现一个成吉思汗式的人物,后世最有名的葛尔丹也不过三四万部队,根本无法和中原王朝相匹敌,不然明人的结局恐怕会比宋人惨得多。

也先仅仅数万人就抓了皇帝,蒙古统一时不算仆从接近十三万部队,没有实力乱强硬的代价就是被狠狠地摩擦

但是,好运不会一直眷顾一个王朝,明人终于迎来了满人。和蒙古流寇不同,抄袭明朝卫所制度的满人是有着一套国家系统的政权,其组织程度要高得多。在屡次求和不成之后,皇太极决定奔袭北京,来个“武装上访”强迫崇祯议和。这个奔袭计划原本受到了代善等保守派的阻挠,因为太过深入明国腹地,只要明军还有正常作战的能力,皇太极等人就别想回到关外了。但是明军战斗力之差让满人也吓了一跳,得不到崇祯回应的皇太极让八旗把华北“扫荡”了一遍,带着大批战利品回辽东了,而明军只能“礼送出境”。



袁崇焕一直试图和后金议和,真不是因为想当汉奸,而是因为真的打不过

此后八旗四次入关,同时不断给崇祯书信希望议和,态度就是如果你不给我们平等的贸易,那么我们就武力夺取。皇太极的议和条件是五万两黄金和十万两白银,每次入关抢劫都能获得至少千万两的战利品,得到了一百倍于议和的条件,还要再杀死几万无辜的明朝百姓。偏偏十万人左右的大兵团作战明军一次也没有赢过,根本没希望武力阻止。但是明人却一直强撑着,在子民的性命和面子之间选择了面子,最后在强撑中死去。



最后一场战争在年轻人心中也已经是历史了

明朝的例子其实很多朝代都有,但是明代最为典型。因为强大的中央集权,其养出了世界第一的贪官集团,压迫下的基层揭竿而起将其推翻。因为某种很可笑的理由拒绝了合理的条约,结果还不如被自己看不起的宋朝。中国历史记载的战争有四千多例,相当一部分是这种无意义的战斗,平均下来几乎每年都要打仗,最长的和平时间也不过十几年,因此每一代男子都要经历战争。

但是今天随着科技的增长,人们已经有了新的秩序比周代的更好,也没有人可以再说兵强马壮者是天子了。

而今天的中国也早已没了那种妄自尊大,和为了面子强行和远强于自己的敌人开战的二愣子劲。

随着刷爆朋友圈的18岁,笔者不禁感叹时代真的不同了,也真心希望一直这么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4 21: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李德生临终前谈毛泽东,让人触痛——“我已有多次,面对主席纪念堂,面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我感慨万千,只有默默无语,心灵流血。主席操劳一生,牺牲了一切,连个正确评价都没能得到,他被抛弃了,一个强盛党,强盛人民,强盛国家民族的精神基础,被无情的甩进了马里亚纳海沟,如何不让人心灵流血?用常规熟理要求主席,主席的缺点太多了,他是孝子吗?算不上啊,他没能尽孝堂前,自从离开故里,三十多年才重返乡关,与父母基本绝缘,是大弟毛泽民尽了主要责任,熟话讲,忠孝不能两全,主席是为了忠而舍弃了孝,也是因为有弟弟可以帮他尽孝。但主席的忠,是忠于谁?难道不是忠于人民吗?难道不是忠于天下苍生吗?他是好丈夫吗?也算不上啊,他有过三个妻子,杨开慧死了,贺子珍病了,江青被判死刑了,哪个妻子是因为嫁了毛泽东,才享福的?没有,一个都没有。他是好父亲吗?也算不上啊,大儿子毛岸英死了,二儿子毛岸青病了,三儿子毛岸龙丢了。大女儿李敏享福了吗?小女儿李纳享福了吗?都没有。幸亏留了一个唯一的根,毛新宇。他没有为毛家营造任何特权,他没有留下家财万贯,他身后毫无个人资产,讲这些,他不仅比不上任何当过领袖的人,甚至连个官崽子都不如!他到底为的是啥?究竟为的是啥?难道所有入党宣誓过的人们,不该追问吗?难道活着的每个中国人,不该追问吗?难道中央委员们,不该追问吗?难道活着的每个中国人,不该追问吗?就算他有千错万错,他的精神难道不是人类世界独树一帜的宝贵财富吗?难道是可以被官方轻易丢弃吗?在高高耸起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我看到了主席拉上朱老总与粟裕为纪念碑奠基填土,听到了主席压抑而神圣的语调:“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有多少人民英雄无声无息的死去?被砍头,被枪毙的,被粉身碎骨的,被毒死的,他们究竟是为什么?难道是为了所谓中国特色?难道是为了少数特权者先富?难道是为了让贵族再次欺压人民?难道是为了让穷人家的女儿再当白毛女?那些叛党分子啊,那些权贵啊,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吸血鬼啊,难道你们的政治良心,统统被狗吃了吗?红旗,是江姐、孙明霞等狱中姐妹们含泪绣出来的,是烈士们的鲜血染红的,党旗是红的,国旗是红的,军旗是红的,团旗也是红的,红色,是共产党的象征,是无产阶级的象征,谁砍倒了红旗,谁就是人民的罪人,历史的罪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6 09: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宸:人民币时代拉开帷幕
2018年1月6日 星期六 03:30 AM
文/王宸
来自/联合早报
Sina Weibo  Email

王宸

随着中国原油期货的临近,在2018年,人民币时代必然会拉开帷幕。人民币计价规划的前景十分清晰,那就是黄金与石油共同构筑人民币计价的基础,再延伸到其他经济领域,以及其他金融市场的交易领域。这样人民币计价的基础才会更为牢固,发展前景才会更为长远。

从人民币原油期货来看,对人民币计价交易是严肃的考验。这不仅是因为人民币将成为更多国家的外汇储备,也必然将更多地成为商业储备货币,以支持人民币计价交易。这关系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

从长远来看,中国需要提供人民币计价的基础条件与设施,而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博弈,则会最终决定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可以说是机会与考验俱在。中国的战略举措将决定人民币的外延性与发展空间。

原油期货之后,后续的人民币汇率期货应会稳步推出,以保证人民币交易在黄金和原油的基础上,有足够的对冲工具,逐步构建全球性的人民币资产池,将人民币的商业储备货币的特征发挥出来。这样的资金池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是都与中国的汇率期货相挂钩,持有人民币资产头寸,已经可以用汇率期货对冲,有利于巩固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基础,也有利于不断拓展人民币计价的经济基础。

在多年以来不断地酝酿准备之后,原油期货将标志着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上迈出一大步,真正在全球经济和金融活动中拉开人民币时代的帷幕,目前来看已经不是问题。现在市场关心的是,人民币计价交易短期内能拓展到什么前景,以及人民币的商业储备属性,在全球最终会到达什么程度;当然也有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由于现在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已经比较普遍,所以,人民币的可兑换问题实际上悬念较少。大致上人民币已经可以自由兑换,所涉及的问题实际上是资本项目的放开,而宣布金融领域对外资放开之后,这个问题也逐步解决,目前没有资本项目的更多管制。事实上人民币的兑换问题已经解决,或者说人民币作为商业储备货币,作为金融投资的储备资产,已经完全实现可兑换。

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问题,就是短期前景和长远前景。短期前景来看,主要是黄金期货、原油期货、汇率期货的发展,也取决于中国经济的辐射与外延。一些具体的技术问题十分重要,像全球的大产油国对中国原油期货的认可与参与程度等,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的参与程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的参与程度。这势必会引起中欧之间的竞争与博弈,因为全球主要产油国就在中欧之间,选择欧洲还是选择中国是短期的一个关键环节。

但短期问题总会解决,像俄罗斯在圣彼得堡的原油交易所一直以拉近欧洲为目标,可是历史进展极其有限,这是解决短期问题的一些机会事件。中东也有伊朗与欧美的龃龉等等,因此短期前景应该相对乐观。中国的原油期货会有许多大的产油国来捧场,这几乎是必然的。

长期前景来看,则是人民币作为特别提款权(SDR)五大货币以及全球外汇储备,最终会在全球实现什么样的分布及结构,既包括人民币的外汇储备规模,也包括人民币作为全球商业储备在全球化中的使用程度。这是人民币计价交易发展成熟之后的事情。2018年正是人民币时代拉开帷幕的好时机。

作者任职于山东省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13 09:4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田勘:《芳华》中的战争
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03:30 AM
文/张田勘
来自/联合早报
Sina Weibo  Email

张田勘

电影《芳华》描写的是中国军队文工团团员(军人)的生活,其实文工团就是军队的拉拉队。由于描写了1979年中国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也算是战争片。但实际上,《芳华》所表现的战争并非只有对越自卫反击战,而是有另一场与越南和美国相关的战争的影子,即中国的抗美援越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后者,引发了前者。

但是,从全剧看,刘峰的遭遇是《芳华》中戏剧冲突和人物命运的主线。由于向女队员林丁丁求爱和触摸了她,被林丁丁告发,刘锋被认为“作风有问题”,是“流氓”,被下放到连队,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让刘锋失去了触摸林丁丁的右手,不知是否天意!战后,刘锋生存困难,难以找到工作,甚至遭到城市管理者——联防队员的故意刁难、罚款和殴打。


刘锋的命运既是战争结果的体现,也被一些评论解读为反战,并成为支撑《芳华》的重要支柱。这可能是参照了萧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批判战争的罪恶和社会对其不公。主人公索科洛夫在战场上被俘,在战俘营做苦工,复员回来当汽车司机,又因交通事故被吊销驾驶执照,失职、流落他乡……

然而,《一个人的遭遇》被解读为索科洛夫的难以生存,是因为纳粹发动了二次大战,让人们痛恨这场负有战争责任的纳粹。但是,《芳华》显然不能简单地解读为反对这场不明不白的对越反击战。无论从军队还是到平民,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中国人对这场战争的态度其实不是反战,而是“尬战”。

《芳华》对战争的表现不过六分多钟的长镜头,但却把很多中老年观众吸引到影院(在上映后的一周内,“1905电影网”统计,45岁以上观众对这部片的票房贡献达35%,华北、西南、华南地区中老年观众超过50%,更有一些中老年观众组团到电影院看自己的芳华)。其实,吸引人们的是两场战争,即抗美援越和对越自卫反击战。

如果说抗美援越战争是中国加入了国际战争的群殴,对越反击战则是与越南的单挑。对越自卫反击战有多种解读,如“围魏救赵”(围越救柬),但更多国人认同的是,教训那只“白眼狼”(越南)。

中国参加的抗美援越战争实际上是越南战争(第二次中南半岛战争),发生于1955年至1975年,但中国对越南的援助到1978年才结束。战争的一方以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为主,有苏联、中国、柬埔寨等参与,另一方美国和越南共和国(南越)为主,参与者有韩国、澳大利亚、泰国、新西兰、台湾、老挝王国等。

北越一方所有国家总共有117万多军人死亡,60万人以上受伤。南越和美国一方所有国家军人共有31万至41万多人死亡,149万人以上受伤。平民死亡为42万人。战争总计死亡约为191万至399万人。

其中,中国先后有32万余军人进入北越参战,而且是秘密的,不穿中国军装,换上北越军队军装,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中国军人共死亡1446人,受伤4200人。同时,中国还把夜莺岛秘密“移交”给北越,成了北越的白龙尾岛。

从1950年到1978年中国参与抗美援越战争,无偿援助北越大量武器、各种物质,以及进入北越支援北越抗美,所有援助折合为200多亿美元,按当时价格兑换成黄金,在今天价值约5万多亿元人民币(约1万亿元)。

然而,美国从南越撤军,北越统一南越之后,越南向苏联靠拢,并且开始反华。对内加大迫害华侨华人,驱逐华裔出境,对外频频骚扰中国边境。如果说在官方语言中还称中国和越南是同志加兄弟的话,则兄弟阋墙的原因当然有很多。

当时,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曾说,越南“多年来有个成立中南半岛联邦的美梦”。就连胡志明也有过这种想法,中国向来都不苟同。越南把中国视为实现中南半岛联邦的最大障碍,并采取一系列反华政策和举动。对越南的忍耐超过极限后,中方采取了行动。

不过,在民众的眼睛中,中国人吃糠咽菜,挨冻受难要去援助北越人,掏心窝的暖心肠遇到了黑心肺,这是国人一致喊打和拥护后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原因,同样也是吸引中老年观众的原因。

尽管《芳华》没有提抗美援越战争,但通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引发了人们关注前者,实际上也是一种“围魏救赵”。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对抗美援越战争的提示和发声,两者有因果关系,并且通过这样的因果关系的提示,稍稍慰籍了参与过此后在中国销声匿迹和全面删除了的抗美援越战争的人们。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方参战兵力20万人,越方10万名陆军、15万民兵,但有些统计称中方参与的兵力是30万至50万,中方死伤军人3.4万余人,越方死伤军人和其他武装人员6.4万余人。参与抗美援越战争的中国人少于对越自卫反击战,死伤人数后者也大大多于前者,但是中国付出的物质代价却是前者远远大于后者。

也因此,参与抗美援越战争的中国人付出的更多,但后来的遭遇比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人还差。无论如何,这两场战争几乎让所有中国人卷入并深陷其中,因此,《芳华》吸引了中国众多观众。

反思这两场战争的原因和教训,原因、过程和结局都有些尴尬。所以《芳华》体现的很难说是反战,基本反映了这是一场“尬战”,当然刘锋、何小萍这些参加战争的军人日后生存艰难,也是对战争的反思。不过,对越自卫反击参加者每月有几百元人民币不等的补助,但参与抗美援越战争的人还没有这样的待遇。

《芳华》的结尾添加了一个光明的尾巴,说多少年后,当大家再聚时,其他人再过得好,都比不过刘锋和何小萍的淡然!然而,当工作没有,生活无着之时,不仅没有面包,也不会有爱情,刘锋和何小萍能过得淡然和幸福吗?

作者是北京学者

尽管《芳华》没有提抗美援越战争,但通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引发了人们关注前者,实际上也是一种“围魏救赵”。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对抗美援越战争的提示和发声,两者有因果关系,并且通过这样的因果关系的提示,稍稍慰籍了参与过此后在中国销声匿迹和全面删除了的抗美援越战争的人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13 10: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铖之:故乡的雪       
http://www.CRNTT.com   2018-01-13 00:03:57


  中评社北京1月13日电/铖之:故乡的雪   
  
  作者 丁键,笔名:铖之  江苏南京 农业产业化专家、学者、研究员、诗人  

  江南老家  
   童年的那场雪  
    意外的大  
     雪花袅袅绕绕  
      漫天飞舞  
       覆盖天穹  
  遮掩了猎人的视线  
    像雪公主在任性地播撒着  
      冬天的期待  
        光秃秃的树丫伸向天幕  
          像在欢呼瑞雪的降临  

   一夜醒来  
     雪几乎堵住了  
       宅屋的大门  
        雪那样的松软  
          白得耀眼  
            村落,原野  
   山岗,河畔  
     像被雪白的奶油包裹  
       奶奶养的红毛大公鸡  
         竟然迷了路  
           一夜未归  

   一行蜿蜒的足印  
     从侧门伸向田野  
       爸爸起得好早  
         妈妈在收拾窗前的冰凌  
           几只无家可归的麻雀  
             不时在屋檐下嬉戏  
   随着沙沙声  
     爸爸归来,带回  
       一篮子红萝卜胡萝卜  
         还有绿白菜  
           天哪,还有一条鲜活蹦跳的大鲢鱼  

       那时候,家乡的雪呀  
       那样的冰莹洁净  
       没有雾霾的笼罩  
       没有沙尘的侵扰  
       我们掩饰着喜悦  
       在灯光下相爱  
       在雪地里嬉闹  
       晨曦丽日从雪景中  
       给冬天一份妖娆  
       耳畔笛声声回绕  
       哦,故乡的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13 12: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版历史教科书文革部分的重大修改!![已扎口]
楼主:扬眉剑出鞘49Lv 1 时间:2018-01-12 23:02:05 点击:6561 回复:206
冲榜
守护
脱水打赏看楼主设置
  其一,旧版本教材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课,其内容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合并,统称为“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其二,把旧版教材中【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这一句改为【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旧版教材中【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这一段论述,容易引起读者误解,其一,误认为党和国家没有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其二,误认为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初衷全部是错误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教材标题中的“动乱”与“灾难”两个词语消失。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其三,新版教材在最后结语处,添加了一句:【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这一句非常妙,秒就妙在他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简单地发泄情绪,这是非常正确,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由此可见,新教材的表述有利于将党和人民对文革历史的态度与敌对势力制造的党史方面阴谋史学、阴谋论做了鲜明的区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16 11: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芳华》精剐狠割“钢铁长城”(转载)
楼主:jxmaxima28 时间:2018-01-15 19:30:43 点击:1780 回复:62
冲榜
守护
脱水打赏看楼主设置
  ——消弭人民军队献身精神的一曲“楚歌”
  李甲才
  2018、1、9
  自从伤痕文学风靡全国以来,很少看电影了,仅看过《喜盈门》、《红高粱》等几部影片。那些形式各异实质近似的诋毁革命、非毛化的矫揉造作无德至极,非常反感因革命获得新生又敌视革命的无良行作。远方朋友推荐《芳华》,多日后在本地看了,还真是开了眼界,感触颇多。该影片为抹黑人民解放军效劳,是推进苏变俄模式再现中国浪潮中的一波涟漪。
  上世纪苏联在“一朝分娩”中变成了俄罗斯,这是全世界为之震惊又不得不承认的大事。促成此变的多种力量一时难以一一列举,其中意识形态领域内舆论导向的巨大作用不可低估。该领域有的是自觉的,有的随大流,客观地衡量比原子弹作用大。
  过去在战争年月有个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思想教育课题,虽然这并不是每个战士都很清楚的事,但却客观地体现了为一定的阶级、政治集团而扛枪打仗的实际。北伐胜利了,蒋介石就组织南京政府疯狂屠杀共产党人。解放战争胜利了,新中国就成立了。
  看《芳华》电影,冯小刚、严歌苓可能是无意识的进入到在中国复制苏联变成俄罗斯模式的“大合唱”中,或自觉而为。1976年后演艺界、影视界一步步就成了目前这个样子。思想文化阵地与其说是丢掉,不如说是拱手相送。要搞成同1976年前不一样的社会,需要有与化公为私、与国际接轨相适应的舆论氛围。谋求名利双收的人们自然乘机钻营,上演了无数的闹剧。凡能丑化中国的,特别是能丑化毛主席领导干社会主义时代的,在国内国外名利双收,如此什么事都能干出来,有名有钱何乐而不为?莫言成为污蔑诽谤领袖时代的集大成者,得诺贝尔文学奖。
  冯小刚严歌苓举利剑砍向了毛主席时代还未被全部攻克所剩的军队“堡垒”,亦做成一笔倒卖红色题材的大单生意,据说票房价值特高。11届6中全会决议评判了大跃进到1976年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均插上了左倾标签。现在总算是完成了农业、工业范围全部私有化的目标,余下的大国企国务院已发文命令2017年底改完,国企从此进入历史。土改由方方的《软埋》抢到任务定了性。就剩下解放军这一块了,《芳华》电影如钢刀精剐狠割其强壮的肌体。
  《芳华》贬损解放军这个钢铁长城一箭双雕,前边丑化1976年前的时代,后边抹黑“中特社”时期。同“苏共社”被埋葬前那一段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那时既诽谤列宁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也在扫荡之列。只有当苏联蜕变成俄罗斯、独联体,才算完成了由开始搞修正主义时酿成的终极目标,走完了由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复辟的全过程。
  用政治标准分析评论电影不是毫无来由,电影不是超阶级的抽象的,本身就是以一种带有娱乐色彩的艺术形式表现政治倾向的。被吹捧为无限自由的美国电影,也必须宣传、表现符合美国是先进社会的需要才能上演。中国拍摄的上甘岭电影就是无偿服务在美国也演不成。即使纯粹的军事武器,也有个掌握在什么人手里为什么人服务的职能上的分水岭。那么多一流的军舰飞机把美国武装成一超独霸,横行全世界,更何况专门在事中塑造人的电影呢?
  电影总是把政治观念融化在特定的情节中。《泰坦尼克号》就是宣扬美国人伟大的影片,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美国是强霸,就是指出对中国人的诬蔑,那时的民国政府也不敢公开说明。刘仰在《洋奴知识分子是最大的国耻》文中写道:“泰坦尼克号上一共有2200人,生还人数700多人,1500多人遇难。按头等舱、二等舱、三等舱划分,头等舱生还比例超60%,二等舱生还比例不到50%,三等舱生还比例不到30%。生还的700多人中,男性女性人数大致相同,男性略多些。这一数据与所谓‘妇孺优先’原则显然不符,相反,明显体现了等级原则”。“自1912年以来,关于泰坦尼克号的神话一直在中华民国的教课书里”,“存在了将近40年”。“1936能10月上海《西风》杂志署名洪皓的文章,重复了被救者大多数是妇女儿童的谎言”(2017年7月13日红歌会网)。现在也很少有人揭穿伪装。
  《芳华》的拍摄艺术、画面、演员技巧都是过去无法比拟的,只可惜用在了不为社会主义唱赞歌的轨道上。这不是特例,小说界也同样。那么多中国人在为美国做事对付中国,冯、严是谣毁中国的翻腾波浪在电影方面的表现,影响力小觑不得。
  苏联解体时,乌克兰当局以美国高兴为所能,生怕把社会主义时期的遗产清理的不干净了,连原子弹都按美国旨意销毁了。公有制社会和私有制社会的不同点从这里可以非常明确的显现出来,损失不具体涉及个人,什么想象不到的事情都可以干出来。中国也一样,若是大人物的私有财产能那样随意混改不?就剩下解放军没有私有化了,如同国企早不知姓了什么,作可以随意戏嘻的噱头也就是无关紧要的事了。
  影片中刘峰负伤后要求把火焰喷射器拿来自己守护战友遗体时,对这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行为,画外音旁白冒出了“刘峰是不想活了,他渴望牺牲,只有牺牲了,他平凡的生命才可能被写成一个英雄故事。他的英雄故事可能会流传很广很远,也可能被谱成曲,填上词,写成歌,流行到一个女歌手的歌本上。那个叫林丁丁的女歌手不得不歌唱”。卑劣的妄判推測是对英雄的侮辱嘲讽。紧接着该影片画面上映现了《英雄儿女》电影演唱《英雄赞歌》的片段,把无耻荒唐的调侃引申到以往的英雄事迹上。多年来人们都知道的原因,使多少国家都虎视眈眈地觊觎中国的领土领海,美国须臾不息不远万里而来。那样极其轻蔑的奚落英雄壮举,未来有个三长两短,挺身而出者怎么想!
  人民解放军一经诞生,在毛主席新建军思想和路线的武装、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战无不胜所向无敌,威武之师名副其实。在夺取政权的革命战争岁月,战胜了占领大半个中国的日寇,消灭了有美式装备的800万国军。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16国军,在中印边界打垮了印军,珍宝岛打赢了苏修军队,在南海赢得了与南越的海战。《芳华》指向建树了巨大功勋的人民子弟兵,涉及到带枪的军队范围,步入了与苏联法捷耶夫小说《毁灭》描述的相反道路,算得上是突破了极限。借军队资源谋私也是一种商业套路。
  污蔑人民解放军采用文工团女兵作题材,这就有了当下时兴的所谓表现“人性”的“看点”。在多年来把越轨视为性解放的闹嚷中,失去了高尚情操的调节转移,瞄准漂亮女子的半身渲染,也算是狡黠地挖掘商业规律营造“适销对路产品”了,头脑机灵得不低于马云,知道怎样从青少年口袋里掏出钱来,至于他们受什么样的熏陶是不考虑的。
  与人民解放军辉煌战绩相伴的是在革命队伍的大家庭里,英模辈出、光彩照人,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張积慧、雷锋、王杰、欧阳海等英雄人物成为社会主义时代风尚的象征,是社会主义时期最敬爱的人。编造情节亵渎曾经为把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解放出来不惜流血牺牲的英雄和军队,如当年等吃“戊戌变法”六君子脑浆治病一样,但这因无知酿成。如若拿他们的脑浆去倒卖赚钱,那简直就是禽兽不如了,把这些无任何道德标准约束的或自我约束的人只能放在披着人皮的禽兽货架上。
  况且,这支军队的缔造者都被“无所谓”了,冯、严一类也就是不正常状态中的正常事了。再则,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如此,后来者们不过是把此类恶作剧再重复一次而已。在如今嗜钱如命的环境下大人物都无所顾忌了,冯小刚严歌苓还有什么呢?
  那个年月在解放军大熔炉里,部队文工团绝不是“洪洞县里无好人”那样的情形,根本无任何可能发生《芳华》里杜撰的那些不齿之事。把目前的种种龌龊无耻行径,象烟云一样扩散的“楚歌”硬粘贴在那个干干净净的时代,应该受到谴责。
  CCTV8频道常演播男女三角或多角恋情节的电视剧,近似“黄色娘子”的装扮,表情、语言溢流着挑逗、教唆的明示暗指,动作下流如示范一样。电影超大屏幕播放的立体效果诱发出更大的刺激,《芳华》的精心策划决定了上演迅速获取巨大收益。马克思揭示“资本家有50%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100%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就敢冒上绞刑架的危险!”天赐良机,没有风险利益大。
  面面俱到就有可能露出破绽,军队的普遍情况不是几个人知道。1976年前入伍政审严格,何小萍父亲有政治瑕疵不可能入伍,能入伍就不受歧视。无论怎样伪造的伤痕文学都被囫囵吞枣欢迎的时代过去了。以军队题材作背景,寻求另类产业门路谋私利,贬低人民子弟兵被批驳很正常。
  我们都非常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产生了现代社会,那么,对出现如此之多的匪夷所思之事就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了。否定狼牙山五壮士的;戏说阿庆嫂的;重新解读董存瑞的。袁腾飞把毛岸英在朝鲜被美军燃烧弹烧死讥笑成“挂炉烤鸭”,没有刻骨的仇恨能这样恶毒?干社会主义搞公有制的“共产”行为是得罪人的事情。蒋介石不是反动派了,秦桧站起来了,谁有可能跪下去?曾国藩成了楷模、李鸿章被平反,就能明白社会发生了何等大的惊人变化!
  现在各派政治力量相激相荡、相生相克,有些事情已超出了常规设想。旧房子再修补都不行了,还不如推倒重建比修补成本低、见效快。不窥冯严内心世界,或许他们还有更深的打算,先在文化界赚钱寄身,那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楼主发言:12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举报 | 分享 | 楼主 | 2个赞 点赞
赏金最多 | 打赏最多按照全社区用户收到的赏金数排行
1

读懂641

127人打赏 赏金548.75万
炒股跟着党走,用政治觉悟去选题材,做个股市的小滑头。
2

曳午纤纤

265人打赏 赏金184.26万
【我的理财故事10】关于互联网理财
3

易林逍遥子

44人打赏 赏金146.31万
寻找你所不知的人生密码——周易四柱批八字
作者:fallenangel22 时间:2018-01-15 19:54:36
  就是一伤痕题材的宫斗剧而已

  军队要是有点自知之明的话,将来在大变革中对缝小肛这种人就不能客气,枪口压低一厘米才是正道
举报 | 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2) | 赞
glaixy613216: 2018-01-15 20:19:49  评论
丫拿着从华谊兄弟股民手里洗来的10亿,拍摄这种抹黑解放军,抹黑中国人,跪舔越南人的烂片,真是一个超级大JY
政治文明生态文明: 2018-01-16 10:56:27  评论
你怎么知道肃反的时候你能活下来呢?知道夏夕在洪湖肃反中杀了多少共产党员吗?知道老毛在江西反AB团的时候杀了多少阶级异己分子吗?知道张国焘在鄂豫皖肃反杀了多少团长师长吗?你以为你的脖子比那些红军的师长团长还硬吗?长征的时候,张国焘连老毛都要除掉,吓的老毛连夜跑路。
我要评论
作者:xuelang6Lv 1 时间:2018-01-15 20:07:33
  看看谁写的剧本就知道了
来自 天涯社区客户端 | 举报 | 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7) | 赞(1)
glaixy613216: 2018-01-15 20:20:40  评论
一个嫁给美国FBI特工的香蕉皮,离开中国快30年了,靠抹黑中国跪舔白皮为生的渣JY
1005708284: 2018-01-15 21:42:34  评论
评论 glaixy613216 :不用抹黑,我想问问阁下那些上访老兵是咋回事?
剩余 5 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作者:u_113233011 时间:2018-01-15 20:14:40
  这种抹黑的电影怎么会通过审查的?
来自 天涯社区客户端 | 举报 | 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1) | 赞
名字太难了吧: 2018-01-16 11:02:10  评论
评论 u_113233011:中央腐败了
我要评论
作者:揾英雄泪2012 时间:2018-01-15 20:16:00
  不得不承认,根子在中央。
举报 | 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1) | 赞
作者:有理讲理123 时间:2018-01-15 20:16:27
  建设现代化军队,必须体制科学,还搞旧东西,必败。
举报 | 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niefengwo3 时间:2018-01-15 20:32:44
  抹黑解放军的变态电影!
举报 | 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2) | 赞
1005708284: 2018-01-15 21:50:20  评论
评论 niefengwo:如果是黑,根本不用抹,靠涂粉上去的,需然充得一时,如果给雨一淋就会现了原形。
fallenangel2: 2018-01-16 02:15:41  评论
评论 1005708284:如果是真相,那根本就不用说,谎言永远持续不久,你们为什么一天到晚瞎jb喊什么真相?拍个电影就真相?
我要评论
作者:梦回唐朝3 时间:2018-01-15 20:36:25
  呃,一个文艺作品,被你上纲上线写得恶毒,要在文*革,你就是江*青的御用写手了,多少优秀的文艺家就这样喊冤死去,中国电影、中国文艺不能繁荣起来,就是你这类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人、看什么都带政治色彩的人太多了。
  七十年代的军队就不可能有阴暗面?人都个个向善?英雄就没有七情六欲?
  你们总是把英雄说成神,却忘了他们也是个人,是人就有不足的一面,毛主席都还有三分过呢。
举报 | 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7) | 赞
咖啡和美酒: 2018-01-15 21:28:57  评论
+1
yanyongjun2014: 2018-01-15 21:51:01  评论
评论 梦回唐朝3:那为什额美国的电影宣扬英雄主义的几乎占了主旋律,回答我!美国这么做就是对的,我们这么说就可以,法克鱿
剩余 3 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作者:裕固山歌 时间:2018-01-15 20:46:50
  真实的好片子。特殊的岁月,特殊的人生,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剧本,才能拍出这样特殊的电影。
举报 | 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1) | 赞
温柔的贪狼: 2018-01-16 06:07:01  评论
恶心
我要评论
作者:免子弟弟6 时间:2018-01-15 21:13:52
  芳华其实是反华反共反解放军的电影
举报 | 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杂志爱好者 时间:2018-01-15 21:22:44
  冯有表达的权利
  同时反对者也有批评的权利

  如果说抹黑政府的电影, 美国算最多, 美国也没见垮台
  这么脆弱的玻璃心, 还配说什么大国心态?
举报 | 1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6) | 赞
1005708284: 2018-01-15 21:38:57  评论
评论 杂志爱好者:正解!
jxmaxima2: 2018-01-15 21:44:22  评论
评论 杂志爱好者:居安思危
剩余 4 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作者:枫叶影天红1 时间:2018-01-15 21:29:53
  楼主说什么地乱七八糟,冯小刚不是政治家,观众也不是政治家,电影也不是宣传政治的工具
来自 天涯社区客户端 | 举报 | 1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4) | 赞
jxmaxima2: 2018-01-15 21:43:55  评论
评论 枫叶影天红:电影必须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宣传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就会被敌人占领
jxmaxima2: 2018-01-15 21:48:00  评论
评论 枫叶影天红:冯小刚在用电影进行反共宣传
剩余 2 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作者:李大大5P9 时间:2018-01-15 21:52:04
  草!烂文章就像小脚女人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来自 天涯社区客户端 | 举报 | 1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4) | 赞
jxmaxima2: 2018-01-15 22:09:35  评论
评论 李大大5P:烂电影就跟厕所里的屎一样又臭又恶心
李大大5P: 2018-01-15 23:53:45  评论
评论 jxmaxima2:烂人。
剩余 2 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作者:nmd2005 时间:2018-01-15 21:52:54
  此文颇有姚氏文元雄才大作《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影子,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举报 | 1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4) | 赞
jxmaxima2: 2018-01-15 22:10:08  评论
评论 nmd2005:姚文元是个好人
李大大5P: 2018-01-15 23:59:33  评论
狗屁不通的文章还姚文元,姚文元可是毛主席赏识的红色大秀才,给姚文元提鞋都不够格。
剩余 2 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作者:温柔的贪狼3 时间:2018-01-16 06:13:36
  @梦回唐朝3 2018-01-15 20:36:25
  呃,一个文艺作品,被你上纲上线写得恶毒,要在文*革,你就是江*青的御用写手了,多少优秀的文艺家就这样喊冤死去,中国电影、中国文艺不能繁荣起来,就是你这类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人、看什么都带政治色彩的人太多了。
  七十年代的军队就不可能有阴暗面?人都个个向善?英雄就没有七情六欲?
  你们总是把英雄说成神,却忘了他们也是个人,是人就有不足的一面,毛主席都还有三分过呢。
  -----------------------------
  你SB以为别人一样和你是SB吗?文学作品是干嘛的?是表达他的意识形态的,这种繁荣还不如没有,
举报 | 1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忆秦娥19354 时间:2018-01-16 09:22:41
  开改三十年来文艺为谁服务?歌颂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所谓明星也就是名妓罢了!名导?哈老鸨尔!和它们谈什么理想家国不是费劲吗?
举报 | 1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李大大5P9 时间:2018-01-16 09:58:12
  因为中国的垃圾观众太多了,所以拍电影时导演一定要照顾这些人的需求:搞一点小鲜肉、女神、美女白大腿、美女的大奶、剧情狗血点、动作戏、枪战戏也的加点,最重要当然要有艺术性,这样才能达到艺术性和娱乐性的统一,在中国做导演真不容易,但冯导的芳华做到了。
来自 天涯社区客户端 | 举报 | 1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1) | 赞
政治文明生态文明: 2018-01-16 10:58:28  评论
支持冯导演,冯导演把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巧妙的融合起来,把战争的血腥与和平的温馨统一起来,真是人民艺术家。
我要评论
作者:ty_老果12 时间:2018-01-16 10:05:34
  去看看严某的书,把雷锋埋汰成啥了
举报 | 1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jxmaxima28 时间:2018-01-16 10:52:45
  @李大大5P 2018-01-16 09:58:12
  因为中国的垃圾观众太多了,所以拍电影时导演一定要照顾这些人的需求:搞一点小鲜肉、女神、美女白大腿、美女的大奶、剧情狗血点、动作戏、枪战戏也的加点,最重要当然要有艺术性,这样才能达到艺术性和娱乐性的统一,在中国做导演真不容易,但冯导的芳华做到了。
  -----------------------------
  没有垃圾观众,只有垃圾导演和垃圾电影,电影好不好必须是观众说了算,不是导演说了算,否则岂不成了自己给自己批改考卷.
举报 | 1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jxmaxima28 时间:2018-01-16 11:01:11

  判断一部电影的唯一标准就是观众欢不欢迎,一个导演敢说观众是垃圾,简直就是臭不要脸。怕出来的电影也是睁着狗眼说瞎话,假的不能再假。自己贪生怕死就以为人人都和他一样,这就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举报 | 2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jxmaxima28 时间:2018-01-16 11:07:31
  阴暗色调难掩我军芳华
  电影《芳华》,不管导演本意是什么,观后都让人感到这是一部丑化我军的作品。
  对这部作品艺术上的优劣,情节上的编造,细节上的虚假,逻辑上扭曲,时空的穿越,我们不想多加评论。这些囿于导演的艺术功力,生活阅历,摄制经验所决定,无法强求。我们想要讨论的是这部作品的思想意识和客观效果。
  电影《芳华》的叙事背景是文革后期,故事发生在部队的一个文工团,主要人物一个学雷锋的标兵刘峰,一个家庭出身不好的何小萍。影片通过这一男一女两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可以说是悲惨的命运吧,诠释了好人、善良的人在部队的环境里,具体在影片中就是文工团了, 被欺凌,受侮辱,遭迫害,下场悲惨。
  既然是写部队生活的片子,看一看影片里敷演出来部队里这些人吧。文工团里的干部、团员有几个好人(一般意义上的)呢?除了萧穗子 还是个有些同情心的姑娘,其他的人,无论是老干部的子女(军长的女儿等),流里流气的男文工团员,拉帮欺负弱者的女团员,军区的宣传干事,保卫干部,没有几个好人。影片通过“偷衣照相”,“泡沫胸罩”几个解构现实主义的情节,渲染了一个部队里正气不张,倚强凌弱邪气猖狂的大背景,这里好人处于困境,弱者深陷逆境,善者难以生存,部队里的人被展现出来的都是人性中的恶。
  在这样的语境下,人性是压抑和扭曲的,被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压抑,被纪律压抑,被权势压抑,那个摄影干事不就可以利用职务之便和女团员交往并予以一些便利吗?都说解放军是革命的大熔炉,从影片看来,是一个青春人性的修道院。
  经历过部队生活的人,看了电影《芳华》,有的是失望,那不是他们的青春;有的是郁闷,胸中郁气出不来;比较多的是愤慨,影片篡改了他们对部队的亲身感知,伤害了他们感情,把他们青春美好的记忆强行加上了阴暗的色彩。看了电影,有的老兵在自媒体中直白的发泄,《芳华》演的哪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有着90年光荣历史的军队,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印边境反击战、对越自卫还击战,人民解放军都是用血与火书写胜利历史的军队!这支军队要是真如《芳华》导演和作者所表现的,那样的军队能打仗吗?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芳华》以部队为背景,但导演和作者只知道部队的皮毛,从本质上根本不了解我们的军队,不了解我军的历史,不了解战争。
  人民解放军,是毛泽东主席缔造,经历革命战争考验,有着几十年光荣传统的部队。这些光荣传统包括了我军的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官兵一致,阶级兄弟,党员带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强调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起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些才是真实的人民解放军内部的官兵关系,同志关系。这些才是人民解放军能够在装备落的条件下,在淮海战役中以60万人的兵力消灭国民党80万人的力量所在。这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在武器装备相差巨大,没有制空权,后勤补给严重困难情况下,却战胜了世界头号强敌美国军队的力量所在。
  在影片《芳华》中,我军光荣传统遭到了嘲弄和抹黑。除了内部关系,我军政治工作也被解构。政治工作自我军创建时期开始形成,而后不断完善,成为我军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我军的政治工作意味着,人民解放军不是一个一般的单纯打仗的军队,它是一个执行革命任务的政治的武装集团。所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思想工作,在全世界的军队中是独一无二的,是它的革命性所决定的,是它的红色基因和传承,在几十年的革命战争中我军的政治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而在影片《芳华》中,看不到我军政治工作的任何积极面。泡沫胸罩事件几乎到了粗暴动手的程度,文工团指导就是一句无关痛痒的“收拾”,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是放纵。排练场上男团员朱克拒绝为何小萍伴舞,政委有的只是一句的无力斥责,但也仅此而已。正面的表现没有,政治工作反而被定格为如下不堪画面:对刘峰一时的青春期的冲动不是做思想工作,说服教育,而是实施逼供信。实行逼供信的政工人员除了威吓,甚至还在下流的诱导,淫邪的逼问刘峰的手是如何如何触摸林丁丁内衣的纽襻?
  更有甚者,影片甚至把文工团的政委描写成为一个阴谋家。刘峰被下放后,何小萍情绪低落,不愿参加舞蹈草原女民兵的演出,谎称自己发高烧,在体温计上做了手脚,实情被军医报告给文工团政委。团政委不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却搞了一出阴险的将计就计。演出前,政委在台上,向前来观看演出的骑兵团干部战士面前哄骗性表扬何小萍,表扬她发高烧带病参加演出,受到感动的骑兵团干部战士振臂高呼向何小萍学习,向何小萍致敬,被绑架的何小萍激发出热情,政委的愚弄效果达到了高潮。而在演出结束后,政委卑劣的两面手法依然在深化,在队前总结时讲慰问演出圆满结束,说全体团员“一个不合格的也没有”,话锋一转,接着宣布将何小萍放逐到野战医院。看到这里不禁令人想到,导演和作者究竟对部队有着什么样的仇恨才能以这样阴暗的心理刻划一个人民解放军的政委,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刘峰在战场上负了伤 ,他要求把火焰喷射器拿来,并留下来守护战友的尸体,对这种无畏的壮举,影片的旁白说,“刘峰是不想活了,他渴望牺牲,只有牺牲了,他平凡的生命才可能被写成一个英雄故事。他的英雄故事可能会流传很广很远,也可能被谱成曲,填上词,写成歌,流行到一个女歌手的歌本儿上,那个叫林丁丁的女歌手不得不歌唱他。”其实,这也可以看做导演和作者内心独白,他们不认可军人的献身精神,把青春和生命看做是可以等价交换的东西,为国戍边一定有自己的私念,这种卑劣判断是对十几万一腔热血,勇战疆场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将士们的一种莫大的侮辱和亵渎,更是对牺牲烈士英魂的亵渎。导演和作者可以以自己的不那么高尚的趣味和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但请不要将这种低级趣味和价值观通过影片生生安在解放军身上。
  有一位部队的作家说过,“我见过许许多多的战士,他们身上都有一种淳朴和谦逊的品质。他们有功不居功,是因为他们把英勇战斗看作是自己的本分,把视死如归看作是战士的道德规范,把流血牺牲看作是革命必付的代价。”这种评价才是真正的了解军队,真正的理解我们的革命战士。
  艺术家的眼光都是批判的。进步艺术家都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像雨果、司汤达、狄更斯、托尔斯泰、马克▪吐温,这些伟大的作家都以他们深刻的批判性和极高的艺术性成就了伟大的作品。但是他们作品所揭露的都是资本主义落后的、腐朽的、肮脏的、罪恶的、黑暗的本质,是站在人类进步的立场批判现实的,所以这些伟大的作品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永远受到人民的喜爱,虽经岁月流逝,而艺术魅力常青!影片《芳华》恰恰相反。
  影片《芳华》的导演和作者都是有过部队文工团生活经历的人,提取青春的记忆里残存着的美丽碎片,精心处理的影片画面具有极大美感。镜头里青春靓丽的面孔,婀娜多姿的身材,经典悦耳的舞曲,令人悦目。影片的叙事手法是唯美的,可是导演和作者的创作思想想要展示的却是唯美的语境下的人性之恶。也许,在导演和作者的潜意识里,这种人性之恶,才是原始的,自然的,没有包装的,本质的,当然也是阴暗的。这种斑斓色彩下的阴暗,也许是他们人生经历里压抑心底挥之不去的梦魇。唯美与阴暗,折射出来的是导演和作者的矛盾心理,混乱的思维,撕裂的双重人格。阴暗的色调表现不了我们的军队。
  影片《芳华》抹黑了解放军这支人民军队。但是,好在那段历史还不久远,上千万人都有着当兵的亲身体验,那些参加对越作战的战士还可以穿着当年军装去看《芳华》,那时已经有了足够的技术条件记录下当时的一切。回放那时的纪录片和影视资料,镜头前那些英雄军队出征前的慷慨,为国效命的英勇顽强,毫无畏惧的革命精神,给我们的提示,什么才是我们这支军队真正的英雄本色。
  人民解放军是共和国的擎天一柱,建国以来,人民解放军在巩固国防和国内建设中都继续发扬着我军的光荣传统,在唐山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汶川地震等危急时刻,充分发扬人民军队为人民的精神,赢得了全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爱戴,被誉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这才是人民解放军在人民心中的真正的形象,这个形象不容抹黑。
举报 | 2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jxmaxima28 时间:2018-01-16 11:09:42
  《芳华》是和平演变的经典样板
  2017年12月24日下午,我与家人一起观看了冯小刚执导的《芳华》,感觉整部片子精神颓废、气氛压抑,政治导向明显,存在严重的政治问题,堪称和平演变的经典样板。
  一、抹黑解放军
  部队是执行军事任务的特殊的政治集团,历来讲究政治合格、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绝不像《芳华》展示的那样自由散漫,因此,影片中的省军区文工团纯属作者主观臆想。
  如文工团女兵训练时露出白腿、裤头、小背心,就严重脱离实际,因为在观念保守的70年代,不要说身体暴露,即便留长发都要被批评。文工团虽然性质特殊,允许女兵留长发,但不可能开放到露白腿和小背心的程度;男女兵宿舍乱七八糟,男女兵随意串门等也是作者粗制滥造,因为部队纪律严明,宿舍内务设置、男女兵交往都有严格规定;何小萍入伍后两周不能穿军装,偷拿军装照相被众人嘲讽等情节,同样是作者虚构,因为部队对军人着装有严格规定,入伍即有军装,男女兵外出必须履行请假手续,一个初来乍到的女兵,怎么可能有胆量偷偷摸摸混出军营?另外,部队宿舍没有“舍长”只有班长,部队每周都要进行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每周要开班务会、排务会、连务会,经过长期教育,官兵大多思想纯洁、一身正气、乐于助人,怎么可能为芝麻大的事对战友冷嘲热讽?如果真有心胸狭窄之人,也早被班长、排长甚至文工团团长、政委等叫过去做思想工作了,绝不像影片中表现得那么嚣张。因此,部队不会出现新兵被集体歧视的现象,即便有也是凤毛麟角。
  事实上,部队对于训练中接受速度慢的、心理有缺陷的、患重大疾病的、家庭生活困难的、遭遇重大变故的以及恋爱失利、考学落榜等战士,一般都会安排专人负责谈心,以便化解矛盾、稳定情绪,这既能体现战友关爱,又能防止激化矛盾,有利于维护团结稳定。我也接触过文工团女兵,她们大多家庭条件优越、文化程度较高,多才多艺且颜值不低,并且也要走队列、搞训练、参加劳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多数女兵遵章守纪、作风正派、吃苦耐劳,绝非娇滴滴的大小姐。而《芳华》中的女兵嫉妒成性、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毫无集体主义精神。这样的女兵角色,与上世纪70年代风清气正的时代严重脱节,涉嫌抹黑解放军。
  更可笑的是,影片中上前线的刘峰、何小萍等主角,几乎都是犯过错误或在斗争中败北的人物,让人感觉上前线不是因为抵抗侵略、保卫祖国,而是因为犯错误“受处理”或斗争中“受迫害”所致,这是对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官兵的集体侮辱,同样是在抹黑解放军。
  二、贬低活雷锋
  影片为抹黑雷锋,把学雷锋标兵刘峰学雷锋的动机写的特别低级,人也特别傻。如他帮战友做沙发、帮女兵挤水疱、帮炊事班撵猪,舍弃赴军政大学进修机会,在战场上浴血杀敌,其目的仅为赢得女兵林丁丁虚无缥缈的爱情,最后却一无所获,并受到处罚。这种桥段同样与实际不符,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雷锋,虽然少数人怀有私心,但多数人却满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抱负,绝不像影片中说的那么低级。刘峰学雷锋受人奚落也并非实情,抛开上世纪70年代特殊的政治氛围和价值取向不谈,即便在唯利是图的当下,谁会挖苦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呢?
  现实中的学雷锋标兵“刘峰”绝不可能像影片中说的那么傻、那么惨,他们大都聪明能干、珍惜荣誉,善于观察时局、把握先机,情商智商都不低,加上部队纪律严明,受部队教育多年的刘峰心智早已成熟,根本不可能干出在宿舍内敞开大门与女兵搂搂抱抱的蠢事。部队对这类典型也非常照顾,一般会重点培养,因此,“刘峰”们大多顺风顺水,即便做不了大官,也能出人头地,绝不像影片中演得那么惨。影片还设计了刘峰离开文工团时把奖状扔掉的桥段,旨在嘲讽上世纪的学雷锋活动,同样不符合实情,因为即便刘峰因男女问题被处分,过去的荣誉仍会给他带来巨大政治利益,如此设计,只会让人觉得作者内心阴暗、居心叵测。
  三、污蔑战斗英雄
  影片将战斗英雄描写得可笑、荒唐。如何小萍随文工团赴基层演出时,为不上场制造高烧假象,被团长、政委、军医发现后严格保密,并在演出前将造假分子何小萍美化成轻伤不下火线的英雄,让骑兵部队官兵热血沸腾、山呼口号,以讽刺地口吻暗示我军靠欺骗制造英雄,也使骑兵部队山呼口号的行为显得愚蠢可笑。而何小萍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成为英雄后,居然因为“从小受欺负、在部队受欺负、在战场受刺激”成了神经病,这分明在暗示战斗英雄多是神经病。
  影片到最后,萧穗子成了明星,陈灿成了地产商,林丁丁成了富婆,而学雷锋标兵和对越自卫反击战英雄刘峰却因身体残疾、无依无靠,只得靠送书谋生,不幸的是,老婆跟别人跑了,车被联防队没收了,居然要送礼索车,最后连1000块钱罚款都掏不起。更可恶的是,两个女战友谈论远在澳洲、已经发福的林丁丁时,说什么“假手摸着都没感觉”,公然用下流语言侮辱已经残疾的战斗英雄,既不合情理,又令人气愤,让人觉得作者丧尽天良。
  刘峰和何小萍陵园相见后,便非法同居却没有后代,这不暗示活雷锋、战斗英雄将断子绝孙吗?为何活雷锋、战斗英雄的生活如此悲惨,而林丁丁等自私自利之徒却生活风光、锦衣玉食?这是现实社会吗?如此以来,谁还当雷锋做好事,谁还愿意在祖国需要时挺身而出、为国捐躯?可见,影片存在严重的误导倾向。
  四、丑化毛主席
  毛泽东主席逝世时,山河同悲,举国哀悼,许多人哭得死去活来,可如此重大的政治事件似乎与电影中的刘峰、林丁丁等主角无关,而且影片夸张地展示了黑幕徐徐落下,覆盖毛主席画像的镜头,给人以消极的暗示。
  刘峰帮炊事班撵猪的桥段更是恶毒,因为在导演的安排下,小猪匪夷所思地闯进高呼“毛主席万岁”的解放军游行队伍中,并掀翻毛主席画像,联想网上有朝鲜领导人“英明领袖和猪”的段子,让人感觉该桥段除丑化毛主席外,与剧情毫无关系。
  五、吓唬解放军
  影片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的渲染过于血腥、恐怖,似乎只有越军的英勇,而解放军却被打得损失惨重,且一片哀嚎,毫无英雄气概。在朝鲜半岛剑拔弩张、台海形势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播出这样的电影只会涣散军心,替美军吓唬中国人和人民解放军。而文工团战后被解散,战斗英雄战后生活拮据,给人以鸟尽弓藏、卸磨杀驴的感觉,这本身就是涣散军心的高效迷魂药。
  六、贬低思想政治工作
  影片中,邓丽君的靡靡之音一出现就让文工团官兵如痴如醉,并让学雷锋标兵刘峰犯错,似乎文工团官兵没有一点政治鉴别力和抵抗力,全是糊涂虫,如此设计旨在贬低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邓丽君出现后,批评她的官兵大有人在,可惜在当时情况下,这种声音被人为屏蔽了,就如我现在批评《芳华》一样,很可能会被封杀或边缘化,而《芳华》故意贬低思想政治工作,从反面证明了它的威力和存在价值。(2017-12-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16 11: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60后,确实相对比较舒服。三年自然灾害刚生出来,不知好歹待;文革时还年幼看个热闹;上学时继续革命中,能识字做四则运算即可,还开卷考上半天课,轻松好玩;毕业时已经取消上山下乡还有高考招工,基本上都就了业。作为文革旁观者,60后觉悟也最早,由于载入了理想主义的操作系统,八十年代前、中、底都闹了,特别是最后那次不可描述。九十年代也大批下岗,但是觉悟了的他们转型较快都换了工作。60后貌似较为幸运,但在50后压制下基本上无什么发言权,技术、生意上会出些冒尖货人才,政治上基本就谈出了,50后手上的权应该交给70后了。50后尽管历经大折大腾,苦逼占绝大部分,但是从文革的红卫兵创始到改开的先富直至接班掌权,也都枪得先机,他们的思想意识从未变化,没事的集体广场舞,有事的高屋建瓴谋划权钱,50后才是当下天朝的主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19 10: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人生里的中国”:21世纪,中国崛起为全球性力量
参考消息网1月10日报道 美国《全球主义者》在线杂志近期刊发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荣誉退休教授让-皮埃尔·莱曼的系列文章“我人生里的中国”,通过讲述他与中国的渊源,以时间轴的形式来看近70年来中国的发展与变化。
“我人生里的中国”系列1:上世纪50年代 “中国=贫穷”等式盛行西方
“我人生里的中国”系列2:上世纪60年代 中国似乎是“完美”样板
“我人生里的中国”系列3:上世纪70年代 中国发展扭转西方成见
“我人生里的中国”系列4:上世纪80年代,世界重心向中国偏移
此文为该系列文章第五篇,也是最后一篇,原题为《我人生里的中国——个人旅途:21世纪》。原文摘要如下:
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如梦如幻。一方面,美国经济仍然比中国经济的规模要大得多。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则毫无可比性——美国超级富裕而中国(相比较而言)非常贫穷。然而,这两个经济体的相互依存度已经变得很高。
中国人在美国经济舞台上的出现频率很高——从T恤到债券几乎无处不在。因此,尽管美国国会的反华贸易保护主义言论甚嚣尘上,事实上很难看出美国消费者或美国财政部怎么能够摆脱中国人的掌控。
虽然中国的软实力尚不明朗,但中国作为一支全球性政治与文化力量已然崛起。
它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我认为,这种程度和速度的“时来运转”史无前例。
没有人再说“贫穷的中国人”,虽然并不是说中国连一个穷人都没有了。中国还有很多人生活贫困,但如今中国人的形象是有钱人。
“中国人”一词现在的形象是高科技和金融。
事实上,在全球商业竞争力的新范式中,美国拥有“ABC”(在美国出生的华人)这一关键资源的事实被视为它相对于欧洲和日本的明显竞争优势。
财富的积累决不局限于奉行“资本主义”的华人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华人社区,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延伸到中国。瑞士的私人银行家对于管理中国财富的可能性无不垂涎三尺。
西方对中国在非洲影响力日益增长的反应显得歇斯底里。
西方蹂躏了非洲大陆一个世纪以上,却在谴责中国对非洲政策时急于摆出道义上的傲慢姿态。
千百年来,国际社会的“贵宾席”被西方列强独占。它们是为统治而生的。最终,日本人获准坐到那张桌子旁。
如今,西方尽管嘴上的说法正相反,但其实明白,它或许应当邀请中国加入贵宾席,但拿不定主意在哪里以何种方式发出邀请。
(2018-01-10 12:36:00)
下一页:“我人生里的中国”:上世纪80年代,世界重心向中国偏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19 11: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欧阳文章:阅江楼札记       
http://www.CRNTT.com   2018-01-18 00:03:38


  中评社北京1月18日电/欧阳文章:阅江楼札记   

  作者 欧阳文章  北京  经济学研究学者

  予尝居于南京,心属阅江楼久矣。某日,春意盎然,风和日丽。予邀友登阅江楼。毕,友嘱作文记之。因明宋濂所撰《阅江楼记》、朱元璋亲撰《阅江楼记》两记,文学价值深厚,予则不才不敢作文。廿年已逝,友旧话重提,予无奈遂作札记。  

  阅江楼,楼阅江。独以“阅”为魂建江楼,故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名播遐迩。有联云:“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此乃南京阅江楼数百载风雨沧桑之写照。阅江楼所“阅”之往事,宛若浩瀚之大江,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长江乃中华民族之母亲河,阅江楼正是中华民族兴衰之见证者。  

  郑和远航,大张旗鼓。宣威异域,举世瞩目。舳舻千里,观者如堵。乘风破浪,风雨无阻。飘洋过海,观风察俗。奇珍异宝,互通有无。七下西洋,应付自如。绝域殊方,心悦诚服。此乃阅江楼之一“阅”;  

  日寇凶残,怵目惊心,剜目斩首,剖腹流肠。举火而焚,掘土以坑。淫妻淫女,直如禽兽。失心失德,竞赛杀人。四世之家,为之遽灭。千家之镇,一日夷平。月自壬子,四十二天,杀我同胞,三十万人。秦淮玄武,血水同流,慕府紫金,遍野尸横。十朝都会,已成地狱,千古文明,惨作屠城。此乃阅江楼之二“阅”也;  

  辛亥革命年间,武昌起义功成,满清政权顷刻瓦解,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1月1日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盖武昌起义,覆亡清廷者,实乃孙先生多年革命之功也。且夫辛亥革命,不惟覆亡满清一朝之专制政体,即五千年来之君主独裁,亦从此而烟消云散也。故中华复兴,甫开新路,民族再生,实赖斯功。此乃阅江楼之三“阅”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之雄伟诗句,生动再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之情景,从此,正式宣告蒋家王朝顷刻覆灭,新中国即将诞生。此乃阅江楼之四“阅”也;  

  改革开放,江苏变化万千。古人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江苏便是。江苏经济发展处中国之前沿,百姓生活水准超日韩。南京、苏州、无锡三足鼎立,领跑江苏经济。扬州、南通、泰州则后起之秀,接苏南连苏北,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淮安、连云港、盐城、宿迁正撸袖加油追苏南。此乃阅江楼之五“阅”也。  

  ……  

  阅江楼建于明(朝),成于今,阅尽大江两岸沧桑巨变。明霞与旅雁横秋,天际涵长江一线。金陵紫气,吞万里长江,予揽景聘怀,纵目遐思。沧桑醒志,以史鉴之;岁月如梭,亦非无痕。噫!数风流,还看今朝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23 12: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媒:中国,从自行车到子弹头列车的国家       
http://www.CRNTT.com   2018-01-23 10:57:15


  中评社北京1月23日电/流光溢彩的磁悬浮子弹头列车离开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逐渐加速驶向这座人口2400万的大城市。外面,一个未来派的大都市渐次映入眼帘。里面,穿着考究的乘客对世界最快商运列车早已见怪不怪。我到了中国,但同几十年前初次见到的那个国家相比,感觉是在另外一个世界。

  1983年11月一个寒冷的日子,我乘飞机到北京,迎面见到的是灰色、冰冻的景象。机场的路上空落落的,只有一些衣着破旧的人骑着自行车,一辆马车摇摇晃晃。当时,我刚大学毕业,初出茅庐当驻外记者。80年代多数时候,我生活在北京和香港,近距离目睹务实的领导人邓小平推进改革,中国很快焕发生机。1992年我离开时,中国已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说中文,连做梦也常用中文。如今重返中国探访在上海的儿子,我渴望再去发现25年后的中国。

  上海和这个国家最让我吃惊的是那种极致,什么都是巨大无比。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贸易国。1990年以来,飞速增长使7亿多中国人脱离贫困,造就了一个茁壮的中产阶层和成千上万的亿万富豪。农村人大批移居城市,如今过半数中国人生活在城市。我曾怀疑中国能否在如此重重困难下进行现代化。在上海,那些怀疑烟消云散。

  但我知道,上海只是中国的一面。从那里,我西行进入内陆地区。坐火车沿中国古丝绸之路经过崎岖不平的甘肃省,目光扫过风沙黄土地,以为会见到层层梯田里干活的农民。然而,我看到的是一片片光秃、乾旱的陌生景象。偶尔,列车会经过“鬼城”——那是无人居住的高楼群,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一座庞大的风电场出现了,数以千计的风力发电机一动不动,因为缺少需求和输电线。甘肃是中国的贫困地区。它与上海对比鲜明,凸显中国新出现的贫富差距。边疆地区对中国扩大其经济力量、安全及在亚洲以外担当领导角色的雄心勃勃计划至关重要。在“一带一路”贸易和投资倡议之下,中国将从亚洲到欧洲修建道路、油气管道和港口,预计多达65个国家参与,总人口达到44亿。

  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中国事务的戴维·兰普顿教授说:“中国前进速度之快超乎我们所有人的预期。我们要警醒,认识到中国现在是不可小觑的力量。”。

   (来源:环球时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23 13: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网评:2018年中国经济将会拨云见日       
http://www.CRNTT.com   2018-01-23 00:34:38



  中评社北京1月23日电/网评:2018年中国经济将会拨云见日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赵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  

  2018年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第四十个年头。四十不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努力,获得了长期的和平与发展,经济总量已超过八十万元亿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创造了经济史上的奇迹。通过刚公布的2017年一系列经济数据来看,而立之年结束之际,中国经济平稳转型、走向成熟,逐步从外贸、投资拉动的快车换上了内需、创新驱动的巨轮。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新科技引领众多行业焕发生机,世界性经济复苏大潮涌动,2018年的中国经济将会拨云见日,在新时代中国梦的航道上行稳致远。

  从投资拉动到创新驱动

  2017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7.2%,比上年低了近1%,比前年更是低了近3%,但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却超预期达到6.9%,与前年持平而高于去年。由于供给侧改革和金融去杠杆的影响,中国的信贷扩张速度下降,但经济增长速度和企业盈利能力却得到提高,这不能不归功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2017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过万亿元,增速达到20.2%,绝对量首次超过采矿业投资。卫生、文体娱乐业投资继续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两者投资额相加已经赶超化工业。去年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速超过10%,比2016年显着提高,得益于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制造的勃兴。同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速最高,投资增长率达25.3%,总额近1.3万亿人民币,比肩汽车制造业。

  与此相对应,2017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11.3%和13.4%,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4%、4.7%和6.8%。新型工业高速增长,如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车辆、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68.1%、67%、51.1%、40.1%、31.3%、30.6%。

  从这些结构性变化和去年众多重大科技成果的涌现中,我们可以管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效。不久前统计局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1.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占GDP2.11%,投入强度已逼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落地,中国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正迎来黄金窗口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23 13: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网评:2018年中国经济将会拨云见日       
http://www.CRNTT.com   2018-01-23 00:34:38


  
  从外贸拉动到内需驱动

  新出炉的经济数据中有两个数字能勾勒出中国经济结构性变革的大趋势。首先,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世界第一,2017年货物和服务净进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1%,但中国经济增长九成靠内需推动,而内需六成以上靠消费。其次,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万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1%,其中人均食品类消费支出5374元,增长4.3%,恩格尔系数已降到29.3%,表明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2017年全球经济稳健复苏,据世界银行预测增速将达3%,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前11个月世界货物贸易额同比大幅增长10.9%,为我国提供了良好的外部需求,中国货物进出口因此猛增14.2%,中国经济的平稳转型有了难得的防震缓冲垫。过去几年,国际经济尚未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就已经主要依靠内需支撑。2017年,“全国两孩”政策效果显现,消费稳步升级激发出更广阔的内需空间,再次印证了习总书记所说的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这句话。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增速基本与上年持平。通讯器材、体育娱乐用品及化妆品等消费升级类商品分别增长11.7%、15.6%和13.5%。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居住、教育文娱、医疗保健分别增长9.6%,8.9%和11%。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超7万亿元,同比增长32.2%,增速比上年快6%。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48万亿元,增长2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15.0%;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大幅增长48%,快递业务量保持了近30%的增长。可以说,中国的内需主导型增长已渐入佳境。

  从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绕不过去的矛盾统一体。短期来看,为留住绿水青山,不得不牺牲污染型GDP,降低经济增速,甚至影响普通民生。但长期而言,不解决生态文明破坏的外部性成本问题,人民的幸福感就只能被紧锁在雾霾、污水和垃圾之中,金山银山得之无益。

  2017年是中国出重拳治理生态、保护环境的一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约2.9%,但单位GDP能耗下降3.7%,顺利完成年度3.4%的目标任务。国家同步加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投资,全年增长23.9%。受“煤改气”、“油改气”影响,天然气消费需求持续攀升,2017年产量1474.2亿立方米,增长8.5%,增速加快6.3%,同时进口天然气6857万吨,同比增长26.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4-19 17:22 , Processed in 0.580052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