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2618|回复: 40

[原創] 慧眼818《2018:致50、60后-我们毕路蓝缕无怨无悔的人》生!

[复制链接]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12 12: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仍然有不少不公平,但我们基本上衣食无忧安居若素;世道 仍有N多的不公正,我们依然逍遥自由。
    我们这一代人,是由贫困( ⊙o⊙ )千真万确向小康,经历科技进步最快,社会变化最大,生活变化最显著的一代。
    我们曾经脸朝黄土背朝天,汗珠落地摔八冸;受过苦难,挨过饥饿,有过失望,经历彷徨。作过美梦,有过理想。儿时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三转一响”“西装革履”“神州逍游”的期盼。成年时,也享受了呼机、手机,电视,电脑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几十年间入地(地铁)上天(飞机),超越了历代帝王的待遇;隐身(网络)亮相(视频)集结了千古神仙的智商!从当年骑自行车出门的豪迈,到如今驾小汽车上下班的平常;从飘洋过海的环球旅游,到旷世缥眇的虚无网游。我们这一辈子的人生经历跨越了几千年。超过几百代前人的生活品质。

      而如今,吾辈已从童年昭昭到白发苍苍。从骑木马”“推铁环”“跳皮筋”“丢手绢”到坐高铁“朝辞白帝彩云间,千山万水一日还”;搭飞机“八仙过海环球漂荡”。我们渐渐的步入暮年,行动迟滞。一些事我们记不住了,有些事我们想一起了。我们将会回归空白,我们也将走向永恒!!!

     但是,我们值了!我们应该知足了!!

       吾辈没有经历过兵荒马乱的战争,颠沛流离的逃亡;国破家灭的“国殇”;妻离子散,卖儿卖女的断肠。虽有艰辛,而今已经“小桥流水人家”儿孙承欢膝下。我们没有生在战乱的友邦。而在战乱时间里,生活在平安的中国,岁月静好,云淡风清。

     吾辈要丢掉幻想,抚平心情,垂拱之年,笑看世界,乐对人生。

     我们要感恩。感恩伟大导师,让我们“时刻准备着”“为人民服务”让我们学会了“心底无私天地宽”。
     我们要感恩,感恩们们的父辈,吃了一辈子的苦,为我们经济,腾飞奠定了“工业化”的强大基础。
      我们要感恩。感恩我们自己的同仁。白山黑水,艰苦奋斗,长城内外,万众一心。四十多年,我们拼博,我们奋起。走过了西方四百多年“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世界经济史的奇迹!!!

      而今的中国,“埃菲而铁塔”点头向她致敬,“贝加尔湖水”为她欢歌!西方心不甘,情不愿,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有道理”。

      知足吧!知足者常乐!知足吧!!知足就是幸福!!知足吧!!!知足就是快 快乐 乐的过好余下的每一天!!!

     保护好身体,爱护好自己。健康愉快伴随我们每个人的每一天。

     兄弟姐妹们:我们是活得最值的一代。五六十年,似乎经历了五六千年。我们看到过西藏奴隶社会的痕迹;经历了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的侵润;鉴证了资 本主义社会“赢者通吃”民主的血腥。我们干的是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

     我们这一代。出生在困难时期;学习在拨乱时期;工作在改革时期;养老在“中国梦”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值!很值!!真的值!!!
     回首往事,我们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我们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华经济腾飞的伟大事业。

      回首往事,我们不会因为默默无闻而羞耻。我们的一生都献给了神州大地日新月异的伟大发展!!

       回首往事,我们不会因为平平常常而不安。我们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12 13: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加尔湖水将由俄罗斯流向中国!
23936 次点击
190 个回复
杨汉生 于 2017/12/11 10:32:5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再造一个中国”贝加尔湖水将由俄罗斯流向中国!

    驴友联盟 昨天19:04

  

    世界权威估算,当今世界紧俏商品石油最大储量并不是沙特油王而是俄罗斯。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握有世界水瓶贝加尔湖的俄罗斯同样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储量国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554条河溪汇集而成的贝加尔湖淡水资源却因承载过剩而白白地通过伊尔库茨克境内的安加拉河和叶尼塞河流进了北冰洋。目前,占有世界22%的贝加尔湖淡水资源令世界各国羡慕不已,而这么宝贵的人类赖以生存资源则通过安加拉泄洪河流淌到北冰洋更令人感到痛心不已。据有关资料显示:俄罗斯仅贝加尔湖淡水储量就已经达到2.36万亿立方米,这个占有世界22%的巨无霸淡水湖,其总占地面积达到3.15万平方公里,最深水处达到1830米,相当于中国第五大淡水湖满洲里呼伦湖水深8米的200多倍。

   

    中国向俄罗斯贝加尔湖买水再造一个中国震撼世界来,南水北调只能缓解华北及黄河干流的缺水状况,并不能从跟本上解决华北西北的环境恶劣的问题。从南边调来的水,由于受经流量限制,只能先满足京、津、唐大城市亟需,还不能满足北方广大干旱地区的大用水需求。

    中国北方环境的主要问题是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均很难到达,导致缺水。尤其是塔里木盆地北西南三面环绕着高耸达4000-6000米以的天山帕米尔高原及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这很不利于水汽的进入的,但却有利于引水开发后水资源的保持,较少的引水量经多年积累就会将盆地变为水乡泽国。可能有一少部水分经大气向东南流失也会改变青甘陕宁干燥的气候。

   

    俄罗斯贝加尔湖,总面积3。15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30米,最大深度为1620米。蓄水量2。3万立方公里。南北长600多公里,东西宽25~80公里。共有554条河流注入该湖,而湖水只由一条安加拉河泄出。知道2。3万立方公里是什么数字吗?这相当于地球地表淡水总量的五分之一!!!

   

    全国所有淡水湖的总蓄水量加起来也就200多立方公里,相当于贝加尔湖的百分之一,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年径流量约1万亿立方米,10亿立方米才1立方公里,换算下来也就1000立方公里,不到贝加尔湖的1/20,也就是说,一个贝加尔湖相当于20条长江一年时间流到一个湖里的全部水量!

   

    我国的南方还好,北方却是严重缺水,北方最大的河流黄河年年哭泣,其年径流量又只有长江的1/20!黄河之外,我国辽阔的北方(东北暂且不谈)便只有无垠的沙漠,戈壁,以及目益退化的草原,河流湖泊是那么的短、小、少,有的还是咸的,雪山融水?我算过,中国所有雪山融水加起来也就一条黄河,而且是那么地难以利用,还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水!水!水!华北缺水,西北缺水,中国大地缺水!

   

    假如俄罗斯像卖油一样把湖水卖给蒙古和中国,从贝加尔湖至北京只有2000多公里,这比从俄罗斯安加尔斯克至中国大庆2400公里石油管道近得多。”如果再和京杭大运河接通,这该形成一副多么壮丽的图景!确定一个合理的取水标准,建立一系列输水管道,向南流经广阔平坦的蒙古高原(地势上是北高南低,又存在有利条件),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向西,如此种种,不仅可能就地解决蒙古大沙漠的治理用水问题,使内外蒙古的草原得到根本性维护,甚至还可以南下华北,彻底解决晋冀陕京津的缺水问题,有可能的话,西下新疆,让准噶尔,塔里木彻底变成绿洲。新疆就会变成中国的粮仓,中国北方草原,耕地大幅度增加,中国再多养活几亿人不成问题。

    整个西北水问题一旦解决,就会形成城市,就会有工业,几百平方公里以前是荒漠的大西北就会成为富裕之地,由如再造一个中国!中国的综合国力就会出现大飞跃。笔者曾到新疆克拉玛依考察过一条近500公里的“小运河”,那就是一条“北水南调”的成功案例。把阿尔泰山的雪水引到克拉玛依,解决了油区用水之急,也使市区周围披上了绿装,我到那里时,林木成片,瓜蔬飘香,让人感叹石油人和兵团人经天纬地的气概!淡水是人类生存命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12 14: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某些学者所谓抓战略机遇期就像小摊贩的投机

2017-12-12 11:04:00环球网 戴旭 分享 81参与

  某些学者所谓抓战略机遇期就像小摊贩的投机
  《戴旭谈何为真正的战略机遇期》
  本文摘自 戴旭 的新书《C形包围II:Q形绞索》,环球网军事受权刊发,以飨爱国军迷。
  戴旭,国防大学教授,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大校。代表作有《C形包围》《盛世狼烟》等。首次提出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和对华战略围堵战略;首次提出中国需要新型军队,中国新型军队要奉行鹰击战略,树立蓝色国防观;首次提出中国军队要有八千里外拦截战争的能力。近年来,参与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连续发表《中国政治安全与美国第五纵队》《美国中情局是如何在全球操纵颜色革命的》《互联网+战争催生第七代战争》等文章。
  美国成为世界帝国,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它一直抓住战略机遇的结果——它每时每刻都准备着抓住“战”略机遇。

  在打败西班牙不久,美国等到并抓住了更大的机遇:两次世界大战,它两次都成为渔翁。强大的实力和超级精明,让美国同时打倒欧亚帝国挑战者,仅用四年,就控制了欧洲和亚洲。
  美国真正成为全球性大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从那时起,它的力量逐步超过了大英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实力已经一骑绝尘,无人能望其项背了。
  美国是世界上最热爱战争的国家。但是,美国进行战争,就像精明的商人进行投资一样,它要观察,要判断收益,然后看准时机,以适当的借口,坚定地投入。如果是单独进行战争,它要以最低的成本获取胜利;如果参加的是混战“打群架”,它的原则是等待双方胜负已分,毫不犹豫地站在胜利者一边,凭借自己的实力拿走全部或大部战利品。这种战术很像狮子夺走猎豹辛苦搏杀的猎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欧洲在几天内就冲上去混战起来,而美国则清醒地保持中立。其实,从一开始,美国就没有打算袖手旁观。美国不担心英法,他们已经在衰落,但美国担心新兴的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称霸。如果德国能占领欧洲大陆,就会动用全欧洲的力量与美国抗衡,美国就难以保证自己在西半球的地位。于是,在欧洲大战如火如荼的时候,美国政府散布消息,说从德国外交部得到的情报证明,德国正在与日本及墨西哥商谈,德国给墨西哥的允诺是,如果战争胜利,墨西哥就可以夺回被美国吞并的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及亚利桑那等地。美国舆论一片哗然,民众的心理被诱导到与其被动地防御不如深入欧洲进攻。国父关于绝不参与欧洲事务的教导,被彻底地忘记了。
  一年以后,美国看到双方打成平手,如鹬蚌相争一样难解难分,认为参战机会已到。于是,借口德国的潜艇炸沉英国轮船导致美国人遇难,参加了协约国阵营。到1917年,德国败局已定,美国以重兵长驱欧洲,特别是集中1500多架飞机——这是当时最新的战略突击力量,一举结束战争,雄立欧洲。
  当年那个在欧洲列强面前总是谨小慎微的美国一去不复返了。从1776年从欧洲人手中独立,到1917年反攻并初步“占领”欧洲,美国只用了一百多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美国也保持中立。当纳粹德国向苏联发起进攻一个星期后,美国副总统杜鲁门对《纽约时报》发表谈话说:“如果我们看到德国正在胜利,我们就该帮助俄国。无论谁占上风,我们都该让他们互相杀戮,杀得越多越好!”
  美国在“二战”中为交战双方提供物资,鼓励他们长期作战。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查尔斯•海厄姆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等地做了长期的调查,写出了《与敌人达成交易》一书,揭露了美国企业在“二战”中帮助纳粹德国助纣为虐的行径。美国的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福特公司等都与纳粹德国有合作关系,而且美国的贸易部、财政部及国务院的高级官员都知情,却对此听之任之。可见,美国企业支持德国进行战争不仅是企业获利的行为,而且是得到美国政府默许的。战争使石油供应紧张,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却通过中立国瑞士把石油卖给德国军队;德国战斗机的发动机竟是福特公司在被占的欧洲领土上的连锁企业生产的;纳粹德国盖世太保的反间谍机关头目瓦尔特•舍伦贝格是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的负责人之一,而该公司老板贝恩在战争期间还多次前往欧洲,研究德军通信系统问题⋯⋯
  至于日本,尽管日本在中国的暴行震惊世界,美国依旧源源不断地向日本出售钢铁、石油和橡胶等战略物资。
  到1941年的时候,美国看到日本和德国已成强弩之末,于是,开始对日本实行战略禁运,迫使日本向美国开枪,为美国提供了参战的借口。日本别无选择地落入美国陷阱,接着德国也必须依据和日本的同盟条约向美国宣战。美国名正言顺地又站在胜利者一边了。
  想想看吧!日本从1871年觊觎中国琉球,一直到1945年,祸害中国罄竹难书。但是,“二战”胜利后,占领日本的却是美国!中国付出领土割让、财富转移、国破家亡、3500万人死伤的代价,却没有从日本拿回任何足以弥补民族损失的东西;而美国在战争开始时损失的不过就是几条军舰,它占领日本70多年,从日本拿走的直接经济利益是多少,几乎没有一个经济学家能够计算清楚。这就是美国的国家利益意识,不断扩张,不断获利,这就是美国强大的全部秘密!
  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欧洲老列强(英、法、德、意、俄等)和亚洲新强国日本的国家实力。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850万人在战斗中丧生,千百万人因从事与战争有关的工作,而忽略了与人民生计有关的工业生产,几百年发展工业、掠夺世界积累下来的财富被战争消耗殆尽。战争还瓦解了欧洲列强的财政、商业与工业体系,战后欧洲通货膨胀横行,各国政府受债务的困扰而无法摆脱经济困境。
  美国在战争中只损失了区区5.3万人,与欧洲相比九牛之一“腿”。凭借军事经济和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军事实力,美国一跃而成为西方世界的领袖。
  最为重要的是,战争使美国成为资本大国。1914年战争刚开始时,美国在国外的投资为35亿美元,而外国在美国的投资为72亿美元。战争一开始,美国便把过剩的资本拿到世界其他地方投资生利。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欧洲各国欠美国的债务达100亿美元。美国政府贷款除外,仅在国外的私人投资1919年已达69.5亿美元,1929年增加为170亿美元。战后,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产生的影响更大,它加速了已经开始发生的变化,使美国在战争结束后成为西方世界的霸主。20世纪30年代全球大萧条,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总统后启动“新政”,政府控制了经济的大部分部门,经济管理机构控制着配给制度、物价与工资,可以分配劳动力,决定谁优先使用何种资源,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罗斯福政府得到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机会,可以进一步加强新政时开始的国家干预模式。美国政府在行使战时职能时将它的权力与工农业、劳工与金融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一反美国自由主义的传统,创造出一种有计划管理的经济与有限制的社会模式。由于大规模战时生产,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40年的2272亿美元增长到1945年的3552亿美元。同时,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59美元增加到1642美元。战争急剧地提振了美国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斯福总统请国会召开特别会议,修改了中立法,允许交战国在“现购自运”的条件下从美国购买武器。1940年法国战败,罗斯福决定用参战以外的一切方式援助英国。美国为英国提供了50艘驱逐舰以换取英国在西半球的8个基地。1941年,日本偷袭了美国夏威夷的珍珠港,美国国会四小时内通过了对日宣战的决议。随后,轴心国的德国与意大利向美国宣战,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此时,美国的军工生产能力是德日的总和,1944年则达到了轴心国的两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实力更无人能比。1945年年底,华盛顿拥有20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差不多等于全世界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二,因此布雷顿森林会议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基础的。此外,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差不多占世界全部工业生产能力的一半,美国制造的各种商品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和美国抓住战略机遇期所做的事情相比,中国一些学者所谓的抓住战略机遇期,其实就是趁没有发生战争,多做几年、多做几单、生意,搞经济,把GDP数字搞上来而已,颇有点小摊贩的精明投机。美国在战略机遇期中获得的土地、资源,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直接获得的战争贸易暴利,以及无法用经济数值估量的美元霸权地位、国家霸权地位等,哪里能用中国学者的GDP来衡量?即使折合成GDP数字,与中国付出环境代价、人力血本所获得的几万亿美元的纸上收益相比,也多到无法相提并论。别的不说,单是美国当初买下的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今天值多少钱?中国区区三万多亿美元的储备,在美国只能买国债,不要说连一寸土地都买不了,就是连一份像样的资产都买不了。但美国连买带打,像路易斯安那这样的巨大到无法计算的国家利益,美国100年中,攫取了不下几百桩!“二战”中它控制了日本,一个日本的经济价值是多大?它控制了欧洲,一个欧洲的经济价值是多大?2003年它打掉并控制了伊拉克并进而间接地基本控制了中东,它的经济价值又是多大?2011年它又控制了利比亚。我们只从经济的角度,就已经无法计算美国的收益了!
  但一些中国学者却把不发生战争可以多做几年生意当作战略机遇,这是小商小贩的眼界。
  链接:美国抓住的这些战略机遇换算成中国学者精英们痴迷的GDP是多少?请看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这篇报告:
  2011年美国霸权红利逾7万亿美元
  中国科学院国家健康研究组日前对外发布《国家健康报告》第1号称,国际资本按“利润最大化”原则,优化配置全球资源,分类定位国家角色,形成以美国等为代表的“寄生消费型”国家、以中国等为代表的“劳动生产型”国家、以沙特阿拉伯等为代表的“资源供给型”国家。
  作为全球“劳动生产型”国家,存在“肌体过量失血”“根基营养缺乏”“成长动力失调”“生存本钱耗竭”四大病灶。“高速度、高外储、低利润”的经济增长导向,“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高通胀、高代价、低福利”的经济增长属性,使得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资本一体化浪潮之下名副其实的“打工仔”,是全球的“奉献者”“输血者”和“牺牲者”,而非一些西方学者指责的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幸运者”“搭车者”和“受益者”;过去近30年,中国资本回报率上升迅速,而劳动力回报率增长缓慢,资本与劳动力回报率严重失衡,导致广大普通劳动者“相对贫困”“资富劳穷”和“中产塌陷”,国家成长的根基缺乏营养;生态环境“赤字”不断攀升,自然资本“透支”持续恶化,人类生命服务支持系统“负债”累累。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健康报告》还披露了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2011年,美国从全球攫取的霸权红利达73960.9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96.8%,是攫取霸权红利最多的国家;中国损失的霸权红利高达36634亿美元,占全球霸权红利损失的47.9%,是霸权红利损失最多的国家。我国每年被剥夺抽走的“血汗财富”大致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
  该报告称,霸权红利是指霸权国家通过在全球建立的霸权体系,直接或间接获取的超额垄断利润,其本质上具有掠夺性、寄生性、腐朽性等特征。美国从全球攫取霸权红利的途径五花八门,主要包括铸币税收益、国际通货膨胀税收益、债务收益、海外投资收益、流动性收益、不公平贸易收益、汇率操控收益、金融衍生品收益、大宗商品期货收益、知识产权收益10个渠道。中科院最新出炉的这份国家健康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损失的霸权红利,相当于中国军费开支的33倍、科技投入的44倍、教育投入的16倍和医疗卫生投入的37倍。若按劳动时间计算,中国劳动者有60%左右的工作时间是在无偿为国际垄断资本服务,创造“剩余价值”。
  这份报告不知道是否能够警醒中国那些GDP痴迷者。美国一年的霸权红利就有7万亿,它二十多年攫取的霸权红利是多少?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只要看看双方国家在全球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影响力,看看双方国家的生态环境和民众生活状态就可以一目了然。
  战争,当然是主动获利的战争或可以利用趁火打劫的战争,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方式,这在美国是立国经验。但“战争”二字在当下中国却让多数没有战略思维、没有军事常识的学者和精英吓得屁滚尿流。尽管世界历史上从来没有提供一个凭借公平的贸易可以强国的先例,他们依然相信GDP数字庞大了国家就强大了。这样的智慧是无法理解美国强大的。换言之,真要理解美国、认识美国,并且有效地学习美国,非有古人那种“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12 16: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感恩,我们父辈。艰难创业。先生产,后生活,玉汝于成。为我们奠定了“工业化”的坚实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12 16: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特朗普的“任性” 与中国战略机遇期
2017年12月12日 星期二 09:39 AM
来自/明报
Sina Weibo  Email

文:欧阳五

近日两件事颇耐人寻味:一、韩国总统文在寅本月13日起对中国进行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二、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引起的风波。

前者被媒体称为“寻根之旅”,文在寅将到访重庆。韩国媒体称,此行是要寻访“建国之根”,而韩国“根在中国”,可说是对华示好的极致。须知,因为执意部署萨德反导弹系统,前一阶段中国军方甚至以军演回应。也由是,这堪称中国“化干戈为玉帛”的杰作。


后者引起风波,连西方媒体都说“特朗普引爆政治核弹”、“点燃了中东的火药桶”;英、法、德等美国盟友的领导人第一时间谴责特朗普;伊朗最高领袖指“美国和以色列挑起中东战争”;联合国安理会火速召开紧急会议,会上美国、以色列成为众矢之的;以色列遭到3枚来自加沙地带的炮弹袭击,以军出动坦克、战机报复;巴勒斯坦游行民众与以色列军警发生冲突,数十名巴勒斯坦人受伤……

中国战略机遇 与美国分不开

内地“环球网”发文题为〈特朗普“任性”决定点燃中东怒火 危险后果受到多方警告〉,形容此举“打开了地狱之门”。笔者以为特朗普“任性”或可成就中国新的战略机遇期。中国今天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且国际地位日隆,确实来自其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并且都与美国分不开。

战略机遇期一:1978年10月至1989年6月。

以邓小平访美为标志,中国师法美国为首的世界先进国家治国优点而不问(昔日)敌我,加之国力孱弱对美没有威胁,在各国包括美国配合乃至帮助下一路狂飈疾进,迅速休养生息站稳脚跟发展国力。

战略机遇期二:2001年至2017年1月。

2001年1月小布殊上台,将中国由美国前任总统克林顿定义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改为“战略竞争对手”,拉拢日本、韩国、印度、台湾合围中国,甚至将部分原瞄准俄罗斯的核弹转向中国……直至是年“911事件”突发才逐渐调整对华策略,乃至后期昇华出美中和谐和弦的最高音……

2017年1月至今:笔者认为将会是第三个战略机遇期。

商人特朗普登上美国总统大位,给中美关系带来从未有过的不确定性,尤其在特朗普竞选总统期间对华的一系列“大不敬”放话,乃至延揽“美中必有一战”的“狂人”班农为第一策士,组建对华强硬派充斥的执政团队,一时各国皆忧美中火并。孰料世人接下来却为看到美中元首互访中的亲密表现瞠目结舌。特朗普“任性”几成主旋律:上任第一时间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协定)、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强行构筑边界墙、撕毁双边协定硬要重新签订两国自贸协定、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

能否把握机遇 还须中国审时度势

西方某些对华强硬派曾悻悻表示:中国崛起到今天这般地步,乃拜美国“911事件转向”与“两伊战争拖累”之赐;如今此两点可以休矣,当可全力对付中国。孰料一个商人(特朗普)的“任性”又重蹈覆辙,其最新之“耶路撒冷任性”在美国刚从叙利亚战争脱身之际却又自陷麻烦,客观上给了中国“第三个战略机遇期”。

于是人们终于看清: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来自偶然事件和个人因素。但是能否把握战略机遇期,归根结柢还须中国的审时度势之主动作为。

作者是时事评论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12 16: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评月刊:台独消融在统一历史洪流中       
http://www.CRNTT.com   2017-12-12 00:27:52


  
  山雨欲来。从上述种种言行表现看,民进党主政一年多,由于全无章法,施政混乱,造成台湾社会怨声鼎沸,不但蔡英文民调大幅下滑,连带民进党和台独势力也风头不再。台湾的独派势力对此很是不满,在把“行政院长”林全拉下马,换上他们属意的赖清德后,希望一洗颓势,重拾台独大旗。而这位新“院长”公然在“庙堂”上放肆鼓吹台独,不仅严重违反台湾现有的法律规定,且对两岸关系造成极大危害。

  冷眼旁观,台独势力的这些言行举措,其实正暴露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焦虑、恐惧和不安。他们急于表态,企图抓住议题设置权和话语权,为自己未来政治方向扫清道路。音乐会闹场,目标很清楚,就是针对柯P去的。无论是上海——台北双城论坛的顺利举办还是世界大运会的成功举办,柯P在台湾民众中的满意度和支持度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以他目前的声势来看,已经远超蔡英文政府,不仅台北市长连任没有问题,甚至未来可能成为台湾首位无党籍的最高领导人。因此,打柯已经成为民进党和独派势力的现实目标。至于赖清德和苏巧慧的“立法院”政治秀,除了以上提及的政治企图,就剩下牵制蔡英文当局,给她制造一些难题罢了。

  面对台独种种言行,大陆当然不会袖手旁观。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给了台独分裂势力当头棒喝。国台办发言人也表示,台湾从不是一个国家,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搞“台独”分裂必将自食恶果;学者们也纷纷对此提出严厉批评,认为赖清德讲话对两岸关系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

  美国著名军方智库兰德公司近日发表了一份名为《对华冲突风险再评估》的报告书值得关注。报告认为,“只要两岸对‚九二共识‛的分歧依然存在,两岸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就持续存在。而依照中国军队目前的现代化进程,美国协防台湾的难度越来越大”。报告认为中美开战没有赢家,建议美国应同中方共同努力,以缓解紧张关系,避免军事冲突的发生。

  一向心高气傲、认定美军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兰德公司,首次提出“美国应同中方共同努力”避免军事冲突,其原由何在?最近网上流传的一篇文章也许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其中缘由。文章根据联合国、世界银行和IMF的数据分析,指出当今世界工业产值的最大的国家是中国,2015年已达3.5万亿美元,已经大大超过了美国与日本之和的2.97万亿美元。从来工业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拥有强大的制造业,是该国最大的战略依靠和战略信心所在。现代战争,拚的就是国家的整体实力特别是工业体系的力量。这就是中国向一切分裂分子及其背后的外部势力说不的底气所在。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已经使中国重新走入世界舞台的中央;而今天的世界,正面临五百年来东西方关系再次变革逆转的前夜。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台湾不过是我们在引领世界潮流前行进程中的一处小小的港湾。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两岸统一的历程早已开始,台独只是统一过程中的一股逆流。虽然目前看它夹黄裹绿,浊浪滚滚,但在历史大趋势的长河中不过是一股小小的逆流,注定会消融在统一的洪流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13 12: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好生活需要”表现在三方面       
http://www.CRNTT.com   2017-12-13 08:23:20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在《人民论坛》撰文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物质性需要。物质性需要或生理性需要,是人类基本的需要或本能需求,是人类第一层次的需要,是人类为满足人体饮食、消化、生殖、皮肤等各部分器官正常活动的需要,如食物、衣服、住房和种族繁衍等。

  第二,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在物质性或生理性需要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是第二层次的需要,它包括社会安全、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需要。社会安全需要:一是生命安全;二是财产安全;三是食品安全;四是药品安全;五是空气安全。社会保障的需要:一是工作保障的需要,人人都希望有合适的工作和稳定的职业,并有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二是教育保障的需要,希望受到较好的教育,希望能够上得起学并交得起学费;三是健康保障的需要,希望避免疾病和死亡,希望有病能治并能看得起病。社会公正的需要:一是希望社会是公平正义的有序社会;二是希望办事和执法公正,人们都希望政府是公正、清廉、阳光的政府;三是分配公正,人们都希望分配公平合理,都希望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四是干部选拔公正,按才能合理安排职务,使人尽其才。

  第三,心理性需求。心理性需求是体现人与自我或心灵之间关系的需求,是人类第三个层次的需要,由于心理性需求而形成的精神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世界的显着标识。人类这种在物质需求之外对精神、价值、道德、信念、理想、情操、智慧等的需求,催生和孕育了不同于物质文化的另一种文化形态——精神文化。这种文化的主要功能,归结起来便是养“心”——养智、养德、养神、养性、养气。心理性需求包含两方面:一是尊重的需求,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两类,内部尊重即自信和自尊,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相信自己的价值,对未来充满信心;人格独立,为人自主,不依附于人,不受制于人。外部尊重即希望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希望,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二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要求个人做与自己的能力相称和喜欢做的工作,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使自己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陆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13 16: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戴庆成:台对大陆学者统战为何无效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03:30 AM
文/戴庆成
来自/联合早报
Sina Weibo  Email

定居中国大陆的台籍中共十九大代表卢丽安早前公开“唱红”,令大陆对台统战工作再次引起外界关注。但有趣的是,似乎不是很多人留意到,搞统战工作的不只是大陆政府,台湾政府多年来也有对大陆民众进行统战。

台湾陆委会主委张小月上周赴立法院内政委员会报告2017年度施政计划及预算案,就披露了台湾政府去年对大陆统战的一些细节。报告显示,陆委会去年向台湾多个民间团体分别补助十几万到几十万元(新台币,下同,10万新台币约为4500新元),以邀请在海外的大陆民运人士和学者到台参访,或者支持海外民运活动等,全年总共花了约228万元。

我仔细看了一下报告,赫然发现一家我熟悉的台湾青年组织也榜上有名。这个团体每年都会组织一至两次活动,邀请海外的大陆青年学者赴台考察。过去几年,我曾参加过它举办的两次活动,与来自两岸的年轻学者们交流。


据我的亲身观察,台湾组织所谓统战的手法其实与大陆无异,大致上是以参观访问为主,参访政府机关、各大政党、学术及民间团体等,希望通过不同活动宣扬台湾多元民主价值,以期日后发挥更大作用。

平心而论,台湾在制度和软实力方面与大陆相比确实有着明显的优势。不少海外的大陆学者在台湾短短数天所见所闻后,都不由地称赞说眼界大开,增进了对台湾的好感。我记得有一个团友自此每隔两三年就会再报名参加。据他说,台湾社会的人情味及公民素质令人难以忘怀。

然而,一涉及两岸统独问题,台湾的统战就显得力不从心,甚至会出现反弹。记得有一次交流团的行程中,包括拜访时任台南市长、现任行政院院长的赖清德。当时赖清德一见到我们,就毫不客气地说:“各位来自中国的朋友,中国崛起了,但要小心民族主义很可怕啊。”

听到这里,一名大陆年轻学者随即反驳说:“我不同意赖先生您的观点,当年法国大革命之所以爆发,也是民族主义所带动,您把民族主义一刀切负面化了!”

事实上,根据这些年来我和一些还有保持联系的大陆青年学者的接触,大部分人纵然对中共的管治有诸多不满,但几乎没有一个人是认同“台湾模式”的,更不用说对台湾的民主有很大的向往了。

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共统治下的大陆,当前虽存在着大量问题,但客观而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尤其是2009年金融海啸后,世界经济陷入了几十年来少有的低潮,大陆却依旧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相比之下,近年台湾经济节节下滑,自然难以吸引大陆人。

而在另一方面,或许也与中国人的特质有关,十九世纪在华生活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曾经对中国人的性格有一番画龙点睛的评论:“像中国这样一部复杂的社会机器,肯定会吱吱喳喳地作响,有时会在极大的压力之下弯曲,但实际上很少在压力之下断裂。中国的政体,装有很好的润滑剂,会在最紧要的时间和地方滴上一滴。”

上述观点套在现在的中国大陆也十分符合情况。中共在关键时刻往往会警觉反省,努力调整自身以适应新环境。诸如近日北京的红黄蓝虐童案、政府强行驱赶“低端人口”事件,在社会引起极大反弹之后,当局很快就作出一定让步和调整,天生忍耐力强的大陆老百姓也很轻易就“收货”。

一般而言,综合国力可分硬实力和软实力两大块。但到底哪一个因素最重要,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目前,两岸一个在硬实力占优,一个在软实力领先。台湾民众经常取笑大陆的硬实力统战吸引不了台湾人。但话说回来,台湾对大陆的软实力统战也是成效不彰。双方在这一场博弈中暂时打了平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13 18: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乱伦交配。
幼猪一旦到发情期,有的会同生养他的母(公)猪交配,繁衍后代无上下、尊幼之分。而牛羊则不会这样。
还有,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筋,既不能看到天,也不能回头,穆斯林们是讲究回心转意的,而猪的这一特性和穆斯林的这一生活习惯背道而驰,这也是穆斯林不吃猪肉的一个原因。

猪肉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东西。中医就知道,一个病人病重的时候,医生说:“回去炖点牛肉,羊肉补一补。”你见过医生让吃猪肉的吗?猪肉是败肉类,身体不好的吃了能把人吃死的。还有中国的职业球员,外国教练对他们第一条要求就是不吃猪肉。
5古今中外的医学家都曾提出过他们的科学见解。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人称医圣。他曾在其名著《本草纲目》写道:“猪,吃不择食,卧不择埠,目不观天,行如病夫。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丑陋,一切动物莫劣于此,人若食之恐染其性”。又说:“南猪味厚,其毒尤甚。”他的意思是说南方的猪其毒害是极大的,这自然会使人们联想到其他地方的猪也是有害的。
关于猪的各部位对人的危害他进一步分析说:“猪肉:凡猪肉苦微寒,有小毒。凡猪肉能闭血脉,弱筋骨,虚人肌。凡肉有补,唯猪肉无补。猪,猪肉毒唯在其首,疾者食之生风发疾。猪心多耗心气;猪肝,猪临杀惊气归心,绝气归肝,俱尔可食,食必伤人;猪肾,久食令人伤肾;冬月不可食,损人真气。”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猪身上的病毒病菌和寄生虫最容易传染给人,上世纪之初大规模爆发的西班牙流感其源头就是一种猪身上的流感病毒。
结语:看完文章,相信大家对回族人为什么不吃猪肉有一定的了解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14 11: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公知”在美国生活3个月,“美国梦”就碎了
2017年12月14日 08:15:30
来源:环球网公号

35人参与 19评论

自动播放
原标题:一个“公知”在美国生活三个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是什么造成“出国后更爱国”?有人做了数据分析,答案是认知偏差,即国外并不像曾经想象的那样美好。



上面这段话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慨,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但曾经做过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的“乔木”不能算普通人,他在国内是话题人物,以尖锐批评他的“祖国”博取声名,“公知”的标签,对他还是比较贴切的。

那么,问题来了。上面这段话怎么看都不像从一个公知嘴里说出来的。美国不是所有公知的dreamland吗?怎么去了三个月,梦就碎了?就“个中滋味,一言难尽”?这是怎么啦?

我们对乔木的话感到惊讶,而乔木曾经的队友感受到的却是“背叛”,他们对乔木展开了一轮颇为激烈的批判。

梦碎

过去乔木都是发新浪微博,去了美国入乡随俗,开始发推。在推特上,他详细描述了自己在美国生活的一些体验,比如美国公路经常收费,保险和停车费高,税费名目多,社会没有普遍的福利,生活压力大,很多人看不起病,买不起房等等,其中还有很多方面与中国做了对比。

可以看出,乔木列举的都是他之前对美国抱有的一些具体期待,或者说美好幻象。当他发现,真实情况是另外一个样子,和他的想象有大落差,失落失望油然而生,甚至我们能感到他一定程度上的幻灭感。



乔木说的这些都很具体,不少人对他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乔木在美国逗留时间短,他的观察属于“盲人摸象”级别的。  



从乔木的推特上,我们能看到一个叫北风(温云超)的人对乔木的批评,温云超的言辞毫不客气,堪称激烈。而乔木对温云超批评的回应,温顺得像一头小猫。所谓北风(温云超)是十分活跃的铁杆海外反华分子,从这个截图能看出,两人相识。

除了质疑乔木观察美国的视角和结论,还有些人干脆直言:既然说美国不好,不如滚回中国。乔木后来陆续发了不少推特,就具体问题逐一解释、回应各种疑问。





其实,美国公路是不是收费并不是很重要了,乔木对美国的失望毫无疑问是真实的。在今年9月去美国之前,乔木一方面猛批中国,一方面对美国充满溢美之词。这个对比使得今天的这一幕更具有戏剧性。

由于他经常口无遮拦挑起话题,几度引发舆论争议。比如当年举报何炅“吃空饷”,让乔木“名扬天下”,后来他又发表大学男教授在研究生面试时对女生“一看脸二看胸”的言论,激起舆论讨伐。



很多人觉得他的诸多言论与其教师身份不匹配,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给予其记过处分,将乔木由副教授调任图书馆管理员。乔木对此不满,最终在今年初辞职,几个月后出国谋生。



英国《卫报》报道乔木赴美。

我们来看看乔木对美国的赞赏和推崇。





在他最新的一篇文章《奇迹的女儿》中,他还讲了两个故事,主人公分别是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饰演教师的魏敏芝,以及2017年世界体操锦标赛的女子全能冠军摩根•霍尔德,他将这两位华人在美国的故事称为“奇迹”。将中美两相对比,乔木似乎依然在努力地强调,美国堪称“奇迹”,而他也在等待那个奇迹。

然而从他的另一篇文章中,我们却读到这样的句子:

“我此前讲学开会、考察旅游,多次来美,走马观花,看到的美国到处绿色掩映,笑脸相迎,人人幸福。但短暂停留,旅游购物,被压制的消费欲望的一次性释放,和工作生活、居家过日子的体验,完全不一样。”

“美国是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购买、竞争取胜、资本为王。不讲人情,虽然有人道。政治上的民主自由、社会总体水平高,毋庸置疑,但弊病一直存在。”

虽然能看出,乔木直到现在还没完全放下对美国的期待,但我们还是明显感觉到他的变化,他对美国的态度已经不是一味褒扬,而已经看到了美国的缺陷和问题。

总之,那个完美无瑕的“美国梦”在他心中已悄悄破灭了。现在我们能做出基本判断,这个“美国梦”更大程度上基于乔木对美国情况的无知。

迷醉

心情复杂的不只是乔木。

再来看看这一位。



这个“成涛漫画”和乔木差不多前后脚到的美国。和乔木对美国客观现实失望不同的是,“成涛漫画”更多是对在美国的“队友”内讧感到不满,对视美国为“自由之地”,将“推墙”视为己任的“成涛漫画”来说,这或许是更深层次的失望。

乔木和“成涛漫画”是比较极端,但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公知的变节”,有助于我们对美国更客观理性的认知。

留学圈早就有这样的说法,“一出国,就爱国”,或者“越出国,越爱国”。去之前,对西方世界的想象过于美好,去了之后,难以接受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反观曾被自己嫌弃的祖国,又看出了诸多过去不曾看见的“好”来。

                                       

中国社会长期流传着美国的种种传说。美国称霸世界那么多年,留给中国人的强大印象是很深刻的。中国人把“美”这个美好的词给了“美国”,也把它想成一个很“美”的国家:比如“全民有福利,看病花钱少,家家拥豪宅,养车极便宜,汽车不年检,公路不收费,大学普及化,养老不用愁……”总之在美国的生活就是美梦一般。一些中国人在遭遇生活现实的挫折或打压时,更是将对美国的浪漫想象放大数倍。

是什么造成“出国后更爱国”?有人做了数据分析,答案如图。注:认知偏差,即国外并不像曾经想象的那样美好。

还有一些了解真实情况的人,因为不同的目的,选择性地美化美国,贬低中国。

乔木曾在高校任教,算是有些见识的,他的无知程度在“公知”中大概算中等。他们看不到,这世界上早没有一个现成的dream land,真正的dream land需要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来。一个基本现实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自己的问题不断冒出来,他们焦头烂额,对世界更失去了引领作用。   

清醒

对乔木等人“一言难尽”的“复杂心情”,坦率地说,刀哥的心情也是复杂的,一言难尽的。一方面,看到这些“公知”被现实打脸,觉得痛快,觉得他们活该,很有想嘲笑他们的冲动(实际上还是忍不住在前文中嘲笑了他们一番)。

另一方面,还感到,他们调整自己的认知是好事,该欢迎任何人矫正自己的片面认知。谁对现实都会有一个认识的过程。谁敢说自己对所有问题的看法,从小到大就没变过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公知的改变”,示范性意义更大。



更重要的是,即使美国没有我们想得好,西方世界没有我们想得好,这对我们的意义在哪儿呢?这个认识,可能会让我们更爱国,更能理解自己国家的难处,但并不能转变成中国的好来。幸灾乐祸的心态,对我们并无裨益。

不怕向诸位坦白,刀哥之前对美国也有美好的想象,也曾有过和乔木类似的失望。对一个后发国家来说,如果有现成的发展道路可以效仿,那将是成本最低的选择。但现在西方自己都成问题了,更做不了别人的表率。中国的体量更决定了,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走出一条前无古人的路,中国的探索还寄托着整个人类的希望。



最后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乔木想回国,你还欢迎吗?

来源:补壹刀




推荐9

19 条评论 / 35 人参与 网友评论|跟帖管理|举报

文明上网,不传谣言,登录评论!
发表评论
微笑
一键登录: 凤凰帐号/新浪微博
最热评论
哎呀咋办 [广东省广州市网友]

既然已经入籍米国了,如果想要再回来,先审查吧。会不会被FBI收罗了变个面目回来当第八舰队?

推荐41 / 回复 / 举报 2017-12-14 10:32
方帝缠 [安徽省合肥市网友]

美帝那么垃圾,还有很多当元争先恐后的把孩子往火坑里推

推荐25 / 回复 / 举报 2017-12-14 10:33
查看全部评论>>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历史搜奇
当“人民币雨”从天而降当“人民币雨”从天而降
警察找回11年前被偷的手机 失主:暖心
人撞车!女子奔跑撞倒电动车致人死亡被判赔77万儿媳开空调 被公公骂:这么穷,开什么空调中年女子被人气男迷倒,刚领证就称被打折4根肋骨西安保安接坠楼女子被砸身亡 家人欲索赔2万月薪不要了!90后漂亮姑娘辞职搬砖户口本和身份证无法证明身份?派出所怒怼房管局
8旬老汉遭16岁少女蹂躏长达4年儿媳给孩子喂母乳,公公竟做出这不要脸事情
网罗天下
车辆失控疯狂旋转连续碰撞 后车神解说
车辆失控疯狂旋转连续碰撞 后车神解说
大量的可怕生物汇聚 却引来很多好奇的游客
大量的可怕生物汇聚 却引来很多好奇的游客
《虎啸龙吟》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空城计 他还为何撤并逃跑?
《虎啸龙吟》司马懿识破诸葛亮空城计 他还为何撤并逃跑?
台湾媒体:在台湾难以想象,乌镇的垃圾桶都是智能的!
台湾媒体:在台湾难以想象,乌镇的垃圾桶都是智能的!
丈夫帮忙灌醉,女教师强奸自己学生
丈夫帮忙灌醉,女教师强奸自己学生
婴儿时期被刺进26根针 三十岁体检才发现
婴儿时期被刺进26根针 三十岁体检才发现
放屁虫的屁股烟雾四射,几乎要喷火了,好奇葩的动物
放屁虫的屁股烟雾四射,几乎要喷火了,好奇葩的动物
情侣地铁双双晕倒 下一幕整车乘客愤怒
情侣地铁双双晕倒 下一幕整车乘客愤怒
热门游戏
三十六记
官网礼包开始游戏
传奇世界
官网礼包开始游戏
传奇霸业
官网礼包开始游戏



频道推荐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国台办回应“美军舰抵高雄就武统台湾”
395条评论2017-12-13 11:29:57
蔡英文首提“印太战略” 国台办送蔡8个字
远航988天后,空军首次使用“绕岛巡航”一词
国企副总上任20天落马
落马前副省长的“佛系”人生
中国大使指责非洲?假字幕套路几十万外国观众7年
澳亲华议员被迫辞职 曾被指向中国商人通风报信
侮辱慰安妇、用梅毒辱华 这个东京议员什么来历?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网




视频
《虎啸龙吟》你看出了哪些三国典故?
《虎啸龙吟》你看出了哪些三国典故?
播放数:5808920
侯耀华给女徒弟安娜金买香奈儿假包视频来了!
侯耀华给女徒弟安娜金买香奈儿假包视频来了!
播放数:129241
baby修图又出事故 这次躺枪的是景甜
baby修图又出事故 这次躺枪的是景甜
播放数:115246
热情中介帮买房骗走买家16万7首付款跑路
热情中介帮买房骗走买家16万7首付款跑路
播放数:5808920




图片新闻
这个存在了700年的超级大村正在消失
这个存在了700年的超级大村正在消失
点击数:2450751
情侣吵架闹市撒钱,路人捡回给警察
情侣吵架闹市撒钱,路人捡回给警察
点击数:1719727
日本妻子惊人主动!中国男人受不了
日本妻子惊人主动!中国男人受不了
点击数:1936556
女子机场徒手高空倒挂 玩累了自动掉落
女子机场徒手高空倒挂 玩累了自动掉落
点击数:2090620





讲堂 音乐 彩铃 视频
凤凰无线
女子夜里误把小偷当丈夫
女子夜里误把小偷当丈夫
村里唯一的男性作用太大
村里唯一的男性作用太大


凰家匠选 匠心品质 大家所选
1买凤凰卫视独家定制礼品 享凤凰好礼
2 菲宝护眼灯标配版 专利光源499元
3正宗香港老火汤料包 8份汤包优惠套装
4景德镇 “家有喜事” 四喜陶瓷10头餐具
5新鲜乳山牡蛎生蚝海蛎 现捞现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14 12: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过去的农村生活,你经历过吗?(组图)
22324 次点击
111 个回复
谈一会 于 2017/7/7 18:09:1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广东人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你经历过吗? (珍藏版)
    在你们看来也许广东很发达,遍地黄金!

    但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东农村人

    我的生活很普通

   

    我来自广东农村

    父母都是农民

    种着那一亩三分地

    春耕、夏忙、秋收、冬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来自广东农村

    没车、没存款、没钻戒

    不懂那些城市人所谓的浪漫

    只知道

    朋友用心交,爸妈拿命孝

    流自家的汗,吃自家的饭

   

    我来自广东农村

    满山的稔子树,洋溢着童年的乐趣

   

    番桃果散发着清香

   

    荔枝

   

    黄皮

   

    龙眼

   

    各种各样的动物都是我的小伙伴

    草蜢

   

    蛐蛐

   

    四脚蛇

   

    我来自广东农村

    小时候我干过很多农活

    现在你还记得么

    挑水

   

    烧火煮饭

   

    摘花生

   

    看牛

   

    种红薯

   

    挖红薯

   

    插秧

   

    割稻谷

   

    晒稻谷

   

    摇风谷车

   

    割草、砍柴

   

    喂猪

   

    我来自农村

    靠天吃饭的农村

    无论是干旱少雨,还是霜重雪深

    无论是年景丰收,还是收成受损

    都不能动摇这里人耕种不辍的决心

   

    我来自农村

    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来自农村而觉得丢人

    我从来不嫌弃家乡是个小山村

    那是许多人一生的根

   

    我来自农村,贫瘠的农村

    并不肥沃的土壤,教我学会生存

    并不高耸的山峰,教我学会如何踏实做人

    顽强挺立的禾苗,教我如何搏击风雨

    低着头的谷穗,教我懂得成熟后的深沉

   

    【生活珍藏篇】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跟着这些照片寻找农村长大的孩子的童年记忆,一起重温那已经逝去的岁月吧。

    (劳作篇)

   

    放牛

   

    水牛洗澡

   

   

    骑牛背

   

    禾秆牛棚

   

    现在都开始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耕田经常是父辈的事情,80后、90后有干过的不多

   

    牛嘴笼与犁耙.管束牛嘴不乱啃农作物和耕耘田地的农具

   

    编织牛嘴笼,看似简单,现在没几个人会编了

   

    拔秧,很辛苦的一个活,秧拔出来还要把根上的大部分泥巴去掉,减少重量。

   

    插秧,手脚腰都受累的活,要很有耐性和耐力,以前总是感觉身后是永远插不完的田地。

   

    人工除草,那时候还没用除草剂,真正的有机水稻

   

    割禾,禾秆要捆绑起来,用来做牛棚或者当柴烧。

   

    脱谷,早期还是用手工的,拿着禾把在木桶上用力拍打,谷子就脱在里边。

   

    晒谷,属于稍微轻松的活儿了,最怕遇到阵雨天气,收了又晒,晒了又收,很折腾人。

   

    风谷,又累又痒的活儿

   

    喂猪,一般要用刀剁碎薯藤,混着一些谷糠一起喂

   

    挖番薯

   

    拔花生

   

    收黄豆

   

    上山打柴,女孩子干得多些,放牛男孩干得多些

   

    烧火煮饭

   

    摘茶子

   

    茶籽要晒干

   

    传统人工榨油,冬天的时候大家挤在那里看,好热闹的

   

    那时用石磨人工磨豆腐

   

    磨米浆

   

    捶米粉,用脚踏的石椿比较普遍

   

    煮猪潲

   

    喂猪

    (野外蔬果篇)

    看到这些水果,就感觉回到了我们的童年

   

    桑果

   

    大柄蕉,有很多核,果肉很少

   

    桃金娘,一般叫稔子、山稔等

   

   

    辣子

   

    山草莓,好看又好吃

   

    牛甘果

   

    火炭子

   

    酒柄子,各地方叫法可能不一样

   

    很酸的一种野果,除了能吃,还能用作竹筒枪上的子弹

   

   

    万寿果

   

   

    母指大小的果子,像小灯笼,又称老鼠子

   

    常见的一种小野果,可以生吃,长熟了变黑色

   

    这个一般也不会吃

   

    水榕子,现在河边应该还有,酸酸的开胃果

   

    这个一大串一大串的,甜甜酸酸

   

    小白色的野果,微甜

   

    松子

   

    九尾草

    (小动物篇)

   

   

    各种鸟蛋~浅蓝色的是画眉蛋

   

    画眉幼鸟

   

    画眉,很漂亮,鸣叫也很好听

   

    毛毛虫,身上的毛很毒,碰到就会皮肤过敏发痒

    各种昆虫,都是童年熟悉的

   

   

   

   

   

   

   

   

   

   

   

   

    竹笋虫,一般是夏天中午飞到竹笋上觅食、下卵

   

    地雷蜂

   

    大马蜂,很毒

   

   

    黄蜂,估计没几个农村的小孩没给蛰过,在山上看到了经常会用石块袭击它们的蜂窝,然后赶快跑,很刺激

   

   

    这是一种在小溪边的"花猫"昆虫,可以抓来放进土狗洞里赶土狗出来,很有趣。

    (游戏篇)

    在广东农村,我们还有经典的玩具和游戏:

   

    跳绳

    自制的弓箭

   

    跳山羊

   

   

    经典中的经典 火柴枪 男孩必备玩具

   

    也是很经典的弹弓

    木条加一个轴承

    就可以制作一部属于我们童年的车

   

   

    河里捉鱼

   

    玩竹笋虫

   

    游泳,那时候的小河水很清

   

    玩水

   

    抛石仔

   

    炸牛粪

   

    看露天电影

   

    冰棍,那时候一两毛钱一条

   

    跳房子

   

    抓子儿

   

    烩番薯

   

    飞水漂

   

    寻找我们心灵深处的记忆

    致敬我们曾经的农村童年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25 09: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芳华》:“语焉不详”式温柔,缅怀最美的青春
2017-12-22 18:44:59 来源:参考消息网 作者:朱柒柒 责任编辑:朱萍妃
核心提示:我们在最好的年代虚度光阴,他们在最坏的年代洗尽铅华。
1
电影《芳华》海报
青春荷尔蒙式的 “年代杀”
参考消息网12月22日报道 电影《芳华》100%色彩还原,斥资3500万在海南还原创作者青春记忆中的大院和文工团,美术服装、摄影上的高要求,也成功营造了属于那个年代干净、纯洁、青春躁动的男生女生们。在镜头下,女兵的形象不掺任何杂质,不再是欲望凝视的客体,而是真正美的化身。
导演冯小刚曾在《1942》和《我不是潘金莲》展示了强烈“企图心”,但对于《芳华》却是抱着“解开心结”、“痴迷”的纯粹心理。冯小刚曾在文工团的美术组当兵,在二十一二岁的年纪,文工团舞蹈演员灵动而美丽的身姿曾让他钦慕不已:“见他们端着脸盆走过来,特别想和她们走一照面,却又不敢看。”
而编剧严歌苓在文工团生活了10年,跳舞8年,又当了5年创作员,和战友们吃、住、练功,朝夕相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景恍如隔日。她说:“《芳华》可以说是最贴近我亲身经历的一部小说。”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芳华》如此原汁原味,充满“代入感”。
舞姿
没有“江湖气”的文艺女兵
据说,为筹备《芳华》,冯小刚亲自选角色,拒绝“整容脸”,更偏爱“有瑕疵但真实”的演员,谈及原因,他说:“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江湖,很多女孩就有江湖气,但并不是我拍的那个年代的女孩。”此外,剧组提前5个月体验文工团生活,耳濡目染时代气息:文工团吃饭前集合、点名、齐步走去食堂等等部队常规动作,也在电影中承袭下来。片中有一处场景为女兵的更衣室,颇有新意。在影片中,部队水源供应紧张,洗澡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女兵洗完后,男兵才能洗。女兵们洋溢着青春气息,让我们似乎隔着屏幕就能感受到澡堂里的氤氲蒸气扑面而来。
邓丽君
中国八十年代歌手邓丽君
邓丽君的歌声“如一双温柔手,能抚慰人内心的寂寞”,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广为传唱,这在电影里得到了重视再现。《芳华》中唱机+磁带+红色薄纱的场景中,邓丽君的歌声婉转唱起:“浓情千万缕,丝丝为了你;盼君多珍惜,愿你长相忆”,歌词照应着女兵们萦绕心间的情愫,青春荷尔蒙气息在银幕上焕发光彩。
长镜头
长达6分钟的“真实”长镜头
《芳华》在表现“自卫反击战”时,用了长达6分钟的长镜头——剧组不惜花费700万元拍摄。为增加真实感,镜头需要一直跟随刘峰的视线运动,并且还需要摄影团队、爆破团队、特效化妆团队及演员的高度配合。反复排练,力求演员跑位极其精准,否则,一步跑差,满盘皆输,而这场戏也是促使很多退伍战士进入影院的原因,还原战争的残酷性也让人泪流满面。
冯小刚对于《芳华》是有“私心”的,“文工团”的体验终究只局限于少部分人的记忆中,但“文工团的那些花儿”,那些弥漫青春荷尔蒙气息的少男少女们却是永远能打动人心的,而尽善尽美地还原“年代”特征,也都是为缅怀那个时代的“青春”为衬托。
弱化“撕裂式成人礼”
如果说影片前半段有多么美好,那么后半段的残酷就有多决绝。对一些人而言,芳华不似佳酿,他们都是时代洪流里的浮萍,甚至冷暖都不自知,在青春里一个趔趄,再回首已是面目全非。而冯小刚对这场“撕裂式成人礼 ”进行了弱化处理。
遭逼问
刘峰遭遇逼问
刘峰“平凡却伟大”。凭奉献精神获得的每一项荣誉、每一个标兵,却是对他人性的剥离。何小萍晾晒的“粗制滥造”的胸垫被众人耻笑,萧穗子紧身的喇叭裤被评价为“穿出去得多丢人啊”——在这里,爱是被“禁锢”的。在一次“触摸事件”之后刘峰被“背叛”,被孤立,命运陡转。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时,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
军装
何小萍撕碎的军装照
何小萍是一个倔强、善良而孤独的人,从未被善待,所以“更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内敛的个性无法融入集体,她的勤学苦练被认为是装模作样,她出的汗则被大家捏着鼻子当众调侃——“军装事件”“内衣事件”爆发,最终承受被变异的环境所包装、诱发出来的欺凌。
集体抛弃了“刘峰”“何小萍”,刘峰和何小萍经历了从个体的陷落,到主动远离历史的旋涡的转变。战争让刘峰截了肢,只剩下了左臂;而何小萍则因为目睹太多惨状,受了刺激,成了呆滞的精神病人。他们的心是“死”的:倘若这样牺牲,刘峰便能被写成歌,在心上人的歌喉里成为不朽;假如继续痴癫,小萍就能一直跳舞,在幻梦里领舞到老去。
12
文工团离别场景与刘峰何小萍相濡以沫
而在“文工团解散”的那场戏中,浓墨重彩地渲染“离别”,但是却独独缺席了“刘峰”和“何小萍”,这是否代表他们“不需要被谅解”呢?直到最后,刘峰沦落为一个街头小贩,被人扣车,只能低声下气送礼说好话,何小萍从精神病院出来后,依然无依无靠。而当初当年欺负过他们的女兵“出国的出国,经商的经商,嫁人的嫁人“,过着富足的生活。于是冯小刚用柔和的结尾消解了一切——刘峰和何小萍“相濡以沫”,互相陪伴暖暖地拥抱彼此。作为主线,大量的线索是丢失的,他们让位与片中的“美好与青春”,只能放弃追问,只能“善良”,只能选择“原谅”,只能与生活“和解”。
赎罪2
电影《赎罪》中因为“恶意”永远错过的两人
英国电影《赎罪》有相似结构,却在平淡的描述中越来越勾人心悬——机缘巧合的“恶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遗憾,始作俑者了解了真相后,只能获得永远的遗憾和悔恨。影片结尾的那种“生而为人的渺小无奈”,在命运势不可挡洪流前“苦苦挣扎”的魅力让人久久不能遗忘。与之对比,《芳华》的结尾仿佛架起钢炮却打起了哑弹,隔靴搔痒,靠着煽情与柔化,内容上直接省去了“深刻”和“反思”。冯小刚对于叙事的方向也是“暧昧不明”的,吸收了优秀小说的滋养,却又消解了那些文学作品里过于犀利黑暗的成分,这也导致电影每个符号都有“涉及”,却都不够“深刻”,冯小刚用“语焉不详”式的温柔,瓦解了主人公青春时代经历的寒冷与九十年代的迷失。
冯小刚“语焉不详”式叙事
电影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从初剪200分钟到院线版136分钟,而电影院认为135分钟是观众的极限,可想而知剪辑过程中删去了大量内容。可以说电影和文学有很大差别,文学是大树,很多粗枝散叶,甚至树上的小虫子、小动物都可以展现,阅读的人有时间慢慢看。与之相反的是,电影的每场戏,每个枝上都要挂一果子,而商业片尤为更甚。所以电影专注于“刘峰”和“何小萍”的刻画方式也就不奇怪了,从呈现效果来看“浮光掠影”人物显得”立不住”,结构也比较“散乱”。
时代
《阳光灿烂的日子》与《霸王别姬》时代人物印记深刻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来诠释一个特定社会的特质,在这种特定社会中,人性丑陋的、邪恶的或者是美好、阳光的,都有一种形成的基础。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巧妙地用激情四射、懵懂冲动、可笑又可爱的青春作为切入点,外表看似荒诞不经放肆不羁,其中内里包含了对人生、命运深深的孤单和无力感,是以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去展现伤痛沉重和荒诞可笑,整部电影“满而不显”。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通过描绘两个京剧艺人半世纪的悲欢离合,实则在言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它的解读电影难度也不低于一部文学巨著,即使是配角的蒋雯丽也让人眼前一亮。
11
《芳华》中何小萍独舞病情康复
《芳华》将时代文化的特性被简约为个体的特质,与这两部“特定社会、特定人格”的层次性、解读性电影相比,《芳华》将1973-1993年的事件跨度“大幅度快进”,甚至用看似“机智”方式直接略去,大大影响了合理性。在一些观众看来何小萍精神病独舞固然美丽,但这样的“康复”过于“神迹”了。《芳华》中的配角“林丁丁”“萧穗子”“郝淑雯”他们也是“面目模糊”,只是作为故事中的旁观者,“暧昧敌不过门当户对,友情敌不过加官晋爵”这样的狗血剧情缺乏交代。只是“基本做到了把一代人的命运写出来了”,但其中的缘由来去则是弱化的。
黄轩 林丁丁
林丁丁(杨采钰 饰)与刘峰(黄轩 饰)
此外小说中对刘峰的描述是“假如由丑至美分为十个刻度,他的相貌该是五度。穿军装戴军帽的他,可以往美再移一度”“身高只有1米六九”而电影中黄轩虽然有“老实憨厚、真诚可靠”气质,但终究与“非常平庸”相距甚远,以至于林丁丁在被“强抱”后的“幻灭、恶心、辜负”感受说服力不强,转折逻辑上不足。
终其原因,冯小刚从贺岁大片一路走来熟知观众心理,而琢磨起观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时也常常无往而不利。对《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等曲折题材的操作过程,冯小刚深谙其道,对内容进行二次调整有准确的判断。牺牲了“不合时宜”的阴暗,报以“善意的妥协”,观众看得动心,而不错的票房成绩也回报了冯小刚的一把文工团版“致青春”。
冯小刚用一种狡黠的智慧“欲言又止”,“语焉不详”,但对青春的讴歌,对逝去的缅怀则显得难能可贵。对那些曾在枪林弹雨中冲锋,或长眠于那片土地的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们来说,《芳华》是最深沉的怀念和祭奠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25 12: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泽远:电影《芳华》为何引发争议?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03:30 AM
文/于泽远
来自/联合早报
Sina Weibo  Email

中国著名导演冯小刚的电影新作《芳华》上映不到10天,票房已经高达七亿(人民币,约1亿4000万新元),并有望突破10亿元,创下冯氏电影的新纪录。

但《芳华》在大获票房成功的同时,也招来许多口水,其中不少批评还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这部由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参与出品的电影也成了一部有争议的大片。

《芳华》根据曾经是解放军舞蹈演员的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一群正值青春芳华的文艺兵的故事:男主角刘峰乐于助人,是文工团公认的“活雷锋”,但常常被人利用,还因爱上一个女兵被赶到基层连队,并在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失去一条胳膊;女主角何小萍有个被劳改的父亲,心理负担沉重,又在文工团中屡遭战友歧视,后被下放到野战医院见证战争的残酷,一度精神失常。

刘峰与何小萍多舛的命运,他俩为战争付出的代价,以及他们后来在现实生活中的潦倒,让很多人感到压抑。有批评者认为,电影是打着回忆青春的幌子,抹黑部队,抹黑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

比如,一头猪跑进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游行队伍中,刘峰和一帮战友撞开游行队伍去抓猪,这让一些人觉得是在“辱毛”;又比如,何小萍在文工团饱受战友欺侮,却无处申诉,最后被发配战场,这又让某些人感到是在歪曲当时的部队风气。尤其是立过战功的刘峰、何小萍,最后流落社会底层,成为文工团战友中境况最惨的一对,不仅违反了“好人有好报”的朴素价值观,也与官方歌颂英雄的主旋律格格不入。

于是,有人在百度贴吧中说,《芳华》讲述了一个组织、战友、社会一起欺负英雄,欺负好人,好人没好报,坏人全幸福的故事。搜狐网站刊登的一篇署名“雪峰刀”的文章更指,这部片子否定那个时代,解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丑化伟人;《芳华》就是投向时代的标枪,不仅仅投向那个特殊时代,也投向了改革开放之后,更是投向当前时代的标枪,而且还带着剧毒。

但多数舆论还是给予《芳华》正面评价,认为影片比较真实地展示了时代特色和生活现实,是冯氏电影的巅峰之作。

按照冯小刚的说法,《芳华》很暖,但本质上是一部悲剧。这个评价比较实在。《芳华》大胆触碰中越战争话题,大胆展示人性和社会的扭曲,同时又向一代人的青春致敬。在时下中国的文艺创作氛围中,冯小刚把握艺术和政治之间微妙平衡的能力,殊为难得。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为主人公的不幸叹息流泪,却未必会因此产生过多的政治联想。许多中老年观众是《芳华》的拥趸,他们往往对政治比较敏感,但他们从《芳华》中更多看到的,是自己激昂青春的影子,而不是对军队、对时代的抹黑。比如,一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参军的老兵穿着当年的军装列队到影院看《芳华》,他们在电影结束后热烈鼓掌,显然并不认为影片冒犯了自己。

《芳华》引发的争议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左右思潮较量的延续。近几年来,在卓有成效的舆论管控下,左右之争表面上趋向式微,但双方仍一直在暗中较劲。借《芳华》展示出的文革以及现实中的某些阴暗面,左右思潮好像都找到了宣扬自己价值观的发力点,《芳华》想不“躺枪”都难。

但是,大多数观众是抱着看一场好电影的心态走进影院,而《芳华》也确实没有让他们失望。那些带有政治色彩的评论,在《芳华》的艺术成就和高歌猛进的票房面前,则显得无足轻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25 14: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公理力:《芳华》的失望与令人失望的芳华


  冯小刚的新电影《芳华》很火,在电影院里,也在网络评论中。老婆和她有闲的闺蜜们,几天前就一起走进影院看了《芳华》。据说,她们几位排排坐,无不为影片中主人翁的命运哭得稀里哗啦!这令我讶异。

  而不够敏感的我,则迟迟没有去看的欲望。直至圣诞新年假期来临,才刚刚看了这部引起强烈反响的影片。从片头看到片尾,直至响起韩红演绎的那首老歌《绒花》,都没能触动俺本不算很高的泪点。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怀疑人生了,在惊讶女人们的泪点太低之余,的确开始怀疑老婆对我“麻木不仁”的评语是不是对的。除了标题,我甚至没看网上任何一篇有关该影片的评论。于是,只好硬着头皮又看了《芳华》拍摄花絮和几个主创、主演的访谈视频。这才让茫然的思绪开始清晰起来。

  我眼中的《芳华》?

  按我缺乏艺术细胞的抽象理解,如果允许程式化解读的话,冯小刚先生的《芳华》,无疑是冯式艺术对人之芳华的图解而已。准确点说,该影片是这位名导高度个人化的芳华时代展现,是珍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筛选。再往深一点说,是历经40年沉淀之后,一种被正常情感理想化的芳华,更是一种被超常情思——理想主义俘获的审美化的芳华。这大抵是这部影片的实质。

  《芳华》的令人失望

  从第三者的角度——未经历那个时代、或不带入时代情感的氛围下——审视,《芳华》难免令人失望!你能从这部影片中看到什么呢?

  文革末期的时代特征吗?虽然观众也看到了文工团大院迎壁墙上高大的毛像、墙壁上的标语、毛语录、敲锣打鼓的宣传车和游行队伍等符号化的东西,但不难发现,作者无意直奔主题,去渲染文革本身,而是一笔带过式的尽可能淡化之。应该说,这对影片主旨的把握,以及避免落于俗套,是一种必须!公平地讲,《芳华》在文革命题本身的挥洒上,比不上或无意与大多数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提并论。从这个大视角无法引发共鸣,也是一种必然。对此有任何期待者,难免会大失所望。

  对人物多舛命运的刻画吗?对不起,不客气地讲,作品对男女主人翁遭遇的叙事,甚至有些流于范式!苗苗饰演的女主角何小萍,生父文革遭难,母亲改嫁,从小就一直不受待见。参军进入文工团,依然没能改变备受歧视和排斥的命运。在残酷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中绽放倔强的芳华,而意外成为英雄。但在被追捧之后,像一颗被冻的大白菜,一旦拿进温室,就“烂掉”了。她历经长期不幸而变疯的结局,怎么看都是一个俗套!尽管这是严歌苓女士文工团经历中一个真实人物的命运,她在三部作品中才得以解构清楚的生活原型。

  至于黄轩饰演的那位雷锋式大好人刘峰,仅仅因为一时冲动抱了一下暗恋的对象,就被下放连队,在中越之战中失去右臂而成为英雄。结局则有些穷困潦倒,但做人的气节仍在。同样很难说有多少不落俗套之处。

  一句话,无论是文革题材展现,还是人物刻画,《芳华》都难免令人失望。如果对此尚有疑虑,不妨回想30多年前,谢晋导演的《芙蓉镇》中,姜文、刘晓庆等人塑造的文革悲剧人物。那才是难以磨灭的艺术刻画与再造!

  冯小刚的芳华展现有点迟

  那么,《芳华》是冯小刚的艺术失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冯导在荧屏上呈现芳华,本意就并非为艺术而艺术。那只是在等待40年之后,直奔自己难以释怀的芳华时代而去罢了。只是这种给自己青春一个了断的仪式来得有点迟!远不如姜文执导首部作品就展示自己的“芳华”来得自然。而年仅19岁的王蒙在《青春万岁》中喊出“让所有的日子都来吧!”才是芳华之人的最佳宣言。

  对于大导演,人们毕竟有更高的期望。鉴于自我意识中对青葱岁月的圣洁化倾向,展现个人代入感很强的芳华情结这个事情,就无法规避下意识审美情愫的固执渴望,诉诸理想主义表达,而非艺术真谛,几乎成为艺术家的宿命!而追求理想主义的唯美展示,无论如何,都是艺术家早期“小时代”视野最为驾轻就熟的!到了艺术家炉火纯青的“大时代”洞察与感悟阶段,对这类天真、激情与烂漫,反而有些不合时宜了。

  而更要命的是,绝大多数人的芳华,很难不具有令人失望的一面!

  令人失望的芳华

  具体到影片情节,不少人耿耿于怀的是,文工团员们和社会对男女主人翁缺失良知、缺失同情心、甚至缺失人性的欺侮和“迫害”。老婆就在我面前表达从影片中感受到的压抑和愤愤不平。

  有人不愿将此解读为“人性之恶”,而宁愿将其归结为时代的罪孽。一种典型解读认为,这是文革时代特殊的政治环境扭曲了人们的心灵。笔者无意否认文革的政治荒谬,以及对人与人正常关系、甚至伦理道德与情感关系的罕见摧残,但这不足以否定绝大多数人在青葱年代远离理性的荒唐、肤浅与冲动。这正是芳华时代令人失望的一面。

  从众心理、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就是其典型表现之一。恶作剧、取笑他人、组团欺侮弱小等,都是其不同表现形式。影片中文工团员们对待主人翁的种种行为,完全没有超出这一层面。

  这让我想起这几年海内外不断有中学生欺侮、霸凌(bullying)同学的报道。那已经不是司空见惯的一般性孤立某位有某种弱点的同学,捉弄人,或搞搞恶作剧之类,而是涉嫌违法犯罪的集体凌辱和侵犯人权。包括殴打、扒衣服、强迫受害者做出种种屈辱行为等。这类恶行就是典型的青少年非理性、叛逆现象而已。很难与时代、特别是政治环境等时代特征扯上关系。

  就是影片中组织上对男女主人翁的严厉处理方式,对于不容许谈恋爱的军队环境而言,也很难说有多么出格,更谈不上文革时代的阶级斗争思维。相反,雷锋式的好人刘峰也在档案中对组织隐瞒了何小曼生父被劳教的重大事实!她才得以顺利参军。这正是文革时代也存在人性一面的展现。

  《芳华》是没有价值的平庸之作吗?

  笔者分享影片《芳华》的失望之处,以及强调任何人的芳华都难免存在令人失望的一面,并不意味着《芳华》这部影片整体是平庸的、没有存在价值的。每个人都曾有过自己的芳华,理想化、圣洁化自己的芳华,那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人之常情,一种对自己青葱岁月的庄严安放、慰藉与祭奠!这样的理由足矣。而从这样的视角去审视《芳华》,其艺术的真是完全立得住的,观众也就没有理由失望。一句话,理想主义的冯小刚依然是接地气的!尽管此话怎么听都有点矛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25 14: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为什么不喜欢《芳华》

  2017-12-21 哇事录

  这几天看了不少人的帖子,有捧的,有骂的,有匕首论(正面),有阴谋论(反面),有说颂扬了军队,有说丑化了英雄……我没那么深刻,我也没觉得严歌苓、冯小刚或勇敢或反动,我只是站在一个曾经的女兵的角度上,谈点自己的看法,

  为了我的看法更有说服力,姐先介绍一下自己:姐1971年参军,1982年转业,在部队经历了“文革”、林彪事件、毛主席逝世、粉碎“四人帮”等过程,应该就是《芳华》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年代。姐从一个战士,到通讯连的副连长,在女兵中浸泡了12年。1977年谢晋导演的《青春》,拍的就是我们连队,陈冲、张瑜等演员,也是到我们连队锻炼的。(同样的女兵题材,境界是完全不一样啊!)

  《芳华》,虽然红帽徽绿军装,唤起我们对青春的回忆,但影片中的女兵们,除了脸蛋美、大腿美、没给我们一点点美感!这个剧情和内容,完全不是我们当年部队的真实写照!当年我们的连队,不管男兵女兵,正气是占绝对上风的。同志之间,战友之间,哪有那样的嫉妒、尖刻和丑陋?对一个新兵何小萍,从一开始就瞧不起她,猜疑她,欺负她。凭什么?且不说她隐瞒了父亲的身份,成分上填写的是“革干”,哪怕是成分不好,在部队,也不会这样对待一个新同志。更关键是,歧视她欺负她的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别现象。

  我经历的女兵连队,新兵尊重老兵,老兵爱护新兵。记得我当班长时带新兵去农场拉大粪,回来后累了的新兵倒头就睡,我悄悄地把她们的脏鞋都刷净了。从那以后,我自己再也没刷过鞋——全被战友抢刷了。当年我们连队一个女兵开刀大出血,深夜我们接到通知,全连战士紧急集合毫不犹豫奔向医院为她献血。我们连也有来自农村的兵,有的生活困难,有的家里遭灾,连队常有干部战士为他们捐款捐物。干部子弟,我们连队也有不少,绝大多数是自律自严要求进步的,干活泼辣做事认真,生怕被别人说有“骄娇二气”,哪有像电影里那个什么什么“舍长”把老爸挂在嘴上,盛气凌人飞扬跋扈。

  在那个年代,我们学雷锋真心诚意,争当好人,争做好事,哪怕真是为了争取入党打扫猪圈,也不会顾头不顾尾仅仅做个样子。就像电影里嘲笑的:谁呀,为了入党打扫猪圈连个门都不关!像刘峰这样一个学雷锋标兵,大家也一定会争相学习,而不是像电影中看他做好事就翘嘴揶揄、嘲笑他。

  刘峰犯了错误,大家突然一下都远他而去,甚至集体落井下石。这样的描写太奇怪了,太不符合实际情况。那时如果有人犯错误,大家会坐下来,开个班务会,真心诚意地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去帮助他,关心他,怎么会墙倒众人推呢?

  我认为,我们那个时代,有错误有缺点,但人心是向善的。尤其是部队,更尤其是十几岁的女兵,善良、纯洁、真诚、上进是主旋律,人品比现在扶个老太都怕被讹好得不是一点点!

  我还是这句话,这部电影,除了几个脸蛋几个舞蹈动作外,他哪个地方赞扬女兵了?洗澡、游泳、跳舞就是美了?哪个地方写出女兵的心灵美了?见到的只有丑恶。欺负新兵、诬陷别人偷东西、抢别人对象,诬告好人,甚至还有一个集体去人撕衣服的情节!这还是女兵吗?简直就是一群市井泼妇!来了个分队长,也仅仅只是驱散大家,连批评都没有。我真是看不下去,我几个邻居一边看一边问我,你们部队那时是这样的吗?呸!别说部队了,文革后,就是知青点、工厂农村、大学宿舍,也没有这样的啊!人性之丑陋在这里被描绘到极致,这还是我们的连队我们的战友吗?!

  当今社会,世风日下,我们的文艺作品,应该教人们学雷锋,应该教人们做好人,应该告诉大家扶老人别害怕,应该担负起弘扬正气弘扬好传统的责任。这才是年轻人应有的芳华,才是值得称颂的芳华!(张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25 21: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大勇:重话“民主”与“共和”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03:30 AM
文/于大勇
来自/联合早报
Sina Weibo  Email

甲午战败之后,随着大批中国知识精英东渡扶桑,“欧风美雨”渐渐从东瀛飘入了华夏腹地。 “德莫克拉西”(民主)、“赛因斯”(科学)、“ 勃列西领”(总统)、“衮额里士”(国会)、“西那多”(参议员)、“里勃里先特底甫”(众议员)……这些舶来的术语曾令中国人眼花缭乱,又乐此不疲。

这些“洋玩意儿”在被植入中国文化以及概念对接的过程中,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和语境上混乱,这里有外在和内在的原因:外因是,“共和”和“民主”源自西方文明,是在历经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孟德斯鸠等大师的思考、立论和求证,以及千年的实践淬炼之后而得。也就是说,这些概念的产生和演变,有着与中国人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

内因是,中国人接触并接纳这些概念的时候,华夏正处于与外强冲突中完败的时代背景中,所以,当时的精英们在寻找救国强国的途径时,难免急功近利囫囵吞枣;再加上中国人逻辑思维不严谨,中文本身又是一种非常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因此,在很长时间内,中国人一直把“共和”与“民主”相提并论或混为一谈。


那“共和”一词究竟源出何处呢?根据一种说法,此概念产自中国远古史中极短暂的一瞬。话说周厉王37年(公元前842年),天下动荡,国人起义。厉王狼狈远遁,将太子姬静匿藏在老臣召公家里,召公尽忠守责,牺牲自己的儿子以保全太子。可毕竟国中一时无君,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召公和另一位叫周公的老臣牵头,组成新政府暂时共管国事,历时14年,直到周厉王死后(公元前828年)还政于其子周宣王为止。

这种政治体制与历史上的“君主制”有所不同,史称“共和行政”(共者,众人协商;和者,大伙满意也)。共和元年(前841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从此,中国的中原历史才有了连续不断的纪年体系。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短短的14年可谓昙花一现,却被那细心的司马迁收入了《史记》中,只不过因其背景颇似神话故事,故而不具治国理政的实用意义。“共和”这个概念于是被岁月尘封起来,在《史记》的字缝里一藏就是数千年。是近代日本人在引进西学发奋图强的过程中,不声不响地将其刨挖出土,掸去尘垢,上彩涂金,使之旧貌换新颜,并最终登上了政治学的高雅之堂,然后又被中国的士子们如获至宝般轰轰烈烈地迎回中国。毫不夸张地说,“共和”这两个字完完全全就是一出口转内销的“物件儿”。

在19世纪下半叶日本人狂热翻译西方著作的过程中,从中国古籍借词不计其数。除“共和”之外,还有“社会”“主义”“革命”“组织”“宣传”“新闻”“生产”“经济”“交通”“卫生”“唯心”“形而上学”等等。这当然是题外话了,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籍的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要超过中国人自己,其活学活用和点石成金的翻译技巧令笔者佩服不已。

“民主”这个概念也不例外,出口转内销过程中,其词义还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内涵。在古代中国,“民主”是偏正结构意义上的“民之主”(民的主人),而现代“民主”概念则是主谓结构,即“民做主”,或者是主谓宾结构意义上“民主国”。但不管是主谓结构还是主谓宾结构意义上的“民主”,都是与“君做主”“君主国”这样的君主制相对而言的。

笔者在欧洲拼搏这么些年,发现“自由”和“民主”其实与中国人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最多不过是多了可以随便议论国政的自由,少了受人管束的烦恼。可我们议论来议论去,那还是别人的国政;即便加入外籍,可以参加选举或被选举,但并没有因此获得“投下神圣一票”的感觉,除了满大街都能看到的头像外,对那些候选人一无所知,对各政党竞选纲领知之甚少。

当然我们可以去了解,但还是不得要领,因为这里没有所熟悉的文化和历史。我们或许有理性和知性,可对政情民情还是无法很好地把脉,也就无从判断。

还有, “自由”和“民主”在给每个公民权利的同时,也给个人带来一大堆责任。在西方,凡事都要靠自己,这时候人们或许会留恋“组织”的包揽和“被组织”的轻松。

这些年,笔者在观察和对比中西文化后得出了以下结论:中国和西方政治文化的最大区别并非“专制”和“民主”,而是精英对百姓的两种不同的引领方式。西方的做法是“放养”,而中国的习惯是“圈养”。放养的结果是个体的自由和独立,同时又必须承担相当大的自我负责的压力。圈养则体现在许多事情都被安排了组织了,但同时却无法避免家长作风的盛行和大包大揽所带来的窒息。

看西方和中国的区别,其实真的不需要去看上层建筑如何如何,或者动不动就把什么都上升到“自由民主”和“专制独裁”的高度去进行辩论,我们只需要看看中西普通家庭的运作方式,就足以解释许多现象了。一个华人家庭,即便生活在海外许多年,但家庭中的管理方式基本还是“圈养”式的,所谓“虎妈”现象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家长为你着想、安排、铺垫,但孩子们要听话、服从和感恩。这两种不同的引领方式各有长处和短板,它们的出现又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沉淀有关。

西方的民主思想历史悠久,民主政体的好处也是可圈可点,但为何这么一个又智慧又好看的玩意儿,却没在全世界普及或被所有民族所接受呢?笔者认为,除了非民主体制对其有着本能的抵触之外,西方民主国家自身的言行,是导致人们对民主公信力产生怀疑的主要原因。

西方民主不仅仅是那些哲人思考和求证的结晶,更是西方国家内部各阶层争取权益和斗争较量的结果。在民主政体内,各政党所服务和要争取的对象是选民,民选政府只为本国民众服务,为国家利益奋斗。如果指望这些政府对其他国家的民众怀有恻隐之心,那就大错特错了。

英国是在中世纪里第一个迈向彻底民主制度的国家,但也正是这个世界现存的最早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曾把鸦片卖到中国,并在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用大炮轰开远东这个泱泱帝国的大门;法国是第一个举起“自由,民主,博爱”旗帜的国家,但也正是这个法兰西共和国在世界各地剥夺了其他民族的自由,建立了广袤的殖民地,并和英国一起组成联军,攻入中国清朝的帝都烧杀抢掠;美国是一个从老牌帝国主义殖民下解放和独立出来的新型民主国家,为梁启超等中国的民主先驱们大加追捧和效尤,但也正是这个令人向往的美利坚合众国,纠结了自己的盟友编造旷世谎言,声称萨达姆制造和拥有核武器而大肆入侵中东小国伊拉克。

世人应该知道,华盛顿全球布局,并非为了关心别国民众的疾苦,不是为了扬善惩恶,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它可以不认为埃及军政府推翻民选政府是政变行为;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它可以把独裁者萨达姆武装到牙齿去抗衡其地缘战略的对手伊朗;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它可以常年支持一个与民主政体毫不相干的沙特阿拉伯……

西方国家对内实行民主,但在国际政治中遵循的完全不是民主原则,而是丛林原则。当今西方最发达的那些国家,又有谁的原始积累,不是来自对殖民地民众的压榨和对当地资源的掠夺?正是西方民主国家的这种双重国格,才让“民主”本身在国际上的信誉大打折扣。

若要问“民主”“共和”是个啥玩意儿?简而言之:在国内是利益阶层对抗后的妥协结果,在国外是争取国家利益的一副面具和一张牌。

作者是德国时评专栏作家

热词 : 民主 共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26 22: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5岁险为爱自杀,遭遇流产抑郁、被当间谍,捧红李小璐刘若英的她,才是绝代芳华!

2017-12-26 11:11:00搜狐 分享 14参与
  经历撤档风波,冯小刚的电影《芳华》强势登陆贺岁档,第一天起就势如炮竹,好评如潮。
  片尾曲《绒花》韩红分文未取,葛优张国立为它打call,韩寒发博叫好,“哀而不伤,藏着锋芒,是一部亮着心扉去看的好电影。”

  与其说《芳华》是冯小刚献给自己与父辈的一部电影,是自己的致青春,倒不如说是一代人对时代变故的缅怀,关于文工团、关于信仰、关于青春,关于集体主义的欺压与控诉……



  在大时代的车轮下,每个人都像是一粒尘埃。芳华虽在,但易逝易凋零。而这段缤纷又残酷的年华,却也是严歌苓的青春之殇。
  作为《芳华》编剧和原作者的严歌苓,她仅用一支笔,就写尽了80年代的爱恨情仇,为那些留不住的青春芳华按下暂停键,而她的每一部作品也都烙下了她自己的印记。

遭遇“林丁丁”式背叛
  1958年,严歌苓出生在上海,一户书香世家。祖父是留洋博士,《德伯家的苔丝》的首位中文译者,父亲萧马也是知名作家。
  在家庭文化熏陶下,她从小就爱看书,从西方的《莎士比亚》《堂吉诃德》到东方的《西厢记》《红楼梦》,博而学之,父亲的藏书更是给了她广阔的视野。

  书中世界自在满足,但生活中却备受压抑,难能幸福。因为时代背景,父亲受到压制,父母也总是争吵,所以她的童年也是在紧张中度过的。
  也许是想做脱笼的小鸟,所以12岁她就凭借努力考入成都军区文工团,当了名跳舞的文艺兵。

  12岁还是懵懵懂懂的年纪,但她知道文艺兵这个身份能够让家里扬眉吐气。但她却在15岁的一天,因为这个身份差点因羞辱不堪而险些自杀。
  在文工团里的三年,她情窦初开,渐渐喜欢上了一个青年军官,两人经常通信互诉爱意。但在那个压抑的年代,这样的恋爱是有悖伦理可耻的。

  玩火总有走火的时候,当两人的信件被发现时,这位没有担当的军官为了自身利益最终背叛了她,说是严歌苓故意勾引自己,还把她的信件全部上交。
  一时间,她成为众矢之的,备受嘲讽的孤立份子。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自己看上去“看上去像被绑在一个无形的刑具上”。

那时候的她,就像被林丁丁落井下石的“刘峰”,因为不被容忍的喜欢,被打压,被唾弃,被指责作风败坏。
  她写了一遍又一遍的检讨,都因不够细节被驳回,这像极了刘峰一次次被要求交代:“手摸到哪里了?你对她有什么想法?”
  因为羞愧难当,看尽人情冷暖,她一夜长大,甚至想过一了百了。

《芳华》剧照
  那段低迷的时光,父亲也出轨和母亲离了婚,大家散了,文工团这个小家她也不再留恋。
  刘峰的心死了,她的心也死了,只是戴上脚镣的她,又该去何处起舞。

《芳华剧照》
  写作找寻自由出口
  冯小刚说,严歌苓是萧穗子的原型,但似乎她身上又有何小萍的影子。
  同样被现实伤害过深,文工团成了挥之不去的梦魇。何小萍去了前线当了军医,而1979年,20岁的严歌苓主动请缨,成了一名战地记者。

《芳华》剧照
  战场无情,死亡似乎已经成为战地医院特有的味道,没有人知道下一秒,自己是残还是缺,是生还是死。
  历经残酷和无情,根本不会有人全身而退。所以刘峰失去了一只胳膊,何小萍崩了神经,而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严歌苓,只能用笔当做自己的精神依托,把自己的体验写进了处女座小说《七个战士和一个零》中。

  自此以后,她一发不可收拾。1980年,发表电影文学剧本《心弦》,20岁出头便开始在文坛一鸣惊人,进入了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底学习。
  多年的军旅生涯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就如她所说:“那段生活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它左右着我一生的走向。”

《天浴》使17岁的李小璐斩获金马
  而《天浴》《少女小渔》均创作于这个时期,这两部电影也成了中国影史上浓重的一笔。

刘若英最好的时光留在了《少女小渔》
  正值芳华,严歌苓早早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创作上春风得意,文学也让她邂逅了文学才子李克威,28岁的她再次恋爱。
  可惜这段婚姻只维持了短暂的三年,因工作原因,李克威去了澳大利亚,严歌苓去了美国学习,两人聚少离多而分了手。

  离婚协议书是李克威寄过来的,她只是很平静的签了字。当初母亲爱父亲如此卑微,而她绝不要重蹈母亲的覆辙,所以选择放了手。
  一段感情的终结,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痛苦和无人诉说的孤独。幸而对于文字的执着,她的绚烂沉寂后又慢慢开始绽放……

伊能静与严歌苓
  30岁,不妨对自己狠一点
  离婚的时候,严歌苓已经30岁了。
  在异国没有朋友,语言不通,为了生计,白天要在餐厅打工,给人当保姆带孩子;晚上经常彻夜学习,还因为写作焦虑,甚至长达三四十天难以入眠,望着天花板眼泪就止不住在眼睛里打转。

凭着蒲草般的坚韧,她坚持了下来。人一旦有了理想,总是什么苦都能吃。
  她先是用一年半的时间高分攻下了托福,还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系的博士学位,也是该校100年代唯一一位外国学生。

从国外回来,她便已是从曾经26个字母不识的英文盲到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高材生了。
  有人觉得她聪明,她却说,“聪明总是顶靠不住的东西”。很多时候,唯有努力,唯有一股子狠劲儿,方能成事。

除了学业上有所成就,她也再次邂逅了爱情。
  在朋友的介绍下,她认识了会九国语言的美国外交官劳伦斯。这个男人风趣优雅,经常给她写情诗,很快就虏获了她的心。
  因为严歌苓曾经当过兵,这段异国恋情受到了美国FBI的调查。好在这一次,这个男人不像年少时的那个军官抛弃了她,而是选择了和她在一起,辞职结婚。

  经历太多冷暖,她一下子被劳伦斯的爱所打动。1992年,她再次穿上了嫁衣,嫁给了自己的真命天子,结束了半世流离。
  后来,劳伦斯复了职,作为外交官夫人,她随着丈夫在国外辗转,对于生命也有了更多的体验与感悟。

阅尽千帆,芳华未尽
  1993年,李安购买了她的小说《少女小渔》的电影版权,自此以后严歌苓多了一个编剧的身份。
  有了钱以后,她终于不用做穷学生了,可以更加自由的创作,也成了高产量的不凡女作家。
  《扶桑》《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陆犯焉识》等作品皆是经典,常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一个女人的史诗》剧照

《小姨多鹤》剧照
  正是因为编剧这个身份,她的作品经常被搬上大荧屏,被更多人所知。
  从《归来》到《陆犯焉识》,从《金陵十三钗》到《芳华》,内容平实却内透凌厉感,无不带有悲观色彩。
  但正如高晓松所说,这么美得一个女人,不怜悯自己,不怜悯世界,也不怜悯笔下的人物,这才是她成为伟大作家的素质。

《归来》剧照

《金陵十三钗》剧照
  在成为编剧之前,严歌苓并不被大多人所知。相对于张爱玲的成名要趁早,她觉得“过早成名,这个名就把人给毁了。”
  尽管她早已荣誉加身,却依然勤恳、沉静、越发温和。

这么多年来,她一直保持着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因为“我不写作,会死的”,她如是说。
  她每天坚持6个小时的写作,稿子必要高档,再配上一瓶红酒。如此反复,三十余年。有时候,生活的精致更需要一些仪式感。

严歌苓与伊能静
  写作之外的时间,她会陪女儿妍妍写作业,遛狗,做操,给她做饭。
  妍妍是她和劳伦斯收养的女儿,因为创作熬夜焦虑的原因,她失去了三次做母亲的机会。后来她在孤儿院里见到了还在襁褓里的妍妍冲自己笑,便决定收养了这个女孩。

  和劳伦斯的爱情也渐渐趋于平淡,一起种种花草,喝喝红酒,这个时代节奏太快,她宁愿停下脚步,留下一些诗意。

  她一直保持着高级的自律与克制,无论何时何地,都带着精致的妆容,而且从不重样,身材也保持着很好,闺蜜陈冲都老笑话她都不卸妆。

一生当中,有过背叛,历经流离,她却温顺如磐石,坚韧如蒲草。这样的女人,青春虽逝,芳华犹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31 13: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吴晓波:致敬中国改革四十年
2017年12月31日 12:14:50
来源:吴晓波频道

27人参与 5评论
原标题:吴晓波:致敬四十年(演讲全文整理) | 吴晓波年终秀

演讲/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人生有各种各样的相遇方式,有一种叫偶遇,在人生的拐角处,突然遇到你;有一种叫奔赴,虽千里万里,你一定要找到那个人;还有一种是等待,我在这片草地上,这片星空下,一定要等到你的出现;第四种相遇就是年终秀,此时此刻在灵山·梵宫遇见大家,非常感恩。



新闻配图

这是我的第三场年终秀。

但是今年呢,年终秀有些特殊,因为我们处在中国改革开放一个特别的时间点上——四十周年。很多朋友读过我那本《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已经出版十年了,写那本书的时候我还不到四十不惑。十年过去了,今年我又出版了一本书,叫做《激荡十年,水大鱼大》。

我是一个写作者,也是跟这个国家一起成长的亲历者。

从1978年到2018年,这个国家就是一艘驶往未来的大船,她在风雨缥缈之中,每一代人离开她的时候,都心怀不甘和不舍,而下一代人,他们非常感怀自己的前辈,但是他们注定反叛,这就是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进步,也就是我们刚刚度过的改革开放整整四十年。



新闻配图

数据里的四十年

接下来我用几个数据,跟大家回顾一下,我们所有的国民们、兄弟姐妹们干了一些什么事。

经济总量: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占到了1.8%,是一个看上去非常庞大的但同时极其贫穷,或者说微不足道的落后国家,今天我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14.8%。

人均GDP:40年前,我们的人均GDP只有384美元,在全球200多个国家中排在倒数第七位。今年结束,我们的人均GDP将达到9280亿美元。也就是说,我们是一个如假包换的中等收入国家了。



新闻配图

恩格尔系数——我们每个月赚的钱里拿出多少用于食品:40年前,我们每赚100元会有60元拿来买大米、酱油、鸡等等。今天,大概全中国老百姓每个月赚的钱里40%用于食品,60%用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用于更多符合我们美好生活概念的商品。

摩天大楼:40年前,中国最高的大楼没有超过200米的,所谓的摩天大楼是我们梦中想象的,帝国大厦那些。今天,全世界最高的10幢大楼中有8幢是我们中国的。

世界500强:40年前,中国没有一家私营企业,一家都没有,全部都是国营企业,也没有世界五百强。今天呢,2017年世界五百强中我们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115家,其中有超过25家是我们的民营企业。

中产阶层:1978年,全中国人民一样穷,中产阶层是一个要被反对、被鄙视的名词。大家都是无产阶级,啥也没有。今天,中国的中产阶层人口数量从0增加到2.3亿。这比除了美国以外,任何发达国家的人口都要多。



新闻配图

奢侈品消费:我们中国的年轻人实在是全世界奢侈品品牌最喜欢的人,全球每年奢侈品的70%是各位花掉的。而且这批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平均年龄39岁,美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呢?比我们要大15岁。而美国网民的平均年龄比我们大5岁,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起码是一个比美国年轻10岁的国家。

汽车:1978年,说起来很可怜,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销量是10万辆,那时候几乎没有一个私人拥有汽车,如果你当时到一个县里去的话,只有县长和县委书记有一辆车,叫做公车。但是今天呢,中国是全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到2017年年底,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将要达到2940万辆。汽车成为了很多中产阶层家庭的标配,一个基本的配置。

世界如何评论中国

为了今天的年终秀,我还专门翻了《时代周刊》,给大家看几张封面。



新闻配图

大家看到左边这个小老头,到今年整整去世20年。40年前,是他带领这个国家走出了阶级斗争,被《时代周刊》定义为当年的年度人物。

第二张是1984年,一个长得很像王宝强的同学,拿着一杯可乐,站在长城上。在1984年,可乐在某些城市、某些媒体上还被认为是资产阶级身份和消费的表征,是资产阶级侵入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重要象征物,这位同学拿着一杯可乐站在长城上,标题叫做“中国的新面孔”。

1984年中国开始搞城市体制改革,马路上出现了很多广告牌,可口可乐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西方商品。再接着,就看到中国所有城市的围墙,一堵一堵地消失,越来越多的马路边开始出现个体户,开始出现商贩,开始出现民营企业。



新闻配图

2013年,《时代周刊》出现了一张封面——中国的今天非常危险,就像一个娃娃在吹泡泡一样,这个泡泡马上要被吹破了。

但是仅仅过了四年,同样是这本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叫《中国赢了》。因为他们的总统特朗普要来中国访问,为了拿到我们2000亿美元的订单,不得不讨好我们一下。

你看,通过这一本西方的杂志,我们就会发觉,这个国家的变化并不是一天之间发生的,它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到今天,举办我们这场年终秀的时候,改革开放将满四十周年了。今天在座的所有人、所有家庭,这个国家的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大楼,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你会问,这怎么发生的呢?怎么解释呢?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变化,但是都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它。

这个人叫费正清,他在20多岁博士毕业时就来到了中国。1940年代中期,他写了一本书叫做《美国与中国》,这是西方学者第一次把中国和美国对照起来的一本书。1972年尼克松访华,公文包里放的唯一一本书就是这本。



新闻配图

在这本书中,费正清说,中国这个国家正在发生一场现代化运动,这场现代化运动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呢?是她决定放弃自己国家所有的传统和制度,然后把西方所有的文明和制度包括语言作为一个对应体,所以中国的现代化就是西方不断冲击我们,我们不断作出反应。

同时,这个东方国家所有的成功或者失败,是没有成为另外一个西方国家标的物的。在很长时间里面,这个“冲击—反应模式”是西方学者对中国即将开展的现代化道路的一种共识。

1990年代初,在费正清去世之前,他又写了一本书叫《中国简史》。在这本书中他说,对不起,我错了。又经过50年的阅历和观察,他说,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很可能不是一个冲击—反应的结果,而是什么呢?是一个自身内在基因变革和内在发展冲动的结果。所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她自身的内在性和动力源。



新闻配图

但是很可惜,他写完这本书6个月以后就去世了。这个动力源到底是什么?内在需求到底是什么?他没来得及解释,而那个时候的中国还不像今天这样发展得让人恐惧。

又过了几十年,罗纳德·科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他102岁年去世前的最后四年,写了一本书——《变革中国》。他有三个结论:

第一句话,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战以后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

第二句话,中国的经济总量在未来十几年内超过美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当然他说我可能是看不到那一天了,我将长眠地下,祝福中国。

第三句话,虽然中国很成功,她的发展还会得到延续,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办法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来解释。中国改革的成功,是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



新闻配图

布热津斯基,美国的战略家,曾经讲过一句话:西方人关于中国的认识,有一半是无法理解的,另外一半理解了,但是对不起,理解错了。这是一个美国最杰出的战略头脑对中国的看法。

正是因为这些聪明的大脑,对中国的发展都有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认知的模糊,所以我们看到,在过去四十年里,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一次一次——在《激荡三十年》和《激荡十年,水大鱼大》里,我简单算了一下,起码五次——1989年、1998年、2001年、2008年、2013年,有五次被西方学者认为,这个国家就要垮了。

做出这些预言的人,有的是诺奖得主,有的是全世界最杰出的金融投机家,有的被称为“末日博士”,是一个经济学天才,有的是律师,一次一次的预言中国经济可能崩溃。但是当我们今天做年终秀的时候,中国经济还没有垮。



新闻配图

那么,问题就来了,中国经济四十年发展走到今天,它的独特性到底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底做对了什么?或者说我们今天走到了怎样的一个阶段?

水大鱼大,水好水差?

上个礼拜我出了这本新书以后,去北京参加了一场活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一场媒体见面会。周其仁老师也来参加我的活动。

我这本新书叫《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水大鱼大”就是在今年4月份杭州的互联网峰会上周老师告诉我的。当时我说我正在写一本书,关于2008年到2018年的中国经济史,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十年的话是什么。周老师一边吃着快餐一边跟我说,有一个词蛮好的,叫“水大鱼大”。后来我就拿这个词做我的书名。



新闻配图

上个礼拜在北大,他也做了一次演讲,关于我这本新书。演讲中他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设问:中国经济规模发展得很大,过去十年经济发展得也很快,经济总量增加了2.5倍,变成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化率增加了12%,那么,这个水和鱼——所谓的水就是经济环境、制度环境,所谓的鱼就是企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他说,如果说水不好,中国的经济环境很差,不适合办企业,那么115家世界五百强是怎么来的?今天在座各位是怎么来到这里?二三十年前我们在座的地方是一片农田,怎么变成梵宫的呢?如果水不好的话,怎么来的大鱼呢?在座各位口袋里的钱哪里来的?2.3亿的中产阶层怎么出现的?没法解释。

如果水很好,中国有全世界最好的营商环境,是最适合赚钱的国家,那么为什么那么多鱼死掉呢?我写过两本《大败局》,我认识的很多聪明人都在那两本《大败局》里,中国每年有很多企业非正常死亡,到今天还在发生这样的事情。他们为什么会非正常死亡呢?



新闻配图

今天很多的中国企业家,40年来在这个国家赚了很多钱,但是他们移民了。2016年,美国投资移民签了800个人,92%是咱们中国人。为什么要移民呢?他们为什么觉得这个国家不安全呢?那种焦虑从哪里来的?周老师提的这个问题,今天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仍然是一个问号。

中国经济改革的四个动力

发生了什么呢?这也是我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写《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时不断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我在书里讲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四个动力,今天拿来跟大家做一个分享。我们一定做对了一些事情,才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方。

一、制度创新

这四十年的变革,是无数宏观制度、产业制度,不断被创新,不断被重新设计的结果。所以制度的变革,一定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源。

但是中国改革,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鱼非正常死亡?最大的原因是,中国的制度创新,不是顶层设计的结果,不是某一天有一群这个国家最聪明的脑袋,关在房间里,把12345写完,然后昭告天下:我们就按这个路线图一直往前跑。中国的制度创新,建立在这么一句非常可笑的话上:“所有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



新闻配图

这句话是1990年代中期,我有一次到温州调研听到的。有一个叫陈定模的人,他要做中国第一个农民城。请我喝酒时,在席间讲了一句话,他说:吴先生,你知道吗,中国改革开放,所有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所以你必须要支持我。我当时听到这句话真的非常震撼,后来我把它写进了《激荡三十年》。

回过头来你想,中国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改革、税收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金融企业改革。哪一项改革是顶层设计的结果?哪一项改革不是基层老百姓、地方政府不断突破现有法律的结果?中国的制度创新,先天带有违法的特点。

二、容忍非均衡

最近有部电影大家看了没有?叫《芳华》,讲的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的一个文工团。如果时光回到70年代中期的时候你会发觉,这个国家其实也挺其乐融融的,每天敲锣打鼓,每天喊口号,每天饿肚子,每个人都一样地穷。

1978年以后改变了什么呢?当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每个人的心都变得很躁动。有的人开始听邓丽君的歌,有的人要考大学,有的人到南方开始倒卖盒带,一个集体主义、平均主义的国家彻底被弄翻了。如果用一句很经典的话说,这叫什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是开始容忍一种非均衡的发生。



新闻配图

但是你会问,1978年以来是哪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呢?是那些智商最高的?长得最好看的?学历最高的?是这一拨人吗?不是的。因为当年这一拨人在政府里,在军队里,在高校里,在国有企业里,大家都挺安逸的,没有离开。

谁先富起来的?那些长得难看的、不识字的、犯了前科的,那些农民,那些投机倒把分子。所以,容忍非均衡的结果,不是在座的人里面最优秀的先富起来了,而是那些最想致富的人先致富了。

所以你会发觉,在过去四十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优秀的人,跟你出生在什么家庭没有关系,跟你的智商高不高没有关系,跟你所在区域资源丰富不丰富没有关系,只有一个关系——欲望,你愿不愿意富起来,敢不敢为了致富而冒险。



新闻配图

与此同时,国家开始把一个平均主义的大平台彻底弄翻,国家提出来东南沿海优先发展战略。今天来的朋友如果是从东北、西北来的,你们看到这句话会很生气,但是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来的,你们就很高兴,因为你们属于那些被容忍发展的区域。

然后,我们对外企实行了超国民待遇。与此同时,我们在这个国家画了很多很多的圈,叫特区、开发区、实验区、自贸区、自由港,这就是一些被允许富起来的区域。这些区域中的人和企业,获得了优先发展的机会。

三、巨国效应

这个词是我跟经济学家管清友今年去瑞士时两个人聊起来的。他说中国的发展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各位的脑袋比欧洲人、美国人、印度人更聪明吗?我觉得我们比他们更勤奋,但更重要的是什么?是我们的确处在一个非常巨大的国家之中。



新闻配图

我写《激荡三十年》的时候,曾经用过一个例子。1978年年底,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完以后有一个美国人——柯达胶卷的全球总裁看到《人民日报》以后,飞到香港,站在香港遥望对岸,心潮澎湃:我终于找到一个能发大财的地方了,那里有10亿人口,每一个人买我一个胶卷的话,就是10亿胶卷,买两个就是20亿胶卷。

别的没有多,就是人多。

所以你看,四十年来我们的发展跟巨国效应有巨大的关系。1978年,这个国家只有不到1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今天多少呢?今天将近60%了。1990年,中国还没有所谓的中产阶层,今天有2.3亿人了。

至于中国的互联网人口,今天中国有2家互联网公司,一个叫阿里,一个叫腾讯,交替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是两个马老师长得很好看吗?是他们的智商比身在硅谷、伦敦、巴黎、东京,同时代的这些60后、70后更聪明吗?好像不是的。



新闻配图

随着互联网人口的增加,中国一定会出现一个到两个亚洲市值最高的公司,无非是创始人可能叫马云、叫李云、叫张云。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会出现这个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太多的互联网人口了。你推出了一款网络游戏,在别的国家有100万人玩,在中国可能同时在线8000万人。

所以,人口基数、人口红利,给很多中国企业造就了巨大的优势。

四、技术破壁

任何一个后进国家、发展中国家,不断进步迭代,依靠的是两种能力。

一种是制度变革,但是有一件事情挺可惜的,直到今天还在发生,就是:制度是可逆的。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朋友抱怨,说什么呢?说我们的政策,像个旋转门,门开了进去以后,转着转着我又回来了,又像天花板,这个天花板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这就是制度的可逆性。

但是,有一个东西不可逆,叫做技术变革。各位想想,今天中国很多的产业变革,金融产业变革、通讯产业变革、媒体产业变革,是制度变革带来的吗?不是的。所有的牌照,仍然牢牢地抓在有关部门手里。但是,因为有技术的革新,使得你的很多牌照变成了一张废纸。技术破壁,是一种新的不逆的动力。



新闻配图

所以你回过头来看,这个四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是一轮接一轮浪潮的结果。

1980年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大转移的结果。欧美国家随着他们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能源价格的上涨,白领人口的增加,没有人愿意做工厂,怎么办呢?好,把大量的工厂腾挪到亚洲地区。刚好这个时候,中国打开了国门。所以整个80年代,中国是一个进口替代,打开国门迎接全球化的过程。

到了1990年代中期,中国劳动力成本也开始提高,制造业开始出现饱和了,这个时候出现了互联网经济。中国赶上产业革命的末班车,同时赶上了互联网革命的头班车。

从1990年代中后期以后,互联网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改变了我们人和消费的关系、人和商品的关系、人和服务的关系、人和金融的关系,从去年开始改变了人和资本的关系。



新闻配图

在全球制造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中国又出现了中产崛起和供需错配。吴晓波频道在很长时间里是新媒体领域传播新中产者、消费升级的一块重要阵地。我们所呼唤的、所关注的商业模式,都跟这部分有关。

同时,瞭望未来,我们看到了很多技术革命,看到了新能源革命、材料革命、基因革命等等,而这些革命又跟中国的资本和内需增长,发生着重大的应和。

你看,所有的这些变化,好像一个国家、一个人不断往前走的过程中,老天爷在帮你。所以如果讲一句开玩笑的话,1978年以来,如果有个“上帝”的话,他可能是我们中国人。大家说对不对?我们真的非常非常幸运,生活在一个好的商业时代。



新闻配图

所以说,我们经历了恍如隔世的四十年。十年前我在写《激荡三十年》的时候,曾经写下这样一句话: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这就是我们刚刚经历的四十年。

向他们致敬

四十年的中国改革,我们需要向一些人致敬,这些社会阶层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向哪些人致敬呢?

第一个需要致敬的是农民工。今天有一个词叫鄙视链,一个阶层一个阶层地向下鄙视,可能在众多阶层中农民工处于鄙视链的最底端。但是你要让我致敬的话,我第一个致敬的是农民工,2.3亿农民工。



新闻配图

中国的农民,在改革开放初期,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我们的粮食问题。但是他们要进入城市的时候,发觉这个国家的户籍制度有各种各样的限制,然后他们退回去,洗脚上岸创办了中国的乡镇企业。中国城市化以后,他们又以不真实的身份进入城市,付出他们的劳动,今天仍然是中国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

今年年初,我曾到上海去参观一座大楼,632米的上海中心。上海中心的负责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安徽的农民工,砖瓦工,参与建造这座上海中心。建完的时候,他老家的未婚妻来找他,问他这两年在上海干什么?那个小伙子说,我明天带你去看一个地方,然后他们就到了浦东陆家嘴。

站在马路对面看着600多米的大楼,那个小伙子对他女朋友说,这个楼是我建的。但是,我没有钱带你进这个楼,里面的东西没有我买得起的,可是没关系,在这栋楼最高的地方,我刻了你的名字。



新闻配图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浪漫故事,对吧?他就是一个大忽悠。总经理跟我讲,上海中心的顶楼,刻了8000人的名字,就是这些农民工的名字。所以,第一个需要致敬的是付出了他们的血汗,得到了非常不公平待遇的这些人。

2016年,我们曾经拍过一部电影叫《我的诗篇》,当时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纪录片大奖,去年还曾请过几位工人诗人来到我们的年终秀现场。我知道今天在座的有很多我的朋友,吴晓波频道的读者,大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支持过《我的诗篇》的拍摄和播映工作,在这里谢谢大家。

在座各位里有当老板的吗?对他们好一点,好吗?年底到了,千万不要克扣他们的工资。

第二个需要致敬的群体,他们站在鄙视链的最顶端,但是仍会被我们鄙视——说1个亿还是一个小目标——这是我们第二批需要致敬的人,叫做企业家。



中国企业家谱系高清大图

在1978年以前,大家在这个270度环屏上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存在的。1978年以前的中国没有一家私营企业,今天多少呢?2000万。中国今天是一个拥有2000万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在社会主义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也是所谓的中国特色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他们在过去几十年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改变了这个国家。很多人觉得,这一拨人,血管里流的血液都是金色的。我接触过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一开始我也觉得,你们为什么要经商,为什么要做企业,因为爱钱。没有一个企业家说我不爱钱的。

但是你可以发现,这些热爱金钱的人,把企业做到一定地步的时候,所赚的每一分钱其实都跟日常消费没有关系了。他们在相当的意义上承担着社会责任,解决了几十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的就业,这些就业者的背后就是几十万的家庭。

这些不确定的冒险,改变了中国一个个产业,一座座城市的面貌。所以这些人的出现,以及容忍这些人出现的制度环境,是我们第二个需要致敬的。

第三个需要致敬的群体,大家看到可能觉得很奇怪,是我们的地方干部。



新闻配图

这一部分人,在今天其实挺郁闷的,甚至很多关于中国改革史的文章说,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是什么呢?是人民崛起的结果。在人民崛起的过程中,有一些被革命者,一些被改革者,他们是谁呢?就是我们的地方干部。

一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回望四十年,这部分人,同样是需要我们致敬的。

有一个词叫做地方政府公司主义,这个词是我们的一位老前辈张五常在他的《中国经济制度》书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他说你到欧美国家去,只要是有点知名度的人,一个地方的市长、州长都能够接待你,花半个小时聊一聊。而中国的县长县委书记、市长市委书记,忙得跟狗一样。



新闻配图

所有的县委书记、市委书记,就是董事长。所有的县长、市长,就是总经理,他们跟我们做企业一样,背着KPI,我们有营业收入、利润率、净利润,他们有GDP、财政收入。所以张老师说中国的情况是,每一个地方长官都把自己所在的地方当作公司一样来经营,所以他说时地方政府公司主义。

大家看到这个很瘦的老头子叫谢高华,他曾经在浙江中部的一个县——义乌当过县委书记。今天的义乌是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但你在中国地图上看,要找一个地方能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打死都不会想到义乌,那个地方交通不好,旁边也没有什么产业基础,就是金华中部一个特别小的县城。为什么它今天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呢?



新闻配图

没有什么道理,1980年代初,就是这个小老头,在全中国所有的县里面第一个允许老百姓在马路边摆摊卖东西。然后下雨、下雪,摆摊的老百姓很可怜,怎么办?搭一个棚吧。这个棚搭起来,就是中国的第一个小商品交易市场。

中国有成千上万的谢高华。所以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很有趣,到中国的一个县、一个市里去,你问他们市长是谁啊,有很多人不知道现在的市长是谁,但是会记起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某一个人的名字。

就是这些人,决定性地改变了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他们手上有比欧美国家市长、州长大得多的权力,但是同时他们的创新、他们的努力也需要比欧美的市长、州长承担更大的责任。对谢高华来讲,允许农民在马路边摆摊这件事本身就是违法的,他是需要拎着乌纱帽去干这些事情的。所以我们要致敬这些拿着自己的前途去赌博的地方干部改革者。

第四个需要致敬的群体,是很多今天来到现场的朋友们,包括很多收看我们直播的朋友们,他们的名字叫做创业者。



新闻配图

如今中国每一天有多少个企业创业?一百个、一千个?是一万个,中国每天有一万家企业创业,今年诞生了360万家的新注册的企业。但是很遗憾,它们中的95%会在18个月内死掉。所以中国是一个非常多年轻人创业的国家,同时也是创业失败率非常高的国家。

我在讲课的时候,常常有人质疑我这件事情,说吴老师这个东西是不道德的,那么多人创业那么多家死掉,消耗了那么多的资源。

于是我问他们,你看这些创业者中,有哪些人因为创业自杀了吗?每年中国有很多人自杀,因为失恋、抑郁、欠债自杀,有因为创业而自杀的吗?没有。所以这些人,都是拿着自己的生命,拿着自己的时间,在创业过程中成全了自己的人。这一部分人,也是我们需要致敬的人。

四十年以来,中国是一个不断追赶世界的国家。



新闻配图

我专门找出了一些照片,这是1917年的照片,飞星汽车厂——中国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一个汽车厂,当年一个法国人在上海建的。汽车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1886年,奔驰同学发明了汽车;1908年,福特发明了T型车;到1917年,美国已经自称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时,中国才有了第一个外商独资的汽车工厂。

到1931年的时候,张学良在东北开始造汽车,但是很可惜,很快被九一八事变打断。到了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前,毛泽东说,我们必须要能够自己造一辆汽车,于是1958年中国有了一辆自主研发的汽车,叫做红旗轿车。

1983年,我们有了桑塔纳。到了2009年的时候,这个是中国工业史上一个极其光荣的时刻,中国的汽车产销量达到1630万辆,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制造大国。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经济发展,都没有一个国家的汽车产销量超过美国。



新闻配图

汽车是工业制造皇冠上的一颗明珠,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超过了美国,到今年我们的汽车产销量从1600多万辆增加到2900多万辆。但是接下来会到3500万辆,会到5000万辆?不是,汽车在后工业时代,在工业4.0时代,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5年,全中国、全世界都开始赌新能源汽车。今年,北京有一位同学已经开了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到二环去逛了,交了罚款,很得意地发了一条新闻稿。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将量产化,到2030年,无人驾驶汽车将量产化,一百年来,从一辆汽车例我们就可以看到发生的无数变化。

林肯是我们这一次年终秀的赞助商。这家企业过去的几年里,在中国地区的销售量不断增加。他们进入中国以后所处的这个时代,并不是1983年桑塔纳所处的时代,也不是1990年通用进入中国所在的时代,他们是一个后进入者。我们看到他们的用户出现了这些特点,叫做展现自我风格信念、重视生活体验与感受、关注人文底蕴与精神,这是他们进入了一个新中产时代的结果。



新闻配图

所以,每一个商品、每一个企业,在这个国家的四十年中,获得成功的因素都是不一样的。早年的时候,可能是满足了某一种短缺的需求,但是在今天,所有的商品全都过剩,所有的差异化全都被抹杀,这时候你需要用什么东西才能触发购买。不仅是林肯,也是很多中国公司需要面对的问题。

今天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叫做灵山·梵宫,20年前它就是太湖边的一块稻田。太湖曾经有一段时间,污染非常严重,是整个中国东部地区绿藻丰富度最高的水域。所以,它周边地区的工厂全部拆迁,农田不允许向太湖直接排污。

然后有人开始在这里做旅游,建了一尊佛——灵山大佛。如今这个地方每年都会接待几百万的游客。拈花湾的这些场景,在十年前、二十年前是难以想象的,为什么它们能够出现,是因为整个中国中产阶层的收入、需求、消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新闻配图

四十年来,这个国家的经济面貌不断改革,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甚至,每一个企业在这个国家能够存在的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背后,会有很多的苦难、很多的焦虑、很多的寂寞,需要无数的付出。

明年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了,我记得我二十多年前大学毕业的时候,进入工作岗位,很多前辈比我大十来岁,他们是谁呢?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高考的大学毕业生,也就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这一拨人。

如今我经常会接到一类电话,说晓波你来看看我,干嘛?我要退休了。我当年认识的很多老大哥,在这两年都要退休了。我简单算了一下,差不多,78年以后,四十年,他们当年二十来岁,所以这一波人经历了整个改革开放的时期。



新闻配图

再过五年、十年,又有一代人会退休,然后80后、90后、00后会不断地崛起。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每个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跟这个时代有什么关系?我有没有辜负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有没有辜负我?

在《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这本书中我写了这句话:这个时代从不辜负人,它只是磨炼我们,磨炼每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平凡人。有人叹息青春散场,历史已经结束了,要写回忆录了。但是可能今天更多的人开始吟唱: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新闻配图

年终秀特别鸣谢

主办方:巴九灵新媒体

联合主办方:灵山文旅集团

独家网络冠名:林肯

年终秀联名品牌:招商银行信用卡

全程议题设计:场景实验室

合作支持:我们创造、MASSNOTE、彩虹合唱团、华领集团、少海汇、爱奇艺、滨江星、慕思、宝珀、v33、认养一头牛、31会议网

2017年12月30日灵山·梵宫

又一年吴晓波年终秀

再一次感谢所有朋友

大家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31 15: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调歌头 怀念一个人(作者: 峰哥旌旗烈)

  熟读千秋史, 点将百万兵。
  预言九天揽月, 挥手邀昆仑。
  梦里雄杰论道, 醒时与民交心, 德行布光明。
  玄机蕴宇宙, 正道定乾坤。
  遵义道,传真理, 立诚信。
  天演巨澜, 激战美苏奏功。
  诗坛李杜唱和, 词苑苏辛醉饮; 不朽《沁园春》。
  喜迎开国日, 世瞩天安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2 19: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芳华》和中国新时代文艺政治
楼主:母空乐差力 时间:2018-01-02 17:20:36 点击:271 回复:18
冲榜
守护
脱水打赏看楼主设置
  这是说意识形态,但不是党大会文件上的论述,而是以文艺形式展现的建构。只是,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距离,前者通常以愿景的方式提出来,后者却更多地以回溯的方式生产出意义,而且具有强烈的偶然性。这是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对意识形态生产的解释,也就是电影、文学等文艺形式在意识形态建构的作用。
楼主发言:5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举报 | 分享 | 楼主 | 点赞
赏金最多 | 打赏最多按照全社区用户收到的赏金数排行
1

股痴2008

27人打赏 赏金62.19万
【2017股市牛人】在股市生存的唯一技能是-----跟随主力资金流
2

时空游戏

23人打赏 赏金61.49万
【2017股市牛人】亏损和无法持续获利,可能与技术无关
3

佩伭

125人打赏 赏金46.77万
异人启示录
作者:FHH71451 时间:2018-01-02 17:24:09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举报 | 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ipcas 时间:2018-01-02 17:36:06
  能说大众可以看懂的人话么?否则你的帖子有毛意义?
来自 天涯社区客户端 | 举报 | 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2) | 赞
母空乐差力: 2018-01-02 17:41:04  评论
评论 ipcas:我发的难道是文言文?
天有三书: 2018-01-02 19:14:04  评论
评论 母空乐差力:楼主然而但是不但所以的把我们的脑子都绕晕了,跟不上楼主的思维!
我要评论
作者:裕固山歌 时间:2018-01-02 17:53:06
  真实的好片子。特殊的岁月,特殊的人生,特殊的经历,特殊的剧本,才能拍出这样特殊的电影。
举报 | 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门外河边 时间:2018-01-02 18:00:26
  国人历来爱盲从不爱思考。
举报 | 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散落的光阴 时间:2018-01-02 18:02:02
  中国是到了反思所谓反思文艺的时刻了,所谓反思文艺是以审丑代替审美,是以描绘社会阴暗人性卑劣为任务的一种文艺方式,是以文字之粗糙思想之肤浅来引领文艺潮流。而人类却是因为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向往和努力才不断发展,中国所谓的文学主流却和人类发展背道而驰,完全和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走向背道而驰,这也实在太吊诡了,今天的中国文艺才真正需要反思为何走向这么一条反人类的道路?
举报 | 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母空乐差力 时间:2018-01-02 18:24:56
  中共十九大后,新时代的文艺政治方向是什么?动员、说教、还是仇恨教育?也许都不是,而是治疗。
  这是说意识形态,但不是党大会文件上的论述,而是以文艺形式展现的建构。只是,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距离,前者通常以愿景的方式提出来,后者却更多地以回溯的方式生产出意义,而且具有强烈的偶然性。这是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对意识形态生产的解释,也就是电影、文学等文艺形式在意识形态建构的作用。
  电影和文学曾经在1949年后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承当着意识形态的工具,也因此被高度的符号化,电影艺术在文革时期甚至被简化为“八个样板戏”,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同时以伤痕文学和伤痕电影的新形式开始反思,却也逐渐让位于电视媒体的普及。电视从80年代后期开始担当着中国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在1989年天安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1990年代的市场经济和民族主义浪潮回归中实践着市场化和党喉舌的双重角色。而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意识形态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重新回归中心位置。
  齐泽克的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解释,与“延安文艺座谈会”对所谓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强调不同,也与冯小刚从参与《编辑部的故事》编剧到《芳华》之前执导所有电影创作都不同,却很能解释《芳华》在新时代的意义生产:为着整整一代人的心理治疗,如同使用行为认知疗法(CBT)对患上创伤后遗症(PTSD)的一代人做大规模干预。
  意识形态集体治疗的新时代
  至于效果,有票房为证。《芳华》上线12天以来,已经观影人次8567万,创造票房8.97亿,有望突破十亿,创造一个新记录。特别是,参战老兵和“银发族”纷纷走进影院观看《芳华》,撑起了上座率,以影院里的感动和流泪超越了社交媒体的批评。当人们只满足于在社交媒体上议论这部电影的票房、艺术表现、和时代反思的时候,都可能忽视了这部电影成功票房背后的集体治疗效应,而能够帮助冯小刚从电影创作的一开始到审查,都超越了表面上似乎敏感的时代纠结,不仅打动了观众,也以“十九大”后第一部开创性文艺作品,开启了意识形态的集体治疗新时代。
  这一治疗,无论冯小刚,还是小说原作兼编剧严歌苓、甚至制片人胡晓峰等,都追溯到他们自己。把这部电影当作各人电影、文学生涯到一阶段后对青春岁月的缅怀,继续着《致青春》、《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格调。只是,在表现手法上,某种意义上与郭敬明的《小时代》也无多少不同,都以“白花花的大腿”、以文艺兵的浪漫主义叠加同时代远为残酷的匮乏、斗争和战争。
  相比这些大腿在同时代的符号意义,也就是剧中剧的《草原女民兵》,或者同时代《红色娘子军》里的大腿,那也是王朔、冯小刚的回忆里反复强调的青春印象,他们曾经对符号化的样板戏里的肉体凝视,重构成一种理想的自我,可能取代更残酷的集体记忆,消解那些创伤性的过去。这是齐泽克对右翼政治的意识形态分析,同样适用老兵们在影院里热泪盈眶,消解了观影前的愤懑和不满,尽管他们在服役的日子里可能从来没有看过女兵的大腿,却在30年后的荧幕上满足了,仿佛也曾属于他们。
  这就是CBT疗法的秘密,以安全的图像解构置换恐惧的符号。电影可能是这种心理治疗应用于大规模干预的最好方式,虽然心理学实践上还从未有过,但是汶川地震以来当局孜孜以求的便是这种可能。
  冯小刚的变与不变
  对冯小刚的电影生涯来说,这样的转换却是自然而然的,高度个人化的,我们很难指责他个人有着多少意识形态自觉。但是,从90年代他与王朔合作拍摄电影以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和最高审查官韩三平们结成了一个长征共同体,抬担架的干活。大致来说,经历过三阶段:从电视剧《纽约人在北京》到电影处女座《永失我爱》;从《甲方乙方》开始的贺岁片时代;从《集结号》开始的现实主义电影。前两阶段,冯小刚的合作者主要是郑晓龙和王朔,后阶段主要是和刘震云。在王朔时代,王氏的解构、电影商业化和韩三平的审查形成90年代中国电影业共生关系的最佳范例,也颇能代表中国电影当时去政治化的政治空气。毕竟,90年代的政治宽松是一个去意识形态化的时代,才有解构和商业化的空间,以朴素的自由主义为主导的政治消费主义电影,几乎一枝独秀地扭转了90年代电影市场的不景气,也为今天的电影市场和《芳华》的意识形态承载埋下可能。
  而《芳华》所面对的,是1980年代被意识形态主要的大众传播载体——电视所荣耀的整整十年的参战老兵,一整代人。他们当中的许多,在今天属于社会转型的失意者,在过去数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集体上访,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新时代的意识形态怎么处理,其实并不清楚,只能提供一个“美好生活”的愿景,似乎离满足他们的诉求相去甚远。连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主流声音,对这些老兵,对冯小刚们,也多不理解,于是在影评和票房之间似乎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曾经同样出现在冯小刚和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们的关系上。殊不知,随着时代变迁,冯小刚身上王朔式的解构主义和商业化(电影消费主义)却从未变化,只是坚持得够久,终于等到了能够以消解和消费并存的怀旧主义图像,重新定义审查的边界,重新定义观众(譬如那些曾经的“垃圾观众”),也重新生产意识形态的意义,那就是集体治疗。
  这或许就是新时代的文艺方向,一个还未转型就已经开始怀旧的时代,以怀旧式的主体消解来生产意义,例如以体味来消解等级、以阳光灿烂来消解文革动乱、以平淡人生来消解社会不满、以青春大腿来消解战场残酷,更以油腻中年来消解另一代人的政治虚无。毕竟,新时代意识形态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社交媒体了,包括老兵在内的一切主体都可能被迅速消费,成为社交媒体的话语中介,而失去主体性,这种主体性或者从未存在过,也随着被影片主角何小萍的独舞高潮所感动、流泪后再也无力集结抗争。这是一个咪蒙的时代,也是冯小刚的时代,或者说是“十九大”后所谓新时代的文艺。
举报 | 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朔月长风6 时间:2018-01-02 18:45:31
  看《战狼2》(好莱坞)与《血战湘江》(主旋律)的票房,

  在老百姓眼里立判高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4-26 19:58 , Processed in 0.385281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