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2495|回复: 22

[點評] 818《改革最终大失败之四:GDP是什么的狗的屁???》

[复制链接]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1 09: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经济“L”型的尾巴已经拉出来了       
http://www.CRNTT.com   2017-11-30 10:47:11


  中评社北京11月30日电/十九大后中国经济增速如何成为2018《财经》年会上的热议话题。经济学家认为,十九大报告不再提GDP,不是不要经济增长速度,而是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未来的经济增长目标关键要适度,以便为结构改革腾挪更大的空间。

  “十九大给出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未来目标,大家注意到一个明显的信号是,十九大报告通篇不提GDP,这是一个明显趋向,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分析称。他认为,现在看来,中国经济软着陆已经有相当大的把握,L型转换的尾巴似乎拉出来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在论坛上指出,经济增长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中国依然有发展的潜力。“我们还是有个增长的目标,比如6.5%,这是现实的,如果未来的十年、二十年能坚持,能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就真是非常了不得了。如果认为差不多了,不管经济增长速度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来了,前一段所取得的优势就可能会逐渐丧失。”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齐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明年的中国经济可能增速会略有回落,不过回落幅度也不会太大。他指出,中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GDP的增长贡献,大概要占到40%,2017年估计30%左右,总体还是比较大。

  那么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怎么定?基于2017年6.5%左右的GDP预期增长目标,目前各界对明年GDP目标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把经济增长目标定得稍高一点,定到6.8%;另一种定得稍微低一点,稳健一点。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常务副院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白重恩说,据测算,实现2010年到2020年经济翻番的目标,未来三年平均只要增长6.3%就可以实现。他认为可以把增长的目标定得稍微低一点,适度一些,以便有更大的空间来实现结构改革。

  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行长李若谷强调,中国经济没有大问题,坚持发展下去绝对会变成世界增长最快、GDP最大的国家。要坚定信心,按照既定的道路和方针去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1 09: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注意到一个明显的信号是,十九大报告通篇不提GDP,这是一个明显趋向,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2 09: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最大的灰犀牛是民生吗?听听原作者怎么说

2017-12-02 01:01:00国是直通车 分享 参与
  中国最大的灰犀牛是民生吗?听听原作者怎么说
  中国最大的灰犀牛是什么?
  100个人可能有101个答案。
  有人说是房地产泡沫,有人说是资本外流,有人说是地方债,有人说是银行不良资产,也有人说是民生。
  那么,中国最大的灰犀牛到底是什么?对此,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专访了《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的作者米歇尔·渥克,听听她怎么说?
  影响中国经济的两个全球性问题是什么?
  米歇尔·渥克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两个全球性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首先是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影响着移民、我们使用的能源、我们消费或选择消费的产品等等”,米歇尔称,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也给全球的沿海城市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这些影响是我们当下就看得到的,但随着时间的流失,产生影响的速度也会加快。”
  另一个影响中国经济的全球性问题,是十年前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出台的货币政策背后潜在的副作用。米歇尔表示,当时各国央行大量印钞,全球范围内很多额外资金的利率极低,这鼓励了很多做投机买卖的人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一些缺乏经济生产力的领域中。

中新社发 周长国 摄
  “货币政策的实施也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不平等,而经济不平等反过来也造成了美欧等地的社会和政治局面混乱。”米歇尔认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无视这些因经济失调导致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上的消极影响,而且在中国,这两个全球性问题会以特定的形式呈现。
  最大的“灰犀牛”居然是它!
  提及中国最大的“灰犀牛”危机,米歇尔在接受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在于是否往实体经济注入了更多资金,而非仅仅投资于投机性金融资产。在米歇尔看来,这个“最大的风险”集合了所有中国已经识别出来的具体的“灰犀牛”危机,例如影子银行、房地产市场泡沫、资本市场的潜在冲击和地方债务等。
  “总体而言,最大的风险包括了缺少经济增长作支撑的过度杠杆化、企业的过度负债以及维持投机泡沫而非经济增长的杠杆等。”

中新社发 陈文 摄
  如何解决“灰犀牛”?
  米歇尔在接受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仅仅通过几周的时间判断一个新的领导班子的表现有点为时过早。但在她看来,中国现在已经释放出一个信号,即领导层正在着手解决可能发生的危机。米歇尔承认,这是目前美国还无法做到的。
  对于中国解决“灰犀牛”危机所具备的能力,米歇尔称:“我认为中国具有很强的危机诊断能力,中国在解决问题方面一直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当然,过去取得的成绩未必能够保证未来也会表现得很好,所以我们不能把每件事都想得理所当然;因为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就很容易对一些问题视而不见。”
  米歇尔认为,中国应该试着改变一些国有企业的资本构成和一些缺乏生产力的企业的资源流向,从而实现企业向更高生产力的方向转型,避免相关人员受到不利影响;她还指出,中国政府也应采取措施支持经济领域中正在发展的部分,提供一个有利的创业生态系统,帮助企业家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公司并对其负责,减少复杂且浪费时间的“官僚作风”。
  “中国也应该尽可能逐步地防控资产泡沫,着眼于‘灰犀牛’危机或将带来的后果,这样社会上的普通人就不会过度承担后果;同时中国也要着眼于如何在经济和政治框架中使用杠杆来鼓励或阻止债务的使用。”米歇尔表示。

中新社发 王冈 摄
  “质量型增长”模式获赞
  “经济总是会存在着一定的下行风险,政府能够以质量型增长为主发展经济,对此我很是欣慰。”米歇尔在接受国是直通车采访时对中国政府强调“质量型增长”的做法表示了肯定。
  在她看来,“质量型增长”意味着经济发展会从生产效率低的部门发生转移。米歇尔还表示,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来帮助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摆脱对“灰犀牛”的担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米歇尔还提到,不久之前相关人士在看到中国经济9%或10%以上的增速时,难免会担忧中国经济增速将低于7%;“但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发生了,不过天并没有塌,我认为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开始适应了这种可能性。”米歇尔笑言。
  中国与世界的联动:未知因素仍有很多
  提及中国经济风险与世界经济的联动,米歇尔认为,中国的发展一部分确实取决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表现。“举个例子,如果美国发生了经济硬着陆,那么欧洲就会出现更多经济问题,所以未知的因素仍然有很多。”
  但另一方面,米歇尔也表示,中国确实意识到了通过“政策优先”战略解决“灰犀牛”危机会带来的影响。“我认为在化解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杠杆和风险问题时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你可能会看到经济发展出现减速,但这实际上是一种对未来稳定发展的投资,从长远来看这种减速现象对经济的健康也是更有利的。”米歇尔说道。(郑雨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5 12: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拥有话语权有多重要?这几年上演的现实给中国人上了深刻的一课!(转载)
楼主:glaixy6132162 时间:2017-12-05 07:25:34 点击:2100 回复:38
守护
脱水打赏看楼主设置
  所谓话语权,就是掌握和控制世界舆论的权力。当然,作为一种软实力,还是要有硬实力做后盾的,但是话语权并非完全靠硬实力就能获得的。你必须打造一种理论体系,你要把话说圆,哪怕有点瑕疵要靠硬实力做弥补,但是基本要靠把话说圆,才能用话语权获得本国的利益。

  小国因为实力限制,哪怕人均GDP很高,也是没啥话语权的。比如瑞士,除了资源国,在工业化国家中,他是人均GDP最高的,但是没什么话语权。

  美国实力够强,但是称霸世界不足,因此精心打造了一套话语权来辅助。经济体系是“华盛顿共识”,意思是你只要搞自由经济那就是正确的;意识形态上,那就是普世价值,这玩意当年如日中天,就不用解释了。加上美国文化,这个话语权体系还是比较完备的。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并非最强国家才有话语权,次强国家如果理论功底深厚,能把事情说清楚,也是有一定话语权的,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的前三十年。在那个奋斗的年代,中国的人均GDP看起来惨不忍睹,其实很多实力无法通过这个数据反映出来,比如两弹一星。更由于中国敢和两强抗衡而不落下风,加上毛的深厚的理论素养,他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还是有相当影响力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群众闹起事来,也是举着毛泽东的画像和喊着他的口号的。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回到话语权话题。西方能够在这一段时间(两强时期美国只有部分话语权)有很强的话语权,一方面得力于他的硬实力够强,另一方面其实钻了社会主义者在探索中的空子。

  比如苏联,斯大林把一个木犁手种的国家打造成两强之一,无疑是功大于过的。但是赫鲁晓夫没那个眼光,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一个秘密报告,把斯大林描绘成一个暴君,这才给了美国以把柄,至今被人拿来说事。这就是苏共领导人把话语权拱手相让,怪不得别人。

  而由于苏共领导走向歧途,一心争霸,国内经济一蹶不振。又被西方“民主自由” 所惑,想搞什么民主社会主义,于是开放言论搞所谓“新思维”,被西方忽悠倒解体了,社会民族国家大倒退几十年。

  西方深谙欲毁其国,先灭其史的手段,苏联英雄卓娅,被描绘成偷农民的马料,被农民举报。一步步把苏联的英雄人物抹黑,使民众丧失对苏共的信心,这才使得叶利钦能在关键时候振臂一呼,推翻一个大帝国。


  话语权,就是争夺人心。但是话语权要发挥作用,当然还是要钻你自己的空子。苏联经济停滞,还要搞“新思维”,这当然就留下很大的空子。

  中国有没有类似情况?一样有。我到湖南旅游,芷江那里就有一个陈纳德的飞虎队的纪念馆,令人称奇。陈纳德何许人,何以如此出名?这要从宋美龄说起。

  蒋介石要宋美龄负责建立空军,有人给宋美龄建议:空军飞机换代很快,现在买了,到战时可能过时。不如把这笔巨款存在银行里,战前再买,还可以吃利息。宋接受了,把钱存进了自己在香港的银行里。问题是飞行员的训练,战术的磨合都要时间,宋哪里懂?结果开战了,空军飞行员根本来不及训练,陈纳德记述一次宋美龄看望飞行员,十一架飞机降落,居然因为冲出跑道,地面相撞损坏五架。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这时只好用本该建设中国空军的钱,请陈纳德到美国买飞机,招聘飞行员。招的只是美国后备役飞行员,拿着高薪,击落日机有重奖,也就是雇佣军了。但是他们的战果是(有不同统计):击落敌机298架,飞行员牺牲21名。对比之下,苏联更早悄悄派出(因为苏日之间有互不侵犯协议,不能明着派遣)上千架战机,现役飞行员派驻中国,战果是击落敌机539架,200多名苏联飞行员牺牲。他们不是雇佣军,没有高薪,连飞机都是苏联极低价格贷款供货。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但是由于苏联当年属于秘密出动,而蒋政府重点宣传美国人的功绩(也是掩盖宋美龄的失误),致使我们现在很多人不知真相。如果早买飞机,加强中国空军建设,犯得着请雇佣军吗?现在公知推波助澜,国人都说陈纳德,这是不是话语权?在湖南芷江建立陈纳德飞虎队纪念馆,但是更该纪念的难道不是苏联志愿航空队吗?这就是自己丢失了话语权。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前几年,一些公知还胡说黄继光的事迹作假,理由是12.7mm的重机枪足以把人打飞,哪里能堵住机枪眼,还有数学计算公式,搞得像模像样。不过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当年美军地堡的重机枪,有七点几毫米就不错了。同样的抹黑还发生在董存瑞和邱少云身上。好在与烈士们熟悉的老战士还在。例子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另一个争夺话语权的例子就是“中国崩溃论”,这一点大家都熟悉。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已经取得的成就,现在人们已经以开放的心胸,有自信的态度,用调侃的方式,自称要“坚持崩溃100年”,把章家敦之流称之为“战略忽悠局”。可是想一想,如果中国没能快速发展,这种谎言的作用就绝不能低估了。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除了从整体上抹黑社会主义国家外,西方通过各种基金会资助NGO组织(非政府组织),打着促进民主、环保、劳工保护等名义,看似没有政府干预,中立的组织,其实背后接受的多半是美国各种基金会的支助。遍及欧美和新加坡的PX工程,为了永远卖中国高价的PX,当中国上马PX工程,在两个城市遭拒,看起来是“群众”反对,他们的“相关知识”从哪里来?谁组织他们?背后其实都有NGO的影子。

  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很多阻力就是来自NGO。

  中国在缅甸建密松水电站,这是一种最环保的提供能源的方式,当年就是被NGO煽动当地民众以破坏环境而阻止。印度发展缺能源,准备请俄罗斯建库敦库拉姆核电站,被美国NGO组织煽动群众阻止。活跃在俄罗斯的美国NGO组织,资助俄罗斯反对派,专门搜集俄罗斯选举中的“舞弊行为”。而所谓叙利亚政府军对反对派释放毒气的新闻图片,被证明又是一个西方NGO搞的摆拍。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西方NGO成了专门私下干坏事的的代名词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掌握话语权变得更加重要。因为一些似是而非的话题通过互联网的炒作,很容易被放大为社会问题,成为反华势力的得力工具。他们制造一些真假混杂的消息,用真消息为假信息背书,装出同情民众的面孔来塞进他们的私货,颇能迷惑一部分人。

  中国已经开始重视掌握话语权,并对一些散布谣言的网络大V进行打击,并从去年开始要求NGO组织进行备案,一半以上的NGO只好撤出,表明他们的活动其实见不得光。柬埔寨现在也在驱逐不肯备案的NGO组织,说明这类组织的大部分已经开始臭大街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靠这些NGO散布谣言阻止其他国家正常发展的下三滥手段,最终还是会被人们认清。西方抹黑中国许多年,什么专制国家,什么民众享受不到发展的好处,什么中国模式不具有普世性。但是人们越发看清,西方的模式正受到拷问,而中国的发展则欣欣向荣。连美国的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都不得不承认,中国民众对中国政府管理和经济发展具有最高信心,分别是86%和82%,而美国民众的对应数据是23%和20%。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美国在世界上充当裁判员的时间太长了,指责这个国家不民主,指责那个国家不顾民生,指责别人的发展不环保。结果被自己国家的调查打脸,原来搞得很差的国家是美国呀。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美国民众认为美国管理的还好,五分之一的民众认为美国经济还行。可见光有话语权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如果自己国家发展出了问题,最后本国民众就要行使话语权了。

  点击图片查看幻灯模式
  而皮尤在世界上的调查表明,一些西方国家也认为北京超过华盛顿。在接受调查的10个欧盟国家中,7个国家投北京的票。皮尤中心得出的对美中两国的好感度其实相当于全球平均值。去年有64%的人喜欢美国,50%的人觉得中国不错。在今年的民调中,两国已难分伯仲,好感度为49%和47%。虽然美国暂时略胜一筹,但天平正在朝中国一方倾斜。

  现在该中国拿过话语权了,中国也要总结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完善中国的价值观,拿过世界的话语权。

  备注:因祸得福,欧美一直宣扬自己是天堂,中国是地狱,就让欧美制造的数千万中东北非难民去天堂吧

楼主发言:5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举报 | 分享 | 楼主 | 点赞
赏金最多 | 打赏最多按照全社区用户收到的赏金数排行
1

岑若曦

56人打赏 赏金948.00万
短线的最高境界是不停的追逐涨停
2

时空游戏

834人打赏 赏金936.39万
亏损和无法持续获利,可能与技术无关
3

狼吃羊吃草

1950人打赏 赏金522.52万
沾股便无法自拔!前职业私募操盘作手全盘托出:如何做确定性交易并长期稳定盈利!
楼主:glaixy6132162 时间:2017-12-05 07:30:41
  美国人,靠好莱坞的忽悠,就能“登月”,靠其养的俄罗斯公知JY就能把苏联忽悠倒了

  能把戈尔巴乔夫这种美资本家嘴中的idiot(大S13的意思)忽悠倒,何况一般的老百姓
举报 | 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6) | 赞
嘴炮兴邦: 2017-12-05 07:35:11  评论
楼主讲什么呢?瑞士有话语权?新加坡有话语权?芬兰有话语权?尽扯淡!
难懂反讽: 2017-12-05 08:16:03  评论
评论 嘴炮兴邦:搞不懂你的逻辑,楼主说瑞士、新加坡之类小国及时人均GDP高,也没有话语权,我觉得世界事物中确实基本听不到它们的声音,很客观啊,你觉得它们有,请给出例子来?
剩余 4 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楼主:glaixy6132162 时间:2017-12-05 07:42:01
  苏联人,几乎“免费”帮中国人打下了近600架日军飞机,中国人根本不知道,美国人被宋美龄用高薪聘请,打下了200多架日军飞机,搞的家喻户晓

  这就跟当年二战,苏军消灭了88%的德军,美英法消灭了12%的德军,结果,铺天盖地都是美军在打德军的电影电视视频,搞的真跟二战是美军把德军打败的一样

  美国人嘴炮功力,世界第一,真能忽悠,真舍得投钱
举报 | 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4) | 赞
霸王別鸡: 2017-12-05 08:30:01  评论
西方资本对内外宣传的都很好,东方宣传不到位。
棒子贩子: 2017-12-05 12:04:52  评论
不知为啥把米军的叫志愿军?是志愿么?雇佣捏。
剩余 2 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作者:大国情怀8Lv 6 时间:2017-12-05 07:46:57
  飞唬队有必要大肆纪念吗?
来自 天涯社区客户端 | 举报 | 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2) | 赞
一只叫兽: 2017-12-05 08:26:18  评论
完全没有,但可以满足一些有浪没漫的向往皿煮滋油的心态
雾夜驼铃: 2017-12-05 10:28:49  评论
评论 大国情怀:也就才二三十年的时间,七零后记忆中飞虎队是铁道游击队的外号,八十年代末期才开始看到鼓吹吃你的的,正好配合当时的运动,然后果粉也是那时出现的
我要评论
作者:感性做事理性思考6 时间:2017-12-05 07:51:25
  唉
举报 | 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侏罗纪蚊子20172 时间:2017-12-05 08:31:58
  政府想控制国内舆论的话语权,在国际上中国媒体就没有话语权,因为别人不相信你说的话。

  能自由说话的媒体才有可能被国际信任
举报 | 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3) | 赞
zhaoq6606: 2017-12-05 09:25:00  评论
我说你妈是婊子,所以我有话语权,是吗?
棒子贩子: 2017-12-05 12:05:51  评论
评论 zhaoq6606:你说了算,听你的。哈哈哈
剩余 1 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作者:讲讲真相 时间:2017-12-05 08:40:34

  西方的话语权恶心,极左的话语权也不怎么样。
  提到苏联帮中国抗战,楼主来解释解释《苏日中立条约》对我抗战的影响以及TG的态度。

举报 | 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3) | 赞
zhaoq6606: 2017-12-05 09:27:23  评论
我觉得不要一看见苏联就想到极左,太极端了,苏联帮助过我们是事实,美国不但中立过,还给日本提供石油
pxg728: 2017-12-05 10:17:45  评论
很简单,苏联和德国早都互相算计时刻准备最后摊牌,而且也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就是互相欺骗嘛?苏联在诺门坎教训了鬼子之后,才避免了两线作战。在苏联支持建设黄埔军校到支持抗战这期间,美国人在干啥?大量给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直到1941年,日本攻打白皮殖民地时《马来西亚》才对日禁运
剩余 1 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作者:故都旧梦 时间:2017-12-05 08:40:55
  写的不错,国内的确有一帮汉奸、买办整天为洋人摇旗呐喊!
举报 | 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1) | 赞
ty_老果1: 2017-12-05 09:04:40  评论
评论 故都旧梦:那些洋狗的智商一直令人欣慰
我要评论
楼主:glaixy6132162 时间:2017-12-05 08:55:36
  话语权沦丧,黑白颠倒,老百姓遭殃倒霉
举报 | 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2) | 赞
pxg728: 2017-12-05 10:23:46  评论
话语权沦丧可不仅仅是硬实力不够。大家去看看一个旅居法国二十多年的学者,从电影文学历史的角度解构西方如何掌控世界历史解释权,审美权,道义权。就可以理解我国为啥有如此之多的公痔精蝇美分,就可以理解西方为啥会给迖赖,刘晓.波,莫.言这三人发奖状了。
pxg728: 2017-12-05 10:25:16  评论
边芹:《谁在导演世界》,《被颠覆的文明》。或者搜索:四月网边芹
我要评论
作者:君臨天下忽悠兔8 时间:2017-12-05 10:02:14
  這就為什麼美國把剎人剝皮不眨眼奴隸主華盛頓,吹捧為民主領袖。
举报 | 1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ty_云水禅心127 时间:2017-12-05 10:07:11
  好文
来自 天涯社区客户端 | 举报 | 1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whc20109898 时间:2017-12-05 10:21:02
  好文,支持。
举报 | 1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pxg728 时间:2017-12-05 11:05:16
  好文,支持楼主!
举报 | 1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作者:五台山上烧锅炉 时间:2017-12-05 11:10:39
  订一下
举报 | 1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 赞
楼主:glaixy6132162 时间:2017-12-05 11:41:06
  含而不露的中国人,容易吃亏,有一说十的张扬的美国人,占尽便宜
举报 | 1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1) | 赞
棒子贩子: 2017-12-05 12:08:38  评论
不看疗效看广告,哈哈哈
我要评论
作者:路顺01 时间:2017-12-05 12:28:03
  华盛顿共识是推销给东欧以及东南亚国家的 贝克计划是推销给拉美国家的 共同点就是第一国企私有化 第二金融自由化 一切交给市场 让市场说了算 减少政府干预,这套理论在90年代盛行一时,中国也有大把大把的人鼓吹这一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5 12:5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永年:美国税改不是供给侧改革,中国不必太焦虑
420 次点击
2 个回复
网上游 于 2017/12/5 10:39:0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编者按

    当地时间12月2日凌晨,美国国会参议院以51比49通过税改法案。

    美国舆论称:这对总统特朗普和共和党来说是重大的立法胜利。

    在中国,一篇题为《评美国大规模减税:这才是真正的供给侧改革》的文章为特朗普税改大唱赞歌:

    税改方案的实施不会使得未来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降低,反而还会大规模增长;

    美国未来的经济形势一定会更加明朗;

    特朗普的作为就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供给侧改革。

    事实真相果真如此吗?特朗普真的“胜利”了吗?

    嘉宾|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主持| 瞭望智库武君

   

    1  大资本主导的税收政策

    瞭望智库:您认为此次特朗普总统进行税改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郑永年:我认为特朗普上台以后,一直期望有这样一个大的税改。

    他主要想学上世纪80年代的里根总统,通过降低企业税收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促使它们进一步发展。

    当然,这也不无道理,因为现在的一部分美国企业在很多方面都遇到了困难。

    但是,如果他想用里根经济学的思路去做,我个人认为通过税改来解决美国的问题比较麻烦,不见得能有效果。

    为什么呢?

    我觉得这次税改完全是大资本主导的一个税收政策。因为现在那么低的税点只对大资本家有利。

    在新的税改方案之下,资本获利的确会更多。

    但是,资本获利更多的情况下谁来交税呢?

    美国的穷人交不了太多税,交税的压力就集中在美国的中产阶级,而他们已经捉襟见肘了。

    因此,我不认为美国中产阶级相信税改会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2  根本没考虑中下层利益

    前些年,美国的那些大富豪就说他们交的税其实比那些中产阶级还低。这是不可原谅的。

    所以,税改的本来目标可能是为了培养美国的中产阶级。但是,它的客观结果可能会损害美国中产阶级的利益。

    二战后,美国的中产阶级数量占比高达到70%。

    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美国的中产阶级一直在萎缩,到现在连50%都不到,奥巴马总统执政时期仅仅是49%。

    中国的中产阶级虽然增长比较慢,但是毕竟在增长。美国的中产阶级从70%下滑到到49%,真的说不过去。

    为什么民主党没有一个人支持税改?因为这个政策根本没考虑中产阶级和下层阶级的利益。

    为什么现在美国政党之间互相否决?因为之前中产阶级是大多数(占比70%),两党都需要这部分人的利益诉求。

    而现在,中产阶级和非中产阶级刚好是一半一半(中产阶级占比49%)。

    所以,鉴于目前美国的区域、种族和阶层分化已经非常严重,我的预测是这次税改将使得美国社会分化状况更加恶化。

   

    3  不能为美国解决多少问题

    瞭望智库:有人说,此次美国税改才是真正的供给侧改革,您怎么看?

    郑永年:我的确不同意这样的看法。

    现在特朗普给大资本家减轻税收负担,希望他们成长起来以后给国家交更多的税。这是里根经济学的思路。

    里根经济革命的确是供给侧改革的典型。但是,现在的时空背景和里根时代已经不一样了。

    以前,资本是有主权的;如今,资本是没有主权、没有边界的。

    而且,资本是流动的、长脚的,资本家赚了钱,政府要的话,他们就跑掉了,不一定会交给国家。

    大企业为了避税跑来跑去——你给我征税我就跑掉。以前法国总统说要征税,一征税高税,那些富人就跑到伦敦去了。

    以前,美国一项技术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然后,产业催生出工人阶级还有中产阶级。

    现在,美国一项技术催生的中产阶级在哪里呢?现在的技术既不产生工人就业,也产生不了多少税收。

    以前,里根供给侧改革是在有经济主权的前提下。现在,没有哪个国家有经济主权。

    在世界上,中国对经济的控制已经非常到位了。但是,中国的资本也是在世界上到处转,更不用说西方的资本了。

    总而言之,税改的大前提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机械地运用里根经济学来看待税改是缺少思考的。我不认为这个税改方案能为美国解决多少问题。

    4  中国不必太焦虑

    瞭望智库:这次美国税改将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郑永年:我觉得中国不必太焦虑。

    美国这样进行减税,其他国家是做不了的。欧洲肯定不会做,因为税收只有越来越高才能维持欧洲的高福利。尤其是在“一人一票民主”这种制度背景下,欧洲减税是进行不下去的。

    中国现在正在建立消费型社会,消费占经济增长的份额一直在提高。我不觉得美国的税收改革会对中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

    我觉得中国需要稳定自己,继续按照有利中国自己建设的方向去做,不要管美国做什么。

    并且,美国的税收政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看出来,中国自己完全有时间去调整。

    瞭望智库:美国的税改方案落实后,会不会有大量资本重新回到美国?会不会引发人民币贬值这样的风险?

    郑永年:资本到了美国做什么?我觉得一旦这些资本跑到美国去,只能加重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就是投机。

    即便资本跑到美国,技术、劳动力和市场等因素也都是不会变的。

    现在,中国的市场也不小。好多因素加起来可能会对中国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我相信中国有能力消化掉。

   

    来源:凤凰国际智库

    作者:郑永年

    (注:本文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均不代表凤凰国际智库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6 13: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旦大学教授韦森:中国真正的风险点并不在于房地产
2017年12月06日 11:39:50
来源:凤凰网财经

220人参与 69评论

自动播放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韦森

凤凰网财经讯(作者/马晓宁)今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速在触底企稳的基础上出现反弹,宏观景气、微观绩效、结构调整以及新动能培育都出现持续改善的局面,但在近两个月又看到中国经济开始下行调整。不少专家预测今年第三季度到明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仍会向下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韦森教授也表露出了相同的观点。

在第六届凤凰网财经峰会上,韦森接受了凤凰财经的采访,就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经济政策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加杠杆的动力源是来自于全国政府宏观政策,而不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如果单靠央行一家紧货币,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利率,那贷款需求永远是在那儿,只会造成市场加杠杆,而不是去杠杆。

此外,韦森认为中国真正的风险点并不在于房地产,“现在全球许多观察家和机构最担心还是中国企业的负债,非金融企业的贷款和负债上才是中国经济真正比较危险的地方。

以下是凤凰财经与韦森的对话实录:

凤凰财经:您怎么看待中国现在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

韦森: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这几年我还是一直没怎么改变自己的观点,我的看法是,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开始企稳,GDP增速开始从6.5现在回升到6.7、6.8、6.9,PPI、企业利润也开始上升,短期中国宏观经济增速确实在企稳,这个是不可否认的现象。但是从10月份和11月份开始,各项宏观经济指标开始出现回落,PMI开始下降,PPI也开始下降,投资开始下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预计,今年第四季度或者明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往下走一走。

凤凰财经:那您对明年的整体经济形势有没有一些判断?

韦森:目前中国经济的体量已经很大了,我估计明年中国经济可能增速还会往下走,但也不会下降太快、太多。我觉得最近十九大报告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向是什么?就是说GDP不再作为增长目标,这是国策重大变化,也是我呼吁多年的问题,这对全国是一个好事。如果是中央政府国务院定了目标,那省内就要追加目标,各级政府追加自己的GDP增速目标,投资会越来越大,贷款就越来越大。结果就导致,不管中国的广义货币有多少,中国永远缺钱;缺钱就会通过影子银行等其他渠道搞投资,加杠杆,而不是去杠杆;从而加大或者积累金融风险,而不是减少或者是缓和金融风险。解决这一点的关键就在于我们不再把GDP增长高低作为目标,而是重质量、重民生,真正提高人民福利,这才是我们中国当下应该做的。

中国经济不断加杠杆,债务杠杆不断攀高的原因并不在于货币政策。在举国上下各级政府都要推高经济增速的情况下,不管央行提高多少的准备利率,提多高的利率,一些国企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照样需要贷款,商业银行又不得不给。所以中国加杠杆动力源是来自于全国政府宏观政策,而不是央行的货币政策。这种情况下如果央行一家单靠紧货币,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对贷款的遏制作用不大,除非你用央行的“窗口指导”,而这是央行多年没用且被人们诟病很多的“调控措施”。贷款需求永远在那儿,只会加杠杆而不是去杠杆,在中国这种独特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格局中,央行加息和收紧基础货币正投放,只会加大现有企业还款还息负担。目前知道我们整个我们国家贷款余额,基本上在115万亿甚至到120万亿这么大规模,而这些贷款中国主要是国有企业贷款,光国有企业贷款就超过80万亿了吧!这么大的规模,是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杆杠的主要构成部分。

目前上海银行间拆借市场的一年期SIBOR利率已经超过了央行的基准利率,这说明货币市场是绝对缺钱,缺钱就会导致股市跌、债市跌。我国经济刚开始企稳,货币市场缺钱,中国经济贫血,又会遏制了这个复苏势头,所以我认为现在紧货币是一个非常不应当采取的宏观政策,我们要去杠杆要防风险,关键是要控投资这项,是不要把GDP增速列为首要执政目标。这个源头去掉了,央行的货币政策才会起作用。目前中国的经济格局里面,每到央行紧货币就会使影子银行猛增,因为贷款需求在那儿。企业和一些融资平台从银行贷不到款,就通过影子银行去融资,甚至借高利贷。影子银行是中国金融风险一个重要的来源,所以现在紧货币,不是去风险,而是聚风险。我觉得,整个看来,目前紧货币可能不是一个合宜的宏观政策。

凤凰财经:现在资产泡沫都集中在哪些领域?

韦森: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除了非金融企业的银行贷款奇高外,那个领域有泡沫?股市?债市、期货市场?黄金市场?都很难说,大家一说泡沫,马上都认为是房地产泡沫。但是中国真正风险并不在于房地产,我从来不认为房地产会导致中国经济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实际上现在全球许多观察家和机构最担心还是中国企业的负债,光117家国有企业就有80多万亿负债了。

财政部这几年又推出PPP项目。最近有关方面给出的数据表明,PPP的落地项目,大部分参与方又都是国有企业,他们本来负债很大了,现在又来参与PPP项目,只会加大风险。国资委最近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2017年11月17日国资委专门颁发了(2017)292文,要求中央企业加强对PPP业务风险的管控,这就很说明问题。许多PPP项目,最后还是要政府和企业到银行去贷款,所以大规模基建投资,仍然会导致加杠杆而不是去杠杆。概言之,真正要出问题的,恐怕出在非金融企业的贷款和负债上。这才是中国经济真正比较危险的地方。

凤凰财经:破除GDP信仰,对中国未来会意味着什么?

韦森:现在我们人均GDP达到了8000多美元了,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了,这时候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永远保持8%以上一个超高速增长连续四、五十年。我们这个增长速度已经快40年了,已经是破了世界历史记录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速下降是一个改变不了的自然趋势,所以对这一点,我到觉得没有什么担心。

翻开全球经济史你就会发现,6%,4%、5%都是高速增长,所以说我们经济增速下来一点,回归一个惠民生、高效率、讲质量的增长,这是一个自然现象,没必要担心,我觉得,过去人们老是说中国经济增速不能掉到8%以下,现在又说不能掉到6.5%以下,时间证明这些判断都是错的。背后的原因是,我国制定了一个必须在2020年人均相比2000年GDP要翻两番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在未来几年中保持GDP增速6.5%以上,结果为达到这个增速,就要大规模地增加投资,而加投资背后就是增加贷款,就会加债务杠杆,最后会增加金融风险。我们要改掉整个政府的保一定GDP增速的这个基本政策导向。让中国经济回归其自然的、有效率的增长,走向一个良性的、稳定的和持续增长的轨道,这个是我这几年一直呼吁的。

凤凰财经:中国未来将如何影响全球经济?

韦森:现在中国GDP占全球的份额是15%左右,中国外贸出口占全球总出口的比例在占14.9%左右,中国经济增速2016年贡献了全球增长31%左右。那中国经济如果增速下来,那全球经济增速马上也会下来。  



但是关键问题是什么呢?我们中国已经连续增长了快多年了。我个人一直相信,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快四十年的高速增长,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一轮科技革命发展阶段上的工业化过程,而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一个结果,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城镇化会随中国制造业扩张和工业化的完成而减速。你不能用一个小国按照其制造业和工业化程度来衡量中国的城镇化率,因为中国是一个有近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因而你也不能按其他国家的城镇化率来衡量中国城镇化大发展水平。你看现在全球近现代历史,一国的工业化完成了,城镇化就会减速;城镇化减速了,中国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以及各种制造业,增长空间都会下降,整个经济增速也就随之有所回落了。

到目前,我们中国的钢产量已经占世界的一半,我们的水泥产业占全球的60%,煤炭产业超过了50%,电解铝达到50%,平板玻璃50%左右,汽车产能约2600万辆,比美国多一倍还多。所有这些,中国有二、三百种都系世界第一了,你还怎么长去?你再长,那别国还生产吗?别的国家还增长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一直相信,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下降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顺应这个基本的发展大势,不要再追求超高速经济增长目标了,而是要走向有效率,惠民生,讲质量的增长,这才是我们当采取的一个基本国策。十九大报告的经济部分,不再提GDP增速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说明在这个问题上决策层还是比较理性的,也恰恰是反应了这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6 18: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税改,一场跳楼甩卖秀!——白云先生
楼主:华夏族后裔2 时间:2017-12-03 21:51:43 点击:8958 回复:135
守护
脱水打赏看楼主设置
  一、美国税改的动机是什么?


  这次美国税改,减税力度非常大。几乎是在原来的税率基础上,打了五折。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泣血挥泪跳楼大甩卖。这次税改的目的和动机,并不是通过财政操作,让美国经济起死回生。因为这在理论上和现实上,都不成立。


  从理论上看,税率和经济发展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如果税率低,就能带动经济发展,世界上那么多的穷国,第二天就会纷纷降低税率,甚至降低到零税率。


  一个国家,税率定多少,是由该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决定的。税率定的高,企业不盈利,什么也收不到。再则,一个国家,企业没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哪怕是负税率,对经济的发展,也无济于事。


  从现实中看,之前里根也进行过大规模减税的操作,从效果看,并没有怎么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甚至一度差点导致经济崩盘。最后不得已,里根政府只得故技重施,靠增加政府债务,来刺激经济。既然解决不了问题,就只好问题向后拖延。美国的债务恶化,就是从里根执政时期开始加速的。这个债务恶化的雪球,从里根时期开始加速膨胀,越滚越大。滚到特朗普这一届政府,算是已经滚到悬崖边了。特朗普接下来的任务,是像个调皮的小男孩那样,把雪球从悬崖边推到山谷里。


  既然这次税改的目的,并不是真正的想让自己的经济从良,那这次税改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答案是,它只是美国连环金融战争的一个手段和工具。美国金融战争对手是谁呢?不言而喻,显然是中国。


  在上一波次的金融战争中,美国的策略,是炒作加息预期,并策动战争边缘危机,推高美元。给中国人讲故事,让中国人相信,只要把人民币换成美元就可以躺着赚钱,坐享美元升值的超级牛市。通过这些套路,如悬羊击鼓一般,把中国的外储向美国驱赶。跨国资本,及其内应,里应外合,短短一年,让中国的外储减少了一万亿美元。不过后来,中国应对得当,进行了金融管控。美国的上次攻击,宣告流产。


  眼下这次大张旗鼓的减税政策,是新的一波攻击。在这波攻击中,弱势美元结合减税,试图讲一个故事:让跨国资本认为,到美国投资,会更加的便宜,产品会更加有竞争力,比在中国经营企业更有前途。对,很明显,就是拆台的套路。


  类似于一条街上,挨边开了两家小卖部,其中一家叫中国,另一家叫美国。美国的东西卖的比较贵,中国的东西则质优价廉。因为价格上的优势,中国的生意越来越好,美国的生意越来越差。不仅赚不到钱,还举债度日,眼看着连吃土都吃不起了。


  有一天,美国这家小卖部心里想,我赚不到钱,你也别想赚到钱。就在门口挂了个牌子:老板跟小姨子跑了,清仓抛售,跳楼泣血大甩卖,全场五折起。隔壁那家不降价,大家都来我家买吧。


  隔壁的中国小卖部,看到这一幕,当时的内心戏只有两个字:贱人。


  二、减税并不能让美国商品赢得竞争力


  美国讲的这个故事,真的成立吗?实际上,并不成立。人们看到美国的天然气便宜,水电费便宜。但是没看到,美国的人工比中国贵很多,美国的货币,比中国贵很多。美国的环保所带来的压力,美国的工会所带来的成本,都比中国更昂贵。


  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不是能源是不是便宜,也不是电费是不是便宜。而是94年的中国汇改,把人民币汇率贬值了一半。在税率上,给予外资超国民待遇,还有出口退税。同时,中国农村有几亿的剩余劳动力,可以提供极其低廉而毫无保障的劳动。以及,中国有大量的受过良好教育的质优价廉的工程师队伍。这才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主要的几大要素优势。


  能源,电费,这些都是非常次要的原因。美国在能源成本上有优势,对整体的大局,没有什么决定意义。


  所以,美国想要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让实体经济回流,那么它需要做的光是减税没什么大用。因为减税减掉15%的话,可以让美国商品便宜15%,这样的幅度,并不足以平衡和抵消,中国商品在价格上的竞争力。


  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同等质量的商品,一国比其他国家更便宜。美国想要做到,让美国制造比中国制造更便宜,应该在汇率上做文章,比如像1994年中国汇改那样,把美元汇率,贬值一半。


  美元贬值完之后,接下来,还得找到两亿以上的每个月工资500美元左右的产业工人。同时,还得解散工会,解散各类环保组织,解散人权组织,解散法律援助组织。因为这些保护工人权益的组织,都会让商品变的更贵。


  美国能做到这样吗?显然,完全没有可能。所以,认为减税,就可以抵消掉中国商品对美国商品的价格优势,这是比较天真的想法。不要说降低15%不足以抵消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即便把美国的税率降到零,也不足以抵消和平衡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因为中美两国商品的竞争力差值,是倍数的关系,而不是百分比的关系。


  以中国目前过剩的产能,美国试图让美国商品获得竞争力,是非常艰难的。如果美国有了一些优势产业,中国只需要把关闭的过剩产能重启就行了,很容易就可以摧毁美国建立起来的脆弱产业。除非美国人闭关锁国,彻底关闭中美两国的贸易,除非美国人愿意过一个月3000块人民币的生活水平的日子。不然,美国想重获商品竞争力,是白日做梦。


  美国人知道这一点吗?显然心知肚明。它只是在讲故事,通过讲这个故事,煽动人们的情绪,以舆论的压力,逼迫中国跟牌,恶化中国的财政状况,恶化中国的经营环境。同时蛊惑一些傻白甜资本抽离中国,涌入美国。涌入美国干什么呢?接盘。


  逻辑链是这样的。首先,美国存在严重的债务风险。其次,要解决债务风险问题,必须得弄到钱。第三,想弄到钱,就得靠讲故事,做局。上一次耍了一套悬羊击鼓,试图让中国的金融资本出逃,涌入美国,结果阴谋流产。这一次最终的目的,也是让资本从中国出逃,涌入美国。第四,涌入美国之后接下来干什么呢?承托美国的资产价格,给美联储进行缩表提供空间。


  这是一个类似于杀猪的套路,先把喂猪的饭盆敲的梆梆响,等猪都过去了,再把猪堵在猪圈里面全杀掉。但是,对于跨国资本来说,他们只看利益。如果只是减税的话,跨国资本涌入美国,并不能有利可图。所以,美国想要让跨国资本从中国出逃,涌入美国,光减税还不够,还得汇率大幅贬值才行。


  从现实上看,让美国人降低生活水平,和中国人保持一致,降低本币汇率,和人民币1:3左右。这是不太现实的。让美国商品重新伟大起来,无论怎么操作,这个故事都讲不通。而且,它会还给美国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尤其表现为加剧美国的财政恶化。


  三、减税只会恶化美国财政


  美国为什么会存在严重的债务问题?因为跨国资本外流,追逐低要素价格的地方进行生产。于是,美国产业凋敝,商品失去了竞争力。失去竞争力的企业自然利润也会下降。利润下降,税收减少,政府财政就会恶化。


  财政恶化,只能举债度日。政府借来的钱,转手进入投行,投行再通过金融操作,对中国进行再投资。中国吸引了更多的投资,生产了更多的商品,越来越便宜的商品,输入美国。美国人买了更多的中国商品,于是欠了更多的钱。然后借更多的钱,这些钱又再流入中国。如此反复,美国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美国现在要减税,直接会导致美国的财政收入减少。美国的财政收入减少,就需要借更多的钱。借更多的钱,再重复上述跨国资本循环。


  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是认为市场比政府更有效率。认为通过减税,企业就能改善经营状况,增加利润。政府通过增加的利润,获得的新增税收,可以平衡掉税率下降导致的税收流失。这样想,是不成立的。因为目前,美国缺乏投资机会,一直都是处于货币空转状态。没有投资机会,企业手里即便拿到更多的现金,根本不可能创造更多的利润。


  另一方面,减税是在把政府该做的事情,让渡给了市场来做。同样的钱,只是把钱从政府手里,交到了企业的手里。


  如果市场做主,企业拿了这些钱,在缺乏投资机会的前提下,怎么处置呢?怎么才能找到生财之道呢?一方面,是回购自己的股票,推高股价,股价更高的话,就可以贷更多的钱,制造更多的债务。另一方面,依然是滚入上述跨国资本循环。


  为什么中国会屡屡逆周期宽松呢?国内资产价格会急剧的泡沫化呢?因为存在着这个循环。在该机制下,如果中国没有逐利的机会,以美国的要素价格,美国会更缺乏逐利的机会。当前的危机,是全球性的系统性的危机。


  出现经济危机,说明市场已经失灵。在这个时候,还迷信市场可以自救,这显然是好笑的自相矛盾。如果是市场真的那么完备,它就不可能失灵。如果市场是不完备的,说明靠这个系统,无法解决该系统自身的问题。在市场已经失灵的情况下,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国进民退。


  美国这样自相矛盾的操作,不仅会恶化美国的财务状态,还会把美国的债务风险推到没有退路的绝境。


  四、跳楼甩卖,是走投无路的前奏


  如果在大街上,看到一家小卖部,门口挂着跳楼大甩卖的牌子,有人会相信它未来会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吗?显然不会有人这么想。正常的反应,都是认为这家小卖部,清仓完了就会关门倒闭。


  可见,出现大甩卖信号,对于一家小卖部来说,并不是一个什么好信号。不知道为什么美国人这么做,居然有人解读成了是美国这家小卖部的利好。认为它大甩卖完了,马上就能重新伟大起来。这样的脑回路,让人觉得总有点怪怪的感觉。


  未来爆发全球性的税率大战,可能性并不会很大。因为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不单纯的依靠减税一项。对于跨国资本来说,美国这样的贱卖幅度,还远远不足以吸引它们。


  既想维持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又想跟发展中国家抢饭吃。这种想法,本来就是自相矛盾的,也是不现实的。并且,美国抢不了中国的饭碗,中国却可以通过产业升级,抢美国剩下的饭碗。中美竞争,两者面对的机会是不对称的。让发达国家的人口,生活水平降低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那得亡国。反之,让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从现在提高到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太举国振奋了,抢美国人的饭碗得多有激情啊。


  产业升级,只是我们可以预期的,能从美国嘴里抢下来的一个饭碗。而且,长远看,我们还能抢到最大的那个饭碗:铸币权。靠什么抢铸币权?当然是靠强大的军事力量了。美国人会杀猪,我们也会杀猪。


  中国人这么勤劳,这么辛苦,苦了这么多年,中国人的劳动报酬,是被严重低估的,是深受跨国资本压榨的。因为军队不够强大,所以议价能力,是打了折扣的。人民币真的是被高估了吗?恰恰相反,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了。因为中国人现在的生活水平,配不上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


  不管是悬羊击鼓,还是敲盆杀猪,中国只要以不变应万变,冻结资本流动。美国人一点办法也没有。弄到最后,不过就是一场自导自演的跳楼甩卖秀。在这场跳楼甩卖秀表演之后,摇滚男孩特朗普,还会和男二号火箭男孩,联袂主演下一场大戏。所有的戏都演完了,最后的压轴戏,应该是摇滚男孩,把那个巨大无比的,像怪物一样狰狞的债务雪球,推下悬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6 19: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赵薇:被命运与资本偏爱,被股民和粉丝唾弃
1520 次点击
11 个回复
farry 于 2017/12/6 12:46:56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创事记 微博 作者: 首席人物观   

   

    图:赵薇曾饰演的小燕子

    20年前看《还珠格格》中的一部分观众大概不会想到的是,小燕子的扮演者赵薇,20年后让他们在股市里亏了一大笔。

    “不爱我就不爱我了吧!” 面对自己带来的灾难,一个被宠坏了的小燕子、人民的女巴菲特并没有什么歉意,她说,“一生问心无愧”。

    大众大概还是会原谅她,毕竟股民是小众。

    但还会不会爱上她,这很难说,毕竟她跟“演员”这个身份的关系越来越稀薄了。

    不能没有作品了,心系政企商,还想两头都占着。

    壹

    这二三十年,大概很少有女明星像赵薇这样,得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不分男女老幼的喜爱。

    1998年《还珠格格》播出后,她拿下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奖和首届大众电视艺术双十佳演员的称号,紧接着的《还珠格格第二部》收视率最高点突破65%,《情深深雨濛濛》亦成为年度收视冠军。

    《还珠格格》里面,小燕子的人设就是“有一些任性,有一些嚣张”,但永远得到原谅,并且被热爱,现实生活里她的人设也是如此。

    2006年,已经算是功成名就的她,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最后成文为《我不靠男人不靠权贵》。

    专访中,记者针对当时外界对她主演的《京华烟云》的批评做了提问,“有些学者对你的表演进行了批评,说你语速太快,像现代人;说你眼睛里的神韵不对;说你缺少书卷气等,跟原著不符。”

    “我觉得这属于挑毛病挑得不够专业。我的语速已经够慢的了。我自己是偏爱那种很有节奏感的、稍微快一点的戏的,只是因为这个人物(姚木兰)没法处理得快一点。换别人演,可能节奏更慢了”,赵薇回答说。

    得到几乎所有人很多爱的赵薇很难接受批评。

    当时的她,还不到30岁,在那篇采访中大谈自己喜欢读书,引经据典地回避了记者关于当时她殴打孕妇事件的提问,“法国哲学家萨特有一个观点很对:我永远不会看今天以前的任何事情,这是一个很普通的道理”,她说。

    十年后的2017年,赵薇还是不能接受批评,包括大众的和官方的。

    11月9日,祥源文化,即改名后的万家文化公告表示,公司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证监会拟决定对黄有龙(赵薇丈夫)、赵薇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万元罚款,采取五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赵薇和她老公都不认可这个处罚的,急于翻盘。就在第二天,黄有龙透过控股的上市公司顺龙控股发布公告称,打算向中国证监会提交陈述和申辩意见,并要求举行听证会。

    对于民众们的风言风语,他们也急于全盘驳回。

    自从她结婚以后,社会上不少声音在猜测她老公的身份,知乎上、微博上都有,比如认定她丈夫黄有龙曾是某领导的司机等等——这也是昨夜黄有龙在微博长文里回应的。

    在昨日的长文中,黄有龙表示,要对这些言论诉诸法律。

    赵薇转发了这条长文,“我也需要和任何人说什么或者解释”这句(应该是想表达“我也不需要和任何人说什么或者解释”),又称“不爱我就不爱我了吧”,但是她“问心无愧”。

   

    图:赵薇微博截图,后被删除

    她大概应该是真的不愧疚的——一个少年得志又得爱的女演员,中年得意又得钱的女版巴菲特,很难觉得自己有错。

    贰

    即便是坑了几个股民。

    事情起源于她在A股上市公司万家文化上的买卖。

    这家公司是名号响当当的“壳王”,用一句话解释——上市14年,卖了5次壳,每次卖壳都失败了,但万家文化大股东每次都趁着重组概念高位套现。

    这家没有什么主业的标准空壳公司,依然值20~30亿,女巴菲特偏偏看上了这样一家公司。

    于是,她执行了一系列不漂亮也不收敛的资本操作:

    2016年11月2日,龙薇传媒成立——赵薇夫妇在资本市场伉俪情深的见证,同时也是股民的噩梦的开始。

    成立一个多月后,也就是2016年12月26日,这家公司急不可耐地放出了一个爆炸性消息:拟收购万家文化29.14%的股份,收购共需资金30.6亿元,而其中自有资金6000万元,其余均为借入资金。也就是说,51倍杠杆入主万家文化。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51倍杠杆在全球资本市场都罕有,而这也正是与中央一再强调的金融去杠杆政策背道而驰。

    就在消息公布后的12月29日 ,证监会发出一封问询函,替投资人连发17问,其中最重要的是:30亿,那么大笔钱,是从哪儿来的?

    2017年1月11日,赵薇终于给出了最终回答:

    第一部分,6000万是自有资金;

    第二部分,15亿,是问第三方西藏银必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借的,利息年化10%,赵薇个人信用为担保;

    第三部分,15亿,是以股票质押向金融机构融得的借款,利率6%,目前这笔融资正在审批流程中。

    这两笔借贷偿还期都是3年,也就是赵薇要每年需偿还2.4亿利息,3年合计偿还利息7.2亿元。

    到此为止,隐约看到了女版贾跃亭的身影——不但资本腾挪吓人,也一样能够吸引到盲目的投资者。重组概念,以及赵薇的名人效应,不少股民冲进了万家文化。

    万家文化也非常配合,迅速复牌——2017年1月12日复牌后,连续两个交易日涨停,第三、第四个交易日继续收涨,最高涨至 25.00元,涨幅高达 32.77%。

    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今年2月份,赵薇说,拿不出30亿元,收购资金降低到5.3亿元,做一个小股东。

    给股民们当头一棒的是在4月1日“愚人节”这天,赵薇决定撤出这场交易,并且要回已经付下的2.5亿定金。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万家文化也同意了赵薇的请求。

    自此,赵薇全身而退,甚至连违约金都不用交。

    吹起来的气球迅速消亡。截至发稿12月5日,万家文化收盘价为7.77元,较赵薇收购消息公布后最高点25元下跌 68.92%。

    12月5日凌晨,赵薇伉俪发微博时,外界认为这很可能是他们已经“安全了”的信号。

    叁

    这种安全很可能是因为被“一部分人”偏爱。

    我们对于传言无法证实,毕竟《人民日报》旗下新媒体“侠客岛”批评赵薇的文章都被删除了。

    不难看出的是,赵薇就像电视剧里那个在皇宫胡作非为的小燕子一样,资本市场里她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大胆。

    12月份她匆忙宣布对万家文化的收购计划时,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刚刚发表完一个讲话,他说,“这里我希望资产管理人,不当奢淫无度的土豪、不做兴风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

    实际上,在2015年A股股灾后,刘士余上任后就主张从严监管,陆续抛出包括“严控炒壳”、“力降杠杆”等政策。

    在赵薇的收购被询问后,《财经》当时采访的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其实监管层所针对的并不是交易本身,而更多是赵薇本人,“如今正是政策与监管严打的时期,龙薇传媒则属于顶风作案,因此这起交易才会受到这么多的关注。”

    然而更大的疑点是,买卖上市公司并不是买卖奢侈品,付钱就可以拿走。一般需要董事会通过等诸多程序,极少有公司像龙薇传媒这样在还有极大不确定性时,就把收购行为公告天下。

    就像电视剧里小燕子总是被解救一样,在这桩最终流产的收购里,赵薇算得上是毫发无损。

    根据11月9日的公告,证监会的处罚决定是依据《证券法》对龙薇传媒责令整改,给予警告,并处60万元罚款,同时,依法拟对龙薇传媒、万家文化、黄有龙赵薇夫妇、赵政、孔德永作出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

    不用提60万元对赵薇是多么“九牛一毛”,资本市场的“禁入令”,也仅仅是不能够在上市公司担任高管,并不影响这对夫妇继续买卖股票。

    倒霉的是股市里的股民们。不知道多少当年是《还珠格格》的观众们。

    赵薇这次是幸运的,而她在资本市场里一直都很幸运,像是踩在了命运的节奏上,赚得盆满钵满:

    2011年赵薇入股唐德影视77.64万元,等到2015年唐德影视登陆创业板,赵薇持股市值已暴涨为1.2亿元,短短4年投资回报超过150倍。

    如果说唐德影视让赵薇赚了1.2亿还是小钱,而后在阿里影业上赚的钱,让赵薇获得了“女版巴菲特”的名号。

    2014年12月20日,赵薇夫妇斥资31亿港币,按每股平均价1.6港币购入逾19.3亿股阿里巴巴影业股份(相当于阿里影业9.18%的股权),成为阿里影业第二大股东。

    2015年4月30日,赵薇夫妇以每股3.9港币减持2.56亿股阿里影业,套现约9.984亿港币,持股量由9.18%减少1.22个百分点至7.96%。

    每股净赚差价是2.3港币,这意味着不到5个月时间,赵薇及其丈夫黄有龙单纯这一笔套现就净赚5.888亿港币。

    然而夫妇二人从阿里影业套现的资金又买了美股上市公司优酷土豆,而就在5个月后,阿里收购优土,赵薇赚了2.53亿人民币,增值达到31.6%。

    2015年,由马云和赵薇丈夫黄有龙控制的Jade Passion公司斥资26.86亿港元控股瑞东集团,就在一个月后,瑞东集团复盘,股价大涨,赵薇夫妇账面浮盈74亿港元。

   

    图:赵薇与马云交情甚好

    赵薇夫妇的幸运,是被命运偏爱,还是被权贵力量偏爱,无需言明。

    肆

    赵薇在当晚的微博里说,“不爱就不爱了吧”,大概也是感觉到部分人对她不爱了。

    至少投资者们已经愤怒了。11月中旬,有媒体报道称,数百名投资者打算起诉,万家文化和赵薇夫妇都身涉其中,投资者总的索赔规模最终动辄几千万甚至过亿。但由于黄有龙提交陈述和申辩意见并要求举行听证会,投资者们的诉讼暂时无法进行。

    实际上,人们并不会因为女明星涉足资本市场就不爱她了,孙俪夫妇、刘涛都参与了资本市场运作。

    但非常明显的,他们没有“被偏爱”——他们拿着自己拍戏来的血汗钱投给了贾跃亭。资料显示,孙俪夫妇在2015年10月分别买入共计5000万元的乐视影业的股份,这笔投资瞄准的是乐视影业注入上市公司的方案,但最终乐视影业注入失败,5000万的投资极有可能血本无归。刘涛也以1000万投资乐视影业、5000万投资乐视体育,处境和孙俪一样。

    并不是说投资失败了才会继续被观众热爱,重要的是,刘涛和孙俪在影视市场上持续高产,源源不断地“吸粉”。

    在2015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与《2016年胡润全球富豪榜》北京最富101人中,赵薇夫妇凭借10亿美元的身家,成为唯一入榜的明星,粉丝们称赵薇为“女版巴菲特”。

   

    图:《2016年胡润全球富豪榜》

    大概没有哪个国家的明星粉丝像中国的粉丝们这样善良,他们并不在乎明星们和权贵关系几何,也不会追问明星们财产的来源。

    相比孙俪等人显示出在拍片上的刻苦,赵薇常常流传出和被抓的气功大师王林的合影,以及在多个场合坐在商业大佬身边的照片。

    赵薇不是没有失去过大众的喜爱,2001年夏天,赵薇在美国为《时装》杂志拍摄春夏服装的宣传照,在其中一张照片中,她因身披日本军旗的方巾而遭到了巨大的非议。

    此后赵薇陷入了一段低潮期。2004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一则“赵薇凌晨在北京某餐厅指示他们殴打孕妇”的消息,而该名孕妇就是前几年“军旗装”事件中,《时装》总策划邹雪。

    《财经》杂志在一篇报道中写,赵薇在那段时间吃了很多苦,感受到了强烈的恐惧感,从那个时候开始,她的驱动力变成了如何“活下去”。

    十年前,赵薇一直强调,自己并不会通过世俗力量寻求帮助。

    仍然是在那个《南方人物周刊》那个对谈里,2006年的那次,赵薇说,“我觉得很大原因是我不愿借助世俗的力量,我的很多问题如果通过一些非常世俗、世故的做法,就会有一个很圆满的结果。”

    这种世俗的力量毫无疑问在暗示权贵力量,十年后,赵薇很难说自己并没有借助这些力量。

    这次资本市场风波相信很快会过去,赵薇伉俪想必会继续游走在商业大佬身边和资本市场里。

    但还有多少粉丝们会记得当年那个小燕子,很难说。

    但也合情合理,人很难两头都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6 20: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难以忽视的移民真相
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03:30 AM
文/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来自/联合早报
Sina Weibo  Email

审时度势

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正在大范围渗入到关于移民问题的争论。似乎活着就是为了面包的经济人(homo economicus),已经让位给归属感至少和填饱肚子一样重要的人。

这让人怀疑,对大规模移民的敌意,仅仅是针对就业损失、工资低迷和不平等恶化的反对。经济学在身份政治的兴起中肯定起到一定作用,但身份危机无法单靠经济改革来解决。经济福利和社会的安适感并不相同。

不过,还是让我们从经济学开始,以正在退出欧盟的英国作为案例。1991年至2013年间,有490万外国出生的移民涌入英国。

标准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移民流入就像自由贸易,在经过一定的时滞后,有利于本土人口。这里的论点是,如果你增加了劳动的数量,其价格(工资)就会下降,利润就会增加,利润的增加带来更多投资,从而提高劳动的需求,扭转一开始的工资下降趋势。因此,移民能够让更多人口享受到此前较少人口才能享受到的生活水平,总福祉显然获得了改善。

但剑桥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罗索恩(Robert Rowthorn)的最新研究表明,这一观点漏洞百出。所谓的暂时效应——本土工人被取代、工资下降——可能保持五年甚至10年,而假设的好处只是不发生衰退。此外,即使没有衰退,如果移民持续流入,因而劳动力规模并非一次性扩大,劳动需求可能一直滞后于供给的增长。罗索恩说:“移民夺走了本地工人的工作,并拉低了他们的工资。这样的说法可能有夸张之嫌,但未必是错的。”

第二个经济观点是移民能让劳动力年轻化、稳定公共财政,因为输入的年轻工人能产生支持越来越多退休者所需要的税收。在下一个10年结束时,英国人口预计将超过7000万,即增加360万或5.5%,原因就在于移民净流入,而且新来者的出生人口比死亡人口更多。

罗索恩反驳了这一观点。他说:“通过移民实现人口年轻化是一个无底洞,要一劳永逸地把扶老比率维持在低水平,需要移民永无止尽的流入。一旦流入停止,年龄结构就会回到最初的发展轨迹。”减少流入人口和提高退休年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更好办法。

因此,即使是最好的结果,比如避免了衰退,大规模移民流入的经济学论据也很难令人信服。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其社会影响。在这方面,我们所熟悉的多元化的好处,要碰上社会凝聚力损失的风险。

《展望》(Prospect)杂志前编辑大卫·古德哈特(David Goodhart)从社会民主角度支持采取限制措施。古德哈特不预设文化多样性是否具有内在或道德上的优劣。他简单地假定大部分人更愿意和同类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决策者必须顾及这一偏好。对一国人口构成持自由放任的态度,和对其人口规模漠不关心一样站不住脚。

在古德哈特看来,自由派对控制移民的敌意源自他们的个人主义社会观。他们不理解人们对所居住的社区的归属感,而给对移民怀有敌意的人一概贴上不理性或种族主义的标签。

自由派认为移民可以轻易就融入,这一过度乐观的看法也源自同一个理念:既然社会不过是个体的集合,融合也就根本不是问题。当然,古德哈特说,移民不必完全放弃自己的传统,但“有一个叫做社会的东西”,如果他们不努力加入其中,本土公民就很难将他们视为“想象的共同体”的一部分。

移民涌入过快会削弱团结的纽带,从而在长期侵蚀维持福利国家所需要的情感关系。古德哈特指出:“人们永远偏向自己的家庭和社区,现实的自由主义面临着一个任务,即给出一个社区的定义,它要足够广泛,以包含来自各不相同的众多背景的人,但也不能过于广泛以至于失去意义。”

经济和政治自由派在支持不受限的移民方面观点一致。经济自由派认为,在全球市场大融合中,国界是不理性的障碍。许多政治自由派将民族国家和由此激发的忠诚,视为更广泛的人类政治大融合的障碍。这两类人都要求远远超越国家文化和物理边界的道德义务。

这就引出了最古老的社会学争论。社区可以通过政治和市场建立吗?或者社区是归属感的先决条件吗?

在我看来,任何对这些问题有所思考的人,都必然同意古德哈特的观点,即对大部分人来说,公民身份是与生俱来的。价值观成长自具体的历史和地理。如果一个社区的构成变化太快,就会让人们与自己的历史割裂,让他们成为无根之人。自由派对流露种族主义总感到焦虑,这让他们无法看清这些真实景象。现在被称为民粹主义的大爆发是难以避免的结果。

由此可以得出的政策结论是老生常谈,但值得再说一遍。不应过度榨取一个民族对于变化和适应的宽容,尽管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度”。具体而言,移民政策不应该推得太彻底,因为这肯定会点燃敌意。那些无法“管控好边界”的政客不值得为人民所信任。

作者Robert Skidelsky是英国上议院议员

华威大学政治经济学荣誉教授

英文原题:Inconvenient Truths About Migration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 2017.

对一国人口构成持自由放任的态度,和对其人口规模漠不关心一样站不住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7 11: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光远:关于中国经济十个真相
18117 次点击
66 个回复
管理办法 于 2017/12/6 10:19:3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经济风云
    马光远:关于中国经济十个真相

    马光远博客

    这是马先生在一年前(2016年9月) 发表的文章,今天读来仍然适用。

    首先声明,我无意唱空或者抹黑中国经济,只是认为,有必要更客观地看待中国过去近40年的时间里真正取得的成就、原因和差距。因为我发现,有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中国为什么取得成功,以及中国还有哪些不成功。

    1、关于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的增长故事一直被视为“奇迹”,但事实上,中国过去40年的增长故事和东亚很多快速增长经济体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把中国放在东亚快速增长经济体中,中国不算最成功的。如果按照人均GDP的增长去衡量,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都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经济体。而中国用了近40年的时间,在人均GDP上取得的成就远远落后于韩国、日本等经济体。这是事实。

    而且,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仍是一个未知数,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远远大于当年日本、韩国等国家。说中国经济的增长并非是什么奇迹,就是告诉大家,中国人很聪明,只要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就一定也能取得成功,但不要认为中国走了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道路。

    2、关于经济改革

    中国改革进入到了深水区,民众对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因为大家深知,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维系于改革的成败。每一次改革面临困境的时候,经济学家都会鼓吹什么“顶层设计”。其实了解中国改革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改革绝不是“顶层设计”出来的,而是真正一步一步探索出来的。1978年农村改革,是农民冒着杀头的危险干出来的,中国的乡镇企业,完全就是中国农民创造出来的奇迹。

    中国很多成功的改革,都是在实践证明正确之后,领导中国改革的人物很聪明地加以承认。记住,改革从来都是干出来的,不是“设计”出来的。小平的“猫论”为什么伟大,就是小平同志如此伟大的人物,都很清楚,我们没有能力设计什么改革方案,只能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间的首创精神。尊重老百姓,这是过去领导人最伟大的地方,也是中国改革最成功的地方。

    3、关于民营经济

    今年民间投资断崖式下滑,我在多篇文章中说,这是中国经济最大的危险。因为过去近40年,中国经济增长超过60%的贡献来自民营经济。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民营经济这个“增量”部分释放出来的生产力,而不是来自存量的国有企业。

    过去有一个说法,中国的国有部分占有近70%的资源,但创造的GDP不过30%,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占有不到30%的资源,创造的GDP却接近70%。你别看全球500强、中国500强,最赚钱的、排名最靠前的基本都是国有企业,但他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他们占有的资源比,的确太少了。一旦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拉动力民营经济出了问题,中国经济就真的麻烦了。

    4、关于中国模式

    对于中国经济过去取得的成功,有人将之概括为“中国模式”,以区别于过去一些转型国家赖以成功的“华盛顿共识”。有人认为,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推动的情况下,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如此成功,是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一种新的模式。事实上,我从来都不认为存在什么“中国模式”这种东西。

    中国经济之所以取得成功,仍然是因为中国推动了市场化的改革,中国经济的一切奇迹都应归功于市场化和开放政策,而不是因为中国真的具有特殊性。如果说真的有奇迹的话,那一定是市场经济的奇迹,在国企主导,垄断遍布各个领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非常多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仍然在石头上开花结果。中国未来转型的道路仍然只有一个,就是市场化改革!千万不要把经验总结错了,千万不要以为经济发展有独特的道路。

    5、关于中国房价

    中国房价不是开发商炒高的。自1998年市场化以来,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总体是成功的,解决了超过7亿城镇人口的居住问题,使得中国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了35平以上,基本解决了住的问题。然而,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的半拉子特点,特别是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和控制,中国土地出现人为的短缺。我在过去的文章中一再强调,中国不缺住房用地,住房用地的短缺完全是人为导致的。土地饥饿营销再加上货币放水,导致了中国房价的快速上涨。

    过去十年,中国最成功的财富故事就是关于房地产的。房地产这个行业是中国最奇葩的行业,人人都在痛骂,人人却都加入这个财富的游戏,为了抢房子,祖宗三代结伴去欢天喜地地离婚。这个行业从一开始政府几乎每年给吃药,调控了十多年,吃药吃了十多年,但这个行业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发展。我们很少见到哪一个行业像房地产一样,是不断吃避孕药,却不断地结出财富的果实。房地产行业就像一个很有姿色,但名声不好的女人,政府每年都在严肃的指责她,但私下里又和她不断暗度陈仓。

    记住我的那句话: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真爱,那一定是中国地方政府对房地产的爱。爱得特别深,特别真,不抛弃,不放弃,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只要这种爱还在,你就不要期待地方政府和这个坏女人真正断绝关系。

    6、中国人口太多了吗?

    人多导致资源紧张是中国经济现实的天大谎言。现代科技和现代经济史告诉我们,资源的紧张绝非因为人口众多,而是因为生产力的落后。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靠低廉劳动力的推动,今天中国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面临的困境,根子在于低廉劳动力的丧失。当下中国人口政策面临的最大问题绝非人口太多,生育率太高,而是在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处于中等偏下、城镇化远未完成的情况下,人口生育率过低导致人口红利提前终结,和由此带来的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关于中国人口的低生育率,这几年经过社会各界较为充分的讨论,逻辑已经逐渐清晰。无论是官方的人口普查数据,还是专家学者的预测,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不仅大大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更是低于英法等欧洲传统的低生育率的发达国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这种超低生育率,无法完成马克思所讲的基本的人口再生产的任务。

    低生育率的结果,是中国劳动力人口转折点的提前到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2012年,中国15-59岁的劳动力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数量的减少。当年绝对减少劳动力人口345万,2014年减少了371万,目前已经是连续三年绝对减少。照这个趋势,即使按最乐观的估计,在2010年到2020年,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累计将减少近3000万人。

    特别是,随着人们生育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根本不愿意多生孩子,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人口很可能出现断崖式下滑。过去,中国的一些人口学家总是吓唬中国会出现人口爆炸,所以在生育政策上出现了从单独放开二孩到全面放开二孩的变化。实际上,现在全面废除计划生育,鼓励人们生育,已经没有多少人生孩子了。人口问题的确是中国一切经济问题的根源,制造业竞争力的下滑,根子在人口。

    7、中国会重蹈日本覆辙吗?

    关于中国经济的未来,经常听到经济学家警示:中国要避免重蹈日本覆辙。我其实一直认为,中国要是真的重蹈日本覆辙,那是很幸福的。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经历了所谓的“失去的二十年”,经济陷入停滞。但日本的人均GDP在2012年曾经高达4万多美元,在2015年达到3万2千美元,是中国的3倍。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远高于中国,日本经济的创新力排在全球第一梯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至少比中国先进半个世纪,日本人均在海外拥有的资产在全球遥遥领先。

    由于日本的海外投资战略,在日本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日本拥有来自全球的净资产收益。如果中国重蹈这样的覆辙,我100个愿意!中国国内对日本经济和日本的竞争力缺乏正确的认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日本仍然是中国最好的老师。如果说中国真的要警惕重蹈日本的覆辙,绝不是什么经济停滞或者房地产泡沫,而是日本的人口覆辙。日本人口的减少,是日本国力发展的最大敌人。

    8、中国制造真的全球第一吗?

    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从大国兴衰和变迁的历史看,一个国家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是这个国家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大国的必要条件。英国超过中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美国超过英国,都意味着全球经济权杖的转移。然而,和当年的英国、美国比,中国的第一制造业大国更多的是制造业全球漂移、美国等制造业强国把生产外包的结果。

    我们所言中国是第一制造业大国,是按照GDP算的,如果按照GNP计算,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将大大低于美国。道理很简单,iPhone在中国生产,按照GDP算中国制造,但如果按照GNP,则绝大部分的产值应该归美国。大量按照GDP计算的高科技产品,汽车、手机、电脑等,按照GNP将从中国的产值中刨去。所以,争论中国是不是制造业第一大国,不仅仅是产业竞争力、创新能力,甚至在规模上,我们都很难讲,中国真的是第一。

    9、中国股市为什么不是经济的晴雨表?

    忍不住把中国股市列进十大问题。尽管我过去一直强调,中国股市属于文学和艺术的范畴,和经济学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当听到中国证监会最近准备拿股市来扶贫,贫困地区的企业上市不需要排队的时候,再次说明了中国股市的不容易。

    很多人总是认为,中国搞得最失败的是两件事:一是足球,一是股市。足球我同意,股市我一万个不同意。中国股市不仅仅不失败,就其承担的历史使命而言,其完成得非常出色!中国股市一开始是为了国企改制,帮助国企融资而诞生的,国有企业从股市圈那么多钱,你认为很失败?大量的企业从股市不断低成本地圈钱,中国股民很少为此闹事,多成功!我经常觉得,中国股民应该入选感动中国人物。每次股灾,他们都把责任揽自己头上,认为是自己过贪,愿赌服输!这次股市又有了新的使命——扶贫!我担心大量没有上市的企业紧急把企业搬到我老家去!

    10、中国经济会硬着陆吗?

    答案很明确:中国经济硬着陆是个伪命题。

    中国经济远没有到大周期走下坡路的时候。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最大的动力是什么?是改革开放,是人们对金钱和财富观念的改变,是鼓励大家创造财富,鼓励大家爱钱。只要中国不胡折腾,只要中国人爱钱的本色没有改变,只要让中国人心无旁骛地喜欢钱,我从来都不认为中国经济会出大问题。就长周期而言,全球经济中,最有希望、最有想象力、最具潜力的仍然是中国经济。十多亿中国人对金钱的图腾崇拜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8 10: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再不查处证券机构的腐败势力,将有金融危机,全国人民将有巨大损失
楼主:证券会是最大老虎2 时间:2017-12-08 09:50:09 点击:0 回复:0
守护
脱水打赏看楼主设置
  自从去年以来,很多江苏地区的劣质企业都违规上市,套取证券市场的超过千亿资金。

  中国证券市场有几十万亿的证券资金,包括余额宝和社保基金,都有大量资金在股市里。


  很多根本不符合上市条件的江苏版块企业都通过黑暗操作进入股市,包括传统淘汰产业公司,包括饭店,包括资金链危机企业,包括财务做假账,包括规模比较小风险系数高的皮包麻雀公司,各类劣质企业,都通过暗箱操作,进入股市圈钱,把风险甩包给全国。




  如果国家再不查,中国的金融市场安全将彻底毁在证券局手里。几十万亿资金,相当于全体国民的银行储蓄。如果股市灾难,势必会影响余额宝天弘基金的资金。(即使不炒股,把钱放在余额宝,或者微信都将产生损失)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的信息,这2年违规上市的江苏地区公司 以下都是已经被进入股市的公司媒体报道。








  1. 江苏地区四家县城农商行




  高管薪酬遮遮掩掩 江苏银行等6家拟上市银行涉嫌违规 (中国经济网)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407/07/t20140707_3111445.shtml


  (同样申请IPO,更为优质的天津银行,广州银行没有进入,而江苏地区的四家相对机器劣质的县城银行却都通过了,拿到了牌照,进入股市圈钱)




  2.江苏天目湖景区公司


  四问天目湖IPO:中国那么多风景区 何时轮到它?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 ... ykywuc3094244.shtml




  3. 江苏隆盛科技公司


  隆盛科技跌停 4年业绩低于IPO警戒线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
  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708/07/t20170807_24833602.shtml




  4. 江苏大烨智能公司


  大烨智能IPO后业绩变脸 网易财经
  http://money.163.com/17/1120/17/D3MVDB4G002580S6.html



  5.江苏海鸥公司


  海鸥股份净利3千万负债6亿 员工年年减产能利用率下滑
  新浪财经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 ... yfuzym7638470.shtml



  6 江苏展鹏科技




  净利润下滑已成常态 实际控制人多达5人



  http://www.sohu.com/a/134748539_154518




  ........


  以上只是部分近2年 被证券局邪恶势力违规发牌,进股市圈钱的违规上市劣质企业。


  再不查处证券会无法无天的黑暗利益集团,中国股市将有大的灾难,投在股市里的余额宝基金,全国社保基金都将遭受巨大的损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8 21: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

时政新闻新华社2017-12-08 17:11分享
136评论
收藏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准确把握复杂局势,科学判断,正确决策,真抓实干,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进,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全面深化改革使经济更具活力和韧性,我国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对全球治理的话语权大幅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居民收入增长总体快于经济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会议指出,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引导和稳定预期,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

会议指出,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确保打赢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防范风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精准脱贫要瞄准特殊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巩固扶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污染防治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明显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会议指出,要在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着力抓好重点工作,力争取得明显成效。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和各项要求。在换届工作中,各级党委要加强领导和统筹,确保换届工作稳妥有序、风清气正,要树立正确政绩观,脚踏实地推进各项工作。

会议强调,在年终岁末,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保持社会稳定等有关工作。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21 12: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公布密件:美日曾密谋"瓜分"中国 以绝"后患"
2017年12月21日 07:45:44
来源:海外网

970人参与 154评论
photo_l_副本.jpg

美国前国务卿万斯(左)、日本前外相园田直(右)(来源:日本共同网)

日本外务省20日公开的外交文件显示,1979年,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不久,美日两国政府为让中国经济对美日形成依赖,避免今后成为“威胁”,曾密谋举官方和民间之力的合作方式来“瓜分”中国。而中国在此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该外交文件显示,访美期间的日本时任外相园田直1979年4月6日与美国时任国务卿万斯会谈,双方声称从美日争夺在华权益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教训出发,在“协助”中国现代化之际,日美应该携手合作。



园田直还具体列举了中国的运输、石油和铀等资源开发、通信和电力领域。除美日合作外,园田直甚至还提议在美国国内也设立类似中日经济协会的机构,他声称应让双方的民间团体也承担“支援”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工作。

翌日(7日),园田直又与万斯举行会谈,指出“今后,中国成为美日‘威胁’的事态也并非无法想见”。他甚至称,美日民间团体对华“协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中国今后离开美日就无法推进现代化的机制”,表明了将中国与美日捆绑在一起的战略。

日媒表示,中国经历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了日本。

日本外务省20日公开了25册外交文件。主要包括1986年11月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第二次访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相关的日本政府应对。其中也含有日本1985年到1986年的中东外交记录。(编译/海外网巩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7-12-22 10: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盛思鑫:中美经济竞争新核心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03:30 AM
文/盛思鑫
来自/联合早报
Sina Weibo  Email

盛思鑫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发布了其任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经济安全置于国家安全中的突出位置,其中提及中国高达33次。尽管报告认为,与中国存在合作空间,但总体上将中国列为“竞争者”。这是美国第一次对中国公开进行这样的战略定位,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对中国过去经济发展成就的高度肯定,但同时也可能会使得中国经济在未来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回顾历史,美国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在全球经济领域一骑绝尘,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均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在贸易领域启动了猛烈的赶超模式。在各地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锦标赛”的刺激下,中国的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2500亿美元,急剧攀升至2007年的1.2万亿美元,从此超过美国的对外出口总额,并且长期维持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随着外需的萎缩,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明显趋缓。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在经济政策方面转向了扩大内需和产业升级,积极谋求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位势提升,因此加快了“走出去”步伐。自此中美在投资领域的竞争开始加剧。美国抱怨中国的市场不够开放,以及国有企业能够获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

从数字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十年的增速较快,2016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已高达1831亿美元,与美国的差距持续缩小。中国在海外市场上不少大手笔的兼并购,引起了美国方面的注意和抵制。但是2014年底直至2017年初,中国资本外流的情况也十分严重,外汇储备余额一度跌破3万亿美元的市场心理大关,给中国国内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就吸收外资而言,中美两国自2008年以来,呈现一定的相互竞争态势。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在2009年遭遇重挫,中国相比较而言受影响不大。2009年至2014年间,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水平持续赶超美国,但自2015年以来被美国反超,而且中美之间的差距有持续扩大的趋势,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

现实背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美两国宏观政策效果的分化。近年来,美国先后实施持续的量化宽松、压缩政府开支、美联储加息、促进制造业回流以及减税等重大政策,逐步稳定了国内经济的发展,美国对全球资本和人才的吸附性进一步加强。

相比之下,中国近年来的“走出去”和“去产能”,对国内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不小的挑战。因此,2017年中国在投资政策上开始出现重大调整,强调要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同时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

当前就美国的减税政策而探讨中国是否也应该减税,实际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化处理,没有看到减税政策与美国政府其他政策的综合效应,尤其没有看到美国正在着力恢复和进一步加强其在经济领域对全球各种关键要素的吸附能力。

在新形势下,中美经济竞争的新核心越来越体现在对资本、产业、技术和人才等关键要素的综合集聚能力上,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贸易或投资等某个单一领域的竞争。这种综合集聚能力,一方面反映在政府的宏观政策中;另一方面,政府的宏观政策需要根据竞争对手政策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针对美国上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所可能带来的效果,中国过去因为种种原因而有所忽视。一是忽略了对外投资政策和吸引外资政策之间的平衡,全球金融危机后一直过于强调“走出去”和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二是低估了外资大量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以及吸引外资对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促进作用;三是倾向于认为美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一直复苏艰难,中国则一直是在走上坡路,对外部世界政策变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准备和估计有些不足。

尽管如此,在更好地应对中美经济竞争以及提高全球要素综合集聚能力方面,中国依然有不小的制度优势和较大的政策余地。中国的宏观政策调整相对比较容易,响应速度快,执行力比较强。这与美国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是中国下一步应对中美经济竞争时,应该充分发挥的优势。

高额的外汇储备以及高经济增长,使得中国能够较好地消化因政策调整所带来的短期负面效应。更重要的是,中国当前的财政、货币、产业、区域和外资管理等宏观政策,还有较大的协调与整合空间。这种政策协调性与整合性的加强,将十分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全球要素综合集聚能力,也应该成为下一步宏观政策调整的重要目标。

此外,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应该继续将美国作为追赶的对象和标杆,并且在中美经济竞争中积极引入“风险备余”(prepare more for potential risks)的优良传统,对即将面临的困难以及与对手的差距总是想得更大一些,这样在考虑政策和行动时,才会尽可能更充分一些。

美国过去也正是靠这种“忧患意识”,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所谓的“竞争对手”,从而在国际体系中不断打败竞争者,从胜利走向胜利。当前中国更需要这种忧患意识。

作者是丝路国家战略(厦门)研究中心副理事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1 08: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40年来,我们在无路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好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1 20: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美经济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2018年01月01日 12:36:29
来源:瞭望智库

716人参与 324评论
原标题:中美经济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大国博弈,从来不只是在沙场!

自从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中美经济比较就成了热门。

世界银行统计的2016年GDP排行榜上,美国以18万亿美元排第一,中国为11万亿美元,排在第二位,排第三的日本仅4.3万亿美元,和中国拉开了差距。

中国经济总量接近美国了,而且增长率明显比美国高,何时能超过美国也成了一个现实问题。

但一算人均,中国要追赶美国还有很大的距离。

但是,中美经济发展的差距真有数据表明的那么大?

也不尽然,数字迷雾后面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文| 陈经瞭望智库特约宏观观察员

1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比美国弱太多

前些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在10%以上,而且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于是有人乐观预测,2020年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

这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降到6%-7%,人民币对美元不再单边升值,于是,又有人认为,中国GDP超过美国“仍需十年以上”。

无论如何,经济学界与舆论确实在认真考虑中国GDP总量何时超过美国这个问题,在十余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但当人们将注意力从总量转向人均数值时,画风一下就变了——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人均相关的数据中国落后美国和发达国家太多。

例如中国人均GDP仅相当于美国的七分之一,而由于中国参与劳动的人口比例高于美国,个人劳动时长也长于美国,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更是只有美国的十二分之一。



具体到教育、消费及医疗等领域,中国人均数据看起来也是被美国全面碾压——

*人均教育投入:虽然2010年以后中国加大了教育投入,人均数值增长了一倍,但至2016年仍然连美国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人均消费支出:2015年,中国人均消费支出仅为2401美元,只有美国人均35525美元的十四分之一。

*人均医疗支出:这个看起来更为夸张,2014年中国人均医疗支出为419美元,而同期美国人均支出高达9402.5美元,是中国的22.4倍!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6年人类发展指数(HDI)排名。1-51名为“极高人类发展水平”,52-106名为“高人类发展水平”,107名以后是“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和“低人类发展水平”。人类发展指数只有三个评估因素:人均GDP、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寿命。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较低的人均数据也影响了一些复合指标。如人类发展指数,中国排名第90位,不仅远远落后于排名第10的美国,而且也落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

这样综合看下来,很容易给人一个印象:中国人均经济数据与美国有数量级的差距,中美经济差距仍然十分巨大。

2

中美经济差距并不像数据表明的那么大

说到这,“但是”又来了。

中美经济发展的差距真有数据表明的那么大?

未必!

首先,数据指标体系本身就有一定问题。

刚才提到的排名都是以汇率计价,而一般认为,中国以汇率计价的人均GDP是被远远低估了。如果换成以购买力平价计价,排名会发生较大变化。

早在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就认为中国以购买力平价计价的GDP总量已经超过了美国,同时印度也超过了日本,这种调整基本减少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绝对数值差距。

然而,由于其它发展中国家低物价消费上调更多,中国以购买力平价计价的人均GDP世界排名反而更低了!也就是说,中国的人均GDP被更严重地低估了。

其次,中美两国的GDP统计有着深层次的不同。

美国有很多并不增加财富,甚至是增加国家负债的经济活动被统计成GDP。例如美国增发国债消费创造了GDP,政府国债一年年高涨总数已经超过20万亿美元了。

而中国正相反,中国有大量的经济活动被GDP统计忽略了,而被统计进GDP的很多活动本身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却只计算了不大的增加值。

例如,2016年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仅51.6%,在世界各国中明显偏低。不少学者就指出,由于技术性原因,中国对服务业的统计比较粗放,很多规模以下的服务业要么从统计意义上不存在(如淘宝不交税),要么被简单低估。

除此之外,中国进行了大量投资,这些投资本身按增加值计入GDP只是一次性的,但是留下的房产建筑、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形成”却可以一年年持续发挥作用。这些固定资产形成有的直接是财富,有的则可以帮助其它财富升值。如铁路、公路、地铁等虽然本身升值不多,有时甚至亏损,却能帮助一大片地区实现财富升值。

再次,美国的浪费型、痛苦型GDP比较高,这是中国没有的。

来看几个例子——

*美国律师费创造的GDP高达1万亿美元,占到了GDP总量的6%,而中国律师业收入仅为4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例只是美国的百分之一!美国律师成本这么高是好事吗?不是,这其实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美国人均消费用电量是中国的7.5倍,用电存在很大的浪费。就拿极力推崇环保节能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来说,家庭用电量是普通家庭的21倍。

美国人洗完衣服后一般用烘干机烘干,而中国人一般会选择自然晾干。据统计,2009年美国全国共有8800万台烘干机,每台烘干机年用电量为1079度,光烘干机的总用电量就超过三峡水电站全年的发电量。

美国人还长时间大开空调,24小时运转,人走了也不关,再加上较大的住房面积,耗电量极高。

*美国的人均教育投入超过中国的10倍,但教育投入并不是越高越好,既要看效果,也要看由谁负担。

对普通美国人而言,教育负担是极重的。为了上大学,美国学生普遍需要贷款。全美有4400万人共欠下了1.4万亿美元的助学贷款(这个数值甚至超过了中国2012年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每年约有11%的学生因无力偿还助学贷款宣布破产。更不可思议的是,奥巴马当选总统前4年才全部还清学生贷款。

*美国的人均医疗支出是中国的22.4倍,看上去中国医疗投入很少,但实际上,美国医疗在国际上是出了名的价格高、代价大,成效并不好。

美国由于医疗保险利益集团的恶性发展,民众医疗负担极重,需要购买价格不低的医疗保险,否则将会面对足以导致破产的极高医疗费用。美国人均寿命78岁,不比中国人均寿命76岁高多少,在发达国家中也是属于较差的。

3

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到底怎样?

观察中国不高的人均数据,会把中国当成一般发展中国家。而这正是评论中国经济时易犯的错误之一。

跳出一系列国际指标,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就拿刚才提到的中国排名很低的消费来说,在众多具体的消费领域,中国的人均消费水平其实高得让人惊叹。

消费是具体的,无非就是衣食住行——

*在汽车销量上。2016年,中国大陆人均汽车销量高达每万人203辆,居世界第35名,比新加坡高,更是中国台湾111辆的近两倍,美国也仅为中国的2.5倍。



从上表可以看出,人均汽车销量高的基本是人均GDP达二三万美元的国家,只有中国这个8000多美元级别的国家加了进来。

一般来说,如果都买得起车了,消费水平不应该太差。如果仅看汽车市场,的确很难将中国理解成发展中国家。

*在高铁消费上。2016年底,中国高铁总里程22340公里,占世界60%。即使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数值也不低了,更不要说大多数国家根本就没有高铁。中国人口是日本的10.8倍,高铁总里程是日本的8.5倍,人均也就差一点而已。中国高铁总里程按规划在2020年超过3万公里,人均数值也就能超过日本了。美国等于没有高铁,虽然奥巴马、特朗普都说要发展高铁,但筹集资金面临的困难重重,前景不容乐观。

当前,中国人乘坐高铁出行已是最常见的交通消费行为之一,高铁的性价比、舒适度、运营速度、覆盖范围等各方面指标全球领先。单看高铁消费,中国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完全不是发展中国家水平。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的2014年多国人均肉类消费,牛肉、猪肉、禽类和羊肉(不包含淡水鱼和海鱼)

*在肉类消费上。2016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59公斤,是世界人均的两倍。美国人均120公斤,是中国的两倍。

但是,中国普通民众基本不存在吃肉难的问题了,只是生活习惯上更偏重于米饭和蔬菜。中国人均蔬菜产量超过500公斤,居世界第一位。与日本、韩国等不少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蔬菜瓜果消费明显要高。



空调渗透率指标,横轴为人均GDP,圆的大小是市场规模,其高低反应空调的使用量

*在空调消费上。中国多数国土平均温度并不高,但空调渗透率竟能高达60%,与发达国家接近,和同纬度的美国差不多。

一般来讲,只有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以上的国家才用得起空调,中国显然是个例外。

除了空调,智能手机、电脑、冰箱、洗衣机等IT与家电类产品,中国普通民众完全用得起,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并不比发达国家差。

*在住房消费上。美国人均住房面积是67平米,为世界最高,家庭平均住房面积高达204平米。但中国房地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到2016年人均住房面积也达到了40.8平米,超过了几乎所有欧盟国家。中国不仅住房面积够大,住房档次也有明显提升,基础设施良好的小区成为典型住房,和发展中国家完全是两回事,离美国差距并不大。

4

如何正确看待中美经济差距?

综合来说,虽然在一些与人均相关的数值上,中美看似有数量级的差距。但实际上,中美两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差距,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不少人通过亲身体验,感觉在美国生活与在中国相比,其实是各有利弊,中国并不是简单地落后于美国,也有不少强于美国的地方。

中国的实际生活水平远好于一般发展中国家,更为重要的是,虽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人均收入数值远高于中国,但在财富数据上却迅速被中国逼近——

安联保险的2017年全球财富报告认为,中国大陆人均财富排名升至全球第27位。

不少美国人收入高,但储蓄却很低,反而欠了不少信用卡债,而中国人一般都有自觉储蓄的良好习惯,一般买房购车、投资理财、出国读书等也能负担得起(但近年来中国年轻人负债的比例在迅速提升,这个值得注意和警惕)。中国人在全世界的消费实力已经广为人知,庞大的购买力也并不比任何国家差。

中国并不需要追求虚高甚至有害的GDP数值,真正需要追求的是像美国那样具有领先世界的多种优势。

比如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实力强大的跨国企业、一流的大学教育、领先的科技实力等。

在这些领域,虽然中国也已远超一般发展中国家,甚至可与第二阵营的发达国家相匹敌,但与美国相比,还是有显著差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2 10: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天勇:中国需要赶超型的GDP增长速度
2018年01月02日 09:52:18
来源:凤凰财知道 作者:周天勇

0人参与 0评论
最近一些国内外学者提出,中国不需要赶超型的GDP增长速度。国内这些学者的理由是,不能再以损害生态环境、房地产虚高、高资源消耗、质量低下的模式去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国外学者的看法大都集中于中国不能再以加政府、企业和居民债务杠杆,来谋求经济中高速度增长,以避免积累金融体系风险而波及到全球经济的稳定。这些担忧不无道理。但是,也失之于片面。笔者认为,惟有突破性和大力度改革释放的动能,才能推进国民经济良性和快速增长;也只有实施赶超型经济增长战略,才能初步建成现代化国家,并最终成为现代化的强盛国家。

没有赶超型增长根本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中国复兴提出了伟大的发展战略,即在2035年时,初步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时,成为现代化强国。全世界为之瞩目,也使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和信心倍增。那么,怎么样才能使中华民族实现宏伟的发展目标?我认为,发展水平从中等收入阶段迈进高收入门槛,是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

没有一定的赶超型GDP增长速度,2035年时,能从中等收入发展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吗?回答是否定的。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2015年人均GDP高于12735美元的,为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即使2016年高收入门槛提升2%,高收入门槛就是13000美元。2016年全球人均GDP为10000美元左右,中国人均GDP为8100美元,与世界平均相差了1900美元。假如2017年高收入国家门槛又提高了2%,人均GDP为13260美元,按照GDP总量增长6.85%,5‰增长率的年中平均人口,年平均美元汇率等因素计算,2017年中国人均GDP大体为8500美元,与高收入门槛相差4760美元,我们只完成了迈向高收入门槛路程的64.1%。

1960年时,世界上有101个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到2007年时,仅有13个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而3000万以上的人口大国,只有日本、西班牙和韩国三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21世纪以来,又有一些国家和地区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至今有57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进入高收入国家和地区门槛。人口大国中人均GDP只有波兰2016年以12500多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在3000万人口以上的大国中,俄罗斯、巴西、印尼、泰国等,或者进入高收入门槛后又跌出,或者长期在高收入门槛附近徘徊。因此,大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之中,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更不会例于此外。

恶性通货膨胀,金融风险暴发,汇率对外急剧下降,也会导致由于人民币相对于美元贬值而使人均GDP水平发生垂直下降,使前面赶超型增长速度形成的位势下跌,或者离高收入门槛越来越远,或者在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后,又跌出高收入门槛之外,重新陷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成为失去现代化的国家。

当然,从全球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博弈看,后发国家若自动放弃GDP赶超型增长,就国家利益而言,先发国家一定是乐见其成。用加债务杠杆的办法去谋求赶超型经济增长,因为通货膨胀和币值下跌,结果还是会欲速而不达。然而,若有别的能够增强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的途径,获得国民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却没有去寻求,增长长期徘徊在中速左右,甚至中低速增长,可能会铸成历史性的错误。

需要指出的是,动态地看,人均GDP高收入门槛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将不断地提高。而且,从近期国际各大组织对2018和2019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在3.5%到4%之间。高收入国家门槛年平均提高速度,很可能不会在保守估计的2%水平上。如果世界经济在2018到2035年间平均增长速度为3%,或者高于3%,中国平均经济增长若不高于中速4%的水平,2035年根本就没有希望进入高收入门槛。因此,如果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而中国要想在确定的时间之前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唯一的行动战略是赶超型的经济增长,根本就没有其他途径可选。

中国仍然有经济增长V型翻转的空间和领域

当然,中国因过去人口调减力度过大和时间太长,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和经济主力人口的逐年收缩,国民经济再如过去一样,平均以接近10%的速度增长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并且,传统的经济领域和格局定式,过去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发展方式,制造业的全面过剩,经济增长速度的逐年下行,经济政策促进增长的两难等等,一些模型通过人口、劳动力、资本生产力、收入、需求等因素的预测,似乎未来长期是一个L型增长的阶段,容易使许多学者感觉再推动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似乎已经无望。

那么,中国未来,还有没有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呢?我认为还是有的。理由在于:

(1)我国盐碱地、荒漠化、沙化地和废弃工矿用地等未利用土地超过70亿亩,其中可改造的未利用土地超过15亿亩—20亿亩。仅仅改造其中的10亿亩,每年新增GDP将超过5万亿元。目前将土地改造成可利用土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技术已经成熟和成本较低;在西北和华北提高含水云层降水率及地面工程调水等技术和经验也在成熟,成本也在降低;只要有体制和政策,资金的投入也不是问题。仅此一项国土改造、增加淡水和增量土地产权改革组合,给中国新增耕地、林地、湿地、建设用地资源,建设小城市和城镇、新农村社区,增加粮食等农业产品供给,提高森林覆盖率、容纳人口生存、创造成亿的就业机会,会极大地扩中华民族的发展空间,实现一波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2)中国还能找到、开放和拓展许多有经济增长潜力的领域。如3000米以下的低空领域,美国通用航空产业创造的GDP为其总量的0.8%左右,而我们几乎是空白,才开始起步;再如,虽然我们制造业相对过剩,货物贸易是顺差,但旅游、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等服务业由于体制原因而开放度不高,供给不足,服务贸易逆差实际上远大于公布的数据;再比如我们的林业,由于产权年期太短而社会资金不愿意进入,不能形成林业、林下食品、中药、旅游、养老等综合林业经济;还比如,在许多国家中,慈善、商会和其他协会,是社会组织,社会募集资金,向社会服务,是增加公益就业和发展公益性服务业的重要领域,而我们却形成了行政性组织,消耗政府拨款、成了经济发展的负担。如果大力度改革和向社会开放上述领域,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3)推进户籍、土地、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体制的改革,加快能够市民化的城市化,促进城乡要素能够双向顺畅流动和盘活休眠和低效率的资源,也会促进经济增长的速度。按照一定人均GDP水平上应有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比率,我们偏差高了13个百分点,致使有限的土地上多堆积了1亿农业劳动力,使其劳动生产率非常低下;而农业生产小块化和碎片化,即使流转经营的大片土地,也因产权结构的复杂性,预期不稳定,风险较大,不舍得投入,在短期中用化肥和农药掠夺地力;由于农村不能交易的僵尸资产,几乎得不到抵押贷款,城镇社会资金也不能够进入农村增强农业和发展其他产业。如果我们在上述体制方面推进改革,将促进人口、劳动力、资金、技术和项目的城乡双向流动,调节土地按照市场经济的方式,更好地在城乡、各产业中有效地配置,并使农村和农民得到发展的资金和财产性收入。这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动能非常重要的来源之一。

(4)创新活力也是中国增长的强大动能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恢复提高考和正规化教育毕业了数以亿计的大中专学生,产业发展造就了以千万计的科学家、发明者、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出国留学形成数以百万计的海外人才,我们的科研条件也今非昔比。然而,体制的禁锢、机制的僵化、激励的不足,仍然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大障碍。如果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企研发中心,技术项目给以职务发明者知识一定比例的股权,所有成果除极特殊规定的强制向全社会开放,创新投入和研发人员的税收、薪酬等激励机制到位,理顺从天使到上市等环节的科技融资体系,大力度解开非土著和非国内科研人员户籍管制、居住限制、子女教育歧视、身份限制、公共服务不均等各方面的体制束缚,将会形成推动国民经济中高增长的创新暴发力。一个先例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颁布实施职务发明有股权和强制向社会全面开放技术的《杜拜法案》,促成了其闲置和被限制在各教育科研机构及军用体系中的计算机、移动信息、核能、半导体、材料等技术,向产业应用转化,形成了其20世纪80年代芯片、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信息高速公路、核电、航天等第三次产业革命,实现了10年左右美国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我们也可以用突破性的知识产权改革和大力度的向市场开放,实现中国自己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形成一波国民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5)从经济发展的资源和要素来看,60%的贷款配置给了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70%的企业用土地资源也分配给了国有企业,只有40%多的信贷资金配置给了非国有经济,而且国有企业贷款的利率为4%到5%,私营经济从银行中得到贷款的价格则平均为12%。国有企业还拥有相当多当年无偿划拨的土地。如果国有企业也以私营企业同样的价格获得资金和土地,则整体上要亏损5万亿元以上。如果我们能够大力度地推进改革,形成一个土地和资金平等和竞争性的供给体制,彻底取消要素分配对私营企业的所有制、配额和价格歧视,公平地调动全体人民创业、投资、建设和经营等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土地资源和资金要素有效率地配置和使用,就会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如果效率与民营经济一样,就会增加5万亿左右的利润。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走势并不是在波幅很小的状态中稳定增长,而是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每次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行,都是由V型增长翻转为上行的。39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9.6%左右,最高的1984、1992和2007三年,增长率分别为15.3%、14.1%和14.2%,比平均值分别高出5.7、4.5和4.6个百分点。从历史的经验可以看出,国民经济增长可以进行V型翻转,每次上行都是由大力度的改革推动实现的。即使在未来的一些年份中,比照历史也可以实现高于平均值至少2到3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通过新的大力度的改革,也可以获得8%,甚至高于8%的经济增长率。

实际上,原来思维定式中没有想到的新的更广阔的空间,并且松绑和理顺禁锢人民推动发展工作力和创造力的既有体制,就是我们国民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巨大源动力之希望所在。

经济提质增效可能需要理清和正确处理的八大关系

目前学界,甚至是实操界有一些对经济形势和应对思路及政策的讨论和看法,逻辑、路线图、改革先后和政策组合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需要补充讨论的是,可能要更进一步地认识清楚以下政策、改革、发展和开放中的八大关系,基于此来更加深入地理清思路、制定方案、相互组合、深化改革、推进发展和科学开放。

一是可能需要理清和处理好增量改革扩大发展与存量改革激发活力之间的关系。从改革的历史经验看,20世纪80年代初,允许在国有之外发展乡镇企业和设立特区及“三来一补”;90年代初允许外资在中国设立企业使日韩台港资金进入;90年代后期改革工业部体制,21世纪初清理近2万条法规,加入WTO后制造业全面开放,欧美日韩等跨国公司大举进入投资。这些均为增量改革推动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翻转为上行。一些学者对未来会不会再有V型增长有疑虑,我认为关键是有没有突破性的改革,带来增量式的增长。增量改革形成增量发展,还可以带动存量改革,激发存量内的活力。增量改革促进经济增长速度,可以消化金融体系中的不良资产;其扩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转移存量中的劳动力使其再就业;其经验,可以给存量改革形成经验和样板。而主要精力放在存量改革、调整结构、升级转型上,其时间可能很长,风险很大,没有回旋余地,甚至可能使增长速度更加放缓。

二是可能需要理清和正确处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增加居民收入与扩大消费、化解过剩之间的关系。目前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居民大众收入水平相对低,国内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与快速技术进步和较强生产能力形成的生产过剩之间的不平衡。如果仅仅是供给侧方面的去产能、降低成本(极有可能是减就业员工以降低工资和“五险一金”)、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员工)等,结果不能提高劳动者的工资等收入,使居民大众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更加不足,而生产会更加过剩。因此,供给侧改革,需要与增加就业和提高居民大众收入之间,特别需要与鼓励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非正规就业等发展之间,加以平衡。

三是可能需要理清和正确处理经济政策工具与体制改革组合之间的关系。2018年财政扩大赤字、发行国债、减税清费等扩张性政策,与征收环境税、中性货币等收敛性的政策相搭配;去产能、减工作岗位等收敛性的改革,要与各类促进就业等扩张性增量体制改革相组合;而总体上收敛性的经济组政策,要与设计的总体上能够扩张经济的改革相组合。否则,若经济政策组合总体上为收敛性,而改革组合也选择了收敛性模式,加上客观的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长速度放缓的可能性和深度就会加大。

四是可能需要理清和正确处理推进收敛就业空间的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与扩张就业空间的适度技术和产业模式之间的关系。我们目前有这样的国情:2016年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27.7%,比一般的国际同样发展水平上的平均值15%超过了12.7%,在农业领域中淤积了1亿劳动力;28171万农民工中受教育、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分别为1.3%、16.2%和58.6%,也就是说76.1%没有接受过高中教育;制造业中传统技能的劳动力可能在5000万左右,农村教育水平堪忧的留守儿童6000万,未来也将会成为知识水平不高的劳动力。这样巨额的较低知识水平人口,劳动力大规模失业风险,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资本有机构成快速提高、智能机器人大规模替代等转型升级之间,将会形成严峻的冲突。如果不在税收、法律、政策等方面加以引导和平衡,想仅仅通过未来新经济创造的财富,再由政府集中后“反哺”规模如此大的人群,可能会发生导致低效率、转移支付腐败、财政赤字和金融体系风险等诸多问题。而且,技术进步和资本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多,居民大众因就业困难、收入相对低水平、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考虑到我们的国情,适度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微企业、非正规就业、小商小铺、流动商贩等等,应当在很长的时期中,是我们发展模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五是可能需要理清和正确处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与降低成本和增强制造业及国民经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比如包括产品质量性能改善、产业技术水平提高、扩大高端消费品生产、提高投入产出比、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恢复生态环境等等。比如煤改气,调整能源生产、进口和需求结构,减少雾霾和碳排放,其需要面对的现实是:中国在能源资源方面是一个贫气而富煤国,如果工业、服务业和城镇生活用能全面地煤改气,将会大规模增加天然气的进口,引起国际天然气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格局性变化,大幅度拉涨天然气的价格,不仅消耗巨额外汇,也将大幅度提高实体经济用能成本,使目前中国制造业成本更高和竞争力更弱,居民取暖热水灶用生活成本也会增加,而政府因煤改气及其居民生活补贴,也将背负上沉重的财政支出。因此,怎样立足中国能源资源国情,着力于能源自给,开发既低零污染和低零排放并实用,又低成本的太阳光热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清洁用煤等适用能源技术和能源供给,至关重要。我们绝不能建设一个虽然可能是“高质量和高水平”,但成本太高、竞争力较弱的国民经济体系。

六是可能需要理清和正确处理体制内大力度深化式改革与对体制外突破型开放式改革之间的关系。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行政和事业性协会、国有企业等,可视作体制内;而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非国有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非国有的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其他所有制经济,民间协会,宗教团体,第三方仲裁,非正规就业人士等等,可视作体制外。20世纪80年代时,就是在国有的计划外,用大力发展体制外乡镇企业的改革方式,倒逼国有企业进行面向市场的改革。90年代在体制外大力发展个体商户、民营企业,引入外商投资兴办工厂,竞争使体制内国有企业不得不开展减人增效、降低成本的改革;而21世纪,开放引入欧美、日韩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与狼共舞,迫使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更新装备、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采取改造土地、造林、通用航空、教育、医疗、养老、政府采购、国防需求等等领域向体制外开放的方式,配以更明确土地财产所有权、时间更久长如100年土地林地年期、比例更高知识产权、更严格保护私人产权保护制度、改造土地更大建设用地比例、更少限制社会资源准入等等更大力度的改革,使体制外改革带动、促进和倒逼体制内改革,体制外机制嵌入和激发体制内活力,并且体制外改革转移和消化体制内改革所要面对的债务和员工。比如,可以更大程度放开国有企业的二级和三级公司,与非国有的企业混合改革,改变其机制;还比如,可组建非国有的投资基金等,投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中的新技术,使其产品化和产业化。

七是可能需要理清和处理好新形势对外开放与外带内动、利益回流、控制风险和国家能力可持续之间的关系。在“一带一路”走出去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相平衡,合作发展与利益共享相平衡。

(1)在国际产品提供方面,要分清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中的国际公共产品、国际准公共产品、国家产品和商业产品,中国可以提供扶贫、维和、气候等方面的资金和人力,也可以向一些国家提供无偿援助,以帮助建设公共工程、资助教育、医疗服务等国际公共产品,包括一些低息贷款等准公共产品,但应量国家财力而行;而一些在对方看来是公共产品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等,对于中国来说是国家产品,即对方要用其财力,或者国家以物易建的方式进行支付,这类产品坚持保证质量、等价交换、必须支付的原则,不能任意扩大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范围。而企业在他国提供的产品,一定是商业产品,毫无疑问,需要按照国际市价进行交易,贸易、投资和经营要获得利润。

(2)制造和贸易方面,实施出口升级替代和出口区域开拓战略,促进中国智造、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性能和竞争力,形成中国品牌和销售渠道,拓展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市场。

(3)体制机制方面,形成国家倡议引导、企业为主体、世界市场调节、国际规则约束、第三方仲裁、有关政府部门及协会协调的对外开放;形成国内投资和母公司与在外股份公司、子公司的科学管控体系,促进在外企业向有竞争力的现代跨国公司体制改革和转型。

(4)产业发展战略和组织方面,产业转移要形成内外企业间分工协作、在外生产带动国内产业增长的格局;工程项目应当更多地争取总承包方式,形成设计、投资、提供装备、建设安装、投产、原材料及配件供给、运营服务等全过程参与;横向在投资、建设、贸易、融资、服务等方面相互配合,综合推进;“一带一路”规划实施中,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企业驻入、市场兴旺、产城同步等关联推进,基础部门、生产部门和消费部门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5)风险防控和收益保证方面,中国所有在外投资,国家产品和商业产品,一定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将未来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总体上,要掌握、评估和监督中国在外投资、海外资产的规模、结构、流向和效果等情况,防止出现不良资产,防止投资与财力和后续资金供给不适应和断裂,防止严重亏损,使中国在外投资总体上有净利益回归国内。否则,就会造成投资、收入的对外漏损,对国内经济增长造成下行压力。

八是可能需要理清和处理好既定潜在经济增长能力与可变潜在经济增长能力之间的转换关系。一些学者从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土地等资源约束、服务业比例升高等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中速增长的区间,国民经济不可能再中高速增长。从历史上看,20世纪90年代初时,学界也曾有过中国经济能否高速度增长的争论。持适度经济增长观点的一派学者测算和提出5%的GDP增速最为适当。然而,1992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启动,加上加入WTO接力,一直到2011年,经济平均以10%左右的速度高增长了30年。目前来看,财政和货币政策不能改变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但是,改革,特别是增量性改革,可以扩大增长的空间,可以改变决定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的一些基础因素。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仍然强劲的自信,来自于能够扩大发展空间的突破性改革。

建设强盛中国:突破性改革推动中高速增长的思路

一些学者认为,未来的发展不以GDP增长速度论英雄,今后的要侧重于发展的质量;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以后不能再以追求GDP为中心,社会民生、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是重点;改革的关键也不再是经济体制,而是要以社会和法制等体制改革为关键。我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中国虽然经济规模居美国之后为全球第二,但是,中国目前还并不富裕。2017年人均GDP水平与全球人均GDP水平相差大约在1600美元左右,如前所述的与高收入门槛也相差近4800美元。中国城乡和区域间发展还很不平衡,从居民收入看,据统计数据和我们计算,2016年城镇户籍居民、城镇非户籍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7884元、22990元和12363元;统计公布的吉尼系数为0.465。从地区发展来看,东部一些地区人均GDP水平已经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而中部地区离高收入门槛还较远,西部和老少边远地区则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

解决中国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安全和国防等问题,需要更多财力的积累。从经济上看,目前地方政府高债务的降低,需要经济发展形成更多的政府收入去逐步还本付息;企业在银行体系的债务需要扩大的GDP,既增长着的收入,减少违约,并在金融资产体系中通过日益增长的良性资产而降低呆坏帐比例,保持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从政治和社会方面看,政府也需要GDP的增长,扩大税源基础,才能保证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支出的需要,特别是社会民生方面的教育、医疗、养老、失业、低保、廉租房等民生支出,也要以日益增长的税收作为开支的来源;就业是民生之本,GDP低速增长,失业的压力就较大,特别是青年人工作的机会就相对收缩,我们必然会面临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而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保证国家的安全,国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强大的财力来支撑,税基和税收就是其基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企业税负率较高,对于实体经济,需要减税清费降社保及减其他成本来休养生息,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客观地讲,这确实与居高不下的公共管理支出和日益增长的民生开支需要,形成收入和支出的两难。关键我们是循着什么样的思路去走出困境。一种思路是,精力放在存量提高质量等方面,而容忍GDP低速增长,使我们在收支方面摆脱不了两难困境;一种思路是,推动增量式突破性地改革,扩大增长的空间和领域,增加税源税基,来转移和良性地走出政府收入与支出的泥泽。

由于计划生育实施时间太长和力度太大,未来几十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将非常严峻,抚养比和需要支付养老金的规模将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虽然老龄化形成的养老成本高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一个压力,然而,过低的增长速度则会形成更加巨额的养老金缺口。也就是说,我们今后需要更多的钱用来养老,要动态地提前储备日后需要的养老财力。没有数次中高速的GDP上行增长,没有盈利、税收和社保的积累,我们未来将无法应对老龄化对巨额社会保障支出的需要。

因此,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中国既要提高发展的质量,也要谋求经济中高速的增长速度,以创造更多的GDP。

如何支撑和推动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从逻辑上看,首先要推进供给侧改革:减税清费降社保,还要通过改革降低融资、运输、能源和土地等成本使企业休养生息;推进农村宅地耕地林地和其他经营性用地产权改革,深化知识产权改革,特别是结合增加淡水供给工程、空中增降水技术、未利用土地改造技术,突破性推进增量土地产权改革,配合推进城乡户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使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盘活,并扩大发展的空间,增强经济增长的动能。

其次,投资改造中国西北和华北国土,是一项新的大开发和振兴中华的伟大工程。由于陆地调水工程、空中增降水技术、土地改造技术、植被恢复技术等等可选择性增多、可行性成熟、成本逐步降低,为中国更多地通过国地改造和整治获得更多的可利用土地,西移和改变胡焕庸线,扩大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据资料,仅南疆就有干旱非沙漠土壤地2.3亿亩。据清华大学专家介绍,空中增降水技术,可以在西北和华北,增加6条黄河的水量。我们至少可以增加15亿亩可供利用的土地。

通过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结合新技术新经济领域,开放被抑制的低空、教育、医疗、养老和旅游等领域。通过增量发展空间的扩大,弥补逐步相对收缩的房地产和传统制造业等领域,改变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给社会资金创造新的投资机会,留住和改变资金的内外流向,甚至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进入中国新开发和新开放的领域,提高国内投资增长率,新增GDP发展逐步消化金融体系中的不良资产,逐步降低债务比例,从经济增长预期、内外资金投资平稳流动和金融体系健康方面,稳定人民币币值。

再次,扩大发展空间和开放增长新领域,可以加快人口流动和迁移,改善劳动力就业分布,新改造土地要素、新发展条件与劳动力要素重新组合,鼓励人民在新的空间上创业就业,发展新型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新的农村社区,创立新型农场林场,新的发展空间中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经济效率,给国民经济注入强大的增长动能。前面已述,农业中窝积多余的1亿多劳动力,加上未来传统工业产业需要转移劳动力,被智能机器人替代的需要再就业劳动力,以及复员军人、毕业大中专学生、农村毕业留守儿童未来劳动力等,这些以后在新经济中难以就业的劳动力人口,可以在扩大了的发展空间找到他们的机会,既有利于就业民生,也利于社会的根本性稳定。

第四,提高居民大众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富裕人民。在传统工业和建筑业就业相对收缩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增量突破性改革和扩大生存发展空间的方式,大规模地创造创业和就业的机会,并通过增加新财富的办法提高居民大众的收入。通过转移人口较快地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保证提高城镇非户籍流动人口收入,稳定提高城镇户籍居民收入。并且,在增量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特别鼓励创业创新,注重中小微民营企业发展,发展中小家庭和合作农场,新农户可以农业、林业、旅游、农产品加工、养殖等综合创业和经营,扩大中等收入的家庭和人群。精心设计增量改革和增量发展的模式和政策,调动人的积极性,劳动力更多地参与创造财富的过程,充分发挥劳动要素的贡献,产业组织中小微型化和劳动密集化,缩小城镇居民、城镇流动人口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其成为共同富裕的机遇。

第五,有效地扩大国内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2012年开始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主要原因还是生产过剩,其另一面就是需求不足。从未来看,中国出口需求增长因贸易保护主义回归,仍然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投资需求遇到高杠杆率约束,技术进步也使工资转化率下降削弱了投资扩大消费需求的功能。因而,基于13亿8千万中国人口规模,通过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扩大中国国内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是克服生产过剩的的关键。我们的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和城镇非户籍人口的收入消费率分别要远高和高于城镇居民,想法设法,通过增量改革和增量发展,加上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以及深化户籍和其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将会有效地增加这两个群体居民的收入,形成快速增长的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这样,在新的土地上,建设新的城镇和农村,修建新的住宅,建造新的交通道路、机场、车站,发展新的工业,在人们投资、创业、就业创造财富的同时,扩大了建材、能源、建筑安装、住宅装修、家居用品、日常生活消费品、工农生产原料及装备等等方面的需求,这可以扩张10年以上持续和强劲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一举改观可能会长期发生的需求低迷和生产过剩,再实现10到15年国民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总之,我们有的是业已成熟和可用扩大我们发展空间的技术,国土和领域有的是回旋的余地,有的是工业和交通等生产力基础,有的是人民创业创造的精神,虽然人口少子化、老龄化、经济主力人口减少,给我们形成了很大的消费需求相对收缩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压力。但是,城市化滞后,大众收入差距,产业中过多的劳动力淤积,正好也是我们通过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相结合的方式,启动新的人口迁移和市民化,转移和扩大就业,实施居民大众收入倍增行动的机遇和空间。鉴于此,我们可以对中国未来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的能力,怀有乐观的希望和充满坚定的信心。

关键的是,我们不能被束缚在原有的眼界和思维定式中,老龄化趋势和人口城市化余地不等人,我们要与时间赛跑,宝贵的改革时间不能消耗在无休止的思路争论、方案设计、反复论证、轮番试点、立法在先等等之中,精力不能被陷于存量的纠缠和挣扎中。看准的事,就象1977年恢复高考一样,只争朝夕,果断推进,必须增量与存量互动,通过突破性和大力度的改革,扩大发展的空间,显著释放活力和动力,有效地增强国民经济增长的动能和潜在经济增长能力,使我们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跨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在2035年时,确保初步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时成为一个强盛的现代化国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4 10: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懂行的老领导:东北困境的症结究竟在哪儿
2018年01月03日 22:16:36
来源:侠客岛

406人参与 142评论

自动播放
原标题:真正懂行的老领导:东北困境的症结究竟在哪儿

【侠客岛按】

最近,围绕东北的新闻不少。中诚信董事长毛振华控诉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的视频风波还未平息,“雪乡宰客”的新闻又开始发酵。也正是因为大家关心东北振兴,才让这样的新闻总是容易有热度。

东北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研究好这个,可能对整个中国都有全局借鉴的意义。毕竟东北是共和国的长子,东北的问题,在全国各地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必须通过研究问题。

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是一篇真正懂行的老领导去年的一次演讲实录。他叫张国宝,曾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等职,可以说是东北问题的资深专家。通过重读旧文,我们也会有更多深层次的理性认识。

“要给东北一个时间,多帮助他们转型。只说些批评的话,丧气讽刺的话,甚至是风凉话,只会自丧志气,也不完全符合实际。”不流于情绪,不惮于直面问题,是这篇演讲最突出的特点。侠客岛对原文略有删减。



整体

近年东北三省的GDP增速在全国各省中垫底,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东北三省的干部群众当然更加焦虑。因为我曾经担任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所以我对东北的经济状况也就更加关心和着急。

从统计数据看,2003年至2012年,是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也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时期。2003年东北三省GDP总计12722亿元,到2012年达到50477亿元,是振兴初期的3.97倍,年均增长率12.5%。尤其是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东北三省经济增速达到高点。吉林省连续两年保持16%以上的高增长,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第二位,辽宁居第八位。

在这一段时期,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四大板块中的比重保持在一个重要位置,个别年份东北经济的增速曾一度位于四大板块之首。

东北经济下行拐点始于2011年(12.6%),当年增速比上年的2010年(13.7%)下降了1.1%,2012年又比2011年下降2.4%,到2015年辽吉黑三省分别降为3.20% ,6.5%和5.7%。最为困难的是2016年,经济增长分别为-2% ,6.29%和6.17%。辽宁负增长,吉、黑两省增速分别居全国第25位和29位。所以外界出现了东北经济断崖式下滑的呼声,引起了各方的关注。

东北经济到底怎么了?

风俗

人们很容易指出的原因是:东北改革不够深入;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人的观念,官本位意识较强;有了事不是去找市场,而是去找政府;凡事都需托人情;营商环境差;外向型经济不发达;投资不出山海关等。

这些问题确实存在。

记得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初期,中组部和国务院振兴东北办联合在哈尔滨召开过一次厅局长以上干部会,宣讲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我在会上讲到,振兴东北要学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从移风易俗开始,能不能今天中午吃饭不要转桌子敬酒?结果中饭开始,大家都很不自在,一个女同志首先打破僵局,说我是女的可以例外,给张主任敬杯酒,结果一会儿会场大乱,又开始了转桌子敬酒,可见移风易俗之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的地区差异很大,自然禀赋不同,人们的行为、作风也受此影响很大。电视里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在东北插队,后来留在东北工作的当年上海知青,回上海探望母亲。母亲很高兴叫姐姐去菜市买些好菜,给姐姐100元钱,姐姐买菜回来,给母亲一笔一笔算账,最后是106.50元,母亲又拿出6.50元给了姐姐。这位弟弟常年在东北,已经东北化了,见此十分不满,觉得太小气了,但是在上海可能属正常。

外国人吃饭AA制,东北人吃饭抢着付钱,结果老板只好随便抓一个付钱,还是个没带钱的。东北人豪爽,讲义气,地大物博,不在意这三瓜两枣的。这点交朋友不错,但用在经商上就不够精明了。这样的例子很多,一时半会儿难以改变。以上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思想观念来改变。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这些问题在2004年至2012年也是存在的,为什么那时的经济增速会比现在高?



结构

就事论事讲,东北经济增速出现下滑还是东北经济结构的特点造成的。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和自然禀赋,东北经济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大。在第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八年中,国内外经济大环境正逢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装备需求量大,这对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东北经济结构是利好。

例如第一重机厂那段时间,钢铁设备、核电设备订单充裕,如鱼得水。大庆油田也是一样,那时国际原油价格每桶一百多美元,大庆日子好过,对黑龙江税收贡献也大。东北的钢铁厂、煤矿也是同理。

但是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下滑,从过去的9%~10%下降到6%~7%,东北的重化工业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而经济结构的转换又非一朝一夕之功。

陆昊省长曾介绍过一组数据:2016年与2012年相比,黑龙江的能源产值减少了1587亿元,原因和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大庆原油产量减少有关。原油价格从每桶一百多美元下降到每桶四十多美元,腰斩了一半多。大庆油田一年产值2800多亿元,打个喷嚏对黑龙江的经济总量、税收影响就很大。

加上煤炭价格下跌得厉害,电力市场疲软,在黑龙江经济中举足轻重的能源板块高速下滑,既便其他产业的产值增加了2000多亿元,也就刚刚能弥补能源下滑的部分,经济增速当然就没有了。

农业对黑龙江经济也举足轻重。水稻产量520亿斤,对全国粮食安全贡献巨大,但是如果水稻价格一斤差一元钱,影响就是520亿元。我刚去过佳木斯,听富锦县象屿金谷农业综合企业讲,一斤水稻价格下降了五分钱,那就是26亿元。

还有受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核电发展明显减速,承担核电设备制造的一重、哈电,原来是优势,现在成了受影响最大的企业之一了。

还有2010年从保护东北黑土地生态环境出发,我们制定了大小兴安岭停止砍伐,经济转型的决定,木头财政没了,靠吃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仅伊春一市,财政收入降到14亿元,而财政支出要127亿元。对全国、对东北、对黑龙江全局,长远看,战略上是好事,但对于经济增速肯定是个负面数据。

这些因素的叠加会对黑龙江经济增速产生重大影响。别的地方影响有没有?也有,但对黑龙江经济结构而言,影响更大。伊春的经济转型,大庆的经济转型,黑龙江乃至东北的经济转型,要给东北,给黑龙江一个时间,多帮助他们转型。只说些批评的话,丧气讽刺的话,甚至是风凉话,只会自丧志气,也不完全符合实际。我历来不主张以GDP增速排座次、论英雄。



优势

但是这样我们就能说东北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没有贡献了吗?显然不能。

中国国土辽阔,各地区经济结构、经济基础、自然禀赋不同,如果都以GDP增速排座次,互相攀比,那主体功能区的思路就难以贯彻。以对外开放程度而言,广东毗鄰港澳,上海面向太平洋,连结长江经济带,东北毗邻北朝鲜,但东北的对外开放就一定要和东南沿海相比吗?我看没有可比性。东北更多承担着保卫国家安全的责任。

所以,对东北GDP增速下滑,也要做主客观的实事求是分析,不要丧失信心。我看黑龙江对国家的贡献其实很大,一、二、三产业结构也有比其他省市优越的地方。

例如黑龙江第一产业占比高达17.5%,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大省之一。但农产品价格不高,你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路过富锦县参观了一个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公司,公司仓储了422万吨粮食,主要是大米、玉米,号称可供全国13亿人口吃10天。像这样的粮食公司黑龙江还有七、八个,这就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

伊春停止伐木了,经济会受到影响,但是我们有蓝天白云,有有机食物了。这种幸福指数不能和GDP增速画等号,但其意义却绝不应小视。习近平主席视察伊春时说,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生态就是资源和生产力。讲得太好了!很多沿海地方在改革开放后发展速度很快,但发展投入了太多的土地、人口、环境等生产要素,其实并不科学。



过去江浙是鱼米之乡,粮食自给有余,现在粮食早已不能自给了,要吃东北的大米、猪肉,他们的经济增速的确让人羡慕,但黑龙江的大江、大森林、大粮仓和蓝天白云更值得羡慕。我们的经济发展不一定要仿效他们的模式,也许过若干年后,他们会更羡慕我们。

国人现在为中国有航母、导弹驱逐舰很感自豪,但是航母和导弹驱逐舰的心脏正是我们黑龙江企业生产的。核电、直升飞机领域,黑龙江企业也具优势。由于军工产品的价格政策是保本微利,否则军费就要增加,这部分的GDP和同值的鞋子、袜子的GDP是绝对不能对等的。

黑龙江有个703所,不仅为舰船动力,也为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提供了关键装备,燃压机组的动力。我在任时,哈尔滨轴承厂生产航空轴承,是战斗机、飞机必不可少的关键部件。

以上这些都是共和国的脊梁,要继续保持这个优势。

反思

不过,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黑龙江也好,东北也好,过去也不是没有轻纺、家电工业。例如哈尔滨亚麻广是苏联援建的156项之一,海伦糖厂是中国最大的甜菜糖厂,佳木斯造纸厂是亚洲最大的造纸厂……但现在都垮了,为什么?

营口在改革开放之初领风气之先,当时友谊牌洗衣机是第一大品牌,还有沈努西冰箱,现在与南方的家电厂相比,早已名落孙山了。为什么?是东北这块土地不适合轻纺、家电工业发展吗?产业的兴衰、发展是靠企业家精神,靠市场氛围,靠自然秉赋来选择的,平心而论,这方面东北和南方比的确有差距。

东北的粮食加工业产业也值得我们反省。台湾的一个旺旺食品,一点点粮食膨化后能卖那么多钱,可见我们脑筋动得还不够;东北有那么多葵花籽,可是却鲜有瓜子的品牌,连傻子瓜子都不是东北的;在吉林,我们曾经扶持过皓月牛肉,大成玉米深加工,但普遍经营得不好。

所以东北不是没有轻纺工业,是如何让轻纺工业能在东北黑土地上成长。我们要营造好的营商环境,否则都是空谈。我的确看到有外资、港资来东北办粮食深加工企业,结果的确有流着泪走的。例如我认识一个叫刘修才的海归,但他在其他地方,在外国办企业办得却很好,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东北也有许多高科技的优势产业,起步时全国领先,但总做不强,做不大。例如沈阳的新松机器人,许多年前就是依托中科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发展起来的,在全国绝对领先,但这么多年了,发展总有些不如人意。

东北的东软在软件和医疗器械上也走在全国前列的,但我们总觉得没有华为、中兴发展得好,发展得大;哈尔滨工业大学技术力量很强,创新孵化能力也有,但和深圳、上海比就有差距;现在新能源汽车的领头企业比亚迪的老总王传福,就是哈工大电化学专业毕业的,这个专业其他院校很少,但全国储能产业好像哈工大的声音还不强。

金融、央企

金融业的问题也不小。

在第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时,东北金融是失血型的。因为银行是嫌贫爱富的,东北的坏账多,信用不好,所以银行存款在东北是净流出的。越需要钱的地方越没钱,形成了越富的越容易搞到钱,穷的越来越没钱。所以陈元同志的开发银行搞了个开发性金融,支持东北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我很赞成他的意见。所以我觉得嫌贫爱富后面还应加上一句话,就是金融也应支持把穷人变成富人。

前段时间的40人金融论坛期间,人民银行副行长殷勇做了个短短的调研,就发现黑龙江省贷款余额是1.9万亿元,40%多是涉农贷款,说明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但对比贷款利率呢?黑龙江贷款平均利率是6.2%,比全国的平均利率高0.49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利率7.36%,比全国涉农贷款平均利率2.75%高出很多。我听后大吃一惊。陆昊省长也听到了。我们的金融如何来降低融资成本,帮黑龙江,帮东北来降低经营成本。东北经济有问题金融业也有很大责任啊!

另一个问题是小企业贷款难。我在任时帮助东北搞了个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辽吉黑三省加上内蒙、大连各出三亿元资金。但后来因为公司没放在大连,大连不肯出了,只有进出口银行支持出了15亿元,差不多30亿元资本金起步。说实话,我很关心这个担保公司办得怎样?因为关内流行说,什么公司放在东北就完了。这次听说现在办得还不错,也让我松了一口气。我们要为大众创业提供融资服务。

另外金融还应该为对外开放,特别是与俄罗斯的产业合作提供支持。过去金融界一说俄罗斯就认为俄罗斯经济走下坡路,信用不好,不愿贷款。在2005年,马凯同志和我意见一致,主张给俄罗斯贷款,“以贷款换石油”。当时商业银行都不愿意贷,后来开发银行贷了,到2011年本息全部还清,我们买了4840万吨石油,现在海外金融成了开发银行一个重要业务。所以金融界也要风物长宜放眼量啊!

最后我还要讲一下,在东北经济的改革中,央企应承担重要责任。

这是东北的经济特点决定的,国有经济比重大,尤其是央企比重大,在其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黑龙江的大庆油田、哈电、一重、齐齐哈尔车辆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都是央企。大庆油田打个喷嚏,黑龙江就要感冒。吉林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吉化、长春客车厂、松原油田同样对吉林经济影响巨大。辽宁更不待言,辽河油田、鞍钢、大连船厂、葫芦岛船厂、大连、辽阳、抚顺的石化企业、沈阳飞机制造厂都是央企。加上几乎所有的发电厂,输变电、邮政、通讯、铁路、四大商业银行,所有经济命脉都在央企手上。

所以我说东北经济不好,东北改革不深入,央企是难辞其咎的,负有重要责任。从这点来看,东北经济振兴更要期待央企深化改革,而不只是组织上的分分合合,人员上的调来调去。



(本文为2017年9月张国宝在“2017东北科技金融与产业振兴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推荐61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历史搜奇
男子cospaly蜘蛛侠爬楼坠亡男子cospaly蜘蛛侠爬楼坠亡
黑龙江回应“雪乡宰客”:罚5.9万
北京林业大学9名女生遇车祸:系毕业游 有的已保研不满公务员加高薪 云南曲靖数百名教师“大罢课”乘客飞机上晕厥后猝死 家属:乘客昏迷还继续飞行中国方便面销量“断崖式”下滑,是何原因?同事结婚男子随100份子钱 看到婚宴上的菜后傻眼了小学生写“童话体”检讨书 教书28年的老师都被折服
女子竟同88个男人结婚生子!她是怎么做到的?7旬老汉与年轻女子开房猝死 原因惊人
网罗天下
54岁男子与24岁女儿齐跳钢管舞 亲密接触惹争议
54岁男子与24岁女儿齐跳钢管舞 亲密接触惹争议
老人脚挡换挡杆 司机开车提醒后被扇耳光大骂
老人脚挡换挡杆 司机开车提醒后被扇耳光大骂
迪丽热巴抖臀撩发大跳热舞 迷你透明短裙秀长腿
迪丽热巴抖臀撩发大跳热舞 迷你透明短裙秀长腿
杨坤私生饭上节目示爱:这就是爱情 希望开花结果!
杨坤私生饭上节目示爱:这就是爱情 希望开花结果!
为什么印度人总喜欢和中国人攀比?看完我要笑喷了
为什么印度人总喜欢和中国人攀比?看完我要笑喷了
奇葩小偷偷完东西不忘“帮忙”收拾 主人回家未发现
奇葩小偷偷完东西不忘“帮忙”收拾 主人回家未发现
葫芦岛4名女士超市大大出手 现场两两对决
葫芦岛4名女士超市大大出手 现场两两对决
台网友称一旦要“武统”,希望解放军采取“斩首”方式
台网友称一旦要“武统”,希望解放军采取“斩首”方式
热门游戏
三十六记
官网礼包开始游戏
传奇世界
官网礼包开始游戏
传奇霸业
官网礼包开始游戏

   





频道推荐凤凰网公益基金救助直达
新年第一虎!陕西省副省长冯新柱被查
542条评论2018-01-03 13:46:28
2017年,这些“大老虎”落马了
11省份“戎装常委”集中亮相
刚升职的副部长身兼一项特别职务
退赃不积极 被判无期的厅官不予减刑
司法拍卖现132亿拍品 背后是百余人的“塌方式腐败
300万黑杨种了砍,“折腾”洞庭湖责任谁担?
为中国潜艇“保驾护航” 这个高科技是无价之宝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凤凰网





视频
放大招!司马懿终现“虎啸”,只一声吼便吓退伏兵!
放大招!司马懿终现“虎啸”,只一声吼便吓退伏兵!
播放数:129313
PG ONE未受风波影响 练习舞蹈活力十足心态好
PG ONE未受风波影响 练习舞蹈活力十足心态好
播放数:5808920
汪峰《歌手》紧张彩排 章子怡带小苹果探班助阵
汪峰《歌手》紧张彩排 章子怡带小苹果探班助阵
播放数:115279
女明星卸妆后真容 有人天生丽质有人辣眼睛
女明星卸妆后真容 有人天生丽质有人辣眼睛
播放数:5808920





图片新闻

点击数:1767847
2018离婚新规:这类房子不平分
2018离婚新规:这类房子不平分
点击数:2082168
老兵隐藏40年,真实身份举国震惊
老兵隐藏40年,真实身份举国震惊
点击数:2848654

点击数:2401701





讲堂 音乐 彩铃 视频
凤凰无线
妻子醉酒后向丈夫说实情
妻子醉酒后向丈夫说实情
穷小子被女方家人嫌弃
穷小子被女方家人嫌弃


凰家匠选 匠心品质 大家所选
1买凤凰卫视独家定制礼品 享凤凰好礼
2 菲宝护眼灯标配版 专利光源499元
3正宗香港老火汤料包 8份汤包优惠套装
4景德镇 “家有喜事” 四喜陶瓷10头餐具
5新鲜乳山牡蛎生蚝海蛎 现捞现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15 10: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几省份自曝GDP“注水”?来自中央与现实的压力
2018年01月15日 02:01:12
来源:侠客岛

328人参与 21评论
原标题:【解局】为何几省份自曝GDP“注水”?来自中央与现实的双重压力



最近,几个省份正在主动给自己的GDP“挤水分”。

先是内蒙,核减了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之后是天津,将2017年预期的1万亿GDP直接挤掉1/3,调整为6654亿元。

很有意思。除了讨论下一个“自曝家丑”的会是谁,大家更关注的问题显然是:为什么这些地区要主动给GDP挤水分?

现象

GDP注水的恐怕并不限于这两个地区。去年12月,审计署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全国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虚增财政收入就达15.49亿元;而如果你有心去把过去几年各省市的GDP数据相加,其总和和总增速超出全国GDP的最终数据,也是常见的现象。

主动挤水分的“开创者”,则是去年的辽宁——在该年度的辽宁省两会上,省长陈求发曾以罕见的坦诚,揭露出了辽宁统计数据造假的伤疤:“我们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2015年夯实了财政收据,2016年以来努力夯实其他经济数据”;

而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团组会议中,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希则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过去一段时间内省内弄虚作假的恶劣风气:有一个镇,一年财政收入160万元,最后报成2900多万元;一个市,规模以上企业只有281家,却上报成1600多家。

曾有专家测算,一些辽宁的县区,过去经济数据至少有20%-30%的水分。用一位辽宁官员对媒体说的话讲,“不客气地说,在经济数据上,前一任挖了一个巨大的坑,而且欠下了巨额债务,辽宁现在不是在平地起楼,而是在坑底爬坡。”

如果横向比较则可以发现,这两个地区出现的统计数据造假问题,在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意见中已经有所体现。2017年6月,中央第二巡视组对内蒙和吉林反馈“回头看”情况时,已经指出“有的地方经济数据造假”;而在2014年7月、2016年5月巡视组对辽宁的两次反馈中,均指出“一个时期辽宁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

换言之,地方统计数据造假的情况,中央是掌握了的。2017年底,就在天津挤水分之前,《天津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挤干水分关键要“舍得” 》的评论员文章,里面说:“注了水的、虚高的,甚至是弄虚作假的经济数据,从面子上看,地区GDP涨了,位次排名靠前了;从里子上看,百姓的腰包没有真正鼓起来,人民福祉没有真正增加,反过来,还可能会影响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决策,透支发展潜力,造成’灰犀牛’的大概率风险。”

这段话说得透彻。GDP虚高虚胖,可能让官员“面子上”好看,但其实并未落到实处,反而给未来增长加重了负担,甚至隐蔽了风险。

那么,为什么地方会有“数据造假”的冲动?



逻辑

统计造假,是一场博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风险小于收益,那么按照经济理性人的推论,造假就变成了一项“可以做的买卖”。

造假的收益是什么呢?显然,主要就是政绩的动力。理论上说,经济统计数据应当是为正确决策做参考的依据,也是外界参考和评价的标准;但在一段时间内,“唯GDP论英雄”的考核机制,则给了地方官员以追逐数据的动力。“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调侃,指向即在于此。

动力有了,那么外界的约束环境如何呢?很遗憾,并不健全。

比如在根源上还难以完全解决的地方干预统计的情况。《半月谈》曾做过一次调查报道,发现部分地方干部为了数据好看,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干预干扰统计工作,手段包括“下达”指标、“威逼利诱企业配合造假”等。但统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很无奈:“你不听,人家就换掉你,更别想升迁调动了”——在地方统计部门人、财、物均归各级地方政府管理,国家统计局只是进行业务指导的背景下,干扰就是难以避免的。

甚至国家统计局也不能幸免。2016年1月底,中央第八巡视组在向国家统计局党组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时,也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有的领导干部以“数”谋私,搞权力寻租。

曾有专家给侠客岛举过一个例子,几年前统计局希望改善统计数据,搞了直报系统,绕开地方政府,选了一些企业自己填报生产数据。最终却发现数据依然很差,到地方上一看才知道,用户名、密码都在地方手里,企业无需填报。直到如今,无论在新浪还是腾讯微博,这个国家统计联网直报呼叫中心的账号,还在孜孜不倦的更新,但无人回复。

又如“收益”和“风险”的不匹配。如果去查阅《统计法》,就会发现对于统计数据造假的处罚力度很难称得上“严峻”:大多数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的行为,相应的法律责任是“通报”、“处分”。

诱惑太大,笼子不牢。这大约是最容易说通的统计造假的逻辑了。也可以看出,这项改革需要的是通盘考虑。

动作已经开始:2016年10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对于统计数据造假的干部,要“一票否决”。



政治

不久前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防风险、去杠杆再一次被强调。这一会议在今年度的落实,恐怕是各地GDP挤水分的非常现实的压力。

毕竟,统计数据造假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其实对地方的财政影响很大。地方公共预算收入高估,中央转移支付就会减少,用于当地的财政支出也减少。但从去年开始,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债务已经明确开始严控,前阵子《人民日报》刊发了各地处分数十名对违规举地方债负有责任官员的消息;财政部去年下旬发布的《关于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情况的报告》则明确,将研究出台地方债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制度。

据专家分析,如果GDP的水份被压缩,则地方债务率可能进一步攀升,偿债压力也随之上升。在此背景下,挤水分、期待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2013年8月,在辽宁考察工作结束时,习近平讲了这么一段话,颇为耐人寻味——

“有的领导干部对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说假话、汇假报、编假数字、造假政绩信手拈来,脸都不红;对下表空态,搞忽悠,到处许愿而不兑现,群众找上门来一躲二推三训斥;对同事则八面玲珑,见面拍肩膀,只说三分话,背后却嘀嘀咕咕,搞小动作、拉小圈子。对这种多重嘴脸、翻云覆雨的现象,党员、群众很有意见,希望好好治一治。”

而在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在强调政治纪律时,“弄虚作假、隐瞒实情”反复出现数次——

“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对党忠诚老实、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如实向党反映和报告情况,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反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反对隐瞒实情、报喜不报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不准以任何理由和名义纵容、唆使、暗示或强迫下级说假话。凡因弄虚作假、隐瞒实情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凡因弄虚作假、隐瞒实情骗取荣誉、地位、奖励或其他利益的,凡因纵容、唆使、暗示或强迫下级弄虚作假、隐瞒实情的,都要依纪依规严肃问责追责。对坚持原则、敢于说真话的同志,要给予支持、保护、鼓励。”

去年两会,习近平在辽宁团参加讨论时,讲了这么一番话:“经济数据造假,不仅影响我们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而且严重败坏党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败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此风不可长,必须坚决刹住!”

“这笔大账早算清、早主动。必须从‘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中摆脱出来,从落后的发展理念中摆脱出来,从粗放的发展方式中摆脱出来,彻底甩掉单纯追求GDP增速包袱,下决心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今年1月天津全市经济工作会上李鸿忠的表态。

“高质量发展”,是十九大给今后一段时期定下的发展总基调。要“高质量发展”,挤水分、去虚假,当是第一步。

而在当时习近平说完那番“狠话”后,李希的发言则是:“全省上下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整治弄虚作假的恶劣作风,坚决挤压水分,做实经济数据。”

的确,经济数据造假,可能影响到决策层的决策,产生延宕或错误导向;但在更深层次,它会劣币驱逐良币(造假的官员可能仕途比诚实的官员更顺),污浊政治生态。用习近平的话说,“严重败坏党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败坏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换言之,“弄虚作假、隐瞒实情”,当然不只是谈统计,而是在许多领域内都有适用性。这段话,应当引起各级干部足够的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ZHANG737 发表于 2018-1-15 12: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GDP注水并非个案 为什么要在今年这一刻捅破?
12060 次点击
105 个回复
dqlw18 于 2018/1/14 19:14:0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就在元旦“2017年国内GDP登上80万亿台阶”之后,内蒙古、天津滨海新区等地纷纷 “自曝家丑”,大幅调减经济数据挤掉水分。

    其中内蒙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而天津滨海新区则将2017年预期的1万亿GDP直接挤掉1/3,调整为6654亿元。

    其实,地方口径 GDP加总值显著超过全国口径,这事儿已经被诟病多年。如今,现在开始着手解决,算是好事一件。毕竟,吃了“注水的GDP”,老百姓的幸福感并不会提升。挤挤水分,老百姓没有啥损失,管理层工作负担更会“轻装上阵”。

    为什么是在今年纷纷挤水分?恐怕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中央在不断压缩地方举债空间。自2017年以来,中央持续关注并加强管理地方债务管理,目的是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率不再上升。财政部去年不断发文要求,谁家的“孩子”都要自己抱着,不要期望中央兜底。地方政绩GDP去掉水分,正好可以期待更多中央转移支付支持。

    然而,在东北、西北、华北等25个省市,财政缺口都在日益扩大。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地——“地主”家,现在只剩下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福建等六省一市,财政收入增幅也在放缓。

    财政缺口如何弥补?这直接关系到2018年经济工作。从现实情况看,2018年财政支出力度上不会明显加大,只能“有保有压”,突出保障重点了。如果还是大水漫灌,债务率恐怕会进一步上升。

    天津滨海新区1万亿GDP挤掉1/3

    “天津广播”微博1月11日中午12点发布消息称,其从正在召开的天津滨海新区两会了解到,在更改统计口径(注册地改为在地)、挤掉水分后,滨海新区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调整为6654亿元,2017年预计为7000亿元,同比增长6%。不久,该微博被删除,但原微博的相关内容依然不胫而走。

    据了解,注册地改为在地。也就是说,以往滨海新区GDP统计是以公司注册地为标准,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在滨海注册的公司,其实际生产都在外地,GDP两地重复计算,导致GDP数字不准确。

    天津滨海新区GDP下调的数字几乎是1/3了!一下子就下调了3348.31亿元。即使是挤掉水分,更改统计口径,两种解释都各有理由,但是一下子这么大调整也太大了,仍然大大出乎外界意料。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天津2017年GDP将下降到1.5万亿以下,全国排名被重庆和苏州超越,彻底退出第五座一线城市争夺战!天津可能被苏州超越,滑落至全国第七名。

    此前天津滨海新区公布的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0002.31亿元,同比增长10.8%,其经济总量占到整个天津市1.79万亿元GDP的55.87%,是全国首个迈入万亿俱乐部的国家级新区,远超过浦东新区,排名第一。

    这次调减后,滨海新区不仅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减少三分之一,而且2017年6%的增速大幅低于全国总体增速,与此前数年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形成较大反差。滨海新区一度被誉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甚至流传着一句“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滨海新区”的说法。修正数据后的滨海新区不再是中国国家级新区的老大,经济总量已落后于浦东新区。2016年上海浦东新区的GDP为8731.84亿元,预计2017年将超越9000亿元。

    终于回到大家的正常认知了!多少年来,尽管GDP远超,但是从繁华程度、人口规模来看,天津滨海新区都不如浦东新区。浦东新区全区面积1429.67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518.72万人,是上海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区。滨海新区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263.5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137.68万人,户籍人口115.88万人。一个是地少人多,另外一个是地广人稀。人均收入更是天上地下。如今挤水分后,感觉正常多了。

    天津“挤水分”有先兆

    其实,天津要挤GDP数据水分早有先兆。2017年12月27日,《天津日报》发表《挤干水分关键要“舍得” 》的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注了水的、虚高的,甚至是弄虚作假的经济数据,从面子上看,地区GDP涨了,位次排名靠前了;从里子上看,百姓的腰包没有真正鼓起来,人民福祉没有真正增加,反过来,还可能会影响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决策,透支发展潜力,造成‘灰犀牛’的大概率风险。”

    该文认为,去虚高、挤水分,不是表表态那么简单,考验的是担当和勇气,决不为了所谓政绩好看弄虚作假。,可实际上很“耐看”,因为,它是一个光明磊落的数字,是一个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数字。

    另外,今年1月3日至4日举行的天津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天津发展面临着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在会上指出,我们下决心调整优化结构,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坚决不要徒有虚名、自欺欺人的“速”和“量”。我们下决心调整财政结构,降低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搞“竭泽而渔”,降低企业费用,涵养财富源泉,优化投资环境。

    李鸿忠表示,这笔大账早算清、早主动。必须从“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中摆脱出来,从落后的发展理念中摆脱出来,从粗放的发展方式中摆脱出来,彻底甩掉单纯追求GDP增速包袱,下决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GDP注水”并非个案

    现在辽宁、内蒙古、天津都开诚布公了,下一个会是谁呢?“GDP注水”并非个案。去年12月审计署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结果中,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虚增财政收入就达15.49亿元。历年省级GDP增速数据的平均值大大超过官方的全国GDP增速,让造假成了普遍现象和一个公开的秘密。

    在内蒙古“自曝家丑”之前的半年,中央巡视组已经发现了问题。中纪委官方网站2017年6月11日晚发布新闻稿,指十八届中央第十二轮巡视中,第二巡视组在对内蒙古和吉林省委反馈巡视“回头看”的情况均显示,“有的地方经济数据造假”“选人用人制度执行不够严格”等问题。

    此前,2014年7月,中央巡视组首次对辽宁进行巡视后便指出,辽宁经济数据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2016年5月,中央巡视组“回头看”再次指出,“一个时期辽宁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

    就是在1月3日举行的内蒙古经济工作会议上,内蒙古自治区党委 “自曝家丑”: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区县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一些地方盲目过度举债搞建设。要停建、缓建一批政府过度举债的项目,坚决叫停包头地铁项目和呼和浩特地铁3、4、5号线项目。

    要知道,内蒙古2016年的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达到11171美元,排在全国第七,超过广东。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勉强还可以说得通,但2016年煤炭价格还没爬出低谷,如何说得通?如果不捅破泡沫,如此不断地加下去,继任领导哪能吃得消?

    为什么要在今年这一刻捅破?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在今年这一刻捅破?挤掉水分意味着什么?

    我们以内蒙为例来看:

    数据显示,2016年末,内蒙古全区政府债务余额为5677.4亿元,居全国各省区第十一位。从核心指标债务率来看,其债务率为121.7%。超过100%的警戒线,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贵州(178%)、辽宁(160%)。负债率30.5%,低于警戒线。

    根据此次挤水分情况,经财政审计部门反复核算后,内蒙古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的26.3%。然而,财政收入可以挤水分,但是债务是刚性的。如果将这部分虚增扣除,内蒙古2016年的债务率将升至137.3%,相比之前的债务率上升15.6个百分点。

    其中,内蒙古的债务主要集中于鄂尔多斯,其债务规模为1434亿,约占全区的三成。其他地市(除阿拉善盟外)债务规模均在百亿以上。而鄂尔多斯GDP规模最高,约占全区的23%,鄂尔多斯、包头等地市财政收入占比超过55%。

    实际上,财务造假实际上对地方财力影响非常大。地方公共预算收入高估,中央转移支付就会减少,用于当地的财政支出也减少,但是在“官出数据,数据出官”的背景下,地方官员追求“注水政绩”的动力仍然很强大。

    但是进入2017年以来,中央政府对地方债务实施更加严格的管理,明确不救助,各地方政府各负其责,地方财政重整计划已经开始。融资平台和PPP,都再整顿之列,而且加大对于违法违规举债的责任人的追责力度。

    半个月前,财政部网站公布江苏省、贵州省严肃处理部分市县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的信息,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共计70人给予不同程度的处分。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持续加大对违法违规举债行为的问责,继续将强化执法问责作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监督的重要抓手,开展专项核查,对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一律依法问责到人,坚决遏制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蔓延。

    显然,悬在地方官员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开始紧绷起来。在违规举债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地方财政的开支在“注水GDP”之下,必然入不敷出。尽管地方官员追求“注水政绩”的动力强大,但是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更多转向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

    财政部数据显示,2016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32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17.19万亿元以内。财政部表示,如果以债务率来衡量地方政府债务水平,2016年地方政府的债务率为80.5%,低于国际通行警戒标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但是,上述数据情况,如果地方政府的分母——“GDP”的水分被压缩,则地方债务率势必进一步攀升,多数地区债务偿还压力将出现明显上升。

    财政缺口日益扩大

    今年财政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去杠杆。自2017年以来,中央持续关注并加强管理地方债务管理,目的是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率不再上升。财政部去年不断发文要求,谁家的“孩子”都要自己抱着,不要期望中央兜底。

    地方政绩GDP去掉水分,正是地方政府的应对举措之一,期待更多中央转移支付支持。然而,从各省财政收支来看,很多省市已经陆续出现财政赤字,更多依靠东南沿海省份的财政盈余通过中央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弥补。

    但是,面对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中央转移支付的能力也是受限的,需要更多地方政府举措来“自我拯救”,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稳增长。这也就能理解,2017年的930房地产新政言犹在耳,个别地区就急不可耐的调整房地产政策。因为越是地方财政紧张的地区,越是急迫的需要放松。越是高负债率地区,越想减少新增政府债务,但是还债压力也将更加严重。

    但是,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地——“地主”家,现在只剩下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福建等地。除了上述地区外的25个省市,财政缺口都在日益扩大。

    从2014年到2016年,25省合计的财政缺口数从31927亿,上升到48134亿,增幅51%。而今年上半年的财政缺口合计已经超过2.5万亿,2017年一定是要超过5万亿了。“地主”家有没有能力,补上这5万亿的财政缺口?

    统计显示,从2014年到2016年,“地主”家——六省一市合计的财政盈余幅度始终维持在3万亿左右。2017年上半年的合计盈余规模1.7万亿,考虑到2017年下半年的财政支出更大,预计2017年这六省一市的财政盈余规模,也就是3万亿左右了。

    这就是目前切切实实的财政压力。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显然,从数据上看,2018年财政支出力度上不会明显加大,只会“有保有压”,突出保障重点了。如果还是大水漫灌,债务率恐怕会进一步上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4-24 02:22 , Processed in 0.501338 second(s), 13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