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2525|回复: 12

毛主席时代的农村集体所有制合作社的翻版在以色列成为了世界学习典范

[复制链接]
风在手 发表于 2014-8-9 11: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下,有很多年轻人,以及生活在城市里的中年人,看不清楚中国农业未来之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盲目地、无知地跟着某阴谋群体的忽悠声而鼓噪不已,他们天真地为土地大兼并的复辟路线而欢呼着,嗨,朋友,你又上当啦。   

    其实中国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仍然是、也必然是集体所有制度下的人民公社模式!!!曾经,毛主席时代的模式被某群体几十年如一日地不停地抹黑与污秽,已经让很多人不知道他这个模式的无比伟大性、无比前瞻性与正确性!

    不过,没有关系,是真金,总会发光的,乌云是永远不可能把太阳给遮住的,现在,这个世界上,运行得最好的,成为全世界农业发展的学习典范的,还是毛主席时代样的模式及其变本--80年代搞的集体所有制度下的责任包干制模式!

    这二个模式的当下的真实样版是以色列农民的基布兹模式与莫沙夫模式,前者好比是70年代的农村经济合作社,人民公社模式,后一种就形似我们80年代的集体所有制下的包干责任制模式。

“基布兹”与“莫沙夫”的农村生活

日期:2006-04-07   来源:


    以色列大约10%的人口住在农村,其中多数生活在两种独特的合作组织内,一种是“基布兹”,另一种是“莫沙夫”。


(一)“基布兹”对国家的作用


    在以色列,生活在“基布兹”里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2.4%。但凡是介绍以色列的书籍,或是到过以色列的人,莫不给予“基布兹”特别的关注,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以色列许多精英人物都来自“基布兹”。自1948年建国至今共有8位总理,其中4位来自“基布兹”。他们是本·古里安、摩西·夏里特、莱维·艾希科尔和果尔达·梅厄。以色列精英人物中有相当多的人要么生活在“基布兹”,要么在那里出生。在工党执政的29年中,其内阁成员的1/3都来自“基布兹”。在以色列国防军中,许多高级将领原本也是“基布兹”成员,如曾任国防军总参谋长和国防部长的摩西·达扬,就出生在以色列第一个“基布兹”(“克武查”)。在1967年的“6·5”战争中,以色列30%的空军驾驶员和近1/4的陆军军官是“基布兹”成员。在这场战争中,以军阵亡778人,其中200人也都来自“基布兹”。


    其次,以色列的复国主义运动源于这里,并在这里成长。“基布兹”创建人都是坚定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早在20世纪初,从东欧就移居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他们的思想受本世纪初俄国激进社会主义革命思潮的影响,尤其是“乌托邦”集体农庄思想的强烈影响,他们到巴勒斯坦不仅要建设一个新的政治实体(如赫茨尔)和新的文化中心(像本·耶胡达),而且还要建设一个新的社会体制,即不仅要创造一个现代国家,而且要创造一个基于平等和劳动两种思想之上的新型社会。


    劳动思想在这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这批“乌托邦”理想社会理论的基本点,同时也是现实的必需。本世纪初的巴勒斯坦可说是一片荒芜之地,严重干旱,几乎没有树木,并流行多种疾病。空洞的理想在这片荒漠面前变成了空中楼阁,所以“亲自劳动”思想成了实现巴勒斯坦“社会主义之梦”的必由之路。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就是A·D戈尔登(Gordon)。


    正如本·耶胡达认为,唯有复苏希伯来语,才能彻底使犹太人与祖国相认同。戈尔登认为,唯有通过在以色列土地上身体力行地劳动,才能治愈和净化犹太人回归祖国的心灵。他把这种劳动称为“希伯来劳动”,他认为“希伯来劳动”既是达到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也是目的之所在,因而就是生活的最高价值之所在。因此在以色列,你看到图片上的戈尔登是一幅留着长长胡子,身着农民服装,在“基布兹”的农田里弯着腰,双手拿着锄头干活的形象。



   其三,犹太复国主义吸引着无数犹太精英回归巴勒斯坦,经过近百年的奋斗,“基布兹”为以色列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农业和环境建设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说不了解“基布兹”及其发展过程,就无法了解以色列。实际上,当你翻开以色列的地图,看到300多个小黑点旁用希伯来语标出的“基布兹”星罗棋布的遍布全国,你就不难想象它在以色列的重要位置。


    1909年,一批东欧年轻犹太移民在太巴列湖附近的德加尼亚创建了第一个名叫“克武查”的新型农业集体生产组织,这就是第一个“基布兹”。“基布兹”是希伯来语“集体”的音译,人们一般把它译成“农业合作社”或“集体农庄”等。早期“基布兹”的生活十分艰苦。他们清运岩石、沙砾,在上面盖起简易住房,然后挖沟掘井,引水灌溉,尝试种植谷物。同时还艰难地清除一片片沼泽污水坑;减少蚊虫的肆虐和各种传染病的威胁;为后来陆续到来的人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曾有些人因忍受不了这恶劣环境和艰苦的劳动而离开了巴勒斯坦。“基布兹”发展到今天,已有270多个,遍布以色列全境。“基布兹”成员占以色列总人口的2.4%,共12万多人。大的“基布兹”拥有2000人以上,小的只有一二百人。


(二)“基布兹”的公有制


    1.人人不需用钱包



   “基布兹”的基本原则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它的一切财产和生产资料为全体成员所共有。成员之间完全平等,大家一起劳动,共同生活。“基布兹”的住房、汽车、学校、图书等等属于“基布兹”的每一个人。如何分配年度利润,也由大家一起商定。社员平常的开支,包括吃饭、穿衣、看病保健、教育、旅游乃至听音乐会、看电影等全部免费,并由集体统一分配。在“基布兹”的食品店、服装店,每个成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表格,需要什么只管拿,签个字就行,所以说“基布兹”内部没有金钱往来,成员不领取任何报酬或工资。但一般“基布兹”都为每个社员设有一个外购用的帐户,如果所需东西在“基布兹”内部实在买不到,则可以从帐户上取些钱到外地购买。


    2.衣食住行随人意


    吃:“基布兹”成员家里一般没有厨房,大家都在集体食堂就餐。一般采取自助餐的方式,各人自己挑选食物,然后端到桌上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吃。食堂里除专职炊事员外,全体成员都要轮流到食堂帮工。穿:早先服装完全属于集体,一个成员这星期穿的衣裤,换洗后下星期可能就轮到另一个人穿。现在生产发展了,条件改善了,人们可到“基布兹”商店自行挑选服装。为满足成员对样式、颜色的要求,“基布兹”还到外面去购买服装,“基布兹”设有统—的洗衣房。从袜子到毛毯全部免费洗、补、熨、烫。住:成员住房由“基布兹”统一提供。每户都有一套舒适的住房,包括客厅、卧室、卫生间等。房里的一切,从灯泡到电视机、家具等等,一切全由“基布兹”提供。但家庭的布置并非一模一样,人们可在费用差不多的前提下,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物品的样式和颜色。行:“基布兹”购有自己的大小轿车。因公或节假日用车免费,因私用车,需缴汽油钱。


    “基布兹”可说是个设施齐全的小社会,其成员一般不出“基布兹”就可满足一切生活的基本需要。“基布兹”的服务设施,包括招待所、游泳池、健身房、博物馆、中小学校、医院、食堂、犹太会堂、服装店、超级市场、洗衣房、工厂、仓库、工具房、电工房、养鸡场等等。


    3.民主决策会


    “基布兹”内部实行民主管理,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每周都要召开一次全体成员大会。“基布兹”的日常事务由全体大会选出的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委员会下辖生产计划、文教、劳动、财务、卫生体育、住房等若干专门委员会,遇到问题先由专门委员会进行初步表决,然后将讨论决定交成员代表大会最终表决。在大一点的“基布兹”里,全体大会一般在大礼堂举行,台上设有发言台,安有麦克风。小一点的“基布兹”就在食堂举行,晚饭后把餐桌擦干净,就地举行全体大会。多年的实践,在“基布兹”形成了系统的辩论、投票和动议程序。在决定所谓原则性问题时,简单多数票还不够,必须有2/3的票才行。但是由于“基布兹”的许多人思想相对比较激进,人们对许多问题容易“上纲上线”,与什么复国主义宗旨、赫茨尔思想、戈尔登传统和平均主义等等扯上关联。于是,在“基布兹”原则问题往往很多很多,一辩论就是大半个晚上,第二天大家还要一大早就上工。


    4.“基布兹”幼教乐园


    “基布兹”儿童从小就过着集体生活,不了解这里儿童集体住宿生活的外国人,常常对此感到困惑,认为它缺乏母子亲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每天下午4点左右,“基布兹”的孩子们回到父母身边,与家人一起呆到睡觉时间,然后由父母把他送回集体宿舍,在那儿给他唱童谣和催眠曲,并让孩子喝上一杯奶,然后在晚安声中吻别。幼儿园由专人负责看护孩子。


    “基布兹”这样做有两个优点:第一,不让孩子问题影响父母的日常劳动和娱乐活动。同时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集体主义观念;第二,由于每天孩子与父母只团聚几个小时,使这几个小时具有了更高的“质量”。各家视这几个小时的团聚为一种“活动”,都精心安排。其间,孩子往往表现得很乖,父母也总是极力满足孩子的要求,把全部身心都集中到孩子身上。


    5.时代变,“基布兹”也在变


    “基布兹”从事的农业生产利润越来越少,于是转而发展工业,这是早期“基布兹”运动无法想象的事情。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未来的经济不能仅靠苹果园、养鸡场、养牛场和粮食作物等,还要发展工业。现在“基布兹”工厂什么都生产,产品从时装、食品、家具到电子设备、农机以及计算机等,种类繁多。这一变化在“基布兹”内部曾引起一场“在工厂按电钮,还是用双手在土地上劳动”的大争论。但经济的压力迫使许多“基布兹”不得不把越来越多的社员安排到工业建设上。如今,许多“基布兹”正在讨论是否引入工资的观念。一些人担心,为适应环境变化所作的这些调整,将使“基布兹”危险地背离最初的原则。但其他人则认为这种妥协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基布兹”生存的关键所在。


    经济变革是“基布兹”面临的一个问题,但“基布兹”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基布兹”人口的减少,即青年一代的认同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外界交往的频繁,在富庶和繁荣中长大的“基布兹”年轻一代,受社会享乐思想影响,希望自己有小汽车,有更多的钱到国外旅游,对“基布兹”狭小的天地感到不满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兴趣和渴望,有部分年轻人在服兵役或到高等学府深造后,不回到土生土长的“基布兹”,而是到大城市去工作,这一现象无疑将影响到“基布兹”的未来。


    虽然“基布兹”面临着许多问题,但它在以色列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它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着“奇迹”,它的耕地面积为全国耕地的35%,其农业产值却占全国总产值的40%,以色列全国50%的小麦、55.4%的牛肉和80.4%的棉花产自“基布兹”。它的工业产值也占全国的7%,近些年“基布兹”还大力发展旅游业,建立了许多旅游景点,并提供一流的饭店服务。


    “基布兹”像一个谜吸引着无数的观光者,每年还有许多志愿者利用暑假到这里来打短工。这些志愿者多不是以色列人,而是欧洲青年。他们来“基布兹”一方面是出于好奇,另一方面据说也是因为这时正值水果成熟,能够吃到大量新鲜水果。


    如果你想了解“基布兹”,最好请一位当地朋友领着到那里住一周,同朴实好客的“基布兹”人一起在田里劳动,参加“基布兹”大会和各种群众活动,真正深入到“基布兹”的生活中。如果你仅随旅行团来参观,难免与“基布兹”成员间形成一堵高墙,使你无法真正了解他们。


    “基布兹”有三个主要组织,其一是联合“基布兹”运动,政治上与工党相一致;第二是宗教“基布兹”运动,政治上与右翼相一致;第三个是全国“基布兹”运动,政治上接近左翼联盟。另外还有无党派“基布兹”等。这些组织在1963年组成了一个联合体,对于政府,它代表“基布兹”运动处理政治和金融问题;对“基布兹”本身,它具体指导农业、工业和服务性行业,制定文教计划,并研究“基布兹”内的各种社会问题。


  (三)“莫沙夫”的农村生活


    除“基布兹”外,以色列农村的另一种组织形式就是“莫沙夫”。这是一种以土地国有、家庭经营、合作互助、集体销售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组织形态。它在实行集体主义的同时,注重发挥个人和家庭的作用。它是一种介于个体经营与“基布兹”完全集体主义之间的农业村庄,或曰农业合作居民点。1921年9月在巴勒斯坦北部的杰兹瑞尔山谷出现了第一个“莫沙夫”——纳哈拉“莫沙夫”。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全国有58个“莫沙夫”。现今,以色列大约有450个“莫沙夫”,每个平均60户人家,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3%,共17万多人。


    在“莫沙夫”里,每户独立耕种自己的土地,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在购销和提供公共劳务方面进行合作。

    “莫沙夫”既是一种农业社会组织,也是一个基层行政单位。它由“莫沙夫”成员代表大会选举的管理委员会进行管理,委员会下设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及经济、教育等专门委员会等,为其成员提供信誉服务,如组织种子、化肥、饲料的购买,产品的销售,农机、车辆的管理,以及向成员提供教育、医疗等服务。“莫沙夫”的经费来源于对其成员的征税和贷款投资。

    “莫沙夫”在形式上还可分为奥夫迪姆“莫沙夫”和希土菲里“莫沙夫”两种,在奥夫迪姆“莫沙夫”中,农田由各个家庭独立自主经营,生活也以家庭为基础,一切消费方面的事由个人决定,并自行处理劳动所得。只有在种子、化肥的购买,产品的销售,重型机器的使用上实行合作。采取这种“莫沙夫”形式的在以色列有400个,属多数。


    希土菲里“莫沙夫”是一种将生产和消费分离的经营形式。生活以家庭为基础,生产采取“基布兹”集体经营的方式。土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大片耕作,工业也集体经营,所有成员都参加集体劳动。但每个成员在“莫沙夫”中又处于某种股东的地位,“莫沙夫”的收入根据每户人家的劳力情况进行分配。


    以色列全国性的“莫沙夫”组织有4个,每个“莫沙夫”根据其不同政治倾向分别隶属其中之一。这4个组织又组成一个泛“莫沙夫”委员会,负责新“莫沙夫”的建立,并代表“莫沙夫”的经济利益与其他相关机构打交道。


    “莫沙夫”每年向国家供应大量农副产品,它在开发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和吸收移民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除了“基布兹”和“莫沙夫”外,以色列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阿拉伯人、德鲁兹人的村庄,他们占农村人口的1/4,这是一些个体农业经营者,土地和房屋均属私有,他们以个体为单位从事农业耕作并自行销售农产品。


    另外,在贝都因人中尚有40%仍然遵循传统的生活方式,放牧绵羊、山羊,从事畜牧业。


以色列农业合作组织“莫沙夫”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高 玫) http://www.hwcc.com.cn 2008年2月19日 上海科教兴农网 编辑:宋志宁


    以色列地处荒漠,水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但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以色列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现代农业,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农业奇迹”。


    以色列农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除了新技术和新措施在农业中广泛应用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选择了适合以色列国情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借鉴以色列最具特色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莫沙夫”的成功经验,对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积极意义。其实啊,笔者在想,作者高玫是本就年纪轻而没经历过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原因?还是一直在城市里生活而不知道当时的中国农村的经营模式?其实啊,以色列的莫沙夫模式,在本人看来,就是中国的80年代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度下的包干责任制模式的翻版啊,唯一不同的是,他们追求的是更公平更自主又更高效的目标,而我们这边,其实只是把此模式作为了一个过渡,为一个至今还没达到但却已经基本到了收关的不必说出来的大家多懂的目的而想出的一个模式,巧合的是二个模式惊人的雷同,不同的是最高目标南辕北辙,自然,其结局也必然是南辕北辙!)


一、莫沙夫的基本概况


    1.莫沙夫是以色列最盛行的农业社区模式 莫沙夫是一种以土地国有、家庭经营、合作互助、集体销售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组织形态。


     莫沙夫以村落为范围,按照特殊的社会原则对社区内的农户进行组织和管理,田地由国家租赁给农户,房屋、收入归农户所有。


      在生产环节上,农户完全独立,而在产品营销、农业生产资料和设备采购等方面,则依托莫沙夫社区合作组织进行协调,提供服务。


     最早的的莫沙夫1921年9月出现在巴勒斯坦北部的杰兹瑞尔山谷。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全国有58个莫沙夫。现今,以色列大约有450个莫沙夫,每个莫沙夫包括约60户人家,共有11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3%左右。


    目前,以色列的莫沙夫生产了全国近一半的粮食,其出口产品占全国农业出口的50%。莫沙夫模式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2.莫沙夫的基本特征


     (1)土地国有。以色列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将土地分给莫沙夫中的每个家庭,所有土地不允许买卖。


      莫沙夫从国家土地管理机构租赁土地,49年为一期,到期自动续延。每个莫沙夫的租赁期限相同,但有权转给某个子莫沙夫。莫沙夫将面积和土质相似的土地划分出来,租给每个成员,成员自愿加入,但须缴纳股金。


       (2)家庭经营。家庭是莫沙夫生活的基本单位,以色列的农民在自己的农场里以专业化生产为主,如奶牛、家禽饲养,粮食、大棚蔬菜和花卉种植等。虽然每个莫沙夫社员在自己的土地上种什么由自己来决定,但他要与依照现行市场供需关系制定的全国性指导计划相衔接,在这一框架下每个家庭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选择各种种植和养殖计划。


     (3)合作互助。莫沙夫的主导思想之一为相互支持,相互负责。莫沙夫成员以互相帮助、服从集体利益为其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之间相互合作,构成了莫沙夫社会自身合作理念和相互支持的特征。在莫沙夫,集体大会、报告、节目活动把成员联系在一起。莫沙夫生活方式的特点在于一种“社区精神”,成员在自己家庭中保持其“个性”的同时,要对集体的财富负责;当面临战争、疾病、死亡、灾难时,家庭总能得到集体的帮助,“互相帮助”这一精神时时处处体现出来。


     (4)集体供销。莫沙夫作为合作性经济组织,其合作性主要表现在与市场相联系的供销活动上。莫沙夫既是生产合作社,又是消费合作社,一方面,农业生产的产前购买和产后销售由莫沙夫统一负责,与农户单独结算;另一方面,农户所需的食品杂货以及服装也由莫沙夫从以色列中央批发组织统一购进,然后再通过莫沙夫商店卖给农户。此外,医疗保健、教育和文化等服务活动也是采用合作方式由莫沙夫统一提供的。


     (5)管理民主。莫沙夫既是农业生产合作社,又是行政村。其最高机构是社员大会,通常每6到8周开会一次。每年的社员大会负责讨论莫沙夫事务并选举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是莫沙夫的执行机构,处理经济事务及政务。社员大会还选举委员会,由委员会处理农耕、健康、教育、文化、吸收新成员等事务。所有莫沙夫成员均有权参加代表大会和委员会的选举。会员在代表大会和委员会任职全凭自愿。   


   3.莫沙夫拥有强有力的国家支持系统


       在以色列,各种政治的、法律的和经济的组织结构非常完善,共同支撑着莫沙夫组织的发展。   


    (1)政治支持系统。主要是组建莫沙夫和基布兹的全国性运动,为农业合作组织提供意识形态、理念、文化和组织化支持。


     (2)法律支持系统。以色列早在1933年就颁布了第一部合作组织法案,为农业合作组织奠定了法律基础,1958年又颁布了有关农村合作组织施政地位的法律。


     (3)经济支持体系,包括各种制度以及在国家合作运动中建立基金、保险等,其中一项是针对自然灾害的保险基金,共同属于政府和农民,以对自然灾害引起的农业损失进行补偿。


    另外,农业和商业银行通过信用、贷款和补助等方式提供农民发展生产所需的资金支持。国家公司还承担诸如国外市场价格下跌导致的出口风险等。


      (4)农业技术支持结构——国家技术推广服务。


    主要由政府农业部和私营农资经营公司提供,并由农业部内的农业技术委员会负责协调科研、推广和各项技术活动,联合和组织各类农业合作社开展技术创新、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形成技术服务网络和农民合作组织体系间的协作机制。


    二、启示和建议


    1.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色列莫沙夫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发展现代农业,重要的一点是要大力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而通过建立在农民自愿基础上的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大大减少分散农户的市场交易费用,避免农户之间的过度竞争,有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增加又为共同修建农业基础设施,兴办合作医疗,提供文化教育服务奠定了进一步合作的经济基础,使农村社区走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轨道。因此,我国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的一点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应当说,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对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以色列的做法,我国的农业合作体系仍处初级阶段,合作组织数量少、功能单一,合作组织内部管理缺乏,跨区域的合作组织覆盖面小,法制、信用和资金等农业合作的支持系统缺乏,阻碍着农业合作的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国家应建立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支持体系 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与农业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一样,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状况的重要指标。在以色列,国家不仅颁布了合作组织法案,而且颁布了保证法案实施的相关规定,以保护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我国也应尽早出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向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确保其经济利益和发展得到必要的法律保护。可以预见,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的颁布,将为政府对其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活动提供有效的法律规范,为其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在全国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之前,国家应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制订地方性规章。另外,还应在技术服务、产业政策等方面予以有力的扶持。


     3.坚持民主自治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石 莫沙夫是建立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并实行民主管理的农村合作组织,所以取得了成功。因此,我国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时,必须彻底更新“政府主导、集体主办”的传统观念,赋权给农民,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三民原则”,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在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提倡自愿参与;二是坚持实行民主管理,体现组织自治;三是要有比较明晰的产权关系,实行公平的经济参与;四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五是关心并服务于社区发展,帮助和扶助贫困农户。


     4.应加强合作精神和文化的培育 莫沙夫模式的成功,与以色列浓厚的合作精神和文化培育紧密相关。我国在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的过程中,也应注重社会因素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加强合作精神和文化培育。要通过区域内有效的企业与农户合作,农户与农户间的合作形式,形成产业规模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但这种合作也有其内在规律,不能搞强迫命令,而要建立在政府推动、法律保障、社会引导和农民、企业自愿基础上,真正按照“民建、民管和民享”的原则来进行。


作者: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高 玫



点评

支持: 5.0
支持: 5
  发表于 2014-8-14 15: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风在手 发表于 2014-8-9 11: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在手 于 2014-8-9 11:34 编辑

把农民的历史身份农业户口给清除了,其实等于把农民的历史给清零了啊,没有农民的真实历史为基础前提,哪来集体土地三权的享有资格?这才是关键!!!

这是釜底抽薪啊!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土地一直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失去了土地,政权就会立马被推翻。这已经是无数次的历史教训了。

农民与土地是不能分割的,农民与土地是融为一体的,事实也不可能因你一个户籍制度的名称的改变而轻易就割裂了农民的历史真实身份及农民与土地间的血肉相联关系。

无论你出于高大上的伟大目的,还是本就冲着抢掠农民的土地的阴谋而来只要你胆敢抢掠农民的土地,你就是在为自己挖下埋葬你自己的坟墓。

不要跟我们农民来说什么国有,档有,这个国家的天下之所以取得
是我们老百姓为你浴血奋战拚来的。这个土地,原本就是祖宗传下来的,一部分被土豪劣绅霸占的土地,也是咱老百姓共同重新抢夺回来的!

无论城头变换什么颜色的大黄旗,土地一直是!也必须是属于最广大的农民所有的!!!

回顾历史,不管哪个朝代,只要它敢把大部分土地从农民手中夺走,不出三十年,这个朝代必然死翘翘,被老百姓扫进历史的垃圾箱中!!!

正如西方有智者在几年前就说过:


中国权势集团没能从历史的血腥中吸取到教训!!!


贪心不足蛇吞象,那些贪得无厌的权势集团们,请更疯狂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风在手 发表于 2014-8-9 11: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女娲补锅 发表于 2014-8-8 18:57
国家农业正在面临转型:
原始的农耕已经很难获利
走规模化·现代现代农庄经营是农业的发展方向


    现代农庄其实本质上就成了现代大地主,为这些大地主打工的农民就是旧社会的长工。

    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不要只看到现代化、机械化、规模化,其实这几个化与土地集体所有,搞合作制,搞人民公社根本不矛盾,反而更高度吻合,毛主席时代,这些早已经搞得相当成功了,当时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那时叫吴县越溪公社一大队)是全国闻名的机械化示范典型,那时就有插秧机,挖沟机,拖拉机等等机械设备了,前不久,中央台还特地播放了那时拍下的插秧机与插秧能手们的比赛视频呢。


    而现在的土地改革等什么农庄口号,其实质就是复辟大地主,就是土地大兼并!

    回顾历史,每个朝代的覆灭,都是因为大多数农民失去了土地,生存无法得到保障才起来革命的,你说大地主通过剥削农民的剩余价值这样的操作模式,更何况是越来越机械化的时代,你说,会有多少农民失业,即使不失业的农民因为岗位的竞争激烈而能有多少报酬?

    要知道,地主资本家们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可是什么都做得出来的,要留道德的血,也只是嘴巴上的忽悠而已,这种例子到处都是,最近的就是昆山爆炸事件。。。。。。

正如伟大导师马克思所说:


    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和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他就活跃起来;有50%利润,他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了300%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明证。资本是死劳动,它象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决不罢休。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你想想,当失业的人数超过了一定的量时,你说,这个国家能不覆灭吗?


    这是搞土地大兼并,搞大农庄大地主的最直接也是必然的后果--国破家亡大轮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风在手 发表于 2014-8-9 12: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在手 于 2014-8-9 13:10 编辑

    扔掉早已经拥有的宝贝,转身去寻找新宝贝,而找来找去,找到的新宝贝,却是本就出处自己先前扔掉的宝贝的繁衍品,。。。。。

    这样的事,不只农业领域如此,工业领域同样如此,最著名的莫过于企业重器--鞍钢宪法的被弃之如敝屐事件!


    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唯一不同的是,原本属于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企业财富,转了一圈后,很多都变成了某某集团、甚至直接就是某某家族的个人财富了。。。。。。


下附美国学者文章:
企业管理重器--鞍钢宪法

鞍钢宪法——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

    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

企业管理重器 鞍钢宪法

    当今天的很多管理者对“丰田管理方式”,“装配岛方式”,“后福特主义”、“全面质量管理”和“团队合作”理论等趋之若骛时,孰不知,早在50年前,在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就诞生了这些理论与管理法产生的精神母体——《鞍钢宪法》。
 
  钢铁长子

    鞍钢始建于1916年,其前身是日本为掠夺中国资源建立的鞍山制铁所,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

    屈辱史

    1916,振兴铁矿无限公司在奉天成立,在千山设采矿总局,两年后总局迁鞍山。1917年-1921年,先后获得了大孤山、樱桃园等10多个矿区的开采权,1926年—1933年采量达480万吨。

    1918年初,满铁又建成鞍山制铁所。1933年,在鞍山制铁所基础上,又兴建了制钢厂、轧钢厂,成为钢铁联合企业,全称株式会社鞍山昭和制钢所。1940年,昭和制钢所出资兼并了原振兴铁矿无限公司,形成了采矿、选矿、炼铁、轧钢连续生产作业系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仅40多天里,鞍钢的机械设备被卸运出达2/3,其中各种关键性设备的损失、破坏更为严重,厂区内到处残垣断壁。

    鞍钢解放了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此时的鞍山满目疮痍,鞍钢更是一片废墟。由于战争破坏,没有一台可以转动的机器,一位留用的日本技术人员说:鞍钢要想恢复战前水平谈何容易,至少需要美国的资金和设备,日本的技术,还有20年的时间。”

    然面,仅十个月后的12月26日,新的鞍山钢铁公司就组建了。1949年7月9日,鞍钢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在抢运器材、护厂、修复生产、献交器材运动中,鞍山市涌现出141名功臣,其中特等功臣9名,一等功臣44名。

    辽沈战役胜利后,孟泰跟随解放军从通化铁厂回到曾经工作过的鞍山钢铁厂。望着千疮百孔、七扭八歪的高炉群,孟泰心痛不已他冒着严寒,刨冻雪抠备件,迎着臭气,扒废铁堆找原材料,把埋在地下和废铁堆里的各类器材一件件收集起来。在他的带动下,全厂工人都行动了起来,短短数个月,回收了上千种材料,捡回上万个零备件。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到1949年6月7日,鞍钢炼出第一炉铁水、炼铁厂修复的三座高炉用的材料,没花国家一分钱。孟泰成为鞍钢人的旗帜,他的名字传遍全国。

    1949年12月16日,重工业部在北京首次召开全国钢铁会议,确定东北为1950年钢铁生产的重点。到1949年年底,鞍钢已经恢复了3座高炉、4座平炉、5座焦炉和3座矿山。

    1950年3月27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苏联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恢复和改造鞍山钢铁公司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书》。中共中央于1952年5月4日批示:“要集中全国力量首先恢复和改建鞍山钢铁公司。”同时提出了“全国支援鞍钢”和“为鞍钢就是为全国”的口号。

    “三大工程”

    “一五”时期,中共中央将建设鞍钢列为“重中之重”。

    鞍钢进入大规模建设和发展时期,最初的表现就是人口迅速增长,当时从全国48个城市70多个单位集中了55000多人开赴鞍山,其中县团级以上干部就有500多人,当时被称作“五百罗汉”。

    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改建高潮在鞍钢掀起,重点进行了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7号炼铁高炉等“三大工程”建设。

     1953年,鞍钢三大工程相继完工,鞍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恢复和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有了钢,就可以搞建设,盖厂房、造机器、造汽车、造拖拉机,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之初,用的钢板都是鞍钢的钢。

    当“三大工程”建成投产时,毛主席给鞍钢职工发来了贺电。鞍钢把第一根无缝钢管切下一段,献给了毛主席,《人民日报》刊登了毛主席手捧第一根钢管的新闻照片。

    1953年12月24日,毛主席给鞍钢全体职工复信祝贺:“鞍钢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第七号高炉的提前完成建设工程并开始生产,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

    鞍钢大型轧钢厂

    我国第一座规模巨大、具有最先进技术设备的大型轧钢厂,是我国重轧生产基地之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修铁路、建厂房、桥梁,以及巨型机器的机架、机座等的材料、轮船兵舰上的龙骨、拖拉机上的履带、制造无缝钢管的管胚,都由大型轧钢厂来轧制。

    “鞍钢制造”无处不在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鞍钢就为新中国造船事业的发展,开发出了中国万吨巨轮所需要的2C、3C、4C造船板。新中国建造的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所用钢材就是由鞍钢生产的。我国目前建造的最大的30万吨超大型油轮中,鞍钢船板使用比例达90%。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产一、二代主战坦克全部采用了鞍钢研制的“603装甲板”,而我国第一颗地对地弹道式火箭所用的蒙皮和内外壁用钢板均为鞍钢生产。

    鞍钢是我国铁路重轨生产基地,重轨产品已经用于京九铁路、青藏铁路、秦沈客运专线等重点工程,还为胶济客运专线提供了一批时速为250公里的单根百米长钢轨,这条客运专线因连接着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地青岛而被誉为“奥运专线”。在“水立方”项目中,鞍钢共提供8000多吨优质钢材,约占“水立方”所需建筑结构用钢的三分之二。

    在三峡水利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工程、上海磁悬浮列车工程……“鞍钢制造”无处不在。
  
                                       鞍钢宪法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广大基层的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开始对社会上盛行的长官意志,一言堂,不尊重科学,浮夸蛮干等官僚主义行为产生反感,尤其对苏联式“一长制”极为不满,迫切需要一种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出现了一场革命,诞生了一个中国式的企业管理理论,被毛主席命名为“鞍钢宪法”。

   马钢宪法

    解放初期,鞍钢150万吨的生产能力,几乎就是中国的全部钢产量。

    1956年,随着“156项”的引进,中国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这时,很多苏联专家来到了中国,随同专家回来的是一批到过苏联学习的干部。同时也带回了苏联“三大件”——皮夹克,波罗的海收音机和俄国老婆。不知不觉中,当初那些穿着破棉袄,腰系麻绳的“进城干部”也渐渐地洋气起来。

    那时,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是很大的。尤其是在重工业方面。但同时,苏联的集权化管理方式也被同时引进到了中国。

    前苏联马格尼沃托尔斯克(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是俄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对工厂的管理有一套完整的规程、规范,甚至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这就是著名的《马钢宪法》。鞍钢当时实行的就是这套苏联标准。

    在苏联专家全面指导下,鞍钢系统地引进了苏式工业管理模式,“马钢宪法”也被照搬过来。苏式工业管理模式核心是实行一长制。鞍钢所属各个厂矿全面落实了一长制经验,并相应建立起总工程师、总工艺师、总化验师、总检验师、总会计师制度。

    但是,苏联经验的照搬,并不适合中国具体情况。随着“一长制”的推行,领导干部的脾气也越来越大,变得难以沟通了。如果说《马钢宪法》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使用空间的话,那么如果把苏联的僵化管理同官僚主义结合在一起,则完全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广大基层的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对苏联式“一长制”极为不满,迫切需要一种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鞍钢宪法》的尝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双革”运动

    1953年起,鞍钢有步骤地加强了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经济核算和责任制。仅技术管理而言,1953年到1955年间,鞍钢共制定和修改技术标准243种,技术规程417种,建立与健全了各项技术规程和质量监督工作,但并没有产生轰动全国的管理经验。

    当时的一初轧厂是日本留下的德国克鲁伯轧机,年产150万吨,二初轧厂是苏联乌拉尔重型厂1150轧机,年产180万吨。解决初轧机产能不足的问题,成为提高鞍钢产量的瓶颈。解决这个瓶颈的就是初轧机超压下实验。苏联的管理规程是很严格的,对轧机的压下量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对压下规程的修改要冒很大的风险,做出了成绩却鲜为人知,可是如果出了事故,将意味着必须负法律和政治责任。

    当时二初轧厂的孟泰对初轧机超压下实验非常支持,孟泰对工程技术人员宋必达十分重用和信任。“你们放心大胆地干吧,出了事我来担着。”正是有了这样的干部参与,才使得初轧机超压下实验有了前提和成功的可能。初轧机超压下实验终于结出了果实,这便是双锭轧制和七双经验。初轧机的产量几近翻番地增长,达到年产320万吨。经验推广到鞍钢全公司,各厂纷纷响应,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开展起来。这就是鞍钢“双革”(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由来。
  
    毛主席论管理

    50年代中期,毛主席提出“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的、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搬,机械地运用。”

    1957年,毛主席在八届三中全会上又指出:“我们学习苏联,要包括研究它的错误,研究它错误的那一面,就可以少走弯路。”

    1958年,毛主席号召破除迷信,两条腿走路,寻找一套中国企业自己的法则。

    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主席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深入地探讨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的管理问题,说:“教科书讲到苏联劳动者享受的各种权利时,没有讲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鞍钢报告

    根据中央召开全国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会议的通知和省委的指示,1960年3月11日,经过调查研究,鞍山市委经辽宁省委向党中央递交了一份《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

    报告说,参加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人很广泛,已占全区工业战线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出现了领导干部、新老工人、技术人员、勤杂人员、职工家属以及在鞍实习的一千五百多名大专学校师生,人人奋勇争先,个个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竞相革新的大好局面。

    鞍钢职工干劲很大,许多厂矿职工,为了摆脱笨重体力劳动,往往都是日夜苦战,不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不下火线。海城五金合作工厂的职工,在大干十天实现了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后,工人兴奋的说:“这回可和老君爷留下的大锤、风箱离婚了。”

    鞍钢提出大搞技术革命规划时,有的干部认为 “设备是第一流的,轧辊是国外进口的,轴承是国外设计的,改革设备是违反设计原理”,“谁也解决不了辊道掉牙的问题”,说得技术革命比上天还难。而提出生产规划时,有的干部认为生产中的潜力已经挖尽,再跃进必须增加场房四处、吊车七台、工人五百名等,按照他们的办法,也只能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四十。

    厂党委坚决地批判了这种错误的论调,采取鸣放辩论,就虚论实,发动群众,不断进行思想革命,鞍钢第二初轧厂组织了一百五十三个三结合突击队,采取“七包”,即包思想发动、包提出方案、包进行试验、包技术鉴定,包组织实现,包总结推广、包纳入规程,发挥了显著作用。海城五金合作工厂,前几年就提出了“三化”口号,但是过去只是依靠少数人搞,搞了几年也未实现;现在把任务交给群众,大干了十天,就实现了“八化”。

    毛主席批语

    看了鞍山委的报告后,3月22号,毛主席代表中央为该报告写了近700字批语,将这份报告批转全国:

   鞍山市委这个报告很好,使人越看越高兴,不觉得文字长,再长一点也愿意看,因为这个报告所提出来的问题有事实,有道理,很吸引人。鞍钢是全国第一个最大的企业,职工10多万,过去他们认为这个企业是现代化的了,用不着再有所谓技术革命,更反对大搞群众运动,反对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方针,反对政治挂帅,只信任少数人冷冷清清地去干,许多人主张一长制,反对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他们认为‘马钢宪法’(苏联一个大钢厂的一套权威性的办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以前的情形,这是第一阶段。一九五九年为第二阶段,人们开始想问题,开始相信群众运动,开始怀疑一长制,开始怀疑马钢宪法……现在(1960年3月)的这个报告,更加进步,不是马钢宪法那一套,而是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毛主席作了重要批示后,“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即进入第三阶段。主要表现在:在工人参加小组管理方面:小组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管理范围逐渐扩大了,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了,“基本实现了人人参加管理”;在干部参加劳动方面: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参加劳动的形式和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在改革规章制度方面:主要是破了根据一长制原则而建立起来的一套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根据专业管理与群众参加管理相结合、破与立相结合的原则,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大大减少了科室业务工作量,使干部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参加劳动,也为工人管好小组生产工作创造了更方便的条件;在三结合方面:领导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干部)的三结合,不只是在技术工作上党的群众路线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而且是企业管理工作上专业管理与群众参加管理紧密相结合的具体表现,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治与技术相结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工作方法。

    实践证明: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不仅是当时企业管理的一项根本制度和调整企业内部矛盾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而且也是广大职工学习政治、学习管理知识、学习生产技术和学习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马宾宪法”

    毛主席命名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鞍钢宪法”,马宾功不可没。这期间,还有毛主席戏称“马宾宪法”的趣话。

    东北解放后,马宾出任鞍钢总经理,在他领导下,鞍钢出了许多著名劳模,如孟泰、王崇伦等。但出乎许多人意外,马宾放着总经理不干,却要去念书。经申请批准,从1951年到1956年,马宾到苏联西伯利亚一所大学读冶金,读了四年本科又加上一年研究生,当年的中学生终于成了“硕士”(苏联时称副博士)。

    回到鞍钢,让他当总经理,他却执意干生产总指挥。1960年,由马宾主持创造的鞍钢经验,毛主席命之为“鞍钢宪法”,以区别于苏联的“马钢宪法”。

    因鞍钢经验报告是马宾执笔写的,毛主席曾当面对马宾笑语:“苏联有个‘马钢宪法’,咱们中国有个‘马宾宪法’!”

     “鞍钢宪法”是几十万鞍钢职工的创造,是整个中国工人阶级的创造,是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他们还在继续创造,是要“中国式”(“中国特色”),但更是社会主义方向的创造。马宾说:“我们鞍钢工人阶级把它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大法遵行,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来学习。”

    推广鞍钢宪法

   “鞍钢宪法”批示后,工业战线广大职工和技术人员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积极性、创造性十分高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如洛阳有色加工设计院和洛阳铜加工厂研制的“三机架冷连轧可控硅供电”,郑州轻金属研究所研制的“铵光卤石法炼镁”等,这些成果不但在技术上是先进的,而且经济效益也非常显著。

    工业战线上各级领导,通过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认真转变领导作风,在生产第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密切了干群关系。有的厂矿还实行了“三三制”,规定干部1/3参加劳动,l/3调查研究,l/3坚持做好日常工作,这样一来,促进了机关工作人员作风的转变,摆正了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使广大生产工人受到鼓舞。正如工人所说;“工人三班倒,班班见领导,领导带头干,群众劲更高。”

    通过学习“鞍钢宪法”,不少冶金厂矿企业都建成了一个团结战斗、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的组织纪律,坚持无产阶级党性,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对于执行制度,各企业都能做到一个“严”字,严格要求、严格对待、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首先从思想上、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做遵守制度,执行纪律的模范。

    在加强企业管理中,有不少企业还特别注意发挥老工人、老劳模的作用,重大问题主动征求他们意见,重大事情主动同他们商量,碰到技术难关主动请他们出来当“诸葛亮”,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

    大庆是中国工业战线上一面久不褪色的红旗。大庆经验基本内容除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外,还包括“三条要求,五个原则”、“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内容,是“鞍钢宪法”的继续和发展,是在工人民主管理基础上落实岗位责任制,实现了企业内部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管理体制。

   “鞍钢宪法”精髓

    用“宪法”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鞍山钢铁公司创造的这套企业管理办法,表现了毛主席对它的高度欣赏和充分肯定,也表达了毛主席对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且有实效的工业管理方式的迫切心情。

    鞍钢创造了“鞍钢宪法”,是工人民主管理探索实践的成功经验总结。它一方面强调干部参加劳动,有利于厂长经理体会工人处境,限制厂长经理享有特权,保证国营企业社会主义性质;另一方面强调工人参加管理,让工人为了自己利益在企业有说话权和管理权,从制度上保护工人权益,进一步确立工人阶级在企业中的领导权。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鞍钢宪法”成为我党领导工业企业的指导方针。它对于调整企业内部的各类人员的相互关系,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重大作用,各行各业,许多企业因此而获益,中国石油工业突飞猛进、核工业的诞生、航天工业的从无到有……无不体现着鞍钢宪法的精神实质。

    中国能够提出鞍钢宪法,并得到毛主席高度肯定,这是与中国长期革命战争期间形成的深刻的群众运动经验分不开的。干部和工人分工虽不同,但都是主人翁。正是这种“主人翁”地位的优越感,以及长期享受“领导阶级”的政治待遇,鞍钢才会出现“鞍钢宪法”,“鞍钢宪法”才能在鞍钢通过并施行。

    企业管理重器

    鞍钢创造了“鞍钢宪法”,堪称中国现代企业史上第一次管理创新。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些新兴企业也对企业文化建设做出积极的探索,和《鞍钢宪法》一样,华侨城有《华侨城宪章》,华为有《华为基本法》,都是企业管理法方面的探索。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谈到企业成功因素时说:“我相信,一个公司惟有在一个哲学的方针受到遵循时,才能成功。”。

    作为中国企业重器,“鞍钢宪法”影响了一大批新兴企业家。

    华为是当今中国最令人瞩目的企业之一,任正非则是中国企业界最为人熟知的“学毛标兵”,直到今天,任正非仍然坚持学习与应用毛泽东思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华为,每个人都有机会与他面对面沟通与交流。据称,华为在内部还有例行民主生活会,不变的主题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华为基本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自主制定的第一部系统的企业管理大法。华为基本法凝炼、概括,涵盖华为的理念、方针、政策、目标、文化与精神,使每一员工以此为规范,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心得,使华为的文化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以此向每一个员工灌输、教化;改造与重塑每一位员工,使之溶入到每一个华为人的血液里。

    华为基本法中,不仅容纳文化与理念的内容,还包括华为的发展战略、组织形态、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基本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产品与技术政策等大政方针,同时还有基本的业务流程、员工守则等规章与制度。

   鞍钢宪法为华为宪法提供了极好的范本。

    如加大各部门的管理含量,提高管理的科学水平,造就“销售员+工程师”和“工程师+销售员”队伍,由基层培养与选拔管理者,优化管理队伍,研究开发面向市场,面向客户等,此乃“两参”的现代版本。

    又如,建立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工资福利制度,重整业务流程,废除不合理的规章,加强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对公司发展战略、组织的研究等,这是华为的“一改”。再如,协调各部门的关系,规范各部门职能,实行任职资格等级制度,职务轮换与工作地轮换,员工淘汰机制等,为华为版“三结合”。

   墙外更香

    对鞍钢宪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罗伯特·托马斯教授评价说:毛的主义是“全面质量管理”和“团队合作”理论的精髓。而到了七十年代,日本的丰田管理方式,日本的全面的质量管理和团队精神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倡导的充分发挥劳动者个人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鞍钢宪法精神。

    1870年后,大批非熟练移民工人来到美国,他们缺乏与雇主的谈判力量,无力拒绝雇主将“社会分工”化约为“技术分工”的努力,而移民生活的艰辛,使社会平均消费偏好较少注重产品质量,而倾向于接受标准化大众产品,美国成为率先实现斯密式分工体制和大批量生产的国家,其最具象征性的体现即是亨利福特1913年建立的“T模型”——“福特生产方式”。

    “大批量生产”本身并无不好,在人们需求稳定且单一的情况下,它的确能实现“规模”,降低单位成本。但问题在于,福特主义的“大批量生产”是一种僵化的“大批量生产”,一旦需求出现多样化、特殊化和不稳定,福特生产方式便陷入“尾大不掉”的危机。终于在7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由石油危机触发)中自食其果,在汽车和行业上被日本和德国打败。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了向“后福特主义”的转变。而全面质量管理”、“无库存生产”,恰恰旨在发挥每个劳动者的主动精神。

    1983年以来,美国已经有27个州修改了公司法,取消了股东是企业的唯一所有者的概念,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而且要对广大的“利害相关者”负责,而劳动者是“利害相关者”中的主要成员。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每个团队负责人和各级管理岗位均配备两人,一人由高层管理者选定,另一人由工会选定。这的确有点“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味道了。

    欧美和日本管理学家认为“鞍钢宪法”的精神实质是“后福特主义”,即对福特式僵化、以垂直命令为核心的企业内分工理论的挑战。用眼下流行术语来说,“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是“团队合作”。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L·托马斯明确指出“鞍钢宪法”是“全面质量”和“团队合作”理论的精髓,它弘扬的“经济民主”恰是增进企业效率的关键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后,全世界学习中国。日本企业也开始了对“鞍钢宪法”的研究,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许多大企业在学习中都保留了鞍钢宪法“工人参加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实践和技术革新中相结合”的内容,日本的所谓“丰田生产方式”,就是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团队合作”,不固守僵化的技术分工,随时随地解决“无库存生产方式”中出现的问题。

    而瑞典的Volvo汽车公司,为了发挥“团队合作”的效率优势,于1988年开始,将“装配线”改造为“装配岛”,使工人不再像象从前那样在装配线上重复单一的任务,而是8至10人一组,灵活协作,组装整车。美国也不甘落后,1955年2月1日国会开始辩论“团队合作法案”。因根据1935年通过的劳工法,“团队合作”是非法的,故美国现在必须对劳工法提出修正,才能充分利用“团队合作”的效率潜力形成了“丰田管理方式”,“全面的质量管理”和“团队精神”。

   1966年,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考察了日本的质量控制圈小组(简称QC小组)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益后,发表了这样的感言:“通过推行这个(QC小组)活动,日本将在世界上进入质量领先地位。”

    日本的这个名为QC小组的活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的质量培训教育。当时,参加培训的工人每12人组成一个质量控制圈小组,学习结束后,小组以从事各项质量问题的改进为课题开展活动,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制度。日本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曾说:“日本的QC,实际上也借鉴了中国的‘鞍钢宪法’。”

     西方刮起的“后福特主义”世界旋风中,毛主席所推崇的鞍钢宪法,以其时间最早、旗帜最鲜明,向僵化的福特式分工体制提出挑战,而格外受到世界瞩目。




点评

支持: 5.0
支持: 5
  发表于 2014-8-14 15: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iuqiu 发表于 2014-8-11 17: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有这事的话,我们要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风在手 发表于 2014-8-12 08: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liuqiu 发表于 2014-8-11 17:25
真有这事的话,我们要反思

你以为是假的啊,你上网一搜索就知道真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iuqiu 发表于 2014-8-12 21: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在手 发表于 2014-8-12 08:45
你以为是假的啊,你上网一搜索就知道真相了。

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风在手 发表于 2014-8-13 08: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liuqiu 发表于 2014-8-12 21:31
看看

搜索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iuqiu 发表于 2014-8-13 17: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在手 发表于 2014-8-13 08:15
搜索了吗

还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liuqiu 发表于 2014-8-13 17: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在手 发表于 2014-8-13 08:15
搜索了吗

还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风在手 发表于 2014-8-14 10: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liuqiu 发表于 2014-8-13 17:13
还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三股钢叉 发表于 2014-8-14 15: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风在手 发表于 2014-8-14 16: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股钢叉 发表于 2014-8-14 15:28

谢谢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3-29 15:44 , Processed in 0.520396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