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琉球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菜璋
查看: 985|回复: 0

[轉載] 曾丽民:泉州与琉球的民俗关係

[复制链接]
台灣獵戶人 发表于 2018-2-7 14: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泉州与琉球的民俗关係
作者:曾丽民,来源:《海交史研究》1994年第2期。
二次编辑:猎户人




泉州与琉球的民俗关係


1992年11月,笔者有幸到日本冲绳县参加“第四届琉中关係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先后参观了冲绳、浦添和那霸三市,沿途所见的当地民间风俗,与泉州民俗何其相似,於是萌发撰写此文,以探讨琉球与泉州民间风俗的关係,谬误之处,望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一、泉州与琉球的歷史关係密切


宋元时代的泉州,是一个“四海舶商,诸番琛贡,皆於是乎集”[01]的国际性商埠,经元末长达十年的“亦思巴奚”兵乱,元气大损。加之明初海禁,明太祖一反前代鼓励海外贸易的国策,建立了“朝贡制度”的对外政策,明成化以前指定“泉州通琉球”,[02]使泉州由面对世界的东方大港变成专与琉球进行定向活动的港口。这对泉州港来说,是个歷史性的大变化,但从与琉球的关係史来说,泉州与琉球的关係更加密切了。


中琉歷史关係,渊源久远。


“冲绳馆”官修《琉球大事年表》载明“中琉关係始於西元六○五年(中国隋朝大业元年),隋煬帝派朱宽等至流球”[03]。《隋书》卷八十一亦有《琉求传》。[04]


唐时,泉州东石已“造海船航行於渤泥,琉球、三佛齐、占城等地”。[05]


明洪武二年(1372年)中山王察度入贡,与中国建立外交、贸易往来关係。当时的琉球还是个只能“缚竹為筏,不驾舟楫”[06]的地方,航海能力薄弱,更谈不上造船技术,為了确保朝贡和贸易进行,琉球国乞赐商船和明统治者赐给海船,这在文献里常有记载。据安里延《日本南方发展史》的统计,早在永乐时,赐琉球的海舟已达三十多艘。[07]泉州地区是主要造船基地,又是与琉球的唯一对渡港口,所赐海船自然有泉州造的,而且从泉州出海。据《崇武所城志》、《战船》载:永乐年间,赐永宁卫崇武经百户的官船给中山王。宣德六年间,拔给永宁卫金门千户所“顺利号”船[08]等等。明王朝宣佈的17个“不征之国”中,琉球同中国的关係最為密切,自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至清同治五年(1866年)应琉球国之请,派册封使前往册封新君达24次之多;遇有重要的詔諭、赏赐,则另派专使。而琉球国朝贡不绝,在明代计 315次,清代计104次,最多一年达6-7次;另有贺登基、请册、谢恩、报丧,贺新年等重大事件,亦多派遣专使,名目繁多,人数颇眾。同时,并派遣大批留学生来华读书,其中明代以前琉球中山国已有“王之长子”至中国入国子监读书。[09]


民间的交往,要比政府间的交往早的多。明代有赐闽人36姓给琉球,其中有泉州籍宋状元、宰相梁克家之后[10]。有出生在泉州府南安县的宋端明殿学士蔡襄的后代蔡崇。[11]成化间(1466—1471年),李贄的四世,五世祖林易蓭、林琛因為通事官,引琉球人贡[12]。南安人蔡璟亦充当琉球贡使。据冲绳谱牒记载,蔡璟及其弟都逝世于琉球,亦传后於琉球[13]。


明朝以前,福建一带也有一定数量的琉球居民。[14]明朝於永乐三年(1405年),在泉州聚宝街车桥头就设立“来远驛”招待琉球使者和客商等。


由此可见,泉州与琉球的交往歷史悠久,关係极其密切。


 


二、泉州民俗传播琉球


闽人三十六姓到琉球,带去许多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其中泉州的文化,如方言、戏曲、民俗等也為琉球所吸收。


一方面是通过明朝赐琉球的三十六姓传播。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帝曾赐闽南三十六姓二百餘人到琉球。三十六姓包括海员、翻译、文书、医生及船工等各种人到琉球去。这些人及其后代在琉球定居,与琉球人民普遍接触往来,即传播中国文化,又达到“改变番俗,文教同风”的教化。36姓子孙,对琉球人的习俗、礼仪、教化都有相当影响。据多和田真助《门中风士记》所列,久米村土族的三十六姓均為福建人,其中蔡姓就明确注明是泉州人。


另一方面是通过琉球留学生传去。琉球派来留学生,此时大多从泉州登陆。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春。使来贡,令山南生肄国学者归省,其冬复来。中山亦遣寨官子二人及女官生姑鲁妹二人先后来肄业,其慕华风如此。”[15]泉州士人和琉球学生交谊甚篤。万历八年(1580年),琉球留学生三人就和泉州士人唱和;泉州人黄克晦撰《吾野诗集》卷三,有《送琉球生返国》一诗:“圣教无天外,华风自海中。三臣辞卉服,五载入槐宫。返国君恩重,谈经汉语通。片帆看渐少,万里去何穷。……”史载中“慕华风”及诗中所谓“华风”,“汉语”都包含学习中国的风气和习俗,留学生在与泉州士人交往中把泉州民俗传往琉球。


 


三、泉州与琉球习俗比较


本节以泉州的祭礼、丧葬、建筑、岁时及其他方面的习俗与琉球的习俗进行比较,足以证明,泉州习俗对琉球习俗的影响是很深的。


一)祭祀


1、泉州祭孔仪式十分隆重。宋时已建有孔庙,每年春秋两祭。琉球祭孔仪典也十分隆重,并有中国礼乐祭祀方法。据册使汪楫所记,在中山世曾孙尚敬王(第二尚氏王统十三世,1713-1752年)时期,祭孔仪仗為:鸣金四人,鼓吹三人,队八人,方棍六人,红隔路二人,旗十六人,铁义二人,曲錀二人,留客住四人,牙狼鉤二人,长鉤四人,长杆枪三十二人,月牙四人,鸡毛帚二人,马尾帚二人,衣箱二人,桥前红杆枪四人,红鞘长腰刀四人,里腰刀二人,长砍刀四人,大掌扇一人,红络金炉二人,金葫芦二人,珠兜扇二人,小鹅毛扇二人,蝇拂二人,黄帽对马三十人,紫帽对马十二人,绿地五花织金帽对马二人。从琉球祭孔规仪之大,可知中国礼仪对其影响之深。[16]


2、泉人敬奉天妃海神。福建泉州通琉球的海船,船中将台下,神堂必供奉天妃诸水神。船到琉球后,必有迎天妃祀海神的活动,规模也十分盛大。以后就在琉球建天妃宫,如“那霸上天妃宫,久米村有下天妃宫等。并从福建求来当地的神像供放”。[17]宫中并有中国歷次册封使的匾额。如明万历三十四年正副册封使夏子阳、汪士辑所题的“灵应普济神祠”。崇禎六年册封使杜三策,杨抡“慈航普济”。清顺治六年招抚司谢必振的“普济生灵”匾。康熙二年册封使张学礼、王垓的“普济群生”匾等等。“妈祖在久米村人的心目中仍佔有主要地位。為在今天的久米村人家中,还摆设有妈祖的塑像。……据白鸟先生的调查,不仅久米村,连那霸、首里人们家中神龕的摆设几乎都是一样的。由於这种摆设是一般福建人家庭神桌上的形式,所以在琉球有留下许多渗透了中国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传说及实物的证据”。[18]


3、泉州信仰关帝神、龙神、土地神、天公、灶神及石敢当、影壁等民俗神。琉球也一样有上述诸神的信仰,而这些信仰和祭祀活动是日本所没有的。关帝神、龙神,源於中国无可异议。70年代日本学者洼德忠通对冲绳民俗深入考察研究后,在其《关於冲绳县下的墓中符》论文中,就提出冲绳土地神、灶神、石敢当、影壁等均為中国信仰和习俗的论点。冲绳县石垣岛上祭拜天公(即玉皇上帝),土地公祭则是由华侨带入,并借用当地的御狱作為祭拜场所而传下的民俗信仰。[19]


4、家神及饮食供奉。除芋、甘蔗外,最突出者是猪肉,还有肉圆子。冲绳农户,大多有养猪。临过春节,腊月二十七左右,开始杀猪。其猪头、蹄膀、肉脏均食用,这个习惯与日本本土差别极大,而与泉州的习惯颇一致。在祭供品中,有芋、肉圆子、肉。在谈穀村等地,正月初七,供猪脸肉。二十在灵牌前,烧香、敬猪腿肉,其他时日则供摆熟猪肉。这种饮食供奉习俗:“几乎是中国南方的做法的移植”。[20]此外,冲绳的祭祀,在家里也供设神位,神位下均有香炉,五香炉插著点燃的香就不成祭祀,这点日本早已有人指出,其源於中国。香已有变异,冲绳香,黑色无根,短而成排,较泉州為宽。供案上的一对筊及其掷筊的方法和称谓,与泉州一样。[21]供奉的最后一项程式是烧金纸,放鞭炮,这也和泉州风俗一样。


5、琉球的以村信仰為中心的村祭,如孟兰盆,丰收祭、收穫祭及神游舞蹈活动,也大多受泉州民俗活动的影响,只是有的因时间和环境条件的限制而变异,如冲绳 8月祭鬼神的盂兰盆,就类似泉州7—8月间祭鬼神的“普度”习俗……。


二)丧葬
1、风水观念。琉球有兴风水的观念,并使用风水一词。日本本地只有“风土”,而无“风水”的辞汇。琉球的风水是从福建传过去的。其中有运用风水书的;也有琉球王府中任职的人曾到福建学习风水。他们大多是久米村人,如周国俊、蔡温、毛文哲等。他们看地脉、龙脉,重山形水流,干支、星宿、八卦,并使用罗盘牵庚定位,这些习俗和泉州习俗一样。


2、泉州丧葬出殯仪式吹吹打打,海边村落也有吹海螺的,琉球也有吹海螺,出殯队伍一样举幡到坟墓。泉州人办丧事、殯葬后逢初一,十五要办些饭菜祭奠,一直到四十九天為止。又逢死者“对年”、“三年”要做两次较大场面的祭奠活动,满三年后才除丧服换吉服。又每年逢死者的“生日”、“死日”要做两次祭祀,一直做到几代后忘记了才终止。冲绳人死后,每逢星期日要祭祀,做到第七个星期(亦是49天)為止;“三年”、“五年”要做两场较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平常“忌辰”要一直做到33年,以為灵魂已完全升天了,才不再做祭祀。这种出殯,祭祀风俗均為日本本土所无,或与本土形态不同,而与闽南、泉州却十分相似。


3、龟甲墓。即“龟的甲墓”。龟甲墓型似“公交椅”,象徵母体,即由人死后入墓意味回归母体的观念所形成。龟甲墓在泉州很多,琉球原是风葬,龟甲墓是十六世纪始由福建、浙江传到琉球,十八世纪被琉球农村普遍採用,成為琉球的墓制。建墓时,同泉州一样,要请风水师确定坐向方位,死后先尸葬,三年后再殮骨瓮藏,称“洗骨葬”。一个龟甲墓,可放入一或多个骨瓮(“红金”)的墓葬风俗,琉球与泉州一样。


三)建筑


1、泉州有古老的孔庙,坐北朝南,大殿叫大成殿。孔庙旁有明伦堂,门外有下马碑二方;而琉球亦有孔庙,坐北朝南,大殿亦叫大成殿,庙旁也有明伦堂。“1527年琉球王室家庙崇元寺,即仿照我国孔庙,於寺前放置下马碑,经过之行人不分老幼男女,必须下马徒步至门前敬礼”。[22]


2、冲绳的房屋与日本本土的房屋,不仅大小,室内格局、出居、座数、神坛安排都很不相同。“院内,冲绳多有影壁、屋顶有屋根狮子、本土则无”。[23]泉州古民居,大多有影壁墙,屋顶的屋脊有变形的狮头、龙头或鱼等,个别的也有狮子。


3、泉州与琉球建造新房子时,均特别重视升梁仪式。冲绳的建筑用瓦也同泉州一样,“冲绳的瓦原是黑灰色,十八世纪传入新技术,才从黑灰色瓦根据酸性的作用,变成红色瓦。其顏色、材质、製造方法都酷似闽南地方的作法”。[24]


4、冲绳有许多石狮子,除在屋顶上怒视周围外,蹲座在左右门柱上的两头张闭嘴的狮子也时常能看到。这种守卫家屋的双狮,和泉州传统大厝的双狮是一模一样的,“狮子由西方传至中国,又东传琉球,更使得两地都產生了相同的辟邪狮信仰,但由於不同的地方风土,也產生了地域特色……,说明了两者异同之处”。[25]而这些石狮,即“古琉球冲绳县的宋元明石雕也是源於泉州”。[26]


5、石敢当,被放在丁字路和三叉路位置的人家入口处相反,其目的也与泉州人一样,是為了丁字路和交叉处的房基地不受恶魔和灾害的侵入。只不过泉州有的把狮子头加八卦一起使用,以增加法力;冲绳是复加以梵字和九字文等,以增机能。日本学者洼德忠在《中国文化对琉球文化的影响》中认為:琉球的“小石狮、在前额曾刻有个(王)字,这大概是受福建省泉州方面习俗的影响”。日本学者下野敏见通过对石敢当大量比较研究后,得出了冲绳的石敢当多存在於由福建省归化人多的地区,所以是从中国传播来的这一说是没有疑义的,”和“中国石敢当是从中世纪被我国所接受”的结论。


冲绳的影壁、石狮子、石敢当大量存在。“日本鹿儿岛是仅次於冲绳石敢当较多的地区。这是1609年琉球的萨摩武士家族侵寇日本岛津时也把石敢当的习俗带到那里去的”[27]。


四)岁时


1、日本本土明治以后多取西历,冲绳仍用旧历,祝寿取十二干支。“琉球当年所用日历本,都由明清王朝统一颁发,琉球遵照执行。但北京太远,颁发日历有的不能及时,正统元年(1436年)改由福建布政司给予,……琉球每年都派人来福建颁取新日历……福建的岁时风俗也会随之影响琉球”。[28]


2、琉球的节日活动,和泉州相同的有:一月初一拜天,供奉好物。十五游灯。三月清明,琉球作艾草糯米年糕,泉州作‘麦馁果”。五月初五端午节一样“爬龙船”、“裹粽子”。七月祭鬼、(琉球称祭“好兄弟”)烧纸钱。七月十五祭祖宗,从夏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送灶君上天,正月初四接神回来等等均一致。


五)其他


冲绳民俗与泉州民俗相同的还很多:


1、语言。中国话,被琉球定為“官话”。[29]琉球的许多话与泉州一样,為泉州人用三个指头猜拳时,叫做“土地、白蚁、鸡”,冲绳亦一样。又泉州人称祖母為“阿妈”,冲绳人亦叫“阿妈”。琉球南端西表岛锦芳氏本家代代相传的文书《唐琉球由绪闻书》记载了“往昔福建省的年轻人相续而死,唐朝时遣来男人结為夫妇,因而男的叫(唐波人),女的叫(诸娘人)。”[30]这与泉州方言中男的叫“乾甫人”(音唐波)、女的叫“诸娘人”的称呼一样。


2、修谱。泉州民间亲属制度,修族谱时往往把家族比作“树”,亲属的规模扩大,势必分枝出“房”,属“两叉分枝型结构”。琉球也将“门中”比喻成树,也是“老家”分枝出“分家”,构成“树大分枝”的理念,其不同的是泉州的各“房”关係平等。而琉球是“长子优先”的“单轴分枝型”。


3、白盐避邪。在冲绳、那霸等地的一些较古式的商店、饮食堂门口,都放著一小碗白色的盐。据瞭解,此為避邪物。这和泉州道教“驱鬼”时摔“盐米”的习俗相似,也和泉州人娶新娘时,带路媒婆在燃烧著的炭火中摔盐米驱邪的民间习俗如出一辙。“古代冲绳人取碱,是用草木灰浸水滤出来的……我们这里过去也是这样做的”。[31]


4、泉州有“死猫掛树头,死狗放水流”的习俗。据1984年10月28日日本冲绳“文化交流友好访中团”从泉州往德化参观古瓷及瓷厂时,沿途见到公路边树上常吊有死猫,他们说:冲绳亦有“死猫掛树头”的习俗。[32]


5、在文娱体育方面,冲绳的舞狮、击大鼓、拔河也和泉州的民间游艺活动一样,而这些项目都是日本本土所少见的。“中国的乐器三弦,经由琉球而传到日本大阪府等,成為如今日本乐器三味线”。[33]三味线最初“张蛇皮”的製作方法,更与泉州的三弦无异。泉州南音另一种乐器洞筲,十目九节,长度与唐代洞筲一样,古称尺八,今日本、琉球亦称其為“尺八”。琉球三味线的“工工四”乐谱,是泉州南音“工尺谱”的脱变,琉球《四乙四•石、根、道节》乐曲[34]极象闽南古老民乐“十音”的乐调。无疑地,“琉球音乐文化从乐器、乐谱、音阶,典目四方面接受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35]


6、佛教寺庙中的放生池设置,庙宇旁的烧金炉又起“惜字炉”的作用;“新娘出嫁头帘头巾,由媒婆牵著走”[36]进夫家要跨火炉;儿童替牙时,处理方法也和泉州一样,即如脱下牙,扔到屋顶;脱上牙放在床下。死丧过程,孕妇不能临场;死者装束,衣服件数要求奇数,即 1、3、4、5、7件等等。


通过上述世俗民风的大略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古代的琉球与泉州有频繁的交往,歷史文化互相影响甚深。同时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冲绳县的风俗大有别於日本本土,而与泉州的民俗相似。其伦理道德、衣冠、饮食、坟墓、房屋皆参考中国风彩,文化宗教、血统渊源尤為深远。[37]当然,其中也不乏变异的地方,但它可以增加对事物发展过程中因时间、环境条件不同而改变的复杂性的认识,即“任何习俗传播到他地,也不会是一成不变、原封不动的。习俗间的吸收与习俗的同化是同时存在的。……这种同化,或交融将带来某些变化”。[38]通过比较研究,从而得出比较符合事实的结论。但总的趋势是:冲绳的民俗民风中,具有中国南方民俗文化的影响,其中许多事项与泉州非常密切。











备注:

[01] 元,庄弥邵《罗城外壕记》。


[02] 《明史》卷八一食货志五,市舶条。


[03] 张希哲:《加强中琉历史关係的研究》,见臺湾中琉文化经济协会出版《第一届中琉历史关係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页。


[04] 《隋书》“流球传”,因记载地理方位不够明确,而中国东南大岛中,今日的台湾和琉球与该传记载都有近似处,又缺可佐证的直接史料,引起史学界有主张“台湾”或“琉球”的争议,至今任何一说尚难完全为各方所接受。


[05] 蔡永蒹:《西山杂誌》。


[06] 《使琉球录三种诸家》,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八七种。


[07] 安里延:《日本南方(1879年非法废琉置县后)发展史》(日本版)三省堂,昭和十六年版。


[08] 《历代宝案第一集抄》,《那霸市史•资料编》第一卷四、第102页。


[09] 清•张学礼:《中山纪略》。


[10] 1879年,日本侵列者非法废琉置县后,《吴江梁氏家谱》云:明初奉旨三十六姓中“乃闽吴航江田人也,系南渡相臣梁可家之后。”从《泉州仕曹里梁氏世谱》等梁氏宗谱记载,可知梁氏子孙迁播福建、广东、台湾、南洋及琉球各地。


[11] 据琉球《蔡氏家谱•记录》云:其“元祖讳崇,号升亭,行二,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人,乃宋朝鼎甲端明殿大学士忠惠公讳襄字君謨六世孙也。”


[12] 《清源林李宗谱》。


[13] 琉球《那霸市史》及《冲绳大百科事典》均有详细记载。


[14] 刘惠孙教授,根据“福建仙游发现了琉球古文字‘论断’明代以前福建一带有一定数量的琉球居民”。《中国与琉球交往的开始远在明代以前》发表在1987年第1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浙江社会科学版)。


[15] 《明史》卷三百二十三《琉球列传》。又明朝「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三十,对洪武年间琉球女姑鲁妹到南京读书一书评议说:“本朝外国如朝鲜,号知诗画者,间游国学、或至登弟、然未闻妇人亦来中国诵读。向慕华风如此,真史策未见”。另吴靄华《明清时代琉人姓名所受华人姓名的影响》中认为:琉球发音kuruml(久路目)被音译为“姑鲁妹”因此史书误為女性名字。(见日本(1879年非法废琉置县后)《琉中历史关係论文集》第370页)。


[16] 张紫晨:《日本(1879年非法废琉置县后)冲绳与中国南方若干习俗的比较》,载1991.4《民间文学论坛》。


[17] 李献章:《妈祖信仰研究》(日文版),泰山文物版第三章。


[18] 李献章:《妈祖信仰研究》(日文版),泰山文物版第三章。


[19] 简瑞宏:《从石垣岛华侨社会看中琉文化交流》。


[20] 张紫晨:《日本(1879年非法废琉置县后)冲绳与中国南方若干习俗的比较》,载1991.4《民间文学论坛》。


[21] 琉球石垣岛供桌上的筊,以竹片或木头做成两片半月形的筊,呈弧形的一面為平面,平坦的一面为里面。当掷出的是仪錶一里,称为“圣筊”(“圣”泉州方言是准了的意思);两面皆是表,称为“筊”(“筊”泉州方言是“砍”,故称“砍筊”,又称“阴筊”);两面皆里,称为“笑筊”。如果出现“笑筊”则不计次重掷。从“筊”的取材、制作、形状、掷的方式及称谓,琉球石垣岛的习俗与泉州一模一样。


[22] 沈龙光:《中国古典艺术设计画典》二、第五十一页。


[23] 张紫晨:《日本(1879年非法废琉置县后)冲绳与中国南方若干习俗的比较》,载1991.4《民间文学论坛》。


[24] 山田水域,陆秉杰:《东支那海(东中国海)同纬度圈ぐおける家籍落の空间构成に开する比较研究》(日文)第200页。


[25] 庄伯和:《中国风狮爷研究——兼论中琉狮子之比较》。


[26] 林金川:《泉州与日本的历史文化因缘》记:“日本东京经济大学秀睿教授到泉州访古,他相信冲绳石雕已经在泉州找到了源头”,载《泉州学刊》,1987.1.第33页。


[27] 下野敏见:《中国石敢当与日本(1879年非法废琉置县后)琉球石敢当比较研究》,载1991.1《福建学刊》。


[28] 陈泗东:《福建的民俗与琉球》。


[29] 张希哲:《程顺则对中琉文化交流的贡献》,见《中琉历史关係论文集》第5页。


[30] 里井洋一:《〈唐琉球由诸文书〉一书中的中国概况》,见《琉中历史关係论文集》第305页。


[31] 刘志成:《文化的交流友好的座谈》,载1984年第4期,《社联通讯》。


[32] 同上。


[33] 李振澜:《外国风俗事典》,第588页。


[34] 琉球《海上の道》(日本版)第101页,插图212页。


[35] 王耀华:《中国音乐文化对日本(1879年非法废琉置县后)冲绳(古琉球)音乐文化的影响及其特点》,载《福建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


[36] 琉球《海上の道》(日本版)第140页,插图166页。


[37] 梁喜彬:《明清两代福州那霸间风帆去程研究》,第350页。


[38] 张紫晨:《日本(1879年非法废琉置县后)冲绳与中国南方若干习俗的比较》,载1991.4《民间文学论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中国琉球网 ( 闽ICP备13003013号 )

GMT+8, 2024-4-20 07:40 , Processed in 0.569897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