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6654|回复: 2

[轉載] 1684~1723年《台湾地理图》

[复制链接]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7-6-2 18: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康熙年中期《台湾地里图》
Geographical map of Taiwan Island






绘制者         佚名
绘图年代     清康熙中期(1684年后)
原图尺寸     109 x 280 cm
板式类型      彩绘,材质         绢本,彩色
类型              地方行政区图
典藏              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


  


上图:局部放大截图。由左到右,共计4张。


图题《台湾地里图》,标示图右画框。
图以东为上方,以传统风俗画方式描绘台湾中央山脉以西平原、澎湖列岛的山川地理、城镇村社的分布;但图面佔较大部分为台湾县(台南);特别是南明朝郑氏以来最明显的「十」字街。另以立面营墙形象,来表示军队驻防、房屋表示官署、村庄分布,并绘出山脉、岛屿、海面波纹及行经的船隻。        
《台湾地里图》,早于台湾历史博物馆藏的〈康熙台湾舆图〉,《台湾地里图》绘制台湾行政区域的年代大致为清康熙廿三(1684)年后,清廷在台湾设置的一府三县(台湾府、台湾县、诸罗县、凤山县)的行政区划。


下图:
「粟倉、红毛楼、关帝庙、妈祖宫」、「台湾府、城隍庙、岳帝庙、土地塘、半路店塘、山川台塘、山川坛、山川台」、「镇北坊、十字街、大井头、西定坊」、「台厦道、道标、文庙、县学」、「长兴塘、长兴里、保大西里、保大东里、新丰里、保大西塘、归仁北里、中营北旧社汛、永丰里、右营中港岗汛、下港岗、仁德里、白面牛稠塘、角带围、归仁南里」、「罗汉文社」。







《台湾地里图》的各行政中心,由于均未修筑任何木栅或砖土城墙。
据「周钟瑄」《诸罗县志‧规制志‧城池》载:「诸罗 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治于 诸罗山,城未筑。四十三年(1704),奉文归治。署县「宋永清」、署参将「徐进才」、儒学「丁必捷」至山,定 县治 广狭周围六百八十丈,环以木栅,设东西南北四门,为草楼以司闭啟。」而这是台湾地方史料最早正式筑城记录。

《台湾地里图》在府城一带,亦标示「台厦道」(1684–1723年,「台厦道」后改为「台湾道」)及1684年,设置的「台湾镇」。        



下图:
「柴头港、海会寺、永康里、内菜园、崁上塘、土地塘、左营、台湾镇、中营、粟倉」




下图:
「台湾县、右营」





下图:
「台湾府、城隍庙、岳帝庙、山川台塘、山川坛、山川台、十字街(北段)」。





下图:
「七崑身、六崑身、五崑身、四崑身、三崑身、二崑身」、「台厦道、道标、文庙、新昌里、文贤里、仁和里、头栈塘、桶盘栈汛、二增行、右营汛、崇德里、永丰里、仁德里、白面牛稠塘、角带围、罗汉文社、归仁南里、中营界」、「岗山溪」、「乌树林、石螺谭、维新里、长治里、南路营界、竿蓁林、北领旗、半路竹、岗山汛、嘉祥里、南路营界、小岗山、大岗山」、「濁水溪(浊水溪)、弥陀港」、「赤崁山、仁寿里、凹底山、右衝鄉(右冲乡)、后劲乡、楠仔坑、中冲崎(中衝崎)、援勦右(援勦右)、滚水庄、七星庄、观音山汛、观音山庄、观音山、内庄、大傑巅社」、「水师右营分防、蛇山、打狗山、南路营盘、凤山县、莲池潭、赤山、赤山庄、兴浪庄、草潭」。






下图:
此图较为有趣的是台湾岛上与一崑身海之间浅水域可人驾牛车穿越载货、深水区则可驶舟。
「一鲲身、红毛城、水师协、水师左营、水师中营、妈祖宫、水仙宫、水师右营」
台湾县舆图纂要:「七鲲身:距县西南十里。自岸浮海七屿联络,距里许。风涛鼓荡,不崩不蚀。一鲲身地最广,即安平镇红毛城址存为;台协水师驻此。泉尤甘美。康熙辛酉(二十年)夏六月(1681年),我师与贼战于鲲身;时以暑渴,随地掘尺余,皆甘泉。为全台海口第一要区。」




下图:










本图可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对应连接:
康熙年间的满、汉文〈台湾略图〉(平图021444、平图021445)、
雍正年间〈台湾图附澎湖群岛〉图(平图020794)、
乾隆年间〈台湾地图〉(平图020795)、
《重修台郡各建筑图说》(平图020970–021048)、〈福建省图〉(平图021476)。


下图:
一、《台湾地里图》西南部「东港庄、小赤山、下淡水社」、「南路营 分防东港汛、巡检司、茄藤社、力力社、放索社、放索港」,与之相望台湾岛西南部外海小岛标注「小琉球」。
二、「加六堂社、武力社、谢不逸社、凤港山、浪嶠(琅峤)社、沙马岐頭、倒咯(luo)怀社、渔房涌、大傀儡、老勃荒社、加晃逸社」。
台湾岛南部恒春半岛三面环海「东:太平洋,西:台湾海峡,南:巴士海峡」。











备注:
《明史》-列传,鸡笼山:「鸡笼山,在澎湖屿东北,故名 北港,又名 东港,去 泉州 甚邇,地多深山大泽,聚落星散,无君长。有十五社,社多者千人,少或五、六百人。」又明朝中叶以降,嘉靖末年,倭 寇海贼常侵袭鸡笼本地,造成土著国破焚掠。从帆船顺风相送的水路,顺风自 鸡笼、淡水 至 福州港口,五更可达。


下图:
《台湾地里图》左侧,台湾岛北部(今为  基隆/万里/金山/石门/三芝/淡水/八里/芦竹/大园)沿海局部放大截图,标注:鸡笼屿、鸡笼城、左右炮台、桶盘屿。」
《鸡笼屿》,今「八斗子」,东北部七斗山所在地原一座岛屿,日本殖民统治为兴台湾北部火力发电所在此填土造陆,将该岛屿与台湾本岛衔接起来而成为一座半岛

《桶盘屿》,珊瑚礁岛今 基隆「和平岛」西侧的岛屿,因「岛屿岩面平坦,形似桶盘」而得名。清康熙56年(1717年)《诸罗县志》称此岛屿《桶盘屿》。欧美人士则称为 Bush 岛。

清朝光绪初年,建庄为社寮庄,含 「社寮岛(今 和平岛)、中山仔屿、桶盘屿」 三个相连的岛屿。日本殖民统治后填海造陆将三个岛礁并一名社寮岛。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季麒光」由闽清县迁台湾府首位诸罗县知县,于该年十一月初八(12月13日)到任。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因丁忧去职。著《台湾杂记》:
「金山」:在鸡笼山三朝溪后。山主产金,有大如拳者,有长如尺者,有圆扁如石子者番人拾金在手,则雷鸣于上,弃之即止。小者亦间有取出。山下水中沙金碎如屑。其水甚冷,番人从高望之,见有金,捧沙疾行,稍迟寒冻欲死矣。
「火山」:在北路野番中。昼则见烟,夜则见火。有大鸟自火中往来,番人见之多死。
「奇冷山」:即奇岭社之山也。其山高百丈。台湾从无冰霜,山上三月中尚有未化者。
「水沙连」:在半线东山中。方数丈。其口似井,水深而清。天将雨,潭中发响,水即混浊,溢出潭外。番人以此验阴晴。
「玉山」:在凤山野番中。山最高,人不能上。月夜望之,则玉色璘璘。其上有芋一棵,根盘树间,叶已成林。有鸟巢其上,羽毛五色,大于鹳鹤,土人俱指为凤。
「淖泥岛」:在湾湾之东南。其滩皆湿烂,人至泥上即陷没。舟行飘至滩边,亦不能出。高处有番居之,最富。红彝(荷兰人)曾至其国。其南界可以入海。
「暗洋」:在台湾之东北。有红彝舟泊其地,无昼夜,山明水秀,万花遍满,而上无居人;谓其地可居,遂留二百人,给以一岁之粮,于彼居住。次年复至,则山中俱长夜,所留之人已无一存。乃取火索之,见石上留字,言一至秋即成昏黑,至春始旦;黑时俱属鬼怪,其人遂渐次而亡。盖一年一昼夜云。
「鸦猴林」:在南路草目社,外与傀儡番相接;深林茂竹,行数日不见日色。路径错杂,傀儡番常伏于此截人,取头而去。今土官加老斯统制之。
「黑水沟」:在澎湖之东北,乃海水横流处。其深无底,水皆红、黄、青、绿色,重迭连接,而黑色一沟为险,舟行必藉风而过。水中有蛇,皆长数丈,通身花色,尾有梢向上,如花瓣六、七出,红而尖;触之即死。舟过沟,水多腥臭,盖毒气所蒸也。

清光绪十八年(1892),「池志澂」著《全台游记》:
鸡笼港 门宏敞,盛潮水深二、三丈,四时洋船可泊,与 福宁沙埕、烽火对峙,实南洋第一扼要,故帆樯尤繁多矣。其环列左右,
十里为 鸡笼屿,
八里为 桶盘屿,
左十里为 狮球屿,
右十里为 烛台屿、抬簥屿,
又十五里 香炉屿,
又三十里 鸟屿、鸡心屿,
又三十五里 花坪屿。
港东多煤矿,设抚民理番同知兼理焉。磊石为冈,以防海寇。此地终年阴霾罕晴霁,是夜皓月濯浪,星河交辉,两岸虫声犹作秋鸣,令人起悲思焉。




下图:
「鸡笼社、跳石、金包里社」。
(跳石:位于台湾岛北部的台2线省道29至39公里处,这段长约10公里的狭窄海滨散布着早期由火山活动所喷落的砾石,经过海浪的滚动侵蚀,使得这些砾石显得特别浑圆,在淡金公路尚未开通前,波涛汹涌的浪花阻人通行,来往的居民与商旅过客经过此地必须等到退潮后,才能在砾石间跳跃前进,行走十分辛苦,因而有「跳石海岸」之称。)




下图:
「旗竿石、沙湾、小鸡笼社、石门」。
旗竿石:新北市万里 烛台双屿。





下图:
「淡水城、鸡心屿」。




下图:
「石门、小鸡笼社、大屯社、北港社、圭州山社、圭州山、外北投社、淡水社、淡水城、磺山、北投社、干豆门、八里分山、八里分社、南崁社、淡水港、南崁港」。




下图:
「淡水港、八里分社、南崁港、凤山」。
凤山:新竹县新丰乡







备注:
《台湾地里图》东岸今为 台东、屏东 等临太平洋各社。
图内标注:外海有两个岛屿「外山无人到处、小山」。
东岸由左到右、由深山到沿海的陆地各社:「阿棉社、八里亡社、麻安律社、老郎社、朥巴社、卑南覓社」、「呂加罔社」、「内山八小社、知本社、肖马干社」、「兆猶社、哨猶里社、小埔」、「左高社、简仔弼社」、「内山六小社、咬刈难社、卓落马识社、简也崙、名銮社」、「内山七小社、大里众社、谢甫郎社、谢巴能社、谢里美社」、「老嘓(啯,guo)社、大板六社」、「角趾零社、大乌万社」。



注:
清康熙22年(1683)7、8月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攻克臺澎,郑经之子郑克塽遣使投降,结束明郑延平王国在臺湾的统治权。清康熙23年(1684)4月,臺湾正式纳入大清版图,设置臺湾府暨诸罗、凤山、臺湾三县。此时东臺湾仍未纳入清帝国的行政疆域内,在一般汉人统治者的眼中,犹视中央山脉以东的「后山」区域为「化外之地」,汉人足跡罕至的地区。

清康熙24年(1685),首任臺湾知府蒋毓英等人纂修《臺湾府志》,卷之一〈封隅∕坊里〉中提到「(卑)南觅社:离府治四百五十里」,这是官修臺湾方志中最早出现对臺东地区原住民部落的记载。书中卷之二〈叙山〉条中对「后山」群山虽有较清楚的记述:曰卑南觅山在傀儡山东。卑南觅社即在此山之后。社东南又有二山,名小向山,山外大海之中有屿,名尚仔屿,週围百餘里,此处万水朝东。屿外又有一绝大高山,名尚岗山。转而南,復折而西南,迭峦复岫,莫非山也有麻律律山、吕隹岗山、霄马干山、知本山、兆猫离山、霄猫离山、加流蛋山、龙鸞山、干仔崙山、水里山、樜朥米山、卓落泼舌山、州蚤哥山、加览弼山、曲文夌山、大板六山、大鸟万山、尽卜山、援人人围山、把仔益山、老佛山、蜈蜞岭。
然实际上,清廷对「后山」区域活动的各社却极为陌生:到郎娇、沙马磯头,而山始尽。深山之中,人跡罕至。其间人形兽面、乌喙鸟嘴、鹿豕猴獐,涵淹卵育;魑魅魍魎。山妖水怪,亦时出没焉。相传有金山,每啟人以涎羡之情,然在层峦迭嶂之内,山外係化外野番巢穴,番狞路险,人踪罕到,亦不知山在何处,与山之高大几何也。至如仙人之山,云有絳衣、黑衣仙子,时常下游,石蹬、碁盘儼然在焉,则别一洞天世界也。……南路之傀儡山,内有野番七十餘种,南觅社下通直脚宣,与北路接壤,其内深林障蔽,数百里不见日色,非我骑击之长所可驰骋。

清乾隆5年(1740),任职分巡臺湾道的刘良璧等撰修《重修福建臺湾府志》,在卷五〈坊里‧番社〉裡,记载凤山县辖内卑南觅原住民部落凡65社:治本社、射马干社、吕加罔社、拔望社、百马以力社、礁朥那狡社、里踏里社、八搭礼社、八丝阁社、老朗社(以上一十社在卑南觅西)、募陆社、大龟文社、闷闷社、里立社、朝猫篱社、加那打难社、哆囉网曷氏社、嘪屡里
奶社、礁里亡社、那作社、吗朥的社、加留难社、龙鸞社、搭祺文社、简仔崙社、哆囉觅则社、屡们社、猫美葛社、大狡社、礁猫里力社、搭琳搭琳社、大德讫社、射巳寧社、射腊眉社、朥北社、大板陆社、柯末社、罔雅社、大里
力社、七脚亭社、大枣高社、朥哈社、简仔弼社、确只零社、大鸟万社(以上三十五社在卑南觅南)、本弯社、米箕社、新八里罔社、旧八里罔社、加里房曷社、郎也郎社、干也猫嗌社、须那载社、株嘪烟社、株粟社、窝律社、甘武
突社、瓮綍社、邦也遥社、丁也老社、礁朥社、加洛社、加那突社、巴鳩鬱社、沙别社(以上二十社在卑南觅北)。凡六十五社,即卑南觅七十二社地。

嘓(guo,啯):形容鸡叫声、或蛙声。





下图:
「呂加罔社」、「知本社、肖马干社」、「兆猶社、哨猶里社、小埔」、「咬刈难社、卓落马识社」。





下图注:
「小山(外海之岛)、八里亡社、麻安律社、老郎社、朥巴社、卑南覓社」。





下图:
后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天培 发表于 2017-6-24 22: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熙台湾舆图》
绘于1700年前后,是清朝招降据守澎湖、台湾的南明王朝郑氏集团后,官府为了恭呈皇帝阅览,使朝廷能认识位于东南沿海外的岛屿。据悉原藏于清宫内府,八国联军时流落欧洲,后来辗转到了前清进士新竹「郑用锡」家族的手中。
1902年,转让给日本殖民统治者「台湾总督府博物馆」成为典藏。
   
《康熙台湾舆图》,全长536公分,高66公分,是绢质彩绘卷轴。
「清朝早期绘制台湾岛均为“倒卧图”方向,即为:
全图的左侧为台湾岛北方、右侧为台湾岛南方、
全图的上方为台湾岛东岸、下方为台湾岛西岸及澎湖群岛。」

《康熙台湾舆图》,
右边是台湾府、凤山县,
左边是淡水、基隆。
由于现代地图是鸟瞰投射式的方位距离精确;康熙台湾舆图是平视式的,画家把看到的山川地形,以山水画的手法画上去则呈现主观性。本图类似于作为地方广府向朝廷报告资料图,特别在绘图内容,加重了台湾居民生活各图样,《康熙台湾舆图》上建筑物:「各行政官署、兵营部署、南北大路、各番社与汉庄位置,连南北大路上的牛车、平埔族的狩猎活动也都画进去,可以说是提现出清朝初期的台湾军民、汉番共处合一。




番社与汉庄
《康熙台湾舆图》的右上方有几座山峰,上面写著「傀儡大山,人跡不到」及「傀儡番在此」等字样。
「傀儡番」:指排湾族、鲁凯族。清人「郁永河」的台湾游记中有一首诗写「傀儡番」的出草风俗: 「深山负险聚游魂,一种名为傀儡番;  博得头颅当户列,髑髏多处是豪门。」
既然说「傀儡番在此」,为何又说「人跡不到」呢?因在当时清廷治理台湾时期采取「因地制宜,以夷制夷」尊重各番夷区域自治管理,划设专属番夷「汉番地界」出入以「隘口」管制,避免冲突。而近海平原上的「平埔族」,则是属于自愿接受「汉族生活文化」教化、同婚、商业交易的「熟番」。
   
《康熙台湾舆图》平地画有许多村庄、社落。
平埔族的「番社」通常以竹编茅草屋,瓦片土埆厝的则是「汉庄」。各村落四周种莿竹,每一竹节都有刺状的小枝条。「台湾府志」上说「竹节处有刺,台人种以为围」,密集栽植可以护卫家园,甚至可以抵挡枪弹,所以台湾到处有地名称为「竹围」的地方。以前「马卡道族」部落的周围也种莿竹,马卡道语叫「Takau、打狗、高雄」。早期的「诸罗城(嘉义)、竹堑城(新竹)」也都是莿竹城。



平埔族是何时消失的?
1650年,荷兰占据台湾时曾统计的「平埔族」,总共:315社,6万9千人。如果包括治理之外的,则人数要加倍。而汉人约1万人,原住民人口为汉人的10倍以上。

南明郑氏集团据守台湾,引入不愿降清的汉人移民。汉番比例约为1比1,各约12万人。

清朝招降郑氏集团接收台湾治理初期,《康熙台湾舆图》上画了120个番社,65个汉庄。人口比例,应该还是旗鼓相当,因为清廷有渡台禁令、将台湾汉人遣返原籍,使得汉人在台人数不会增加,反而减少。
1786年,「林爽文」事件时,根据「魏源」的「圣武记」,汉人人数已超过原住民, 约为20比1。
1895年,日本殖民者治台初期,1905年时全台人口305万,绝大多数登记为汉人,登记为生番的11万多,熟番不到5万。从荷据到日殖民的250年间,汉人人数增加了三百倍,原住民从主要族群变成少数族群。



平埔族的南北大路
《康熙台湾舆图》上有一条「南北大路」,即今台湾南北纵贯路台一线的前身。这条大路是由平埔族走出来的。
据1650年,荷兰人写的「台湾(台南)至淡水,道里记」,从台南走到淡水,需要10天半。
据1697年,「郁永河」台湾(台南)到淡水,全程22天,扣掉因遇大雨在「牛骂头社(台中的清水)」的停留,实际上是11天。
1875年,马偕医师和英国领事,从淡水走到台南,也花了12天。


由南向北的发展
从《康熙臺湾舆图》可以看出,当时台湾岛的政经重心是西南部的台南。清廷「台湾府」设在这,统辖三个县,其中「台湾县」在这。还有「台湾镇」也在这,是台湾总兵的驻地。
台湾县之南是 「凤山县」(从高雄一直到屏东)。
台湾县之北是 「诸罗县」。(从嘉义、彰化、台中、桃竹苗、北部淡水、基隆。)

1721年发生了朱一贵事件,清廷才紧张起来,增设了彰化县和淡水厅。到了19世纪中叶,北部茶叶与樟脑的外销愈来愈夯,台湾的重心才开始北移。「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出现,让台北与台南并驾齐驱。1875年设台北府。1885年建台湾省,辖下三个府,除台北府外,原来的台湾府改称台南府,另在台中设立新的台湾府。此时,「台湾」一词,已从指称台南而转变成整个岛屿的总称。

郁永河游台湾

    展场有面舆图大墙,上面有动画,内容并非出自舆图,而是来自其他文献。譬如船隻如何从台江内海登岸,郁永河在「裨海纪游」中描写得很详细。郁永河的船从鹿耳门进入台江内海,在一鯤鯓(安平古堡)验关,然后横渡台江航向赤崁城。因為沙洲多,近岸时必须换乘小船。他描写登岸的情景:「买小舟登岸,近岸水益浅,小舟復不进,易牛车,从浅水中牵挽达岸。」也就是以牛车涉水来当接驳车。
    当时的「板轮牛车」,在舆图上画得很清楚。车轮直径约五尺,由三片木板拼合而成,没有轴承,当然也没有轮胎,走起来如雷轰耳。郁永河有诗為証:「耳畔时闻轧轧声,牛车乘月夜中行。」
    动画中的平埔族有个特点很吸睛,就是男子耳垂特别长。郁永河也有一首诗:「番儿大耳是奇观,少小都将两耳钻;截竹塞轮轮渐大,如钱如碗復如盘。」
    平埔族男子以大耳為美,从小在耳洞裡放小木棒、大木棒、小耳环、大耳环,逐渐把耳垂拉长,真是「爱水不惊拉断耳」!
    这次也展出「潘敦仔画像」。这位名震一时的巴宰族岸裡九社土官兼总通事,耳朵极长,几可垂肩。         

台湾舆图上的南北大道,牛车似乎兴高采烈地奔跑著。其实当时西海岸被一百条大溪流所切割,旅途非常艰辛。许多商旅寧可走水路,或者坐船沿著海岸线北上,或者搭船到福州,再由福州到淡水。但郁永河酷爱观光而执意走陆路。据他说,车队每天都要渡好几次河,有时河水太急,连黄牛都吓得不肯拉车。这些河川经常改道,水患不断,后来有的缩小有的消失,才有今日较平静的面貌。

消失的康熙台北湖

    郁永河经过千辛万苦,终於抵达八里。当时淡水河河寛五六里,从小船上「前望两山夹峙处,曰甘答门,水道甚隘,入门,水忽广,漶為大湖,渺无涯涘」。这个甘答门,康熙台湾舆图上写成「甘豆门」,即今之关渡。过了关渡之后,一片汪洋看不到边际。同行的通事告诉他:「三年前(1694)大地震,地面陷落,形成这个湖。」
    但据科学家的研究,其实不是地面陷落,而是土石崩落,阻塞了淡水河的出海口,把台北盆地变成一个偃塞湖(康熙台北湖)。几十年后湖水才消洩,沙洲沉积,形成今日的社子岛。    这次特展也向故宫博物院借来「雍正台湾舆图」(画於1732年),向中央研究院借来「乾隆中叶台湾番界图」(画於1750~1760年)。在雍正图中,台北果然是个大湖。但在乾隆图中,湖已经不见了。可见康熙台北湖存在了三十年至六十年之久。
    奇怪的是,根据台博馆的资料,康熙台湾舆图是1699年至1704年之间所画,但图上的台北地区却没有明显的大湖,与1697年郁永河所见略有出入,也许绘图年代应该更早些?

走标勇士

    特展中有个动画介绍「走标」。走标就是赛跑。平埔族擅跑,番社常办走标,获胜者赏以「标旗」,或称布掛旗,可以穿在身上。这次也展出巴宰族的标旗。
    据说西拉雅族的萧壠社有位勇士叫程天与,跑得比马还快,人称飞番。他曾奉召到乾隆皇帝面前表演,在辫子上绑了一百枚通宝,让骏马先跑,然后追赶,铜钱鏗鏘作响,辫子与串起来的通宝飞扬成水平缐,一下子就超越了骏马。乾隆很高兴,赐他们父子可以面謁皇帝三次。台南佳里附近有个飞番墓,清代官员经过时都要下马祭拜。
    飞番到底跑多快呢?书上说日行300里,大约170公里,是马拉松的四倍。必须以奥运马拉松冠军的速度,连续跑八小时,真的很厉害。萧壠社的后裔现在每年都举办「北头洋飞番走标路跑赛」,发扬祖先的勇士精神。

平埔不只一族

    平埔其实不是一族,而是许多族的总称。宜兰有噶玛兰族,台北、桃园有凯达格兰族,新竹、苗栗有道卡斯族,中部地区有噶哈巫族、巴宰族、巴布萨族、拉瀑拉族,南部有洪雅族、西拉雅族、马卡道族、大武垄族。这些是文化有被保存下来,较為人知的。其实还有更多的族群,被遗忘在歷史中。
    过去由於种族歧视,有平埔族血缘的人多不承认自己的歷史。好在最近十年有些改变,平埔后人不再避讳,反而引以為傲,或復育语言,或蒐集文物,或研究歷史,蔚為一种运动。
    我最近参观臺南左镇的自然史教育馆,虽是村镇博物馆,却有丰富的西拉雅族文史收藏,导览也很专业。导览老师穆翠玲说,附近的光荣国小学生只有40人,却有许多不常见的姓,如买、兵、力、哀、机、车,其实他们都是西拉雅族,被莫名其妙冠上这些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兰色凡尘 发表于 2017-7-19 09: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不清同胞与仇人;看不透敌人与朋友!这是十分的危险!!!敌人强大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认识敌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4-19 02:24 , Processed in 0.486713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